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33)页,746.60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696b71c53e5371f05846f714595c1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资阳中学高2021级第三学期半期检测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某农科院利用无性生殖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时,发现某一植株所结无子西瓜几乎没有甜味,这一性状的改变不可能来自()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变异D.环境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多倍体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或自
然变异等方式,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西瓜是果实,是由体细胞发育而来。【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B、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而三倍体无子西瓜的繁殖属于无性生殖,
B正确;C、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即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D、环境改变可引起不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故选B。2.随着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成功研制和研发,已经达到将其用于治疗和控制人类糖尿病,
并将其产品在国内形成产业化,替代进口同类产品的目的。下列关于因重组的分析,错误的是()A.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高茎和矮茎性状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Ⅰ后期也可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C.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D.基
因重组发生在生物体的遗传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基因工程过程中【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重组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另一种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
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高茎和矮茎性状是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Ⅰ后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C、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
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C正确;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基因工程过程中,D正确。故选A。3.下列遗传病及其类型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
.先天性愚型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青少年型糖尿病——多基因遗传病C.血友病——单基因显性遗传病D.镰状细胞贫血——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答案】C【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
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
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A、先天性愚型病又称21三体综合征,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正确;B、青少年型糖尿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为多基因遗传病,B正确;C、血
友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单基因显性遗传病,C错误;D、镰状细胞贫血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单基因隐性遗传病,D正确。故选C。4.遗传病不但给患者个人带来痛苦,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健康中国的重要举
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可用“该遗传病的患病数/被调查的正常人数×100%”进行计算B.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可判断其不患遗传病C.产前诊断可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D.
遗传咨询可确定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答案】C【解析】【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
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详解】A、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可用“该遗传病的患病数/被调查的人数×100%”进行计算,A错误;B、通过基因诊断不能确定所有遗传病类型,比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B错误;C、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产前诊断可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病,C正确;D、遗传咨询可分析新生儿可能患某些单基因遗传病,但不能确定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唐氏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以通过产前诊断(羊水检查)确定,D错误。
故选C。5.育种是指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改良遗传特性,以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对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两个品种,为了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优良品种,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③过程所示的育种原理
为基因重组B.图中⑤⑥过程要多次自交才能得到目标植株C.经图中④过程处理后比较难得到目标突变D.图中⑥过程一般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②③过程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①⑤⑥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④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
因突变。【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①②③过程所示的育种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B、图中⑤⑥过程直接得到AaBb的配子,然后秋水仙素或者低温处理,就可以得到目标植株,不需要自交,B错误;C、图中④表示用γ射线处理aabb品种,进而获得AAbb,属于诱变育种
,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因此比较难得到目标突变,C正确;D、图中⑥过程一般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Ab,导致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AAbb个体,D正确。故选B。6.科学家把兔子血红蛋白基
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中,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合成了兔子的血红蛋白。下列关于这一先进技术的理论依据不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B.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C.兔子与大肠杆菌都是真核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D.兔子血红蛋白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
NA都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都遵循相同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C【解析】【分析】把兔子血红蛋白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合成了兔子的血红蛋白,这一技术既转基因技术的理论依据是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这体现了生物的生命本质的一致性,在大肠杆菌体内合成大量
的血红蛋白这一过程涉及大肠杆菌内血红蛋白基因的复制和表达。【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把兔子的血红蛋白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在大肠杆菌中合成了兔子的血红蛋白”,说明兔子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体内得到了表达,说明兔子和大肠杆
菌共用一套密码子,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把兔子的血红蛋白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在大肠杆菌中合成了兔子的血红蛋白”,说明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C、科学家把兔子血红蛋白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中,在大肠杆菌细胞
中合成了兔子的血红蛋白,所用技术为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能打破物种间的界限,故生物之间是否有共同的原始祖先与该技术之间没有必然关系,C错误;D、“把兔子的血红蛋白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在大肠杆菌中合成了兔子的血红蛋白”,该技术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兔子的基因和大肠杆菌的基因发生了
重组,原因是兔子血红蛋白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都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都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D正确;故选C。7.下列关于植物基因工程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将动物的某种蛋白质基因导入植物体中用来生产该蛋白质B.植物基因工程可用来培育高产、稳产
、品质优良和抗逆性强的作物C.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改造植物细胞的基因,使其能够生产人类所需要的药物D.通过植物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必然可以抗病毒【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是指按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重组DNA分子和转基因技
术,获得的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其基因改变的方向是认为决定的。【详解】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因此将动物的某种蛋白质基因导入植物体中用来生产该蛋白质,A正确;B、可以将某些比如抗逆性、高产等基因导入植物体内,培育出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和抗逆性强的作物,B正确
;C、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改造植物细胞的基因,使其能够生产人类所需要的药物,比如紫草宁等药品,C正确;D、用基因工程培育的抗虫植物只含有抗虫特性,但不能抗病毒,D错误。故选D。8.下列关于乳酸菌种的选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育该菌种费时且盲目性大B.该菌能发生染色体变异C.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构建工程菌D.诱变育种原理的基础是基因突变【答案】B【解析】【分析】自然选育的菌种来源于自然界、菌种保藏机构或生产过程,从自然界中选育菌种的过程较为复杂,而从生产过程或菌种保藏机构得到菌种的自然选育过程较为简单;此外
也可通过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获得。【详解】A、自然选育菌种要到相应的环境从众多的微生物中进行筛选,所以费时且盲目性大,A正确;B、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染色体,B错误;C、基因工程是以基因重组为原理,能够实现定向改造基因的技术,可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构建工程菌,C正
确;D、菌种的选育可以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B。9.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共同进化指不同生物
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D.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答案】C【解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B、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C、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D、突变的有利或有害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环境条件,D正确。故选C。10.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有性生殖的出现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长期使用杀虫剂,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比例增加D.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协
同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2、生物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
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在共同发展中进化,生物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详解】A、生物科学工作者通过研究化石来进一步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A正确;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
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C、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生存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不具有抗药性个体生存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导致抗药性个体数量增加,C正确;D、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黑色与灰色桦尺蠖是
同一种生物,因此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不能表现为协同进化,D错误。故选D。1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B.人为因素不能导致种群发生定向进化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体现了物种间的共同进化D.达尔文的进化理
论能合理解释生命的统一性和生物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1、“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
面。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
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A正确;B、人为因素可导致种群发生定向进化,如英国曼
彻斯特郊区的桦尺蠖,工业革命前污染少,白色多,后来大量的工业污染使树干变黑,黑色的变多,B错误;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体现了物种间的共同进化,C正确;D、达尔文的进化论合理
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统一性,生物界既存在多样性,又在不同层次上存在高度的统一性,D正确。故选B。1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B.物种
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物种形成必需要经历地理隔离【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
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详解】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A正确;B、物种之
间的协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种间互助,协同进化,B错误;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新的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C错误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不一定先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故选A。13.如图中①②③表示人体内主要的细胞外液,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稳态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B.小腿抽搐可能是由于①中Ca2+浓度降低而引起
的C.③的成分可包括CO2、尿素、血红蛋白等物质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
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题图分析,图中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
,③表示淋巴液。【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B、内环境中化学组分的相对稳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项内容,如小腿抽搐可能是由于①血浆中Ca2+浓度降低而引起的,B正确;C、③代表淋巴液,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
境的成分,C错误;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B。14.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中含有呼吸酶、胰岛素、尿素、维生素等物质B.血浆的理化特性保
持不变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C.血浆中的酸碱缓冲对直接参与胃液中pH的调节D.血管壁通透性改变可能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液增多【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
等;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详解】A、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细胞的生存环境,营养物质(如:维生素)、代谢废物(如:尿素)、激素(如:胰岛素)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呼吸酶存在于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
,A错误;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错误;C、胃液属于外界环境,血浆中的酸碱缓冲对不会直接参与胃液中pH的调节,C错误;D、血管壁通透性改变可能会导致血浆蛋白外渗,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D正确。故选
D。15.如图表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CRH为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肾上腺皮质细胞上有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特异性受体B.当血液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较高时,下丘脑的各种分泌功能均会减弱C.长期使用肾
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衰退D.下丘脑既可以作为激素的分泌器官,又可以作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为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C
RH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当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时,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减少。【详解】A、图中ACTH为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该激素可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说明肾上腺皮质
细胞上有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特异性受体,A正确;B、当血液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较高时,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功能会减弱,但下丘脑的其他分泌功能不一定受到影响,B错误;C、通过负反馈调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使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糖皮质
激素减少,从而使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衰退,C正确;D、下丘脑既可以作为激素(CRH)的分泌器官,又可以作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作用的靶器官,D正确。故选B。16.下列病状或疾病与内环境稳态失调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小雨去西藏探亲出现高原反应——机体散热受阻,体温升高B.小林淋雨之后出现感冒发热,食欲不振的症状——体温过高,酶活性过高C.某年夏天,连续高温天气导致的热射病——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导致水盐平衡失调D.研究表明,肾脏功能障碍的人群长期熬夜易患尿
毒症,尿毒症患者出现全身水肿、尿素氮升高、呕吐等症状——尿素等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
】A、高原反应是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机体会通过提高呼吸、心跳频率,促进对氧气的吸收和运输,A错误;B、人在体温过高之后,酶的活性会下降,B错误;C、热射病属于严重的中暑现象,机体散热受阻,导致散热<产热,C错误;D、尿毒症是肾脏发生病变,无法排出体内多余
的尿素、水、无机盐等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D正确。故选D。17.下列有关动物激素在实践中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按时口服胰岛素控制血糖含量B.临床上治疗呆小症应在成年后定期注射生长激素C.在养蚕过程中用保幼激素可以提高蚕丝量D.养殖业中通过注射性激素
促进鱼的卵和精子成熟【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是通过血液的运输而起作用的.像这种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运输而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的调节,就叫体液调节。胰岛素
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口服起不到作用;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和精子的发育和成熟。【详解】A、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口服的话会被胃肠道的消化液破坏其空间结构,不能发挥作用,A错误;B、呆小症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所导致的疾病,临床上治疗呆小症应在幼儿时定期补充甲状腺激素,B错误;C、保幼激素延缓蚕成茧时间,提高蚕丝量,C正确;D、给雌、雄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等药物,可以使雌雄鱼的性器官成熟并促进鱼的卵和精子成熟,D错误。故选C。18.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
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C.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时,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参与调节D.若只有S区受损,患者看不懂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说话【
答案】D【解析】【分析】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
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A正确;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正确;C、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时,大脑皮层视
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参与调节,C正确;D、若只有S区受损,患者能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但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D错误。故选D。19.研究动物内分泌腺的机能和各种动物激素的功能需要进行大量的动物生理实验,下列关于动物生理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给阉
割的公鸡补充雄激素可研究性激素对第二性征的影响B.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时可以用注射法,不能用饲喂法C.使用注射法时实验组注射的是某溶剂溶解的动物激素,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D.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可以用摘除法,实验组摘除甲状腺,对照组进行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答案】C【解析】【分析】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要唯一;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详解】A、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
征,给阉割的公鸡补充雄激素可研究性激素对性征的影响,A正确;B、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饲喂时会被分解为氨基酸而失活,故使用时只能注射,不能饲喂,B正确;C、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使用注射法时,实验组注射的是某溶剂溶
解的动物激素,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某溶剂,C错误;D、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可以用摘除法,实验的自变量是甲状腺的有无,故实验组摘除甲状腺,对照组进行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D正确。故选C。20.太极拳是我国传统运动项目,其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是通过神经系统对肢体和躯干各肌群的精巧调控而完成的。下图为
伸肘动作脊髓水平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效应器是伸肌和屈肌及相应的运动神经末梢B.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不会引起伸肌收缩C.肌梭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传至a处,此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D.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递质,抑制
屈肌运动神经元【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效应器是
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根据题图,图中效应器是伸肌和屈肌及相应的运动神经末梢,A正确;B、图中传出神经有伸肌运动神经元和屈肌运动神经元,若脊髓受损,刺激伸肌运动神经元,会引起伸肌收缩,B错误;C、肌梭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传至a
处,a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C正确;D、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产生和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D正确。故选B。21.原癌基因的过度激活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研究发现原癌基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活:途径一:病毒癌基因整合到正常人体基因组,激活原癌基因
过度表达;途径二:原癌基因DNA序列中一个碱基改变,使其成为癌基因;途径三:原癌基因随着染色体位置的改变,由原来基因不活跃区移动到基因活跃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癌基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B.目前认为,
致癌因子大致分成三类,途径一所示属于病毒致癌因子C.途径二的变异会改变DNA的结构,导致其控制合成的肽链缩短或延长D.途径三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答案】C【解析】【分析】癌细胞
的主要特征:①能无限增殖;②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③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详解】A、原癌基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原癌基因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可能会引发
细胞癌变,A正确;B、目前认为,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三类,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途径一所示属于病毒致癌因子,B正确;C、途径二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会改变DNA结构,可能导致其控制合成的肽链缩短或延长,但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也可能导致其控制合成的肽链长度不变,
C错误;D、途径三发生了基因位置的改变,因此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这类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D正确。故选C。22.如图是某家族遗传病甲和乙的遗传系谱图。甲病与致病有关的基因用D/d表示,乙病与致病有关的基因用F/f表示,且甲、乙两病中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
(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控制乙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Ⅲ9的基因型为ddXFXFC.Ⅲ10中的致病基因最终来源于Ⅰ1D.如果Ⅲ8和一个基因型与Ⅲ10相同的男性结婚,生育子女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5/12【答案】D【解析】
【分析】分析遗传图谱:Ⅱ3和Ⅲ4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和Ⅱ6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
又已知甲、乙其中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Ⅱ5和Ⅱ6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儿子,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甲、乙其中之一是伴性遗传病,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控
制乙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B、Ⅲ9患甲病,不患乙病,其母亲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故其基因型为ddXFXF或ddXFXf,B错误;C、Ⅲ10患乙病,致病基因来自Ⅱ5,I2患乙病,因此Ⅱ5的致病基因来自I2,综上所述,Ⅲ10中
的致病基因最终来源于Ⅰ2,C错误;D、Ⅱ3的基因型为DdXFY,Ⅱ4的基因型为DdXFXf,Ⅲ8患甲病,不患乙病,其基因型及比例是1/2ddXFXf,1/2ddXFXF;Ⅱ5和Ⅱ6的基因型分别为DEXFX
f,DEXFY,Ⅲ10患乙病,不患甲病,因此其基因型及比例为1/3DDXfY,2/3DdXfY,只考虑甲病,Ⅲ8与Ⅲ10结婚,子女中患病概率为2/3×1/2=1/3,正常概率为2/3;只考虑乙病Ⅲ8与Ⅲ10结婚,子女中患病概率为1/2×1/2=1/4
,正常的概率为3/4;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3×3/4+2/3×1/4=5/12,D正确。故选D。23.人类B型地中海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B链发生了缺损,该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B珠蛋白基因有多种突变类型。甲患者的B链l7
~18位缺失了赖氨酸、缬氨酸;乙患者的B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B链缩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染色体检查可明确诊断出该病的携带者和患者B.控制甲、乙患者贫血症的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C.甲
患者B链氨基酸的缺失是基因中碱基对不连续缺失所致D.乙患者基因突变位点之后碱基序列都发生了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
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根据目前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可以将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三类。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DNA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或替换都可以引
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因而引起结构的改变。【详解】A、该病由基因异常引起,通过染色体检查无法判断,A错误;B、基因突变不会改变基因的位置,因此控制甲、乙患者贫血症的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B正确;的的C、甲患者的B链l7~18位缺失了赖氨酸、缬氨酸,是基因中碱基对连续缺失所致
,C错误;D、乙患者的B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基因突变位点之后的碱基序列并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24.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已知棉株的花为两性花,科学家研究发现棉花的一个染色体组含13条染色体(n=13),二倍体为棉种染色体组分为
A,B、C、D、E、F、G共7类,由其中三类染色体组组成的三交种异源四倍体拓宽了棉属遗传资源,为选育具有突破性状的棉花新品种提供了新种质,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亚洲棉和野生棉杂交时需要经过去雄→套袋→人工授
粉→套袋B.亚洲棉根尖分生区中可能含有染色体组组成为AA和和AAAA的细胞C.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异源二倍体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可以得到异源四倍体D.三交种异源四倍体植株具备茎秆粗壮、果实和种子比较大的优点【答案】D【解析】【分析】1.人工异花传粉过
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传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2.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锤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
,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详解】A、亚洲棉和野生棉杂交时需要经过去雄(防止自交)→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人工授粉→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A正确;B、亚洲棉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末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组
组成为A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组组成为AAAA,B正确;C、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异源二倍体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可以得到异源四倍体,C正确;D、三交种异源四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成是AAGD,是不可育的,没有种子,D错误。故选D。25.要将基因型为AaB
B的生物,培育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②AaBBC;③AAaaBBBB;④aB;则对应的育种方法依次是()A.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多倍体育种B.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
C.诱变育种、花药离体培养、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D.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某些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培育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采用的技术是诱变育种;②培育基因型为AaBB
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③培育基因型为AAaaBBBB,采用的技术多倍体育种;④培育基因型为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详解】①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采用的技术是诱变育种;②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
为AaBBC,需要导入外源基因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③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aaBBBB,采用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故选B.26.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如
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芽尖,通过抑制着丝粒的分裂获得四倍体植株B.②过程得到的三倍体植株含有3个染色体组,因此无法通过受精卵发育而来C.三倍体无子西瓜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表现高度不育,因此属于不遗传变异D.培育无子西瓜若年年制种很麻烦,可采用植物
组织培养技术快速进行无性繁殖【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为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过程:二倍体西瓜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植株后,开花后授以二倍体花粉,获得三倍体的种子;三倍体无籽西瓜由于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联会紊乱,往往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所以不可育;将三倍体种子种下,开花时
授以二倍体花粉,获得的西瓜为三倍体无籽西瓜。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丝与着丝粒的连接,使纺锤体难以形成,并不影响着丝粒分裂。发生在遗传物质上的变异均属于可遗传变异。【详解】A、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丝与着丝粒的连接,使纺锤体
难以形成,并不影响着丝粒分裂,A错误;B、三倍体植株是由四倍体的配子和二倍体的配子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发育而来的,B错误;C、三倍体无籽西瓜由于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联会紊乱,往往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所以不可育,这种变异是因为遗传物质数量改变造成了
,因此属于可遗传变异,C错误;D、培育无子西瓜若年年制种,需要年年培育四倍体植株,比较麻烦,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进行无性繁殖,D正确。故选D。27.某种群数量较大、所处环境适宜且稳定,其中AA个体占3
6%,Aa个体占48%,则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
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题意分析,某种群数量较大、所处环境适宜且稳定,说明环境对
该种群没有选择作用,因此不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随自交次数的增加,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逐渐降低,纯合子基因型频率逐渐升高。【详解】群中,AA=36%,Aa=48%,则aa=1-48%-36%=16%,据此可判断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
=36%+1/2×48%=60%,a的基因频率=16%+1/2×48%=40%,则该种群随机交配,则基因频率保持不变,AA的基因频率=60%×60%=36%,显然自由交配情况下基因型频率也保持不变。若该种群进行自交,后代中基因型AA所占的比例为36
%+48%×1/4=48%,Aa基因型频率为48%×1/2=24%,aa的基因型频率为16%+48%×1/4=28%,根据自交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可推测出自交后的基因频率为A=48%+24%×1/2=60%,a=28%+24%×1/2=40%,可见,该种群自交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
、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增大、不变,即C正确。故选C。28.海岛的某种鸟部分迁徙到相互隔绝的乙、丙两海岛上,如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1-黄色、b-灰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三个海岛上的这
种鸟因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B.基因B、B1、b构成了种群基因基因库C.甲、丙两个海岛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不同方向进化D.乙岛上B1基因的出现是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甲岛的鸟类迁到乙、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
,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在若干年后,甲岛上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且产生新的等位基因B1。【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乙和丙岛上的这种鸟都发生
了进化,据此可推测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因长期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基因库是指种群内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因此,基因B、B1、b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即甲、丙两个海岛上的这种鸟的羽毛颜色朝不同方向进化,是由环境决定的
,C正确;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故选C。29.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现用一对红眼雌雄果蝇进行交配,子代中出现了白眼果蝇,让子代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子二代果蝇中白眼果蝇的概率是()A.3/16B.1/4C.13/16D.
3/4【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设果蝇的红
眼和白眼由X染色体上的A、a基因控制,已知亲本均为红眼,子一代出现白眼,可推知白眼为隐性,即白眼由Xa控制,红眼由XA控制,则父本基因型一定是XAY,并且子一代不会出现白眼雌果蝇XaXa,因此子一代出现的白眼果蝇一定是白眼雄果蝇X
aY,则可推知母本红眼雌果蝇一定是杂合子XAXa。即亲本为XAY×XAXa,子一代雌果蝇有1/2XAXA和1/2XAXa,雄果蝇有1/2XAY和1/2XaY,由此可以计算产生的卵细胞:XA卵细胞=1/2+1/2×1/2=3/4,Xa卵细胞=1/2×1/2=1
/4,产生的精子:XA精子=1/2×1/2=1/4,Xa精子=1/2×1/2=1/4,Y精子=1/2×1/2+1/2×1/2=1/2,故子二代产生白眼果蝇XaXa=1/4×1/4=1/16,XaY=1/4×1/2
=1/8,白眼果蝇共占1/16+1/8=3/16。BCD错误,A正确。故选A。30.下图表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图示说明神经系统可以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B.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导C.如果内分泌腺
为甲状腺,则③→④→⑥体现反馈调节D.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④和⑦两个过程控制,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既可参与神经调节过程,也可参与体液调节过程,该图示说明神
经系统可以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B、①过程包含突触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传递,所以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导,B正确;C、如果内分泌腺为甲状腺,
③→④→⑥体现分级调节,C错误;D、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由图可知,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正确。故选C。31.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有()①内环境是细
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②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恒定不变④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多⑤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①③
⑤⑥B.①④⑥C.①②⑥D.①④⑤⑥【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
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①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①正确
;②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②错误;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相对稳定,会有轻微波动,但不是恒定不变,③错误;④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蛋白质(血浆蛋白)含量多,④正确;⑤稳
态遭到破坏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发生改变,若内环境温度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降低,⑤错误;⑥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
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⑥正确。故选B。32.研究发现:当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即进入突触小体内,促使突触小泡内的神
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便引起了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会发生的生命活动或现象是()A.突触前神经元内的Ca2+浓度不影响兴奋在细胞间传递B.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以后进入突触后神经元C.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均发生了变化D.突触后膜会因发生电位的变化而产生神经冲动【答案】C【解析】【分析】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
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随后,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详解】A、据题可知,突触间隙中的Ca2+
即进入突触小体内,促使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所以突触前膜内Ca2+浓度会影响兴奋在细胞间传递,A错误;B、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以后会分解或者重新吸收到突触前膜,不会进入突触后膜,B错误;C、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对Ca2+的
通透性增强,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如果产生兴奋,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通透性会增强,如果产生的是抑制,则Cl-通透性会增强,C正确;D、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如果引起了突触后膜发生抑制性的变化,此时不会产生神经冲动,D错误。故选C。33.下面是与促胰液素
发现过程有关的4个实验,相关分析错误..的是()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
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①②对比说明稀盐酸只有刺激小肠肠腔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B.①③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参与,胰腺仍可分泌胰液C.④彻底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沃泰默通过以上实验证明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液【答案】D【解析】【分析】
分析实验:①②的自变量是稀盐酸注入的部位,对比①②可知稀盐酸只有刺激小肠肠腔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与①对照,说明盐酸分泌胰液与小肠神经无关;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与②对照,说明盐酸刺
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能促进胰腺分泌液,斯他林和贝利斯将其命名为促胰液素。【详解】A、①②的自变量是稀盐酸注入的部位,对比实验结果可知稀盐酸只有刺激小肠肠腔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B、①③的自变量是有无小肠神经,对比
实验结果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参与,胰腺仍可分泌胰液,B正确;C、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彻底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正确;D、沃泰默墨守成规,仍然认为小肠分泌胰液是神经调节的结果,未能通过以上实验证明促胰液素能
促进胰腺分泌液,D错误。故选D。34.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渴觉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③下丘脑中分布有许多神经中枢,如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④下丘脑既是重要的神经调节中枢,又是重要的内分
泌腺⑤下丘脑能通过神经支配人体器官的活动,如支配肾上腺的分泌活动⑥下丘脑既能接受神经信号的刺激也能接受激素信号的刺激A.①④⑤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③⑥【答案】B【解析】【分析】人脑可分为大脑、小脑、脑干和间脑
等四部分,下丘脑属于间脑的一部分,具有控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之称。它对体温、水盐平衡、血糖、内分泌、血压、摄食、动物行为的调节都有重要的影响。【详解】①内环境渗透压的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神经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①错误;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进而来调节体温,②错误;③下丘脑中分布有许多神经中枢,如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呼吸中枢在脑干,③错误;④下丘脑是体
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等,所以下丘脑是重要的神经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所以下丘脑是重要的内分泌腺,④正确;⑤下丘脑能通过神经支配人体器官的活动,如体温调节时支配肾上腺的分泌,⑤正确;⑥下丘脑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同时还受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因此下丘脑既能接受神经信号也能接受激素信号的刺激,⑥正确。故选D。35.某实验室发现了A、B两类肥胖小鼠。研究人员发现肥胖小鼠体内缺乏某种食欲抑制因子或该因子的受体。以A、B肥胖小鼠和正常小鼠进行实验,通过手术使两种
小鼠的血液循环贯通,形成连体小鼠,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组处理结果1正常小鼠与正常小鼠连体正常小鼠都无变化2正常小鼠与A小鼠连体正常小鼠无变化,A小鼠摄食量减少3正常小鼠与B小鼠连体B小鼠无变化,正常小鼠摄食量减少4A小鼠
与B小鼠连体?A.组别1的实验结果说明手术对实验结果没有干扰B.A小鼠缺乏食欲抑制因子,但该因子的受体正常;B小鼠可合成食欲抑制因子,但缺乏该因子的受体C.组别4的实验结果为A小鼠摄食量增加,B小鼠摄食量减少D.连体前B组小鼠体内的食欲抑制
因子含量比正常鼠高【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若小鼠体内缺乏某种食欲抑制因子,与正常小鼠连体后,正常小鼠的食欲抑制因子会作用与该小鼠,使得该小鼠摄食量减少;若小鼠体内缺乏该因子的受体,与正常小鼠连体后,该小鼠
的食量不变。表中第二组A小鼠摄食量减少,正常小鼠无变化,说明A小鼠缺乏某种食欲抑制因子,但该因子的受体正常;第三组B小鼠无变化,正常小鼠摄食量减少,说明B小鼠缺乏某种食欲抑制因子的受体,但可以合成食欲抑制因子。【详解】A、组别1作为对照实验,其实验结果说明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没有干扰,A正
确;B、结合分析可知,A小鼠缺乏食欲抑制因子,且该因子的受体正常,B小鼠可合成食欲抑制因子,但缺乏该因子的受体,B正确;C、A小鼠不能合成食欲抑制因子,但其与食欲抑制因子结合的受体正常,而B小鼠能合成食欲抑制因子
,但与食欲抑制因子结合的受体异常,因此组别4中A小鼠的受体由于接受了来自B小鼠的摄食抑制因子的作用,而表现为摄食量减少,而B小鼠摄食量无变化,C错误;D、根据第1组和第3组的结果可推测,连体前B组小鼠体内的食欲抑制因子含量比正常鼠高,D正确。故选C。二、填空题36.某多年
生二倍体闭花传粉植物,决定花色的基因D(红花)和d(白花)是位于6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该植物存活至少要有一条正常的6号染色体。下图是甲、乙两植株体细胞6号染色体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植株甲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
________,区分该变异与基因突变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2)已知植株甲的基因型为Dd,让其自交产生F1.若F1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2:1,可确定基因________________位于异常染色体上。上述结论被证明后,利用植株甲进行人工杂交实验:①以植株甲为
父本,正常的白花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子代中发现了一株植株乙,从配子产生过程分析,植株乙出现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种可能;若植株乙的出现是卵细胞异常所致,则具体原因是正常白花植株产生卵细胞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分裂时期)异常,产生
了dd的卵细胞。②植株乙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d:Dd:D:dd=________________(说明: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6号染色体会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或2条6号染色体的配子),若让植株甲、乙进行杂交,则子代白花
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片段缺失)②.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2)①.D②.3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2:2:1:1⑤.3/11【解析】【分析】染
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包括重复、缺失、倒位、易位;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染色体单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小问1详解】植株甲中与正常染色体相比,异常染色体的长度较短,说明该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片段缺失),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染色体片段的改
变,可以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而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若干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在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故区分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最简便的方法是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小问2详解】若基因D位于异常染色体上,当Dd自交时可以产生子代DD:Dd:dd=1:2:1,但D
D都是异常的染色体会产生致死效应,所以子代Dd:dd=2:1,即红花:白花=2:1。当植株甲(Dd)与正常白花植株(dd)杂交时出现了乙植株(Ddd),可能是甲植株减数第一分裂异常,即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了D
d的配子,或者正常白花植株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了dd的配子,所以共3种可能。如果是卵子异常所致,则具体原因是正常白花植株(dd)产生卵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6号同源染色体未分开,进入了一个子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所
在的姐妹染色体单体未分离,进入了一个子细胞。植株乙(Ddd)减数分裂时其中一条6号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d:Dd:D:dd=2:2:1:1。甲乙杂交,甲可以产生的配子及比例D:d=1:1,乙产生的配子及比例d:Dd:
D:dd=2:2:1:1,同时考虑DD纯合致死,所以子代基因型Dd:DDd:Ddd:dd:ddd=3:2:3:2:1,所以子代红花:白花=8:3,白花所占比例为3/11。37.如图表示植物的五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据图回答:(1)E方法所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___,通过该方法获得优良性状是不容易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上述育种过程中,哪两个过程所使用的方法相同?___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具体使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
_。(3)B过程中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为确认该过程得到的植株是否为单倍体,可在显微镜观察的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观察的最佳时期为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______期。(4)某生物基因组成为AAAaBBbb,该生物体细
胞由__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该单倍体植株是否高度不育?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基因突变②.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大多是有害的,是低频的(2)①.C、F②.低温处理(或秋水仙素处理)(3)①.花药离体培养②.中(4)①
.四②.不是【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D为杂交育种,ABC为单倍体育种,E为诱变育种,F为多倍体育种。【小问1详解】据分析可知,E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且基因突变的
频率很低。因此,通过该方法获得优良性状是不容易的。【小问2详解】上述育种过程中,C是从单倍体到纯合体,属于染色体加倍过程,F过程也是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二者原理相同。使用的处理方法是:低温处理或秋水仙素处理
。【小问3详解】B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为确认该过程得到的植株是否为单倍体,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观察的最佳时期为有丝分裂的中期,因为此期的染色体形态、数目都比较清晰,容易观察。【小问4详解】某生物基因组成为AAAaBBbb,该生物体细胞由
四个染色体组。由于染色体组是偶数,能够进行联会,该单倍体植株不是高度不育。38.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
%aa,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________________,种群基因库是________________。(2)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____________
____(填“是”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
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________________。A.B.C.D.(4)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5)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_
___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1)①.种群②.种群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2)不是(3)①.AA=Aa>aa②.A(4)物种(5)①.种群②.自然选择【解析】【分析】1、种群是指某自然
区域内某个物种的所有个体的集合,在种群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种群基因库,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叫基因频率;2、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
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小问1详解】种群是指某自然区域内某个物种的所有个体的集合,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种群。在种群中全
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种群基因库。【小问2详解】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这是由于迁入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小问3详解】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aa是白花,吸引昆虫的能力弱,而AA和Aa都开红花,所以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
表现为AA=Aa>aa;这样将会导致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大,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小。故选A。【小问4详解】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不能正常受粉,说明这两个群体之间有生殖隔离,因此属于不同的物种。【小问5详解】现代生物
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9.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①~⑨表示生理过程,a、b表示两种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问题:(1)当人体内环境血糖浓度升高时
,胰岛________________细胞合成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会增加,进而促进图中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等生理过程,抑制图中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等生理过程。(2)图中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均很低,但它对血糖稳定的
调节作用却是显著的,这说明激素的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激素a主要作用于肝细胞,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激素的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点。(3)图中⑦和⑧过程涉及________________调节方式,
b物质分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B②.胰岛素③.②④⑤④.①③(2)①.微量高效②.肝细胞上有其特定的受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3)①.反馈②.传出神经末梢和B细胞【解析】【分析】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
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够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故结合题图信息分析可知,激素a、b是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小问1详解】人体内环境中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加,从而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⑤,进入肝细胞、肌细胞合成糖原②,进入脂肪细胞、肝细胞转化成非糖物质④,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①和非糖物
质的转化③。【小问2详解】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均很低,但它们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却十分显著,说明激素的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激素a主要作用于肝细胞的原因是肝细胞上面有激素a的特异性受体,说明激素的调节过程具有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
【小问3详解】图中血糖浓度的变化受下丘脑、胰岛活动的调控,血糖浓度的变化反过来影响胰岛和下丘脑的活动,体现在⑦和⑧过程的反馈调节上。b物质(胰岛素)分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B细胞。40.
如图是从动物体内剥离出的两个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其中图1中甲表示神经中枢。乙丙未知。神经A、B上的1、2、3、4为4个实验位点。图2为一个蟾蜍屈肌反射实验装置的结构模式图。(1)假设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连接的肌肉。若要探究神经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先用剪刀在
神经A的1、2之间将其剪断,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A上的实验点1,若________________,则神经A为传出神经。(2)图2中,刺激A点,该处的膜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
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传导方向________________(相同、相反)。(3)已知药物x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肌肉不能发生收缩,但不知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现有一个如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实验装置,请利用该实验装置从A、B
、C、D、E中选择四个位点作为实验位点进行探究。(在实验位点可以进行药物处理或电刺激。假设药物X在实验位点起作用后,其作用效果在实验过程中都不能消除。)若________________,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若________________
,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说明药物X是两者都能阻断。【答案】(1)出现肌肉收缩现象(2)①.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②.相同(3)①.E处理后肌肉收缩,B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E处理后肌肉不
收缩,B处理后肌肉收缩【解析】【分析】1、分析图1: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已知甲是神经中枢,则乙、丙中,一个是感受器、一个是效应器,A和B中,一个是传入神经、另一个是传出神经。2、分析
图2:图示为一个蟾蜍屈肌反射实验装置的结构模式图,根据突触的类型(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或传入神经元上的神经节可以判断出:C、D、E在传入神经上,B在神经中枢,A在传出神经上。小问1详解】若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运动神经
末梢及其连接的肌肉,要探究神经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先用剪刀在神经A的1、2之间之间将其剪断,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A上的实验点1,若发生肌肉收缩现象,则神经A为传出神经,即乙是效应器。【小问2详解】图2中,刺激A点,该处的膜
电位变化为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传导方向相同。【小问3详解】根据题意,药物X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肌肉不能发生收缩,且药物X在实验位点起作用后,其作用效果在实验过程中都不能消除,
因此要判断药物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可将①药物X放于D点,再刺激E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然后再将②药物X放于B点,再刺激C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若①处理后肌肉收
缩,②处理后肌肉不收缩,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收缩,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说明药物X是两者都能阻断。【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
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