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分突破07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探究-备战2022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高分突破【原卷版】.docx,共(36)页,1.251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aa9987bce64c95bfd57dae48332480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分突破07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探究-备战2022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高分突破1.学习了常见的酸、碱、盐后,同学们对碱的化学性质进行整理归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实验活动。【验证实验】序号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溶液变色产生蓝色沉淀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分析
与结论Ca(OH)2能与指示剂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实验三、实验四无明显现象,无法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于是继续进行探究。【探究实验】Ⅰ.取少量实验三中的剩余溶
液,滴加溶液,溶液仍为无色,证明稀盐酸和Ca(OH)2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判断依据是溶液中完全反应了。Ⅱ.取少量实验四中的剩余溶液,滴加溶液(填盐类物质),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拓展延伸】同学们针对实验四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对比
实验:将充满CO2的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倒扣入盛有不同液体的两个烧杯中,根据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确定二者之间发生了反应。请在图中?处填上适当的内容。【总结提升】(1)通过上述实验验证了碱溶液的化学性质。(2)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消失(或减少)或有新物质生
成的方法证明反应发生。2.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酸为专题,对酸的五种化学性质进行探究、总结及应用,请回答有关问题:酸的化学性质①﹣﹣酸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酸的化学性质②图1中M所
代表的物质类别是。黄金是一种常见饰品,现实生活中,少数商贩用黄铜冒充黄金出售,可以用化学的方法加以鉴别。某同学为了测定黄铜(铜锌合金)样品的成分,将60g稀HCl分三次加入到盛有10g该样品的烧杯中,所得数据如下表,则该黄铜样品中含锌的质量分数为。实验次数物质质量第1次第2次第3次加入稀盐酸质量/
g202020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g8.77.46.4酸的化学性质③﹣﹣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盐酸可用于金属制品表面除锈等。酸的化学性质④﹣﹣酸碱中和反应。该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重点以“酸碱中和反应”为课题进行探究。小宇同学
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一会儿后发现忘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于是他停止滴加稀硫酸。同学们纷纷对实验烧杯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展开了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的烧杯中溶质含有哪些物质?【提出猜想】猜想一:溶质中只有Na2SO4猜想二:溶质中可能是Na2SO4和NaOH猜想三
:溶质中可能是。【查阅资料】Na2SO4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小宇同学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一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酚酞不变红色猜想一正确猜想二不正确方案二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猜想三正确方案三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黑色CuO粉末,振荡猜想三正确【方案评价】同学们对小宇上述的方案讨论后认为:①方案一存在缺陷,该方案不能证明猜想一是正确的,其原因是。②方案二也不能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理
由是。③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方案三能够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并讨论除此方案外,还可以向烧杯的溶液中加入活泼金属、碳酸盐等物质进行证明。【实验反思】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还需考虑反应物的用量。【学科渗透】如图2所示,小宇同学在进行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时,将电极
两端插入稀H2SO4溶液中,闭合开关,小灯泡正常发光,然后逐滴向稀H2SO4中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请推测小灯泡的发光情况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酸的化学性质⑤﹣﹣酸与盐的反应利用图3所示装置来验证CO2气体的性质,要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够
发生反应,可先加氢氧化钠溶液,再加盐酸,气球的变化是。【方法感悟】在化学实验中,可通过验证反应后生成物的存在,来验证某化学反应的发生。3.兴趣小组同学在做镁与盐反应的实验时,不小心将镁条加到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意外发现溶液中有白色不溶物生
成。同学们对白色不溶物的成分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提出问题】白色不溶物是什么物质?【猜想与假设】猜想①是Mg(OH)2猜想②是MgCO3猜想③是Mg(OH)2和MgCO3的混合物【查阅资料】①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②白色
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③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实验验证】取适量干燥的白色不溶物,充分加热,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如图1所示装置。【实验现象】装置A中______,装置B中______。【实验结论】猜想③正确。请写出Mg(OH)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拓展探
究】直接向白色不溶物中滴加足量______,也能检验MgCO3的存在。同学们为了进一步测定白色不溶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关系,继续进行了下列探究;称取干燥的白色不溶物36.8g,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被如图2所示装置C和D吸收。【实验数据】实验
后装置C增重3.6g,装置D增重13.2g。【实验结论】若上述白色不溶物的组成用xMg(OH)2•yMgCO3表示,则x:y=______。【反思评价】实验后,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方案可进一步优化,下列优化方案错误的是______(填序号)。①只称量装置C、D增重的质量,不称量
白色不溶物的质量②去掉装置D,只称量白色不溶物和装置C增重的质量③去掉装置C,只称量白色不溶物和装置D增重的质量4.同学们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利用所学知识对稀盐酸与如图中的三种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作出判断,并进行实验验证:组别甲乙丙实验示意图能否反应能能能实验现象无明
显现象有气泡产生产生白色沉淀同学们判断Ca(OH)2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生成物中有生成。【提出问题】怎样证明Ca(OH)2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分析讨论】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如果盐酸和氢
氧化钙减少(或消失),或者有新物质生成,都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一小羽取少量Ca(OH)2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入2~3滴无色酚酞溶液,再加入稀盐酸
反应物消失,二者发生了反应方案二小美向甲组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有新物质生成,二者发生了反应【实验评价】小凯认为小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总结归纳】(1)Ca(OH)2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我们可以分析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从多个角度设计实验进行证明。【拓展延伸】将少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写出操作方法和现象)。5.十堰某中学化学
兴趣小组为鉴定某工厂排出的无色污水成分,他们查阅工厂的有关资料,推测出污水中可能含有盐酸、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小组同学取污水进行了探究:【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实验一:小组同学用pH试纸测得的污水的pH=2,由
此得出污水中一定不含___________,原理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二:为检测污水中可能含有的成分,甲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污水于一支洁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___
________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污水中一定含有硫酸钠实验二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得出结论】兴趣小组确定了废水的成分【反思与评价】乙同学经过思考后,用物理方法也得到了甲同学的实验结论
,他的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6.某校甲、乙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纯碱的性质”实验中,分别做了如图1所示的四组实验,并将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分别倒入洁净的A、B烧杯中。实验结束后,甲、乙小组同学都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固体不溶物,上层溶液呈红
色。【提出问题】烧杯中的上层溶液的溶质除酚酞外,还含有哪些?【猜想假设】一定含有NaCl,可能还含有NaOH、Na2CO3、Ba(OH)2、BaCl2、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小明同学猜想溶液中的溶质是酚酞、NaCl、Ba(O
H)2、Na2SO4。小红同学认为小明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查阅资料】①HNO3与Na2CO3反应是分步进行的:Na2CO3+HNO3═NaNO3+NaHCO3(先),NaHCO3+HNO3═NaNO3+H2O+CO
2↑(后)。②BaCl2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甲组同学:往A烧杯中逐滴滴入稀HNO3,一段时间后,才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无色。烧杯中固体不溶物的质量,随滴入稀HNO3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请写出固体不溶物质量增加的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由此得出溶液中的溶质是酚酞、NaCl、NaOH、。乙组同学: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B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中的溶质是酚酞、NaCl、NaOH、Na2CO3继续往上述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HNO3【交流反思】乙组同学经讨论后,一
致认为:根据甲组同学所做实验的现象,无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是否存在NaOH,理由是(用文字叙述)。7.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NH4HCO3、NH4Cl、K2SO4、KC1都是常见的化肥。(1)化肥
能为农作物补充的营养元素主要有三种,上述化肥含有的两种营养元素是_______。(2)有一包用剩的肥料,可能含有上述四种化肥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a.取少量肥料样品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熟石灰
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b.取少量肥料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A。c.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d.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e.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①分析上述实
验过程,关于该肥料的成分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a~e中,不必要进行的一项是___________(填标号)。③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确定该肥料的成分,完成下表。(已知:NH4Cl=△NH3↑+HC
l↑)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则该肥料的成分是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则该肥料的成分是__________。8.某化学兴趣小组以A装置为核心装置设计了如图系列
实验:(固定装置的仪器已省略)按如图所示连接仪器,检查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添加药品,固定装置,进行实验。(1)关闭K2,打开K1,将H2O2溶液缓缓滴入锥形瓶中,待D装置中出现连续均匀气泡时点燃C装置中的酒精灯,观察到V型
管内a处的硫燃烧,现象是______,试写出在D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待V型管内的硫燃尽后仍要继续通一段时间的氧气,目的是______。(2)打开K2,关闭K1,继续将H2O2溶液缓慢滴入锥形瓶,观察到装置E中______(填现象
),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一定发生了反应。(3)兴趣小组有同学提出疑问:E装置内反应后的废液中除酚酞以外还有哪些溶质呢?请你一起参与探究。【作出猜想】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和NaOH猜想三:______。【分析】以上有一种猜想一定错误,请写出错误猜想的序号及错误理由______
。【资料】NaCl的水溶液呈中性。【设计并进行实验】排除了错误猜想后,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取少量E装置中的废液于试管中,并向其中加入______。______猜想三正确【交流反思】该废液未经处理不能随意
倒入水池。9.石灰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为研究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如下探究。Ⅰ.石灰石分解的探究取三块形状大小相近的石灰石(长宽厚约为1cm×1cm×0.2cm),一块不加热,另两块分别在酒精灯和酒精喷灯(酒精化学式为C2H5OH)的火焰上加热2min(假设杂质加
热时不发生变化)。探究过程如图所示,实验现象见表1。表1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实验组别实验条件试管B中的现象甲未加热无明显现象乙酒精灯加热呈浅红色丙酒精喷灯加热呈红色(1)通过甲、乙、丙三组对比实验,得出影响石灰石分解的因素是。(2)丙组实验加热石灰石时,在火焰上方倒扣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
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出现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实验能否推断石灰石煅烧产生二氧化碳,并说明理由:。(3)丙组实验中,向试管B中逐滴滴入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轻轻晃动试管,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4)为检验丙组实
验中的石灰石部分分解,设计实验:取研细后的粉末少许于试管中,(补充完整实验方案)。Ⅱ.石灰石煅烧温度的探究【查阅资料】生石灰质量的优劣常采用“活性度”来街量。“活性度”的测定方法:取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定量的水,用指定浓度的盐酸中和,记录所
消耗盐酸的体积数(单位为mL)。消耗盐酸的体积数越大,“活性度”越高。某研究小组在电炉内煅烧石灰石样品,并测定煅烧产物(CaO)的活性度,数据见表2。表2不同条件下煅烧产物的活性度(mL)煅烧时间/活性度/煅烧温度1050℃110
0℃1150℃1200℃1250℃1300℃12min79083686880845441216min79385687184555653020min795863873864617623(5)石灰石煅烧的最佳温度范围为1100~1200℃的证据是。Ⅲ.石灰石用途的探究(6
)石灰石是高炉炼铁的原料之一。石灰石能除去铁矿石中的SiO2,同时能提高单位时间内生铁的产率。分析加入石灰石能提高生铁产率的原因:。10.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同学们利用已学知识,对稀盐酸与下表中的四种化合物的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作出判断,并进行实验验证:物质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
液碳酸钾溶液硝酸银溶液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产生气泡产生白色沉淀能否反应能反应不能反应能反应能反应【提出问题】对于上述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设计实验】为了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小刚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将氢氧
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试管中,振荡溶液呈无色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②向步骤①所得无色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呈无色【分析讨论】小刚设计的实验方案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说明理由:______。【总结提升】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验证思路可以是:(Ⅰ)验
证生成物是否存在。(Ⅱ)验证______是否消失。【拓展迁移】(1)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写出另一个符合上述反应实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2)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
合,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有______种情况,具体的溶质组合情况分别是______(填化学式)。11.碳酸氢钠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盐,化学小组对其进行了探究。(1)NaHCO3可称为钠盐或碳酸
氢盐,它是由Na+和______(填离子符号)构成,医疗上能用于治疗胃酸(含有盐酸)过多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制取少量NaHCO3?【查阅资料】材料一:侯氏制碱的原理: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
3Na2CO3+CO2↑+H2O。材料二:研究发现,NaHC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2CO3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实验制备】根据侯氏制碱原理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制取NaHCO3。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白色固体。(2)烧杯中冰水
的作用是______。(3)能进一步确认该白色固体是NaHCO3的实验方案是(须用到的仪器和药品:试管、温度计、水)。(4)如图2中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在60℃后无数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性质探究】常温下,取一定量的NaHCO3溶液于烧杯中,插入pH传感器,向烧杯中持续滴加CaC
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变为6.68时开始有无色气体产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如图3所示。【查阅资料】材料三NaHCO3溶于水后,少量的HCO3-能同时发生如下变化:变化①:HCO3-+H2O→H2CO3+OH-;变化②:HCO3-
→CO32-+H+。材料四: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H+和OH-数目的相对大小有关。常温下,当单位体积溶液中OH-的数目大于H+的数目时溶液的pH>7,反之pH<7;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H+数目越大,溶液的pH越小。【交流反思】(5)NaHCO3溶液
显______(填“酸”“碱”或“中”)性,结合材料三、四从微观角度说明原因:______。(6)根据本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a.pH<6.68时生成的无色气体为CO2b.从0~30s,单位体积溶液中H+数
目不断增大c.不能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13.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含量,某小组同学在一定质量的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利用生成CO2的质量来测定(忽略稀盐酸挥发的影响)。(1)小科用图甲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D装置
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为了避免水蒸气对实验的影响,使测最结果更准确,装置C中应装入(填试剂名称)。(2)小明用图乙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总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他用碱石灰做干燥剂,请判断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3)实验时。正确选择干燥剂后,两装置均可通过左侧导
管鼓入某种气体一段时间,来进一步减小误差。下列操作可行的是。选项实验装置反应开始前鼓入的气体反应结束后鼓入的气体A甲氮气氮气B甲干燥空气干燥空气C乙氮气氮气D乙干燥空气干燥空气14.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
氢氧化钠的性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实验过程与分析】实验1实验2【实验操作实验现象______无明显现象实验结论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不与硫酸反应(1)请写出实验1的实验现象。【实验反思与拓展】(2)实验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3)某同学认为实验
2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人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色变为无色,由此表明氢氧化钠与硫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4)由实验2联想到: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没有明显现象,它们是
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本实验中忽略CO2溶于水)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当通过胶头滴管滴加NaOH溶液时,观察到现象,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当观察到现象
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15.碳酸钠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向盛有适量碳酸钠溶液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试剂,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试管编号1234。加入试剂无色酚酞试液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钡溶液实验现象________有气泡
产生有白色沉淀产生有白色沉淀产生试管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一步探究:小组同学将试管3中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A。【提出问题】滤液A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和Na2CO3猜想
三:_______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活动探究】1.小组讨论:有同学认为猜想四不成立,原因是_______。2.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甲: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生成猜想_______成立方案乙: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________【反思与评价】1.碳酸钠溶液呈_______性,可以和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钡等物质发生反应。2.要验证反应后物质的成分,既要考虑生成物,还应考虑。16.化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1)完成“探究某种盐的性质”实验,填写下表。试管序号甲乙丙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红色溶液白色沉淀无色气体实验结论该盐是______(选填“NaCl”“Na2CO3”“Na2SO4”),其水溶液呈______性。实验解释丙中发生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______。实验计算全班同学完成试管乙实验,共消耗质量分数为10.4%的BaCl2溶液50g,实验后最多收集到______g白色沉淀。(2)处理“CO2的实验室制取与检验”实验废液。全班同学完成该实验共产生1000g含HCl
废液(固体已除,大理石中杂质未参加反应),不能直接排放。【实验方案】先测定废液中HCl的质量分数,再用熟石灰处理废液至中性。【实验操作】①称量______NaOH固体,溶解,配制30g5%的NaOH溶液。②取100mL小烧杯,倒入20g废液样品,插入pH计测
定溶液的pH,向废液样品中逐滴加入5%的NaOH溶液,实验过程中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③投入______g熟石灰处理剩余废液(写出计算过程)。【实验反思】有同学提出也可以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直接加热废液除去杂质HCl,并得到CaCl2。写出你的观点及
理由:。17.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某兴趣小组将两支规格相同且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分别插入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摆动试管,如下图所示:【观察现象】(1)实验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试管内出现浑浊的现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2)实验
B中试管内液面上升,无浑浊现象。【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了反应。【讨论交流】(1)甲同学根据B试管内液面上升的现象,认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2)乙同学认为:由此实验直接得出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的结论还不够严密,你认为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3)丙同学认为:可以从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角度,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他发现实验台上有下列试剂:酚酞溶液、石蕊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氯化钙溶液、硝酸钡溶液。请你从中选择一种试剂,帮助
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化学反应(填“发生”或“不发生”)【拓展应用】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参考小资料,选用“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或“饱和氢
氧化钙溶液”完成下面问题:小资料: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9g,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65g。(1)鉴别二氧化碳气体,应该选用_______。的(2)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应该选用_______。18.小嘉发现:向碳酸钠溶液中倾倒稀盐酸,很快就产生了气泡: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滴加一
定量后才有气泡产生,查阅资料: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先发生的反应是233NaCO+HCl=NaCl+NaHCO;当Na2CO3全部转化成NaHCO3后,再发生反应322NaHCO+HC1=NaCl+HO+CO,为此他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在广口瓶中加入10克溶质
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用注射器向瓶中缓慢注入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观察到瓶内无明显现象;步骤二:继续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瓶内连续产生气泡,烧杯中澄清石灰水?。(1)步骤二中,观
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______。(2)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多少克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相同的,其本质原因是什么?19.中和反
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观察到试管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提出问题】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实验探究】(1)化学兴趣小组取少量实验后试管②中的溶液,分别放
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了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现象),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还可以向试管b
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字母)。A.ZnB.Fe(OH)3C.FeCl3D.AgNO3(2)化学兴趣小组又利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①该实验中,乙溶液是_
________________;②加入甲溶液6mL时,烧瓶中的溶液溶质成分___________(填化学式);③根据该实验测定结果,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0.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展开探究。以下
是教学片断,请你参加学习并填写空格。【演示实验】将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加入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某同学提出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猜憲与假设】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岀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请补上猜想
二、猜想一:只有NaCl猜想二:_______猜想三:NaC1和HC1猜想四:NaC1、NaOH和HC1乙组同学认为有一种猜想不合理,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Cl2溶液,__
_____(填实验现象),证明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浇杯中的溶液,并选用了老师提供的pH试纸、K2CO3溶液、AgN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实验方案测溶液
的pH滴加K2CO3溶液滴加AgNO3溶液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试纸变色,对照比色卡,pH<7_______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C1溶液中有HC1溶液中有HC1【得到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认猜想_______正确。【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的活动过程给
予肯定,同时指出(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以下两处错误;①实验操作中错误是_______。②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错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21.在运输过程中某KNO3化肥可能混进了K2SO4、KCl、NH4HCO3、(NH4)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同学们
对该化肥混进的物质成分展开了合作探究活动。【阅读思考】KNO3在分类上属于___________(填“氮肥”“钾肥”或“复合肥”)。【实验探究】老师提示OH﹣、2-4SO对Cl-的检验有干扰。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设计并进行了以下的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分析或结论Ⅰ、取少量化肥样品,嗅气
味没有嗅到氨味化肥样品中___________Ⅱ、取适量化肥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加过量的___________溶液,加热闻到强烈氨味,并产生白色沉淀写出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Ⅲ、向步骤Ⅱ的试管中滴加过无明显现象目的是___________为的量的__________
_Ⅳ、向步骤Ⅲ的试管中滴加适量AgNO3溶液___________化肥样品中一定混进KCl【反思拓展】(1)经过上述探究,还不能完全确定该化肥中混进的物质成分,理由是___________。(2)为了做好废液的处理回收,同学们把步骤Ⅳ反应后的物质
倒入废液缸中,然后往废液缸中滴加适量的___________溶液,过滤,得到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22.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后,同学们对碱的化学性质进行整理归纳并进行如下实验活动,请你参与其中。【验证实验】序号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内容实验现
象(1)溶液变为______色产生蓝色沉淀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分析结论Ca(OH)2能与指示剂作用(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实验三、实验四无明显现象,无法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于是继续进行探究。【探究实验】(3)取少量实验三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仍为无色,证明稀盐酸和Ca(OH)2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判断依据是______。(4)取少量实验四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______,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CO2和NaOH溶
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拓展延伸】同学们针对实验四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5)将充满CO2的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倒扣入盛有不同液体(液体温度相同)的两个烧杯中,根据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确定CO2和N
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图中横线处应填______。【总结提升】(6)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消失(或减少)或______的方法证明反应发生。2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
究的重要手段。(1)完成“探究某种盐的性质”实验,填写下表。试管序号甲乙丙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红色溶液白色沉淀无色气体实验结论该盐是______(选填“NaCl”“Na2CO3”“Na2SO4”),其水溶液呈______性。实验解释
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实验计算全班同学完成试管乙实验,共消耗质量分数为10.4%的BaCl2溶液50g,实验后最多收集到______g白色沉淀。(2)处理“CO2的实验室制取与检验”实验废液。
全班同学完成该实验共产生1000g含HCl废液(固体已除,大理石中杂质未参加反应),不能直接排放。(实验方案)先测定废液中HCl的质量分数,再用熟石灰处理废液至中性。(实验操作)①称量______NaOH固体,溶解,配制30g5%的NaOH溶液。②取100mL小烧
杯,倒入20g废液样品,插入pH计测定溶液的pH,向废液样品中逐滴加入5%的NaOH溶液,实验过程中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③投入______g熟石灰处理剩余废液(写出计算过程)。(实验反思)有同学提出也可以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直接加热废液除去杂质HCl,并得到CaCl2。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__
____。24.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实验过程与分析)实验1实验2实验操作实验现象______无明显现象实验结论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不与硫酸反应(1)请写出实验1的实验现象。(实验反思与拓展)(2)实验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__。(3)某同学认为实验2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人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色变为无色,由此表明氢氧化钠与硫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4)由实验2联想到: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没有明显现象,它们是
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本实验中忽略CO2溶于水)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当通过胶头滴管滴加NaOH溶液时,观察到______现象,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
,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2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验证硫酸的性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一】浓硫酸稀释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一实验中,观察到用石蜡固定在铜
片下的乒乓球脱落,此现象说明浓硫酸溶于水_______。【实验二】溶液浓度对硫酸化学性质的影响。图二实验中,观察到很快变黑的是滤纸_______(填“A”或“B”),由此可知,硫酸溶液的浓度不同,腐蚀性不同。【实验三】
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小组同学按图三进行实验。(1)试管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2)试管2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3)向试管3中滴加了足量的稀硫酸仍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二者已经发生反应,可选用_______(填字母序号)继续进行实验,以达到实验目
的。A酚酞溶液B氯化钡溶液C硫酸铜溶液(4)小组同学将4、5两支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和白色沉淀。同学们对白色沉淀的成分产生了兴趣,继续进行实验。【提出问题】白色沉淀的成分是发什么?【作出猜想】猜想一:_______猜想二:BaSO4、
BaCO3【实验与结论】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白色沉淀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_______。猜想二成立。实验结束后,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对废液缸中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回收。在检验废液时发现硫酸过量,为防止其污染环境
,从实验成本的角度考虑,向该废液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填一种具体物质),处理后再排放。26.无论在化学世界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酸是广泛存在而又非常重要的物质。下面对常见的酸——硫酸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1)浓硫酸的特性①向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定
质量的浓硫酸,总质量为m1;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为m2,那么m1(填“>”“=”或“<”)m2。②如图1所示,将水滴入装有浓硫酸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和木板用熔化的石蜡粘在一起),观察到液滴四溅。据图1分析,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
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B.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C.浓硫酸充分溶于水后,可以将锥形瓶从木板上轻轻提离(2)与金属反应向装有镁、铁、铜的A、B、C三支试管中(如图2),分别加入等质量
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填序号);请写出反应最剧烈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与非金属反应将冷的浓硫酸加入装有碳粉的圆底烧瓶中,无明显现象;加热该混合物,有大量气泡产生,现对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
验证。【查阅资料】①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时,除了生成水之外,还生成二氧化硫和碳的一种氧化物;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中,二氧化硫还能使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实验验证】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
如图3实验装置进行验证。温馨提示:丁装置的A、B、C中均装有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①为了完成对导出气体的验证.请将上述装置进行正确的连接:甲→→→丙(填序号)②请完成如表中的相关内容:【获得结论】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识拓展】化学反应的进行与反
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反应条件都有一定关系。酸不仅仅能与某些金属反应,还能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7.某化学小组初步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变化和获得方法。查阅相关资料:Ⅰ.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阴离子/阳离子OH﹣NO-3Cl﹣SO2-4CO2-3H+溶、
挥溶、挥溶溶、挥K+★溶溶溶溶溶Na+溶溶溶溶溶Ca2+微溶溶微不Cu2+不溶溶溶﹣﹣说明:“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挥”表示挥发性,“﹣”表示那种物质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Ⅱ.氢氧化钠的工业制法
:电解氯化钠饱和溶液2222NaCl+2HO2NaOH+H+Cl通电(性质与变化)(1)上表★处“溶”对应的物质是_____(2)完成下列物质转化,各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②_____(实践与应用)工业上常用电解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方法生产氢氧化钠(3)某化工厂计划生产16t氢
氧化钠,请计算:①氢氧化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②理论上需要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4)工业生产中可制得含NaOH溶质质量分数约为45%的液碱产品,经进一步处理还可以制得固体氢氧化钠产品。请根据已有知识,对“进一步处理”中使用的方法提出设想并
简要说明理由_____(5)工业固体氢氧化钠质量指标如图所示,请对产品中的杂质来源作出合理分析。工业固体氢氧化钠质量指标(合格品)氢氧化钠(NaOH)/%≥98.0碳酸钠(Na2CO3)/%≤1.0氯化钠(
NaCl)/%≤0.08碳酸钠:_____28.丙酸钙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作食品防霉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I.探究丙酸钙的性质【进行实
验】用下图裝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完成实验,记录如下:序号①②装置现象试管内壁有水雾注入酸后,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解释与结论】(1)②中现象说明有CO2产生。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2)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由实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_。Ⅱ.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⑧的配方蒸制8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组别第1组第2组序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配方面粉/g5050505050505050酵母/g0.750.750.750.750.750.750.750.75
蔗糖/g000055x5丙酸钙/g00.060.100.1500.060.100.15开始发霉时间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解释与结论】(3)设计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4)第2组,⑦中x为_______。(5)对比第1组、第2组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
_。【反思与评价】(6)某同学认为“制作面食、糕点时,丙酸钙用量越大越好”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_____。2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酸、碱和盐的性质进行探究,请你参与。[查阅资料]22323CO+NaCO+HO=2NaHCO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度。
物质Ca(OH)2NaOHNa2CO3NaHCO3溶解度/g0.1610921.89.6探究一: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20℃时,在盛有5gCa(OH)2固体的A烧杯中加入40mL水,用玻璃棒搅拌,静置,取上层部分清液于B烧杯中。(1)向A烧杯
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再加入过量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2)向B烧杯中通入CO2,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由上述实验可知氢氧化钙的性质____。[实验拓展](4)向上述(1)反应后的A烧杯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测得其pH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AB段的实验现象是___,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探究二:二氧化碳通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设计和实验]20℃时,甲、乙两组同学设计如图装置分别进行
实验。甲组:从a端缓慢通入CO2,一段时间后II中变浑浊,停止通CO2,I中溶质为X。打开活塞,滴加足量稀盐酸。[解释与结论](1)经分析X是NaHCO3。实验过程中,Ⅰ中产生的现象是___乙组:从a端缓慢通入CO2,一段时间后II中无明显现象,停止通
CO2,Ⅰ中溶质为Y。打开活塞,滴加足量稀盐酸,II中变浑浊。[解释与结论](2)乙组同学认为Y只有Na2CO3。你认为该结论是否合理,结合分析Y成分说明理由____。I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30.学习化学开启了
我们认识物质之旅。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氢氧化钠的性质及应用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探究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1)实验一中的硝酸铵溶解后,溶液温度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实验二所加试剂及用量如图,将
分液漏斗中的水全部加入试管后,立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此时观察到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由此小明得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的结论,你是否同意小明的结论并写出你的理由_____。(探究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如下图所示,同学们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
了下列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的(1)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2)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3)C、D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①为了证明D中已发生化学反应,向该试管中再加入足量的_
____,观察到有气泡产生。②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所用稀盐酸经估算确保过量)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步骤Ⅱ中
所加试剂_____。(探究三)氢氧化钠的应用(1)实验室中的应用实验室中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气体是_____(填字母)。a、二氧化碳b、水蒸气c、氯化氢d、氧气吸收上述所选气体,一般不用氢氧化钙溶液,主要是因为氢
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_____不同。(2)工业中的应用氢氧化钠常用于制造人造丝、造纸、炼油、纺织、印染与橡胶工业。某造纸厂废水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1.6%,现有废硫酸4.9t(H2SO4的质量分数为20%),可以处理的废水质量是____
_t。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的数据分析:若将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请判断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并简述你的判断理由:_____。31.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的氢氧化钠性质系列探究活动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①观察到氢氧
化钠表面变______。(2)实验②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成______色,实验③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成____色。由此得出:碱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3)实验④:I.当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时,溶液显________色;继续滴加稀盐酸并用
玻璃棒不断搅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____(填化学式)。Ⅱ.如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两处应填入的离子符号分别为____、______。(4)实验⑤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说明碱溶液能与某些盐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5)实验④⑤对应的化学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____(填数字序号)。(6)实验⑥⑦为用软矿泉水瓶所做的对比实验,装__的软矿泉水瓶变瘪更明显,原
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