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181.605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01-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01-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01-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01-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docx,共(7)页,181.60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808174040a446f7fc6906d51334a4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按

古人的认识,“中国”的政治地缘的构成,是由夏、商、周“王畿”即其政治、文化中心向四周相延伸,并以等级、血缘为根据由近及远分布的。这反映了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C.早期的文化政治认同D.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2.下表所示为战国时期儒、墨

两家部分思想家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儒、墨两家()观点出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墨子·兼爱》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墨子·天志上》A.有志于富国强兵B.阶级立场明显不

同C.致力于恢复周礼D.思想主张完全对立3.读下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隋唐、两宋节妇烈女对照表朝代统治年限节妇数烈女数节烈合计隋唐326322961两宋319152122274A.民族交融的结果B.理学的影响C.政府教导有方D.妇女地位提高

4.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中说:“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后天子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黄宗羲这段文字是在强调()A.宰相制度废除后的弊端B.皇位传承应注重个人德行C.加

强专制皇权的重要性D.统治者必须重视自身言行5.以周公旦等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总结并吸取了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认为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敬天、敬宗、保民三个基本方面。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A.君权至上的专制思想B.敬天

保民的民本思想C.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D.相信神灵的天命观念6.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脍炙人

口,广为流传的原因是都蕴含着()A.耕读传家的理想B.家国天下的情怀C.格物致知的探究D.无为而治的理念7.两汉之际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

,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8.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取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

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9.下表为明末部分著作及内容介绍,这说明()汤若望

著《远镜图说》介绍望远镜的制法及其原理邓玉函、王徵合译《奇器图说》和王徵《诸器图说》论述多种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方农田水利,讲

述水利知识及水利器械的构造与原理A.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出现B.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C.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D.西方科技知识进入中国10.隋代佛教造像题记,虽然文字内容简单,表达方式模式化,但语词中却不时流露出民众佛教思想、精神信仰和

诉求心态的真情实感。下表所示为隋代佛教造像题记,表中信息说明隋代()出处题记内容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金铜造像开皇五年十月十日,佛弟子吴士良为家口平安告(造)像一躯。息乾子、息季宁河北曲阳修德寺出土汉白玉造像开皇六年正月廿一日,邸仕询为亡母敬造玉象一躯,愿使

阿耶患得早除,故立碑记山西寿阳出土金铜造像开皇十三年六月十七日,佛弟子程长洛为父母造像一躯,愿己身眼目精明,法界达佛A.造像组织的多样性B.造像题材的集中性C.信众分布的广泛性D.信仰心态的功利性11.下表为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部分西

方科技著作。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文名字国籍科技著作利玛窦意大利《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勾股义》《坤舆万国全图》等汤若望德国《西洋新法历书》《远镜图说》《浑天仪说》《新法表异》等庞迪我西班牙《人类原始论》《四大洲地图》等A.中国传统科技全面落后西方

B.中外官方交流规模空前C.西学东渐涉及领域较为宽阔D.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12.1866年,清朝发生“同文馆之争”。奕等奏请在京师同文馆中添设“天文算学馆”,拟在科举制名下的秀才、举人等中招生,这引发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倭仁强调“西学

”可以由外省的俗人去讲,京城的士大夫、官宦和皇帝千万不能讲。这场争论()A.冲击了清朝统治B.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契机C.促使西学深入人心D.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13.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具有进步觉悟的知识分子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介绍进程。下图为1901—1912年翻

译自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刊发数量。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B.中国开始从日本摄取新学C.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起伏性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

不要答题14.以下是某同学的资料卡片。下列史实反映了()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6世纪以后,儒学在日本皇宫贵族阶层之间传播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制定了受儒学影响的《十七条宪法》13世纪时,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理

学,在民众中得到传播和发展A.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B.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C.日本对中国文化全方位吸收D.儒学对日本上层社会影响广泛15.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

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

命的发展D.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孟子倡导实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争取民心。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而达于一统,反对以暴力为手段的兼并战争。他的“仁政

”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它们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仁政”思想还带有民本主义倾向。因为“政在得民”,所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特别强调礼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的作

用。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各人都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具体位置,各尽职责,共同构筑出良好的社会秩序。君主集权和统一是荀子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他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义教化,应当“平政爱民”,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他还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

然存在。人类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7分)(2)结合所学,简述孟子和荀子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8分)17.(12分)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倡导的尊崇儒术更是把这个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汉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是惊人的,但它与变革性却并不对立,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文

化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学术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

应杭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8.(14分)中国文化悠久灿烂,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唐朝经济

稳步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愿意到唐朝、到长安来求学、贸易。当时与唐朝有交往的国家超过70个,外国贵族多派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材料二东亚文化圈

示意图(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文化高度繁荣的表现。(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亚文化圈”作出合理解释。(10分)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地理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邓玉函、王徵合著《奇器图说》天文历算汤若望、徐光启等编订《崇祯历书》水利技术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火炮制造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中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历程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李善兰翻译《代微积拾级》徐寿翻译《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地学浅释》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甲午战争后大同译书局(

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马君武翻译《社会契约论》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变化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

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1.C2.B3.B4.A5.B6.B7.B8.A9.D10.D11.C12.B13.D14.B15.A1.C材料体现了先民对以夏、商、周“王畿”为核心的政治地缘的认识,反映了先民早期的文化政治认同,C项正确;A项只涉及血缘关

系,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归属意识”和“文化生活交流”,排除B、D两项。2.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家主张无差别的爱,主张“兼爱”“非攻”,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儒家主张严格维护等级秩序,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富国强兵,且法家思想强调富国

强兵,A项错误;墨家并不主张恢复周礼,C项错误;“完全对立”表述过于绝对,儒家和墨家都主张“爱人”,D项错误。3.B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从隋唐到两宋,节妇烈女的数量大幅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性的追

求,B项正确;民族交融与节妇烈女人数增多关系不大,排除A项;节妇烈女的数量增多与思想控制影响密切相关,政府教导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妇女思想伦理的控制更加严格,与妇女地位提高无关,排除D项。4.A根据材料“天子之子不皆

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可知,黄宗羲肯定宰相对于辅佐天子的重要性,认为废除宰相后,对君主的约束减弱,故黄宗羲这段文字在强调宰相制度废除后的弊端,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皇位传承应注重个人德行,B项错误;材料主

旨是黄宗羲反对废除宰相制度,并非强调加强专制皇权的重要性,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言行,D项错误。5.B由材料中“主要包括敬天、敬宗、保民三个基本方面”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B正确。6.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

中杰出人物的事迹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原因是都蕴含着家国天下的情怀,B项正确。7.B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A、C两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均与材料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8.A从材

料中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9.D望远镜的制法及其原理、多种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西方的农田水利相关

技术等都说明当时西方科技知识进入中国,故选D项;材料主要是介绍西方科技的相关著作,而不是中国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排除A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四大发明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影响,排除C项。10.D依据表格

可以看出,有为家人平安造像,有为亡母或者父母造像,体现出佛像的修造有一定的目的性,有一定的私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造像组织的变化,排除A项;造像题材是多样的,但并不能体现集中,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造像的功利性,不能得出信众分布的广泛性,排除C项。11.C材料中的科技著作涉及地理、天

文、数学、人类起源等,说明当时西学东渐涉及领域较为宽阔,C项正确。当时中国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传统科技仍然走在世界前列,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这些出现在中国的西方科技著作是中外官方交流的成果,也不能说明其规模

空前,排除B项;材料与天朝上国观念无关,排除D项。12.B“同文馆之争”实质上是朝廷内部的新旧“话语权”之争,它牵连出深层次的科举制“合法性”之争,而外在表现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利益”之争,反映了顽固派对新思想传播的阻碍,但在客观上也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契机,B项正确。“同文馆之争”并不能冲击

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当时西学并未深入人心,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13.D根据材料可知,数据的起伏比较大,意味着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有一定的起伏

性,D项正确;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开始”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起伏性,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4.B根据资料卡片内容可知,从公元6世纪到13世纪,儒学在日

本广泛传播,说明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的影响,且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全方位吸收”说法错误,材料仅涉及儒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

可知,儒学不仅对日本上层社会有影响,而且在民众中也得到传播和发展,故D项错误。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15.A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大发明的外传,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故A项正

确;材料并非强调其对中国的影响,B项错误;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这些发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16.答案(1)异:孟子强调“仁政”,荀子强调礼治;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孟

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强调君主的重要性;孟子很少谈及天道观,荀子有明确的天道观主张。(4分)同:孟子和荀子都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他们都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3分)(2)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

民贵君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民本思想后来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8分)17.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征。(2分)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南宋后期起,程朱

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吸收了道、法、阴阳等学派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4分)其次,出现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4分)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不断发展。(2分)示例二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2分)阐述:首先,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

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4分)其次,出现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发展中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先进人物的不

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并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4分)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

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创新与发展。(2分)解析围绕材料信息作答,材料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要求提炼出一个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观点。阐释是对观点的叙述、原因的分析和影响的论述。观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可引

申出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等特点。材料论述的主要是儒家思想,可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脱离此范围,从文化的其他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应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这一

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的联系。阐释过程能够史论结合,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影响。18.答案(1)表现:佛学繁荣,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4分)(2)东亚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中心、儒家学说占思想主

导地位的文化圈。中华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在文字、思想、社会制度、律令、历法等方面,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东亚各国也培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10分)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19.答案示例信息

一: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2分)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广欧洲先进科技和人文知识;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

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5分)信息二: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2分)说明:明末清初时,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

督教、进行殖民扩张的初衷;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5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