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04 修辞(新高考专用).pptx,共(59)页,1.13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7182e1070cd1cf09552d73a19034be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修辞复习任务考情概览分析预测从2021年开始,修辞手法成为高考常考的内容,试题一般为选择题和简答题,选择题重在辨析,简答题重在赏析,有向简答题赏析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试题都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核,选文多和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生活常识相关,和其它的考点混搭命题。2023年高考修辞还是重点考查的内容
,主要考查原考纲中规定的九种修辞,主要结合文中语句或常见的古诗词辨析手法和分析修辞在具体的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效果。考点解密【典例1·比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词既可融入音乐唱腔,又
可独立成篇,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但词仍然只是纯消遣的抒情文学,以表达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情感为主。词的语言大多精致华美,风格柔美婉约,音律婉转多变,形式错落有致,适于表达和传递人物内心的幽谧而细微的情怀。但词题材单一,风格绮靡,品位不雅,就像营养不良的婴儿,成
长缓慢,缺乏活力。词也与以儒雅正为传统的士大夫文学迥然不同。从晚唐到五代再到北宋,词一直在非常狭窄的空间里生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考点解密【解析】句中本体为“词”,喻体为“营养不良的婴儿”,比喻词为“
像”,属于明喻。营养不良的婴儿具有成长迟缓,缺乏活力的特点,二者具有相似点。比喻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题材单一,风格绮靡,品位不雅”的缺点弊端,一如“营养不良的婴儿”,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词的问题和亟需走出困境的发展态势。【答案】构成:比喻句由本体“词”、喻体“营养不良的婴儿”
和比喻词“像”构成。表达效果: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表达更生动形象,突出了词成长缓慢缺乏活力的状态,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词的特点和发展困境。技巧点拨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
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技巧点拨3、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常见形
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
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
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技巧点拨4、比喻的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
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
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
年时代。——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注意:(1)比喻要有相同点;(2)不是有比喻词就是比喻句;(3)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出现。考点解密【典例2·比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文学家及其作品来说,时间是最公正、最具权威的评判者。在流经了两千多年
的中国文学这条长河中,有许多作家曾经名重一时,灿若明星,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他们那些曾经使得“洛阳纸贵”的作品也成为尘封鼠啮的一堆故纸,有的甚至湮灭无遗。然而也有相反的现象,有少数作家生前不甚为文坛所重,身后的声誉却与日俱增。前一类
作家有如碎石细沙,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杜甫就属于后一类作家。其实杜诗在当时不仅是“不为东人之所知”,而且几乎是“不为世人之所知”。从晚唐以来,杜甫及杜诗才开始得到各种桂冠,如“诗史”“集大成”“诗圣”。上述三
种称号,尤其是后两种,可说是古代诗歌史上至高无上的荣誉。杜甫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可见他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考点解密【解析】“前一类作
家有如碎石细沙”把前一类作家比拟成“碎石细沙”;“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把后一类作家比拟成“沙中之金”。各具特点,前者“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指在时间的评判中前一类作家终将消失;后者“愈经磨洗愈
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指出在时间的评判中后一类作家愈发珍贵。“碎石细沙”“沙中之金”不同的用词,也表达了作者对两类作家的不同感情:凸显对后一类作家的肯定,只有强烈感染力。【答案】①将两类作家分别拟作将被流水淘尽的碎石细沙和愈发灿烂的沙中之金,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在时间的评判中前一类作
家终将消失而后一类作家愈发珍贵。②以“碎石细沙”和“沙中之金”体现作者对两类作家的鲜明态度,凸显对后一类作家的肯定,只有强烈感染力。技巧点拨1、定义。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2、分类。(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
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3、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2)拟物(借
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
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考点解密【典例3·借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丹即朱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有一部分描绘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图画上父母和三个孩子的衣服上都用了鲜艳的红色,吉祥喜庆。顾闳中的《韩熙
载夜宴图》中,身着鲜艳夺目大红袍的人是状元郎,显示了他的荣耀与尊贵。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请从学过的古诗词中另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考点解密【解析】画线句子中“丹青”代指传统绘画,这是以工具代整体,使人联想到五言六色的绘画,语言生动形象
。借代的作用一般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语言富有幽默感,使形象更加生动和突出。古诗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的诗句,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低眉信手续续弹”等。其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是以工具代整体,用金戈和铁马来借代战
场上精锐的部队或战事。使人联想到战争的激越场面,使表达特点鲜明,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低眉信手续续弹”是以部分代整体,“眉”代指头,生动呈现了琵琶女弹奏琵琶时凝神专注的状态。【答案】示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金戈和铁马
来借代战场上精锐的部队或战事。使人联想到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使表达特点鲜明,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技巧点拨借代1、定义。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2、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
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技巧点拨3、种类。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
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考点解密【典例4·夸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样的日子里最怕的是阴雨天气。一天夜里,突然阴云密
布,空气中仿佛能挤出水来,一看就知道大雨将临。正赶上满岭是七八成干的红薯干,村民不敢怠慢,连夜喊着叫着,提了风灯,在蜿蜒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岭上赶,然后推着堆得小山般的车子往家跑。当时,年少的我还不太能理解大人的焦急,引
起我兴趣的是路,上那一行行攒动的黑影和点点跳跃的灯光。面对大人们热火朝天地捡拾红薯干的场面,我伫立在沙岭上,感觉自己陡然有了一种雄伟的气魄。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空气中仿佛能挤出水来”作简要赏析。考点解
密【解析】首先准确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分析该手法是效果。“空气中仿佛能挤出水来”运用夸张手法,“仿佛能挤出水来”是强调天空阴云密布,大雨即将来临时空气的湿度非常大,用夸大的方式写出在夜里山间大雨将至时的空气给人的潮湿的感觉。【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它强调
了空气湿度之大,生动地写出在夜里山间大雨将至时空气给人的潮湿感觉。技巧点拨夸张:1、定义: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2、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
的强烈共鸣。3、分类:(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把后出
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考点解密【典例5·对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粽香浓、雄黄烈;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端午节至今已经有2500余年历史,文
化底蕴厚重,传承千载而历久弥新,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生命、家国情怀的认知与精神价值追求,不断闪耀新的时代光芒。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考点解密【解析】先看构成:“粽香浓”
“雄黄烈”对仗,都是主谓结构,“粽香”对“雄黄”,“浓”对“烈”。“插艾条、菖蒲辟邪”与“带铜钱、肚兜祈福”对仗,“插艾条、菖蒲”是动宾结构,“带铜钱、肚兜”也是动宾结构;“辟邪”“祈福”。再看效果:“粽香”“雄黄”“插艾条、菖蒲”“带铜钱、肚兜”列举了端
午节的种种习俗,“辟邪”“祈福”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些丰富的内涵都集中在简洁的对偶句中,表达利落;对偶句结构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句子简洁,能够体现端午节欢快的气氛。【答案】构成:“粽香浓”对“雄黄
烈”;“插艾条、菖蒲辟邪”对“带铜钱、肚兜祈福”。表达效果:列举了端午节的种种习俗,简洁利落;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音韵美,表达了端午节欢快的气氛。技巧点拨对偶:1、定义: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
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2、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3、分类:〈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考点解密【典例6·排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风热,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民族自
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普遍提高,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复兴带动了大众审美的提升。我们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各地春晚在保持以
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这是文化幸事,也是民族幸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美学精神。只有把传统之美注入
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中华文化才能保持生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考点解密【解析】题干已经提示修辞手法为排比,需要分析构成,连用三
个“是”,构成排比句。“中华文明”分别“是精神标识”“是根基”“是宝藏”,这是三个判断句,且都是主谓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文艺创新的宝藏”这三个部分,都是偏正短语,这样句式对称整齐。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
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此句三个分句子结构相同,内容相关,都是关于“中华文明”的。由“标志”“根基”“宝藏”分析,表意层层递进。用“精神标识”“根基”“宝藏”等词语来表达对“中华文明”积极意义的高度肯定。【答案】①构成:“是精神标识”“是根基”“是宝藏”为三个结
构相同的判断句,“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文艺创新的宝藏”都是偏正短语。②效果:三个分句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语气一致,层层递进,节奏感强;都表达了对中华文明积极意义的极大肯定。技巧点
拨排比:1、定义: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2、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
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3、种类(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3)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
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考点解密【典例7·设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近,一款酵素膳食纤维食品悄然走红,有些商家声称,它有减肥功效,引发众多爱美人士的关注。
那么,酵素膳食纤维食品究竟只是商家宣传的噱头,还是确有减肥作用?其实,酵素膳食纤维的名字,容易让人误以为它具有减肥、清肠、排毒、美容等作用,但无论是做成饮品、胶囊还是冲剂,减肥效果寥寥。酵素主要是以蔬菜、水果、谷物等为原材料,通过微
生物发酵制作而成,但这些酵素不同于身体里的酶。人体分泌的各种酶,具有消化食物的功效,比如,口腔分泌的唾液淀粉酶,能把食物中的淀粉消化水解成麦芽糖,所以吃馒头会越嚼越甜。另外,人体消化道里还有多种水解酶,这些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有助于身体营养代谢。吃进去的酵素经过消化道强大的消化力,作为酶
的作用基本被破坏,因此,它不具有消化食物的功效。生产酵素时,商家可能会保留或者添加膳食纤维,有一定的肠道功能维护作用,但酵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分解消化掉身上的肥肉,所以,它没有减肥的功效,而膳食纤维也只是有促进
肠道消化的功能,离减肥还有很大的距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考点解密【解析】“那么,酵素膳食纤维食品究竟只是商家宣传的噱头,还是确有减肥作用”紧承上文“一款酵素膳食纤维食品悄然走红……引发众多爱美人士的关注”提出问题,
“其实,酵素膳食纤维的名字,容易让人误以为它具有减肥、清肠、排毒、美容等作用,但无论是做成饮品、胶囊还是冲剂,减肥效果寥寥”引出酵素膳食纤维食品不具有减肥功效的原因。设问一问一答,提醒读者注意,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答案】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酵素膳食纤维食品
不具有减肥功效的原因。②能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吸引读者注意力,启发读者思考。技巧点拨设问1、定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2、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
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3、种类(1)自问
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考点解密【典例8·反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
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
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幕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
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反问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有加强语气、发人深思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反问进行简要分析。考点解密【解析】反问的修辞可以加强语气
,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更能强调作者对江南迷人冬景的喜爱;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本题中“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以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江南冬景是迷人的”,语气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江南
迷人冬景的喜爱;同时以问句表达,能激发读者感情,引发读者思考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引起情感的共鸣。【答案】①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更能突出作者对江南迷人冬景的喜爱;②以问句表达,能引发读者思考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引起情感的共鸣。技巧点拨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1、定义: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2、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
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3、种类(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考点解密【典例9·反复】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下面小题。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指令长翟志刚是我国出舱次数最多的航天员,对于三次出舱活动,他都“感觉良好”。他说:“每一次‘感觉良好’,背后都饱含着亿万国人对我们航天事业的支持;每一次‘感觉良好’,
背后都凝聚着工程全线辛勤的付出;每一次‘感觉良好’,背后都是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托举;每一次‘感觉良好’,背后都是我们乘组之间的密切配合和个人的努力。地上训练也好、天上飞行也好,能够保持这种‘感觉良好’的状态,是因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感觉良好’一定会继续下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使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考点解密【解析】四次重复“每一次‘感觉良好’”属于反复,增强了情感表达,表达了对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自豪,同时也表达了对各行各业支持航天事业的感激之情。四个“背后都”句式属于排比。从四个角度表现航天事业得到大力发展的有利条
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有递进效果,加强语势,突出航天研发过程中的合作和努力,表达了对各行各业支持航天事业的感激之情。【答案】反复是“一面……一面……”,叙说折扇扇面表现的内容,强调了折扇扇面的丰富内涵和【答案】“每一次‘感觉良好’”反复重叠,增强了情感表达。运用排比,从多个角
度表现航天事业得到大力发展的有利条件;四个“背后都”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有递进效果,加强语势,突出航天研发过程中的合作和努力,表达了对各行各业支持航天事业的感激之情。意蕴。技巧点拨反复1、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2、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3、分类〈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
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考点解密【典例10·通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风音乐的旋律都十分好听,有的如泣如诉,有的婉转悠扬,韵味十足,犹如天籁。之所以如此动听,是因为国风音乐的旋律多以宫、商、角、徵、羽五音
阶为基础而谱就。还有一些国风音乐的旋律吸收了京腔元素,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国风音乐除了能带给人听觉上的享受,还颇有画面感。借助汉语表意的特性,国风音乐的歌词中往往包含大量意象,如小桥、流水、冷月、红烛、青山、鹧鸪,当
音乐响起时,美妙的乐声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欣赏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一种“古风意境”,仿佛身临其境。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考点解密【解析】题干已经提示手法为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
,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那么,“美妙的乐声”是从听觉角度来写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是从视角角度来写的,将听觉写成视觉,“乐声”是无形的,“图画”是可观的,化无形为有形
。用“画面”来写“音乐”,国风音乐的歌词中往往包含大量意象,乐声响起时,给人带来画面感,也就是说形象生动写出国风音乐给人带来画面感。用通感手法,更形象生动写出国风音乐特点。【答案】将听觉写成视觉,化无形
为有形,将”乐声”和”画面”加以联想,形象地概括出国风音乐极具画面感的特点,将抽象事物描写得更加丰富,余味无穷。技巧点拨通感1、定义: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
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2、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
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技巧点拨3、种类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
这些都是“通感”。(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2)“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3)“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4)“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
,就是通感。考点解密【典例11·引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冯至却从不恃才傲物,总是谦虚而温润。1988年《山水》重印,冯至作序说:“承蒙张错先生厚意,重印《山水》,恰似重阳过后送
来一盆菊花,但愿花的色香没有褪尽,不至于像苏东坡在诗和词里一再感叹的‘明日黄花蝶也愁’。”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考点解密【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是1988年《山水》重印,作者引用冯至的一段话。“但愿花的色香没有褪尽,不至于像苏东坡在诗和词
里一再感叹的‘明日黄花蝶也愁’”表达冯至对时过境迁后《山水》阅读价值能否被读者接受的担忧;“承蒙张错先生厚意”表现冯至为人谦逊;引用诗句“明日黄花蝶也愁”使得表达含蓄富有诗意。【答案】①表达冯至对时过境迁后《山水》阅读价值能否被读者接受的担忧;②表现
冯至为人谦逊;③使得表达含蓄富有诗意。技巧点拨引用1、定义: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2、作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3、种类引用分为直接、间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这七种。比如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
。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考点解密【典例12·对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文明对于狮子形象的塑造,不是一味的武力勇猛,这就像中国军人不同于西方纯粹
武力的军人,而是老百姓可以亲近的仁义之师,当代中国的“人民子弟兵”有着深厚的文明根源。元宵节舞文、武狮,我们还可以深刻体会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更进一步地体会幸福生活的追求。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表现手
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考点解密【解析】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原文用“纯粹武力”的西方军人和“仁义之师”的中国军人做对比。突出中国军人是“可以亲近的仁义之师”,得出“当代中国的‘人民子弟
兵’有着深厚的文明根源”,这样就使得“人民子弟兵有着深厚的文明根源”这一观点的引出更加顺畅自然、有说服力【答案】将西方纯粹武力的军人和中国勇猛有谋、爱护百姓的军人进行对比,充分突出中国军人仁义之师的一面,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使得引出“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文明根源
”这一观点更加顺畅自然、有说服力。技巧点拨对比1、定义: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2、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3、种类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1)反面
对比;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2)反物对比。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考点解密【典例13·双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天
走了,百花开始凋谢,黛玉对于时序的移动特别敏感,相对于冷静理性的人物,林姑娘就特别多愁善感。大观园是贾宝玉心中的人间仙境,也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的女孩子和百花一样,到了春暮就开始凋谢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的时候喝了仙酒与仙茶,“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与《葬花吟》的意义也是对照的,《红楼梦》
中常有这种点醒意喻之笔。《葬花吟》中有很多黛玉感伤自身之语。“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是最要高洁、孤高自负的女孩子。“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不如埋
葬它,化作春泥更护花。“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黛玉写这些骤然看来好像自怜自艾,其实不止,她已经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花落人亡两不知”,是人世间最无可奈何的事。《葬花词》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诗,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暂的东西,挽那些
落花,也代表对短暂繁华的一种哀悼,对文明高峰即将走下坡的哀悼。伤春悲秋的抒情诗传统,到此时是个顶点。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含义和表达效果。考点解密【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双关。“万艳同杯,千红一窟”表层含义指的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喝的仙酒与仙茶的名字,指
物名;实际借助谐音双关,暗指众多女子哭泣,“杯”谐音“悲”;“窟”谐音“哭”,也就是借助这两个名字暗示了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这样写使得词语含义丰富,表达情感含蓄蕴藉,言简义丰,值得读者细细品味。【答案】示
例:(1)“万艳同杯”“千红一窟”同为谐音双关,一意为仙酒仙茶的名字,另一意为“万艳同悲”“千红一哭”,指众多女子的悲伤哭泣;(2)一语双关,内涵丰富,既指物品,更指红楼十二钗,含蓄蕴藉,言在此意在彼。技巧点拨双关1、定义: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
是双关。3、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2、分类:〈1〉谐音双关。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
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考点解密【典例14·反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帮闲的职业,历来不大被人看得起。皇上对他们“俳优畜之”,达官们对其也往往只有表面上的客气,因此有抱负或有骨气的文人便往往不屑为之。比如司马相如,就常常装病,不到武帝面前去献殷勤,一心要
做“封禅”的大文章。又比如李白,听说玄宗召他,以为会委以重任,高兴得“仰天大笑出门去”,声称“我辈岂是蓬蒿人”。到了长安,才发现不过是做“文学弄臣”,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小曲,便气得在街上喝得烂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最后终于挂冠而去。其实依我看,这两位也用不着这么恼火
,因为实在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政治才能。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其实不宜持政,因为他们只会“乱政”。试看会作诗的李煜、会画画的赵佶等人,哪一个不是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让他们帮闲,倒真是“知人善任”。何况帮闲也不容易。鲁迅先生
说过,“必须有帮闲之志,又有帮闲之才,这才是真正的帮闲”(《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否则便不过是扯淡。所谓“真正的帮闲”,第一要“会说”,也就是要有好的口才,能够举重若轻,挥洒自如,风趣幽默,引人入胜,相当于“口头文学家”。第二要“能讲”,见多识广,
知今鉴古,无论什么话题,都能接上茬,对上口,说出名堂来。这就要肚子里有货,至少是半个“学问家”。第三要“善道”,也就是要知道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无论讲什么,都只会让人高兴,不会让人反感。这就简直要有点“政治家”的天赋了。文中使用了哪些
修辞手法()A.夸张比喻反问B.比喻反语设问C.引用反问反语D.引用夸张借代考点解密【解析】选文中,“鲁迅先生说过,‘必须有帮闲之志,又有帮闲之才,这才是真正的帮闲’(《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这里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试看会作诗的李煜、会
画画的赵佶等人,哪一个不是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第一要‘会说’……。第二要‘能讲’……。第三要‘善道’……”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就简直要有点‘政治家’的天赋了”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选文中没有运用夸张的修
辞手法,排除AD。也没有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排除B。【答案】C技巧点拨反语1、定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2、作用、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3、例子: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
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考点解密【典例15·辨析修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安塞腰鼓是根植于黄土地的艺术。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有“塞北锁钥
”之称。相传驻守在此的士兵以腰鼓为作战工具,用来传递信息、擂鼓助威、庆贺胜利。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鼓槌落下的瞬间,百十个白羊肚手巾齐齐挥舞着红绸。这种艺术刚柔并济,屈伸自如,在发展演变过程
中将舞蹈、武术、体操等融为一体。安塞腰鼓尽显男子阳刚之美,雄浑的鼓声展示着黄土地人民不屈服的坚韧意志,雄壮的呐喊张扬着高原人民朴实悍勇的独特个性。当下,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冲击,但安塞腰鼓仍以其独有的魅力
在世界广为传播。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考点解密【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以“白羊肚手巾”借代鼓手。A
.“十千”“万钱”使用了夸张的修辞。B.“丝竹”指代音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C.“乱石穿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惊涛拍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D.“黑云压城”为比喻,黑云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压抑;将敌军比作黑云。“城欲摧”为夸张。“金鳞”为比喻,像金色的鱼鳞。【答案】B考点解
密【典例16·辨析修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故乡的小河,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河。小河流经之地溪草茂密,柳竹成行,小河在柳竹的庇护下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一路向前。在河岸较窄的地方,一个石板桥横亘于小河之上。小桥长不足十米,宽不
足两米,三根桥柱牢固地支撑着上面厚重的桥板,远远看去,小桥厚厚墩墩,结实无比。小桥很平常,但老辈人讲过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虽然不知道故事的真假,但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桥面被时间的刀锋深深地剜出的一道道痕迹就是明证。小桥两头岸石叠加,依岸而
立,两棵参天的榕树紧紧拥抱着坚硬的岸石,使小桥有了牢固的基石与依靠。小桥一端的榕树下,有一间小房子,房子虽小,却十分精致,青瓦粉墙,房内沿墙根修有马蹄形的石凳,老辈人说那是专为路人休憩而准备的。小河中的流水经历一路的艰辛与洗涤,明澈而亮丽,清
爽而甘甜,这是上天赐予故乡人的甘露。每到月光明亮的夏夜,小桥就会热闹起来。老人们饭后拎着马扎、摇着蒲扇来到榕树下,或是讲古,或是论今。孩童们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他们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
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喻、拟人、对偶、排比B.比喻、拟人、排比、借代C.拟人、对比、对偶、排比D.比喻、对比、排比、借代考点解密【分析】“小河在柳竹的庇护下”,给“小河”赋予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若一条蜿蜒
的银带”,把“小河”比作“银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溪草茂密,柳竹成行”“明澈而亮丽,清爽而甘甜”“或是讲古,或是论今”运用对偶修辞手法;“他们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运用
了排比修辞。材料中并没有使用对比、借代的修辞手法。【答案】A技巧点拨几种难于区别的修辞手法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考生在运用时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
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比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述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来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
是苍蝇。此句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2、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喻本体
,重点在“喻”。在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技巧点拨3、对偶与排比的区别。对偶一般有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典
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而排比经常使用同一词语,使句子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之感。对偶以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技巧点拨4、比喻与象征的辨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
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
,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
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便是这
样,比喻与象征也是有区别的。技巧点拨5、设问与反问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
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在这一段话中,前一问用了设问,后一问又用了反问。再见练习见讲义与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