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重点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90.240 K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3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重点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重点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重点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3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重点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0)页,90.24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717985846a2d50bc8885caf80f0b3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5月第三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打一个譬喻

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

。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

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

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

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

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

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无讼》)材料二:“无讼社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成都市中院提出的诉源治理。成都市法院2016年8月制定了《关于全面深入推进诉源治理的实施意见》要求辖区内21个基层法院结合当地实际就诉源治理工作进行创新探索。成都市大邑法院依据诉源治理和本县司法实践,倒逼出“无讼社区”建设

,取得很好的示范效应。大邑县地处成都远郊地区。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行政区划被打破,熟人社会环境瓦解,各种纠纷日渐增多。近几年大邑县法院受理案件总量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2018年县

法院受理案件6502件,而员额法官只有31名。相应的大邑县基层调解组织弱化,传统的矛盾纠纷大多依赖行政化解,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作用发挥削弱。2016年8月,大邑法院开始探索将“无讼社区”的

理念融入城乡社区的治理实践中,并逐步在全县城乡社区建立和推广“1+N”数字综合调解平台体系。平台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调解社会矛盾为突破点,高标准打造“无讼空间”,建立了人民调解、法院调解、公安调解和司法调解等社区调解的常设机构。针对不能调解和不愿调解的案件,引导当事人通过“1+N”综合调解

平台进入“诉调对接”的法律程序,并在大邑县法院、各分支法庭和各乡镇街道社区设立“诉调对接”的三级网络平台。大邑县首先在广泛民意基础上制定了《无讼公约》,其次按照民主决策议事程序,商议讨论形成村规民约。

《无讼公约》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村民办事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大量纠纷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得以化解。并通过依法选举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员,使社区自治组织得以修复、完善和壮大,并发挥应有功能,助推社区居民将自

我管理和服务、自我约束和发展的自治精神落到实处。大邑县建立了以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金牌调解员等为主体的72人调解专家库,根据入库专家工作经历和专业特长,分为婚姻家庭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等11个专家组,面对面参与调解所辖区域内疑难复杂和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并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把与

日常纠纷相关的法律法规常态化地融入法治宣传活动中,引导城乡社区居民知法守法用法。大邑县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方式,引导各地德高望重、善于调解的居民成立品牌化调解室。通过树立道德典范,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凝聚带动作用,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将德治的理念融入乡村治理实践中,明显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自2016年8月“无讼社区”建设以来的3年间,诉前分流16358件,同期法院民事受案数6974件,70.11%的矛盾纠纷在镇、村(社区)得以化解,法院司法确认案件806件。据大邑县法院提供的数据,仅20

18年通过“1+N”综合性调解平台调解案件6271件,调解成功5749件,涉及人数17743人,城乡社区居民对“无讼社区”的认可接受度稳步提升。(摘编自包路芳《费孝通的“无讼”思想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费孝通看来,传统

的乡土社会注重礼治,要求人们服膺传统规则;同时,地方官在维持礼治秩序时,应优先考虑教化。B.从材料一第四段列举的实例来看,乡绅进行调解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的过程,可见在乡土社会中,外在的监督不必存在。C.大邑县建设“无讼社区”的举措能够很好地节省当地

的司法资源,也能够促进当地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D.“1+N”数字综合调解平台注重党建引领,包含不同的社区调解常设机构,在大邑县“无讼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以足球比赛来论述乡土社会对讼事的看法,如乡土社

会中有人破坏传统规则的情况如同足球场上有球员犯规。B.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费孝通在论述中能够引用孔子的话,还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理深入浅出,观点鲜明。C.大邑法院在诉源治理工作中进行创新探索,能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各种纠

纷增多、基层调解组织弱化等。D.在“无讼社区”构建中,大邑县不仅考虑“德治”,还考虑“法治”的作用,如将各种法律法规融入法治宣传活动中。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传统社会“无讼”思想的一项是()A.南宋诗人陆游在家训

中说:“纷然争讼,实为门户之羞、门户之耻。”B.明代王阳明在其管辖区内推行“十家牌法”,令“十家之内,但有争讼等事,同甲即时劝解和释”。C.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D.明朝颁布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

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4.下面一句话是命题老师编辑阅读文本时漏掉的,请根据本文论证思路,说说这句应放在材料一哪一段后面。为什么?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应放在第_______段后面,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5.有学者认为大邑法院在开展“无讼社区”建设时,能够“吸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无讼’的积极因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答案】1.B2.D3.C4.①.应放在第三段后面②.理由:此句主要强调乡土社会对打官司看法:打官司是羞耻的;第三段强调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

看法,指出每个人自动遵守传统规则,注重修身,注重克己,与被漏掉的句子都属于乡土社会对讼事的看法,意思上更紧密。5.①乡土社会中“无讼”强调礼治,注重修养,服膺规则;“无讼社区”建设中,大邑县制定《无讼公约》《无讼公约》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村民办事标准和行为规范,并采取措施助

推社区居民将自治精神落到实处。②乡土社会中发生纠纷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进行调解,而不是用法律诉讼解决;大邑县建立健全调解机制,如建立调解专家库,引导德高望重、善于调解的居民成立品牌化调解室,积极调解各类矛盾。【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外在的监督不必存在”错误。由原文“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可知,“外在的监督不必存在”指的是“理想的礼治”

这一特定环境。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将各种法律法规融入法治宣传活动中”表述错误。由原文“把与日常纠纷相关的法律法规常态化地融入法治宣传活动中”可知,选项的表述扩大范围。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

法的能力。C.是关于教授诉讼方法的,不能体现传统社会“无讼”思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中“可羞之事”“教化不够”都强调的是乡土社会对打官司的看法,即打官司是一件羞耻的事。第一段说的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礼

”有很重要的作用。第二段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解释第一段的观点。第三段强调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第四段是说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而“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强调的是乡土社会对讼事

的看法。所以这句话和第三段的内容是一致的,意思上更紧密。所以应放在第三段后面。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

注重克己”可知,乡土社会中“无讼”强调礼治,注重修养,服膺规则;【由原文“大邑县首先在广泛民意基础上制定了《无讼公约》”“《无讼公约》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村民办事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大量纠纷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得以化解。并通过依法选举村(社

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员,使社区自治组织得以修复、完善和壮大,并发挥应有功能,助推社区居民将自我管理和服务、自我约束和发展的自治精神落到实处”可知,“无讼社区”建设中,大邑县制定《无讼公约》。而《无讼公约》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村民办事标准和行为规范,并采取措施助

推社区居民将自治精神落到实处。由原文“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可知,乡土社会中发生纠纷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进行调解,而不是用法律诉讼解决;由原文“大邑县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方式,引导各地德高望重

、善于调解的居民成立品牌化调解室”可知,大邑县建立健全调解机制,如建立调解专家库,引导德高望重、善于调解的居民成立品牌化调解室,积极调解各类矛盾。(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门缝里看戏卞毓方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

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那年头,我五岁半。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

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

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

:“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断念,知道这戏票

是买不成了。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瞅着眼热,但学不来。南门,即

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身后是处土院,堆

着柴禾,码得整整齐齐,再过去是人家的东门,半敞着,也许有人正从门后监视,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禾。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

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

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

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

人立马移开了。《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

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

孩子。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

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B.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C.“

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折与看戏的执着。D.“我”幼时的愿望除了尽情看戏,还想买票送给穷人的孩子,说明“我”在穷困的处境中仍然能够推己及人,有善良的品性。

7.关于文中写看淮戏《秦香莲》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戏前“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既照应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B.“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

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C.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性格。D.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8.本文题目为“门缝里看戏”,文中对幼年时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

的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9.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体,但二者有许多共性。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笔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B7.D8.①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②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③将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9.①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

历。②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③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甚至影响了学业”错误。从“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可知,并没有影响学业。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

了惩罚”错误,“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终于可以完整地看完一场戏。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根据结尾“半个世纪后……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

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开头“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知,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根据“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

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可知,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根据“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可知,将对戏

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那年头,我五岁半。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

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可知,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根据“很想再看一次”“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

…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可知,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根据“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

漆黑——门里有人挡着”“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可知,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从门眼

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宣德三年二月,易皇后胡氏,册妃孙氏为皇后。先是,上尝召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因举

中宫过失数事。上问辅、原吉、士奇何无言?士奇对曰:“臣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今中宫母也,群臣子也,子岂当议废母!”上问:“此举得不贻外议否?”士奇曰:“宋仁宗废郭后,孔道辅、范仲淹率台谏..十数人入谏被黜,至今史册为贬,何谓无议!”一日独召士奇至文华殿屏左右谕曰若何处置为当士奇

因问中宫与贵妃若何上曰:“甚和睦,相亲爱。中宫今病逾月矣,贵妃日往视,慰藉甚勤也。”士奇曰:“然则乘今有疾,而导之辞让,则进退以礼,而恩眷不衰。”上颔之。数日,复召士奇曰:“尔前说甚善,中宫果欣然辞。贵妃坚不受,太后亦尚未听辞。然中宫辞甚力。”士奇曰:“若此,则愿陛下待两宫..当均一。昔宋仁宗废

郭后,而待郭氏恩意加厚。”其议遂定。六年秋七月,帝幸杨士奇宅。时上颇微行,夜半,从四骑至士奇家。比出迎,上已入门,立庭中。士奇悚惧,俯伏地下言:“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自轻?”上笑曰:“思见卿一言,故来耳。”明早,遣

太监范弘问:“车驾..幸临,曷不谢?”对曰:“至尊夜出,愚臣迨今中心惴栗未已,岂敢言谢!”又数日,遣弘问:“尧不微行乎?”对曰:“陛下恩泽岂能遍洽幽隐,万一有怨夫冤卒窥伺窃发,诚不可无虑。”后旬余,锦衣卫...获二盗,尝杀人,捕急,遂私约候驾之玉泉寺,挟弓矢伏道旁林丛中作乱。捕盗校尉变

服如盗,入盗群,盗不疑,以谋告,遂为所获。上叹曰:“士奇爱我。”遣弘赐金绮。(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之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一日/独召士奇至文华殿/屏左右/谕曰

/若何处置为当/士奇因问中宫/与贵妃若何/B.一日/独召/士奇至文华殿屏左右/谕曰/若何处置为当/士奇因问中宫/与贵妃若何/C.一日/独召/士奇至文华殿屏左右/谕曰/若何处置为当/士奇因问/中宫与贵妃若何/D.一日/独召士奇至文华殿/屏左右/谕曰/若何处置为当/士奇因问/中宫与贵妃若何/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台谏,御史台和谏院官员合称,宋以后台谏合流,职掌监察大臣和劝谏君主。B.两宫,文中指太后和皇后,因在后宫地位尊崇而得名,有时还包括太皇太后。C.车驾,本义指帝王所乘的车,文中用为皇帝的代称,与“銮驾”的意思相同。D.锦衣卫,皇帝的侍卫亲

军,负责护卫、侦察、逮捕、审问、收集情报等事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想要更换皇后,召集诸多大臣商议,杨士奇最初拒绝对此事加以评论,同时指出历史上孔道辅、范仲淹等人

劝谏宋仁宗废郭皇后一事遭到了史书批评。B.杨士奇后来提出劝导皇后的方法,被皇帝接受,较为和谐地处理了易后事件,他还以宋仁宗继续厚待郭皇后的家族为例,劝谏皇帝以后要善待胡皇后及其家人。C.皇帝曾经带领少量侍从,微

服到杨士奇家中私访,直到进了庭院杨士奇才来得及出迎,这一举动引起杨士奇极大担忧,而当时皇帝并不觉得此事干系重大。D.面对皇帝的指责,杨士奇指出皇帝夜晚微服出行面临潜在的危险,后有盗贼试图在玉泉寺伏击皇帝,被锦衣卫抓获,皇帝明白了杨士奇劝谏的用心,给予其赏赐。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乘今有疾,而导之辞让,则进退以礼,而恩眷不衰。(2)陛下恩泽岂能遍洽幽隐,万一有怨夫冤卒窥伺窃发,诚不可无虑。14.宣德皇帝顺利易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

案】10.D11.B12.A13.(1)既然这样,那么趁现在皇后生病,劝导她辞位并谦让(给贵妃),就按照礼仪退位,她受到的恩宠眷顾就不会减少了。(2)陛下的恩惠怎么能遍及幽深隐蔽的地方?万一有心怀仇怨的人偷偷地窥探情况伺机发难,确实不可以让人不忧虑。14.(

1)后宫关系和谐:皇后与贵妃关系和睦。(2)接受杨士奇劝谏以生病为理由开导胡皇后礼让后位。(3)同意继续礼待皇后及其家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一天,皇帝单独召士奇到文华殿,屏退左右

,说:“如何处置才妥当?”士奇于是问皇后和贵妃相处得如何。“召”的宾语是“士奇至文华殿”,不能断开,排除BC;“屏左右”是动宾结构,省略了主语皇帝,其前后断开,排除BC。从后文“上曰”来看,“(杨)士奇问”的对象是皇帝而不是“中宫”,“问”后应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

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两宫,文中指太后和皇后”错。从后文“当均一”可以看出,“两宫”应该指的是前任胡皇后和新任孙皇后,礼法上太后地位高于皇后,不可能“均一”。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历史上孔道辅、范仲淹等人劝谏宋仁宗

废郭皇后一事遭到了史书批评”错误,原文是“孔道辅、范仲淹率台谏十数人入谏被黜,至今史册为贬”,史书上批评是孔道辅、范仲淹劝谏后“被黜(罢免职务)”。杨士奇也是在借此劝谏皇帝需要顾及外界议论。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

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乘”,趁着;“导”,劝导;“进退以礼”,状语后置句;“进退”,偏义复词,此处偏于“退”。(2)“恩泽”,恩惠;“遍洽幽隐”,遍及幽深隐蔽的地方;“窥伺窃发”,偷偷地窥探情况伺机发难;“诚”,确实。【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甚和睦,相亲爱。中宫今病逾月矣,贵妃日往视,慰藉甚勤也”可知,后宫关系和谐:皇后与贵妃关系和睦。由“然则乘今有疾,而导之辞让,则进退以礼,而恩眷不衰”可知,接受杨士奇劝谏以生病为理由开导胡的皇后礼让后位。由“士奇曰:‘若此,则愿陛下待两宫当均

一。昔宋仁宗废郭后,而待郭氏恩意加厚。’其议遂定”可知,同意继续礼待皇后及其家族。参考译文:宣德三年二月,更换皇后胡氏,册立妃子孙氏为皇后。在此之前,皇上曾经召见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并提出胡

皇后的几件过失。皇上问张辅、夏原吉、杨士奇为什么不说话,士奇回答说:“我对于皇帝皇后,就像儿子侍奉父母一样。现在的皇后是母亲,群臣是儿子,哪里能由儿子议论废除母亲!”皇上问:“这件事会不会传到外面引发议论?”士奇曰:“宋仁宗废郭皇后,孔道

辅、范仲淹率台谏十数人入宫劝谏却被免官,至今史书都批评这一做法,怎么会没有外界的议论呢?”有一天,皇帝单独召士奇到文华殿,屏退左右,说:“如何处置才妥当?”士奇于是问皇后和贵妃相处得如何,皇帝说:“很和睦,相互关爱。皇后现在已经病了一个月了,贵妃天天去

探视,很勤勉地慰藉她。”士奇说:“既然这样,那么趁现在皇后生病,劝导她辞位并谦让(给贵妃),就按照礼仪退位,她受到的恩宠眷顾就不会减少了。”皇上点了点头。几天后,又召见杨士奇说:“你上次说得很好,皇后果然高兴地辞了。孙贵妃坚决

不接受,太后也还不准许。但皇后的言辞非常坚决。”士奇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希望陛下能待两任皇后都一样。以前宋仁宗废掉郭皇后,而对郭氏恩义更加深厚。”这件商议的事最终定了下来。宣德六年秋七月,皇上驾临杨士奇家。当时皇上正微服出行,半夜时分,带四名骑兵到士奇家。等到出迎,皇

上已经进门,站立在庭院中。杨士奇害怕,趴在地下说:“陛下为什么不把关系到社稷安危的身份放在心上而轻视自己的安全?”皇上笑着说:“想见你,听一句话,所以才来。”第二天早上,派太监范弘问:“皇上车驾亲临,为什么不表示感激?”

回答说:“皇上夜出,愚臣至今心中惴惴不安,岂敢感激!”又过了几天,皇帝派范弘问:“尧难道就不微服出访吗?”回答说:“陛下的恩惠怎么能遍及幽深隐蔽的地方?万一有心怀仇怨的人偷偷地窥探情况伺机发难,确实不可以让人

不忧虑。”过了十多天,锦衣卫抓到两个盗贼,他们曾经杀人,追捕得很紧急,他们于是私下约定等候圣驾到玉泉寺,带着弓箭埋伏在道旁树林中准备作乱。捕盗校尉如同盗贼一样改变服饰,进入群盗中,盗贼没有疑心,把谋划告诉了(捕盗校尉),于是盗贼被抓获。皇上叹道:“士奇爱护我。”派范弘赐给他

金银和绢帛。(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田居自和二首(其二)张养浩稼穑无非雨露功,农家分喜到诗翁。劳心漫刻七年楮①,贻戚空成九载弓②。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绰然③到处皆佳景,安得毫端句不雄。【注】①楮:刻楮,指写文章。②弓:修弓,

指练武艺。③绰然:美好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从“稼穑”起笔,写农民种田基本靠上天恩赐雨露,靠天收成B.二句写遇到风调雨顺收成好,百姓眉开眼笑,诗人从中分享到喜悦之情

。C.“七年楮”“九载弓”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多年散漫随性的习文练武经历。D.诗人认为田居生活的美好景致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笔下自然会有好诗句。16.本诗虽写“田居”,但少有闲适之意,多有豪迈之气。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诗人关注农民稼穑的辛劳

和喜乐,抒发了才学不得施展的苦闷,少有清闲、安适之意;②写山野之景,意境阔大,山随地远,风扫云空,气势非凡,多有豪迈之气。【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散漫随性”错误。“漫刻七年楮”,诗人通过“楮”,委婉地抒写了很多才子得不到重用的困惑。“空成

九载弓”,表达出自己卧薪尝胆多年,却经常被猜疑和排挤的忧虑。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首联“稼穑无非雨露功,农家分喜到诗翁”可知,诗人关注农民稼穑的辛劳和喜乐,赞美农

家的辛苦耕作,作者自称诗翁,他深知稼穑艰难,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百姓收成好,眉开眼笑,诗人从中分享到这种喜悦之情。从颔联“劳心漫刻七年楮,贻戚空成九载弓”可知,诗人苦心经营了多年的文学,还有只留下了悲戚的习武,都只是徒劳无功。可见,诗人分享到了百

姓的喜悦,却少有清闲、安适之意,更多地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颈联“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描写山野之景,想象丰富,意境阔大,展现了他的隐居环境。诗人眼前的群山苍翠,展开一个个屏风,随着蜿蜒的地势而延伸;山风挥动着巨大的笤帚,清扫着云天。诗人喜欢美好的大自然,也

热情地赞美青山碧水,细腻地描画出山随地远,风扫云空的大好河山,气势非凡,多有豪迈之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风·静女》中写女主人公跋涉郊野亲自采

来茅草赠予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不但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慑了国内的勇士。(3)古诗中常用“弓”来表现将士的英雄形象,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自牧归荑②.洵美且异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④.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⑤.马作的卢飞快⑥.弓如霹雳弦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

能力。易错字词:牧、归、荑、洵、报怨、的卢、霹雳、弦。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其栽培历史①。牡丹花大色艳,给人②之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喜爱。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还把牡丹珍品“葛巾紫”“玉版白”神话为

仙女,写出了③的名篇《葛巾》。在历史悠久的种牡丹、赏牡丹、品牡丹、咏牡丹、画牡丹传统中,国人将思想感情融入国色天香的牡丹中,形成了牡丹相关的文化现象和围绕以牡丹为中心的产业体系。菏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

观赏基地,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随后,当地政府向社会公开征集了菏泽“中国牡丹之都”标识图案,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中国牡丹之都”标识图案。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写出“中国牡丹之都”标识除文字以外的主体图案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答案】18.①源远流长②雍容华贵③脍炙人口19.国人将思想感情融入国色天香的牡丹中,形成了

与牡丹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牡丹为中心的产业体系。20.标识由“中”字、字母“H、Z”、“九”字、牡丹花瓣和人形花蕊组成。汉字“中”“九”(九州)字代表中国,字母“H、Z”代表菏泽;花蕊和人形结合,塑造了生机勃勃的菏泽牡丹和菏泽人的形象;五片盛开的牡丹花瓣寓意菏

泽牡丹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象征菏泽作为中国牡丹之都的地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的“传统名花”“栽培历史”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所以可用成语“源远流长”,解释为:比喻历史悠久。第二空,根据

文意可知,此处指的是牡丹花给人的感受,结合其“花大色艳”的特点,可用成语“雍容华贵”,解释为:最初是指端丽妩媚的牡丹花,后多形容人举止文雅,衣着华丽。第三空,根据前文的《聊斋志异》和后文的“名篇”可知,《葛巾》是广为流传,受人称颂的

作品,所以可用成语“脍炙人口”,解释为:原义是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画横线句语病有二:(1)“形成了牡丹相关的文化现象”成分

残缺,缺介词,应在“形成了”后面加上“与”;(2)“围绕……”和“以……为中心”句式杂糅,可去掉“围绕”。【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徽标构成要素及其寓意的能力。分析徽标的构成要素要看徽标画了什么,由哪些画面构成。宏观把握徽标的外形特点、色彩,注意中

英文大小写、变体和拼音,以及涉及的时间、地点等;同时还要关注徽标里通过变形处理的图案像什么,要联系具体对象,即“徽标所属的活动组织”或“其行业特点”;最后说明画面时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如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等。图中是菏泽“中国牡丹

之都”的标识图案,除文字以外的主体图案有“中”字、字母“H、Z”、“九”字、五片牡丹花瓣和人形的花蕊。分析寓意时,要联系“徽标所属的活动组织”——菏泽“中国牡丹之都”,再结合文段中“菏泽是世界上的面积最大的牡丹繁育、栽

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基地”的相关内容。“中”代表的是中国;“九”是九州的意思,也代表中国;字母“H、Z”是汉字菏泽的首字母,代表菏泽;花蕊和人形结合,塑造的是生机勃勃的菏泽牡丹和菏泽人的形象;五片盛开的牡丹花瓣寓意菏泽牡丹产业蓬勃发展;该图标整体象征菏泽作为中国牡丹

之都的重要地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报道,神舟十五号瞄准11月29日23时08分,航天员将在太空出差6个月。在这次太空出差名单中,坚持追梦24年的邓清明名列其中。“时刻准备着”始终是邓清明的人生姿

态。神舟十一号执行任务期间,邓清明只在家待了一晚,就赶往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负责地面支持工作,与天上的航天员共同完成使命任务。56岁的他依旧坚持训练,“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宁可备而无用,决不

用而无备”。虽然多次作为替补,但只要时刻准备着,①。邓清明圆梦了,年轻网友“沸腾了”,有人直言“56岁现在叫青年”!不懈坚持、奋斗追梦,正是邓清明的故事与青年产生共鸣的精神密码。②?00后小伙马宏达“刮腻子”夺得世界冠军,背后是每天超过9小时的刻

苦训练,准备时间长达5年之久。徐梦桃四战冬奥会,为梦想长达20多年的坚守付出。2018年她甚至扔下“拿不了金牌就退役”的狠话,在第二跳中出现失误,无缘大决赛。但她从未放弃训练,时刻准备着,最终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一举夺得自

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的金牌,实现了我国在该项目冬奥金牌“零的突破”。邓清明等了24年10个月才迎来飞天圆梦,踏上追梦的“星辰大海”。我们的人生或许同样如此,不会一开始就一帆风顺,③,相信“机会始终留给有准备的人”。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每处不超过20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21.①就有梦想成真的时刻②奋发有为的青年何尝不是如此③但应该时刻做好准备22.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五号瞄准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报道,神舟十五号瞄准

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此句应填“只要时刻准备着”的结果,句式应表达为“就有……”;“‘时刻准备着’始终是邓清明的人生姿态”

,而他终于圆梦,故可填写“就有梦想成真的时刻”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此句为问句,后文是对此句的回答;结合“0后小伙马宏达……徐梦桃四战冬奥会……”等可知,这些年青人都如同邓清明一样不懈坚持、奋斗追梦,故可填写“奋发有

为的青年何尝不是如此”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此句句式应为“但……”,与前文构成转折;根据文意,我们的人生也许和邓清明一样,一开始不顺利,但只要做好准备,就有机会奋起,故可填写“但应该时刻做好准备”之类的句子。【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报道”杂糅,删去“据”或者“报道”。二是成分残缺,“瞄准11月29日23时08分”缺少谓语,在句后加上“发射”。六、作文(本大题共1

小题,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世纪著名的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但是,在只有“我”的世界里,个体很难找到他人认同的归属感;

而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个体也许就会丧失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感。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所供材料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借助阿德勒的观点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找到归属感和实现自我价值。后边两个层次则辩证地分析怎样找到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一是强调,在只有“我”的世界里,难以找到

归属感,也就是说,要想找到归属感,应该从自我的世界走出来,心怀他人,关心集体,奉献社会,这样才能收获来自他人的认同,来自集体的肯定,才能让自己在集体里感受到自己存着的价值;一是强调,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个体可能会丧失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感,也就是说,要想实现个体的意义和价

值感,需要有独立的人格做支撑,需要保持精神的自由和独立。由此可知,要想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既需要有独立的人格,又需要有社会责任感。整体看来,本则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通过协调坚持个体独立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来找到归属感和

实现自我价值。写作时,要先界定“‘我’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两个概念的内涵,以为后边的论述张本。“‘我’的世界”指的是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坚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我们’的世界”指的是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坚持奉献集体,服务社会。在此基础上,强调辩证

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和完善,同时,又要有担当意识、奉献精神。只有有独立人格和享有思想自由的人,才能真正地为集体、社会做贡献,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也只有心怀集体、社会的人,他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才能找到归属感。立意:1.“我”与“

我们”同在,人生方能圆满。2.关心社会,找到归属;人格独立,实现价值。3.坚持有“我”,不忘社会;融入“我们”,不丢自我。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