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过关测试)—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复习一遍过(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共(11)页,771.13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9770c63d61aa650e089e9d6acd2a8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45分)1.阅读下表,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古代早期农业A.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B.北方以种植粟为主C.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D.南方以种植粟为主【答案】B
【解析】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耕格局。北方以种植粟为主,故选B,排除AD;材料没有涉及南方种植信息,排除C。2.南宋初期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
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A.集约经营的出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C.单位产量的提高D.勤俭精神的发扬【答案】B【解析】据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凡人家营田
,皆当量”、“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张都属于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说明精耕细作的代代传承,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占主导,不是集约经营的方式,故A项错误;重视单位产量,这也属于精耕细作的生产,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到勤俭精神,故D
项错误。故选B。3.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2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D.丧葬习俗
反映农业繁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农业生产,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
的宗教信仰,B项排除;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丰富的祭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仅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C项排除。4.“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据此
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主旨,定居的农业活动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经验,进而强化了原本对古人的崇拜,即农业文明
推动宗法观念的形成,选项C正确;选项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主旨并非对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进行对比,排除B;选项D不符合史实,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主旨的解读,即农耕使得人们更加重视
祖先的地位,由此推动了宗法制的形成。5.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下列现象能够直接论证这一观点的是A.世界人口出现快速增长B.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传播C.天文、历法、科技发展迅速
D.城市和国家的兴起与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革命的直接影响是改变了生产方式,增加了食物供给,加速了人口增长,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B项错误;天文、历法和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迅速属于进一步的影响,C项错误;城市国
家的兴起与发展不能直接论证农业革命,D项错误。6.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A.形式多样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
个体经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可知,材料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正确;A、B、D都与材料无关,排除。7.大汶口文化遗址
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3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C.私有制已经产生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文化遗址中,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A、B两项都是现象,并
非本质,排除;D项表述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9.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
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水稻,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各地都已经能种植水稻,故A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故B项排除;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
不仅仅包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10.我国自古就有春节家家户户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都是表示庆祝与期盼,如“五谷丰
收,六畜兴旺”,这反映A.中国有重视家畜饲养业传统B.以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为主C.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答案】C【解析】五谷六畜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联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
养业为辅,C正确;A并未体现出“五谷”的信息,排除;男耕女织、精耕细作主要指的是农业,与题干中“六畜兴旺”无关,排除B、D。11.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4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C.1
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哥伦布航行后”和时间信息来看,烟草、番茄等物种传播到中国,是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
非禁止对外贸易,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不可信,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后的生产状况,不是说明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D项。12.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
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B.美洲比欧洲更加适宜种植小麦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D.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物种扩散【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美洲白人对小麦的依赖性,但是从欧洲运输并不方便,因此体现的是小麦在
美洲种植的必要性,C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欧洲对美洲的殖民促进了小麦的引进,D排除。故选C。13.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之际,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
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食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这表明A.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B.殖民扩张活动,加强欧洲对亚洲和美洲的掠夺C.新航路开辟后,促进物种交流,丰富民众生活D.殖民扩张活动,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答案】C【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但“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亚、欧、美洲物种交流的影响,并非强调欧洲的殖民扩张活动,故B、D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
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变多,体现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5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故C项正确。14.下表反映了A.玉米和甘薯均由沿海传入内地B.经济作物品种在清代日益增多C.新粮食作物推广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D.五口通商加快了美洲本土作物的传播【答案】C【解析】根据清代前期玉米、甘薯推
广种植图可以看出,清代前期,玉米甘薯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已经种植,而这两种作物属于高产作物,其推广有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C正确;缅甸和越南是玉米甘薯推广路线之一,排除A;题干所列的作物属于粮食作物,排除B;五口通商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15.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荼、巧克力一起,不
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C.促进了世
界的文化交流D.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体现的是蔗糖的传播发展对人口流动、经济形态和殖民扩张的影响,说明蔗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发展
,D选项符合题意;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仅是材料的一部分,A选项排除;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是材料的一部分,B选项排除;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无法体现对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的影响,C选项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6——摘编整理自周跃《试谈中
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及其历史演变》从表格中要取至少两项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分析说明,(明确写出论题,分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楚)【答案】论题示例(1)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的品种不断增加(2)对外经济交流与农业发展(3)中国农业文明对世界的贡献(4)中国古代农
业发展与商业手工业关系(5)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断扩大论述示例对外交流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西域、中亚各国乃至欧洲联系,从而促进中外的经济交流。西瓜、核桃、胡
萝卜等农作物品种传人中原地区,并推广种植,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16世纪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原产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土豆、玉米、番薯、辣椒等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促进清代人口的大幅增长,改变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经济作物的
种植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物种的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解析】根据表格中列举的不同时期新增加的农作物品种可以得出观点:对外交流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从汉代至明清
时期外来物种传入中国的原因以及其对中国农业产生的影响。具体而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西域、中亚各国乃至欧洲联系,从而促进中外的经济交流。西瓜、核桃、胡萝卜等农作物品种传人中原地区,并推广种植,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也影响了中国人
的日常生活。16世纪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原产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土豆、玉米、番薯、辣椒等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促进清代人口的大幅增长,改变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物种的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7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16世纪伊始,传染病使美
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1500年至1800年之间,可能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从18世纪开始直到现在,世界人口
持续增长,营养改善是促进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小麦、稻米、蔗糖、苹果等,从欧亚大陆来到西半球,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物种交换提出你自己的见解
,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见解方面参考:物种交换是人类由分散到整体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物种交换有利有弊:人口增加的因素诸多:清朝人口增加的重要因素——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的传入:病菌传播带来的灾难:人口大迁徙。等等。【解析】见解和理由:根据材料“植物、粮
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可能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可以得出观点:物种交换是人类由
分散到整体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物种交换有利有弊。理由:弊端方面,可以列举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大量人口死亡以及病菌传播带来的灾难的史实。利益方面可以以新航路开辟以后,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传入中国,促进清朝人口增加,也可以列举人口流动推动文明的交流。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14
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时间地区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备注14世纪欧洲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19世纪欧美地区
出现罐裝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8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二战后世界范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1
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等上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
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輯清晰)【答案】要求①紧扣材料综合信息,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正确史实,进行恰当的说明;③逻辑严密,表述清楚。①能够综合材料信息,观点较明确;②能引用正确史实进行说明,但角度较为单一;③有一定的逻辑,表述较清楚。①
能够基于部分材料信息提出观点,但观点不明确;②能部分引用史实加以说明,但史实离题较远;③缺乏逻辑,表述不清;④观点错误或偏离材料,不论说明如何,均不能得分。示例1: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
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示例2: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
明显。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解析】根据题干中地区一列和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一列中的变化情况,如16世纪欧洲、亚洲
“增加了番9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由此可得出: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论证过程可以结合16世纪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论证如下,16世纪以前,
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最后
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大帆船把福建月港(漳州)来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墨西哥、巴拿马等地,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
金银与其它商品换取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中国商品。——摘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材料二16世纪下半叶,高产作物豆薯经西班牙人传入菲律宾,随后从菲律宾传入东南亚其他地区,约17世纪末传入中国东南沿海,之
后传遍中国宜种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些知名的栽培品种。——摘编自张箭《豆薯——地瓜栽培传播史研究报告》材料三1552年呼吸器官流行病夺走了巴西伯南布哥一带许多人的生命。1558—.4560年,天花横扫拉普拉塔,夺去数以千计印第安人的生命,但却未波及一个西班牙人。156
2—1563年天花抵达巴西,数万印第安人死去,葡萄牙人却毫发未伤。——摘编自艾弗瑞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出现的历史背景,请以中国的立场重新命名此贸易航线。(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高产作物引进对当时中国的影响。(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4分)【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技术高超;西方对中国的丝10绸与瓷器等商品的需求。命名: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海.上
丝绸之路)。(2)影响: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刺激人口增长,过度垦荒,带来环境问题。(3)认识: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总趋势;便捷地区间联系,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加剧疫情流行和环境恶化;应趋利避害。【解析】(1)背景:根据“大帆船把福建
月港(漳州)来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墨西哥、巴拿马等地”,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根据“用美洲的金银与其它商品换取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中国商品”得出明清手工业技术高超、西方对中国的丝绸与瓷器等商品的需求等。命名:可命名为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等。(2)影响:根
据“高产作物豆薯”“传遍中国宜种地区”得出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根据所学,还可从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刺激人口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等角度分析解答。(3)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总趋势、便捷
地区间联系、加剧疫情流行和环境恶化、应趋利避害等角度分析回答。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根食和水果等:汉代,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
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受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发现猪羊肉灌水,及米麦等插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摘编自蒲丽娟王伟《政治
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材料二:1860年《食品掺假法》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公共分析师”的权力,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梢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1872年英国中央政府开始介入食品安全,制订《食与药品掺假法》。189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食品与药品稍售法》,授权中
央政府可以干预地方政府强制实行,地方政府官员玩忽职守将被追责:1906年的“芝加哥牛肉事件”迫使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时进口食品的监管权。至此,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摘编自温小辉冯杰《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英国食品安全立
法的演进》材料三: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食品种养、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治理。1982年11月,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11981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4年,我
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和目的。(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演变过程。(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3分)【答案】(1)特点:将食品安全上升到人伦天理。统治者高度重视。以法律强制力严格规范。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目的:规范市场秩序,稳固统治。(2)过程: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
监管,由地方政府自愿到中央政府强制干预,由食品生产环节发展到生产销售环节,由侧重国内食品监管到国内外食品监管并重。(3)意义: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规范和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解析】(1)特点,通过材料
一“民以食为天”可以得出将食品问题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通过材料一“周朝禁止”可以看出统治者重视食品问题;通过材料一“《唐律疏议》规定”可以得出以法律来规范食品安全;通过材料一“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体现出政府
监管与民间监管相结合。目的,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市场秩序、政治统治等方面归纳。(2)过程,通过材料二“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到“中央政府可以干预地方政府强制实行”可以得出从地方政府自愿到中央政府强制干预;通过材料二“或是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权”可以得出有侧重国内食品
监管到国内外食品监管并重;通过材料二“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可以得出由食品生产环节发展到生产销售环节。(3)意义,据材料三“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食品治理体系、人民群众健
康、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