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266.648 KB
  • 2024-12-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共(9)页,266.64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8d6d1b044e5663732db80e8dfd5c7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上)中期学习能力摸底高一历史试题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2.试题总分100分3.试卷页数5页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中华文明已产生的最有力证据的是()A.姜寨聚落遗址各墓罪的随葬品差别不大B.仰韶文化出土彩绘陶器C.良渚遗址主要由宫城、

内城、外城组成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2.二里头遗址作为大型都邑遗址,遗存丰富,为了解夏朝的都城面貌以及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此,记者刘周岩在《寻找夏朝》中说:“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

是夏,但这仍是假说。”由此可见()A.考古发掘对历史研究价值比较有限B.文字出土有助于历史研究发展C.考古必须与文献史料结合才有意义D.出土文字比其它文物意义更大3.如下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祖先的大祭,代指

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B.商王权威有所加强C.君权神授思想出现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4.有学

者说:“西周农业总体而言较夏商有很大发展,但其农具仍多以石、骨、蚌制为主。如此的农业生产率决定了当时农业劳动中仍实行着简单的集体劳作关系。”西周农业发展的这一状况()A.推动土地租佃制的产生B.与井田制相适应C.促进小农经济大量破产D.加速西周的灭亡5.牧野之

战时,周武王在战前誓词中称前来助阵的诸侯为“友邦冢君(长君)”,后来周公推行分封时,称诸侯为“某土之守臣”。这一转变()A.体现了早期国家集权特点B.确立了受封诸侯的政治义务C.打破了禅让制的政治传统

D.适应了生产方式变革的趋势6.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

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B.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7.《诗经·北山》中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诗经·大田》中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

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B.土地私有制确立与发展C.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D.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8.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

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C.变法推

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9.下表是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论述。这反映了当时()孟子定于一《论语.宪问》一匡天下《吕氏春秋.不二》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A.统

一成为各诸侯共识B.地理学取得了重大成就C.人们渴望统一的愿景D.思想领域神秘色彩浓厚10.古人常把一些技艺方法用与食物相关的惯用语来表达。比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将治理国家比作烹饪。在烹饪“小鲜”的时候,不能随意翻动,否

则容易使其破碎。与其相似的思想是()A.法家的“法治”思想B.墨家的“非攻”思想C.儒家的“仁政”思想D.道家的“无为”思想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

,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标志着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地方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D.创新了地方基层管理模式12.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

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制度设计体现了()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C

.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13.秦律规定:从事商业买卖,必须标明商品价格。不遵从这一规定的,罚制作一件铠甲。这一规定()A反映法律制度完备B.推动重农抑商形成C.有利于商业的发展D.促进了手工业进步14.汉初贾谊评价秦朝反击匈奴的效果时说:“却

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桑弘羊也认为,经蒙恬反击之后,“匈奴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由此可知,秦朝反击匈奴()A.成为建立大一统的关键一步B.有利于保障农耕文明的发展C.彰显了中央集权制的优

越性D.推动了中原文化向边疆扩展15.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椎击中,秦

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都说明()A.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B.分封制仍有深厚的社会基础C.君主专制制度阻碍历史发展D.焚书坑儒发生的历史必然性16.汉高祖出身不高,其臣子也多出自社会中下层,朝中基本是“布衣将相”

,他们熟知民间疾苦,对“举措太众,刑罚太极”的后果深有体会。这客观上有利于汉初()A.沿袭秦朝的各项制度B.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C.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D.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17.汉武帝时期,常年的对外战争导致国家财政匮乏。此外,商人阶层势力逐渐壮大

,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为此,汉武帝().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③推行均输平准④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A.①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8.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刺史

担有巡视监察官员和豪强之职;东汉,州逐渐变成了凌驾在郡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刺史甚至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等。这一转变()A.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B.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C.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监察D.导致郡县

制度完全失效19.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C.中外

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20.如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认定()记述出处“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春秋战国《竹书纪年》“唐(尧)虞(舜)之道,禅而不

传”战国中期《郭店楚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西汉《史记·五帝本纪》A.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B.《郭店楚简》描述违背史实C.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D.《史记》体现主流价值取向21.东

晋政权以“王与马共天下”为开端,下启庾、桓、谢氏迭相执政局面,这种“共天下”的局面是秦汉以来专制皇权结构的一大变化。这说明当时的政治特征是()A.相权崛起B.民族交融C.政权更替D.士族专权22.学者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

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促进

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D.调和了各民族矛盾23.北魏建国后的100多年间,一直没有铸钱,民间交易主要以谷帛作为流通媒介。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北魏政府开始铸造“太和五铢”钱,并下令在京师和地方流通,而且允许民间私铸。这反映出当时()A.北魏

汉化政策效果明显B.金属冶炼行业逐渐超过南方C.南北地方经济差距缩小D.北方商业发展程度有所提高24.汉朝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到了南朝宋之后却出现了“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

数郡忘饥”的局面。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①江南社会相对安定②北方人民大量南迁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户口分布南多北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5.随着大运河开通,扬州和全国连成一体,扬州

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26.“隋代的义仓置于乡社,由社司(主管社仓储粮的官吏)进行管理,

一旦遇到灾荒年,粮食出现短缺时,则社司就将义仓的粮食赈给本乡百姓,以此来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年,从而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民变。”由此可知,隋朝设置义仓旨在()A.缩小社会贫富差距B.巩固隋王朝的统治C.减少自然火害发生D.满足民众日常生活27.下图是东汉与唐开元时期地

方行政机构分布示意图。两图对比变化反映了,唐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较快B.基层自治制度建立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民族关系极为融洽的28.安禄山反唐时,回纥两次派兵助唐平乱。至德二年(757),唐朝为酬谢回纥军,送其绢两万匹,回纥则赠唐马匹以换回茶和丝,除自销外,还运往中亚

地区销售。回纥这一做法A.推动了与唐朝经济文化往来B.加速了唐朝经济作物的外销C.扩大了官营手工业发展规模D.密切了唐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29.下图反映了唐朝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导致图中数据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藩镇割据势力的加强B.少

数民族同中央政府矛盾激化C.农民阶级的日益扩大D.中央政府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30.电影《长安三万里》中人物服饰上有象征吉祥的宝相花纹,它融合了本土牡丹和菊花、印度佛教的莲花、地中海的卷草和忍冬、中亚的葡萄和石榴等图案,造型饱满,雍容华贵。材

料说明唐朝()A.远超前代的工艺水平B.开放奢侈的社会风气C.范围广泛的物种交换D.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31.晚唐陆龟蒙在《耒耜经》中对某一生产工具的记载如下:“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该生产工具的使用()A.改变了农业的经营模式B.实现了铁犁牛耕的普及

C.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效率D.促进番薯等作物的种植32.唐代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封驳制度”,即皇帝的指示要经过政府部门“给事中”的审查,给事中认为没问题,才能下达。在唐代掌握“封驳”权限的机构是()A.中书

省B.御史台C.尚书省D.门下省33.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

机关所承认。由此可见()①三省长官分掌宰相职权②中央决策体系日臻完备③中央行政效率大大降低④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4.后周世宗时,先“敕天下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

,禁私度僧尼”;又“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的军,羸者斥去之”。这些措施()A.增强了后周的综合国力B.便利了南北交通C.意在加强思想文化控制D.加剧了藩镇割据35.与前代相比,唐代均田制下女性一般被排除在授田范围之外(不再授给永业的桑田),原本

可以计口授田的奴婢、牛也部分被排除在外。由此可知唐代()A.土地公有制度遭到极大破坏B.女性进行移居相对自由C.人地矛盾相较前代更为凸显D.庄园经济规模在扩大36.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税制从“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转变为“户无主

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举措()A.抑制了王地兼并B.减轻了人身束缚C.发展了庄园经济D.提高了商人地位37.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

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A.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B.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C.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D.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38.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留唐长达十六年的崔致远以唐使身份东归故国新罗,被当时新罗国

王授予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等官职。894年,他又向新罗国王献时务策10余条,均被采纳。对此的合理解释是新罗()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治国深受唐朝的影响C.对外使者往来增多D.摒弃传统制度和习俗39.唐

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D.政府加强了对文

化的控制40.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选项科技评价A《千金方》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B《齐民要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C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D《唐本草》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的的A.AB.BC.CD.D第Ⅱ

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41题25分,42题15分,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进入春秋时代,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各国内部愈演愈烈的宗族倾轧,导致了大批宗族的消亡,宗族统治

随之土崩瓦解,新型的官僚政治体制应运而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日益发展并最终脱离了宗族的束缚,由隶属于宗族的家室逐渐变为依附于国家的编户齐民。连绵不断的外部战争和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以及土地分配,工商管理,赋税征收等繁杂的经济事务,都需要国

家处理和应付。这种需要既促进了国家机器的迅速发展,也促使了官僚集团的产生。——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

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

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材料三唐代针对九品中正制把人才选拔局限于门第的弊端,改成自由

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产生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

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述其推行的意义。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韩非子曾说:“世之

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遇退,至汉武帝时,这

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

丰碑》材料二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曹魏经学家)注本”,北朝流行“服虔(东汉经学家)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

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

。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