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五月限时训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共(10)页,1022.36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2235962367d75078d5a1113283fd40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绍兴一中高三语文限时训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新社记者:①林建超:古代中国围棋长期处于世界巅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围棋,来源和传入具体途径、方式不同,有的从中国直接传入,有的经由其他
国家和地方间接传入,但共同根源都在中国。总体分为四个阶段:公元2世纪前后,即东汉、三国时期,围棋开始向古代中国中原以外的民族地区传播;公元5世纪前后,即南北朝时期,围棋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公元16世纪前后,即明清之际,围棋开始向
欧洲国家传播;公元20世纪前后,围棋逐步走向世界。其中,向朝鲜半岛的传播,在围棋传播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是围棋由中国向整个东亚地区传播的起点和桥梁。中国史学界和围棋界一般认为,围棋是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朝鲜半岛,并由此传至日本。传入日本后,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深化,日本棋艺水平迅速提升。唐
朝时期,日本先后派出十九批遣唐使和留学生。其间,围棋不仅是游戏娱乐,更是他们留学和交往的重要内容。据记载,唐玄宗当太子时,就多次召随遣唐使来长安的日本学问僧辨正切磋棋艺。最初把围棋介绍给欧洲的是三位著名的传教士:意大利的利玛窦、比利时(一说法国)的金尼阁和葡萄牙的曾德昭。他们都来过中国,都是受
罗马教廷派遣的耶稣会教士,且都在著述中讲到围棋。《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一卷第八章《关于服饰和其他习惯及奇风异俗》中,就记述了当时中国围棋活动的情况,包括围棋的基本特点、规则和着法等。17世纪,欧洲对围棋的了解基本来自利玛窦的描述。直到1694年,得益于到访伦敦的中国天主教徒沈
福宗的帮助,英国东方学家托马斯·海德在其名著《东方游戏》中提供了有关围棋的新资料、新描述。尽管此书关于围棋的表述并不完整甚至有失误,但在围棋史上仍占有重要位置,它比利玛窦的记述为更多人所知,使围棋在欧洲人眼
中被视为一项严肃的游戏。到19世纪,有关围棋的准确信息主要通过被派往中国、日本等国的外交官传至欧洲,且开始出现中日两种同源但不同规则的围棋传播体系。至此,围棋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古代、近代历程告一段落。后来,在一段特殊历史时期,推动围棋走向世界的进程主要由日本推动,这
和日本开展明治维新、脱亚入欧有密切联系。中新社记者:②林建超:中国许多地方都在探索传承和弘扬围棋文化,其中衢州市烂柯山被誉为“围棋仙地”。近年来,当地提出打造“世界围棋圣地”目标,建成中国首家国际围棋文化交流中心、首个国家围棋队地方集训基地,实施了中国首部涉围棋的地方性法
规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围棋协会利用中国围棋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和成果,把中国国内开展“非聚集型居家网络围棋运动”的完整模式和成功经验向海外延伸。2020年3月至10月,中国先后举
办近20项遍及世界的国际围棋赛事活动,获得世界围棋界好评,产生积极效应,让围棋成为联结世界的特殊“国际公共产品”。中新社记者:③林建超:作为中国传统智力博弈项目,围棋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才艺的优秀代表,是文化与竞技的高度统一。围棋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善思、精算、多谋的思维特征。围棋行棋和结局变化量的数
学结论,在精确与模糊两个方面达到的高深程度,都使其当之无愧地居于思维博弈运动计算水平的巅峰,居于人类脑力计算能力的巅峰。围棋充分体现中华民族追求公正、平等、均衡的价值理念。其改变了最早棋类“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竞智斗巧
,代之以公平的行棋方式。棋盘上,每个棋子身份地位是平等的,只有被摆在不同的位置,即参与不同的实践才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围棋强调把握全局、双方接受、攻守平衡、降低风险等,这与中华民族追求中庸、中和的理念相一致。围棋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注重集体、整体
、全局的道德特征。围棋强调子力作用的整体性。对弈中投放的每一枚棋子,都是布下的一个能量要素,只有有机组合、聚合成形,才能生成和释放出巨大能量。中华文化历来重视整体利益,围棋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中新社记者:④林
建超:围棋能够成为“世界语言”,可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看。从历史看,以欧洲为例,其接触围棋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在此期间,欧洲人从开始不知围棋为何物,到了解围棋、熟悉围棋,热爱围棋、迷恋围棋,乃至学习围棋、研究围棋,并开发出具有超强棋力的人工智能(AI)围棋,率先突破人工智能在围
棋上的瓶颈。这让我们觉得,欧洲人接受围棋似乎并不困难,对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母体之中的围棋有天然的亲近性和接受能力,对承载着中华传统哲学思维与智慧的围棋有强烈的痴迷性和研究力度。事实上,研究发现,西方传统的哲学思维和文化观念,与围棋所承载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和文化观念之间有着
惊人的相通性、相似性、相近性和相容性。从现实看,围棋不仅具有原创性,而且具有再创性;不仅体现本原性,而且体现多样性。比如,在人工智能时代,围棋智慧形态发生巨大变革。智能围棋在竞技水平上已远超人类,形成新的技术体系,成为围棋智慧最新的承载和实现形式。但智能围
棋并未改变围棋的本质和主体,围棋实践的主体仍然是人,围棋实践的本质仍然是人与人的思维博弈活动。新时代智能围棋与人类围棋的交集,正在并将继续深化、融合发展。(摘编自中新网《林建超:中国围棋为何能成为一门“世界语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围棋始终处于世界
巅峰,世界各地的围棋,都是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传入。B.古代围棋向朝鲜半岛传播之所以有开创意义,是因为这是围棋向世界传播的起点。C.围棋在古代中国仅被当成一种娱乐游戏,而到了欧洲却被赋予了严肃性。D.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中国在围棋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都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下列对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日本派出遣唐使学习围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围棋曾经是中日交流的重要内容。B.举托马斯·海德《东方游戏》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欧洲当时关于围棋的资料不完整。C.举最早棋
类“掷彩行棋”的例子,是为了和围棋对比,强调围棋的公正平等的特点。D.举欧洲人开发人工智能围棋例子,是为了证明欧洲人对围棋有接受力和创新力。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围棋追求中庸、中和”观点的
一项是()A.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班固B.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王安石C.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纪晓岚D.老妻画纸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4.本文是一篇新闻访谈,下列选项记者的提问内容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①不同时期,中国围棋对世界各地围棋产生怎样的影响?B.②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围棋文化?C.③围棋可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D.④我想请您分析一下围棋为何能成为一门“世界语言”?5.学校辩论社开展主题为“c
hatGPT取代人类围棋”的辩论赛,作为反方代表,请结合文本简要陈述你的理由。(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思乡忽从秋风起王剑冰《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莱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
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有人认为张翰辞官是逃避政治险恶,是早就预见好的,这未免就高看这个才子了,他的身上,还是文人的气质多一些。说他逃避,还不如说他是厌烦。西晋时期,文士多是如此。“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不是追求农转非,而是相反。的的为张翰回到周庄
,进入了他人生的一个新阶段。他完成了对周庄自然的美丽构建。后来,一个叫周迪功郎的人来到了周庄,在此“收获设庄”,周庄的名称得以确立,季鹰的回归处终于明确了下来。在此之前!周庄只是个有着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而他离开的洛阳却早已是个大都市了。繁华锦绣,灯红酒绿比不上莼菜和鲈鱼,那个时候不知有没有牡丹花
,在张翰眼里,却不比家乡的油菜花。说实在的,季鹰带给周庄的意义,远比在此起家的江南富豪沈万三要多。严格说起来,周庄的文化意味远比商业意味要久远而弥香。季鹰是一个神秘的人物,神秘得我至今都不知道他的很多事迹。《晋书》说他“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他的诗尽管现今仅存
《首丘赋》《秋风歌》等,却是大名远播。他回家后,常垂钓于南湖,诵读于陋室。在野花芬芳的田埂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在碧水蓝天的旷野间留下舒展的啸吟:“忽有一飞鸟,五色杂英华。一鸣众鸟至,再鸣众鸟罗。长鸣摇羽翼,百鸟互相和。”历史记载张翰的生卒年均不详。按说像他
这样超脱的文学家应该活一个大岁数。还有他喜欢的故乡的乡野、莼菜和鲈鱼。但是在他五十七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有时候,悲伤就是这么突然降临,降临得让人猝不及防。张翰的母亲去世了。这在张翰的生命中是巨大的重创。张翰悲伤极了,谁也没有想到,
张翰竟然因悲伤过度而失去了生命。“悲伤过度”是个什么词呢?动用所有的想象细胞也难以解说清楚。这就显现了张翰的又一个特性。在他的生命中,没有比故土、母亲更重要的了。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有着同样性格的人--阮籍。阮籍
正在同别人下棋的时候,传来了母亲的死讯,阮籍听后坚持同人把棋下完,然后拿起酒杯,大口地饮酒,直喝下两斗,才大放悲声,并口吐鲜血。这些血性男儿,遇到什么事都没有在乎过,对自己的母亲却格外上心。母亲没了,就等于天塌
了,世界一下子变得一片昏暗。张翰就这样死了。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前飘满了他的诗:“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张翰还是没有了家啊!旺年而逝,着实有点可惜。他给我们留下的文字不多,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欧阳修曾写道
:“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在唐代曾以张翰诗中的名句“黄花如散金”命题试士,李白称赞道:“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张翰思鲈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字帖笔力刚劲挺拔、险峻逼人。那光
照中国书法史的勾画,将张翰的形象也勾进了历史史册。这也是欧阳询把张翰的莼鲈之思看作一种崇高之举,进而笔墨记之,以抒胸怀。字帖每一笔都浸染了书家的内心情感。后来这幅字帖广为流传,每一个得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宋徽宗看到,欣喜异常,加盖私章,并附言语。此帖后
转到了乾隆手中。乾隆也是一样如获至宝,喜爱有加。周庄的南湖因了张翰的典故又称“张矢鱼湖”。最早知道张翰,是读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时候感觉这个季鹰是个怪老头,不关心政治,只在意鲈鱼。其实张翰年岁并不老,但那时就知道有一种鱼很好吃,可惜我们吃不到。直到十几年后才见到鲈鱼的
模样,但那早已不是张翰时期的鲈鱼了。细想起来,那时的物资流通不畅,要不怎么官宴上没有东曹掾这样的官员想吃的鱼呢?(有删改)文本二:怀乡的胃--秋风中的张翰事件向以鲜在研究张翰事件对中国文人产生的影响时,我们发现:许多慷慨悲歌之士,对张翰的情思都情有独钟,最著名的应当要数宋代的大
词人辛弃疾了。他在词中多次写到张翰及其相关的秋风莼鲈等事,如《满江红·呈赵晋臣敷文》中的“甚等闲、却为鲈鱼归速”、《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中的“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等。至于那首脍炙人口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则把一个末路英雄的泪水与张翰的秋风之
思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张翰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这恰恰对应了法国诗人瓦雷里在《海滨墓园》中所说的那种场景:起风了!……只有试着活下去一条路!张翰和众多中国文人所选择
的活路是:回家隐居。人尚未动身,怀乡的胃却早已启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以欧阳修的诗句“思乡忽从秋风起”为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富有诗意和文化底蕴又能引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B.文本一中,“张翰母亲去世了”单独成段,既强调了张翰母亲去世这一消息的突然,又突出了母亲去世给张翰带来的伤痛之大。C.文本一引用李白等人的诗句并提及欧阳询为张翰作《张翰思鲈帖》,凸显了张翰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之大。D.两则文本都在探寻
张翰莼鲈之思的文化内涵,文本一是结合张翰的个人经历探寻的,文本二是结合中外文人对故事的感受探寻的。7.关于张翰辞官归乡一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认为张翰辞官归乡主要是因为对故乡的思念,他像很多文人一样选择了隐居。B.文本一认为张翰辞官归乡的意义重大,对他本人和故乡
来说都是一件极好的事。C.文本二认为张翰辞官归乡这件事能引起文人极大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慷慨悲歌。D.文本二认为张翰辞官归乡是因为他在官场已无路可走,只能回到家乡保全自己。的8.两则文本都提到了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二者用意有何不
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9.文本一有着历史故事叙述和作者的议论点评交叉的写作特点,这一写作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
玄①曰:“自古已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
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非)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知,所向无敌者矣。脱.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复古已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时人
以为知言。(节选自《旧唐书·刘子玄传》)材料二: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昔者刘氏子玄,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虽然,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孟子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子自谓窃取之矣。”非识无
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有似之而非者也。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为才也,击断以为识也,非良史之才学识也。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夫刘氏以谓有学无识,如愚估.操金,不解贸化。推此说以证
刘氏之指,不过欲于记诵之间,知所决择以成文理耳。故曰:古人史取成家,退处士而进奸雄,排死节而饰主阙,亦曰一家之道然也。此犹文士之识,非史之识也,能具史实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夫秽史者所以自秽,谤书
者所以自谤,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魏收之矫.诬,沈约之阴恶,读其书者先不信其人,其患未至于甚也。所患夫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底于粹也。夫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粹,大贤以下所不能免也,此而犹患于心术,自非夫子之《春秋》不足当也。(节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注】①
子玄,即刘知己,唐代史学家。10.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亦犹思兼A匠石B巧若公C输D而家E无楠F斧斤G终不果H成其宫室者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文中指事实,与材料二“职是故也”中
的“是”,用法和意义都相同。B.脱,文中指如果,与《促织》中“百计营谋不得脱”的“脱”意义不同。C.估,文中是通假字,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的“贾”意义相同。D.矫,文中指假托,和《归去来兮辞
》中“时矫首而遐观”中的“矫”意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知几认为世上根本不可能存在“三长”兼具的人才,自古史才稀少,是因为只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B.刘知几认为史家若被骄主贼臣所控制,则无异于为虎添翼,使善良正义埋没,反而帮助他
们横行无敌。C.齐桓、晋文,是指孔子在《春秋》中记载的诸侯争霸的历史事实,而“义”则是孔子用春秋笔法对历史进行评判的准则。D.章学诚认为史家如果不具备史德,不但自己会因此招致批评,而且其作品即使文采可观,也会被后人轻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人史取成家,退处士而进奸雄
,排死节而饰主阙,亦曰一家之道然也。(2)所患夫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底于粹也。14.刘知几和章学诚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章学诚对刘知几的“三长”说持什么态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
古王贞白恃险不种德,兴亡叹数穷。石城①几换主,天堑谩连空。御路叠民冢,台基②聚牧童。折碑犹有字,多记晋英雄。【注】①石城:石头城,六朝时为建康(金陵)军事重镇。②台基:台城(六朝时禁城)的基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城”指金陵,“几换主”指政权更迭频繁
,“几”字饱含诗人的慨叹。B.“天堑”指长江天险,“谩”是徒然之意。此句照应了首句中的“险”字。的C.“御路”二句工笔刻画眼前所见之景,曾经的宫城,如今已是满目荒凉。D.“晋英雄”应指谢安等人,他们在淝水之战中击
败了前秦,保卫了国家。16.本诗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题材相同,但两位作者对六朝相继灭亡原因的看法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战国时的六国,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
国,吸引了众多论者的目光。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杜牧认为“_________”则不会灭亡。(2)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眼前实景,表明抗金复国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3)“东风”多在
春天,既可以吹开百花,也可以吹落百花,在古诗词中成为具有丰富情感内涵和审美意蕴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建筑是文化的载体,__A__。建筑与地域特色有机融合便能产生独特的魅力,让人们热爱并认同这个地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且差异较大。__B__,要尊重地域文化差异,将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用文化底色彰显城市特色。近些年,①赓续地域文脉
、时代新风貌的文化新地标不断涌现。②比如,中国国家版本馆,它有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③四馆建筑不仅保留了我国传统建筑恢宏壮观的气势,④还完美地融入了地域文化,⑤分别展现了北方文化的庄严稳重、西北文化的质朴敦厚、江南文化的温润清秀以及岭
南文化的灵透淡雅。⑥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加持下,⑦使这些文化新地标既蕴含民族智慧,⑧又体现时代风貌,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⑨成为新时代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识。但一些地方在打造文化新地标的过程中,存
在着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建筑物越高越大,地标属性就越强。在贪高求大的理念推动下,一些地方打造的所谓“文化地标”,徒有其表,异常突兀,与地方的历史文化风貌格格不入,起不到宣传地方文化的作用。18.请在文中画横
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为以上文段拟一个标题,要求:使用对偶的修辞,内容全面,不超过20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毫无疑问,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最初是由于他那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父亲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在《泥人常传奇》剧组。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父亲大概将当群众演员看得太重,以为投身了艺术,所以希望我替他做主,判
断他到底能不能胜任。父亲从来不做自己胜任不了之事。他不喜欢那种滥等充数的人。我替父亲拒绝了,因为我不愿我的老父亲在摄影机前被人呼来挥去。导演亲自来找我,说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中,少了一位长胡子老头儿。“放心,我已吩咐过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无奈,我只好违心同意。从此,父亲开始了他“
群众演员”的生涯,在他七十四岁的时候……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你父亲演戏认真极了!”父亲做什么事都认
真极了。但那也算“演戏”吗?我每每一笑置之。然而听到别人夸奖父亲,心里总是高兴的。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用括号内的成语替换后,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A.他不喜欢那种滥竽充数....的人。(鱼目混珠)B.因为我不愿我的老父亲在摄影机前被人呼来挥去.
...。(颐指气使)C.说那也算“角色”,是夸大其词....了。(言过其实)D.但那也算“演戏”吗?我每每一笑置之....。(付之一笑)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父亲在他七十四岁的时候开始了他的群众演员生涯……”,表达效果没有原句好。请分析
原句表达效果好在哪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写作。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