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含答案.docx,共(10)页,1.35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8743a32704dd750d5036de0e2a8d2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考试高二语文2023.02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来阐发“圣人无名”。怎样做才能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圣人无名”意义上的“逍遥游”呢?要理解这个问题
,先得理解什么是“名”,什么是“实”。关于这对概念,庄子通过许由之口是这样说的: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意思是说尧的名声是与他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功业相伴而来的。我许由并没有做过任何与治理天下有关之事。倘若我许由接受尧已经治理好的天下,那就是盗用了
尧的名声。所以许由反问道,难道人应该为了这种虚“名”而放弃自己的“实”吗?许由拒绝接受君主之名,对他来说:“名者,实之宾也。”也就是说,“名”是外在的,“实”才是内在的。“实”在前,“名”在后。如果没有“实”,也就没有“名”,所以许由不愿意空有其“名”,不要做“名”的附属品
。这不仅是许由的人生哲学、处世原则,更是庄子的人生哲学、处世哲学。值得一提的是,“名实”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几乎都参与论辩的一对哲学概念。特别是名家如公孙龙子、惠子对“名实”概念的争论、辨析几达诡辩的程度。但庄子说“名实”却不是就概念而阐
释概念,而是以“名”与“实”的关系来说明现实社会中“名”的虚妄。“名者,实之宾也。”短短一语,看似简单,却凝聚了庄子名实观的精髓,对理解庄子思想十分重要。说其简单,是指庄子对当时这个辩论十分激烈、在哲学史上又极为重要的命题在《逍遥游》中仅仅一笔带过。说其重要,是因为几千年来,这
句话对中国文人心态产生了巨大影响,乃至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处事、处世的行为准则之一,成了所谓“儒道互补”的一个心理支柱。庄子对“名”与“实”的看法,显然源于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思索。在那个时代,他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人们
在对名声与权力的追逐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把个体生命的本质完全忽略、抛弃或者说是自我消解掉了。为了进一步说明“实”的重要,庄子继续借许由之口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
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森林虽深广繁茂,但鹪鹩所赖以生存的地方,不过是无数大树中一根小小的树枝,它决不贪图占据整个森林甚至一棵大树。所以,鹪鹩在深林“巢于一枝”就是鹪鹩的逍遥游。江河湖泊千千万万,偃鼠抵
达水边不过是喝几口水解渴,满足于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它从来不曾想过要拥有整个江河湖泊。所以,“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就是偃鼠的逍遥游。庖人治厨,尸祝祭祀,各司其职,互不干涉,这便是庖人、尸祝的逍遥游。倘若有一天起了贪婪之心,想占据整个“深林”,偃鼠希冀以拥有整个河流为荣,尸祝企图
“越俎代庖”,其结果又会如何?那就不免会反客为主,纷争杀戮竞起了。所以,庄子所说的“名也者,相轧也”并非危言耸听。虽然“无待”的逍遥游才是庄子最理想的人生境界,但是如果做不到“无待”,那就应该如同鹪鹩或偃鼠那样退一步,在现实生活中营造一个可以让自己得到自我满
足的逍遥游环境。只要人人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不作非分之想,不谋非分之举,不贪图那些外在如“宾”的功名利禄,就会在“有待”的、不逍遥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寻得一个逍遥的处所、逍遥的生活。(摘编自王景琳、徐匋《庄子的世界》)材料二:庄子的“无名”代表了一种尚未被“名”(人为)破坏的理想秩序,是一
种圆满、和谐的自然状态。由于“名”是主体对客体认知的产物,而“我”的形成造成了主客、物我之分,这即是一切认知的开始,它既是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建立秩序的开始,也是“至一”之“道”被破坏的开始。由此可知,通向“无名”的
理想境界必然要“无知”,而“无知”则须无“我”,即《齐物论》开篇提到的“吾丧我”状态。就庄子思想本身而言,由于“无名”需要“无知”来实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庄子直指人心而非借由外在秩序、规范进行社会治理的特色。“名”的产生和认知相关,由“无知”才能“无
名”,使得“无名”具有内在指向性。就个体而言,通过“无知”而达到“与道为一”的精神境界,即进入“道物不分”“物物不分”的主观状态;就整体而言,如果将个体精神境界推至整个人类社会,即所谓的“同乎无知”,那么,不仅人与人关系和谐,且人与物相处圆融无碍。即
从客观上、整体上实现了“道物无际”“物物不分”的“无名”境界。因此“无名”不仅是一种“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理想社会状态,同时也是一种注重内在精神超越的境界论。“无名”显示了庄子不同于诸子的特色:不是通过建立“
名”这一外在的秩序、规范来治理社会,而是直指人心,力求通过“无知”来打破内外之别,消除物我对立,进而“与道为一”。(摘编自周晓露、洪修平《论庄子“无名”的内涵及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的“无名”既是人与外物的关系,也
是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都需要直指人心的力量来调节和平衡。B.“名实”是一对哲学概念,庄子对名实关系的认识与先秦时期其他诸子百家相反,他主张“名者,实之宾也”。C.庄子认为“圣人无名”意义上的“逍遥游”应当是一种“无待”
的“逍遥游”,能够“无待”,就不会“相轧”。D.“名”是主体对客体认知的产物,“我”的形成造成了主客、物我之分,“无名”就要求“物物不分”“与道为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许由最终拒绝担任君主,选择隐居箕山,是因为他认为“名”并不是其个体生命所需的东西,他更看
重“实”。B.不求虚名,名副其实,这些源自道家思想中的观点,对以儒家思想为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C.在庄子看来,“无知”可以打破内外之别,消除物我对立,它是通向“无名”的“逍遥游”境界的必然途径。D.文
中所用的“鹪鹩”“偃鼠”“庖人”“尸祝”等故事,与《五石之瓠》中所讲的“宋人卖药”都是以事寓理。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庄子“名实观”的一项是(3分)A.自古及今而能虚名于天下者,无有。——《战国策·齐策四》B.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
之理也。——章学诚C.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苏轼D.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文康4.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结合下面对“现代社会病”表现的描述,谈谈庄子“无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6分)现代社会病的表现有:一是过度追求名声利益,名利至上论甚嚣尘上;二是过度在意外在形象,
忽视个人实力与修养;三是过度追求所谓“多能”,忽略“一专”的重要性;四是过度重视自我感受,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人与海(节选)【美】海明威“我想我是吃不下一整条的。”他说,用刀子把
一条鱼肉一切为二。他感到那钓索一直紧拉着,他的左手抽起筋来。这左手紧紧握住了粗钓索,他厌恶地朝它看着。“这算什么手啊,”他说,“随你去抽筋吧,变成一只鸟爪吧,对你可不会有好处。”快点,他想,望着斜向黑暗的深水里的钓索。快把它吃了,会使手有力气的。不能怪这只手不好,你跟这鱼已经打了好几
个钟点的交道啦。不过你是能跟它周旋到底的,马上把金枪鱼吃了。“手啊,你感觉怎么样?”他问那只抽筋的手,它僵直得几乎跟死尸一般。“我为了你再吃一点儿。”他吃着他切成两段的那条鱼肉的另外一半。他细细地咀嚼,然后把鱼皮吐出来。“觉得怎么样,手?或者现在还答不上来?”他拿起一整条鱼
肉,咀嚼起来。“耐心点吧,手,”他说,“我这样吃东西是为了你啊。”我巴望也能喂那条大鱼,他想。它是我的兄弟,可是我不得不把它弄死,我得保持精力来这样做。他认真地慢慢儿把那些楔形的鱼肉条全都吃了。他直起腰来,把手在裤子上擦了擦
。“行了,”他说,“你可以放掉钓索了,手啊,我要单单用右臂来对付它,直到你不再胡闹。”他把左脚踩住刚才用左手攥着的粗钓索,身子朝后倒,用背部来承受那股拉力。“天主帮助我,让这抽筋快好吧,”他说,“因为我不知道这条鱼还要怎么着。”不过它似乎很镇
静,他想,而且在按着它的计划行动。它始终待在下面不上来,那我也就跟它奉陪到底。他把那只抽筋的手在裤子上擦擦,想使手指松动松动。可是手张不开来。也许随着太阳出来它能张开,他想。也许等那些养人的生金枪鱼肉消化后,它能张开。如果我非靠这只手不可,我要不惜任何代价把
它张开。但是我眼下不愿硬把它张开。让它自行张开,自动恢复过来吧。我毕竟在昨夜把它使用得过度了。他眺望着海面,发觉他此刻是多么孤单。由于风的吹刮,这时云块正在积聚起来,他朝前望去,见到一群野鸭在水面上飞,在天空的衬托下,身影刻划得很清楚,然后模糊起来,
然后又清楚地刻划出来,于是他发觉,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感到孤单的。“轻风,”他说。“这天气对我比对你更有利,鱼啊。”他的左手依然在抽筋,但他正在慢慢地把它张开。我恨抽筋,他想,这是对自己身体的背叛行为。由于食物中毒而腹泻或者呕吐,是在别人面前丢
脸;但是抽筋,是丢自己的脸,尤其是一个人独自待着的时候。要是那孩子在这儿,他可以给我揉揉胳臂,从前臂一直往下揉,他想。不过这手总会松开的。随后,他用右手去摸钓索,感到上面的份量变了,这才看见在水里的斜度也变了。跟着,他俯身朝着钓索,把左手啪地紧按在大腿上,看见倾斜的钓索在
慢慢地向上升起。“它上来啦,”他说,“手啊,快点。请快一点。”钓索慢慢儿稳稳上升,接着小船前面的海面鼓起来了,鱼出水了。它的长嘴像棒球棒那样长,逐渐变细,像一把轻剑,它把全身从头到尾都露出水面,然后像潜水员般滑溜地又钻进水去,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水里,钓索开始往外飞
速溜去。老人见过许多大鱼。他见过许多超过一千磅的,前半辈子也曾逮住过两条这么大的,不过从未独自一个人逮住过。现在正是独自一个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却在跟一条比他曾见过、曾听说过的更大的鱼紧拴在一起,而他的左手依旧拳曲着,像紧抓着的鹰爪。可是它就会复原的,他想。它当然会复原,来帮助我的右手。有三样东
西是兄弟:那条鱼和我的两只手。这手一定会复原的。真可耻,它竟会抽筋。鱼又慢下来了,正用它惯常的速度游着。弄不懂它为什么跳出水来,老人想,简直像是为了让我看看它个儿有多大才跳的。反正我现在是知道了,他想,但愿
我也能让它看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过这一来它会看到这只抽筋的手了。让它以为我是个比现在的我更富有男子汉气概的人,我就能做到这一点。但愿我就是这条鱼,他想,使出它所有的力量,而要对付的仅仅是我的意志和我的智慧。他舒舒服服地靠在木船舷上,忍受着袭来的痛楚感,那鱼稳定
地游着,小船穿过深色的海水缓缓前进。随着东方吹来的风,海上起了小浪。到中午时分,老人那抽筋的左手复原了。“这对你是坏消息,鱼啊,”他说,把钓索从披在他肩上的麻袋上挪了一下位置。他感到舒服,但也很痛苦,然而他根本不承认是痛苦。(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A.选文中反复描写老人那只抽筋的左手,着力突出了左手的僵直、拳曲和无力,说明老人当时遇到的问题很严重。B.选文的结尾,老人说“这对你是坏消息,鱼啊”,说明随着抽筋的左手复原,老人有信心很快就将大鱼捕杀。C.选文中老人与鱼的对话,凝练而又精当,语言朴素却充满内在张力,体现出作者对简洁明快
的电报风格的追求。D.选文中在描写大鱼时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喻体有“轻剑”“潜水员”“大镰刀”等,意在表现大鱼的不同寻常。7.下列关于《老人与海》作家作品解说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海明威是
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曾凭借《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早年的记者经历对其作品风格有重要影响。B.小说中的“老人”是指圣地亚哥,他是海明威塑造的众多硬汉形象之一。为了维护尊严,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不顾年迈,坚持出海捕鱼。C.小说中的“孩子”是指曼诺林,他给老人带来安慰,也给老人带来希望,
可以说他是青少年时期的圣地亚哥,或者说他是老人的接班人。D.小说中所说的“大鱼”最终被老人杀死,但血腥味引来鲨鱼,老人顽强搏斗并最终打败鲨鱼,成功塑造了“老人”这一胜利的英雄者形象。8.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发觉
他此刻是多么孤单”和“于是他发觉,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感到孤单的”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9.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手是人类外在的大脑”,小说中老人与“手”展开了对话。请结合文本说明老人对待“手”有着怎样的复杂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复杂情感。(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
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节选自《庄子·逍遥游》)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
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
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节选自《庄子·秋水》)注: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众号
《高中僧课堂》。10.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坚不能自举也”的“坚”和“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大”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和“而受气于阴阳”两句都是被动句。C.“剖之以为瓢”“何不虑
以为大樽”“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中的“以为”意义相同。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不辩牛马”和“河伯始旋其面目”中都有通假字。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D.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
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石”也可以是官俸的计量单位,如白居易《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B.河,指黄河。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皆指“黄河”。
C.野语,俚语或俗语,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通俗简练而形象化。如《庄子·刻意》“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D.曲士,与“直士”相对,指富有出色才华或具备为官能力却隐居于乡曲的人,许由、陶渊明、
严光等都是著名的曲士。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4分)(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4分)14.两篇选文都涉及到
了“小大之辩”,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①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
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②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注】①这首词作于熙宁七
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②二陆,指西晋陆机、陆云。太康末年,陆家兄弟来到都城洛阳,因才华横溢而深受推重。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作开头从清晨早行写起,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等静寂、凄清的景象。B.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表明诗人面对途中各种景象却无心欣赏,“往事千端”则自然引出下片回忆。C.下片回忆与现实结合,想当年兄弟二人同样胸怀雄才大略,现如今苏轼外放为官,只能勉励弟弟奋发有为。D.统观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合为一体,诗、文、经、史融会贯通,表现了东坡词特有风
格。16.“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化用了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一句,请结合全词分析其用意。(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⑴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论语>十二章》中“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⑵李白《将进酒》开篇的“▲,▲”采用夸张的手法,再现诗人的“主观时间”,极言人生之短暂,时光飞逝之态。⑶屈原才华横溢,辞文俱佳,李白用“屈平辞赋悬日月”表达赞美之情,司马迁则在《屈原列传》中
用“▲,▲”对屈原的文辞给予了客观的评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对抗疫魔,科学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
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
“‘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由于实践证明,只有坚定科学防治,就能走对防控的“路子”、找到对症的“方子”、看清病毒的“样子”。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科
普宣传遍地开花,让防控知识①,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日常习惯。非常时期,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及时②,拨开团团迷雾,向社会注入正能量。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
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的观念③,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为以上材料添加一则标题,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抗疫,从你我
做起B.科学武器助力抗疫C.疫魔,终将被打败D.认清病毒积极防治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复活》的
内核,是描绘“善”的觉醒。这种觉醒,必须发自内心,毫无保留地抛弃“恶”后,方可结果。小说中的“复活”,有两个层次。首先,①。玛丝洛娃的沉沦令聂赫留朵夫自我觉醒,聂赫留朵夫心中善良觉醒之后拯救了玛丝洛娃,结果,两人相互成全,相互尊重,善良,开始在两人之间循环。而后,是社会意识的复
活。出身贵族、未曾体会民众困苦的聂赫留朵夫,在目睹玛丝洛娃因他沉沦、被错判流放之后,开始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在求人解难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开始注意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看到了这些在他们看来如蝼蚁一般的人的生活,困苦、挣扎、狡黠、无所畏惧……他们之所以变成这样,根源并不
在于他们,②。是沙皇统治下那些所谓的贵族、老爷、法官以及那个腐朽的政体才让这个社会如此混乱不堪。当聂赫留朵夫意识到这点之后,深深的罪恶感随之而来,最终,他开始不顾一切,冲破种种质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此,聂赫留朵夫的个人意识得到升华,
上升为社会意识,个人的善良觉醒也上升为社会理想的觉醒。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人性觉醒,超脱了一般个体意义上的觉醒,托尔斯泰把他们与时代联系在一起,试图揭示一种社会前进的方式。《复活》通过对社会不同阶层的描写,暗示了一种社会整体意
识的复活,即,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而③。21.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连贯的短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分)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在父母都去世后,被谋得斯通霸占了财产,年仅十岁的自己也被送去当了童工。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了他长大后对此的感受:“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
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向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
的一名小童工了。”“没有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让大卫耿耿于怀。生活中,我们在需要别人为自己说一句话而无人站出来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无助而无奈甚至悲伤痛苦,同样在别人需要我们为他们说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却也常常犹豫而退缩。同学就这个问题在班级展
开讨论,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对此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