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6)页,666.89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2e301ee9a1b41b8bc635d51cc892bc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绍兴一中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11月限时训练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据考古发掘显示,在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大墓中,有棺椁,也
有随葬品且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说明当时()A.阶级社会已经产生B.出现财产私有现象C.掌握陶器制作技术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大汶
口墓葬出现了“富有”的大墓,由此可判断出此时期出现财产私有现象,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尚未进入阶级社会,排除A项;中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万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不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排除C项;大汶口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D
项。故选B项。2.西汉中晚期,工匠按照劳动定额生产铁器,他们为了完成任务,制造了许多又大又重农具,导致市面上流通的铁农具“脆恶”,农夫“苦之”。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官营手工业的体制缺陷B.抑商政策的推行C.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推广D.冶铁技术的落
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西汉中晚期(中国)。据材料“他们为了完成任务,制造了许多又大又重的农具,导致市面上流通的铁农具……”,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垄断铁器生产,工匠为了完
成任务,制造了许多又大又重的农具,可见官营手工业体制存在缺陷,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官营手工业体制的弊端,而不是抑商政策的推行,排除B项;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推广不会导致铁农具“脆恶”,排除C项;冶铁技术不是主要原因,排
除D项。故选A项。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下列现象有可能发生在元朝的是()A.科举制是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B.监察机构严密,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的C.设立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D.政
府设置专门机构——养病坊来收容贫老、孤儿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主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元朝时期,监察机构严密,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B项正确;元
朝时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并不是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理藩院是清朝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排除C项;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有学者认为:“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
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由此可知,该学者主张()A.强调格物致知B.带有主观唯心色彩C.倡导个性自由D.蕴含经世致用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强调心即理也,属于王守仁的主张,带有主观唯心色彩,B项正确;格物致知属于理学的主张,排除A项;王阳明心学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不倡导个性自由,排除C项;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强
调经世致用,排除D项。故选B项。5.下图阴影部分为近代一场运动的主要活动区域。这场运动()A.缘于《辛丑条约》激化了民族矛盾B.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C.寄希望于未完全掌握实权的光绪帝的D.使清政
府政治和权力结构开始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联军侵略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主要在直隶、山东地区,这是义和团运动,联军是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盲目排位,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不清晰明确,处于感性阶段,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于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排除A项;C项是指戊戌变法,
排除C项;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后,重用了汉族官僚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地方督抚,使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开始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6.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在某批复中说:“查国家建官分职,惟任贤选能,乃懋厥
职,古今中外,罔越斯旨。第考选之法,各有不同,尚公去私,庶无情弊”,“该部所请,诚为当今急务,应候令行法制局,将文官试验编纂草案咨交参议院议决后,即日颁布施行可也”。该批复()A.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的
建立B.实现了新旧人事制度的转变C.体现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D.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中国。据材料“查
国家建官分职,惟任贤选能”、“第考选之法,各有不同”可知,孙中山在该批复中表达出该制度事关国家官员任免、选贤任能、古今中外选官大多通过考试,可见这涉及当时的选官制度,C项正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的颁布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
;批复本身是否被执行尚未可知,因此无法得出“实现了新旧人事制度的转变”的结论,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出这一批复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7.下图反映了我国1985-2007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情况。导致这一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全球化的加强B.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C.中国
外贸长期出超D.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图可知,1985-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整体呈升高的趋势,其主要
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外因,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出口依存度高,并不意味着贸易长期出超,排除C项;D项是客观条件,并非我国外贸依存度升高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8.茶是中国先民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下列关于茶叶的史实正确的是()A.新航路开辟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美地区B.《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上流社会饮茶场面C.中日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D.荷兰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了“下午茶”文化【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世界物种交流的加快,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美地区,A项正确;《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主要
描绘了法国社会民间一处旅店的情况,与“上流社会饮茶场面”无关,排除B项;“万里茶道”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与日本无关,排除C项;英国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了“下午茶”文化,而不是荷
兰,排除D项。故选A项。9.5-15世纪的西欧历史曾被认为是“黑暗时代”,它与“古典”和“现代”形成鲜明对比,于是有“中世纪”一说。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使用“中古时期”这一概念,以淡化和纠正人们对“中世纪
”的“黑暗”认知。该变化可能与下列哪些史实相关()①王权逐渐强化,为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基②基督教戒律森严,严重束缚人性发展③以自治市或乡镇为基本单位,实行基层自治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罗马法得以复兴A.②B.①③C.①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5——15世纪的西欧历史曾被认为是‘黑暗时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使用‘中古时的期’这一概念,以淡化和纠正人们对‘中世纪’的‘黑暗’认知。”可知,5——15世纪,“王权逐渐强化,为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基”“随着城市经济的
发展,罗马法得以复兴”属于中世纪西欧淡化“黑暗”认知,走向“光明”的表现,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基督教戒律森严,严重束缚人性发展,属于中世纪西欧走向“黑暗”的表现,②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以自治市或乡镇为基本单位,实行基层自治,是近代西方基层自治的特点,与中世纪时间不符,③与
题意不符,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10.亚述帝国时期人首飞牛是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由人的脑袋、鹰的翅膀和牛的身体构成,代表当时最强大物种的集合。这种风格体现出()A.亚述人对东方文化的崇拜B.亚述帝国专制统治的威严C.苏美尔人崇尚武力的征伐D.亚述人对辉煌陵墓的追求【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述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述帝国用最强大物种的集合做雕刻,反映的是帝国专制统治的威严,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亚述人对东方文化的崇
拜,排除A项;苏美尔文明始于公元前40世纪,约公元前20世纪末终止,而亚述帝国时间是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亚述人与苏美尔人不能混同,排除C项;材料中的建筑不属于陵墓,排除D项。故选B项。11.中世纪欧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裂状态,基督教
成为普遍的文化符号,民族国家的崛起是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的重要表现。下列选项中,对民族国家崛起有推动作用的是()①路易十四加强专制王权②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③西欧兴起宗教改革运动④封君封臣制的确立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
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中世纪欧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裂状态,基督教成为普遍的文化符号,民族国家的崛起是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的重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易十四加强专制王权,推动了民族国家崛起,①正确;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法国击败英国,加速法国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的形成,②正确;西欧兴起宗教改革
运动打击了教会权威,促进各国民族意识的崛起,③正确;封君封臣制的确立,造成了国家的分离趋向,④错误。由此可知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12.恩格斯说:“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
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上述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A.引发了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B.推动了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C.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D.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
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叶起(欧洲)。据本题材料“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工是属于生产关系上的变革,机器的使用是属于生产力上的变革,所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双重变革,D项正确;A项仅体现了生产力的变革,没有反映出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A项;B项仅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没有反映出生产力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生产专业化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故选D项。13.在“它”之前,国际法即欧洲法,国际关系即欧洲关系。自“它”开始,《万国公法》等国际
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这里的“它”是指()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根据所学可知,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B项正确;17世
纪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排除A项;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仍然具有强权政治烙印,但对战后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4.1927年,苏联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50%的人是文盲,国防力量也比较薄弱,到1933年,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大型工业企业,机床制造、精密仪器等新兴工业部门也初具雏形。苏联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
得益于()A.实施了新经济政策B.一五计划的推动C.采用战时共产主义D.农业集体化实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本题时空是:1927—1933年(苏联)。根据材
料内容可知,苏联在1927年的时候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到了1933年,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大型工业企业,机床制造、精密仪器等新兴工业部门也初具雏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苏联在1928年开始实行五年计划,于1932年提
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极大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到1928年,时间不对,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到1921年,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与材料的现代化大型工业企业,机床制造、精密仪器等新兴工业部门无关,时间不对,排除D项。故
选B项。15.如图是某时期世界人口流动示意图。该时期是。()A.早期殖民扩张时期B.工业革命时期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答案】D【解析】【详解】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
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欧洲、非洲向美洲移民,排除A项;B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
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的16.唐朝政府鼓励养牛,规定牛繁殖超过三头,奖励绢一匹,同时还制订了养牛的饲料标准,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传授治疗牛病的技术,建立牛市促进牛的市场交易。这些举措有利于()A.提升养牛
业商业化水平B.加速经济重心向南转移C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D.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鼓励养牛”、“奖励
绢一匹”“传授治疗牛病的技术”“建立牛市促进牛的市场交易”可知唐朝政府的举措将极大提高农民养牛的积极性,提高耕牛的数量,中国古代,牛很大程度上做为生产工具用于耕作,所以,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C项正确;耕牛最终服务于农耕,不是
为了商业养牛,排除A项;唐朝政府的举措将极大提高农民养牛的积极性,为农业发展提供动力,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农业经营方式始终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7.1931年,鄂豫皖苏区的县区乡村
苏维埃最高权力机关是县区乡村代表大会,规定县苏维埃代表工人须占30%,兵士至少须占5%;区苏维埃工人30人、农民500人、士兵40人各选代表1人;乡苏维埃工人5人、农民50人、士兵10人各选代表1人;村苏维埃是全村人选若干
代表。这一规定体现出()A.苏维埃政权的阶级性和民主性B.“三三制”原则得到了有效贯彻C.农民是苏维埃政权构成的主体D.各阶级阶层民主权利得到保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根据材料“工人须占30
%,兵士至少须占5%……”可知,苏维埃政权具有阶级性和民主性,A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三三制”原则,排除B项;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且以材料中看不出农民是主体,排除C项;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
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的,而不是各阶级各层,且“保障”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8.在古埃及,主神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神威莫测;在古希腊,诸神地位并没有明显的等级划分。这表明()A.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性B.地理环境制约文明发展C.理性精神与宗教神学有机结合D
.神话传说体现等级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题,时空是: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根“在古埃及,主神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神威莫测;在古希腊诸神的地位并没有明
显的等级划分。”并结合所学,古埃及实行君主专制,而古代雅典推行民主政治,因此在对神的认识上也存在的差异,反映出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理性,排除C项;神话传说体现等级制度只体现了古埃及情况,排除D项。故
选A项。19.下面是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的部分信息(单位:亿美元)。根据表格可知()年份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1951335229891968387109385A.美国经济因“滞胀”而疲软B.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C.国家
宏观调控陷入失灵状态D.国际金本位体制走向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在上升,但是美国官方持有黄金量在下降,同时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债在增多,根据上面的
分析并结合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1968年美国黄金外流、外债激增表明美国经济受到冲击,从而使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B项正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C说法绝对,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一战后金本位制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20.一战结束后,丘吉尔极其敌视苏联,认为英国应该扼杀布尔什维克主义。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声明:“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二战结束后,194
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演讲中又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的存在威胁了整个欧洲。这表明他()A.一贯仇视社会主义和苏联B.政治立场始终摇摆不定C.以维护英国利益为出发点D.用意识形态来区分敌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在不同的时期,丘吉尔对苏联的态度是不同的,结合所学,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二战期间,英国与苏联合作抵抗法西斯,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丘吉尔对苏联态度的变化
,这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不能说明丘吉尔政治立场始终摇摆不定,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丘吉尔用国家利益的标准区分敌我,并不是意识形态,排除D项。故选C项。21.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
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同
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因此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D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历史事实也可以
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排除A项;B项本身不说法不准确,多种历史叙述如果都相同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且与题意要求不符合,排除B项;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排除C项。故选D项。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
,第24题12分,共52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不仅建立了备灾、及时报告灾荒的系统的完整的防灾制度,而且经过长期发展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救灾制度。灾荒之后由政府发放钱粮对灾民进行救济的制度,是灾害发生后
的救援措施,其形式多样,以食物赈济,如谷赈、粥赈为主;政府根据具体灾情采取不同的减免标准;政府鼓励商贩运粮到灾区发售,以增加灾区粮源,平抑灾区粮价,防止粮价暴涨,影响社会稳定;民间救助等救灾制度是对政府统
一组织的救灾行为的重要补充,主要指由民间自设机构、自行向灾民散发救灾物资的方式。政府也会对灾时捐献钱粮的官民予以官位的提升或者荣誉旌表,这种激励制度也使士绅阶层在组织地方防灾救灾的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摘编自李军《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历史经验》材料二中世纪英国
乡村底层民众普遍经历了物质生活贫困。许多上了年纪的贫穷佃农通过将持有地让与年轻家庭成员来保证晚年生活。集体耕作的公地制度也为贫困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生计补充来源。许多庄园都将在公地上拾穗作为穷人的权利,对拾取落穗之人的资格作出明确限制。13世纪开始,立遗嘱在乡村普及开来,留下一些度心的遗赠是不
可或缺的。最常见的形式是赠与一小笔现金,分发给出席葬礼的穷人。也有立遗嘱人规定利用遗赠资金产生的利润定期开展救济活动,这种救济行为往往持续较长时间。修道院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占有者之一,利用稳定的资金来源,为穷人建立了收容所和慈善院,1216—1350年
间总计修建达700余所。——摘编自王学增《中世纪英国乡村贫困与社会济助研究》材料三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总体上经历了从中共二大社会保障思想的萌芽,到新中国成立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单位保障模式,再发展为改革开放后与市场经济体制
相适应的国家社会保障模式。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
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摘编自董克用、沈国权《党指引下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百年变迁》(1)根据材料一
,概括中国古代防灾救灾制度的经验。结合所学,指出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英国解决贫困问题采取的救助方式。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探索的社会救济新方法。(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的特点及启示。【答案】22.经验:强化救灾备灾意识;及时反映灾害情况;强化政府主导的救灾形式;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救灾。作用:保证人口繁衍;保证生产活动;维护统治(或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弱势群体。23.救助方式:家庭成员内部的互助;公地制度为贫困群体提供
重要的生计来源;基督教会承担了救济穷人的重要功能;乡村居民的捐赠。新方法:把城市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负责救济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24.特点:发展具有阶段性;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情相适应;种类齐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
国家主导。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社会公平;符合国情,量力而行。【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经验:根据材料“不仅建立了备灾
、及时报告灾荒的系统的完整的防灾制度,而且经过长期发展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救灾制”可分析出强化救灾备灾意识,及时反映灾害情况;根据材料“政府根据具体灾情采取不同的减免标准”可分析出强化政府主导的救灾形式;根据材料“府鼓励商贩运粮到灾区发售”可分析出鼓
励民间力量参与救灾。作用:结合灾民救治可分析出保证人口繁衍,保证生产活动;根据材料“平抑灾区粮价,防止粮价暴涨,影响社会稳定”可分析出维护统治(或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保护弱势群体。【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和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救助方式:根据材料“通过
将持有地让与年轻家庭成员来保证晚年生活”可分析出家庭成员内部的互助;根据材料“集体耕作的公地制度也为贫困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生计补充来源”可分析出公地制度为贫困群体提供重要的生计来源;根据材料“修道院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占有者之一,利用稳定的资金来源,为穷人建立了收容所和慈善院”可分析出
基督教会承担了救济穷人的重要功能;根据材料“立遗嘱在乡村普及开来,留下一些度心的遗赠是不可或缺的”可分析出乡村居民的捐赠。新方法: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中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
救济方式遭遇瓶颈,英国把城市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总体上经历了从中共二大社会保障思想的萌芽,到新中国成立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国家单位保障模式,再发展为改革开放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社会保障模式”可分析出发展具有阶段性,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情相适应;根据材料“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内容”可分析出种类齐全;根据材料“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可
分析出覆盖全民,可分析出城乡统筹;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国家主导。启示: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公平、保障制度要适应国情等角度进行分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社会公平;符合国情,量力而行。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大革命失败后,全党为寻找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严肃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第一、在国民党
问题上,党中央在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中始终没有当“主人”的思想;第二、在农民问题上,党中央不支持农民革命;第三、在军事问题上,“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毛泽东强调“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摘编自《百年党史》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
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55
年万隆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
被称为“非洲年”。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1)提取材料一图片相关信息,指出图中局面形成的时间阶段。结合所学,概括推动图中局面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
括毛泽东在此次“紧急会议”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简述该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的艰苦探索。(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历史意义。【答案】(1)19世纪20年代。原因:欧洲殖民统
治激化了民族矛盾;拉美人民联系加强与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增长;拉美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独立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国的独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一点1
分,任答5点给5分)(2)观点:争取党对革命的领导权;支持农民革命(土地革命);主张武装斗争(或秋收起义、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探索:毛泽东赴湖南组织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土地革命(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毛泽东
的理论探索(《井冈山的斗争》)。(3)原因:西方资本主义传统强国的衰落(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
广泛传播;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联合国非殖民化活动的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斗争。意义: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冲击了两极格
局;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20年代的拉美。第一小问时间阶段,据图片中信息可知,此时是拉美民族独立运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
是19世纪20年代。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图中局面形成的原因,首先,政治上,欧洲殖民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经济上,拉美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独立运
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上,美国的独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拉美人民联系加强与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增长。【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7-1937年中国。第一小问观点,据材
料二“党中央在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中始终没有当“主人”的思想”得出争取党对革命的领导权;据材料二“在农民问题上,党中央不支持农民革命”得出支持农民革命(土地革命);据材料二“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
子中取得的”得出主张武装斗争(或秋收起义、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第二小问探索,结合所学,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赴湖南组织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区山,建立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制据”的星星之火。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开展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可知,二战后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传统强国的衰落(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据材料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可知,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政治理论
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据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据材
料三“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可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据材料三“1955年万隆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可知,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斗争。第二小问
意义,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各国人民的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等促进了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这有利于实现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
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同时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考察,七十年的新中国外交都经历了“变”与“不变的峥嵘岁月。“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
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如外交使命的层层推进,外交战略的因时制宜,外交话语的不断加强。“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的进程既有内外动力,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辩证关系。——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
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根据材料,围绕新中国外交的“变”或“不变”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新中国外交不变的是对独立自主原则的坚持。阐述:建国初期,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但并不排除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来往,为新中国打开了外交局面。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利益。1978年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面对复杂国内外形势,中国坚持奉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这一方针对中国外交新格局的形成,对促进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起了重要作用。【解析】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