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1-2022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2 页
  • 大小 1.385 MB
  • 2024-11-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1-2022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1-2022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1-2022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1-2022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32)页,1.38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6410f38f3ac1243bb61d8e410b22fc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成都七中2021—2022学年度下期高2024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某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示染色单体,b表示染色体,c表示核DNAB.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变化顺序

为Ⅱ→Ⅳ→ⅡC.Ⅳ表示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和减数分裂Ⅱ的时期D.减数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变化顺序为I→Ⅲ→Ⅳ→II【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a、b、c中,a的数量可以等于c的数量,a的数量可以等于c

的数量的2倍,b的数量可以为0,故a表示DNA,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染色体。【详解】A、分析图示,a、b、c中,a的数量可以等于c的数量,a的数量可以等于c的数量的2倍,b的数量可以为0,故a表示DNA,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染色体,A错误;B、Ⅱ表示有丝分裂前没有复制的染色体,Ⅳ表示复

制后的染色体,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因此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变化顺序为Ⅱ→Ⅳ→Ⅱ,B正确;C、Ⅳ表示体细胞中复制后的染色体,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错误;D、减数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变化顺序为II→Ⅳ→Ⅲ→I,D错误。故选B。2.有研究表明

,人类卵母细胞由于缺乏KIFC1蛋白,在分裂过程中常出现多极纺锤体,而小鼠、牛等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的纺锤体则总是很稳定。剔除了小鼠和牛卵母细胞中的KIFC1蛋白后,小鼠和牛的卵母细胞会像人类卵母细胞一样组装出不稳定的纺锤体。根据该研究结果,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人类出现异常卵细胞的概率高于小鼠和牛等哺乳动物B.人类细胞中的KIFC1蛋白合成基因最可能在胚胎发育早期丢失C.将KIFC1蛋白导入人类卵母细胞可能是一种减少缺陷卵子的潜在方法D.小鼠的KIFC1蛋白合成基因也可能在除卵母细胞外的其

他细胞中表达【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的纺锤体可将后期分开后的姐妹染色体平均分向细胞两极,若分裂过程中常出现多极纺锤体,则会导致分裂时染色体分配异常。剔除了小鼠和牛卵母细胞中的KIFC1蛋白后,小鼠和牛的卵母细胞会像人类卵母细胞一样组装出不稳定的纺锤体。说明KIFC1

蛋白与纺锤体的稳定有关。【详解】A、由于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异常的概率高于小鼠、牛等哺乳动物,因此出现异常卵细胞的概率也高于小鼠、牛等哺乳动物,A正确;B、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通常不会导致基因丢失,人类

卵母细胞KIFC1蛋白合成基因最可能保持基因沉默,B错误;C、根据该研究结果,KIFC1蛋白与卵母细胞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将KIFC1蛋白导入人类卵母细胞,使卵母细胞形成纺锤体的错误率下降,可能是减少缺陷卵子的新方法,C正确;D、该研究

表明小鼠、牛等动物的卵母细胞中存在KIFC1蛋白,不能说明该蛋白的合成基因只在卵母细胞中表达,其他细胞一般也会正常分裂,因而在其他细胞中KIFC1蛋白合成基因也可能表达,D正确。故选B。3.内质网膜上的PERK蛋白,正常情况下与Bip结合,处

于失活状态。当内质网腔内积累的大量异常蛋白时,PERK蛋白恢复活性,最终引发细胞凋亡,其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细胞内自由基增多,可导致异常蛋白质增多B.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存在基因选择性表达,此过程是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细胞凋亡C.BCL-2

基因和Bax基因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其表达产物可以促使细胞凋亡D.通过药物提高PERK活性可以促进细胞凋亡进而抑制肿瘤发生【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

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详解】A、细胞内自由基增多,可导致异常蛋白质增多,A正确;B、由图可

知,在异常蛋白与PERK结合后,阻止新生蛋白质的合成,抑制BCL-2基因转录,促进Bax基因转录,是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细胞凋亡,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BCL-2基因为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示促进,(-)表示

抑制,说明BCL-2基因会抑制细胞凋亡,Bax基因会促进细胞凋亡,C错误;D、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故通过药物提高PERK活性可以促进细胞凋亡进而抑制

肿瘤发生,D正确。故选C。4.对于低温诱导洋葱(2N=16)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正确的描述是()A.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见16或32条染色体B.为使组织中的细胞固定,应选用卡诺氏液处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C.制片的基本流程:解离→染色

→漂洗→制片D.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都可通过抑制着丝点的分裂使染色体加倍【答案】A【解析】【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该实

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漂洗→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详解】A、洋葱染色体数目是16,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后染色体数目变为32,故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见16或32条染色

体,A正确;B、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选用的材料和步骤为将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不应选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B错误;C、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错误;D、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都

可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A。5.豌豆的高茎与矮茎性状分别受D和d基因控制。杂合高茎豌豆连续自交,每代淘汰矮茎植株,则F3中矮茎植株所占的比例为()A.1/9B.3/8C.1/4D.1/10【答案】D【解析】【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杂

合高茎豌豆(Dd)连续自交,并每代淘汰矮茎植株,则F1中高茎豌豆的基因型和比例为1/3DD、2/3Dd,其自交产生的F2中DD的比例为1/3+2/3×1/4=1/2,Dd的比例为2/3×1/2=1/3,则淘汰隐性个体获得的DD∶Dd=3∶2,则F3中矮茎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5

×1/4=1/10,D正确。故选D。6.某种牛,基因型为AA的体色是红褐色,aa是红色,基因型为Aa的雄性红褐色,雌性红色。现有多只红褐色雄牛和多只红色雌牛进行随机交配,子代雄性中红褐色:红色=19:5,雌性中

红褐色:红色=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亲本红褐色雄牛只有一种基因型AaB.亲本红褐色雄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1:3C.亲本红色雌牛只有一种基因型aaD.亲本红色雄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3:1【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知,雌牛中,AA是红褐色,Aa、a

a是红色;雄牛中AA、Aa是红褐色,aa是红色。【详解】由题意知,雌牛中,AA是红褐色,Aa、aa是红色,雄牛中AA、Aa是红褐色,aa是红色,多只红褐色雄牛和多只红色雌牛进行随机交配,雄性中AA+Aa/aa=19:5,对于雌性:AA/Aa+aa=1:3,亲本雄性中可能

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雌性中可能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设雄性中AA为x,Aa占比(1-x),雌性中Aa占比为y,aa为(1-y),因为雄性中红褐色:红色=19:5,雌性中红褐色:红色=1:3,得到:(1−x)/2×(y/2+1-y)

=5/24,[x+(1−x)/2]×y/2=1/4,解得x=1/3,y=3/4,所以亲本雄牛中1/3AA,2/3Aa,雌牛中3/4Aa,1/4aa,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7.研究发现,当果蝇的一条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t纯合时,雌蝇即转化为不育的雄蝇。现将基因t位点杂合的雌蝇与纯合隐性

雄蝇作为亲本杂交,则F2理论上性别比例(♂∶♀)是A.9:7B.3:1C.13:3D.11:5【答案】D【解析】【分析】分离规律的实质是:杂合体中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根据题意用“/”把同源染色体或其上的等位基因分开,用“,”把非等位基因对分开。亲本用t位点杂合的雌蝇与纯合隐性雄蝇杂交,F1中:3/4雄:1/4雌=3:1;F2:由于F1中的“转化”,导致雄蝇没有生育能力,所以共

有二种交配类型,每一种交配频率为1/2;第一种:X/X,+/t雌×X/Y,+/t雄;这一类交配类型中F2的性比为3/8雌:5/8雄,由于这种类型的交配频率仅为所有可能交配类型的1/2,所以它们分别占整个F2后代中的性比为1/2×3/8=3/16雌:1/2×5/8=5/1

6雄;第二种:X/X,+/t雌×X/Y,t/t雄;这个交配类型与亲本的交配类型一样,后代中有3/4雄、1/4雌,又由于这种交配的频率为1/2,所以它们分别占整个F2后代中的性比为(1/2×3/4)=3/8雄:(1/2×1/4)=1/8雌

;最后将两种交配类型所产生的雌雄后代分别相加得:雄=5/16+3/8=11/16,雌=3/16+1/8=5/16,因此,F2理论上性别比例(♂∶♀)为11:5。故选D。8.将基因型为BbCc和Bbcc的植株杂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后代表现型比为()

A.9∶3∶3∶1B.3∶1∶3∶1C.4∶4∶2∶2D.3∶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可以应用分离定律的思想,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研究,然后再进行组合。【详解】基因型为BbCc和Bbcc的植株杂交,可以拆解为Bb×Bb、Cc×cc,Bb×Bb

→B-:bb=3:1;Cc×cc→Cc:cc=1:1;故基因型为为BbCc和Bbcc的植株杂交子代表现型有2×2=4种,其比例为1(3:1)(1:1)=3∶1∶3∶1。故选B。9.某自花传粉植物,有紫花和白花性状,受细胞核基因控制。选择某紫色植株

自交,所得子代数量足够多,统计发现F1中开白花植株的比例为7/16,其余均开紫花(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互换)。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若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对亲本植株进行测交,则子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4B.若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1的紫花植株进行自

交,后代中有11/36的植株开白花C.若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可能是杂合子植株产生的某种配子中有6/7不参与受精D.若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F1的紫花植株进行自交,后代中有2/9的植株开白花【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

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2、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

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适用条件:(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3)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4、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5、紫色植株自交,统计发现F1中开白花植株的比例为7/16,其余均开紫花。若受两对基因控制,则紫花AaBb自交后代紫花A-B-:(A-bb+aaBb+aabb)=9:7,说明两对基因都是显性才表现

紫花。【详解】A、据分析可知,亲本为AaBb测交后子代为AaBb、Aabb、aaBb、aabb表现为紫花:白花=3:1,A正确;B、若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1的紫花植株为1/9AABB、2/9AaBB、2/9AAB

b、4/9AaBb,自交以后2/9AaBB的后代aaBB开白花,比例为2/9×1/4=2/36开白花,2/9AABb的自交后代为AAbb开白花,比例为2/9×1/4=2/36开白花,4/9AaBb进行自交后代Aabb、aaBb、aabb开白花比例为4/

9×7/16=7/36,所以F1的紫花植株自交后代中有白花植株为2/36+2/36+7/36=11/36,B正确;C、若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即紫花亲本为杂合子Aa,若某一种配子6/7不参与受精,即A:a=1:7,另外一种配子A:a=1:1,产生

后代符合开白花植株的比例为7/16,C正确;D、若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是某一种配子不参与受精,即A:a=1:7,另外一种配子A:a=1:1,产生的后代符合开白花植株的比例为7/16,则F1为AA:Aa:aa=1:8:7,F1的紫花植株进行自交,

则只有Aa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白花植株,其比例为8/9×7/16=7/18,D错误。故选D。10.如图甲所示为“逆反”减数分裂现象,经大量样本统计研究发现其染色体分配情况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的A.“逆反”减数分裂是获得

重组染色体概率高的卵细胞的途径之一B.“逆反”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逆反”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D.“逆反”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

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详解】A、如题图所示“逆反”减数分裂获得重组染色体的卵细胞概率高,A正确;B、“逆反”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了

交叉互换,根据NR和R卵细胞出现的概率可知,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B错误;C、结合示意图可知,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正确;D

、“逆反”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因染色体减半而为体细胞中的一半,D正确。故选B。11.题图是一个典型的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可在该家族中调查红绿色盲的发病率B.该家族中只有男性患病,所以该病为伴Y遗传C.一正常男性和Ⅲ10婚配,其子代患病的概率为1/8D.Ⅱ5

和Ⅱ6再生一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图中正常男性基因型均为XBY,患病男性的基因型均为XbY,图中女性均正常,其基因型为XBXB或XBXb,其中II3,II5的基因型为XBXb,其她女

性基因型无法确定。【详解】A、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调查,不能再患者家系中调查,A错误;B、I1患红绿色盲,其儿子正常,故红绿色盲不可能是伴Y遗传,B错误;C、Ⅲ10的兄弟中有患红绿色盲者,故II5的基因型为XBXb,Ⅲ10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若一正常男性

XBY和Ⅲ10(1/2XBXb)婚配,其子代患病的概率为1/8,C正确;D、II5的儿子有患红绿色盲的,而II5正常,其基因型为XBXb,II5和II6(XBY)再生一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D错误。故选C。12.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

是()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

体上”A.①②③⑤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⑤【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

色体上。【详解】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②正确;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存在一对相同的基因(如AA),也可能存在一对等位基

因(如Aa),③错的误;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④错误;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⑤正确。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故选C。13.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先将噬菌体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12h,然后将其与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保温,在大肠杆菌裂解前,搅拌离心并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悬浮液能检测到35S的放射性,沉淀物中能检测到32P的放射性B.仅在悬浮

液可以检测到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内C.仅在沉淀物可以检测到放射性,既有来自32P又有来自35S的放射性D.仅在沉淀物可以检测到放射性,无法判断噬菌体的DNA是否进入大肠杆菌【答案】D【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

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将噬菌

体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12h,因为没有宿主细胞,所以噬菌体无法被标记,则沉淀物中能不能检测到32P的放射性,A错误;B、先将噬菌体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12h,然后将其与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保温,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会被标记,不能确定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否进入大肠杆菌内,

B错误;C、因为噬菌体无法被标记,在大肠杆菌裂解前,搅拌离心并检测放射性,所有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而大肠杆菌在沉淀物中,所以只能在沉淀物检测到35S放射性,C错误;D、根据ABC分析可知,无法判断噬菌体的DNA是否进入大肠杆菌,D正确。故选D。1

4.正常情况下,DNA分子在细胞内复制时,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而使DNA呈伸展状态,SSB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下列有关推理合理的是()A.SSB有类似解旋酶的作用

B.SSB与DNA单链的结合将不利于DNA子链的形成C.SSB与单链的结合是可逆的D.SSB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单链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复制的过程: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详解】A、根据题干中“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蛋白(S

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说明SSB不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起不到解旋酶的作用,A错误;B、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而使DNA呈伸展状态,有利于DNA子链的形成,B错误;C、SSB在复制过程

中可以重复利用,说明SSB与DNA单链既可结合也可分开,C正确;D、SSB是一种DNA结合蛋白,不含有碱基,故与单链的结合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错误。故选C。15.酵母菌细胞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后,使mRNA中段增加了连

续的三个碱基AAG(终止密码子有UGA、UAG、UAA)。据此推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变后的基因在复制时参与复制的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比例减小B.突变后的基因编码的多肽链最多只有两个氨基酸与原多肽链不同C.突变后的基因表达时可能会在mRNA上增加AA

G的位置停止翻译D.突变后的基因表达时与密码子UAA对应的tRNA无法携带氨基酸,故而终止翻译【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的表达”是指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

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详解】A、基因是DNA分子的一个片段,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

A中嘧啶碱基和嘌呤碱基的比例各占1/2,因此突变后的基因在复制对参与复制的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比例不改变,A错误;B、突变后的基因编码的多肽链,与原多肽链相比,有可能刚好只多出一个氨基酸,也可能该位置的两个氨基酸与原多肽链不

同,其余氨基酸都相同,但是还有可能出现插入点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完全发生改变甚至提前终止肽链等情况,B错误;C、若AAG刚好插入在原mRNA的碱基U后面,使UAA刚好形成一个终止密码子,就可能使突变后的基因翻译时在该位置终止多肽链,C正确;D

、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故没有与密码子UAA对应的tRNA,D错误。故选C。16.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导致DNA甲基化,进而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DNA会因此失去转录活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DNA甲基化,会导致

蛋白质合成受阻B.DNA甲基化,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C.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生物的性状D.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

白质的过程。2、紧扣题干信息“DNA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导致DNA甲基化,进而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因此失去转录活性”答题。【详解】A、DNA甲基化,会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因此失去转录活性,导致mRNA合成受阻,A正确;B、DNA甲基化是指DNA的胞嘧啶被选

择性地添加甲基,这不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B错误;C、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进而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这样可能会影响生物的性状,C正确;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即会影响基因表达,因此DN

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D正确。故选B。17.当两种生物的DNA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片段,仍然是两条游离的单链,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DNA分了中G与C相对含量越多、形成的杂合双链区越多B.杂

合双链区中的嘌呤碱基总数比嘧啶碱基总数少C.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D.杂合双链区是基因片段。游离单链区是非基因片段【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当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的单链具有

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的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两条游离的单链。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详解】A、DNA分了中G与C相对含量越多,热稳定性越强,越不容易分成单链,形成的杂合双链区越少,A错误;B、杂合双链区中的嘌

呤与嘧啶配对,所以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基总数相等,B错误;C、当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C正确;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的DNA片段,杂合双链区是基因片段

,游离单链区也是基因片段,D错误。故选C。18.7-乙基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若1个双链DNA分子在第n轮复制结束后,某一复制产物分子一条链上的鸟嘌呤(G)被7-乙基化。随后都再复制p次,发生突

变的双链DNA分子数与总DNA分子数的比例为()A.1/2nB.1/2n-1C.1/2n+pD.1/2n+1【答案】D【解析】【分析】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在真核生物中,这一过程是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复制开始时,

在细胞提供的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然后,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

完全相同的DNA分子。【详解】分析题意可知,某一复制产物分子一条链上的鸟嘌呤(G)被7-乙基化,该碱基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即该DNA分子一条链上的C突变为A。突变后,该DNA分子又进行了P次复制,则每轮复制结束后,由于该条链变异,所以根据这条链为模板的产物及以

产物为模板的DNA分子也变异,故发生突变的双链DNA数是2p-1,总DNA分子数是2n+p,所以两者比例为112122pnpn−++=,ABC错误,D正确。故选D。19.农作物感染大麦黄矮病毒(BYDV)会造成其植株矮化,产量降低。该病毒的关键因子17K蛋白可通过提高宿主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

而发挥作用。CDK1是维持细胞周期正常运行的关键蛋白。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DNA复制完成后,CDK1去磷酸化使其被激活,细胞进入分裂期。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17K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染色质变为染色体B.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CDK1去

磷酸化过程被抑制C.BYDV可能通过17K蛋白干扰细胞正常分裂而造成宿主矮化D.17K蛋白的发现有助于科学家研究病毒防治手段【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意知,CDK1是维持细胞周期正常运行的关键蛋白。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

活性被抑制;DNA复制完成后,CDK1去磷酸化使其被激活,细胞进入分裂期。农作物感染大麦黄矮病毒(BYDV)后,该病毒的关键因子17K蛋白可通过提高宿主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发挥作用,会造成其植株矮化,产量降低。【详解】A、正常细胞中,DNA复制完成后,CDK1去磷酸化使其被激活,细胞

进入分裂期,染色质会高度螺旋化变为染色体,但当17K蛋白发挥作用后,可提高宿主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抑制CDK1去磷酸化,阻止细胞进入分裂期,故感染BYDV的细胞染色质不会变为染色体,A错误;B、由题意知,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

时,CDK1处于磷酸化状态,即CDK1去磷酸化过程被抑制,B正确;C、BYDV可能通过17K蛋白提高宿主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抑制CDK1去磷酸化,使细胞无法进入分裂期,干扰细胞正常分裂而造成宿主矮化,C正确;D、17K蛋白的发现有助于科学家设计出靶向性的BYDV防治病毒手

段,D正确。故选A。20.Rbl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患基因)位于人13号染色体上。该基因突变后,转录产生mRNA的长度不变,但翻译合成的多肽链明显变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Rb1基因和突变后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B.Rb1基因突变前后,基因中(A+T)/(C+G)比值一定不变的C

.Rb1基因发生突变后的碱基序列与突变前的不同D.Rbl基因突变导致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答案】B【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详解】A、基因突变会产生原基因的等位

基因,即Rb1基因和突变后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A正确;B、Rb1发生基因突变,突变后转录的mRNA长度不变,因此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如T突变成G,则基因中A+T/C+G比值会发生改变,B错误;C、Rb1发生基因突变,突变后转录的mRNA长度不变,因此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则Rb1基因发生突变后的碱基序列与突变前的不同,C正确;D、由于翻译合成的多肽链缺明显变短,说明Rb1基因突变导致了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D正确。故选B。21.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A.若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间的交

换,可使一对等位基因之间发生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C.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该性状为不可遗传变异D.基因重组可以使得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详解】A、若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间的交换,可使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具有随机性,B正确;C、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能产生种子,但属于染色体变

异,是可遗传变异,C错误;D、基因重组不能使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使得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22.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已知玉米的高秆、易倒伏(D)对矮秆、抗倒伏(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矮秆抗病玉米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根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过程①的F1自交3代,无人工选择,产生的F4中

抗病植株占7/16B.过程②,若只考虑F1中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2n种C.过程③的基本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和运载体D.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中主要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

【分析】分析图形:①为杂交育种中F1自交;②是减数分裂产生花粉;③是基因工程育种;④是诱变育种。根据图示可知,获得此纯合矮秆抗病植株涉及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诱变育种。将抗病基因导入叶肉细胞并培育为转基因植株,属于基因工

程育种,主要原理是基因重组。【详解】A、若过程①的F1自交3代,无人工选择,产生的F4中杂合子的抗病植株占(1/2)3=1/8,则纯合抗病植株占(1-1/8)×1/2=7/16,故抗病植物共占1/8+7/

16=9/16,A错误;B、过程②中,若只考虑F1中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有2n种,则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2n种,B正确;C、过程③的基本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C错误;D、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中

主要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B。23.玉米(2n=20)花药培养得到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玉米。下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染色体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e~f所示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B.该实验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培育的玉米为纯

种C.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也可抑制f~g过程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D.整个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i~j过程细胞内含4个染色体组【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

种。【详解】A、e~f过程进行的是有丝分裂间期,间期进行DNA分子,在间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B、花药的离体培养体现细胞的全能性,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是纯种,B正确;C、在e~f段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抑制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而f~g段染色体数量加倍发生在后期,C错误;D、整个过程

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e~f段有1个染色体组,f~g段有2个染色体组,i~j段有4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C。24.果蝇的眼睛是复眼,即一个大眼睛由很多小眼睛组成。如果控制红眼(B+)/

白眼(b)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片段易位到果蝇的4号染色体某位置后,则该细胞中眼色基因不能表达,从而使基因型为XB+Xb雌果蝇表现出“花斑眼”,即部分小眼表现为红眼,部分小眼表现为白眼,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斑眼果蝇的后代中雄性只可能是白眼果蝇B.眼色基因片

段易位的数量对“花斑眼”的表现无影响C.表现为白眼的小眼是因为细胞B+基因所在片段发生易位D.未表现“花斑眼”的雌果蝇一定没有发生眼色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的易位【答案】C【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

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控制红(B+)白(b)眼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片段能易位到4号染色体某位置上,所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详解】A、由于花斑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所以其后代中雄性是白眼果蝇和红眼果蝇的概率都是

50%,A错误;B、由于眼色基因片段易位到4号染色体某位置后,会使眼色基因不能表达,所以易位的数量对“花斑眼”的表现有影响,B错误;C、表现为白眼的小眼是因为细胞B+基因所在片段发生易位,使眼色B+基因不能表达,C正确;D、未表现“花斑眼”的雌果蝇(如Xb

Xb)也可能发生颜色基因片段的易位,D错误。故选C。25.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某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红眼黑毛:红眼白化=1:1:1:1。该个体最可能发生了下列

哪种染色体结构变异()A.B.C.D.【答案】C【解析】【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4种类型: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分析选项可知,A属于缺失、B属于重复、C属于易位,D属于倒位。【详解】分析题意可知:大鼠控

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为连锁关系,正常情况下,测交结果只能出现两种表现型,但题干中某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红眼黑毛:红眼白化=1:1:1:1,类似于基因自

由组合定律的结果,推测该个体可产生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且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两对等位基因被易位到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故选C。26.现用某野生植物甲(AABB)、乙(aabb)两品系作亲本杂交得F1,F1的测交结果如下表

。下列推测或分析不正确的是()品系测交后代基因型种类及比值父本母本AaBbAabbaaBbaabbF1乙1222乙F11111A.F1自交得到的F2有9种基因型B.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花粉50%不能萌发而不能受精C.F1自交后代F2中重组类型的比例是3/7D.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这两对基

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野生植物的甲(AABB)、乙(aabb)两品种作亲本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能产生四种配子,即AB、Ab、aB、ab。

根据表格,F1作父本与aabb个体杂交,后代AaBb:Aabb:aaBb:aabb=1:2:2:2,而aabb个体只能产生ab一种配子。故F1产生的花粉及比例为AB:Ab:aB:ab=1:2:2:2。F1做母本与aabb杂交,后代AaBb:Aabb:aa

Bb:aabb=1:1:1:1,故F1产生的雌配子及比例为AB:Ab:aB:ab=1:1:1:1。【详解】A、F1的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所得F2的基因型种类为3×3=9种,A正确;B、根据分析,F1产生的花粉及比

例为AB:Ab:aB:ab=1:2:2:2,由此可见,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B正确;C、F1自交后代F2的基因型为雄配子雌配子17AB27Ab27aB27ab14AB128AABB114AABb114

AaBB114AaBb14Ab128AABb114AAbb114AaBb114Aabb14aB128AaBB114AaBb114aaBB114aaBb14ab128AaBb114Aabb114aaBb114aabb重组类型为A_bb、aaB_,所占比例为1

14+114+114+114+114+114=37,C正确;D、正反交结果不同的原因是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而且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D。27.家蝇Y染色体由于某种影响断成两段,含s基因的小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获得XY'个体,不含s基

因的大片段丢失。含s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只含一条X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其他均可存活且繁殖力相同。M、m是控制家蝇体色的基因,灰色基因M对黑色基因m为完全显性。如图所示的两亲本杂交获得F1,从F1开始逐代随机交配获得Fn。不考虑交换和其他突变,关于F1至Fn,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A.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B.各代均无基因型为MM的个体C.雄性个体中XY'所占比例逐代降低D.雌性个体所占比例逐代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含s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据图可知,s基因位于M基因所在的常染

色体上,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之间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含有M的个体同时含有s基因,即雄性个体均表现为灰色,雌性个体不会含有M,只含有m,故表现为黑色,因此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A正确;B、含有Ms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雄性,基因型为MsMs

的个体需要亲本均含有Ms基因,而两个雄性个体不能杂交,B正确;C、亲本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为mX,雄性亲本产生的配子为XMs、Ms0、Xm、m0,子一代中只含一条X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雄性个体为1/3XXY’(XXMsm)、1/3XY’(XMsm),雌蝇个体为1/3XX

mm,把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分开考虑,只考虑性染色体,子一代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3/4X、1/40,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含有X,子二代中3/4XX、1/4X0;只考虑常染色体,子二代中1/2Msm、1/2mm,1/8mmX0致死,XXmm表现为雌性,所占比例为3/

7,雄性个体3/7XXY’(XXMsm)、1/7XY’(XMsm),即雄性个体中XY'所占比例由1/2降到1/4,逐代降低,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由1/3变为3/7,逐代升高,C正确,D错误。故选D。28.假定某高等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10条,

其中染色体中的DNA用3H胸腺嘧啶标记,将该体细胞放入不含有标记的培养液中连续进行有丝分裂2次,则在形成第2代的子细胞中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A.5条B.0—5条C.10条D.0—10条【答案】D【解析】【分析】

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形成的的子代DNA分子一条链是亲代链,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详解】某高等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10条,其中染色体中的DNA用3H胸腺嘧啶标记,则DNA的两条链都含有标记,然后放入不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培养液中

继续培养2代,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培养一代后,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上的DNA均为一条链有标记,一条链没有标记,经过第二次DNA复制后,所形成的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中,一条单体有标记,一条单体没有标记,有丝分

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所以每个细胞形成的两个子细胞至少一个有标记,一个没有标记;也有可能两个细胞都有标记,但两个子细胞中的标记染色体数之和一定为10条,所以形成第2代的子细胞中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0-10条,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29.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一种X

连锁智力低下疾病,在X染色体长臂末端有一脆性部位,该部位始终呈细丝状,是由F基因CGG过度重复扩增突变成f基因导致。CGG过度重复扩增会阻止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与DNA的结合。不带致病基因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女性和男性携带一个所谓的前突变基因F’,

含有F’基因的个体本身并无症状,但当女性将其传递给子女时,会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且能通过显微镜检测该遗传病B.CGG过度重复不一定会导致相应基因

编码蛋白氨基酸数量增多C.某健康女性(前突变基因携带者)与一健康但带有前突变基因男性结婚,其儿子和女儿均可能患病D.根据脆性部位DNA序列,可用与该序列互补配对的DNA杂交分析等方法来检出致病基因【答案】C【解

析】【分析】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一种X连锁智力低下疾病,在X染色体长臂末端有一脆性部位(细丝部位),是由X

染色体上F基因CGG过度重复扩增突变成f基因导致,虽然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但在X染色体长臂末端有一脆性部位(细丝部位),故可通过显微镜观察X长臂末端的细丝部位来判断是否带有致病基因,A正确;B、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会导

致转录形成的mRNA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但不能确定一定会导致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量增加,因为CGG过度重复扩增会阻止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与DNA的结合,也就是阻止DNA复制和转录过程,B正确;C、不带致病基因的人群中有部分的女性和男性携带一个所谓的

前突变基因F',含有F'基因的个体本身并无症状,但当女性将其传递给子女时,会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而男性X染色体上带前突变的F'基因传给女儿时不会再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所以某健康女性(前突变

基因携带者)与一健康但带前突变男性结婚,后代中只有儿子会出现患病,女儿不会患病,C错误;D、脆性部位DNA序列为CGG过度重复,可用DNA杂交分析等方法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理来检出致病基因,D正确。故选C

。30.人类(2n=46)14号与21号染色体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点处融合形成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现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会形成复杂的联会复合物(如图),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该联会复合物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任意一

极。下列关于平衡易位染色体携带者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示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B.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C.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生出表现正常子女的几率为1/6D.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

含有45条染色体【答案】C【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

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是由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染色体,通过染色体易位和连接形成,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B、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观察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而有

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故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B正确;C、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6中的3种染色体)分别是:①含有14、21号染色体的正常卵细胞、②含有14/21平衡

易位染色体的卵细胞、③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④含有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⑤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⑥含有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故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

婚配,当女性携带者的①②两种类型的卵细胞与精子受精后,子女表现均正常,即生出表现正常子女的几率为1/3,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是由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染色体,正常人是46条,故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5条染色体,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

题31.下图是某雄性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2N=4)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有关图示,图Ⅰ、图Ⅱ是一同学画的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和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图Ⅰ中乙细胞处于图Ⅱ中_____(填编号)阶段:图Ⅰ中丙细胞处于图Ⅱ中_____(填编号)

阶段。(2)图Ⅱ中,曲线①~②阶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曲线②~③阶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曲线④~⑤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曲线_____(填编号)阶段的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曲线_____(填编号)阶

段的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3)同学说他画的图I中的甲细胞是对应图II中③阶段的细胞,请指出图中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_____。【答案】(1)①.⑤②.①(2)①.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②.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③.受精作用④.②③④⑤.①②

⑤(3)图甲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动物为雄性,应改为均等分裂;图甲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该图像为减Ⅱ后期,应改为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图甲中有8条染色体,该图像为减Ⅱ后期,应改为4条染色体【解析】【分析】1、若甲细胞图像正确,

甲细胞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但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相互矛盾,故甲细胞有错误;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

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A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B段表示受精作用,细胞中染色体数恢复至体细胞染色体数;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小问1详解】图I中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图Ⅰ中⑤阶段。图I中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期,对应图I中①阶段。【小问2详解】图Ⅱ中,曲线①~②阶段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曲线②~③阶段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曲线④~⑤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是受

精作用。曲线②③④阶段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或者精细胞,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曲线①②⑤阶段的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粒尚未分裂。【小问3详解】图I进行减数分裂的甲细胞的错误之处有:图甲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动物为雄性,应改为均等分裂;图甲

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该图像为减I后期,应改为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图甲中有8条染色体,该图像为减Ⅱ后期,应改为4条染色体。32.科学家曾对DNA的复制提出两种假说: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以下是运用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探究DNA复制机制的两个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一:从含

15N的大肠杆菌和含14N的大肠杆菌中分别提取亲代DNA,混合后放在100℃条件下进行热变性处理,即解开双螺旋,变成单链,然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再测定离心管中混合的DNA单链含量,结果如图a所示。实验二:将含15N的大肠杆菌转移到14

NH4C1培养液中,繁殖一代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DNA(F1DNA)。将F1DNA热变性处理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离心管中出现的两个条带对应图b中的两个峰。(1)热变性处理破坏了DNA分子中的_____(填化学键的名称)。(2)根据图a、图b中条带的数目和位置,能否判断DNA的复制方式是“全保

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_____,原因是_____。(3)研究人员发现,若实验二中提取的F1DNA_____,将其直接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离心管中只出现一个条带,据此分析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4)研究人员继续研究发现,将含15N的大肠杆菌转移到l4NH4C1培养液中,培养

24h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DNA,经实验二的相关处理后,离心管中出现的14N条带与15N条带峰值的相对比值为7:1,则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为_____h。(5)如果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P元素只含32P)。若将DNA分子

放在只含31P的脱氧核苷酸的溶液中让其复制两次,则子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比原来减少_____。【答案】(1)氢键(2)①.不能②.无论是DNA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经热变性后都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3)不做热变性处理(4)8(5)1500【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a:从含15N

的大肠杆菌和含14N的大肠杆菌中分别提取亲代DNA,即一个2条链都是15N的DNA分子和一个2条链都是14N的DNA分子,混合后放在100℃条件下进行热变性处理成单链,然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应该含有2个条带,1个14N条带,一个15N条带;图b: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14N

培养基中培养,因合成DNA的原料中含14N,所以新合成的DNA链均含14N,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代的DNA分子都应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小问1详解】热变性处理导致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形成两条DNA单链。【小问2详解】无论是DNA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

经热变性后都会在离心管中得到两条14N链和两条15N链,即都会得到两个条带,一条为14N条带,另一条为15N条带,无法区分复制方式。【小问3详解】若实验二中提取的F1DNA不做热变性处理,如果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则第一代的2个DNA(F1DNA)分子都应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

N。将其直接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离心管中只出现一个条带。【小问4详解】由题可知,经实验二的相关处理后,离心管中出现的14N条带与15N条带峰值的相对比值为7:1,说明离心管中含14N的链有7条,含15N的链有1条,则24h内得到了4个子代DNA分子,故大肠杆菌的分

裂周期为8h。【小问5详解】如果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P元素只含32P)。若将DNA分子放在只含31P的脱氧核苷酸的溶液中让其复制两次,则子代DNA共4个,两个DNA的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含有31P,两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为31

P,故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比原来减少6000/4=1500。33.细胞中的siRNA与解旋酶、AGO结合形成沉默复合体(RISC),随后siRNA解链成单链,其中一条链引导RISC结合目的mRNA,导致mRNA降解,从

而引起基因沉默,其部分机理如下图所示,科研人员据此发明了RNA干扰技术。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由蛋白质TNF-α引起,将人工合成的双链siRNA导入到小鼠关节内,诱导TNF-α基因沉默从而减轻关节内的炎症。(1)图中①过程表示______

___,该过程以miRNA基因的_________为模板进行(2)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抑制了TNF-α基因表达中的过程,诱导TNF-α基因沉默的siRNA的碱基序列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3)科研人员将si

RNA单链注入细胞内,结果却没有引起RNA干扰现象,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4)肿瘤细胞中会产生一些正常细胞没有的蛋白质,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这些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能阻止肿瘤的生长,该治疗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答案】(1)①.转录②.一条单链(2)翻译siRNA

碱基序列能与TNF-α基因的mRNA部分碱基序列互补(3)AGO只能识别并结合双链RNA分子(4)针对性较强,避免误伤正常细胞【解析】【分析】分析图可知,细胞核中,miRNA基因转录出miRNA,mi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在酶的催化下

形成siRNA(双链),siRNA与解旋酶和AGO形成的复合体结合,形成沉默复合体(RISC),随后siRNA解链成单链,其中一条链引导RISC结合目的mRNA,导致mRNA降解,从而引起基因沉默。①过程是由DNA的一条链得到RNA的过程

,为转录过程。【小问1详解】分析图可知,①过程是由DNA的一条链得到RNA的过程,为转录过程。【小问2详解】由题意可知,siRNA抑制TNF-α基因表达的原理是siRNA(双链)解链成单链,其中一条链引导RISC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目的mRNA,导致mRNA降解,所以要诱导

TNF-α基因沉默,就需要siRNA碱基序列能与TNF-α基因的mRNA部分碱基序列互补。【小问3详解】由题意“随后siRNA解链成单链”可知,siRNA开始是双链RNA,所以科研人员将siRNA单链注入细胞内,结果

却没有引起RNA干扰现象,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AGO只能识别并结合双链RNA分子,并与其结合。【小问4详解】由题意“肿瘤细胞中会产生一些正常细胞没有的蛋白质”可知,正常人体内不会产生一些蛋白质,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这些蛋白质的合成针对性较强,避免误伤正常细胞。

【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并能结合题干信息分析作答。34.中国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大国,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培育水稻优良品种

的过程中,发现某野生型水稻叶片绿色由基因C控制。回答下列问题:(1)突变型1叶片为黄色,由野生型水稻的一个基因C突变为C1所致,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突变型1连续自交2代,F2成年植株中绿色叶植株占_____。(2)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C1的形成是由于C基因序列的第727位碱基发生了改变,转

录产物由5’…-GAGA…3’变为5’…-GACAG-…3’,导致第_____位氨基酸突变为_____;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解释突变体叶片变黄的机理_____。(部分密码子及对应氨基酸:GAG谷氨酸;CUC亮氨酸;GUC缬氨酸;AGA精氨酸;GAC天冬氨酸;ACA苏氨酸;CAG谷氨酰胺)(3)突

变型2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的另一突变基因C2所致。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性,某研究小组拟探究C2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用突变型2与突变型1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①若_____,则C2是显性突变;②若_____,则C2是隐性突变。

【答案】(1)3/5(2)①.243②.谷氨酰胺③.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3)①.不定向②.黄叶:绿叶=3:1③.黄叶:绿叶=1:l【解析】【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2)随机性: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3)低频性:突变频率很低;(4)不定

向性: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5)多害少利性:一般是有害的,少数是有利的。【小问1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突变型1叶片为黄色,是因为基因C突变为C1所致,且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由此可知突变型1应为杂合子(

C1C),且C1对C为显性,让突变型1C1C连续自交2代,子一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1/3CC、2/3C1C,子二代中CC=2/3×1/4+1/3=3/6,C1C=2/3×1/2=2/6,C1C1=2/3×1/4=1/6,又因为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所以子二代中CC=3/5,C1

C=2/5,即F2成年植株中绿色叶植株占3/5。【小问2详解】由题意“突变基因C1的形成是由于C基因序列的第727位碱基发生了改变”可知,突变位点前碱基数为726,又因为三个相邻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故突变位点前对

应氨基酸数为726÷3=242。即第243位氨基酸发生突变。由于突变前转录产物为5’…-GAGA…3’,突变后变为5’…-GACAG-…3’,即突变后密码子为CAG对应谷氨酰胺,因此导致第243位氨基酸突变为谷氨酰胺。叶片变黄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引起的,叶绿素不是蛋白质,由此推测基因

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从而导致叶片变黄。【小问3详解】突变型2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的另一突变基因C2所致,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用突变型2(C2_)与突变型1(C1C)杂交。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杂合子(C2C),突变型2(C2C)与突变型1(

C1C)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C1C2:C2C:C1C:CC=1:1:1:1,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若C2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纯合子(C2C2),则子代CC2表现为绿色,C1C2表现为黄色,子代

中黄叶:绿叶=1:1。35.某二倍体昆虫的翅型和眼型分别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且其中一对性状存在某种基因型致死现象)。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让一只长翅正常眼雌性昆虫与一只短翅正常眼雄性个体交配,F1中的雌性个体全为正常眼,雄性个体中有

正常眼和细眼,让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短翅正常眼短翅细眼长翅正常眼长翅细眼雌性个体1/81/169/569/112雄性个体1/81/89/569/56(1)Aa、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定律。(2)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X染色

体上的是_____,翅型中显性性状为______。(3)亲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致死基因型为_______。(4)让F2中所有短翅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F3的短翅雌性昆虫中纯合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5)为进一步验证致死基因型,可选用F1

中的长翅正常眼雄性个体与F2中长翅正常眼雌性个体进行杂交,用遗传图解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答案】(1)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2)①.B、b②.短翅(3)①.aaXBXb、AaXBY②.XBXB或AAXBXB和AaX

BXB和aaXBXB(4)4/25#0.16(5)【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长翅正常眼雌性昆虫与短翅正常眼雄性个体交配,F1中的雌性个体全为正常眼,雄性个体中有正常眼和细眼,眼型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可判断正常眼为显性性状,且为伴X显性遗传,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判断,F2中短翅:长翅在雌性和雄性中比例都为7:9,与性别无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为翅型只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所以F1的基因型为Aa、aa,经计算可知,当F1中Aa占1/2、aa占1/2时,随机交配后出现A_:aa=7:9,可判断短翅为显性性状,长翅为隐性性状。故亲本的基因型为a

aXBXb、AaXBY。【小问1详解】由分析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组合定律。【小问2详解】由分析可知,位于X染色体上的是B、b,翅型中显性性状为短翅。【小问3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亲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分析图表可知,F2雌性中正常眼:

细眼=2:1;雄性中比例为1:1,且雌性个体数少于雄性个体数,可判断雌性个体中存在致死基因型XBXB,即AAXBXB、AaXBXB、aaXBXB。【小问4详解】由分析可知,F1中短翅Aa占1/2、长翅aa占1/2,雌性正常眼XBXb:雄性XB

Y:雄性XbY=1:1:1,F1雌雄个体相交交配,F2中AA:Aa:aa=1:6:9,XBXb:XbXb:XBY:XbY=2:1:2:2,故让F2中所有短翅个体随机交配,短翅型中AA占16/40,雌性个体中XbXb占2/5,

理论上F3的短翅雌性昆虫中纯合个体所占比例为16/40AA×2/5XbXb=4/25,即0.16。小问5详解】由题意可知,F1中的长翅正常眼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Y,F2中长翅正常眼雌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Xb,【二者进行杂交,其

遗传图解如图所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基本技能进行分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

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6073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