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统编版通用,必修上册1_4单元)-02(考试版A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第1~4单元】(统编版通用).docx,共(10)页,37.71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8fe963f81d181d4e2c1082681b988e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
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
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第1~4单元(统编版必修上册)。5.难度系数:0.7
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
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③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
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
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④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
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
’: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
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作者记叙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体现了王宁生的报国情怀以及对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的热爱,他和妻子在电话里的承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医学工作者回国创业的决心。这为
下文展开王宁生的事业成就奠定了人物形象基础。⑤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尤其是对高层人物的专访,选取合适的角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重要。
《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的主角是在香港政界备受关注的一位女性,如何将这样的政治人物表现得可亲可敬呢?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讲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性的事迹,同时作为一位母亲的故事,特别是她捐
肾救女的举动,让人感受到了一位意志坚定、有慈爱胸怀的女性情感。这样,政治人物也展现出了可亲的一面,文章的可读性也大大增加了。⑥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⑦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
..描写人物,审慎使用形容词。一方面,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如果不使用形容词,怎么将人物描写得具体准确呢?在《深度写作》一书中,作者曾提出“零度修辞”与
纯文本写作的概念。作者指出,在新闻写作中,实际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文字基本上只表现其记录意义,而隐没其评价意义,用对事实的本真记录方式,获得一种意义上相对中立的文本……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
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试看《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的一句:“飞溅的浪涛打湿了将军的衣襟,随行人员拉住将军想往后移一步,将军岿然未动。”整句话未见一个修饰性的
形容词,然而这位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⑧要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
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一文中,主人公寇延庆老人曾在枪口下被朱德总司令救回一命,在后来的岁月中,老人依
然不改革命初衷和坚定信念。作者特别记叙了这样一笔:“‘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你们现在的采访了。’寇老对我们哈哈一笑,话语明快而又不失幽默。”作为一位95岁的高龄老红军,说这话时的豪情与达观也
就可见一斑了。(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有删改)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足于新闻事实进行创作,是人物通讯塑造出的新闻人物能够具有形象美的重要前提条件。B.《多重角
色王宁生》抓住了“三次归国记”这一典型事例,从而更好地塑造了王宁生的形象。C.选取范徐丽泰作为普通母亲的故事,展现其可亲的一面,为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鉴。D.创作人物通讯,要展现出人物的形象美,必须选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
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普通百姓为主体所创作的通讯,若不依托于代表性的事件来塑造人物,可能会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B.人物通讯在塑造人物形象美时,不但要找准表现角度,而且要把人物的性格和细节融合在人物通讯里。C.人物通讯作品为了反映
人物的本来面貌,使得人物描写具体准确,在运用语言时是不能使用形容词的。D.文章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通过举例分析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3.(3分)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第⑦段中“零度修辞”的一项是()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
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B.《“探界者”钟扬》:“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
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C.《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
大人孩子一个样。”D.《两份账单记录的坚守与感动》:“穆娟自尊要强,一年到头,雪天、雨天,白天、夜晚,别人不干的脏活苦活她干,男人干的活她抢着干,账到期了,哪怕拆东墙补西墙,也得准时把钱还上门去。普通农家的日子
,像悠悠的泾河水,缓缓向前。一个女人撑起两个家,这平常的两份账单,满满写的都是亲情和感恩。”4.(4分)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5.(6分)请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
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喜看稻菽千重
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锁匠曹杰(1)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
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2)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沏上一壶茶,用算盘珠子一样的手指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
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3)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面挂着的老招牌,上面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4)“大爷,
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了一句。(5)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6)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7)“不瞒
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8)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9)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
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
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10)“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11)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1
2)“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13)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14)“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15)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
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微笑。(16)“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年轻人的行囊。(1
7)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18)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19)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
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20)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
,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21)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
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弹子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22)
“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23)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
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24)“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25)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
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26)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
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客家古镇“土著”老锁匠,一个是喜欢收藏古锁的城里新客家年轻人,二人本无交集,因锁结缘。B.危急情况下老锁匠用古老的工具打开了新式锁具,让年轻人佩服,故事背后,寓意着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对抗与冲击。C.文章写锁匠铺苍劲有力的
题字,实则为老锁匠人物形象的虚写映衬,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年轻人的一系列行动。D.第⑨段“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一丝亮光”颇有韵味,既有锁匠对自己制锁技艺的自豪,也有对传统古锁工艺的骄傲。7.(3分)下列对小说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轻人在锁匠铺里解开了墙上的所有锁,而事故现场的关键时刻却“掉链子”,前后两次开锁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B.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简单的故事中含转折。年轻人接到求助电话及老锁匠冷静打开门锁,
均为故事的重要转折。C.小说开篇,作者运用了一些极富特点的语词,如“斑驳”“祖辈传下来的”“尘封已久”等,给人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D.“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锁匠对年轻人“不客气”行为的反感。8.(4分)小说第(11)段、(15)段、(25)段
三次写老锁匠的“笑”,请简要说明“笑”的不同含义及多次出现的作用。9.(6分)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谈到,“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请结
合本文,谈谈老锁匠身上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
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
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
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材料二: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
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循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
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
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
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意为“感化、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的“怀”含义不同。B.循,遵循,文中指充分利用,全部发挥,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C.蔽,文中为“阻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甚矣”的“蔽”含义相同。D.图,文中
意为“考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含义相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实行仁义治国最终称王天下,徐偃王却因实行仁义治国而亡了国,韩非子认为这是时代不同
造成的,治国的措施应当随时代而改变。B.舜实行德政,执干戚舞感化了有苗。共工之战,短铁铦就足以伤敌,需坚硬的铠甲护体。周代,鲁国妄想凭子贡的辩才说服齐国,结果失败。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D.赵武灵王认为愚
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不值得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抛弃私念遵守法制,按国家政令行动。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2)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14.(3分)如
果韩非子与赵文同为武灵王的臣子,武灵王会更喜欢谁?请根据文段陈述理由。(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
杯。15.(3分)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
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
的结果。16.(6分)《登高》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3)《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抓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从听觉角度展现自然趣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
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_______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
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_______地搞
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但他不是政治
家;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他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但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
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3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A.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B.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脍炙人口的
“桃花源记”。C.“真没治!”“北京话”陷在姑娘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D.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20.(4分)调整文中划横线的语句,变成句意、句式合理的整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
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
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
涩地笑。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21.(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动词使用精炼传神,请举例分析。22.(6分)文中画波浪
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在第三单元吟咏了杜甫、白居易、
李清照笔下的秋风秋景,也在校园、家乡感受到了无限的秋日诗意;同时,诗人、散文家笔下的秋景秋情哲理会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校园、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也会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思……请以“一年一度秋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