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docx,共(11)页,50.14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0ff32fbd138ad6afed68e351d567ce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级高二上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其余试题时,
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试题卷上。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古代的农业
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农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
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而不是由人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而农民的劳动只是为这种生产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帮助庄稼”进行生产而已。农民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如种子的优
劣,土地的肥瘠,气候的好坏)。农业生产中这种特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全部关系都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关系。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
变化,从农业文明时代的以自然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人类为中心。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由人进行
的,人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让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从个别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自动化生产”没有人的参与,仅仅是自然物(机器、电脑)在进行生产。而实际上,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运动,不过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运动,因而是
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生产的全部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结果。因此,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意识,也从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转向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否定和取代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在这种哲学看来,
自然不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依赖于主体(人)。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在,人类已经开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力图找到一条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正确道路。这时,人
们既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
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不是争
夺各自利益的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生态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摘编自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的农业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和当代的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各不相同。B.在农业文明中
,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性生产”,自然条件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C.工业生产的主体是人,它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来创造自然界里本不存在的“人造物”。D.生态哲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新的生态文明或能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存困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点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再逐层论述。B.文章以粮食来源为例阐述农业生产基本特征是“自然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C.文章在论述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时,反驳了个别人的观点
。D.文章在否定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倡导生态文明,先破后立,论证有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庄稼才是粮食的真正“生产者”,农民只是帮助庄稼进行生产,作用远小于庄稼自身。B.“自动化生产”看似没有人的参与,但实际上生
产过程和生产产品中都包含人的劳动。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很典型地体现了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D.生态文明是人类运用生态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的产物,有助于人类摆脱盲目自信。(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
021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有关数据安全的专门法律,《数据安全法》生效之后,将与《网络安全法》以及即将于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一起,为保护数据资源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数据安全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数据权益的保护,提出了“保护个
人、组织与数据有关的权益,鼓励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促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的原则,明确“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并鼓励创新。还提出了“建立健全数据
交易管理制度,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在数据确权、数据估值、数据贸易的数字经济立法趋势上更进了一步。《数据安全法》确立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各项基本制度,标志着我国在数据安全领域有法可依。(摘编自黄心怡《数据安全法正式实施》)材料二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没有数据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数据安全法》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数据安全领域的风险隐患,加强国家数据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确立了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数据安全审查,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基本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措施,提升国家数据安全保障能
力,有效应对数据这一非传统领域的国家安全风险与挑战,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数字经济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各类数据的拥有主体更加多样,处理活动更加复杂,一些企业、机构忽视数据安全保护、利用数据侵害
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社会反映强烈。《数据安全法》明确了相关主体依法依规开展数据活动,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监测和及时处置数据安全事件等义务和责任,通过严格规范数据处理活动,切实加强数据安全保护,让广
大人民群众在数字化发展中获得更多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以数据为新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数据安全法》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在规范数据活动的同时,对支持促进数据安全与发展的措施、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利用等作出相应规定,通过促进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充
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摘编自新华社《数据安全法:护航数据安全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材料三数据安全的保护、数据应用的规制,面临一些此前不曾遇到的新
情况新问题。比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在个人信息跨区域流动与分享中确保数据安全?新基建快速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应用,数据的流动与交互频率将进一步提升,个人信息的提取和识别无处不在,如何在此背景下保护数据安全?面
对新问题新挑战,除了进一步完善数据管理、应用、流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也需要多管齐下、多元规制,提升违法成本,切实维护数据安全。做好数据安全管理,目的是创设规范、规制行为,明确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依法合理使用数据。需要认识到,各类数据只有在充分流动和分享过程中才能被利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释放红利
、发挥效用,给用户创造价值。因此,与数据安全相关的规制举措并不意味着过度约束,否则将对数据流动造成不必要的阻碍。一方面,规制举措需要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为数据流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需要明确规制举措的范围
和限度,完善相应程序,依法依规开展数据安全管理,既实现维护数据安全的目的,也起到促进数据合法、合理开发利用的效果,在数据安全和数据开发利用之间做好平衡。(摘编自王银宏《守好数据管理的“安全阀”》4.下
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据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数据安全的专门法律,也是保护数据资源安全最重要的法律依据。B.《数据安全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数据权益的保护,确立了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各项基本制度。C.《数据安全法》对数据安全
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作出规定,提升了数据安全保障能力。D.数字经济中各类数据的拥有主体和处理活动更加多样、复杂,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受侵害的问题突出。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A.《数据安全法》不但提出了保护数据安全的明确原则,还提出了数据交易的具体措施,标志了我国在数据安全领域有法可依。B.数字经济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已
处于领先地位。C.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新基建的快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广泛应用,都给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应用规制带来新挑战。D.制定《数据安全法》不是为了约束而是为了推动数据自由流动,因为数据只有在充分流动和分享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效用。
6.我国为什么要制定《数据安全法》?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述。(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请说普通话尚春江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
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
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呆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呆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
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
的门,到街上逛。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一会儿,车开
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路。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迷了路?问啊。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
一句也听不懂。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没办法,他就给儿
子打电话。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儿子想说,爸,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但是,儿子没有问。他知道,那是他爸心上的
一道伤疤。那年,他爸当兵回家探亲。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
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红芋地里锄红芋呢。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要知道,那
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
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从此,山水就拉了
寡汉。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一连几天,儿子看他爸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就说,爸,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啥?回家?那中啊!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种地,种菜,
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山水逛街迷路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他对城市生活的极不适应。通过山水现在说家乡掉了渣的土话和当兵时说普通话的对比,塑造农民形象。
B.本文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山水在城里迷路的故事,表现了已不合时代节奏的山水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C.父亲来到儿子家,跟儿媳妇交流,由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所以父亲出去逛街,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D.文章中运用侧面描写,榔头队长等人对年轻的说普通话的
山水的打击,城市人对年老的不说普通话的山水的费解,侧面丰富了山水这一形象。8.你认为山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9.小说中写山水年轻时因说普通话而被退婚退伍的情节,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
?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原城久不下,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率众攻之,战不利,中流矢,几死。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诸班卫士叩头,愿先登急击以尽死力。帝曰:“
汝曹皆吾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备肘腋,同休威也。我宁不得太原,岂忍驱汝曹冒锋刃,蹈必死之地乎!”众皆感泣。时大军顿甘草地中,会暑雨,多被腹病。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太常博士李光赞言于帝曰:“陛下战无不胜,谋无不臧,四方恃险之邦、僭窃帝
王之号者,昔与中国为邻,今与陛下为臣矣。蕞尔晋阳,岂须亲讨!重劳飞挽,取怨黔黎,得之未足为多,失之未足为辱。国家贵静,天道恶盈,所虑向来恃险之邦,闻是役也,竭府库之财,尽生民之力,忠心踊跃,各有窥觎。传曰:‘邻之
厚,君之薄也。’岂若回銮复都,屯兵上党?使夏取其麦,秋取其禾,既宽力役之征,便是荡平之策。惟陛下裁之!”帝览奏,甚喜,复问赵普,普亦以为然,因使普召光赞慰抚之。己未..,徙太原民万馀家于山东、河南,给粟;庚申,分
命使者十七人发禁军护送之,因屯于镇、潞等州,用绛人薛化光策也。化光言:“伐木先去枝叶,后取根柢。今河东外有契丹之助,内有人户赋输,窃恐岁月间未能下。宜于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静阳村、乐平镇、黄泽
关、百井社,各建城寨,扼契.丹.援兵,起其部内人户,于西京、襄、邓、唐、汝州给闲田,使自耕种,绝其供馈,如此,不数年间,自可平定。”帝嘉纳之。次镇州,召道士苏澄入见,谓曰:“联作建隆观,思得有道之士居之,师岂有意乎?”对曰:“京师浩穰,非所安也。”壬申,幸其所居,谓曰:“师年
逾八十而容貌甚少,盍以养生之术教朕!”对曰:“臣养生,不过精思练气耳;帝王养生,则异于是。《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正。’无为无欲,凝神太和,昔黄帝、唐尧享国永年,用此道也。”帝悦,厚赐之。(节选自《续资治
通鉴》卷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B.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C.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
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D.会辽遗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前指挥使,官名,总领殿前诸班,为殿前司长官。
统领管理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这些事宜总体上都归此官职管理。B.己未,文中是指“己未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天干与地支相对应组成,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月,纪日。C.山东,崤山以东,实际上是站在秦人的视
角向东看,直至唐末一直未变。韩、楚、赵、魏、齐、燕六国合称为“山东六国”。D.契丹,古民族名。居今辽河上游西拉术伦河一带,以游牧为生。北魏时,自号契丹。唐末,阿保机统一各部族,称帝建辽国。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怀忠中箭受重伤
后,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主动请战,率领诸班卫士先行出击,受到主上的赞赏。B.李光赞提出的休养生息之策,正和主上的心意,起驾回都,放宽劳役之类的征用,打造富足之邦,不用战争就使得外邦屈服。C.薛化光在太原北石岭山和河北界西山东建城寨,供给闲田,让他们自己耕种,这样能有效的断绝太原城与契
丹的联系。D.苏澄的养生不过是精思练气,他认为帝王养生,应该像黄帝、唐尧那样无为无欲,凝聚神气,平和心态,才能享国永年。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重劳飞挽,取怨黔黎,得之未足多,失之未足为辱。(2)壬申,幸其所
居,谓曰:“师年逾八十而容貌甚少,盍以养生之术教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①(其一)明代王守仁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
秋殿听跻攀②。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③。【注】①明武宗正德元年冬,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②秋殿: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第喻为折桂。③订顽:订正愚顽。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门生一路远送,穿行于乱山之间
高低不平的小路,深情厚谊令诗人心中不安。B.大风吹起诗人的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形象的画面中蕴含着诗人的复杂感慨。C.诗人勉励学生要用心做学问,改正愚钝之性,最后两句诗饱含着谆谆教导之情。D.本诗情景相生,虚实结合,先写送别情形,再及勉励之意,情感表达委婉含蓄。15.前
人评价本诗“伤别而不哀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道出,表现全诗主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__________,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
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得到施行和采纳。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的眼光更为深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自用其才,方能成才。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
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________,“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_________且自感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的甚至意气用事,_________,于事无补,于己有害。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
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锋芒毕露英姿飒爽一筹莫展妄自菲薄B.韬光养晦意气风发一筹莫展自暴自弃C.韬光养晦英姿飒爽束手无策妄自菲薄D.锋芒毕露意气风发束手无策自暴自弃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
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B.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施行和采纳。C.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贵,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D.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
谋议最终得到采纳和施行。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身处逆境,也要以“人世”情怀,自用其才B.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C.只要身处逆境,就要以“人世”情怀,自用其才D.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入世”情怀,自
用其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祝融号”着陆火星以来,环绕器一直在承担着数据中继的角色并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对于环绕器而言,承担好中继通讯的角色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①。环绕器要始终保持在中继轨道,才能使②。为此,它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了多
次轨道维持,确保稳定运行在中继通讯轨道。二是③。环绕器携带了2个太阳电池阵,同时通过优化调整器上的设备工作模式,成功应对光照不足带来的能源问题,保障持续能源供应。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环绕器将迎来“日凌现象”的考验,在此期间,火星
、地球将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受夹在中间的太阳的电磁辐射干扰,环绕器与地球的通讯将中断约50天,届时“祝融号”也将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
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成长,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竹子在土壤里延
伸了数百平米。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触动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