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5题——十年(2011—2020)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原卷版).doc,共(15)页,2.035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af28b73f3ca51e1142266768bdd087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说明:2011—2014年大纲卷题号为13)第25题10年模块知识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通过对近10年第25题考查知识点分来来看,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模块考查比重比较均衡,依据下面具体试题考查情
况可以看出,政治史模块方面汉代政治、科举制考查频率非常高,经济史模块汉代、宋代经济考查频率比较高;文化史方面,儒家思想则考查频率比较高。整体来看,第25题考查的时间段主要集中于汉、唐、宋,尤其是2015—2019年25
题的考查时间段主要集中于汉代。2第25题10年题型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通过上图来看,说明、体现类选择题所占比重比较高(具体题型特点以及设问方式等在第24题中已经阐述,此处不再赘述)。背景、原因类选择题
、史实对应型选择题比重也比较高。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背景是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背景和原因在历史选择题中大部分条件下是可以等同的。在解答背景、原因类试题时首先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区别清楚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历
史背景等。其次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最后,要准确定位至相应课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做出准确判断。背景、原因类选择题题型特点:主要考查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考查方式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某种历史现象、历史局面、历史情况出现的原因;二是考查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事物出现前后变化的原因。设问
方式原因类原因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历史原因等)……目的是…………是为了等等背景类(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条件是……时代背景是……3历史条件是……等等解题策略类型考虑因素某种历
史局面、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注意题干涉及的时间;这种局面或现象出现的国家或地域,出现在哪一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当时的社会背景(内因,外因等)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事物出现前后变化的原因题干涉及的时间、地域;这一事物、事件变化前后的社会背景;事物的发展性、继承性2020年卷Ⅰ卷Ⅱ卷III设问词体
现了说明客观上考查点绘画绘画东汉屯田考查模块必修3史学研究必修2考查时期唐唐东汉题型特点说明、体现类选择题25.(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4
图4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25.(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
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图7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图8五台山佛光寺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25.(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
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2019年卷Ⅰ卷Ⅱ卷III5设问词
这种做法(硬性考查影响)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考查点汉代加强中央集权汉代儒学儒家思想考查模块必修1必修3必修3考查时期汉汉不具体题型特点①影响、意义类②背景、原因类2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
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西汉
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
蓄的文化政策2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
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62018年卷Ⅰ卷Ⅱ卷III设问词由此可知反映出反映出考查点唐朝藩镇汉代经济科举制考查模块必修1必修2必修1考查时期唐汉宋题型特点说明、体现类选择题25.(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据学
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25.(2018新课标全国卷II)西汉
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
贾操纵税收25.(2018新课标全国卷Ⅲ)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7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017年卷Ⅰ卷Ⅱ卷III设问词据此可知反映出反映了考查点汉代中央集权史学素养汉初经济考查模块必修1必修2考查时期汉汉、魏晋汉题型特点说明、体现类选择题25.(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下表为西汉朝廷
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8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25.(2017新课标全国卷II)《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
,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5.(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
,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2016年卷Ⅰ卷Ⅱ卷III设问词说明有利于是因为考查点汉代经济科举制汉代政治考查模块必修2必修1必修
1考查时期汉汉至唐汉9题型特点①说明、体现类选择题②背景、原因类选择题③影响、意义类选择题25.(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5.(2016
新课标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5.(2016
新课标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
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102015年卷Ⅰ卷Ⅱ设问词背景是主要体现了考查点汉代政治汉代政治考查模块必修1必修1考查时期汉汉题型特点①说明、体现类选择题②背景、原因类选择题25.(201
5新课标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25.(2015新课标全国
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
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014年卷Ⅰ卷Ⅱ大纲卷设问词反映出表明与……相近的是考查点三教并行(儒学)儒学古代文学11考查模块必修3必修3必修3考查时期唐西晋东晋、唐题型特点①说明、体现类选择题②比较类选择题2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
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13.(2014年大纲卷)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
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2013年卷Ⅰ卷Ⅱ大纲全国卷设问词促成……(实质考原因)据此可知隐性省略(强调的是……)考查点程朱理学自耕农经济汉代治国方略12考查模块必修3必修2必修1考查时期宋宋汉题型特点①说明、体现类选
择题②史实对应型选择题③背景、原因类选择题25.(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
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25.(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13.(2013大纲全国卷)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2012年新课标卷大纲全国卷设问词反映出隐性省略(强调的是……)考查点宋代文化抑商思想13考查模块必修3必修2考查时期宋
唐题型特点①说明、体现类选择题②史实对应型选择题25.(2012新课标全国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
价值取向13.(2012大纲全国卷)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2011年新课标卷大纲全国卷设问词反映
出主要原因是考查点古代经济明朝经济考查模块必修2必修2考查时期南北朝明题型特点①背景、原因类选择题②说明、体现类选择题25.(2011新课标全国卷)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
情况示意图。该14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13.(2011大纲全国卷)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
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2010年新课标卷大纲全国卷1大纲全国卷2设问词主要体现
在反映了原因之一是考查点郡县制古代印刷术唐朝经济(货币)考查模块必修1必修3必修2考查时期秦宋唐题型特点①背景、原因类选择题②说明、体现类选择题1525.(2010新课标全国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13.(2010大纲全国卷1)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
…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13.(2010大纲全国卷2)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B.采用了新的材质C.改变了以重量定
钱币名称的传统D.铸造技术更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