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柯坪县柯坪湖州国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5)页,803.86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68b98f4ff84c07b8d4fa0e2591e9f5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卷高二地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1.答题前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等信息。2.请按照要求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内。3.试卷整洁,字
迹清晰。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上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A.A图B.B图C.C图D.D图2.①②③④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是()A.①点B.②点C.③点D.④点3.在②地某天文台观测一恒星,于2018
年3月21日21时将天文望远镜对准该恒星,若望远镜不作任何变动,则3月22日再次观测到该恒星的时间是()A.21时B.21时3分56秒C.20时3分56秒D.20时56分4秒【答案】1A2.A3.D【解析】【1题详解】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A对B错;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C和D错。故本题选择A。【2题详解】自转线速度分布规律由
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图中四地①纬度最低,所以①线速度最大,A正确。故本题选择A。【3题详解】.要再见到该恒星应该是地球自转一周之后,因为恒星可以当成是不动的,而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秒,在前一天3月21日21时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也就是20时56分4秒。故本题选择D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4.当地球公转到图中四个地点时,所对应的节气正确的是()①甲——春分日②乙——夏至日③丙——春分日④丁——夏至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地球从甲地运动到乙地()①公转速度越来越快②公转速度越来越慢③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④太阳直射点
向北移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图中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段是()①从甲到乙②从乙到丙③从丙到丁④从丁到甲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4.B5.C6.B【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题详解】
根据乙位置日地相对方位和地轴倾斜方向可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冬至日;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丙、丁、甲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和秋分日。所以选B。【5题详解】甲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在此期间,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
快,直至次年1月初变为最为快;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直射点南移,到乙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回归线上。所以选C。【6题详解】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上,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进入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
线上,之后开始南移,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移到赤道上,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北半球,所以B正确。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7.图中序号表示黄赤交角的是A.①B.②C.③D.④8.假如黄赤交角变15°,则A热带范围扩大B.温带范围不变C.北极圈纬度为75°ND.南回归线南移
【答案】7.A8.C【解析】【分析】该题考查黄赤交角和五带划分。【7题详解】读图,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的夹角,图中序号表示黄赤交角的是①,A对。②是黄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B错。③是黄道平面,④是赤道平面,C、D错
。【8题详解】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假如黄赤交角变为15°,则热带范围缩小,A错。温带范围扩大,B错。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度数互余,北极圈纬度为75°N,C对。南回归线北移,D错。9.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刻影响着各种地理现象。下图中实线箭头表示物体原始运动方向,虚
线箭头表示物体偏转后的运动方向。则图中位于南半球的有()为.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①③⑤向右偏转,位于北半球;②④⑥向左偏转,位于南半球。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判断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关键;地球表面水平
运动的物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无偏转。判断偏转方向的关键是要面向物体运动的方向,因为左和右是相对的,只有面向物体运动的方向,才能正确判断。10.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作用于运动物体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简称偏
向力。它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实际不存在),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下列现象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有关的是()A.在北半球的平直河道中,右岸河水比左岸较深B.华山陡峭的山
崖C.嘉陵江降水在夏季形成主汛期D.南极冰川逐渐融化【答案】A【解析】【详解】在北半球的平直河道中,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顺着河水流动方向河水向右偏转,则右岸侵蚀力较强,使得右岸河水比左岸较深,A符合题意;华山陡峭的
山崖是地壳运动引起地层断裂上升所致,与地转偏向力无关,排除B;嘉陵江降水在夏季形成主汛期,与地转偏向力无直接关系,排除C;南极冰川逐渐融化是全球变暖所致,与地转偏向力无关,排除D。故选A。浙江省江郎山景区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图1),2010年8
月作为“中国丹霞”的系列提名地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它是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题。11.如果图2中②属于内力作用过程,则江郎山的红色砂岩属于()A.甲B.乙C.丙D.丁1
2.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B.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C.冰川和流水侵蚀作用D.地壳上升和流水侵蚀作用13.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壳的表层可转化为新的()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1
4.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主要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长江口的崇明岛的形成C.撒哈拉沙漠沙丘的形成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答案】11.B12.A13.C14.D【解析】【分析】【11题详解】若图2中②属
于内力作用过程,结合箭头方向,则丁是变质岩,不可能是岩浆岩;丁与乙可以相互转化,乙是沉积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三类岩石都能转化成岩浆;甲是岩浆岩,丙是岩浆;江郎山的红色砂岩属于沉积岩。故A、C、D错,选B。【12题详解】江郎山位
于浙江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江郎山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A对;风力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B错;冰川侵蚀形成的是U形谷、角锋等地貌,C错;地壳上升是内力作用,D错。故选A。【13题详解】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丹霞地貌是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
用形成的,该山体岩石在地壳的表层受外力作用可转化为新的沉积岩,故选C;侵入岩和喷出岩都是岩浆冷凝作用形成的,AB错;形成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发生在地表以下,D错。【14题详解】以内力作用为主的是喜马拉雅
山脉的形成,是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的褶皱山脉,D对;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崇明岛是河流泥沙堆积形成,沙丘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都是以外力作用为主,A、B、C错。故选D。【点睛】主要考查了岩石圈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此外还考查了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读“某地景观演变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5.图示景观演变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搬运作
用B.侵蚀作用C.风化作用D.堆积作用16.图中Ⅰ、Ⅱ所示的演化,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照强弱B.风力作用C.温度变化D.生物活动【答案】15.C16.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15题详解】在温度、
水及生物等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故选C。【16题详解】图中白天岩石表面温度高于内部,夜晚岩石内部温度高于表面,温度的变化是Ⅰ、Ⅱ所示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的主要原因,故选C。【点睛】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
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下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有关的是()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18.①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答案】1
7.B18.C【解析】【分析】【17题详解】①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①错误;②长江三峡为河流侵蚀地貌,主要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②正确;③海南岛南天一柱属于海浪侵蚀地貌,主要由海浪的侵蚀作用而形成,③错误;④三角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
,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由于流速变缓以及海水顶托作用大量沉积而形成的,④正确。所以选B。【18题详解】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点睛】新月形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是平面如新月的沙
丘。其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面平缓,坡度在5°-20°之间;背风坡凹而陡,一般为28°-34°。新月形沙丘背风坡的两侧形成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沙丘的两翼,此两翼顺着风向延伸。经过岁月的雕琢和风雨的洗礼,以花岗岩为主体的黄山奇石呈现出一石一姿态的奇观,被誉为黄
山四绝之一。下图为“猴子观海”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塑造“猴子观海”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溶蚀D.压实、固结成岩20.形成“猴子观海”景观的地质作用依次是()①岩浆侵入②地壳抬升③外力作用④火山喷发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④②
③【答案】19.A20.A【解析】【19题详解】题意表明,黄山奇石以花岗岩为主体,由于花岗岩多垂直节理,在风化作用下,会形成球状等各种形态,“猴子观海”就是花岗岩风化后残留的部分,A符合题意;黄山位于我国湿润地区,风力不大,风力侵蚀不明显,排除B;花岗岩不易溶于水,流水溶蚀作用不明
显,排除C;花岗岩为岩浆岩,冷却凝固成岩,不是压实、固结成岩,且“猴子观海”景观形成与压实、固结成岩无关,排除D。故选A。【20题详解】题意表明,黄山奇石以花岗岩为主体,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冷凝形成的岩浆岩,故形成“猴子观海”景观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抬升至高处,最后经过外力风化、侵蚀
作用形成“猴子观海”景观。由此判断,形成“猴子观海”景观的地质作用依次是①、②、③,与火山喷发无关,排除④,则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4题,共40分)21.读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地球公
转的方向为_____时针方向。(2)地球运行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在_____上,此时是北半球的_____(节气)。(3)地球位于图中_____位置时最接近远日点,此时是_____(日期)前后,太阳直射在_____上。(4)地球从B位置运动到C位置期间公转速
度的变化是_____,太阳直射点逐渐向_____移动。【答案】①.逆②.赤道③.春分④.B⑤.6.22⑥.北回归线23°26’N⑦.先变慢后变快⑧.南【解析】【分析】本题以二分二至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学生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难
度一般。【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示意图是在北极上空观测的,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的。(2)读图可知,图中地轴倾斜方向是向右侧的,根据“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判断,D为冬至日,则A为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3)根据上题分析,B为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
距离远日点(7月初)最近,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4)地球公转到B为夏至日,C为秋分日,从B到C,经过远日点,所以公转速度先慢后快,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赤道运动,移动方向为向南。22.阅读图文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甲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乙图为二分二至地球位置图,丙图为某日太阳光照图。(1)乙图中,B节气的日期是____前后。(2)在如丙图所示的节气时,地球公转至乙图中的____(填写字母)点,接下来一个月,太阳直射点将移动在甲
图①、②、③、④段中的____段,成都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____。(3)丙图中H、M、O、P四地,一年中能被太阳直射两次的地点是____,当其成为直射点时,四个地点昼长的长短排列关系是____。(4)在如丙图所示的节气时,地球上正午日影达到一年中最短的地区
是____,该日,M地昼长为____小时。【答案】(1)12月22日(2)①.D②.③③.昼渐短,夜渐长(3)①.P②.H=M=P=O(或者“昼夜等长”)(4)①.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②.18【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直
射点回归运动图、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图和某日太阳光照图为材料,设置了四个小题,涉及到节气的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位置、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小问1详解】乙图中,根
据地轴偏转方向和自转方向,可知B节气为冬至日,故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小问2详解】丙图所示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公转至乙图中的D点;接下来一个月,处于夏至日到秋分日之间,太阳直射点移动在甲图中的③段;成都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昼渐短,夜
渐长。【小问3详解】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丙图中P地位于赤道上,有两次直射机会。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所以丙图中H、M、O、P四地昼长都相等。【小问4详解】在如丙图所示的节气为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
大,正午日影达到最短;从丙图可知,M地昼弧为270度,每15度对应1小时,故昼长为18小时。【点睛】23.读“冬至日地球光照示意图”(图1)和“我国部分区域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的(1)在图1中所画晨昏线为____(填“
晨”或“昏”)线。(2)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该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方向)移动。(3)图1中A、B、C三地昼夜长短相同的两地是____,A、B两地中____地先见到日出。(4)该日(双选)()A.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B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C.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D.距太阳直射点越远的地方,日出时间越晚(5)该日图2所示的四个城市(海口、汕头、北京、哈尔滨)中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白昼最长的是____,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答案】(1)昏(2
)①.23°26′S(或南回归线)②.北(3)①.A、B②.B(4)BC(5)①.海口②.海口③.哈尔滨【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光照图及我国部分区域图,来考查学生关于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
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依据图中夜半球的位置,随着地球自转由白天进入黑夜的为昏线,由此可知所画晨昏线为昏线。【小问2详解】图1所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表示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该日后太阳直射点
将向北移动。【小问3详解】纬度相同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情况相同,所以昼夜长短相同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点都是AB;同一纬度,位置靠东,先看到日出,所以B先看到日出。【小问4详解】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A错误;冬至日,南
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正确;冬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C正确;距太阳直射点越远的地方,日出时间可能越晚,也可能越早,D错误。故选BC。【小问5详解】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变化规律: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因此四个城市中线速度最大的是海
口;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据此可以判断白昼最长的是海口;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哈尔滨。24.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__和___
_______。(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双选)()A.具有层理构造B.具有气孔构造C.常含有化石D.坚实致密(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答案】(1)岩浆岩变质岩(2)AC(3)③②(4)甲:花岗岩。乙:大理岩。【解析】【分析】考查地壳物质循环。【详解】(1)只有岩浆经过上升冷却凝固作用才能转化成岩浆岩,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
读图可知,甲为岩浆岩。岩浆岩和沉积岩都可以经过变质作用转化为变质岩,故乙为变质岩。(2)早期形成的各类岩石(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风化产物,这些风化物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在湖泊、海洋或地表低洼
处沉积,经过长期固结成岩,最终形成沉积岩,因此沉积岩的两个突出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AC正确。故选AC。(3)各类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转化为沉积岩,故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
②,乙是变质岩,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因此表示变质作用的是③。(4)结合前面分析知甲是岩浆岩,乙是变质岩,家庭装潢中用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点睛】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