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宁德市区域性学业质量检测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共(14)页,1.795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9ee373ac6e89f6ba35edc0864c4189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区域性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满分:100分作答时间:75分钟)注意: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应在答题卡各题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所示阴影区域是以彩陶为特征的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分布区,黑点则是仰韶文化之外包含类似于庙底沟类型彩陶的遗址分布。这体现了中华文明()A.兼容并蓄B.绵延不断C.博大精深D.多元一体【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阴影
区域是以彩陶为特征的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分布区,黑点则是仰韶文化之外包含类似于庙底沟类型彩陶的遗址分布”以及图片可以看出有多种陶瓷文化遗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化多元一体
,并没有体现吸收其他文化,不能体现兼收并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石器时代的文化,不能体现绵延不断,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彩陶特征,不能体现博大精深,排除C项。故选D项。2.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公元前227年,秦南郡(楚国旧地)郡守腾因当
地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发布文告,要求各县、道官吏“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这一做法旨在()A.缓和社会矛盾B.革除传统陋俗C.树立皇帝权威D.强化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材料信息“公元前227年,秦南郡(楚国旧地)郡守腾因当地居民仍
保留楚地风俗,发布文告,要求各县、道官吏‘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虽然统一了南郡地区,但是南郡地区对中原文化存在不认可的状况,故采取材料所述措施,强化国家认同,D项正确;材料中通过法律强制手段改变楚国旧地的风俗,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排
除A项;革除传统习俗并非目的,而是强化国家认同的方式,排除B项;通过法律手段改变旧俗是强化对国家的认同,而非树立皇帝的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3.东汉广陵王刘荆(?-公元67年),其墓中出土的玻璃残片,经检测后与流行于公元50至100年的罗马马赛克玻璃成分相同。这可以佐证当时()A.中国
科技领先B.中西沟通交流C.两国通使建交D.汉朝国力强盛【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汉朝时期已经存在着和古罗马相同的玻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有交流,B项正确;材料中发现的玻璃残片与罗马马赛克玻璃成分相同,玻璃是外来传入的,不能说明中
国科技领先,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商品交流,无法得出是否建交,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汉朝综合国力的信息,无法得出国力是否强盛,排除D项。故选B项。4.南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这表明(
)A.经济重心实现南移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南北经济趋于平衡D.江南农业发展鼎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南方成为重要的产粮区,说
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不能看出南北趋向于平衡,排除C项;材料能够体现江南地区农业发展,但不能体现农业发展鼎盛,排除D项。故选B项。5.两晋时期,“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时期,则出现“朝为田
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促成这一转变的是()A.中央机构的调整B.门第观念的消亡C.地方吏治改善D.选官制度的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变化体现的是阶层流动,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实行,平民可以靠自己的才能通过考试做官,D项正确;材料涉及选官制度,并未体现中央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隋唐时期门第观念并未消亡,排除B项;材料为选官制度,并未的涉及改善地方吏治,排除C项。故选D项。6.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唐代瓷器,
以器身装饰诗文题记为特色,其题记再现百首失传唐诗,涉及送别、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崇佛、礼仪教化等诸多题材。这些文物()A.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俗民情B.再现唐诗的发展全貌C.说明长沙制瓷工艺全国领先D.印证海外贸易的繁荣【答案】A【解
析】【详解】根据材料“其题记再现百首失传唐诗,涉及送别、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崇佛、礼仪教化等诸多题材”可知,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唐代瓷器,再现百首失传唐诗,涉及送别、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崇佛、礼仪教化等诸多题材,说明这些文物反映了唐代
社会的风俗民情,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再现百首失传唐诗,而非唐诗的发展全貌,排除B项;材料描述在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唐代瓷器,无法据此判定长沙制瓷工艺全国领先,排除C项;材料描述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唐代瓷器再现
百首失传唐诗,与海外贸易的繁荣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1127年,金攻占河北、河东地区后,“以辽、宋之制不同,诏南北各因其素所习之业取士,号为南北选”。这说明金朝()A.沿用了南北面官制B.保留女真民族特色C.实行因俗而治政策D.照搬汉族典章制
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以辽、宋之制不同,诏南北各因其素所习之业取士,号为南北选”分析可知,金朝的选官制度尊重本民族风俗,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金采取的政策是南北选制度,不是沿袭南北面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选官制度强调的是因袭各自的风俗,不是
强调保留女真特色,排除B项;“照搬”说法与史实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8.宋代之前,无地农民依附于门阀世族,世代都为主家奴婢。入宋以后,无地农民通常“明立要契”,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收割完毕后可自由退佃。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A.人身依附关系松
弛B.市民阶层兴起C.契约缔结程序严格D.奴婢制度根除【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收割完毕后可自由退佃”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松弛,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民而非市民,排除B项。材料中“自由退佃”,没有体现程序的严格,排除C项;宋代并没有根除奴婢制度,排除D项。故选A
项。9.据下图可知,熊继贞荣获“首功执照”是因其参加了()A.武昌起义B.二次革命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据材料可知,熊继贞参加了武昌起义,促成中华
民国的建立,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做出了贡献,A项正确;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之后发起的反对袁世凯的武装斗争,排除B项;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为推翻北洋政府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革命的、正义的战争,排除C项;南昌起
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昌领导的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项。故选A项。10.如表反映了这一时期()1913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1914年修正总统任期,总统可连选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1917年“府院之争”,张勋复辟A.
政权更替频繁B.内阁制度趋于成熟C.政治秩序重建的艰巨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军阀派系之间为了争夺权力相互进行争斗,说明政治秩序重建的任务艰巨,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政权还是中华民国政府,排除A项;“解散
国民党和国”“总统可连选”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主政治名存实亡,排除B项;材料中的袁世凯、张勋并非是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11.中共一大规定,“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中共二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A.尝试建立革命政权B.
完全走向成熟C.深化对国情的认识D.独立领导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等信息体现中共主张革命力量的联合,体现对中国的国情认识逐渐合理,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尝试建立政权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中共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故排除
B项;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的开始是八一南昌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12.1924年,中共中央通告:“此时国外列强之压迫,国内旧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运动之精神仍有发挥之必要。”1925年,青年团中央提出“继续五四运动的精神,参加民族解放运动”的口号。这一时期强
调“五四精神”意在()A.推动工人运动的高涨B.加速新思想的传播C.配合国民革命的开展D.开启国共合作序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及“此时国外列强之压迫,国内旧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运动之精神
仍有发挥之必要”“继续五四运动的精神,参加民族解放运动”可知,此时国民革命运动开展,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发扬五四精神与这一阶段特征相符合,C项正确;此时的革命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不是推动工人运动的高涨,也不是加速新思想的传播,排除AB项;开启国共合作的是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排除D项
。故选C项。13.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A.坚持城市中心的发展道路B.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C.推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D.领导新四军开展反“围剿”斗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
,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志敏、邓小平、贺龙、徐向前、刘志丹等人也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
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图示主题反映了“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的的出现,B项正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突破了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排除A项;C项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与题干事件不符,排除C项;新四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南方游击队改编成的队伍,反“围剿”斗争是农村革命根据
地抗击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军事“围剿”行动,D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14.1947年,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年底,各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一亿多农民获
得了土地。这次土地改革()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C.进一步瓦解了国统区的经济D.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各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获得土地,有利于百姓支持共产党,在从而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D项正确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只是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不能说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B项;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和瓦解国统区经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1962年,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第三
套人民币。如图所示,人民币上绘有钢铁工人、女拖拉机手、农民等劳动者形象。这一设计()A.具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B.彰显社会主义建设风貌C.增强了货币防伪效果D.体现改革开放的成就【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人民币上绘有钢铁工人、女拖拉
机手、农民等劳动者形象”突出的是工农的奉献形象,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风貌,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现实主义方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币图案,和防伪无关,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改革开放历程,排除D项。故选B项
。16.神舟飞船把中国航天员送到“天宫”;中国高铁不断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一带一路”合作共赢;G20杭州峰会召开。这一系列令世界瞩目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B.我国基础设施建设
的发展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D.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调整【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体现的是我国在科技方面以及外交方面和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最主要的原因
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引导,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内容是基础设施的发展,并非原因,排除B项;中国特色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与“一带一路”没有关系,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本
卷共4个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选择材料中两幅相关联的图片,确定研究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写出选择的图
片序号,主题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图片:图1和图2。主题: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说明:汉武帝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经济上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由此可见,汉武帝采取的思想和
经济措施有助于巩固大一统封建王朝。【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可选择图1和图2。其次,结合所学可得出主题: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
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经济上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由此可见,汉武帝采取的思想和经济措施有助于巩固大一统封建王朝。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天子“封建亲戚,以
蕃屏周”;实行土地国有,“田里不鬻(买卖)”;贵族世代垄断知识学问,“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之际,很多地方出现私田开垦,“公田不治”的情况;“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子失官,学在民间”,
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摘编自简洪玲《春秋战国之际(前481一前386)的社会变迁》等材料二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
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940—1919)》(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危机,并结合
所学知识,简评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答案】(1)表现:分封制瓦解(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争);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瓦解;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士阶层崛起,阶级关系发生变化。(2)危机:内忧外患。简评: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这些挽救危局的努力,由于各阶级的历史局限性,都未能成功。(3)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转型的根本动力;思想解放为社会转型提供助力;变法改革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可得出分封制瓦解,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争;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很多地方出现私田开垦,‘公田不治’的情况”可得出,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瓦解;根据材料一“天子失官,学在民间”可知学术下移,根据材料
一“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可得出百家争鸣。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阶级等方面作答。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士阶层崛起,阶级关系发生变化。(2)危机:根据材料二“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危机是内忧外患。简评:从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局限性是这些挽救危局
的努力,由于各阶级的历史局限性,都未能成功。(3)认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使社会变迁,可得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转型的根本动力;根据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促使社会变迁,可得出思想解放为
社会转型提供助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改革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印象中国历史》系列丛书,力图展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要特色。以下是该丛书的部分书名《先秦卷:礼乐文明的兴替》《秦汉卷:天
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魏晋南北朝卷:在分分合合中前行》《隋唐卷:国家的统一与治理》《宋朝卷:文治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就该丛书后续部分的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
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书名:《大宋风貌:11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论证: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北宋发生了一个转折,政府实行恤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人利益和提高了商人地位,不
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有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立国后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宋代的租佃制发展,农民对地主
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且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阻,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因此,宋代在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了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
发展,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海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结论: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表现展现了富足稳定的大宋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
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终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解析】【详解】本题为观点论证类题目,要求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首先,根据材料“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可知,要分析各个时代的特征,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的是秦朝政治方面的特征。汉代思想上的统一,儒学成为正统,这是汉代在思想方面的特征。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这是宋代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这是清代的特征之一。因此在拟定书名时,可从这些角度切入,即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征。如:可以
将书名定为《大宋风貌:11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其次,结合宋朝的相关知识点,围绕提炼的书名,进行详细的论证,如: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北宋发生了一个转折,政府实行恤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人利益和提高了商人地位,不
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有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立国后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宋代的租佃制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而且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阻,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因此,宋代在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
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了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海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最后,对提炼的书名再次总结,说明提炼书名的准确性,如: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表现展现了富足稳定的大
宋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终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随即通电全国,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严厉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义勇军斗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战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摘编自张从田《确立“
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材料二二战初期,无论英国还是美国,都没有把蒋介石当作真正的平等伙伴,也没有把中国视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场。1941年12月31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提议组织中国战区,以“完成我等共同抗敌力量之联系与合作”。1942年1月5日,蒋介石就任中
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北地区局部抗战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中国战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
要作用。【答案】(1)特点: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进行武装斗争;活动范围较大,规模较大。(2)变化:态度从轻视到重视。作用: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民族解放,也振奋了他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解析
】【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随即通电全国,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野心,严厉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局部抗战的主要特点有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根据材料一“
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可知进行武装斗争。根据材料一“义勇军斗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战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可知活动范
围较大,规模较大。【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二“二战初期,无论英国还是美国,都没有把蒋介石当作真正平等伙伴。”“1942年1的的月5日,蒋介石就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中
国战场的态度从轻视到重视。作用:根据材料二“1942年1月5日,蒋介石就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中国战区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洲大陆最大的战区。中国死死拖
住日本法西斯南进、北进的步伐,打乱了轴心国的战略计划,为同盟国集中优势兵力先行击败纳粹德国作出重要贡献。其次,由于中国的配合与付出,苏联得以毫无后顾之忧地从远东抽调兵力,全力对付纳粹德国,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
利。最后,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起到牵制日军的作用,它还是对日作战的基地,更是同盟国进攻日本本土的桥梁,为同盟国共同抗击日寇提供了重要的军事保障。总之,从世界反法西战争的层面看,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是贯穿始终的。中国实施持久战战略,自始至终死死拖住日本法西斯南进、北进的步伐
,打乱了轴心国的战略计划,使同盟国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先行击败最凶恶的敌人—纳粹德国,然后再回头收拾日本法西斯。可以说,在东方,中国为打击日本侵略军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世界范围,中国为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推动了民族
解放,也振奋了他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