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卷11 (3.1-3.2节 机械运动、力的存在) 解析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6 页
  • 大小 858.305 KB
  • 2025-03-1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检测卷11  (3.1-3.2节  机械运动、力的存在) 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检测卷11  (3.1-3.2节  机械运动、力的存在) 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检测卷11  (3.1-3.2节  机械运动、力的存在) 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检测卷11 (3.1-3.2节 机械运动、力的存在) 解析版.docx,共(26)页,858.30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61d6e5acd7143b596da26e70c8fa00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1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三维一体巩固复习检测卷检测卷11(3.1-3.2节机械运动、力的存在)目录..........................................................................................

..................................1................................................................................................

............................3........................................................................................................................

....8【3.1机械运动】1.物体的空间位置不断发生着改变的运动称为________。2.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做为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____。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所做的描述往往也不同。3.同

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__,________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描述也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注意]做匀速直

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任意时刻的速度都是相等的。5.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变化。6.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可以用相同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_来比较。(2)可以用通过相同的________需要的______来比较。

7.速度。(1)意义:描述物体____________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速度。(3)公式:____________,变形公式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主单位:“______”,单位符号为“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2常用单位“__________

__”,单位符号为“________”。(5)单位换算:1米/秒=________千米/时。8.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时的要求:(1)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2)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可以画示意

图,明确运动过程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3)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必须要对应于同一个物体。(4)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字进行计算。【3.2力的存在】1.力的概念: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

__________;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速度________或运动________的改变。3.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样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即物体之间的作用

是________的。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________、方向________、作用在________个物体上,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4.猎人用力把弓拉弯,这说明力能使物体____________;火车在车头的牵引力作用

下徐徐开出车站,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5.用力把乒乓球掷向墙壁,结果球被反弹回来,这是因为________对________有力的作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6.物体受到

力的作用时会发生________,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________。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________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弹力的方向跟受力物体形变的方向一致。________、________等

都是弹力。7.在弹性限度内,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受到的______越大,发生的______也越大。8.力的单位:______,简称____,用字母____来表示。9.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叫________,实验室常用________。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10.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①测量前检查指针是否对准____________;②测量前要明确该测力计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③被测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量程;④要尽量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施力拉杆、弹簧不能

与面板摩擦;⑤读数时,应让视线与面板相垂直,根据最小刻度读出准确值和估计值。11.如图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最小刻度是______,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______牛。312.力的作用效果由三个要素决定: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为了把力的三要素形象地表示出来,常在图中的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________,在箭头边上标

上力的________,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________。这种表示力的图形叫做力的________。(1)力的作用点画在____________物体上;(2)力的大小直接标在箭头边上;(3)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标在

线段的末端。【填空提示】1.机械运动2.参照物3.参照物参照物6.时间路程路程时间7.(1)运动快慢(2)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4)米/秒m/s米每秒千米/时km/h(5)3.6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形

状运动状态大小方向3.相互相等相反两4.发生性变运动状态5.墙壁乒乓球相互的6.形变弹性力压力拉力7.弹力形变8.牛顿牛N9.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弹力越大,弹簧的形变也越大10.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刻度1

1.0-50.2牛2.612.大小、方向、作用点13.方向大小作用点示意图受力【例1】停车场内,旅游车和卡车并列同方向停放。旅游车内的小金看着旁边的卡车,感觉旅游车在向后运动,可能发生的是()A.旅游车静止,卡车向后运动B.旅游车向前运动,卡车静止C.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后运动,

卡车运动更快D.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旅游车运动更慢【答案】D【解析】旅游车和卡车并列同方向停放,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A、旅游车静止,卡车向后运动,以卡车为参照物,旅游车向前运动,故A不可能;B、卡车静止,旅游车向前运

动,以卡车为参照物,旅游车在向前运动,故B不可能;C、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后运动,卡车运动更快,以卡车为参照物,旅游车在向前运动,故C不可能;4D、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旅游车运动更慢,以卡车为参照物,旅游车向后运动,故D可能。【例2】五一节期间,小静乘汽车到姥姥家去度假,汽车在

平直公路上行驶,如图所示,小静的感觉是:远处的村庄相对于电线杆在向________运动(填“前”或“后”);近处的小树相对于电线杆在向________运动(填“前”或“后”);电线杆周围的景物看起来好像在绕电线杆做________时针转动(填“顺”或“逆

”)。【答案】前;后;顺。【解析】由题意可知,小树、电线杆和村庄在一条直线上,村庄离车最远,所以相对于电线杆向后运动慢一点,人从车里往外看以电线杆为参照物时,村庄看上去是在往前运动;同理,可得出小树相对于电线杆向后运动。所以,村庄

和小树绕着电线杆做顺时针转动。【例3】在下列诗词中都蕴涵着物理知识,其中能体现“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C.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D.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

香【答案】A【解析】A、以“帆船”为参照物,“青山”和“帆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青山”是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物,“青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青山”是静止的;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故A符合题意;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

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C、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故C不符合题意;D、满架蔷薇一院香,整个院子里都能闻到蔷薇花的香味,是气体

分子运动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例4】甲、乙、丙三辆车一起以各自的速度向东匀速直线行驶,t1时刻甲乙丙的位置如图所示,甲乙、乙丙之间的距离均为1千米。行驶一段时间后,t2时刻乙在甲后方800米的位置,丙在乙后方12

00米的位置,则在t1和t2这段时间内()A.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向西运动B.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向东运动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运动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答案】D【解析】AB、t1时刻甲丙之间相距2km,t2

时刻时甲丙之间还是相距2km,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是静止的,故AB错误;CD、t1时刻甲乙之间相距1km,t2时刻时甲乙之间相距800m,所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故C错误,D正确。【例5】寓言“龟兔赛跑”的故事家喻户晓,兔子输了比赛很不服气决定和乌龟再比一次,比赛过

程如5图所示,请认真阅读图象,则根据这幅图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比赛途中,乌龟和兔子共相遇三次B.比赛结果是乌龟获胜C.比赛时乌龟先出发D.乌龟在比赛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B【解析】图中给出的是乌龟和兔子的s

-t图象;A、乌龟和兔子从同一地点出发,当通过的路程相同时,二者相遇,表现在s-t图象上是两图象的交点;两图象共有三个交点,所以途中乌龟和兔子共相遇三次,故A正确。B、由图象可知,全程为100m,跑完全程时,兔子用的时间短,所以兔子获胜,故B错误。C、乌龟在0秒时出发,兔子

在t1秒才出发,所以乌龟先出发,故C正确。D、由图知,乌龟的s-t图象为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乌龟在比赛中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例6】甲、乙两名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中错误的是()A.前4min乙同学的速度比甲同学的速度大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m/sC.乙同学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m【答案】C【解析】A、由图象可知:乙4min运动的路程是240m,乙的速度v乙=s乙/t=240m/4×60s=1

m/s;甲4min运动的路程是120m,甲的速度v甲=s甲/t=120m/4×60s=0.5m/s;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A是正确的;B、甲在0~10min,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同学在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B是正确的;C、乙在0~4min,

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段时间内乙运动的速度是1m/s,乙同学4min之后保持静止,所以C是错误的;D、6甲图象和乙图象的交点就是甲和乙的相遇的时刻,此时甲和乙运动的路程都

是240m,所以D是正确的。【例7】下列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①足球撞击在门柱上被弹进球门②用力捏气球,气球形状发生变化③用力握小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

【解析】①足球撞击在门柱上被弹进球门,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②用力捏气球,气球形状发生变化,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③用力握小球,球变瘪了,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尘土吹得漫天飞舞,尘土由静止到运动,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在这四种现象中:①④物体是因为

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②③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例8】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两个物体接触时才能发生力的作用D.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不一定要接触【答案】

C【解析】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A正确;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故B正确;C、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C错误;D、物体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

的作用,例如磁体吸引铁块,故D正确。【例9】如图所示,用撬棒撬石头,手握在撬棒的末端比握在撬的中部要省力些;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力的大小B.力的方向C.力的作用点D.施力物体【答案】C【解析】由图和题意可知,手握在撬棒的末端

比握在撬的中部要省力些,两处的位置不同,力的作用点不同,手握在撬棒的末端要省力些,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例10】如图所示,一条薄钢条的一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它发生如图中A、B、C

、D所示的变化,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如果力F1>F2=F3=F4,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的两个图是_________。7【答案】不同的;BD【解析】由图可知,薄钢条受力后的形状和弯曲的方向是不同的,即力的作用效果

是不同的;研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的关系时,应选择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相同,而作用点不同。所以选择的是图B和D。【例11】用如图所示的水壶提水时,手应提在水壶把手的_________(填“A”或“B”,下同)处;把水壶里的水灌到保温瓶中去时,手应提在水壶把手的_________处。出现这样

的差别主要是因为力的三要素中力的_________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所导致的。【答案】B;A;作用点;作用效果。【解析】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的力的效果也就不同,用水壶提水时,手应提在水壶把手的B处,把水壶里的水灌到保温

瓶中去时,手应提在水壶把手的A处。【例12】在图甲、乙中,河里停着两只完全相同的小船,两船离岸的距离相等,船上各站着一个质量相等的人,河岸上也各站着一个人,现要使两船靠岸,甲图中只有岸上一人用力F收绳,乙图

中岸上和船上的两人都用力F收绳,则__________________(选填“甲船先”“乙船先”“甲乙两船同时”)靠岸。【答案】甲乙两船同时【解析】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把船和船上的人看作整体,在两种情况下面它们受到的力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运动方向都是受到绳子的拉

力和水的阻力,由于船和人的质量都一样,所以应该同时靠岸。【例13】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同学站在滑板上,在旱冰场上相对而立,如果甲用60N的力推乙,甲自己也会向后运动,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甲对

乙的力_________(>,<,=)乙对甲的力,乙由静止变为后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答案】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改变人的运动状态。【解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同学用60N的力推乙同学,同时乙同学对甲同学有一

个大小也为60N的推力。甲同学受推力后,由静止变为后退,这说明力改变人的运动状态。(时间120分钟,满分1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温州校级测试)下列数据与事实相接近的是()A.一瓶矿泉水的质量为100gB.正常骑自行车

的速度为1m/sC.齐齐哈尔市冬天的最低气温约为﹣10℃D.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答案】D【解析】估算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A、矿泉水瓶

的容积在500ml左右,一瓶水的质量在500g左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人步行的速度在1m/s左右,自行车的速度应该在5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齐齐哈尔位于我国北方,冬季的最低气温在﹣30℃以下。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课桌高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左右,即80

cm左右。此选项符合题意。【点评】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多锻炼估测的能力。2.(乐青校级月考)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月球绕地球转动B.树木的生长C.空气的流动D.人造卫星的发射【答案】B【解析】(1)机械运动是指一

个相对于别的物体有位置的改变;(2)物理上的运动都是相对的,判断物体是不是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是不是有位置的改变。解:A.月球的位置相对于地球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是机械运动;B、树木的生长,是植物生长过程,中

间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机械运动。9C、空气流动时,空气的位置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是机械运动;D、人造卫星的发射位置相对于地球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是机械运动;【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3.(2019•自贡中考)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

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A.河岸B.山C.船D.岸边的树木【答案】C【解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

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A、以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不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B、若以山本身为参照物,那它只

能是静止的,而且一般是不能选研究对象为参照物,故B不符合题意;C、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C符合题意;D、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山与岸边的树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不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4.(宁波中考)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A.斜向上爬升B.斜向下俯冲C

.竖直向上爬升D.竖直向下俯冲【答案】B【解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取一个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A、当战斗机斜向上爬升

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低右高,倾斜向下,故A错误;B、当战斗机斜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高右低,倾斜向上,如图乙所示时。故B正确;C、当战斗机竖直向上爬升,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右侧舷

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还是水平的,且与飞机的距离越来越远,故C错误;D、当战斗机竖直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还是水平的,且与飞机的距离越来越近,故D错误;10也可以这样解答,不管战斗机如何飞

行,“天地分界线”始终是水平的,可旋转书本,将乙图中的“天地分界线”调至水平位置,此时飞机左侧(机头方向)向下倾斜。【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5.(杭州期中)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

,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C.站在地球上的人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

动的【答案】D【解析】题目中各选项的参照物和被研究物体已给出,所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的

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本选项正确。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本选项正确。C、站在地球上的

人如果他以自己为参照物。自己与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故本选项正确;D、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本选项错误;【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注意题目的要求:选择错误的。6.(嘉善期末)临时停车场内,旅游车和卡车并列同方向停放。小明坐在旅游车内看着旁边

的卡车,突然感觉旅游车在向后运动。下列关于旅游车和卡车的运动情况中,不正确的是()A.旅游车静止,卡车向前运动B.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卡车运动更快C.旅游车向后运动,卡车静止D.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

,旅游车运动更快【答案】D【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11解:A、当旅游车仍然静止,卡车向前运动,旅游车相对于卡车响后运动。故A正确;B、当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卡车运动更快时,以卡车为参照物

,旅游车向后运动。故B正确;C、旅游车和卡车并列同方向停放,当旅游车向后运动,以卡车为参照物,旅游车向后运动,故C正确;D、当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旅游车运动更快时,以卡车为参照物,旅游车向前运动。故D错误。【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

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是可以不同的。7.(舟山校级期中)关于“龟兔赛跑”的寓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起跑时,我们说兔子比乌龟跑的快,采用的是“相同路程看时间”的比较方法B.乌龟先到终点,比兔子跑的快,采用

的是“相同路程看时间”的比较方法C.兔子睡前的赛跑速度加上睡后的赛跑速度再求平均值即是兔子全程的平均速度D.求兔子全程的平均速度,用整个路程除以兔子跑动的时间即可【答案】B【解析】(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一是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路程大的运动的快;二是相同的路程比

较时间,时间少的运动的快。(2)平均速度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只反映整个过程运动快慢,比较物体始终运动快慢要看每时每刻的速度。解:A、起跑时,相同时间内,兔子通过的路程大,因此兔子比乌龟跑的快,采用的是

“相同时间看路程”的比较方法,故该选项说法错误;B、乌龟先到终点,它们通过的路程相同,但乌龟用的时间少,因此乌龟跑的快,采用的是“相同路程看时间”的比较方法,故该选项说法正确;C、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兔子全程的平均速度应该等于总路程除以兔子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不

是兔子跑动的时间,故该选项说法错误。【点评】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只反映物体在一段时间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能反映物体每时每刻的速度。8.(温州期中)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

是()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快慢的C.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答案】C【解析】物体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是物体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解: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故AD错误,C正确;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精确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故B错误;【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一道

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12正确解题。9.(长沙校级模拟)在田径赛中,运动员可在10s内跑完100m的路程;城市马路上汽车的速度是30km/h;非洲羚羊的奔跑速度可达20m/s。这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A.汽车、羚羊、运动员B.运动员、汽车、羚羊C

.羚羊、运动员、汽车D.羚羊、汽车、运动员【答案】C【解析】知道运动员的运动时间和路程,根据速度公式V=𝑠𝑡求出运动员的速度。把运动员的速度、汽车的速度、羚羊的速度,统一单位,比较速度的大小。解:运动员的速度为:V员=𝑠𝑡=100

𝑚10𝑠=10m/s。V车=30km/h=8.3m/s。V羊=20m/s。V羊>V员>V车。【点评】比较任何一个物理量的大小都要统一单位,才能比较大小。10.(眉山中考)2018年4月30日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在眉山市湿地公园隆重举行,若甲、乙两位

运动员同时从起跑线起跑并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时间s﹣t图象是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运动5s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m,则()A.甲的s﹣t图象一定为aB.乙的s﹣t图象一定为cC.甲的s﹣t图象可能为bD.乙的s﹣t图象

可能为a【答案】A【解析】(1)根据s﹣t图象找出同一时刻a、b、c对应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判断三图象对应速度的大小关系;(2)由图象判断5s内,三图象的路程差;(3)根据图象a、b、c的速度及它们5s的

路程差,根据题意选择答案。解:(1)由图象可知,相同时间内(如t=4s)a、b、c的路程关系为sa>sb>sc,由速度公式v=𝑠𝑡可知,va>vb>vc;(2)由图象可知,t=5s时,sa﹣sb>2m,sa﹣sc≈4m>2m,sb﹣sc<2m;(3)由题知,甲

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运动5s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m;结合前面解答可知,甲的s13﹣t图象一定是图线a;乙的s﹣t图象可能是图线b,也可能是图线c;【点评】本题是一道物体的s﹣t图象题,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分析清楚图象,由图象找出路程s与时间t的对应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11.(恩

施州中考)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一定发生了作用B.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C.力能脱离物体而存在D.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一定产生力的作用【答案】A【解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接触力和不接触力两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

,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故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之间一定发生了作用,故A正确。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想产生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故B错误。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故C错误。D、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

作用,比如并排放置,不相互挤压的桌子,故D错误。【点评】本题关键要知道力的种类、相互性,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都有关。12.(2019秋•崇明区期末)在下面所指出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A.

手对弹簧的拉力B.人对跳板的压力C.手对弓的拉力D.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答案】D【解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种是可改变物体形状,一种是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变

化。解:A、弹簧受到拉力变长,说明力可改变物体的形状,不符合题意;B、跳板受力变弯,说明力可改变物体的形状,不符合题意;C、弓受力变弯,说明力可改变物体的形状,不符合题意;D、小铁球受到磁力后运动方向变化,说明力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

态,符合题意。【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是否能正确辨别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的能力,要知道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两种,一是速度大小,二是运动方向。1413.(河南中考)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C.火

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答案】D【解析】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水同时也会给浆一个向前的力,故船前进,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不符合题意;B、

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地同时也会给人向前的力,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不符合题意;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火箭对喷出的燃气产生向下的推力,反之燃气对火箭产生向上的推力,使火箭升空的,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不符合题意;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只是说明了力可以改变运动状态与方向,没有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符合题意;【点评】此类题目考查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

作用是相互的。14.(富阳校级期中)两名同学用弹簧拉力器比试臂力的大小,他们拉同一把弹簧拉力器的3根弹簧,结果都能将手臂伸直,则()A.手臂粗的人手臂所用的力较大B.手臂长的人手臂所用的力较大C.两人的手臂所用的力一样大D.无法比较两人手臂所用的力的大小【答案】B【解析】在弹簧的弹性

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的拉力成正比,人所施加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大,据此分析解答此题。解:弹簧伸长越长,弹簧产生的弹力越大,人对弹簧施加的拉力也越大;两名同学都把拉力器上的三根弹簧拉开,都把手臂撑直,手臂越长的人,弹簧的伸长量越大,人所用的拉力越大,

手臂用力的大小与手臂的粗细无关。【点评】本题考查了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正确理解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将弹簧拉开这只是“现象”,谁将弹簧拉得更长,这才是“本质”,所以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15.(中山市模拟)如图所示,使一薄

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b)、(c)、(d)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F1=F3=F4>F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15A.图(a)和(b)B.图(a)和(c)C.图(a)和(d)D.图(b

)和(d)【答案】C【解析】力的三要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就应该控制力的方向、大小相同,而作用点的位置不同。解:A.图(a)和(b),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相同时,研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的关系,力越大钢条形变大,不符合题意;

B、图(a)和(c),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时,研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的关系,力的方向不同,钢条的形变不同,不符合题意;C、图(a)和(d),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相同时,研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的关系,力的作用点不同,钢条的形变大小不同,符合题意;D、图

(b)和(d),力的方向相同时,力的大小不同,力的作用点不同,一个不变量,两个改变量,不能研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不符合题意。【点评】本题考查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要认真分析四图中的异同条件。16.(宁波中考)下列描述与实际相符的是()A.托

起2个鸡蛋的力约1牛顿B.初中生投掷的实心球质量约10千克C.一本九年级(上)的科学书厚约10厘米D.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约340米/秒【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我们需要掌握估测法: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

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解:A一只鸡蛋重约0.5N,托起2个鸡蛋的力约1牛顿。符合实际;B初中生投掷的铅球质量约5kg,实心球的密度较小,所以质量小于铅球。不符合实际;C一本九年级(上)的科学书厚度与手指宽度差不多,在1cm左右。不符合实际;D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

约3×108米/秒。340m/s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实际。【点评】学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日常生活中要处处留心,注意积累,动脑思考,并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17.(杭州中考)下列四幅图

是描述一轻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水平拉力F作用下发生形变后静止时的情景,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16A.B.C.D.【答案】D【解析】弹簧测力计是依据“弹簧所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这一原理制成的,这种变化在弹簧的弹性限度

范围内是成正比的,一旦超过,弹簧就无法恢复原状,而且不同的弹簧,弹性限度也不同,所受拉力相同,伸长也会不同。解:由于拉力能大小不变的被固体传递到每一匝弹簧上,一轻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水平拉力F作用下发生形变后静止时应该是均匀拉伸,图中只

有D图是均匀拉伸的。【点评】本题考查弹簧测力计的设计原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弹簧发生形变后是均匀拉伸的。18.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一根原长为10厘米的弹簧,受到1牛的拉力时,长度变为12厘米,若受4牛拉力时,伸

长长度为()A.8厘米B.16厘米C.18厘米D.22厘米【答案】A【解析】根据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已知2N的伸长可求出3N的伸长;已知弹簧的伸长也可求出拉力的大小。解:一根原长为10厘米的弹簧,受到1牛的拉力时,长度变为12厘米,

即受1N拉力时,弹簧伸长2cm,受4N拉力时,弹簧的伸长为4N×2cm/N=8cm。【点评】解决本题的依据是: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注意是弹簧的伸长而不是弹簧的长度。19.(洪泽区期中)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

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拉弹簧的力只能沿着竖直向下的方向B.拉弹簧的力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C.测量前应先检查弹簧测力计指针是否指在零点D.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答案】A【解析】根据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分析:(1)观

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2)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解:A、说法错误,只要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即可;B、C、D、说法正确。【点评】本题考查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20.(垫江县期末)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

中,正确的是()A.只有弹簧、橡皮筋才能产生弹力B.弹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C.弹簧的弹力总是跟弹簧的长度成正比D.只有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间才存在弹力作用17【答案】D【解析】根据以下知识答题:(1)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直接

接触的物体要施加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2)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直接接触;②物体发生形变。(3)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及物体的形变量有关。解:A、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弹性形变都能产生弹力,不只是

弹簧和橡皮筋,故A错误;B、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情况有关,其方向不一定竖直向下,故B错误;C、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成正比,并不是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故C错误;D、只有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间才存在弹力

作用,故D正确。【点评】本题考查了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判断,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21.(漳平市校级期中)某物理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展开了一翻热烈的讨论

。甲同学说:“自然界中存在两类物体,一类是静止的物体,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另一类是运动的物体,如飞行的飞机、行驶的汽车等。”乙同学说:“以相同速度同向行驶的两辆汽车,以地面为参照物,两车都是运动的,而以对方为参照物,另一车又是静止的,因此,任何物体我们

都无法描述它的运动情况。”丙同学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决定于参照物,选地面为参照物,物体就是静止的,若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则物体就是运动的。”丁同学说:“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是相对的。”以上四位同学的发言,你认为__________同学的发言是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丁;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作机械运动,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一定要选择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解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

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对于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

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所以,甲、乙、丙三位同学的说法错误;丁同学的说法正确。【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

置是否变化。22.(贵港中考)国家级“奔跑中国•一带一路”马拉松系列赛首站﹣﹣2018贵港国际马拉松于2018年183月4日在贵港市新世纪广场起航开跑,CCTV5全程直播。其中半程马拉松距离为21.0975km,合__________m.大山同学在奔跑过程中看到街

道两旁的树木向后倒退,他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答案】21097.5;自己。【解析】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km=1000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根据各个单位之间

的进率进行换算。被研究的物体和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之间发生位置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解:因为1km=1000m,所以21.0975km=21097.5m;大山同学在奔跑过程中,街道两旁的树木相对于大山同学向后运动,因此他是以自己为参照

物的;【点评】此题考查了单位的换算和参照物的选择,难度不大,认真分析即可。23.(攀枝花模拟)如图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

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定最先达到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物理学中用__________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答案】相同时间内的路程;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速度。【解析】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两种:(1)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2)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2、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解:(1)龟兔进行赛跑,比

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跑得快。(2)由于兔子中途轻敌睡觉,“裁判员”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来判断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跑得快。(3)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点评】此题考查

的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是一道基础题,会用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是本题的解题关键。24.(浦东新区月考)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米/秒,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在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家距学校600米,他背着书包以此速度从家步行至学校,以书包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答案】运动快慢;每秒内通过的路程为1.2米;静止。【解析】①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②运动方向和速度都相同的两个物体,以对方为参照物,都处于静止状态。解: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m/s,表示人每秒内通过的路程为1

.2m;②以书包为参照物,他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19【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的概念以及运动与静止的判断,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研究对象的状态以与参照物是否发生位置变化为准,特别注意的是:参照物一定是假定静

止的。25.(黎平县校级期中)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称为__________,物体间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的,例如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是

改变了跳板的__________,后者主要是改变了运动员的________________。【答案】力;相互;形状;运动状态。【解析】(1)根据力的定义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进行解答;(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运动

状态。解:(1)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称之为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时候,跳板会变弯,所以是形状发生了变化;跳板对运动员施力时,将运动员弹起,使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力的定义、物体间力的相互性以及

力的作用效果。在分析过程中要把形状的变化和运动状态的变化区别开来。26.(白银区校级期末)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②还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下列

现象中,属于力的作用效果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力的作用效果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a)人坐沙发,沙发凹陷(b)汽车匀速转弯(c)运动员拉弓(d)用头将足球顶起(e)马拉车加速

前进(f)用手将钢锯条弄弯。【答案】运动状态;形状;(b)、(d)、(e);(a)、(c)、(f)【解析】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的改变包含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解: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a)人坐沙发,沙发凹陷,属于力改变物体的形状;(b)汽车匀速转弯,属于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运动员拉弓,属于力改变物体的形状;(d)用头将足球顶起,属于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e)马拉车加速前

进,属于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f)用手将钢锯条弄弯,属于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属于力的作用效果①的是(b)、(d)、(e),力的作用效果②的是(a)、(c)、(f)。【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7.(正定县期末)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

__________。在弹性限度内,两人同时用4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N;若将此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用8N的力拉它,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N。【答案】测力计;4;8

。【解析】弹簧测力计使用时,总是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弹簧测力计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就是一对平衡力,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某一个力的大小。20解: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测力计受到一对

为4N的平衡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这个力的大小,等于4N;将此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在墙上,用8N的力拉它的另一端,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8N。【点评】考查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

正比。28.(姜堰区月考)弹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弹簧具有测量功能、紧压功能、复位功能和缓冲功能及储存能量的功能。(1)弹簧被拉伸或压缩后,力图恢复其原来的形状,会对使它伸长或缩短的物

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力叫做__________。(2)下表是小明研究弹簧长度与所受拉力大小关系时记录数据的表格。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弹簧的长度L”或“簧伸长的长度△L”与它受到拉力F成正比;若在该弹簧下挂一个3.5N重的

钩码,则弹簧的长度应为__________cm.(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钩码重G/N00.51.01.52.02.5弹簧长度L/cm456789(3)举一个生活中应用弹簧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弹力;(2)弹簧伸长的长度△L;11;(3)汽车减震器或弹簧座椅。【解析】(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簧受力形变时会产生反作用的力,即弹力;(2)认真分析数据,得出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根据关系式代入数据得出弹簧的长度;(3)弹簧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多,主要是应用了它的复位功能

。解:(1)弹簧的特点就是在拉伸或压缩时都要产生反抗外力作用的力叫做弹力,而且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2)由数据可见,弹簧每受到0.5N的拉力,弹簧伸长1cm,则每受1N的力,弹簧伸长2cm,则弹簧伸长量△L与它受到拉力F的关系式为△L=F×2cm/N

;若在该弹簧下挂一个3.5N重的钩码,3.5N=2.5N+0.5N+0.5N,则弹簧的长度应为9cm+1cm+1cm=11cm;(3)弹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减震器,我们家里夏天防苍蝇蚊子使用的纱门,门被推开后

,弹簧的复位功能可以使得弹簧纱门自动关闭以及弹簧座椅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弹力、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考查了弹簧弹力与弹性形变之间的关系,关键能够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结论。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6分)29.(崂山区校级期中)(1)放暑假了,

小明乘坐“和谐号”动车组外出旅游。列车开动后,小明看到窗外的人群在往后退,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若以站台为参照物,则小明是__________的。(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

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①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___mm。21②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③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

适当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一些。④由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3)一列火车以15m/s的速度通过了一座桥用了90s,已知火车长150m,则桥长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列车;运动;(2)①2;②v=�

�𝑡;③小;④0.03(3)桥长1200m。【解析】(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

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2)①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最小的一个格表示的数值,根据图中刻度尺分析即可;②公式v=𝑠𝑡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③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

时间长些;④刻度尺的分度值为2mm,sAB为小车在A、B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tAB由秒表直接读出;vAB用公式v=𝑠𝑡计算。(3)知道车速和通过桥用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变形s=vt可计算出火车过桥行驶的距离;火车通过大桥应是完全通过,此时火车实际行驶的路程为s=s桥+s车,然后减去车

长即可求出桥的长度。解:(1)小明以列车为参照物,窗外的人群与列车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列车是相对静止的,窗外的人群是运动的,所以会看到窗外的人群在往后退;站台与他自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以站台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2)①由图知:刻

度尺上一个大格是1cm,里面由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表示2mm;②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𝑠𝑡进行测量的;③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④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AB=9

.00cm,AB所用时间为tAB=3s,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AB=𝑠𝐴𝐵𝑡𝐴𝐵=9.00𝑐𝑚3𝑠=3.00cm/s=0.03m/s。(3)由v=𝑠𝑡可得,火车过桥所通过的距离:s=vt=15m/

s×90s=1350m,22则桥长s桥=s﹣s车=1350m﹣150m=1200m。【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知道火车实际行驶的路程等于该火车的长

度与桥的长度之和是解答此题关键。30.(鹿城区校级二模)为了探究力能否使玻璃瓶发生形变。甲同学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发现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了。于是他得出结论: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乙同学认为力使玻璃瓶发生的形变并不是水面上升的唯一原因,该装置不能实现实验目的。丙同

学却认为可以实现,只需修改实验步骤。主要步骤如下:用较大力挤压瓶壁,水面上升高度记为h1,松手,水面落回原处。再用较小力挤压瓶壁,水面上升高度记为h2.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甲同学的操作,你

认为使水面上升除了玻璃瓶形变还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丙同学两次挤压需要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3)若实验结果能说明力的作用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则h1和h2的关系是______

____。【答案】(1)水受热膨胀;(2)力的作用点;(3)h1>h2。【解析】(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解答;(3)其他条件相同时,力越大,力的作用

效果越明显。解:(1)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使水面上升除了玻璃瓶形变还有可能是水受热膨胀所致;(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故丙同学两次挤压时,要控制力的作用点相同;(3

)力的作用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力越大则形变效果越明显;则h1和h2的关系是h1>h2。【点评】此题考查了物理实验中的多个方面,明确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以及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可解答此题。31.(东湖区校级月考)小李在课外用图

示装置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并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如下:钩码质量(g)050100150200250300350400指针位置(cm)2345677.57.57.5(1)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弹簧原长是__________cm,若用该弹簧制作一只弹簧测力计,其量程为__________N;(3)小李作出了如图的三个图象,其中正确的是______。23【答案】(1)在弹性限

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2)2;0~2.5;(3)B【解析】(1)当钩码质量为0时,指针所指的位置即为弹簧的原长,随着拉力的增加,弹簧逐渐伸长,比较弹簧伸长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可得出其变化规律;(2)当

弹簧受到的拉力为零时,弹簧的长度为弹簧的原长;当弹簧的伸长量不发生变化前的最大测量,即为弹簧的量程;(3)明确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意义,然后抓住两个关键点进行解答:①当F=0N时,弹簧长度2cm;②当F≥2.5N时,弹簧的长度不再变化。解:(1)由表中数据知:由表中数据

可知:在50~250g的范围内,弹簧的长度随物体质量的增大而加长,即: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所挂钩码为0时,弹簧的长度为2cm,因此弹簧的原长为2cm;当弹簧的长度为7.5cm时,弹簧的长度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当弹簧伸长7cm时所受的拉力

即可弹簧的量程,即F=G=mg=0.25kg×10N/kg=2.5N;(3)结合表中数据读图象可知,弹簧的原长为2cm,所以横坐标应从2cm处开始,所以A错误;当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即使再增加物体的重力,弹簧也不会再伸长,故C错误;所以只有B符合题意。【点评】本题通过探

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得出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一结论。考查的难点在于对图象的判断,要明确弹簧的原长在图象中的体现和超过弹性限度时弹簧的长度不变,是解答正确的关键。32.(上虞区校级期中)小明和小亮在操

场上玩耍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们想到水平抛出物体的这个“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

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从探究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实验器材,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实验序号钢球质

量抛出点离地高度水平抛出的速度落地时间t/s落地点与抛出点24m/kgh/mv/(m/s)的水平距离x/m110210.640.64220210.640.64310220.641.28410420.911.82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实验序号为__________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实验序号为__________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3)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用实验序号为_______

___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4)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同时还可得出“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的

实验结论。【答案】(1)1、2;(2)1、3;(3)3、4;(4)抛出点离地高度;水平抛出的速度、抛出点离地高度。【解析】(1)要验证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应控制水平抛出速度与抛出点离地的高度相同,据此找出满足要求的实验序号;(2)为了验

证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要控制抛出钢球的质量与抛出点离地的高度相同,据此找出满足要求的实验序号;(3)为了验证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要控制抛出钢球的质量与抛出钢球的速度相同,据此找出满足要求的实验序号;(4)分析表中数据找

出影响钢球运动时间的因素、影响钢球水平运动距离的因素。解:(1)由表中数据知1、2两组实验数据的水平抛出速度与抛出点离地的高度相同,用1、2两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一;(2)由表中数据可知1、3两组实验数据钢球的质量与抛出点离地的高度相同,用1、3两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二;(3)

由表中数据可知3、4两组数据抛出钢球的质量与抛出钢球的速度相同,利用3、4两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三;(4)由表中1、4(或2、4,或3、4)两组实验数据可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点的高度有关;25由1、2两组数据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钢球的质量

无关;由2、3两组数据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钢球的水平抛出速度无关;由1、3、4(或2、3、4)三组实验数据可知: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与水平抛出的速度和抛出点离地高度有关;【点评】本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本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认真分析表中数据、会应用

控制变量法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四、分析计算题(14分)33.(5分)(鼓楼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美国汽车迷制造的跑车“海狮”是目前世界上号称最快的水陆两栖车之一,质量为2000kg,海上速度可达到96kg/h,若它以此速度航行6min,那么,“海狮”车航行

距离为多少?【解】已知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利用S=vt可以得到行驶的距离。解:由v=𝑠𝑡可得,“海狮车”行驶的距离为s=vt=96km/h×6×160h=9.6km;答:“海狮”车航行的距离为9.6km;【点评】此题是关于速度变形公式应用的计算题,难度适中,只要熟悉速度及其变形就能正

确解答。34.(9分)(平谷区一模)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地球同步卫星是指位于赤道上空一定高度上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的卫星,它与地球转动同步,故称地球同步卫星。地球同步卫星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传真和广播电视等项业务。当某卫星地面站向卫星发射微波(电磁波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通讯信号后,

由于微波能穿透电离层,因此卫星很容易收到信号,并把它放大后发回地面。于是,卫星所覆盖的地区的卫星地面站,就能接受到此信号。在赤道上空约为36000km的高度上布设3颗同步卫星,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讯。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同步卫星在轨道运行时相对于地面是_________

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同步卫星通讯是利用__________来传递信号的。(3)请你估算一下,从地面发送信号到同步卫星,再由同步卫星发回地面,所需要的最短时间约为多少?【答案】(1)静止;(2)微波;(3)0.24s。【解析】(1)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

,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2)同步卫星通讯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号的。26(3)根据距离s和速度v,利用公式t=𝑠𝑣就可以计算出时间。解:(1)同步卫星相对于地面

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地面做参照物,同步卫星是静止的;(2)同步卫星通讯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号的。(3)根据v=𝑠𝑣可得无线电波传播的距离:s=36000km×2=72000km;所以,从地面发送电磁波信号通过同步卫星返回至少需要的时间:t=𝑠𝑣=

72000𝑘𝑚3×105𝑘𝑚/𝑠=0.24s。(4)同步卫星的用途很多,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传真和广播电视等项业务。【点评】此题涉及到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应用、电磁波的应用等,是一道综合性

较强的题目。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6003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