【文档说明】湖南省麻阳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线上联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8)页,12.13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b14fce0d8e2af24ff69f43c85c116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地理线上测试一、选择题(共48分)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下表为“不同时期中国胡焕庸线两侧区域人口分布变化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年份总人口(亿人)东南半壁西北半壁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人/km2)1953年5.879694.80139.515.205.831982年10.165494.23230.255.7710.821990年11.433394.132595.8
712.402000年12.674393.89283.986.1114.182010年13.409193.68303.926.3215.721.1953年到2010年()A.西北半壁人口密度逐渐降低B.东南半壁增加人口数量多于西北半壁C.东南半壁人口数量
逐渐减少D.东南半壁的人口增长率比西北半壁更高2.影响胡焕庸线所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至今未发生突破性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经济发展B.政策导向C.历史传承D.自然环境【答案】1.B2.D【解析】【1题详解】从人口分布变化统计表可以看出,1953年到2010年,西北半壁的人口密度增长了近
三倍左右,A错误;的东南半壁的人口增长速度虽没有西北半壁增长速度快,差异不大,但东南半壁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因此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量多于西北半壁,B正确;东南半壁人口比重虽有少量下降,但整体人口比重仍在93%以上,且人口密度增长了近二倍,结合我国人口总数从5.
8796亿增加到13.4091亿左右,故东南半壁人口数量逐渐增加,C错误;东南半壁的人口密度增加了近二倍,西北半壁的人口密度增长了近三倍左右,故东南半壁的人口增长率比西北半壁低,D错误。故选B。【2题详解】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而随着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西部经济有了
明显的变化,但却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A错误;政策导向所导致的人口迁移占总人口比重非常小,不能改变人口分布的大格局,B错误;人口分布格局与历史传承关联度并不大,随着诸多条件的改变,人口的分布可能
会发生有所改变,C错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形平坦,自然条件优越,而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燥,自然环境恶劣,是制约人口分布的根本因素,D正确。故选D。【点睛】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与全球其他季风气候区一样,由于夏季风影响范围所限,在内
陆深处存在一个显著的夏季风影响过渡带。这个区域不仅具有奇妙的气候环境特征和独特的陆-气相互作用过程,而且还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气候环境空间分布格局,甚至还造就了明显分割我国经济社会水平和人口密度的“胡焕庸线”。
海绵城市(下图所示)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海绵城市中()A.树
木、草坪可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B.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C.河流、湖泊可改变降水量的季节差异D.城市小区、拦水坝可以增加下渗水量4.海绵城市的环境效益表现为()①显著增加城市供水②利于区域蓄洪防旱③改变当地气候类型④减轻城市热岛效
应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3.B4.B【解析】【3题详解】树木、草坪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降水,涵养水源,增加下渗,不是吸收地下水,A错误;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等均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B正确;河流、湖泊主要
调蓄地表径流量,C错误;城市小区地面硬化,下渗少,而拦水坝减缓地表径流汇水速度,可增加下渗,D错误。故选B。【4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
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知,“海绵城市”的建设,使下渗量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增加地下径流,可以起到蓄水防旱的作用;“海绵城市”使当地蒸发量增加,空气变得湿润,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减轻热岛效应,不能改变气候类型
,②④正确,③错误;“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显著增加城市供水,①错误;综上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
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的建设区必须是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且降水量较大的地区。PM2.5指直径≤2.5微米的细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浓度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2018年1月26-28日,沈阳市区经历了一次持续3天的大气污染过程。下
图示意沈阳市区此次大气污染过程气温和PM2.5浓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推测沈阳市区此次大气污染过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①秸秆燃烧②汽车尾气③燃煤排烟④沙尘暴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28日2:00之后,当地天气可
能发生的变化是()A.气温降低B.晴转阴雨C.风力增大D.日温差变小7.与27日相比,29日沈阳市区()A.白天太阳辐射较弱B.白天地面辐射较弱C.夜晚地面辐射较强D.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答案】5.B6.C7.D【解析】【5题详解】通常PM2.5物质
的来源主要有: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第二: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
扬尘。材料中可知是城市,且为冬季,故应为汽车尾气和燃煤供暖排烟所致。故②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6题详解】读图可知,28日2:00之后气温上升,PM2.5浓度下降,A错误;PM2.5浓度下
降与降水的多少以及风力大小有关,假设当地降水多则气温会比较低、日温差变小,因此本题无法选出答案;假设该地风力大、PM2.5浓度下降,说明该地日温差大,而阴转晴,天气晴朗会导致该地日温差大,符合逻辑顺序,故C正确,B
D错误。故选C。【7题详解】与27日相比,29日,PM2.5浓度大大下降,则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减少,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A错误;白天,地面增温多,地面辐射多,B错误;29日夜晚PM2.5浓度大大下降,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较弱,返还给
地面的热量少,地面降温快,地面辐射弱,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
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风力最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9.此
时乙地的风向为()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答案】8B9.A【解析】【8题详解】风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气压差异,四地中乙处的等压线最密集,说明气压差异最大,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此风力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风向的判断可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右偏形成东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风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地表起伏状况、冷热差异的大小。在等压
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下图为华北某地土壤含盐量随深度变化图,图示月份土壤盐分含量为一年中最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图示月份可能为()A.1月B.4月C.7月D.12月11.治理该地表层土壤盐碱化的合理措施是()A.抽取地下水灌溉B.大力开展植树造林C.增加降水量D.
采用地膜覆盖【答案】10.B11.D【解析】【10题详解】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中矿物质随水分上升积聚在地表,盐碱含量高,图中显示表层含盐量高,文字材料中也说明表层含盐量为一年中最高值,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土壤盐分含量大,所
以图示月份可能为4月,B正确;夏季华北地区高温多雨,盐分淋溶,向下迁移,C错误;冬季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盐分相对稳定,A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华北地区当地的气候条件使得春季易反盐,抽取地下水灌溉进行淋溶洗盐,不能较好治理盐碱化问题,
盐碱化会每年春季出现,A错误;华北地区农田面积广阔,植树造林会侵占农田面积。B错误;人类较难影响气候,人工增雨降水量较少,较难治理盐碱化,C错误;采用地膜覆盖,能够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使用耐用的地膜可以反复使用,能够较好的治理土地盐碱化,D正确。故选D。【点睛】华北平原盐碱地的水盐运动规律:干
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致使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夏)雨季降水多,地表盐分溶于水下渗,表层盐分降低。春秋反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图为某区域海洋表层盐度(单位:‰)分布示意。完成下面小题。12.符合MN一线方向的盐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B.C.D.13.甲处的等盐度
线向北凸出,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冰B.径流C.暖流D.寒流【答案】12.A13.C【解析】【12题详解】根据图中等值线分布图可知,沿着MN一线方向,由西向东,依次穿越等盐度线的数值为33‰、34‰、35‰、36‰,且在
东部两次穿越36‰等值线,36‰等值线向北凸出,故剖面线经过该等值线为一个高值区,由以上分析可知,MN一线方向的盐度变化趋势表现为:自西向东,先上升后下降,BD明显不符合,故排除;MN一线经过的等值线,西部
密集,东部稀疏,且36‰等值线跨越范围较广,故C选项中高值中心范围较窄,不符合等值线分布特征,故排除。故选A。【13题详解】根据图中等值线向北凸出可知,甲处盐度值要高于同纬度其它海域,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可知,甲处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暖流增温造成蒸
发加大,盐度升高,故C正确,D错误;海水结冰会造成盐度上升,海冰融化会造成盐度下降,不会表现为等值线的北凸,A错误;靠近陆地,陆地径流的汇入会造成盐度下降,B错误。故选C。【点睛】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1、降水量越大,盐度
越低;2、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3、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4、暖流流经海区蒸发量偏大,盐的溶解度也偏大,则盐度偏高。大青山处于阴山山脉中部,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构造活跃区,其山前断裂呈东北—西南走向,最大垂直位移量(断距)达24
m。大型季节性流水在山口流出后形成的冲洪积扇,沿大青山山前断裂横向展布,彼此间连接形成规模较大的冲洪积扇群。下图为研究区冲洪积扇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全新世冲洪积扇特征与气候和构造活动对比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地质年代冲洪积扇区域气候条件构造活动期次规模最大断距活动强弱全新世Ⅲ期扇Ⅱ期扇Ⅰ期扇较小
较大大冷干暖湿(大暖期)暖干2.3m1.5m大于24m较弱弱较强14.河套盆地受到的内外力作用为()①抬升②下降③侵蚀④堆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5.Ⅱ期冲洪积扇形成期间,气候条件较好,降水也呈现增多的趋势,冲洪积扇规
模却比I期小,其原因是().A.构造活动强度明显加强B.水动力条件加强C.气候暖湿影响较弱D.河流下切增强16.以下关于三期冲洪积扇的形成顺序及影响冲洪积扇规模的主导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形成顺序为I、Ⅱ、Ⅲ②
形成顺序为Ⅲ、Ⅱ、I③主导因素为气候④主导因素为构造活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4.D15.C16.B【解析】【14题详解】结合图中冲洪积扇可推断出断裂位置,进而可判断河套盆地是地壳下陷形成,后又接受沉积作用。因此内外
力作用为不断下降并接受堆积,②④正确;地壳抬升不易形成盆地,易形成河流阶地或高原,①错误;侵蚀作用则不易形成洪积扇,③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Ⅱ期冲洪积扇形成期间,构造活动强度明显减弱,山体抬升速率相应减小,导
致河流下切速率减小,河床与平原区相对落差减小,AD错误;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规模减小,说明此时沉积作用减弱,水动力条件减弱,B错误;该时期气候暖湿所带来的有利条件不足以弥补构造活动减弱所带来的不利条件,造成了该期冲洪积扇规
模小于I期冲洪积扇规模,C正确。故选C。【16题详解】根据图中冲洪积扇范围可判断其形成先后顺序,大的形成早,在下方才能出现图中分布格局,冲洪积扇形成的先后顺序:I期冲洪积扇、Ⅱ期冲洪积扇、Ⅲ期冲洪积扇,①正
确,②错误;三期冲洪积扇的规模依次减小,依据最大断距判断区域构造活动减弱,Ⅱ期气候暖湿但规模较小,可知构造作用(地壳运动)对冲洪积扇形成演化的影响可能更大,④正确,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二、综合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街区位于伦
敦城北,19世纪中期,随着大北方铁路修通并在此设站,煤气厂、油漆制造厂等多家工业企业和仓储物流园入驻此地。20世纪中叶以后,公路地位上升,该地产业逐渐衰败,街区没落。1996年规划建设的横跨英吉利海峡的国际高铁在该街区设置伦敦站点,目前“欧洲之星”高铁列车每天能带来15
万人次的客流量。该街区转型发展科技媒体、教育、时尚等第三产业,入驻企业120余家,部分企业直的接入驻改造后的工业遗产,提高了遗产的活力。街区管理部门未将全部工业遗产地改造升级,而是将部分仓库、堆场等空地简易改造成广场,不定期举办各类时尚展览,部分空地可
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深度开发。下图示意该街区目前的空间形态。(1)评价该街区转型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2)与早期的产业相比,简述转型后的第三产业具备的特点。(3)分析该街区留部分空地举办时尚展览的意义。【答案】(1)丰富的工业遗产提供了创意资源;便利的交通有利于人
员、物资、信息的流通;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设施老化等问题制约了招商引资。(2)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更好;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集约度高;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总体技术水平高。(3)有利于聚集客流,拉动消费;提供交流空间,营造时尚创新氛围,促进时尚产业发展;通过场地租赁获得收入,为街区
开发提供资金来源;留有缓冲的时间和空间,筛选合适的开发方案,避免工业遗产被不合理开发。【解析】【分析】本题以伦敦城北某街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该街区转型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转型后的第三产业具备的特点、该街区留部分空地举办时尚展览的意义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图文获取
信息、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小问1详解】评价第三产业发展的条件,既要回答有利条件,如工业遗产资源、交通条件等;也要回答不利条件,主要是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设施老旧等问题。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
,该街区转型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为丰富的工业遗产提供了创意资源;便利的交通有利于人员、物资、信息的流通;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设施老化等问题制约了招商引资。【小问2详解】转型后的第三产业的特点可以从经济特征、资源环境特征等角度描述。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与早期的产业相比,简述转型后的第三产业
具备的特点为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更好;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集约度高;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总体技术水平高。【小问3详解】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临时性的广场展览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空间,通过短租带来经济效益可以为改造工程补充部分资金;该街区作
为工业遗产有其丰富的意义,留有空地可以避免工业建筑遗产被盲目拆除,在临时利用期间人们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筛选合适的开发方式,促进工业建筑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活化利用,同时也有利于容纳多种艺术形式,促进艺术交流,吸引不同人群参观,满足城市居民的艺术文化需求,拉动地区消费。【点睛】产业
转型从较宏观的角度来说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1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越南人口
接近1亿,人均GDP大约是我国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国是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型,越南服装、制鞋、手机及家用电器生产出口量明显增加,但相关配套产业仍相对薄弱,仍要从我国进口大量零配件。材料二:越南很多铁路都是早期修建的窄轨,
而我国采用的是标准轨,不同铁路轨距在列车最大运行速度、最大载重和造价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目前,越南政府正斥资上百亿美元以推动和中国铁路全面接轨。(1)简述越南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优势。(2)近年来中越贸易相对集中在劳动力
密集型工业的相关产品,试分析其原因。(3)从货物运输角度,分析越南近年来大力加强铁路建设的出发点。【答案】(1)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利于城市规划、降低城市建设成本;沿铁路线分布,铁路运输便利;沿海分布,海运便利、便于海洋资源开发;沿中越国界线分布,便于国际贸易和友
好往来;(2)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越南(与我国陆上接壤,劳动力和土地等区位优势明显)承接了我国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越南缺少配套产业(产业链不完善),需要从我国大量进口组装需要的零配件。(3)中越贸易
货运量快速增长;越南从我国进口的零配件运输距离长,海运速度慢,适宜铁路运输;越南窄轨铁路运力小、速度慢,难以满足运输需求;中越铁路轨距不同,换轨会导致运费增加,运输成本上升。【解析】【分析】本大题以越南产业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发
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阐释地理事物、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小问1详解】的结合越南国情,分析越南城市区位,由图可知,越南国土狭长,东南临南海,有便利的海运,方便贸
易进出口,也利于与中国交流。越南西部多山地,沿海为平原,城市多在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易于开发,利于城市规划、降低城市建设成本。铁路南北走向,城市布局铁路沿线,便于客货集散,利于人流物流流动。【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越南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土地价格低,地租便宜;越南具有港口和路上公路、铁路相连接,运输成本低,以上适宜越南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中越地缘相近,经济互补,我国劳动力企业大多向外转移至越南地区,越南对我国输出劳动力密集
型产品,如越南服装、制鞋、手机及家用电器生产出口量明显增加,我国向越南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设备零件等,故中越贸易相对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相关产品【小问3详解】材料可知,越南很多铁路都是早期修建的窄轨,而我国采用的是标准轨,不同铁路轨距在列车最大运行速度、最大
载重和造价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越贸易货运量快速增长,货运运输需求大;越南从我国进口的零配件运输距离长,海运速度慢,适宜铁路运输;越南窄轨铁路运力小、速度慢,难以满足运输需求;中越铁路轨距不同,换轨会导致运费增加,运输成本上升。因此越南近年
来大力加强铁路建设,推动和中国铁路全面接轨,提高运输效率。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如图示意澳大利亚及
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答案】(1)表现:降水少,异常干旱;气压梯度力大,风
力大。作用:降水少,气候干旱使得植被稀疏,沙尘裸露,为沙尘暴提供了沙源;风力大为沙尘暴提供了动力条件。(2)甲地。甲地气候干旱,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西侧,其东侧盛行偏东风,风从沙漠吹来,甲处位于低压槽,盛行上升气流,沙尘容易
扬起,形成沙尘暴。【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异常,沙尘暴的成因,考查学生从图文材料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到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
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情况。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
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小问2详解】沙尘暴的分析应从沙源、风力方向
角度分析。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回归线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少,地表物质疏松;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位于沙漠西侧,也位于高压西侧,吹偏东风,将沙漠的沙尘带过来,提供充足的沙源;且位于低压槽,气流多上升,沙尘易被扬起,易形成沙尘暴,而乙丙丁三地降水较多,因此10月2
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是甲地。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流水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河流袭夺对地貌发育以及人类迁徙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汉江上游在地
质历史时期发生过两次河流袭夺。第一次古汉江切穿西侧的分水岭,使汉中盆地的水系注入古汉江。第二次挤压脊隆起后南支流溯源切穿凤凰山袭夺汉江上游,使干流石泉-安康段成为汉江支流月河。下图示意汉江上游发生河流袭夺的水系。(1)分析第一次袭夺后古汉江
流量变化的原因。(2)第二次河流袭夺后,南支流上普遍存在V形峡谷嵌套在宽浅河谷中的现象。分析第二次河流袭夺前后,南支流流水侵蚀作用对该河流地貌的影响。【答案】(1)流程变长,支流增多;流域面积增大;导致古汉江流量增大。(2)第二次河流袭夺前,南支流来水均匀,流速平缓,
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形成宽浅河谷;第二次河流袭夺后,河流水量增大,且相应的落差增大,流速加急,流水侵蚀以下蚀为主,在宽浅河谷中下切形成V形峡谷。【解析】【分析】本题以汉江上游地区袭夺河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
河流地貌的成因,考查学生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第一次河流袭夺后,汉江水系向分水岭以西拓展,汉中盆地内部的河流并入汉江,成为汉江上游的一部分,因此河流汇入的流程变长,支流增多,流域面积增大。支流增多,最终导致古
汉江流量增大。【小问2详解】注意河谷形成的先后顺序,先形成的是宽浅河谷,这是因为第二次河流袭夺前,南支流来水均匀,流速平缓,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形成宽浅河谷;发生第二次袭夺后河流水量增大,且相应的落差增大,流速加急,
流水侵蚀以下蚀为主,在宽浅河谷中下切形成的V形峡谷。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