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专题12 基因频率的计算-备战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重难点题型专项突破(解析版).docx.docx,共(11)页,73.60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8c34d16456f987d05abb98b13b446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基因频率的计算1.基因型为Aa的一株玉米自交后得F1,选取F1中显性个体分别进行自交和自由交配,两种交配所得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为A.a的基因频率相同,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B.a的基
因频率相同,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C.a的基因频率不同,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D.a的基因频率不同,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如果自交,则F2中AA占1/3×1+2/3×1/4=1/2,Aa占2/3×1/2=1/3,aa占2/3×1/4=1/6;a的基因频率为:1/6+
1/2×1/3=1/3。如果自由交配,则F2中AA占2/3×2/3=4/9,Aa占2/3×1/3×2=4/9,aa占1/3×1/3=1/9;a的基因频率为:1/9+1/2×4/9=1/3,因此,自交和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a的基因频率相同
,都为1/3;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分别为1/3和4/9,故选B。2.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大于女性中的发病率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该病
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中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男性中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答案】D【解析】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都等于aa的基因型频率,
即q2,A错误;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发病率为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和,即p2+2pq,B错误;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等于男性中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错误
;D、因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故选D。23.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
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频率是()A.35%B.65%C.22.75%D.45.5%【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已知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假设种群1和种群2中的个体数
均为100个,则种群1中AA、Aa、aa的个体数依次是49、42、9,种群2中AA、Aa、aa的个体数依次是36、48、16.因此,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后,AA、Aa、aa的个体数依次是85、90、25,则A的频率为=65%,a的
频率为35%.根据遗传平衡定律,下一代中Aa的基因频率是2×65%×35%=45.5%.故选D.4.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由
此判断,错误的是A.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B.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D.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对等位基因
频率的和为1,故A正确。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发生进化,可能环境发生变化,故B正确。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但是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故C错。通过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故D正确
。5.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
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答案】D3【解析】由分析可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应该是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对于伴X遗传病来讲,假设XB的基因频率用p表示,Xb的基因频率用q
表示,基因型频率之和应等于1,则在该群体中含XB的卵细胞的比例为p;含Xb的卵细胞的比例为q,含XB的精子的比例为p/2,含Xb的精子的比例为q/2,含Y染色体的精子比例占1/2,根据棋盘法列出如下:(p/2)XB(q/
2)Xb(1/2)Y(P)XB()XBXB(pq/2)XBXb(p/2)XBY(q)Xb(pq/2)XBXb(q2/2)XbXb(q/2)XbY由表格可知,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2(p2/2+pq)=p2+2pq;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q/2/(p/2+q/2)=q
,即为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故选D。6.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
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题意该种群隐性性状aa的频率是0.64,故a基因频率为0.8,A基因频率为0.2;则子一代Aa的频率是0.32,A正确,B错误。
.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发生了进化,C错误。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则a基因频率为0.6,aa型个体占36%,A所控制性状个体占64%,D错误。7.假设果蝇种群甲中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果蝇种群乙中只有AA、Aa
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现将两种群果蝇混合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的基因频率相同B.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a的基因频率不同C.若混合后果蝇个体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50%D.若种群甲、乙混合后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
50%4【答案】D【解析】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据此可知,混合前种群甲、乙的A基因频率分别为1/4、3/4,A错误。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均为1/2,B错误。由于两种群中果蝇的具体数量未知,由题意无法求出两果蝇种群混合后的各种基因型的频率
,也就无法求出混合后随机交配所得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C错误。若种群甲、乙混合后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A的基因频率=1/4+1/2×1/2=50%,D正确。8.现有一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
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无自然选择。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由于人类干扰使种群中AA个体30%死亡,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A.24%B.56%C.75.2%D.60.8%【答案】C【解析】
依题意可知:在人类干扰之前,该种群中的基因型AA的频率=80%×80%=64%,基因型Aa的频率=2×20%×80%=32%,基因型aa的频率=20%×20%=4%;在人类干扰之后,该种群中的基因型AA∶Aa∶aa=64%×(1-3
0%)∶32%∶4%=11.2∶8∶1,所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11.2×2+8)÷(11.2×2+8×2+1×2)≈75.2%,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9.若在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
、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A.2%10%B.4%10%C.2%20%D.4%2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有关计算。Xb的基因频率为20%,则雄性果蝇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20%,因雌雄果蝇数相等,故在果蝇种群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20%÷2=1
0%;Xb的基因频率为20%,则雌性果蝇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4%,因雌雄果蝇数相等,故在果蝇种群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4%÷2=2%。故A正确。10.有关突变和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突变可以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B.基因频率越大,基因突变率
也越大C.某人群的女性中正常者占99.5%,则色盲基因的频率为0.5%D.自然界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D5【解析】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可能会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错误;
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的个体数就越多,基因突变率可能不变,B错误;某人群的女性中正常者占99.5%,则色盲患者占0.5%,根据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可知,色盲基因的频率=色盲患者基因型频率开平方,因此色盲基因
的频率大于0.5%,C错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如一个种群全部为Aa,基因频率为A%=50%、a%=50%,自交一代后,基因型频率变为AA%=25%、Aa=50%、aa=25%,但此时基因频率仍为A%=50%、a%=50%,
D正确。11.某种田鼠,已知等位基因T(长尾)和t(短尾)位于X染色体上,且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死亡。将长尾雄鼠与杂合长尾雌鼠杂交得到F1,再让F1相互交配得到F2。在理论上,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F2中,雌雄鼠的数量比为1∶2B.F2中,长尾∶短尾的数量比为5∶
1C.F2的雌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D.F2的雄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答案】C【解析】A、据题意可知,长尾雄鼠的基因型为XTY,杂合长尾雌鼠的基因型为XTXt,杂交得到F1中,雌
鼠为1/2XTXT、1/2XTXt,雄鼠为1/2XTY、1/2XtY,产生的雌配子有3/4XT、1/4Xt,雄配子有1/4XT、1/4Xt、1/2Y,因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导致有3/16XTXt和1/16XtXt的受精卵死亡,故F2中雌株只有1/2存活,雌雄株数
量比为1:2,A正确;B、因F2中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12XTXT:1/12XTXt,均为长尾,子二代雄株基因型及比例为6/12XTY(长尾):2/12XtY(短尾),故长尾与短尾之比为(3/12+1/12+6/1
2):2/12=5:1,B正确;C、F2中雌株中T的基因频率:t的基因频率为(3×2+1):1=7:1,C错误;D、F2中雄株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D正确。故选C。12.A、a位于常染色体,B、b位于X染色体上。一个群体中雌雄比例1:1,A、a的基因
频率是1:1,B、b基因频率为3:1,Xb纯合致死。则aaXBXb后代所占比例为A.1/4B.1/2C.1/18D.3/646【答案】D【解析】由于A、a的基因频率是1:1,所以可以推出A=1/2,a=1/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1/2=1/4;
又由于B、b的基因频率是3:1,且Xb纯合致死,即XbXb、XbY致死,所以可推知在雌性个体中XBXB所占比例为1/4、XBXb所占比例为3/4,雄性个体只有XBY的个体,所以雌雄个体杂交后代中XBXb所占比例为3
/4×1/4=3/16,;所以综上可知,后代aaXBXb所占比例为1/4×3/A16=3/64。故选D。13.假设迁入某海岛的果蝇初始种群中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中aa占1/100;每种基因型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果蝇初始种群中a基
因频率为0.1B.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A基因频率0.99C.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Aa占1.98%D.子一代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二代中,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均与子一代相等【答案】A【解析】A、初始种群只有两种基因型,按基因频率计算公式,a基因频率应为0.
01,A基因频率为0.99,A错误;B、在没有突变、自然选择,也没有迁移的前提下,基因频率不改变,B正确;C、子一代Aa基因型频率为2×99%×1%=1.98%,C正确;D、除初始种群外,以后各代的基因
型频率也不改变,D正确。故选A。14.下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
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
a的基因型频率为18%7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答案】C【解析】由表格可知,1900-1970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生物进化了,A正确;分析表格信息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A
控制的性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a控制的性状的适宜环境的能力较高,B正确;1970年,生物正在发生进化,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因此不能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Aa的基因型频率,C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
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D正确。15.下图为某家族ABO血型与某遗传疾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有些家庭的成员血型已经清楚,(见标注)。已知该地区人群中IA基因频率为0.1,IB基因频率为0.1,i基因频率为0.8;人群中患病的频率为1/10000。已知控制血型与该病的
基因是独立分配的。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9号为AB型的几率为3/40C.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4/5D.3号与4号再生一个孩子是AB型同时患病的几率是1/7272【答案】C【解析】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遗传
病的为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正确;B、根据系谱图可知,由于8号为O型血,故1号个体的血型的基因型为IAi,那么6号的血型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4IAIA、1/4IAIB、1/4IAi、1/4IBi,则6号个体产生的配子为1/2IA、1/4IB,人群中IA基因频率为0.1,IB基因频率为0
.1,i基因频率为0.8,即7号个体血型的基因型及其概率为1/100IAIA、16/100IAi、2/100IAIB、1/100IBIB、16/100IBi,则7号个体产生IA配子的概率为(1/100+8/100+1/100)=1/10,产生IB的概率为(1/100+8/100+1/100)=1
/10,因此9号为AB型的几率为(1/2×1/10)+(1/10×1/4)=3/40,B正确;C、根据图示可知,3号个体关于血型,3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IAi:IBi:ii=(2×0.1×0.8):(2×0.1×0.8):(
0.8×0.8)8=1:1:4,则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4/6=2/3,C错误;D、3号个体产生IA配子的概率是1/12,产生IB配子的概率为1/12,4号个体的血型的基因型及概率为IAi或IBi,则4号个体产生的配子为1/4IA、1/4IB,因此3号和4号再生一个AB型血孩子的概率为(1
/12×1/4)+(1/12×1/4)=1/24,由于人群中患病的概率为1/10000,即ee的概率为1/10000,则e的概率为1/100,因此E的概率为99/10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EE的概率为(99×99)/(100×100
),Ee的概率为2×99/100×1/100,人群中正常个体中Ee的概率为Ee/(EE+Ee)=2/101,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1/3EE、2/3Ee,则后代患病的概率为2/3×2/101×1/4=1/303,则3号与4号再生一个孩子
是AB型同时患病的几率是1/24×1/303=1/7272,D正确。故选C。16.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5%、30%和15%,假设该种群之后是一个遗传平衡群体,则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4
2%B.该种群的子二代中A、a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C.该种群中bXY基因型频率等于bX基因频率的一半D.若该种群A、a控制的显性和隐性性状个体数目相等,则说明该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答案】B【解析】A、由分析可知,该种
群中,AA=55%、Aa=30%、aa=15%,该种群中基因频率A=AA+12Aa=0.55+12×0.3=0.7,a=1-0.7=0.3,所以,由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得,该种群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2×A×a=2×0.7×0.3=0.42即42%,A正确;B、
由于该种群之后是一个遗传平衡群体,所以该种群的子二代中A、a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aa的基因型频率也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C、按照遗传平衡定律计算,由于雄性只有一条X性染色体,则雄性的X基因频率就是基因型频率,但雄性占总数的12,则XbY的频率为Xb基因频率的一半,C正
确;D、若该种群A、a控制的显性和隐性性状个体数目相等,即aa=50%,由遗传平衡定律得,a=10.52即基因频率A<a,D正确。故选B。17.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频率
为FF(30%)、Ff(60%)、ff(10%);9雄兔基因频率为FF(20%)、Ff(40%)、ff(40%)。假设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A.基因型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52%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D.雌兔、雄兔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
方向相同【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子代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该群体没有发生进化,故A错误;由分析可知,Ff基因型频率为52%,故B正确;子代中雌兔中F基因频率和雄兔中F基因频
率都为24%+52%×1/2=50%,故C错误;自由交配后,雌兔、雄兔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均相同,进化方向相同,故D错误。18.下列关于遗传学的计算正确的是()A.某学校(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
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7%B.若在某地区色盲遗传调查中Xb的基因频率为8%,理论上在人群中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为8%C.若某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则该地区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为2a/(
1-a)D.若某地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则该地区人群中女性个体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所占的比例为(1-b)2/2【答案】D【解析】A、假设该学校200人,男生100人,女生100人,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7人XbY),色盲携带者占5%(XBXb10人),则
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Xb/(XB+Xb)=(7+10)/(200+100)=17/300,A错误;B、若在某地区色盲遗传调查中Xb的基因频率为8%,理论上在人群中男性患者(XbY)所占比例为8%×1/2=4%,B错误;C、白化病为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某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白化病的基因型频率为a2,携带者的概率为2×a×(1-a),显性纯合子的概率为(1-a)2,则该地区正常个体(A_)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Aa)所占的比例为2×a×(1-a)/(1-a2)=2a/(1+a),
C错误;D、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某地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那么女性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b),男性产生正常的含X染色体的配子的概率为(1-b)/2,则该地区人群10中女性个体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XdXd)所占的比例为(1-b)2/2,
D正确。故选D。19.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已知AA=16%,aa=36%,则Aa=1-16%-36%=48%,A基因频率=16%+1/2×48%=40%,a基因频率=36%+1/2×48%=60%。若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为:AA=40%×40%=16%,aa=60%×60%=3
6%,Aa=2×40%×60%=48%;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16%+48%×1/4=2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36%+48%×1/4=4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48%×1/2=24%,自交后代是基因频率是:A=28%+24%×1/2=40%,a=48%+24%
×1/2=60%。因此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不变、不变、增大、不变。故选C。20.某研究小组为研究自然选择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直毛长翅果蝇(AABB)与分叉毛残翅(aabb)果蝇杂交,杂交后代作为第0
代放置在塑料箱中,个体间自由交配。装有食物的培养瓶悬挂在箱盖上,使残翅个体难以进入。连续培养7代,检测每一代a、b的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已知A、a与B、b基因是自由组合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第2代成年果蝇
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B.种群数量越大,a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会越小11C.a、b基因频率的变化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b基因频率为0【答案】B【解析】A、已知A、a和B
、b基因是自由组合的,那么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亲本杂交的第一代表现型均为直毛长翅,第二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题中说杂交后代作为第0代,那么应是第1代性状分离比为9∶3∶3∶
1,且残翅个体会被淘汰,所占残翅比例会下降,第二代也不满足9∶3∶3∶1的性状分离比,A错误;B、由题意可知,只会将残翅个体淘汰,对A、a基因无影响,该等位基因比例始终为1∶1,种群数量越大,得到的结果与理论比例越接近,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越小,B正确;C、
a基因不受所创设的外界环境干扰,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基因受人为干扰,残翅个体被选择性淘汰而无法与长翅个体进行交配,所以其基因频率的变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D、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仍有
可能存在基因型为Bb的个体,b基因频率不为0,D错误。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