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0)页,51.15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19f8a58bb73f6d2d52753317031ebc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阶段性考试(一)高2023级语文命题人xx审题人xx卷首:同学们,请使用0.5黑色墨迹签字笔作答,2B铅笔填涂答题卡,简答题无特别要求的须分点作答;错别字、书写不规范会扣分;请保
持一定的做题速度,按时完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汪曾祺说,语言是一个生命体。既
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当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橘子皮那样随意剥离,它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品气脉、气质和作家心力、心慧等品质的综合体现,可以看出作家在其中。
究竟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红楼梦》为何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就是曹雪芹在十几年时间里用超凡的才华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美妙的文学语言不会凭空产生,作家要结合作品内容和语句反复琢磨、深入推敲,所以作家既要假以时间上的沉思,又要有气脉、气质和心力
、心慧的巧妙运用。再次,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并非高不可攀,反复修改是作家必备的基本功。有些作家写的书稿立意和结构都不错,但语言功底不够,甚至文句啰嗦、语法不佳,却没有主动去修改、提升,便是自我降低要求
的表现。乔叶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写小时候“我”不被祖母喜欢,却又不得不每日相见。“低凹的温暖中就又有一种高凸的冷漠”,反复修改得来的这一句,把亲人间不喜欢的细腻真切和复杂感喟写得低回绵长。人、人性、人的灵魂都在里边。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
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中显现,产生独特的魅力。比如洛夫诗歌《与李贺共饮》中有“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是他对唐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改写,却充满了重新擦亮的语言张力,并不逊色于原
作。这个例证,表明文学语言能穿越古今。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作家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语口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丰富的活性因子,巧妙熔铸为别具一格的文学语言,化腐朽为神奇。鲁迅、老舍等作家,
之所以成为语言大师,就是他们分别对绍兴官话、北京官话与现代白话进行了属于自己语言范式的融合与变通。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活的灵魂。作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便可能充盈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付秀宏《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有
删改)材料二:对于文学家而言,言意矛盾更多表现为语言本身的概括性、局限性和创作者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跳跃性等之间的矛盾。语言只能表达可言传的那部分,对于不可言传的那部分只能无限趋近,但却无法到达。这迫使作家不得不试图寻求可超越语言
之上的情感表达方式。立象、留白、修辞以及陌生化就是作家为解决“言不逮意”而作出的努力和尝试。立象就是在“言”与“意”之间安插一个具体的意象,通过它来传达创作主体丰富、复杂以及跳跃、流动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
近黄昏”(《登乐游原》),不仅把生命的有限和衰落通过“夕阳”寄寓出来,还表达了对大唐国势衰微以及人世沧桑的感慨。古典诗文中的意象繁多,如“明月”“芭蕉”“红豆”“流水”等等,但不管是哪一种意象,都能够通过简洁洗练的文字传达出丰富的情感
和意蕴。诗词歌赋如此,小说亦是如此。作者有时想要表达的情感很复杂很多面,甚至是用文字无法穷尽的,但这一切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我们却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意会到。留白最早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作品上留下相应空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即“言有尽而意无穷”。
留白是含蓄的体现,是创作主体复杂情感的熔化和升华。同时,还可以缓冲节奏,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揣测文章的深层意蕴和深刻内涵。如《故乡》中写二十多年后再见闰土时,他们的对话竟然是一“啊!闰土哥,你来了?……”。“老爷!……”作者
把一切情感都放在了省略的那部分空白内,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中国诗文还善用比兴、象征、夸张等多种修辞来表现文章含蓄之美。《卫风·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句,不仅以枯黄的桑叶来比喻自己逝去的青春容颜和凋零的爱情,还暗含自己在夫家所受的折磨与摧残,同时也是一种如落叶般凄凉的心
境的体现。简短八个字道出了妇人无尽的辛酸与凄凉。陌生化即打破传统的正常秩序,通过运用创造性手段,实现对日常生活的颠覆,重新唤起人们的新奇感受。如跳舞就是走路的陌生化表现,更容易让人产生新鲜感。古人多是通过陌生化语言和陌生化意象的使用来打破传统审美范畴,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
感觉。有“诗鬼”之称的李贺,诗风幽冷生硬、奇崛险怪,是陌生化的典型代表。阿来《尘埃落定》中以一个“傻子”的视角来叙述距我们已经很遥远的土司家族的兴衰史,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
有效地缓解了言意矛盾,但从某种角度来看,文学创作中的言意矛盾始终存在,也正是这言意矛盾才使文学作品可以永葆生命,充满活力,带给人回味无穷的审美韵味。(吴迪迪《文学语言新解》,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语言既要与整篇作品的内容、主旨等巧妙融合,又要具备自
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拥有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B.只要作家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就会充盈着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C.在文学作品中,言意矛盾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言不逮意”,即作品语言无法百分之百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D.古典诗文通过意象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尽管有时作者的情感很复杂,读者却有可能借助意象最大限度地领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话剧《茶馆》的语言真实、形象、口语化,富有幽默感,作者老舍将北京官话与现代白话进行了属于自己语言范式的融合与变通,产生了独特的魅力。B.王安石《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
春风又到江南岸”,后将“到”字先后改为“过”“入”“满”等,换了十多个字才确定为“绿”,体现了作家对文学语言的严格要求。C.陶渊明用“菊”的意象表现归隐生活的恬然自得,象征自己的高洁品行,为解决创作中
可能出现的“言不逮意”问题做出了有效尝试。D.现代诗人李金发在《弃妇》一诗中通过塑造“弃妇”形象间接表现自己孤独绝望的心情,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手法是一样的。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陌生化”观点的一项是()
A.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蒲松龄的《促织》运用人异化为虫的处理手法,利用荒诞和非理性的表达,带给读者新奇独特的审美感受。B.“生命就像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前半句似赞美生命,后半句却着以悲凉的颜色,以颠覆的语言唤起读者新奇的感受,表现了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C.欧阳
修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两人都强调文学语言要运用创造性手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D.“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看得见的星光和听得见的笑
声在感觉中沟通转移,打破了传统的正常表达,更容易让人产生新鲜感。4.两则材料均以文学语言的锤炼为话题,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说明。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的场景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林黛玉临终时那句“宝玉!宝玉!你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答案】1.B2.D3.C4.①材料一侧重强调作者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建议作家追求语言个性,倾注心力,反复修改,融合变通。②材料二从言意矛盾切入,侧重说明锤炼语言的具体措施,包括立象、留白、修辞和陌生化等。5
.这句话既有黛玉自己内心的苦楚与悲痛,又有对与宝玉爱情无果的无奈与绝望,还可让读者感受到世态的炎凉和封建制度下自由恋爱的艰难等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留白艺术,它让读者联想到当时的场景,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感受悲剧气息它是作者才华
、心力和作品气质的综合体现,浸透了作者的个性和情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只要作家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就……”说法绝对,材料一最后一段“作家以精益求精的态
度对待自己的作品,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便可能充盈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只是说“可能”。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从选项表达的意思来看,“弃妇”是诗题,也应是诗歌的主体抒情对象,通过塑造“弃妇
”形象间接表现自己孤独绝望的心情,应该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这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比兴手法是不一样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陌生化即打破传统的正常秩序,通过运用创造性手段,实现对日常
生活的颠覆,重新唤起人们的新奇感受。C.“两人都强调文学语言要运用创造性手段”说法错误。欧阳修“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言有尽而意无穷”,两人强调的是文学语言的含蓄、留白,不是陌生化。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出“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品气脉、气质和作家心力、心慧等品质的综合体现,可以看出作家在其中”“再次,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并非高不可攀,反复修改是作家必备的基本功”等观点,
指出这是让文字灵动起来的不二法门。接着,作者提出“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活的灵魂。作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全文侧重强调作者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问题,建议作家追求语言个性,倾注心力,反复修改,融合变通。而材料二则是从言意矛盾切入,指出“言意矛盾更多
表现为语言本身的概括性、局限性和创作者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跳跃性等之间的矛盾”,得出“立象、留白、修辞以及陌生化就是作家为解决‘言不逮意’而作出的努力和尝试”的结论,并分别从立象、留白、修辞以及陌生化等方面进行论述。所以,材料二侧重说明锤
炼语言的具体措施,包括立象、留白、修辞和陌生化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二第三段“留白是含蓄的体现,是创作主体复杂情感的熔化和升华。同时,还可以缓冲节奏,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去
揣测文章的深层意蕴和深刻内涵”“作者把一切情感都放在了省略的那部分空白内,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可知,此处林黛玉临终时那句“宝玉!宝玉!你好……”就属于留白,作者故意不让林黛玉讲话讲完,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宝、黛从小青梅竹马,两
小无猜,之间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虽无山盟海誓,但已心知肚明。如今宝玉竟舍她而去,要与宝钗成亲,不明其中原委的黛玉自然会恨他的寡义。但是两人既然相处了这么久,日久生情,互为知己,彼此应该是很了解的,宝玉究
竟是不是那样的人,林黛玉不会不知道。所以在生死弥留之际,也有可能看透了世间的一切真假虚实,这时的大彻大悟让对还在红尘中挣扎的宝玉充满了同情,亦或是祝福。但不管黛玉到底想说什么,读者都可以从中感受出黛玉自己内心的苦楚与悲痛,也可以感受黛玉对与宝玉爱情无果的无奈与绝望,从中体会出世态的
炎凉和封建制度下自由恋爱的艰难等。这就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让读者联想到当时的场景,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给读者带来现场感。作者此处的留白处理,就是充分利用留白的表达效果,让小说的悲剧气氛达到顶峰。这一处理体现出作者的才华、心力和作品气质,也表现出作者的个性和情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
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想法梁晓声父亲进屋与秉昆一起收拾时,寻常交谈似的问:“那个穿一身军服的小伙子,他上北京的大学了?”秉昆于是明白,父亲在外边听到了屋里的谈话。两个多钟头里,父亲一直
在外边,这让秉昆心生自责。只想着把朋友们陪好,却完全忘了外边的父亲,多不应该呀!他内疚地说:“对,他叫吕川,我们几年没见了。”“是名牌大学?”“对。”“他家也是共乐区的?”“对。他妈也没工作,和我妈一样,家庭妇女。他爸是鞋厂的,
解放牌胶鞋就是他爸那家鞋厂生产的。他爸身体不好,提前退休了。”“他也和你一样,在酱油厂上班?”“对。”“他上学那年,是要群众推荐、领导同意的吧?”“对”。父亲不再问什么,反复擦桌子。秉昆猜测到了父亲心里在怎么想,幽幽地说:“爸,吕川当年在厂里确实表现好,但
我当年在厂里的表现也很好。不论工人群众还是领导,指责不出我有什么严重缺点来。当年上大学的情况特殊,他父母不是他的生身父母,他是烈士遗孤……”父亲终于停止了擦桌子,一边洗抹布一边说:“可我是你亲爸,同样是我们这样家庭的子女,你哥考上了北大,你姐也考
上了北大,就你这辈子恐怕是进不了大学的门了,当然是因为各有各的具体情况。”秉昆一下子光火起来,顶撞道:“爸,就咱们父子俩的时候,你说话能不能直来直去的?你绕着挺大个弯子说话,我就不明白你到底想说什么了,而且也不像你一名老工人说话的本色。”他当时正搬起一
把椅子往原处放,说完那句话才把椅子放下去。由于光火,发出很大的响声。父亲那时已洗好抹布,正拧着。听了他的话以及那很大的响声,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慢腾腾地把抹布搭在绳上。乘昆又说:“屋子收拾完了,我想回去了。”父亲转过身面带忧
伤地说:“秉昆,我刚才是在好好地跟你聊。你觉得一句话不爱听了,就可以不顾辈分来训我吗?”乘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父亲接着说:“我如今老了,发不动脾气了,只有任凭别人对我发脾气了。即使我的小儿子对我发脾气,我也没辙了。但是乘昆,你要记住你爸今天
晚上对你说的话:朋友之间,谁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我是赞成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可如果几个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将来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押宝似的押在一个朋友身上,那不就太没志气了?那样还不把那个朋友的人生给拖累垮了?”乘昆又有道理了,他说:“爸,我又不爱听了。第一,你
不了解我们,在门外听到只言片语就想当然地进行批评,这叫自以为是。第二,我没我朋友们的那些想法。如果你的批评也是针对我的,对我不公平。第三,我的朋友们并不都是没志气的人,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各方面很要强的人,要强又怎样……”“你给我住口!”父亲也光火了,抽一下桌子严
厉地说,“你小子还以为不是命里注定吗?当然是命里注定!但人的命是可以改变的!一代改不了,那就只能靠下一代!下一代还不行,靠下下一代!以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考大学就是比较公平的机会!你告诉你那些朋友,只要有几分希望的都
要争取考上……”“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他们都当了爸爸妈妈,有家不像个家,工作累,工资低,现在要他们考大学那是成心给他们出难题!比如我,有那么高的心气考吗?考上了能一路顺利地读完吗?”父亲打断道:“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
这比把希望依赖在什么吕川叔叔身上靠谱多了!”由无话可说到有些话非说不可的周秉昆,此刻又无话可说了,他越听越明白,父亲内心里显然对他颇为失望,却又不便直言。如果不是哥哥和姐姐都考上北京大学,嫂子也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父亲也许对他不会
有什么失望。如果吕川这个晚上没出现在自己家里,父亲也许还会对他这个小儿子的转正多少感到点儿欣慰,可哥哥姐姐同时考上了北大,同样是酱油厂工人的吕川即将从北京的名牌大学毕业,而且一下子成了朋友们的指望,便让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内心生出欲说还休的失望了。秉昆觉得,父亲口口声声所说的“你们”其实是“你”
。秉昆头脑里并没有太多朋友们那些想法,不过,谁不希望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将来成为有权力的人物呢?谁不希望好朋友的权力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起到比个人努力强大许多倍的作用呢?正如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既觉得有些话非说不可,不说如鲠在喉,他也是那样的。既然有话都不能直说,他懒得继续与父亲理论下去了
。秉昆一转身往外便走。退了休的老建筑工人,光字片最受人尊敬的一家之主,重体力劳动榨干了身体却志气更高的老父亲周志刚,喉咙里发出一声呻吟般的哽咽,双手往脸上一捂,缓缓蹲下来。他无声地哭了……(节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
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回答父亲问话时,秉昆内心充满了自己没考上大学的内疚之情,只能一连串地说“对”。B.父亲“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主要是因为父亲身体的伤病很严重。C.“你不了解我们”,这句话说明父亲对秉昆朋友们的不理解才是父
子二人间最主要的矛盾。D.秉昆替父亲眼中“没志气”的朋友们进行辩护,其实也是在为有类似心理的自己进行辩护。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父亲反复擦桌子、洗抹布、拧抹布、晾抹布的文字,是对父亲复杂心理活动的外化描写。B.小说语言平易,
多用白描却很传神。如“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写出了人物的欲言又止。C.小说善用对比,借助吕川、哥哥姐姐以及秉昆的朋友们的“成功”,反衬出秉昆人生的“失败”。D.小说结尾部分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全知全能地展示了秉昆的所思所想,叙事灵活,便于读者理解。8.小说中含有
大量人物对话,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9.小说《人世间》封面上有一句话:“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D7.C8.①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加剧矛盾冲突,如“你给我住口!”“父亲打断道……”。的②对话中凸显人物性格,老父亲的自尊自立,儿子的委屈和愤懑不平通过对话跃然纸上:“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③对话中自然呈
现时代背景:以前机会有限,现在不同了。④有利于提升阅读体验,感受作品主旨的深情传递: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9.①人间烟火:一场围绕“志气”的父子的家庭争执,话题涉及考大学、朋友互助等家常内容,展示那个时代普
通百姓人家生活。②道义担当:肯定友情,赞成朋友间的互助。人要直面现实,承担起自己这代人的责任。③情怀热望:强调自立自强,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时代在进步,人人都有机会,都要努力向上。【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秉昆内心
充满了自己没能考上大学的内疚之情”错误。秉昆一连串地说“对”,是对父亲问的问题的肯定回答。B.“主要是因为父亲身体的伤病很严重”错误。结合“父亲那时已洗好抹布,正拧着。听了他的话以及那很大的响声,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慢腾腾地
把抹布搭在绳上”可知,主要是因为对秉昆的态度吃惊和气愤。C.“这句话说明父亲对秉昆朋友们的不理解才是父子二人间最主要的矛盾”错误。结合“如果不是哥哥和姐姐都考上北京大学,嫂子也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父亲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失望。如果吕川这个晚上没出现在自己
家里,父亲也许还会对他这个小儿子的转正多少感到点儿欣慰”可知,父子间最主要的矛盾是因为秉坤没考上大学,父亲对他很失望。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善用对比……反衬出秉昆人生的‘失败’”错误。秉昆没考上大学并不能就说
他人生是“失败”的,文章没有使用对比手法。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从情节和矛盾冲突方面分析:对话中的“你给我住口!”和“父亲打断道……”等表达直接展示了父子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这种直接的冲突有助于
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通过激烈的言语交锋,加深了父子之间的矛盾,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之间的情感波动。②从人物性格方面分析:老父亲的话语如“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表现了他的坚韧不拔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展现了他为了家庭和下一代
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儿子的回应如“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则表现了他的不满和无奈,反映了他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挣扎和不满,这些直接的对话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③从时代背景方面分析:通过对话中的“以前机会有限,现在不同了”这句话,作者巧妙地揭示了社
会变迁的时代背景,说明了现在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尤其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这样的对话不仅推进了故事情节,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窗口。④从阅读效果方面分析:对话中的“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这句话体现了父亲对于儿子一代所面临
的现实困境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未来的希望和坚持。这样的对话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主题,即面对生活的不易,人们如何坚守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来改变命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
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人间烟火:在这场围绕“志气”的父子争执中,讨论的话题包括考大学、朋友互助等内容,例如,父亲提到的“考大学就是比较公平的机会”“朋友之间,谁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我是赞成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
,这些都是贴近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现实问题。同样,周秉昆和他的朋友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那个年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小说展现了普通百姓家庭的真实面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间烟火”。道义担当:在争执中,父亲强调了自立自强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这一
代人的责任,而不是过分依赖他人。例如,父亲说道:“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这比把希望依赖在什么吕川叔叔身上靠谱多了!”,这体现了对于个人努力的认可和支持。此外,父亲还肯定了朋友间的互
助,认为这是值得提倡的行为,但同时也提醒儿子不要过分寄希望于他人。通过这些对话,小说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即在困难面前,人们应该相互帮助,同时也要勇于承担责任,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情怀热望:根据父亲与周秉昆之间的对话,如“但人的命是可以改变
的!一代改不了,那就只能靠下一代!下一代还不行,靠下下一代!以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考大学就是比较公平的机会!你告诉你那些朋友,只要有几分希望的都要争取考上……”可知,父亲认为人的命是可以改变的,一代改不了,那就靠下一代,只要有几分希望的都要争取考
上,强调自立自强。与此同时,小说也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提到了“以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这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叔向见韩
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
,以终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节选自《国语•
晋语》)材料二:(王)充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比为县吏,无所择避。或曰:“心难而行易②,好友同志,仕不择地,浊操伤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
。为乘田委吏,无於邑③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舜耕历山,若终不免;及受尧禅,若卒自得。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
斯可矣。(节选自《论衡•自纪篇》)材料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注】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谥号宜,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②心难而行易:心怀高远而行为随便。③於邑:愤懑之意。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超过三处不得分,请
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起也A将亡B赖子C存之D非起也E敢专承之F其自桓叔G以下H嘉吾子I之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实,实质,与《晏子春秋·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
同”的“其实”意思不同。B.行,行为,与《孟子》中“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行”意思不相同。C.耻,以……为耻,与《大学之道》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齐”用法相同。D.归,称赞之意,与《诗经》中“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归”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栾武子没有很多田产,也没有完整的祭祀礼器,但是他能够行德遵法,声名远播,故而荫及子孙。B.由于叔向对自己的态度
真诚,直言不讳,韩宣子深解其义,对叔向的祝贺由不解到欣然接受,由衷感激。C.王充性格淡泊、不贪图富贵。他主张学习孔子,因为孔子出仕,做小官不挑选官职,做高官无骄傲自满之色。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说明孔子强调实现“仁”更需要自我修养和实践,不能指望别人帮助。13.把下面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4.三则材料分别从什么角度来阐述如何“修身”?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
.C12.A13.(1)如果你不去忧虑自己不能立德,而只担忧财物不足,我恐怕哀悼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呢?(2)一旦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14.①材料一从“安贫修德”的角度阐述;②
材料二从“保持恬淡,不贪富贵”的角度阐述;③材料三从努力“克己复礼”的角度阐述。【解析】【导语】材料一通过叔向与韩宣子的对话,探讨了品德的重要性,强调德行比财富更为重要。材料二展示了王充的淡泊性情,主张无论职位高低都应保持操守,与孔子的态度一致,皆为重
修身。材料三中孔子教导颜渊通过自我约束实现仁德,强调克己复礼。这三则材料共同传达了修身的重要性,倡导个体通过自我德行的提升,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和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韩起将要灭亡之际,幸亏您保全了我,这不是我韩起一个人敢
单独承受的,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激您的恩赐。的“起”作主语,“也”字是句中表提顿,“将亡”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所以B处断句;“赖子存之”,动宾结构,宾语后D处断句;“非起也敢专承之”中“之”作“承”的宾语,宾语后F处断句。“桓叔以下”作
主语,“嘉”是谓语,“吾子之赐”是宾语,中间不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前者意为“实质”/后者意为“它的果实”。句意:我有正卿的虚名,却没有正卿的实质(财产)。/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
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树,它们只是叶子相似,而果实味道却不同了。B.正确。前者意为“行为”/后者意为“施行”。句意:到了怀子,改变了桓子的行为。/用同情怜悯他人的心,实施同情怜悯他人的政策。C.错误。前者为意动用
法,以……为耻/后者为使动用法,使……齐。句意:人们应该以名声不清白为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D.正确。前者为“称赞,称许”/后者为“女子出嫁”。句意:天下人都称赞他是个仁人了。/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
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A.“故而荫及子孙”错误。根据原文“及桓子骄泰奢侈……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可知,文章指的是荫及儿子桓子。故选A。【1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患”,担忧;“吊”,哀悼;“何贺之有”,宾语前置句。(2)“归”,称赞;“由”,凭,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可知,材料一从“安贫修德”的角度阐述;由材料二“(王)充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
黜抑屈,不恚下位”可知,材料二从“保持恬淡,不贪富贵”的角度阐述;由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知,材料三从努力“克己复礼”的角度阐述。参考译文:材料一: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自己贫困而忧愁,叔向反而祝贺他。韩宣子说:“我有正卿的虚名,却没有正
卿的财产,无法和卿大夫们交际往来,我正因此发愁,你却祝贺我,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顷的田产,他的家里置备不齐祭祀的礼器,但他能宣扬德行,遵循法制,使名声传播到各诸侯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
,依靠这点治理好了晋国,执行法令没有弊病,所以避免了灾难。传到他儿子桓子,骄傲奢侈,贪得无厌,违法乱纪,任意妄为,借贷牟利囤积财物,本应遭到祸难,然而依赖他父亲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到了怀子,改变了桓子的行为,发扬武子的美德,本可以凭此免
除祸难,但受到他父亲桓子罪恶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去了。如今您像栾武子那样清贫,我认为您也能具备他的美德,所以向你道贺。如果你不去忧虑自己不能立德,而只为财物不足而发愁,我恐怕哀悼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呢?”韩宣子下拜叩头,说:“我韩起将
要灭亡之际,幸亏您保全了我,这不是我韩起一个人敢单独承受的,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激您的恩赐。”材料二:王充的性情淡泊,不贪图富贵。当被上司了解、破格提拔的时候,不为官大而高兴;当不被上司了解、被降职罢官受压抑的时候,也不为职位低而怨恨。几次担任县里的小吏
,也没有挑选而不愿干。有人说:“你心胸那么高而行为却一般,喜欢结交趣味相投的人,做官也不计较地位,这样玷污了你的节操败坏了你的品行,世人向你学习什么呢?”王充回答说:值得学习的人,没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孔子做官,什么也不挑选逃避。
当他做乘田、委吏的时候,没有不高兴的心情;当他做司空、相国的时候,也没有欢乐的表现。舜在历山耕种,就像要那样过一辈子;等到他继承了尧的天下,又像是本来就该这样似的。人应该担忧德行上的不足,而不应担心爵位不尊贵;人们应该以名声不清白为耻,而不应羞耻于官职得不
到提升。世人能识别什么是好人,那么好人即使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仍然是显贵的;世人不能辨别好坏,那么即使你地位再高,也仍然是耻辱的。身处低位和身处高位时操行一样,身份低贱和身份尊贵时品德相同,这样就可以了。材料三:颜渊问什么是仁。孔
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条目细则。”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说,不合礼
的行为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这些话去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放言①五首(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②。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③恐惧流言日,王莽④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
谁知?【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下五首《放言》诗;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②祝蓍:古代占卜的一种方法。③周公: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后还政成王。④王莽:汉元帝皇后侄,汉末篡汉
自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门见山,正面告诉友人解疑的方法,“赠”字体现出态度的郑重和方法的宝贵。B.诗人以“试玉”与“辨材”设喻,利用人们的生活经验,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C.诗歌的尾联在结构上紧承前句,同时提出一个假设,在引人深思中为全诗巧妙作
结。D.面对自己与友人的仕途遭遇,诗人既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16.这首诗极富理趣,诗人是如何纡徐委婉地讲道理劝慰友人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15.A16.①首联先否定用“钻龟与祝蓍”的方法解除疑惑迷茫,不直接说出该用什
么方法,设置悬念,达到纡徐委婉的效果。②颔联以“试玉”与“辨材”为喻,委婉说出要全面认识人、事,必须经过时间考验的道理。③后四句引用周公和王莽的故事,并使用反问句式,引人思考,纡徐委婉,以此劝慰友人要正确面对自己的遭遇。【解析】【导语】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通过劝慰友人,表达
了对世事的深刻洞察。诗人以“试玉”与“辨材”设喻,强调时间是检验真伪的唯一标准。通过周公和王莽的例子,揭示了人心难测、世事无常的道理,劝友人不必为一时得失所困。全诗语言平易近人,富有哲理,既有对现实的冷静思考,也有对友人的
深切关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正面告诉友人解疑的方法”错误,首联并没有正面指出是什么方法,而是从反面说“决狐疑”不能用占卜之策。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
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扣住题干中“纡徐委婉”四个字,逐联分析诗人所写内容。①首联“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
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起到设置悬念,达到纡徐委婉的效果。②颔联才把这
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以“试
玉”与“辨材”为喻,委婉说出要全面认识人、事,必须经过时间考验的道理。③后四句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
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
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引用周公和王莽的故事,并使用反问句式,引人思考,纡徐委婉,以此劝慰友人要正确面对自己的遭遇。(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每一空1分,共10分)17.根据提示默写文言诗文。①《<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文”与“质”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礼记·大学之道》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告诉我们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天子百姓概莫能外。③刘希夷有这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江花月夜》中有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将进酒》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⑤苏轼《江城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词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
。【答案】①.质胜文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人生代代无穷已⑥.江月年年望相似⑦.钟鼓馔玉不足贵⑧.但愿长醉不愿醒⑨.千里孤坟⑩.无处话凄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
:庶、壹、已、馔、凄。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打水并非含“苏打”的水,其中“苏打”是指小苏打。小苏打与苏打虽是一字之差,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及使用领域却截然不同。小苏打化学名为碳
酸氢钠,味咸,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弱碱性。①,比如发面、制作汽水、除渍去味等。苏打化学名是碳酸钠,其水溶液呈碱性。它广泛应用于轻工日化、建材、化学工业等。苏打水是每升含0.4~0.6克的碳酸氢钠的一类饮品,呈弱碱性。市售的苏打水分为天然苏打水和人工苏打水。②,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如硼、锌、硒、铬等。人工苏打水则是通过向碳酸氢钠水溶液中加入甜味剂、食用香精等食品添加剂来调制,如果压入二氧化碳,则变成“苏打汽水”或“气泡苏打水”。有研究表明:适当饮用苏打水,能解决消化不良和便秘
症状,预防皮肤老化,还有助于尿酸排泄作用。但是,③。苏打水中钠离子含量较高,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还会导致慢性肾病恶化。因此,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慢性肾病等患者不适宜经常饮用苏打水。18.下
列句子中的“会”与文中加点的“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昨天我俩错过了,今天我特意来会他。B.爷爷会英文,总在周末帮我练习口语。C.苹果树上的果子熟了,自然会掉下来。D.花花是不到1岁的孩子,刚学会走路。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C19.①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②天然苏打水不仅含有碳酸氢钠③苏打水
不适合所有人群饮用的20.适当饮用苏打水,能缓解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预防皮肤老化,还有助于尿酸排泄。(或:适当饮用苏打水,能缓解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预防皮肤老化,还有帮助尿酸排泄的作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的“会”为助动词,表示有可能实
现。A.动词,见面,会见。B.动词,熟习,通晓。C.助动词,表示有可能实现。D.助动词,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由后面举的事例和“它广泛应用于轻工日化、建材
、化学工业等”可知,苏打水“应用广泛”,而“发面、制作汽水、除渍去味等”都不是工业方面,而是日常生活方面,故可填: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②处,由横线后的“还富有……”可知,横线处填的对应的词句是“不仅含有”,主语由下一句的“人工苏打水则是”可知为“天然苏打水
”,宾语由“苏打水是……碳酸氢钠的一类饮品”可知为“碳酸氢钠”,故可填:天然苏打水不仅含有碳酸氢钠。③处,由本段结论“因此,,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慢性肾病等患者不适宜经常饮用苏打水”可知,横线处填的观点句应该是:苏打水不适合所有人群饮用。【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解决”和“症状”搭配不当,把“解决”改为“缓解”第二处,“有助于……作用”句式杂糅,删掉“作用”或把“有助于”改为“帮助”。(二)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这是一首蔑视尘俗、融入自然实现自我的生命之歌,使得这
首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篇。理解这首诗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合缝接榫,丝丝入扣,精巧玲珑,浑如天成。陶诗在使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还能引人到一
种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其一),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读这首诗的每一句,感觉就像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细细品味,又确是浅语蕴深意,
常字见真情,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守拙归田园”,一个“拙”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几分自嘲,有几分悲哀,确乎还有几分自慰!“狗吠深巷中”,一个“深”字,使人从幽深邃远的村巷里听到那一声声悠远的狗叫,让人进入一种幽静渺远
的境界。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当官比作“羁鸟”“池鱼”,极为形象深刻地展示了诗人的人格美。在他归家后,“开荒南野际”,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田园美。这种醉心田园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
士。(有删改)这篇文学评论从哪几方面对《归园田居》进行了评论,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结构、意境/境界、语言/炼字、人格/形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段要点的能力。“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承上启下,关联过
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合缝接榫,丝丝入扣,精巧玲珑,浑如天成”,这是评论《归园田居》的结构。“陶诗在使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还能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这是评论《归园田居》的意境(境界)。“读这首诗的每一句,感觉……常字见真
情,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一个‘拙’字……一个‘深’字……”,这是评论《归园田居》的语言(炼字)。“……极为形象深刻地展示了诗人人格美……这种醉心田园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这是评论《归园田居》中所体现的诗人的人格(形象)。四、写作(60分)22.根据要求作文。
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的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
息。【答案】例文: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的确,中华五千年文明弦歌不辍,原因就在于无数的文化精华在时间的长河中历久弥新。我辈新人,自当沐浴古人思想之光辉,丰盈我辈之精神。在古老经典诵读中,发现其深刻见解,为个人发展铺石开道。“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人生智慧的源泉。我们在《论语》中发现了当代陌生人社会相处的为人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孟子》中发现了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正确的自我认知——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我们在《庄子》中发现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背
景下应该具有的学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从历史典籍中汲取先人的智慧,并与时俱进,让我们在纷繁的新时代亦可内心充盈,信念坚定。在伟大精神的传承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国家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在先人不畏艰难、筚路蓝缕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实现了科技领域的不断突破,“嫦娥”“挖土”归来,“北斗”巡天导航,“神舟”天地间自由往返;在先人勇于创新、革故鼎新精神的鼓舞下,我们拥有了横跨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有了自主的“麒麟“芯片,有了探求寰宇的“天眼”望远镜;在先人同舟共济、家国一体精
神的引导下,我们夺取了抗震救灾的胜利,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实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目标,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险滩。先人的精神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当下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杰出思想的熏染中,洞察其新时代价值,为时代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先人思想不仅给我们以启迪,更给世界以启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为倡导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提供价值基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早期表述,为促进各国共同繁荣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指引。“天人合一”的哲学,赋能绿色经济,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独特的
智慧源泉。“兼收并蓄”的思想,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曾说,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传承思想,古为今用,以古人之境界,开今人之生面,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
命题作文题。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指出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有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伟大的精神等。它们或常读常新,或常用常新,或亘古常新。第二句总结升华,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伟大的精神以及其它事物,的在时间的长河的淘洗中,在新时代,愈发显出新的活力和价值。任务
导引部分要求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历久弥新,即经历了很长时间,不但没有衰败、陈旧,反而更有生机。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也指事物很有生命力。材料中提到三种事物“古老的
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古老的经典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见解,杰出的思想让人在汲取中不断得到新的启迪,伟大的精神让人们在传承中不断得到鼓舞。考生也可以联想到其它中华民族文明长河中熠熠闪光的古老事物
、思想、精神,如特色的美食、悠久的诗词、传统的技艺、珍贵的文物、古老的节日等。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精髓传承不衰,它们虽然古老,但更能在新时代焕发新意,展现新活力,体现新价值,这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写作时,考生应重在由“久”到“新”的阐述,借古老的事物阐述其带给我们在新时代
的新认识,如带给我们新的收获、新的启示、新的力量、新的价值、新的智慧、新的动力等。写作时,在文章开头,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华文化绵延传承五千年,之能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便在于其历久弥新的无穷魅力。在论证部分,需要思路清晰,需要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持和证
明论点,论据要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主体部分分别论述古老的经典历久弥新,给个人带来精神滋养;杰出的思想历久弥新,让世界感受中国智慧;伟大的精神历久弥新,给时代注入磅礴力量。结论部分总结升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承传统文化,绽放时代新“花”。立意:1.赓续中国精神,汲
取新的力量。2.捧读古老经典,感受新的智慧。3.传承杰出思想,发现新的价值。4.让古老文化和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