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2《石钟山记》课件23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共(23)页,18.31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3f1b7527610f3bf0ce9592c5a9858f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石钟山记苏轼你最喜欢的诗人是谁????李白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陶渊明陆游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
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文体知识-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
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写作背景元丰三年(公元108
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现湖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州,游览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
,进行实地考察,写了这篇文章。走进文本石钟山简介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
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寻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
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有铿锵悦耳声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却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文本
解读人物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持何种态度?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
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ghóng】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kuǎnkǎn】镗鞳【tāngtà】之声,与向之噌吰【chēnghóng】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
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
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到绝壁下面。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
扑过来)攻击人(似的);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却(听到)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声音,声音洪亮像(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译文:我慢慢地观察它,原来是山下都
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水波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
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研读第二段1.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白天:寺
僧演示――“笑而不信”(嘲讽)两个阶段暮夜:夜泊绝壁――“笑谓迈曰”(自得)人物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笑而不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寺僧苏轼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也。笑谓迈曰(非常自信)实地考察目见耳闻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二者相应,如乐作焉。内容评析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探得石钟命名由来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译文:(任何)事情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推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听到
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把小船在夜里停泊在悬崖绝壁的下面(来考察),所以没有人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述。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
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那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激荡,掀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响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
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恰好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汝识之乎识:知道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钟名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2.下列句中都有名词作状语活用现象的一项是()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
断其有无,可乎③余固笑而不信也④大石侧立千尺⑤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⑥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⑦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⑧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④⑧D.⑤⑥⑦⑧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适”
,动词,到……去。故选B。①中“舟”,名词作状语,乘船。②中“目”,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看;“耳”,名词作状语,用耳朵听。④中“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⑦中“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⑧中“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③⑤⑥三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①②④⑧都
有名词作状语的活用现象,⑦句中有名词作动词现象。故选C。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虽然)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D.汝识之乎(识:记得)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
一项是()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A.虽:即使。句意: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故选A。A.悟:同“晤”,面对面。B.趣:同“取”,拿、索取。C.函胡
:同“含糊”,模糊。故选D。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苏轼堪称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B.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
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C.十二律,又简称“律吕”。“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
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D.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C.“因而失败”错误,周景王
造无射钟,虽然耗费大量民力物力,但是最终成功。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