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十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共(20)页,7.19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590fff4dacb2893dfa1c40e3715a7b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浙江省十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地理试题卷一、选择题I(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浙江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对本地水库开展调查研究,并拍摄了水库周边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A.B.C.D.2.在此次调查研究过程中,可以()A.用RS确定水库容纳的水量B.用BDS模拟水库库容变化C.用GIS输出水库库区地形图D.用GNSS获取水库表层温度【答案】1C2.C【解析】【1题详解】浙江地处亚热带季
风区,位于东南丘陵区域,多河流地貌,C正确;图甲为典型风蚀地貌,A错误;图乙为冰川地貌,B错误;图丁为海蚀柱,为海岸地貌,D错误。故选C。【2题详解】RS不可以计算水库水量,A错误;模拟库容变量需要GIS,B错误;GIS可以直接输出地理图件,C正确;RS可
以获取水库表层温度,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
述的技术系统。2022年12月某日清晨,浙江北部某山村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霜,下图为该村聚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3.该村的霜冻最可能出现的聚落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4.村民发现院子里的大香樟树下没有结霜,其主要原因是()①树干高大,阻挡了
强劲西北风②枝叶繁茂,遮挡下沉的冷空气③枝叶阻挡地面辐射向高空扩散④树下逆温现象显着,风力较弱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3.A4.B【解析】【3题详解】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霜冻容易在昼夜温差大且夜间气温低的地方形成,读图可知,丁地受湖泊影响,夜间降温较慢
,气温较高,D排除;甲在谷底,晚上吹山风,冷空气容易在谷底聚积,降温辐度大,导致甲地容易出现霜冻,乙丙在山坡,冷空气不容易堆积,霜冻可能性较小,BC排除,A符合题意。故选A。【4题详解】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浙江北部某
山村受冬季风影响较小,①排除;大香樟树枝叶繁茂,遮挡下沉的冷空气,②符合题意;枝叶会阻挡地面辐射向高空扩散,③符合题意;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称为逆温,树下不容易出现逆温,④排除。故选B。【点睛】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在冬春季
,多为寒潮南下,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引起;或者受寒潮影响后,天气由阴转晴的当天夜晚,因地面强烈辐射降温所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雪上加霜”。温度低于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
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5.图示岛屿东侧海域深度较西侧大的主要原因是()A.西侧泥沙淤积严重B.东侧处于板块消亡边界C西侧沿海多沼泽D.东侧处于板块生长边界6.甲地植被类型的特
征为()A.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B.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C.以松、衫类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D.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答案】5.B6.B【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区
域是新西兰,岛屿东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属于消亡边界,海域较深,B正确,D错误;岛屿面积较小,河流短促,西侧泥沙淤积较少,A错误;西侧沿海多沼泽,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B。【6题详解】甲地北部
纬度较低,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甲地偏南,纬度略高,不可能是终年常绿多革质叶片的硬叶林,A错误;甲地位于东部沿海,气候温暖,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B正确;
松、杉为主的针叶树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山地,C错误;甲地位年降水量适宜,生长高大乔木,D错误。故选B。【点睛】新西兰的植被主要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针叶林主要由松树和云杉组成,分布在山地和高海拔地区。阔
叶林主要由桉树、欧洲柳树和欧洲榆树组成,分布在低海拔地区。此外,新西兰还有大片的草原和沼泽地,以及丰富的野生植物和高山植被。海洋热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极端高温事件。2020年夏秋季(6-9月),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影响,北部湾海区海洋表面温度较常年异常偏高。读北部湾区域
海底等深线地形图(单位:m),完成问题。.7.夏初时,与乙处比甲处表层()A.水温较高,盐度较高B.水温较低,盐度较高C.水温较高,盐度较低D.水温较低,盐度较低8.2020年北部湾海区海洋表面温度较常年异
常偏高期间()A.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常年偏强,且位置向西延伸B.北部湾区域夏季风较常年势力偏强,降水偏多C.北部湾区域台风活动较常年偏多,海气作用强D.厄尔尼诺现象强度较常年偏强,极端天气增多【答案】7.C8.A【解析】【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影响该区域的季风主要为南亚季风,夏季该区域盛行西南风,受西南风的影响甲处受来自低纬度的海水的热量传输,比同纬度乙处的水温较高,甲处附近有河流注入,乙处河流注入较少,故甲处的盐度较乙处高,C正确,ABD错误。故选C。【8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20年夏秋季(6-9月),受西北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异常影响,北部湾海区海洋表面温度较常年异常偏高。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往年强,盛行下沉气流,不容易形成降水,导致海洋表层水温更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洋流、大气环流、海陆分
布等。在第四纪冰期时,北美五大湖周边地区(图中虚线区),全部被冰川覆盖,随着冰期结束,气温上升,留下大量的冰碛物。如今的北美五大湖周边地区森林密布,表层土壤变得肥沃,但底层贫瘠。读北大西洋局部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问题。
9.受洋流影响()A.甲处海岸线破碎B.乙处海域多冰山C.丙处渔业资源丰富D.丁岛全年气候寒冷10.导致北美五大湖周边地区现今土壤表层变肥沃,底层变贫瘠的原因主要是()A.冰川在表层沉积了大量有机物,随着冰川融化形成有机质层B.冰川侵蚀至成土母岩层,在冰期结束后重
新形成新的土壤层C.森林生长为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根系吸收了底层营养物质D.冰期结束后流水作用携带大量成熟土壤在湖泊周边区域堆积【答案】9.B10.C【解析】【9题详解】甲处海岸线破碎与冰川侵蚀和海浪侵蚀作用有关,A错误;乙洋流靠近冰雪覆盖
度格陵兰岛东部,海域多冰山,B正确;丁处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丙处没有渔场,C错误;丁岛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明显,气候温暖湿润,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据材料“北美五大湖周边地区森林密布”,该森林为落叶林,秋冬季枯枝落叶多,长期积累腐化,形成腐殖质,故土壤表层肥沃,由于森
林茂密,森林的根系发达,众多根系吸收底层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满足自身生长的需求,导致底层土壤贫瘠,C正确;有机物来自植被,冰川作用无法沉积有机物,A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主要来源,而生物因素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B错误
;周围没有成熟土壤的来源,D错误。故选C。【点睛】洋流影响着高低位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的分布,例如: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对于局部地区,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起降温减湿的作用,例
如: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影响沿海荒漠的形成。近年来,银川市不断加大对湖泊的保护和恢复力度,通过开挖河道,恢复被排干的湖泊,增加城市湖泊数量,扩大湖泊面积。读图,完成问题。11.银川市恢复区域内湖泊的水源主要来源于()①抽取地下水②农业生产
退水③引黄河水④截留雨水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2.银川市恢复和增加城区内湖泊的主要目的是()A.改善市民居住环境B.提升土地商业价值C.提供生产生活用水D.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答案】11.B12.A【解析】【11题详解】抽取地下水恢复区域内湖泊不可取
,会破坏地下水资源,加剧水资源短缺,形成地面沉降,①错,A、C错;银川位于贺兰山东侧,年降水量200mm左右,雨水数量少,不足以恢复区域内湖泊,④错,D错;将农业生产退水加以利用,引黄河水可以为城区内湖泊
提供水源,②③对,B对。故选B。【12题详解】银川市恢复和增加城区内湖泊能够调节区域微气候,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市民居住环境,A对;此举主要是生态、社会因素考虑,而不是为了提升土地商业价值,拉动房地产价格,B错;水源从外部引入
,如有需要直接加工成自来水即可,没必要先引水再利用,C错;银川年降水量200mm左右,城市内涝问题不严重,D错。故选A。【点睛】1.贺兰山是中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中国200毫米等降水量线。2.阻挡了来自于西北部冷空气对于宁夏平原的袭扰。3.阻挡了来自东
南方向的暖湿气流继续向西发展,使得宁夏平原获得丰富的降水。4.贺兰山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形成的积水对东麓的土地涵养水分起着重要的作用。5.减轻了冬春季沙尘暴对于平原的影响。浙江是水稻种植大省,普遍以双季稻经营为主,
每年7、8月份存在“双抢”,即抢收早稻、抢种晚稻。近年来,省内许多地区的种粮大户开始种植再生稻。再生稻,顾名思义就是收了还能再生的水稻。一般情况下,再生稻在3月份左右播种,8月份进行第一次收割,割后再生稻又发苗抽穗,11月
份进行第二次收割。据此,完成问题。13.“双抢”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晚稻生长期间有足够的水分B.充分利用“双抢”期间的晴朗天气C.确保晚稻的生长期,提高产量和品质D.降低晚稻秧苗生长期间病虫害发生机率14.种粮大户由种植双季稻向种植再生稻转变的主导因素是()A.市
场B.交通C.劳动力D.政策【答案】13.C14.C【解析】【13题详解】由材料分析可知,晚稻生产主要在秋季,此季节气温已逐渐降低,故热量条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为确保晚稻的生长期,提高产量和品质,必须抢收完早稻再抢种晚稻,C正确;该地在
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材料显示“双抢”为7、8月份,此时正值伏旱期间,降水少,水分不足,A错误;早稻收割需要晴朗天气,晚稻在晴热天气容易蒸腾旺盛而死亡,B错误;无法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由于劳动力短缺导
致“双抢”成本提高,而再生双季稻无需二次翻耕和播种,可大大节省劳动力成本,并且材料中有明显提示“再生稻在3月份左右播种,8月份进行第一次收割,割后再生稻又发苗抽穗,11月份进行第二次收割”,故劳动力是种粮大户由种植双季稻向种植再生稻转变的主导因素,C正确;传统双
季稻和再生双季稻同属双季稻,在产量上材料并无提及明显差距,二者的市场因素相差不大,A错误;交通、政策因素对农业种植类型的变化影响较小,BD错误。故选C。【点睛】再生稻的适宜种植区域多为光温资源“两季不足、一
季有余”的地区,人们可利用一季早中稻收割后培育再生稻,充分利用当地温光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及单位面积总产量。作为一种“一次播种、两季收获”的水稻栽培方式,再生稻具有增产增效、生育期短、米质优、省种、省工、节水等优点。近年来,我国成为全球第三大韩国人移居地。望京地
处北京东北部,距市中心约15千米,距首都国际机场仅10千米,聚集了近20万韩国人,是北京最大的韩国人聚居区。下图示意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读图,完成问题。15.下列关于韩国人聚居区说法正确的是()A.1992
—1998年花家地产业基础完善吸引韩国人口迁入B.1999—2002年花家地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快速下降C.2003—2008年望京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大幅度提升D.2009年至今望京聚居区的单中心空间格局进一步强化16.
外籍人口大量迁入给望京带来的影响主要是()A.人口集聚扩展了本地居民生活空间B.文化差异加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C.收入减少降低了地区人均消费水平D.区域发展改善了望京的生态环境【答案】15.D16.B【解析】【15题详解】读图可知,花家地是老社区,1992—1998年花家地产业基础并
不完善,吸引韩国人口迁入是因为靠近韩国国际学校,方便韩国学生入学,A错误;图片显示1999—2002年花家地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升高,B错误;韩国居民家庭总体年龄层次偏低,人口老龄化水平较低,C错误;2003—2008年望京地
区韩国居民集聚程度升高,2009年至今望京聚居区的单中心空间格局进一步强化,D正确。故选D。【16题详解】外籍人口大量迁入,挤占了扩展了本地居民生活空间,A错误;中外文化差异加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B正确;根据图例,图中可看出收入水平提高,C错误;外籍人口大量迁入对望京的生态环境是不利的,D错误
。故选B。【点睛】望京的韩国人聚居区是韩国侨民基于“民族认同”自我选择的结果。最初来华的韩国侨民在选择居留地时主要考虑区位因素,接近已存在的利于自己生活工作的机构。随着来京人数的扩大,后来者通过政府驻华机构、民间团体、亲朋好友等渠道得到择居方面的指引,自发地与先至的同胞“群居"在一
些小区内,在一种民族情感的链式传动下结成了具有独特社会网络的“亚社区”。在这里,种族成员间通过分享民族网络最大化内群体的社会交往保留本民族的生活规范和价值体系,并为公共服务的建立和共享提供规模门槛。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图,①所在地区的构造地貌为背斜谷。读图,完成问题。17.图中岩石及断
层的形成按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⑤⑥④B.②①⑤③④⑥C.①②⑤③④⑥D.②①③⑤⑥④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③处可能会找到三叶虫化石B.⑤断层两侧岩层倾斜方向不同C.①处岩层受挤压,岩层较坚硬D.⑥断层东侧岩层向南水平移动【答案】17.C18.B【解析】【17题详解】
结合岩层相互切割关系,断层⑥切穿其余地质构造,故⑥发生的最晚,AD错误;①②处为一个内老外新的背斜,故①老于②,C正确、B错误。故选C。【18题详解】③处为花岗岩,无化石出现,A错误;⑤断层右侧岩层位于背斜左翼向东南倾斜,而断层左侧岩层位于背斜右翼向西北倾斜,两者倾斜方
向不同,B正确;①处岩层为背斜核部,受拉张,岩层较脆弱,C错误;⑥断层东侧岩层向北水平移动,D错误。故选B。【点睛】判别背斜与向斜的依据是褶曲核部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核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就是背斜;核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就是向斜。山西襄汾陶寺遗址(35.8°N,111.5°E)被认
为是最初的“中国”,在此发现了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和圭表。观象台从观测点通过东2缝至东12缝观测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2009年6月21日,科研人员用圭表测到当天正午的圭尺影长比推断的陶寺文化时期当天的要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当从东12缝观测到日出
时,其北京时间最可能是()A.3:30B.5:30C.7:30D.9:3020.同现在相比,陶寺文化时期()A.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更大B.春分日太阳高度角更大C.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更慢D.冬至日日出方位更偏东【答案】19.B20.A【解析】
【19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观象台从观测点通过东2缝至东12缝观测日出方位,当从东12缝观测到日出时,日出东北,故此时为夏至日,当从东2缝观测到日出时,日出东南,则此时为冬至日。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而该地(35.8°N,111.5°E)比北
京时间晚约34分钟。当从东12缝观测到日出时,是该地达到一年中昼最长的时刻,昼长夜短,日出的北京时间不可以晚于6:34,故CD错误;夏至日的40°N昼长是14小时51分,而襄汾陶寺遗址(35.8°N)比北京的昼长略
短。假设当从东12缝观测到日出时,其北京时间为3:30,则襄汾陶寺遗址地方时2:56,为昼长为18小时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当从东12缝观测到日出时,其北京时间为5:30,则襄汾陶寺遗址地方时4:56,昼长为14小时左右,B符合题意。故选B。
【20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09年6月21日,科研人员用圭表测到当天正午的圭尺影长比推断的陶寺文化时期当天的要长。说明陶寺文化时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现在要大,说明陶寺文化时期的黄赤交角比现在更大,故太阳直射点南北
移动的幅度大,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更大,A正确;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时,太阳高度角与现在相同,B错;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幅度大,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更快,C错;冬至日日出方位仍然为东,但偏南幅度比现在要大,D错。故选A。【点睛】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
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伴随着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高铁网络不断完善,在很多大城市特别是地级市
都开始出现“一城多站”的现象,但在部分中小城市也有此现象出现。读高铁“一城多站”布局类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1.在部分中小城市出现的“一城多站”布局类型,最可能是()A.(a)、(b)B.(b)、(c)C.(c)、(d)D.(b)、(d)22.关于图中4种“一城多站”模式
说法正确的是()A.(a)模式存在高铁站点地区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B.(b)模式会增强所在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集聚力C.(c)模式高铁站城区中心易造成城市交通拥堵D.(d)模式会增强城区外站点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答案】21.D22.D【解析】【
21题详解】由图可见,(a)模式中站点数量大,单线多站点,说明布局该模式的城市对该线路方向出行要求高,乘客流量大,由此可推断(a)模式适合城市规模大,人口数量多,应适合大城市;(b)模式站点数量较少,在双线并行,站点主要在主城区边缘或者为布局在中心城区,说明布局该模式的中心城区客流量相对小,适合
中小型城市;(c)模式站点数量大,在主城区多点分布,说明布局该模式的城市整天人口数量大,各区域对交通要求高,适合在大城市布局;(d)模式中心城区站点少,与外围站点相连,说明布局该模式的城市内部人口对高铁需求不高
,人口数量较少,该模式适合中小型城市。综上可知,中小城市出现的“一城多站”布局类型,应为(b)、(d),ABC错,D对。故选D。【22题详解】图中(a)模式适合布局在大城市,城市规模大,高铁站会带来较大人流量,促进周围商业等产业发展,发展动力足,A错;(b)模式
高点站主要分布在主城区边缘或外围,对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集聚力较低,B错;(c)模式高铁站分布在城市多个区域,乘客来返高铁站方向的车流被分散,不易造成交通拥堵,C错;(d)模式城区外站点和城内站点向量,使城外站点增加了运输线路,增强了综合交通枢纽功能,D对。故选D。【点睛】城市化水平对高
铁站的选址影响重大,通常情况下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对外交通需求也更强烈。23.近年来“互联网+”正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实现全面深度融合,多个互联网行业巨头及互联网农业创业公司纷纷涉足。智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促进“三农”发展的新动力。读“互联网+”农业创
业公司六大模式图,“互联网+”农业创业公司对乡村振兴的主要作用是模式()①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市场②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③降低了生产销售的成本④促进了农产品的深加工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B【解
析】【详解】互联网的作用主要是把农业和互联网联系起来,体现在减少了销售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价格,联系生产和消费,对农产品深加工和改善人居环境意义不大,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大气的垂直速度(ω,单位:Pa/s)是表征大气垂直运动的物理量,其值
为正代表下沉,值为负代表上升。下图为某年7月北方部分区域经历的一次锋面气旋系统过境相关信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4.下图为锋面过境前后①②③观测点的气温、气压、风向时间变化图,其对应的观测点位置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乙甲丙C.乙丙甲D.丙乙甲25.沿116°E经线垂直速度的纬度—高度剖面图所示时刻最可能是()A.2:00B.8:00C.14:00D.20:00【答案】24.B25.D【解析】【24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图示情况为北半球锋面气旋过境,根据北半球气旋运动特征可知,该冷锋将依次经过①②③观测点。结合所学可知,锋面过境前后,风向会有显著变化,读图甲乙丙可知,甲图在16~18时风向发生了变化,乙图在14~15时左右风向发生了变化,丙图在20时左右风向发生了变化,
故根据风向变化时间可判断,锋面依次经过乙、甲、丙,故①②③分别对应乙甲丙,B正确,ACD错误。故选B。【25题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故冷气团下沉位于锋面下方,大气垂直运动物理量为正值,而暖气团抬升位于锋面上方,大气垂直运动物理量为负值,故右图中0值则表示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即锋面所在。读图可知,0值与地面相交于大致39°N,故116°E,39°N即锋线所在的位置,再根据该冷锋的延伸方向可知,此时锋线大致也经过③地,即③地此时正值冷锋过境,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③地冷锋过境时间大致为20:00,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
相互作用的过渡带,因而锋两侧的温度、湿度、稳定度以及风、云、气压等气象要素具有明显差异,即由于锋两侧的气团性质上有很大差异,所以锋附近空气运动活跃,在锋中有强烈的升降运动,气流极不稳定,常造成剧烈的天气变化。因此,锋是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三、非选择题(本
题共3大题,共4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伊洛瓦底江流经缅甸南北,是该国第一大河,其河口处泥沙丰富,形成巨大三角洲,在其中部的河谷地区(甲地)有大面积热带草原分布。茵莱湖是缅甸第二大湖,湖上有二百多个水上村落,当地农民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
来,覆盖上湖泥,造成新的“浮岛”,人们在上面种植各种蔬菜和其它农作物。材料二:右上甲、乙图为左图中对应位置气温降水图,右下图为茵莱湖“浮岛”景观图。(1)说明甲处形成热带草原景观的气候原因。(2)分析茵莱湖当地农民采用“浮岛
”种植方式的自然原因。(3)分析乙处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答案】(1)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处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年降水量较少;纬度低,气温高,形成热带草原带。(2)地处山区,耕地不足;水热充足,造岛植物(原料)丰富;湖
泊面积大,湖泥丰富,土壤肥沃;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浮岛种植不受洪涝灾害影响。(3)流域面积较大,泥沙来源较广;流域内降水量大;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地形坡度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解析】【分析】本题以东南亚伊洛瓦底江流域为背景,涉及自然带成因分析,农业的区位
因素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难度一般。【小问1详解】读图结合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地位于东南亚地区,应为热带季风气候,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水热条件好,应生长乔木;而该地发育成热带
草原景观,说明甲处水分条件较差,读图可知,甲地处河谷地区,且河谷呈南北走向,故甲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年降水量较少;加上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水分条件较差,导致该地形成热带草原景观。【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山区地处山区,耕地不足,但水域面积较大,采用“浮
岛”方式种植可以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结合材料可知,“浮岛”使用的是“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材料,主要是因为该地水热充足,造岛植物(原料)丰富,可就地取材;农民在“浮岛”上覆盖湖泥,湖泊面积大,湖泥丰富,土壤肥沃;
该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区,旱涝频发,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传统耕地会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采用“浮岛”可不受洪涝灾害影响。【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河流泥沙丰富与河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有关。结合所学可知,该地为热带季
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加上流域内地形坡度大,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河流流量大且流速快,河流对地表泥沙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读图可知,该地区流域面积较大,泥沙来源较广,故乙处河流泥沙丰富。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江苏港口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滨江
临海,河港海港兼备。海港主要有连云港港、盐城港,河港主要有南京港、镇江港、苏州港、南通港、扬州港、无锡(江阴)港、泰州港、常州港等。2021年,江苏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9973.75万吨,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280861.71万吨。材料二:为缩小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
,自2006年起江苏开始制定苏南、苏北共建产业园建设,将苏南地区园区建设先进管理理念、良好产业基础、优秀人才团队与苏北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对接互补,引导推动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和集聚,围绕全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材料三: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长三角区域
交通枢纽、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如图为江苏省区域示意图。(1)分析江苏省内河航运竞争力强于海运的自然原因。(2)简析共建产业园对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积极作用。(3)从区域空间组织角度阐释上海对周边区域辐射功能强的主要原因。【答案】(1)长江下游从南部横穿而过,江阔水深,
通航能力强;京杭运河纵贯南北,联接区域多,河运条件好;沿海滩涂广布,多淤泥质海岸,海域浅;海岸线平直,缺少优良避风港。(2)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节省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集群发展,扩大产业链,
形成规模效益。(3)地理位置优越;城市等级高,经济水平高;产业众多,综合服务能力强,交通线路密集,方式多样,海陆交通发达;通信、物流网络发达,联通效率高,强度强。【解析】【分析】本题以江苏省区域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对比、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区位条件、产业转移的影
响、上海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小问1详解】由材料可知,江苏省的河港数量远远多于海港数量,内河航运竞争力强于海运。主要原因有,读图可知,江苏省的沿海地区多是淤泥质海岸,沿海泥沙淤积严重,水深较
浅,而且沿海地区海岸线较平直,少有海湾,缺少优良避风港口。长江中下游具有黄金水道之称,江阔水深,通航能力较强,沿线人口和城市密集,运输量较大;京杭运河贯通南北,与长江贯通东西相衔接,连接区域更多,河运条件较好。【小问2详解】苏南地区将园区建设先进管理理念、良好产业基础、优秀人才团队
与苏北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对接互补,引导推动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和集聚,围绕全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苏北地区承接了苏南地区园区建设先进管理理念、良好产业基础、优秀人才团队,促进了苏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苏
北地区产业升级,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节省资金和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基础设施和相关的的产业的发展,形成集聚的工业地域,产生集聚效益,取得规模效益。【小问3详解】上海在长江经济带中辐射带动功能最强的主要原因,从地理位置来看,地处长江入海口及我国海岸线中点,地理
位置优越,且处于长江黄金水道与海洋运输的重要交汇点,是全国最大的港口,水运、陆运、航空等交通形成网络化、系统化、通信和物流网络发达,对于全国的影响大;从产业发展来看,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产
业门类齐全,经济发达,输入原料、燃料,输出工业产品,产业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强;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是最大的商业中心,重要的金融中心等,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强;上海对外开发程度高,科技教育发达,科技
研发创新功能强。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江西鄱阳湖区域共有11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濒危候鸟及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近十年来,受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群汛后蓄水影响,鄱阳
湖连续出现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超低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湖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为此,江西省计划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采用开放式全闸,汛期闸门全开,枯水期通过闸门进行水位调节,功能定位为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材料二:我国粮食消费中饲料用粮占粮食产量
的35%,结构性矛盾突出。江西省是我国传统农业大省,但高产田仅占20%左右。近年来江西省部分地区利用天然草场和秋冬闲田,通过种植固氮豆科牧草与水稻轮作的方式(“稻-草”、“稻-稻-草”),发展草地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藏粮于草”,保障粮食安全。材料三:下图为江西省地形图及鄱阳
湖示意图。(1)简述在鄱阳湖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生态安全的意义。(2)从水资源安全角度简述鄱阳湖建水闸的作用。(3)从土地资源的角度,分析江西省适宜实行“藏粮于草”的原因。(4)说明江西省发展“藏粮于草”的综合效益。【答案】(1)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有利于开展生态旅游与科学研究;有
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2)保障都阳湖区在枯水期用水;提升都阳湖在枯水期的自净能力;减轻水期对下游带来的洪水威胁;做为下游区域缺水时的应急水源。(3)山地丘陵分布广,天然草场面
积大;中低产田占比较多,粮食种植效益低。(4)经济效益:提高复种指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替代部分饲料用粮,减少粮食消耗。生态效益:增加秋冬季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耕地质量。社会效益:所需劳动力少,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人口流动,推进城
市化进程。【解析】【分析】本题以江西省地形图及鄱阳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保护区产生的生态安全意义、工程建设、粮食安全与资源安全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小问1详解】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珍稀物种提
高生存环境;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也有利于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自然环境维持稳定等。【小问2详解】据材料可知
,该工程为开放式全闸工程,功能定位为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可增加水生生物生存空间和水生生物资源量,建闸不会造成江湖全阻隔,对鱼类润游影响较小,江湖两利、动态调控,增加水环境承载力,不易造成水质
恶化。【小问3详解】江西省土地资源有限,山地丘陵分布广,土地资源有限,耕地面积不足以满足当地人民的粮食需求;江西省有天然草场且面积较大,中低产田较多,粮食种植效益较低。【小问4详解】藏粮于草通过调节水分,对林地的土壤结构和功能改良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促进林地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和平衡;保护草原,替代部分饲料用粮,减少粮食消耗;藏粮于草能够增加植被总量,减少土壤暴露,抵抗雨洪冲刷,提高土地的质量,增强土壤的裂隙性,减少土地蚀失;藏粮于草可以改善农田的结构,加强农田的营
养特性和有机结构,促使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