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考点小练51.docx,共(6)页,24.55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11157eca8ba34a2d855fbf0099ec03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51练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51页1.[2024·福州市高三三模]商鞅变法后建立的赐爵制度强调“不官无爵”,即官爵合一。秦统一前后,官、爵已开始分为二途。西汉以官秩决定爵位,官重于爵。东汉官爵
最终分离,“爵故废也”。这反映了()A.官僚机构职能转变B.中央集权制度臻于完善C.国家治理渐趋理性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答案:C解析:据材料“官爵合一。秦统一前后,官、爵已开始分为二途。西汉以官秩决定爵位,官重于爵。
东汉官爵最终分离”及所学可知,爵位可以世袭,但官位不可以世袭,商鞅变法时期的官爵合一到东汉时期的官爵分离,是官僚政治不断发展的表现,是国家治理更加合理的体现,反映了国家治理渐趋理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政治的发展,而非官僚机构职能的转变,排除A项;
秦汉时期处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此时期并没有臻于完善,排除B项;官爵分离是官僚政治发展的表现,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2.[2024·三明市高三一模]西汉名臣桑弘羊是洛阳商人之子,因心算能力,十三岁被破格任命为侍中,东汉大臣刘祐因“举奏
有罪”之功而以宗室身份破格“复迁河东太守”。汉代官吏选任中的“破格”现象()A.强化了选官的血缘倾向B.拓宽了官吏的仕进途径C.体现了选官的灵活实用D.提高了地方的治理效能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代官吏选任除正常的仕进外,还存在不以典章制度或诏令为规则的身份“
破格”现象,体现了选官的灵活实用,C项正确;桑弘羊破格任命不属于血缘倾向,排除A项;东汉大臣刘祐因“举奏有罪”之功而以宗室身份破格“复迁河东太守”,无法体现拓宽仕进途径,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代官吏“破格”选任,选官依据并不完全是地方治理,无法得出提高
了地方治理效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3.[2024·黄山市高三二模]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但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由此可知当时()A.中枢机构遭到士族垄断B.选官缺乏选贤任能精神C
.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D.专制集权程度有所强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可知,两晋南朝时期,选官权逐渐集中到中央,这反映了官吏选拔的集权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排除A项;据材料“纷纷参加考试”可知,重视考查才能
,体现了选贤任能,排除B项;据材料“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可知,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参与选官,南朝时期门阀士族走向衰落,寒门庶族日益崛起,“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4.[2024·保定
市高三一模]唐代从县级的丞、尉及主簿中选任为监察御史的有几十人之多,如房琯于开元二十二年自虢州卢氏令拜监察御史。王丘“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有时,县令、丞、主簿一类的官员因政绩优异而被越级提拔
,直接担任殿中侍御史职务。据此可知,唐朝()A.出现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B.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C.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D.监察权受到行政干预答案:C解析:从地方行政官中选拔监察御史,有利于选拔具有地方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突出的人才,体现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
力,C项正确;唐朝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主要与节度使的设置有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监察官员的选拔,而非地方行政制度,不能体现加强地方控制,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监察官员的选拔,未提及行政干预监察,排除D项。故选C项。5.[2024·常德市高三二模]宋仁宗康定元年(
公元1040年),朝廷对转运使实行离任财政考核,以定额、递年数为基准,凡亏5%以上至10%罚俸,10%以上降差遣,增收10%以上则予以破格提升。随后规定各州县商税、盐酒茶等禁榷收入同知州、通判、幕职、知县的考核挂钩。这些考核的制定着眼于()A.增加赋税收入
B.强化中央集权C.安定社会秩序D.鼓励民间贸易答案:A解析:据材料北宋仁宗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精准的离任财政考核标准,决定升迁与否,对其他地方官员的考核与各项税收紧密相关,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考核制度着眼于赋税收入的增加
,以缓和当时的财政危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地方治理的分权制衡,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方官员考核与财政收入挂钩,其着眼点在于增加赋税收入,而非社会秩序安定,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增加赋税收入”,而非“鼓励民间贸易”,材料所述考核的着眼点与民间贸易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4·泰安市高三一模]清朝对官吏考核每三年一次,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这一做法()A.旨在提升官员执政能力和忠诚度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C.保证了国家
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清代对官吏的考核十分严格,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体现对官员效忠程度和工作能力的要求,A项正确;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官场风气,但不是树立
良好的社会风气,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官员考核,与经济的繁荣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清朝官吏考核规定,有助于建设清廉的官僚队伍,但封建社会下官僚腐败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排除D项。故选A项。7.[2024·金华市高三二模]1902年以前“每届江南乡试,应试人数总在二万数千”,而
据《中外日报》1902年的报道,“本届江南文闱,应试人数甚少。三场完毕者,不过一万四千余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末新政的实施B.学堂选官制确立C.戊戌变法的推行D.科举制度的废除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
学堂,并多设新式学堂,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A项正确;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排除B项;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此时科举制度还未废除,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
项。8.[2024·河源市高三一模]1933年4月的《公务员任用法》具体规定了按照资历确定职位的办法: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或致力“国民革命”10年、7年和5年以上者,均不必经过考试,可任用为不同级别的公务员。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A.意在强化国民党一党专制B.有利于完善民
国时期公务员体系C.开创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D.表明考试选拔的公务员占比较低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对民国或国民革命有贡献的人经证实,便可以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为公务员,这一规定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强化国民党一党专制,A项正确;此规定排挤了正常录用公务员的名额,不利于公务员体
系的完善,排除B项;开创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其所占比例问题,不能表明考试选拔的公务员占比较低,排除D项。故选A项。9.[2024·襄阳市高三一模]通过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可以确保就职宣誓人员时刻受到宪法的警示、内心的约束和人民的监督,进而让宣誓人员
真正做到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需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A.成为我国民主政治体制发展的主要标志B.致使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得以充分实施C.彰显了我国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进步D.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是政治文明的体现,是对法治信仰的遵从,因此是我国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进步,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不是我国民主政治体制发展的主要标志,排除A项
;“充分实施”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有利于完善而非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