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共(21)页,3.45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23d92481c4746685675e029383f55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会宁县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期末质量监测考试地理试卷(B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
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3全册。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某位设计师为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设计的独有的“福”字,将各地的文化、代表性建筑等特色元素融入其中,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不同的文化、代表性建筑都具有区域特色。图示①~④四个“福”
字中最可能代表云南的是()A.①B.②C.③D.④2.人们追踪放生野外的③图示动物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B.GPSC.GISD.EOS【答案】1.D2.B【解析】【1题详解】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图“福
”字为蒙古包,代表内蒙古自治区,A与题意不符;②图“福”字为国际大都市,东方明珠塔是其代表性建筑,因此②代表上海,B与题意不符;③图由竹子和熊猫组成,代表四川省,C与题意不符;④图中有傣族舞,代表云南,故D正确。答案选择D。【2题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
③图示动物为大熊猫,要追踪放生的大熊猫需要精确的定位,因此要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出B正确;RS是遥感技术,实行大范围监测,不能做精确定位,故A不选;GIS是管理和处理数据,不能定位,故C不选;EOS是地理观测系统,用于嵌入式系统的操作系统,也是一种应用于计
算机领域的用途广泛的系统软件,不能用以监测大熊猫放生,故D不选。答案选择B。【点睛】地理信息技术即"3S"技术,包括:1、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2、遥
感(RS)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能力;3、全球定位系统(GNSS)是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
距。读东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等值线(单位:mm)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3.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降水差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海陆位置的差异B.纬度位置的差异C.地形的差异D.植被类型差异4.由东北地区的降水分布可知,东北平原()A.熟制为一
年一熟B.为商品棉基地C.最适合小麦种植D.水能资源丰富【答案】3.A4.C【解析】【3题详解】与内蒙古高原相比,东北平原降水多,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东北平原距海洋近,受夏季风影响大,即海陆位置的差异,A正确;内蒙古高原和东
北平原纬度位置差别不大,B错误;地形的差异和植被的差异均不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降水差异的原因,CD错误。故选A。【4题详解】图示反映东北平原年降水量在500~700mm,大部分地区属半湿润地区,最适合小麦种植,
C正确;农作物熟制根据热量条件确定,通过东北地区的降水分布无法判断其农作物熟制,A错误;东北地区不是我国棉花主产区,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大,主要河流流经区域落差较小,水能资源并不丰富,通过仅通过降水分布也不能判断棉花生产和水能资源状况,D错误。故选C。【点睛】农作物熟制是由热量条件决
定的,我国商品棉基地主要在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沿江滨海平原和南疆绿洲区。读黑龙江某县森林火灾影像图,完成下面小题。5.获取图示信息所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A.RSB.GISC.GPSD.数字地球6.利用该
技术可以()A.判定火灾发生的具体原因B.估算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C.发现起火点并分析火势蔓延方向D.确定火灾中心的三维坐标【答案】5.A6.C【解析】【5题详解】该图为火灾遥感图像,获取其信息主要依靠遥感技术,即RS,RS可用来分辨地物,即识别火灾范围和未发生森林火
灾的区域,A正确;GIS侧重的是收集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查询,B错误;GPS主要为获取某地的经度、纬度和海拔,C错误;“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它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将地球及其上的活动和环境的时空变化数据,与获取图示火灾信息无关,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由图可知,遥感技术可以分辨地物,能及时地发现起火点并分析火势蔓延方向,无法判定火灾发生的具体原因,A错误,C正确;估算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GIS)完成,确定三维坐标是GPS的功能,BD错误。故选C。【点睛】GIS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
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可用来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和查询工作;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主要可以分辨地物;GPS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主要为获取某地的精度、
纬度和海拔。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区1970年和2018年的环境交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示地区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B.河西走廊C.东北平原D.南方丘陵8.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乱砍滥伐B.城市过度发展C.过度放牧D.全球气候变暖【答案】7.
B8.A【解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在1970~2018年40多年间,该区域沙漠面积在不断扩大,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地区,这里有沙漠分布,B正确;云贵高原、东北平原、南方丘陵这些地区都没有沙漠分布,A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读图可知,沙漠面积随着森林面积的减
小而扩大,说明乱砍滥伐是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张的主要原因,A正.确;观察发现图中城市的数目减少,B错误;图中没有大片的草地,不会有过度放牧问题,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缓慢升高对该地区的荒漠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点睛】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1.人为活动人口增长对土
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干旱、半干旱及亚
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
化过程。北盘江流域位于云贵高原斜坡地带,大部分地区河谷深切狭窄,山势陡峻,相对高差400~700m。流域内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现象普遍。读北盘江流域部分地理事物简图,完成下面小题。9.北盘江石漠化现象普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降水稀少,蒸发旺
盛B.乱砍滥伐严重,植被缺乏C.地处高原,风力作用强D.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浅薄10.北盘江上已建成多座水电站,河流梯级开发有利于该流域()①防洪②航运③发电④提高水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9.D10.A【解析】【9题详解】石漠化
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形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浅薄,岩石易露出;A、C错误,D正确。乱砍滥伐严重是人为原因,B错误。故选D。【10题详解】河流梯级开发的主要效益有防洪、航运、发电、灌溉和养殖等,①②③正确,A正确,对水质的影响要综合来看,不一定能提高水质,④错误,
B、C、D错误。故选A。为【点睛】建立水电站对水质的影响:不利包括水体自净能力会降低;比较容易形成富营养化;容易增加重金属污染。有利方面包括使下游水质受泥沙淤积的程度逐渐减弱;降低水体硬度。据巴西官方消息,由于在雨林中巡逻的环境保护人员减少,农村地区的经济困难加大
,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亚马孙森林砍伐和焚烧的速度。2020年1月至4月、森林砍伐达到了新高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雨林中新添了1202平方公里的“疤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
根本原因是()A.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B.大规模商业性伐木C.印第安人过度焚耕开垦D.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12.雨林中新添的“疤痕”会使当地()①气候类型改变②酸雨频率增加③河流含沙量增加④生物多样性减少A.①②B.①③C.②④D.
③④13.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A.生物循环旺盛B.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C.植物生长速度快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答案】11.D12.D13.B【解析】【11题详解】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是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D正确;修建亚马孙横贯
公路大、规模商业性伐木、印第安人过度焚耕开垦都是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直接原因,ABC错误。故选D。【12题详解】据材料可知,雨林中新添的“疤痕”是森林砍伐后出现的大片空地,雨林中新添的疤痕会使亚马孙平原地区生物群落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符合题意;森林砍伐使植被覆盖率下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雨林破坏森林面积减少不会改变这里的气候类型改变,会使CO2的吸收减少与全球变暖有关,与酸雨的形成无关,①②不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故选D。【13题详解】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
体内,植被砍伐,养分被带走,不能回到土壤中,使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B正确;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生物生长旺盛,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这是群落生产力高的表现。CD错误;雨林生
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是雨林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背景条件,A错误。故选B。【点睛】雨林生态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土壤贫瘠和养分集聚在植物体内两个方面。地上植被是雨林系统中最主要、最关键的部位,而地上部分也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
部分。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21年6月24日,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仪式在瓜州县安北第一风电场举行,标志者
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正式建成。该风电基地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读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示意围,完成下面小题。14.瓜州成为“世界风库”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受台风影响大B.地势较平缓C.距冬
季风源地近D.植被覆盖率低15.与浙江临海括苍山风电场相比,瓜州风电场建设的主要优势是()A.市场距离近B.风力较稳定C.荒地较广阔D.劳动力廉价【答案】14.A15.C【解析】【14题详解】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风主要发源于热带海洋,瓜州深居大陆内部,不受台风影响,故
A错误,符合题意;甘肃瓜州位于河西走廊,地势较为平缓,风的阻力小,且距离冬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较近,风力强劲,且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覆盖率低,风力阻碍较小,故B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选择A。【15题详解】
读图可知,瓜州沙漠、戈壁广布,荒地众多,适宜建设风电场,而浙江位于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多地少,土地较紧张,故C正确;瓜州距我国东部电力主要消费市场远,故A错误;风力不稳定是风力发电最主要的缺点之一,读图可知,瓜州年大风日数不多,因此瓜州
的风力也不稳定,故B错误;风力发电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小,故D错误。答案选择C。【点睛】建风力发电场首先应考虑气象条件和社会自然条件。1、气象条件:风能质量要高;风力发电场的场址盛行风向稳定;风力发电场湍流程度要小。风力发电场址的自然灾害要少。2、社会自然条件:风力发电场址的地势要较平
坦,地质条件要好,以便进行土建施工;交通便利;风电场应尽可能接近电网接入点;周围环境:风电场的建设一般会对飞禽及类正常生活和迁徙有影响,为保护生态,场址应尽量避开类飞行路线、候鸟及动物栖息地等,远离自然保护区、军事设施、口密集地区等。读田纳西河流城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6.田
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A.河流的梯级开发B.流域内农业的多种经营C.土地资源利用率及高耗能工业D.流域内的矿产开发17.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的形成原因是()A.修大坝,使通航条件大为改善B.防治污染,提高田纳西河水质C.旅游业带来经济收入D.大规模的水电开
发,促进了高耗能业的发展【答案】16.A17.D【解析】【16题详解】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统一管理,综合开发”的过程中,水资源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核心,制定了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在内的综合性长远开发
方案。A正确;流的域内农业的多种经营、土地资源利用率及高耗能工业、流域内的矿产开发是流域开发的措施但不是流域开发的核心,BCD错误。故选A。【17题详解】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大规模的水电开发,促进了高耗能业的发展,通过对田纳西河进行梯级开发,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大规模
的水电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电力供应基地,促进流城内炼铝、化学等高能耗I业发展,从而形成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D正确;通航条件大为改善使交通更便利有利于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的形成,但不是主要的原因,A错误;防治污染,提高田纳西河的水质改善了环境,发
展旅游业带来经济收入这些措施与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的形成关系不大,BC错误。故选D。【点睛】流域开发总体思路:1、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要考虑河流特点和流城整体性特征。2、流城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利用方式和开发
方向。3、流城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开发,水资源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制定了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在内的综合性长远开发方案。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牧业生产
基地。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图中甲、乙、丙三地分别适宜发展的是()A.畜牧业、种植业、林业B.林业、种植业、畜牧业C.种植业、林业、畜牧业D.林业、畜牧业、种植业19.丁地农业的发展方向是()A.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B.大力发展集约化
草食性畜牧业C.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实现“立体开发”D.退耕还林,发展种植园农业20.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过度开垦导致的主要生态缓解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加重B.生物多样性减少C.草场退化严重D.水资源短缺【答案】18.B19.C20.B【解析】【18题详解】观察图中
信息可知,甲地位于小兴安岭,适宜发展林业;乙地位于东北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对应四个选项,只有B符合,ACD不符合。答案选择B。【19题详解】观察途中信息可知,丁地位于长白山区,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和畜
牧业,故AB错误;其农业发展方向是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故C正确;材料并未显示丁地区出现环境问题,且没有显
示丁地区内耕地面积较多,故D错误。答案选择C。【20题详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过度开垦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故B正确;三江平原属于湿润地区,降水量丰富,有三条河流经过,水源充足,蒸发量较
小,因此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和水资源短缺,故AD错误;三江平原沼泽地不属于草场区域内,且开垦会导致湿地减少,而不是草场退化,故C错误。答案选择B。【点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
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自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城市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
是()A.建德B.绍兴C.上海D.高邮22.绍兴市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A.政策吸引→世界产业转移→工业化→城市化B.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C.矿产分布→资源开采加工→工业化→城市化D.大城市辐射→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2
3.近年来,上海市外来人口呈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A.产业结构调整B.限购政策影响C.环境污染整治D.交通网络完善【答案】21.C22.B23.A【解析】【21题详解】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上海市为特大城市,城市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故C正确;建德和高邮为小城市
,绍兴为中等城市,三者经济发展相对上海都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故ABD不选。答案选择C。【22题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绍兴市主要依靠小商品经济的发展起步,因此其城市化的发展最开始是小商品经营,小
商品经营出现个体私营企业,然后在小商品经济的推动作用下出现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城市化不断进程,故B正确;绍兴市并未受到政策吸引发展,故A不选;绍兴市矿产资源不丰富,故C不选;上海市具有辐射带动经济的作用,但不是该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故D不选。答案选择B。【23题详解】根据
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调整以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该区域的主要产业,即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水平和技能,而外来常住人口的总体素质达不到要求,因此逐渐减少,故A正确;限购政策可能导致购买人员的减少,但不是外来人员减少的主
要原因,故B不选;环境污染整治和交通网络完善后,环境和交通得到改善,可能会增加人员流入,故CD不选。答案选择A。【点睛】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1.人口变动指标:指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自然、社会、机械三种形态变化;2.经济变动指标:指影响城市
化的主体因素的经济发展程度;3.社会变动指标:指城市化产生的社会效应,主要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住房成套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城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我国天然气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地区
,但长期开发程度较低。直到进入21世纪后,产量快速增加,西部地区才逐渐成为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长期开发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落后,勘探、开
发和外运能力不足B.国内能源资源丰富,天然气市场需求量有限C.海外油气资源供给宽广稳定,价格低廉D.天然气资源分布较分散,商业利润低25.进人21世纪后,天然气资源被加速开发,其对西部的影响有()①破坏植被,环境普遍恶化②缓解能源短缺局面③增加就业机会,带动
相关产业发展④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答案】24.A25.C【解析】【24题详解】天然气优点突出,国内市场需求量巨大,B错误。海外油气资源无法保证安全,价格受制于人,C错误。西部天然气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大
盆地和鄂尔多斯高原,分布较集中,开采价值高,但当地经济相对落后,勘探、开发和外运能力不足,故长期开发程度较低,A正确,D错误。故选A。【25题详解】天然气为较洁净能源,对其开发利用有利于发展经济,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增加了就业、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③④正确,①错误;西部能源丰富,且消费量较小,不存在能源短缺问题,②错误。从答案组合来看,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资源跨区域调配影响:对调入区,可以缓解当地资源短缺的压力;可以改善当地的大气环境;可以促进当地的产业的转型升级。对调出区
,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岗位;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读“西电东送”南部通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6.“西电东送”南部通道输送的电力构成是()A.全部为水电B.水电与火电兼有,以水电为主C.全部为火电D.水电与火电兼有,以火
电为主27.该工程建设有利于()A.提高资源输出区的大气环境质量B.推动资源输入区化学工业与电力工业的发展C.促进资源输出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出D.改善资源输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答案】26.B27.D【解析】【26题详解】“西电东送”南部通道输送的电力以珠江与乌江中上游的水电
为主,兼有六盘水等地区坑口电站的火电,B正确。其他选项与实际情况不符,A、C、D错误,故选B。【27题详解】“西电东送”工程建设有利于缓解资源输入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B错误,D正确;有
利于将资源输出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影响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A、C错误。故选D。【点睛】资源跨区域调配影响:对调入区,可以缓解当地资源短缺的压力,可以改善当地的大气环境,可以促进当地的产业的转型升级。对调
出区,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岗位,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我国“女鞋之都”位于成都市式侯区。2002年7月正式启动建设,2006年正式授牌。2014年,开给考虑产业转移,四川省鞋业协会会长表示“前几年我们考察了很多的地方,如巴中、安岳、仁寿、犍为等
省内9个市、州、县。最后,大家敲定了安岳和乐至。”2016年在政府的主导下“女鞋之都”产业开始向安岳转移,2017年8月,入驻“安岳·国际鞋都”的企业达列了120家。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8.促使“女鞋之都”产业向外转移
的主要原因是成都()A.原材料枯竭B.市场需求减少C.企业竞争加剧D.产业结构调整29.政府将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点选在安岳,主要考虑安岳()A.地理位置优越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环境质量好30.产业转移后的武侯区优先发
展的产业是()A.有色金属冶炼工业B.航空航天工业C.现代服务业D.现代新型农业【答案】28.D29.A30.C【解析】【28题详解】“女鞋之都”产业向外转移是由政府主导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成渝经济的高速发展,成都、重庆两地开始进行产业升级调整,而位于市中心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了最
先被转移出去的对象。D正确;制鞋对原材料的需求量不大,因此成都女鞋之都产业转移不是因为成都原材料枯竭,A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川省省会城市成都对女鞋的市场需求量不会减小,因此女鞋之都产业向外转移的主因不是成都的市场需求量减少,B错误。中国女鞋之
都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产业集聚,具有规模效益,可以降低成本,并不是企业竞争加剧导致产业转移,C错误。故选D。【29题详解】读图可知,安岳位于成渝经济发展核心区的中心地带,距离川内各城市位置适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A正确;中国女鞋之都产业向外转移的地区中如
乐至、大英、仁寿、犍为均为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因此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点选在安岳并不是主要考虑安岳劳动力成本低,B错误;安岳是承接产业转移地区,产业基础比转出地成都薄弱,C错误。从成都产业转出的是女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不高,因此承接
产业转移的地点选在安岳并不是主要考虑环境质量,D错误。故选A。【30题详解】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增长速度快的优点,是地区综
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产业升级的首选,C正确。产业转移后的成都市武侯区应该优先发展环境污染小,价值利润高的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占地面积较大,环境污染大,不应是优先发展的产业,A错误。航空航天工业,属于技术指向型产业,应接近高等教育和
科技发达地区,武侯区不具备条件,B错误。成都武侯区城市化水平高,农业人口比重低,不适合发展农业,D错误。故选C。【点睛】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
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影响因素:1.劳动力因素2.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4.国家政策的调整5.原生产地用地
紧张6.地价昂贵7.环境污染8.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榆林市是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随着能源开发和能
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发展,榆林市已经成为陕西省经济强市、国家能源化工富集区的重要城市。下图为榆林市主要资源分布图。(1)简述榆林市成为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优势条件。(2)说明榆林市资源开发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3)为避免榆林市陷入资源枯竭型城市道路。请你为
其工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答案】(1)煤、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丰富;距离东部地区较近,接近消费市场;有铁路.管道等交通线路经过,便于煤、天然气等资源输出;国家政策支持。(2)大量开采煤炭、岩盐等会引起地面塌陷;破坏地表植被,引起土地荒漠化;造成环
境污染等。(3)加大科技投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解析】【分析】本题以榆林市资源分布图及发展状况为材料,考查矿产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知识,难度一般。【详解】(1)榆林市成为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
基地的优势条件主要从资源状况、市场距离、交通及政策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榆林市煤炭、天然气和岩盐资源丰富,且在陕西省矿产比重占比大,有发展能源和化工的资源基础。有陕京一线、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经过,管道运输便利,有神黄铁
路等经过,便于资源运输。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近,能源市场广阔。加之国家政策支持,有利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2)榆林市大量矿产资源开发,势必导致表土裸露,加上大风天气多,容易诱发土地荒漠化,同时,资源开采,会导致采空区地面塌陷。化工及能源基地建设,燃烧化石燃料等,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
硫等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废弃物堆放,会发生固体废弃物污染,有害物质随着径流进入水体,产生水污染。(3)榆林市经济结构是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结构单一,以重化工为主,所以应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等。
同时,应加大深加工力度,延长能源资源的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以利于矿产资源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点睛】32.下图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分
别说明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2)评价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3)甘肃省属于农业____发展区,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哪些?____【答案】(1)青藏高原:热量不足。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不足。(2)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不利条件:水旱灾
害频发。(3)①.适度②.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技术投入;适度发展农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解析】【分析】本题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相关内容,
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水源不足,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不足。小问2详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主要粮
食作物是水稻,但易出现水旱灾害。【小问3详解】《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明确,适度发展区包括西北及长城沿线区、西南区。因此甘肃省属于农业适度发展区,该区农业生产特色鲜明,但生态脆弱,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对当地农业结构进行优
化;适度地发展农业规模;加强农业技术的投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等。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为应对传统经济发展优势减弱、经济下行压
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河南省近年来加大了投资力度,主动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下图示意河南省概况。(1)指出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2)说明河南省当地政府为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入可采取的措施。(3)简述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南省的影响。【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四通八达的陆空交通优势
;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而廉价;煤炭、铝土矿等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2)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办好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传统观念,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审批效率;采取如政府补贴等
切实措施鼓励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等。(3)有利影响:就业岗位增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河南省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可能会产生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压力。【解析】【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的措
施、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省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证明其地理位置优越,且属于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四通八达,海陆空交通优势明显;且人口众多,劳动力
丰富;煤炭和铝土矿等资源丰富;且紧靠环渤海地区,市场广阔。【小问2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河南省当地政府可以加大财政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宣传推荐力度,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宣传,进而吸引更多的厂商投资;同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简化办理手续,提高政府各部分的审批效率;在允许的条件下
,采取政府补贴等鼓励外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等。【小问3详解】根据题意,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将改善河南省的传统经济发展优势减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状况,促进产业的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为当地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推动河南省的城市化进程。但也会为河南省的生态
环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加重区域内的环境压力。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