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3 页
  • 大小 559.500 KB
  • 2024-09-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0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精准解析】.doc,共(33)页,559.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41c5a56bdddbb3b29ecb1c27ef17e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细胞的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B.细胞自然更新和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能够由细胞凋亡完成C.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细胞分化

和衰老的共同表现是都有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细胞分化是

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详解】A、细胞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因此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A正确;B、在成熟的生

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B正确;C、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D、细胞分化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稳定性差异,细胞衰老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改变,D正确.故选C。2.在探究细胞大

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用NaOH溶液浸泡不同边长的含酚酞的琼脂立方块一定时间后,取出立方块切成两半.其剖面如图所示,其中x为NaOH扩散的深度,y为立方块的边长,阴影代表红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x,因变量为yB.x的值随y值的增大而增大C.NaOH扩散的体积为(y-x)3D.y值越小,扩散体积的比例越大【答案】D【解析】【分析】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时,可采用琼脂块、NaOH、酚酞作实验材料,观察N

aOH在琼脂中的扩散速度。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的关系: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实验中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实验所用的琼脂小块上含有酚酞,NaOH和酚酞相遇,

呈紫红色。【详解】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y表示细胞大小,x表示细胞运输物质的量,故该实验的自变量为y,因变量为y/x,A错误;B、从实验的结果来说,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B错误;C、NaOH扩散的体积

为y3-(y-2x)3,C错误;D、从实验的结果来说,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高,D正确。故选D。3.下图甲、乙为某生物的体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示意图,曲线①、②为DNA含量变化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甲图对应曲线①中的CD段,对应曲线②的FG段B.乙图为细胞分裂后期图,这一时期两曲线有不同的变化C.甲图所示变化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D.观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时,可用同一细胞来观察甲、乙两种时期【答案】D【解析】【分

析】分析题图:图甲为DNA分子的复制,图乙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曲线①的纵坐标为一个细胞内的DNA含量,CD为DNA分子复制,DE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曲线②的纵坐标为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FG为DNA分子复制,GH为有丝分裂前

期、中期。【详解】A、甲图为DNA分子的复制,对应曲线①中的CD段,对应曲线②的FG段,A正确;B、乙图为着丝点分裂,是细胞分裂后期图,这一时期曲线①一个细胞内的DNA含量不变,而曲线②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减半,两曲线有不同的变化

,B正确;C、甲图为染色体复制,处于间期,此时呈现染色质的状态,这种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C正确;D、观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时,在解离时细胞已经被杀死,不能用同一细胞来观察甲、乙两种时期,D错误。故

选D。【点睛】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取生长健壮的小麦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欲观察到

细胞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几个时期A.应该选一个处于间期的细胞,持续观察它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B.如果在低倍镜下看不到细胞,可改用高倍物镜继续观察C.如果在一个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D.如果视野过暗,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增加视野的亮度【答案】C【解析】【分

析】整个有丝分裂实验我们可以分为制作临时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和观察两个大步骤。由于解离时细胞已被杀死,所以不能看到一个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由于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少,在一个视野内有可能看不到各

个时期的图像,所以需要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其他时期的图像。B、D考查显微镜的使用;若要用高倍镜观察某一细胞,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再换高倍镜观察;视野的明暗需要调节显微镜的反光镜或光圈,而不是调节细准焦螺旋。【详解】A.解离时细胞已被

杀死,所以不能看到一个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A错误;B.若要用高倍镜观察某一细胞,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再换高倍镜观察,B错误;C.由于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少,在一个视野内有可能看不到各个时期的图像,所以需要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

其他时期的图像,C正确;D.视野的明暗需要调节显微镜的反光镜或光圈,如果视野过暗,可以换用凹面反光镜增加视野的亮度,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属于高频考点,着重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解题关键是能够掌握显微镜使用注意点,难度不大。5.

关于细胞全能性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动物细胞培养获得大量骨髓瘤细胞,证明了动物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B.细胞内含有个体发育所需的全部基因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内在因素C.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试管苗,是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全能性的结果D.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获得大量骨髓瘤细胞,其原理是细胞增殖,不能证明动物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A错误;B、细胞内含有个体发育所需的全部基因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内在因素,B正确;C、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试管苗,是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全能性的结果,C正确;D、高度分化的植

物体细胞仍具有全能性,D正确。故选A。6.化学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总有少量的癌细胞依然能存活,因而常常引起肿瘤的复发。随着近年来的研究,人们发现了肿瘤干细胞,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癌组织中各细胞的致癌能力及对化学药物

的抗性有很大差别B.肿瘤干细胞的形成可能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关C.肿瘤干细胞具有持续分裂、分化的能力D.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多,黏着性高,容易聚集形成肿瘤【答案】D【解析】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总有少量的癌细胞依然能存活,说明癌组

织中各细胞的致癌能力及对化学药物的抗性有很大差别,A项正确;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导致肿瘤干细胞的形成,B项正确;肿瘤干细胞分裂、分化为各种癌细胞,C项正确;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黏着性低,容易扩散,D项错误。7.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

为肝细胞(hiHep细胞)获得成功,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等。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hiHep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将血清白蛋白运出细胞B.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的

核DNA完全相同C.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答案】A【解析】hiHep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将血清白蛋白运出细胞,A错误;人成纤维

细胞与hiHep细胞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因此两者的核DNA完全相同,B正确;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并没有发育为完整的个体,因此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D正确。8.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其大致过

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B.在细胞皱缩的过程中,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效率上升C.图示过程只发生在机体衰老的时候D.吞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

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详解】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叫细胞编程序死亡,A正确;B、在细胞皱缩的过程中细

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效率降低,B错误;C、细胞凋亡过程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C错误;D、吞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D错误。故选A。9.有人把分化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形象的分为“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表达,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而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组

织中表达。下列属于“奢侈基因”表达的产物是()①ATP合成酶②RNA聚合酶③胰岛素④血红蛋白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答案】C【解析】【详解】①ATP合成酶②RNA聚合酶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管家基因。③胰岛素只在胰岛B细胞中表

达,④血红蛋白只在红细胞中表达,属于奢侈基因,C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化,意在考查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10.如图所

示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与基因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抑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B.与细胞增殖有关的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导致细胞癌变C.癌细胞易于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多有关D.通过镜检观察细胞形态可作为判断细胞癌变的依据【答案】D【解析】【分析】癌细胞由于

基因发生改变,粘连蛋白减少或缺少,容易在组织间转移。另外癌细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无限增殖的特性,正常的细胞不可能出现无限增殖。【详解】A、抑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殖,A错误;B、由图可知,细胞癌变并不是单一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B错误;C、细胞

膜上糖蛋白减少是癌细胞易于扩散和转移的原因,C错误;D、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因此可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判断细胞是否癌变,D正确。故选D。1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①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相

等②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④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⑥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A.①②⑤⑥B.①③④⑥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⑥【答案】D【解析】【分

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的条件有: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且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

够多。【详解】①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相等与否关系到F1的表现型,不涉及子代的表现型,因此不是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故①错误;②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是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故②正确;③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且结合的机会相等是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

故③正确;④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不相等时,不会出现3:1的分离比,因此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是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故④正确;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否则不会出现3:1的分离比,故⑤正确;⑥子代数目较少时

,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所以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出现3:1分离比的条件,故⑥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性状分离比的条件,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纯合子糯性品种与纯合

子非糯性品种杂交得到F1,让F1自交得到F2。取F2植株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已知非糯性花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花粉遇碘呈橙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非糯性花粉与糯性花粉的比应是()A.1∶1B.1∶2C.2∶1D.3∶1【答案】A【解析】【分析】根

据题意分析可知: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糯性纯合体与纯合非糯性品种杂交,子一代F1都是杂合体。让Fl自交得到F2的基因型有三种,花粉是亲本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详解】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设基因为A和a,则糯

性品种的基因型为aa,非糯性品种的基因型为AA或Aa。糯性品种aa与纯合非糯性品种AA杂交后代F1都是Aa,Fl自交得到F2。F2植株的基因型有三种:AA、Aa、aa、但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A、Aa、aa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产生两

种花粉A和a,比例为1:1,所以用碘液染色后,蓝黑色:橙红色=1:1。因此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的微粒,非糯性与糯性的比例为1:1。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

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3.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Aa)分别进行自交和自由交配,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高的交配方式和两者比例的差值分别是()A.自交、1/4B.自由交配、1/4C.自交、3/8D.自由交配、3/8【答案】A【解析】【分析】

1、杂合体(Aa)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越来越少,纯合子越来越多。2、杂合体(Aa)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为50%,a的基因频率为50%,自由交配后基因频率不变。【详解】(1)杂合体(Aa)连续自交两代,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是(1/2)2=1/4,纯合子的比例=1-1/4=3/4

;(2)杂合体(Aa)自由交配两代后,基因频率不变,因此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是50%×50%×2=50%,纯合子的比例为50%。故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高的交配方式是自交,两者比例的差值是3/4-1/2=1/4,A正确。故选A。14.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

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F2

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的切入点在“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

白花为302株”上,相当于测交后代表现出1∶3的分离比,可推断该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设相关基因为A、a和B、b,则A_B_表现为红色,A_bb、aaB_、aabb表现为白色,【详解】A

、据分析可知,F2中白花植株中有纯合体和杂合体,A错误;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错误;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

种,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D正确。故选D。15.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C.F1和F2中灰色

大鼠均为杂合体D.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答案】B【解析】由图示可知灰色:黄色:黑色:米色=9:3:3:1,可确定灰色是显性性状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米色是隐性性状由两对隐性基因可知,黄色和黑色都是一显性基因和一隐性基因控制,A错误;假设黄色

基因型为AAbb,黑色基因型为aaBB,则子一代灰色基因型为AaBb,与黄色亲本AAbb杂交,后代有2AaBb、1AAbb、1Aabb两种表现型,所以B正确;子二代中灰色大鼠基因型包括AABB、AABb、AaBB、AaBb、所以C错误;子二

代中黑色大鼠基因型为1/3aaBB、2/3aaBb,与米色大鼠aabb杂交后代米色大鼠概率为2/3×1/2=1/3。【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16.某种植物的花色同时受A、a与B、b两对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_bb的植株开蓝花,基因型为aaB_的植

株开黄花。将蓝花植株(♀)与黄花植株(♂)杂交,取F1红花植株自交得F2。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黄花:蓝花:白花=7:3:1:1,则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F2中基因型为Aa__的杂合子致死B.F1产生

的配子中某种雌雄配子同时致死C.亲本蓝花植株和F2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D.F1产生的配子中,Ab雌配子或Ab雄配子致死【答案】D【解析】【分析】F1红花植株自交所得F2中出现了黄花(aaB_)和蓝花(A_bb)的个体,说明F1同时含有A

、a、B、b基因,故F1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若没有致死情况,则子一代自交产生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A_B_:aaB_:A_bb:aabb=9:3:3:1,事实上,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A_B_(红花):aa

B_(黄花):A_bb(蓝花):aabb(白花)=7:3:1:1,白花基因的基因型是aabb,则可推知含有ab的雌配子和雄配子都是可育的,又由A_bb(蓝花)的数目是1而不是3,可推知含有Ab的雌配子或者是雄配子致死。【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

:黄花:蓝花:白花=7:3:1:1,应是含有Ab的雌配子或者是雄配子致死,A、B错误,D正确;结合分析可进一步推知,F2中蓝花植株植株的基因型和亲本蓝花植株的基因型都是Aabb,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子代的基因来自于亲代,据此推断F1的基因型。针对F2的异常性状分离比,

借助分离定律将组成F2的两对基因拆分,进而推断致死的配子的基因型。针对题中的两种观点,可借助数学思维分情况进行讨论。17.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

长度2厘米。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则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是()A.6~14厘米B.6~16厘米C.8~14厘米D.8~16厘米【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

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问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求

出子一代显性基因的个数范围即可。【详解】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F1中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A,长度最短为6+2=8厘米,含有显性基因最多的基因型是AaBBCc,长度为6+4×2=14厘米,故选C。18.下图表示一个二倍体动物细胞进行细胞分裂

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及DNA数目的变化,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图中两曲线重叠的各段,每条染色体都不含染色单体B.在BC段和HI段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且基因突变都可能传给后代C.在AG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HQ段细胞

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D.在ED段和LM段,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实线表示DNA含量变化规律,虚线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AG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其中AC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CE段表示前期和中期,EF段表示后期,F之后表示

末期;HQ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其中HI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IJ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KL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MN(LP)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PQ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A、染

色单体是从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出现,到着丝点分裂后消失,所以图中两曲线重叠的各段所在时期,每条染色体都不含染色单体,A正确;B、BC段和HI段都是间期,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可遗传的变异,因此都可能传递给后代,B正确;C、图中AG段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KQ段

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D、在DE段和LM段,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都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D正确。故选C。19.某夫妇妻子表现型正常,丈夫为色盲患者,生下一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色盲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女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

常或男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B.女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或男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C.女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或男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D.女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或男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答案】C【解析】【分析】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假

设受b基因控制,则色盲丈夫的基因型为XbY,表现型正常的妻子的基因型可能为XBX_,生下一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色盲孩子,则该色盲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因此该表现型正常的妻子的基因型应该是XBXb。【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对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色盲

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该男孩可能是由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而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是由于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含有基因b的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即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该男孩

也可能是由基因型为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Xb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而基因型为XbY的精子是由于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对同源性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即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XY未分离,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能根据亲

本及子代的表现型推断出各自的基因型;并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色盲的男孩形成的原因。20.下面是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A.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1/4的细胞质B.进入卵细胞并

与之融合的精子携带的细胞质很少C.因为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所以它们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D.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受精作用: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

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3、结果:(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

(母亲)。(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详解】A、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进行的是不均等分裂,因此每个

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大于1/4的细胞质,A错误;B、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携带的细胞质很少,B正确;C、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一般雄配子数多于雌配子数,但它们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C错误;D、同源染色

体进入卵细胞的机会相等,故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也相等,D错误。故选B。21.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下列科学发现与研究方法相一致的是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②1903年萨顿研

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①假说一演绎法②假说一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B.①假说一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类比推理法C.①假说一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假说一演绎法D.①类比推理法②假说一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答案】C【解析】【

分析】遗传学中的科学的研究方法: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

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

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详解】①1866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②1903年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③1910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故选C。22.鹌鹑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白羽雌鹌鹑与若干

栗羽雄鹌鹑杂交,F1代均为栗羽,F1代鹌鹑多次相互交配,F2中既有白羽,又有栗羽。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A.白羽为隐性,栗羽为显性B.亲本的栗羽雄鹌鹑一定是纯合子C.F2的白羽鹌鹑一定是雌性D.控制白羽和栗羽性状的基因可能在Z染色体上【答案】C【解析】【分析】1、根据

题意分析可知:鹌鹑的性别决定是ZW型,因此雌鹌鹑的性染色体组型是ZW,雄鹌鹑的性染色体组型是ZZ。2、白羽雌鹌鹑选配了若干栗羽雄鹌鹑,结果F1均为栗羽,由此可见栗羽为显性,白羽为隐性。3、假如在Z染色体上,白羽雌鹌鹑的基因型为ZdW,栗羽雄鹌鹑的基因型为ZDZD,F1鹌

鹑的基因型为ZDZd(栗羽雄性)、ZDW(栗羽雌性),F2鹌鹑的基因型为ZDZD、ZDZd、ZDW、Zdw,比例为1:1:1:1,ZdW白羽雌鹌鹑,其他都是栗羽。如果在常染色体上,F1鹌鹑相互交配多次,后代中均有白羽出现,出现的白羽

鹌鹑中雌性和雄性各占一半。【详解】A、白羽雌鹌鹑选配了若干栗羽雄鹌鹑,结果F1均为栗羽,由此可见栗羽为显性,白羽为隐性,A正确;B、白羽雄鹌鹑与若干栗羽雄鹌鹑杂交,F1代均为栗羽,说明亲本都是纯合子,B正确;CD、假

如在Z染色体上,F1鹌鹑相互交配多次,后代中均有白羽出现,出现的白羽鹌鹑都是雌性;如果在常染色体上,F1鹌鹑相互交配多次,后代中均有白羽出现,出现的白羽鹌鹑中雌性和雄性各占一半,C错误,D正确。故选C。23.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

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有多对等位基因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决定有关C.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答案】A【解析】【分析】1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一条染色体上只有等位

基因中的一个,A错误;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正确;C、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C正确;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D正确。故选A。24.如图为某单基因遗

传病的家族系谱图(不考虑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代中女孩患病率低于男孩B.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图中个体共有3种基因型C.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2个体可能不携带致病基因D.若该病

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2和Ⅲ4不可能为患病男孩【答案】D【解析】【分析】该图中没有典型的“有中生无或无中生有”典型图谱,可假设不同的遗传方式进行判断,根据遗传图谱分析该图显示的遗传病遗传方式比较多,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详解】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女孩患病率低于男孩,但由于该家族Ⅲ代中个体数目较少,所以女孩患病率不一定低于男孩,A错误;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则图中个体的基因型只有Aa和aa两种,B错误;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基因型为Aa,由于Ⅱ2有病,基因型为aa,则Ⅲ2的基因型是Aa或aa,一定携带致病基因,C错误;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子病母必病,由于Ⅱ1和Ⅱ4正常,则Ⅲ2和Ⅲ4不可

能为患病男孩,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推断该遗传病可能的遗传方式,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25.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

色体上显性基因决定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患者的正常子女也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B.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D.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

女儿和儿子的患病概率都是1/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掌握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A、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正常个体不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A错误;B、患者至少

有1条X染色体上携带该致病基因,而该X染色体必然由双亲之一遗传而来,由于女性有2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1条,因此人群中患者女性多于男性,B正确;C、女性患者可能是杂合子,所以与正常男子结婚后代儿子和女儿都有患者,也都可能有正常的,C错误;D、男性患者将X染色体遗传

给女儿,将Y染色体遗传给儿子,因此,其后代中,女儿均患病,儿子是否患病由其妻子的基因型决定,D错误。故选B。【点睛】26.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窄叶(b)呈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此基因。已知窄叶基因b

会使花粉致死。如果杂合子宽叶雌株(XBXb)同窄叶雄株(XbY)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分别为()A.1/4为宽叶雄株,1/4为宽叶雌株,1/4为窄叶雄株,1/4为窄叶雌株B.1/2为宽叶雄株,1/2为窄叶雌

株C.1/2为宽叶雄株,1/2为宽叶雌株D.1/2为宽叶雄株,1/2为窄叶雄株【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1)宽叶(B)对狭叶(b)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2)窄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后代没有雌性,但窄叶基因b的卵细胞正常,

可以遗传到子代。【详解】杂合体宽叶雌株(XBXb)与窄叶雄株(XbY)杂交,雌配子为XB、Xb,由于窄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所以雄配子只有Y一种,则后代基因型为XBY、XbY,所以后代全部为雄株,一半是宽叶,一半是窄叶.故选D。【点睛】关键

:含窄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后代没有雌性,但窄叶基因b的卵细胞正常,可以遗传到子代。27.在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格里菲斯,艾弗里,蔡斯和赫尔希等人所做的经典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格里菲斯的实验结论是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理由是DNA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B.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只有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蔡斯和赫尔希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理由是DN

A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并且还指导了蛋白质的合成D.科学研究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答案】A【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

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格里菲斯的实验结论是S型菌体内有“转

化因子”,理由是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在与被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但是并没有得出转化因子是DNA的结论,A错误;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

化为S型细菌,B正确;蔡斯和赫尔希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理由是DNA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并且还指导了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科学研究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

28.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A.可在外壳中找到3H、15N和35SB.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32P和35SD.可在DNA中找到3H、15N和32P【答案】D【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噬菌体是DNA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蛋白质和DNA都有C、H、O、N四种元素,蛋白质中还含有S元素,DNA上还有P元素。当用3

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由于进入大肠杆菌的只有噬菌体的DNA,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并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因此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蛋白质外壳中找不到

任何放射性,而DNA中能找到3H、15N、32P,故选D。29.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A.证明R型菌的生长

并不需要S型活细菌的DNAB.补充R型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C.可以直接证明S型菌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因素D.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答案】D【解析】【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知道,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

亡。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通过与不加DNA酶的实验组进行对照,从而得出结论,DNA如果被水解,就不能发挥遗传物质的作用。【详解】A、用DNA

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目的是为了证明DNA的作用,A错误;B、DNA不是细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B错误;C、不能直接证明S型菌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因素,C错误;D、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NA酶处理从S型细

菌中提取的DNA,并使DNA水解,结果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这两组实验形成对照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NA的水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D正确。故选D。30.某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B.b中

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若b中含有放射性,说明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

搅拌器中搅拌(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沉淀物b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详解】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过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A正确;B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细胞外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b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因此b中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B正确;C、若b中有放射性,说明搅拌不充分,蛋白质外壳没有与大肠杆菌分离,C错误;D、上述

实验过程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仅凭该实验还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C。31.如图表示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④代表的物质中储存着遗传信息B.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④的种类无特异性C.转录时该片

段的两条链都可作为模板链D.DNA分子中A与T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越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一个DNA分子的片段,其中①是含氮碱基、②是脱氧核糖、③是磷酸,①、②和③共同构成的④是

脱氧核糖核苷酸。【详解】④代表的物质是脱氧核苷酸,而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A错误;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④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无特异性,但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差异很大,B正确;转录时该片段只有一条链可作为模板链,C错误;DNA分子中A与T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稳

定性越低,G与C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越稳定,D错误。【点睛】本题以DNA分子结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DNA分子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结合所学

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2.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一条链中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中A和T的数目也相等B.DNA分子中的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C.DNA分子中,若一条链中A+T=26%,则DNA分子中C

占37%D.一般来说,DNA分子中A-T碱基对比例越高越耐高温【答案】D【解析】【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

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并且配对的碱基数相等。【详解】A、在双链DNA中,一条链上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一条链上的T与另一条链上的A配对,因此若一

条链上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上的A和T数目也相等,A正确;B、在双链DNA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互补配对,故DNA分子中的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B正确;C、DNA分子中,若一条链中A+T=26%,则两条链中A+

T占DNA分子全部碱基的比例也是26%,两条链中G+C占DNA分子全部碱基的比例为1-26%=74%,G=C=37%,C正确;D、DNA分子中G和C之间三个氢键相连,A和T之间两个氢键相连,一般来说,DNA分子中G-C碱基对比例越高越耐高温,D错误。故选D。33.下列有关双链DNA的结

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分子复制需要模板、原料、酶和ATP等条件B.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着两个磷酸基团C.DNA分子一条链上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D.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共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答案】A【解析】【分析】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

期,需要的条件有模板(DNA的2条链)、能量(ATP)、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复制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详解】A.DNA分子复制需要模板、原料、酶和ATP等条件,A正确;B.DNA分子中大多数脱氧核糖分子都连接着两个磷酸基团,位于

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两端的脱氧核糖连接1个磷酸基团,B错误;C.DNA分子一条链上相邻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C错误;D.每个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因此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

基团,D错误。34.下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示可知,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B.DNA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且需要消耗ATPC.图中引物与相应DNA片段结合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D

NA在复制过程中,先全部解旋,后进行半保留复制【答案】D【解析】【详解】A、由图示可知,新合成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B、解旋酶能打开双链间的氢键,使

双链DNA解开,需要消耗ATP,B正确;C、图中引物与相应DNA片段结合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D、DNA在复制过程中,边解旋边进行半保留复制,D错误。故选D。35.下图表示利用大肠杆菌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噬菌体代替大肠杆菌进行上述

实验B.可用(NH4)235SO4、(NH4)232SO4分别代替15NH4Cl、14NH4Cl进行上述实验C.试管③中b带的DNA的两条链均含有14ND.仅比较试管②和③的结果不能证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试管①的

DNA全部被15N标记,离心后位于重带,试管②中DNA复制1次,结果DNA位于试管的中带,说明DNA分子中含有15N和14N;试管③中,DNA分子复制2次,结果一半位于中带(15N和14N)、一半位于轻带(14N),通过以上分析可知,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详

解】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因此不能用噬菌体代替大肠杆菌进行上述实验,A错误;S不是DNA的特征元素,因此不能用含有标记S的化合物代替15NH4Cl、14NH4Cl进行上述实验,B错误;试管③中a带的DNA的两条链均含有14N,而b带的DNA的

一条链含有14N、一条链含有15N,C错误;仅比较试管②和③的结果不能证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36.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每个基因都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B.DNA分子上的每一个片段都是基因C.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

呈线性排列D.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与DNA的关系,需知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

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有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详解】A、每个基因都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特定的片段,A正确;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的DNA片段,B错误;C、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D、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D正确。故选B。37.关于图示DNA分子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①②所示化学键的形成B.复制过程中解旋酶作用于③所示位置C.DNA分子以双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复制D.把此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中含1

4N的DNA分子占1/4【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为DNA分子片段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②为磷酸二酯键,是DNA聚合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位点;③是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详解】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即①②,A正确;B、复制过程

中解旋酶作用于氢键,即③,B正确;C、DNA分子复制时,以2条链为模板进行复制,C错误;D、据图可知,亲代DNA为15N-14N,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方式,将该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形成的DN

A分子有4个,其中都含14N的DNA分子有1个,比例为1/4,D正确。故选C。38.下列有关如图所示的生理过程(图中④代表核糖体,⑤代表多肽链)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B.图中所示的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C.遗传信息由②传递到⑤需要mRNA作中介D.图中①

在该过程中不起作用,由此可确定①在遗传上不具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①和②都是DNA单链,其中②链是转录的模板链;③为转录形成的mRNA,是翻译的模板;④为核

糖体,是翻译的场所;⑤代表多肽链。【详解】A、图中②-③配对过程是转录,③-⑤过程属于翻译,A正确;B、图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发生在原核细胞中,B正确;C、遗传信息由自传递到⑤需要mRNA作中介,C正确;D、①是DNA单链,在遗传时参与DNA复制,D错误。故选

D。39.如图为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过程最终合成的b、c、d、e在结构上各不相同B.f在a上的移动方向是左→右C.a的合成与核仁有关,且图中4个核糖体在a上的结合位点相同D.

该过程表明生物体内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答案】D【解析】【分析】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据图分析:①数量关系:一个mRNA可同时结合4个核糖体.②目的意义:少量的mRN

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③方向:从右向左(见上图),判断依据是根据多肽链的长短,长的翻译在前.④结果:合成的仅是多肽链,要形成蛋白质还需要运送至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中进一步加工。【详解】由于b、c、d、e

以同一个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所以结构相同,A错误;根据肽链的长度可判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的方向是右→左,B错误;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mRNA的合成与核仁无关,C错误;多聚核糖体是在一条肽链没有合成完之前就开始合成下一条肽链,所

以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翻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所列知识点,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相关知识。40.下列关于氨基酸、tRNA、遗传密码的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一种氨基酸由一至多种密码子决定B.一种tRNA只能转

运一种氨基酸C.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与tRNA种类一一对应D.氨基酸、tRNA、密码子在种类和数量上一一对应【答案】D【解析】【分析】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

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具有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详解】A、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一种氨基酸由一至多种遗传密码

决定,A正确;B、tRNA具有专一性,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B正确;C、遗传密码与tRNA一一对应,故一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与tRNA种类一一对应,C正确;D、氨基酸约有20种、tRNA有61种、遗传密码有64种,

因此它们在种类和数量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41.某生物实验小组对基因型为EeXFXf的某动物的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然后绘制了甲、乙、丙三幅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丁表示细胞中该动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

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甲、乙、丙是一个细胞连续分裂过程的三个时期示意图,那么这三个时期中属于减数分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染色体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2)图甲中细胞

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图丙中绘制了________条染色单体。图乙细胞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丁中b阶段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原因是_____

_______,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__(填数字标号)阶段。a过程与c过程的子细胞核DNA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甲、乙(2).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

数目相等(3).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4).12(5).EXF或EXf或eXF或eXf(6).受精作用(7).①(8).a过程核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c过程核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该

动物基因型为EeXFXf,由其基因型可知,该生物为雌性二倍体;甲细胞中染色体成奇数,有染色单体,着丝点排列整齐,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图;乙细胞有四分体,中心体正移向细胞两极,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丙细胞内着丝点排列整齐,有同源染

色体和染色单体,为有丝分裂中期。丁图中涉及减数分裂过程,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a阶段是减数分裂过程,b阶段发生了受精作用,c阶段是有丝分裂过程,据此分析。【详解】(1)甲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

细胞,丙为有丝分裂中期,故这三个时期中属于减数分裂的是甲、乙。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数目相等、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2)该动物的基因型为EeXFXf,其为雌性个体,而甲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故其为次

级卵母细胞或极体,丙图中每条染色体都有染色单体,共有12条。图乙细胞并没有发生自由组合,不能确定其染色体的走向,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可能是EXF或eXF或EXf或eXf。(3)图丁中b阶段染色体数目增倍后进行了有丝分裂,故其发生了受精作用,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

分裂后期,故在①阶段。a阶段是减数分裂过程,c阶段是有丝分裂过程,a过程与c过程的子细胞核DNA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a过程核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c过程核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

,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42.小鼠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决定,A基因决定黄色,R基因决定黑色,A、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A、R则呈白色。一灰色雄鼠和一黄色雌鼠交配,F1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3/8黄色小鼠、3/

8灰色小鼠、1/8黑色小鼠、1/8白色小鼠。试问:(1)亲代中,灰色雄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2)让F1的黑色雌、雄小鼠交配,则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3)若让F1

中的黄色雌、雄小鼠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体色的表现型应为______________,其比例为________,黄色雌鼠的概率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aRr(2).Aarr(3).1/3(4).黄色和白色(5).8∶1(

6).4/9【解析】【详解】(1)根据题干“A、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A、R则呈白色”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灰色雄鼠为A_R_,黄色雌鼠为A_rr,后代出现白色小鼠aarr,则可知亲本中灰色雄鼠基因型为AaRr,雌鼠基因型为Aarr。(2)根据亲本AaRr与Aarr杂交,知F1中黑色鼠基

因型为aaRr.让黑色雌、雄小鼠交配,F2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1aaRR或2aaRr.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3)若让F1中的黄色A_rr雌、雄小鼠自由交配,F2中的基因型为A_rr和aa

rr,表现型为黄色和白色,aarr只可能是Aarr自交产生,其比例为2/3×2/3×1/4=1/9,所以两种表现型的比例为8:1,黄色雌鼠的概率应为8/9×1/2=4/9。【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

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应用能力和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43.如图是赫尔希和蔡斯研究遗传物质实验中的物质示意图及实验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三

中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二中的________。如果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一中的________。(2)赫尔希和蔡斯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

__________。(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仅有图三的实验过程,_____(“能”或“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原因是________。(

5)实验中,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①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

,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④(2).①(3).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4).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5).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

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6).不能(7).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8).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9).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

中(10).是(11).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解析】【分析】分析图一:①为磷酸,②为五碳糖,③为含氮碱基,由①②③组成一分子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分析图二:图示为肽链的一部分,④为R基,⑤

为肽键。分析图三:表示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最后在上清液中检测到35S。【详解】(1)图二表示蛋白质的部分结构,35S位于R基上,是图中的④位置,32P位于DNA分子中的磷酸基团上,是图一中的①。(2)噬菌体只含蛋白质外壳和DNA,侵染细菌时,

DNA进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其蛋白质外壳与DNA自动分离,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实验的结果更科学、有说服力。该实验中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3)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

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4)仅有图三的实验过程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没有进入细菌内。(5)①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放

射性应该为0。②a.在实验中,若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会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而

出现误差。【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独立完成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