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498.135 KB
  • 2024-11-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1)页,498.13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0ee0a233f0d5a1eba20eee77410c0b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

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

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

,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2.下列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细

胞外液pH的相对稳定B.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小于细胞内液C.严重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可导致其发生组织水肿D.与突触间隙中的液体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

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血浆

中存在缓冲物质,使人体细胞外液的pH能维持相对稳定,A正确;B、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因此人体大量失钠时,对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影响小于细胞外液,B错误;C、严重肾炎患者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导致蛋白质随尿液

排出,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D、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故与突触间隙中的液体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D正确。故选B。【点睛】3.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B.当人的手被针扎缩回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体温调节

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过程为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参与。【详解】A、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为

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B、人手被针扎属于神经调节,通过A→B→E实现,B正确;C、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通过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C错误;D、体温调节里有神经调节,可通过A→B

→E来实现;也有神经-体液调节,通过A→B→C→D→E来实现,D正确.故选C。4.将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在室温(25℃)环境中饲养一段时间,然后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放入0℃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作为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发现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全身战栗。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组动物的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B.实验组动物的产热量高于对照组的产热量C.实验组动物耗氧量下降,有机物氧化分解减慢D.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包括肾上腺、甲状腺等【答案】C【解析】【分析】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体温调节的机理是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寒冷环境中通过增加产

热和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有: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等。【详解】A

、实验组动物处于0℃环境中,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骨骼肌颤栗以增加产热,A正确;B、实验组动物所处温度较低,散热量大于对照组,但在机体调节下,体温稳定,散热量等于产热量,因此实验组动物的产热量大于对照组动物的产热量,B正确;C、实验组动物处于寒冷环境中,此时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

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耗氧量上升,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C错误;D、据分析可知,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包括肾上腺、甲状腺等,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掌握体温调节的机理。难点是理解寒冷环境中通过调节,散热量仍然会增加,进而通

过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稳定,即寒冷时的产热量大于正常产热量。5.下列关于雌性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雌性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后立即被灭活B.在离体条件下雌性激素不能发挥生理作用C.雌性激素合成的场所是内质网D.雌性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答案】

A【解析】【分析】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详解】A、雌性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立被灭

活,A错误;B、激素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起作用,因此在离体条件下雌性激素不能发挥作用,B正确;C、雌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类,属于脂质,脂质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C正确;D、雌性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作为信息分子起调节作用,D正确。故选A。6.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

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内分泌器官才可以产生并分泌激素B.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可直接为靶细胞供能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只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D.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还受神经系统的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通过体液运输。【详解】动物激素的

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动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A错误;激素不能提供能力,只能调节生命活动,B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C错误;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还受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

确。故选D。【点睛】易错点: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但并非定向运输到作用部位,而是随血液流经全身各处。7.将生理状态相同、大小相似的多只家兔均分为甲、乙2组,2组家兔分别注射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和肾上腺素溶液,一段时间

后检测发现甲组家兔血糖浓度下降,乙组家兔血糖浓度升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因缺少对照,该实验不能得出血糖浓度受激素影响的结论B.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家兔的初始血糖浓度C.实验过程中,甲组家兔可能会出现行动

迟缓甚至昏迷等症状D.肾上腺素可能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的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实验设计流程及其实验结果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明确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据此结合题意,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详解】依题意可知:

甲、乙两组实验形成对照,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A错误,B正确;甲组家兔注射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可能会导致家兔血糖浓度过低,从而出现行动迟缓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C正确;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功能,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肝糖原分解,D正确。8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只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味觉而没有作出反应,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

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D、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

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9.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

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

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详解】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

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的,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0.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

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答案】C【解析】【分析】人看到酸梅时,酸梅的色泽、形态大小等特征,刺激人的视网膜,让人知道是酸梅,从而

形成条件反射,并分泌大量唾液。这是典型的条件反射。【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现象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B、唾液大量分泌是唾液腺的活动,其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唾液腺,B正确;C、酸梅的色泽是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另外还有形态大小等特征,并

且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直接刺激神经中枢,C错误;D、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是必然的,D正确.故选C。11.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答案】C【解析】【分析】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有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和

躯体运动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高级神经中枢以下的部位(脊髓)。【详解】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需要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的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和运动中枢,

A错误;B、学生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参与该活动的是语言中枢、运动中枢和听觉中枢等,B错误;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为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C正确;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这与高级神经中枢的语言中枢有关

,D错误.故选C.【点睛】注意: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有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12.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

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答案

】C【解析】【分析】(1)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非己”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核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

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详解】A、生非特异性

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即机体的免疫系统,A正确;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正确;C、青

霉素能杀菌是因为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所以它不属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正确。故选C。13.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抗病毒

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C.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答案】A【解析】【分析】病毒感染后,病毒经吞噬细胞的处理呈递给T细胞

,一方面T细胞会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会攻击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另一方面,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与病毒结合。【详解】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经吞噬细胞处理消化掉

,A错误;某些病毒如HIV可破坏其感染的T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病,B正确;B细胞识别病毒抗原且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释放病毒,D正确。故选A。14.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

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答案】C【解析】【详解

】AC、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

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D、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故选C。【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

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15.人体皮肤破损后,容易感染病菌并产生局部急性炎症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局部急性炎症属于自身免疫病B.局部急性炎症反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C.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后,溶酶体合成多种水解

酶将病菌分解D.局部急性炎症反应有利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①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③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

组成的特异性免疫。【详解】A、人体皮肤破损后,人体的吞噬细胞发挥免疫功能,因此这种局部急性炎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B、炎症反应是吞噬细胞作用的结果,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B错误;C、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在核糖体合成的,不是在

溶酶体合成的,C错误;D、局部急性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结果,有利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D正确。故选D。16.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促使其产生α-淀粉酶,简化工艺,降

低成本B.各种植物激素在幼嫩组织中均能进行极性运输C.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

微量有机物。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详解】A、用赤霉素溶

液处理大麦,可促使其在不发芽的情况下产生淀粉酶,降低相关生产成本,A正确;B、只有生长素在幼嫩组织中均能进行极性运输,其他激素不一定是极性运输,B错误;C、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常常是多种激素共

同作用,共同调节的,而不是单一激素起作用,从根本上说是基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有序表达的结果,C错误;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故选A。17.生长素及其类似物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A.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B.给果树适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C.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大量正常的番茄种子D.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是因为芽和幼

叶均能产生IAA【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详解】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降低侧芽的生长素含量,解除顶

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A正确;给果树适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落果,B正确;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无子番茄,C错误;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可以促进生根,因此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D正确。故选C。18

.下列与植物激素的相关的曲线中,表示错误的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A、生长素对植物的器官表现出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且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A正确;B、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

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大于单子叶植物,故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除去单子叶作物田里的双子叶杂草,B错误;C、赤霉素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C正确;D、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故幼果期生长素含量高,成熟期乙烯含量高,D正确。故选B。19.

以下哪一现象或应用不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两重性A.在自然状况下,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B.被大风刮倒的树木,其露出地面的根总是向地生长C.置于窗台上的盆景植物总是朝窗外生长D.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稻田中双子叶杂草【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

进扦插枝条的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圆锥型树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茎背地性生长是因为重力作用,使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快;除去稻田双

子叶杂草是利用高浓度的生长素或其类似物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详解】乔木的树冠呈现圆锥形,是乔木的顶端优势所致,体现出生长素的两重性,A正确;根的向地生长,近地侧的生长素抑制生长,远地侧的生长素促进生长,B正确;植物的向光生长只体现

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错误;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双子叶植物的生长,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长素两重性的含义以及相关实例,再根据题意作答。20.为研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设计如下实验: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如图

1;一段时间后将A、B琼脂块分别置于相同的去尖端胚芽鞘甲和乙的一侧,数天后生长结果如图2。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A.光照导致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B.胚芽鞘甲生长速度快于乙C.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AD.单侧光干扰生长素向下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

: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运输到了背光一侧,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所以植物表现出了向光性,因此植物的生长表现出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的不均匀。【详解】A、光照不能导致

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只能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A错误;B、图2显示,乙弯曲的程度大于甲,因此胚芽鞘甲生长速度慢于乙,B错误;C、乙弯曲的程度大于甲,胚芽鞘乙生长速度快于乙,因此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A,C正确;D、单侧光不

能干扰生长素向下运输,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2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人体血浆pH保持在7.35~7.45,对溶液酸碱度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____、______等。(2)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

化和体内_______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______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发生变化。免疫系统对内环境的稳态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3)当人体由于剧烈运动导致大量排汗,______

__渗透压会上升,导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多饮水,另一方面_____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激素进入血液后作用于__________,导致水的重吸收增强,调节渗透压下降(4)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

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①.HCO3-②.HPO42-③.细胞代谢④.化学成分⑤.监控和清除⑥.细胞外液⑦.下丘脑⑧.肾小管和集合管⑨.神经—体液—免疫【解析】【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

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1)人体血浆pH保持在7.35~7.45,对溶液酸碱度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HCO3-、HPO42-等。(2)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

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发生变化。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3)大量排汗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上升,导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多饮水,另一

方面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最终导致渗透压下降。(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免疫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水平衡调节和体温

调节的具体过程;识记免疫系统的功能;识记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2.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

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________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_

_____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

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体液运输③.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④.神经调节体液调节⑤.等于⑥.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⑦.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⑧.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

状腺激素;图示增加产热量的方式有骨骼肌战栗和甲状腺激素调节,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收缩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图示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

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5)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判断图中两种激素的名称以及各自的作用,明确任何条件下只要体温恒定,则产热量一定与散热量相等。23.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代表效应器的应

为标号________;细胞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膜内电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2中的1表示___________,其内的物质是___________

_______。(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具有使突触后膜产生________的作用,此反射属于______

__(条件或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作用,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

枢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4)ACh(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当兴奋到达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⑤②.由负电位

变成正电位③.突触小泡④.神经递质⑤.兴奋⑥.非条件⑦.抑制⑧.肌肉持续兴奋(收缩)【解析】【分析】1、据图1分析,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则②表示传入神经,①表示感受器,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2、分

析图2,1表示突触小泡,2表示轴突末梢形成的突触小体,3表示突触间隙。3、分析图3,表示2个突触结构。【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1中⑤代表效应器;细胞接受刺激时,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使得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2)

图2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1突触小泡中的物质是神经递质。(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兴奋作用,缩手反射的中枢不在大脑皮层,所以其为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

手指的皮肤,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4)根据药物可以阻止乙酰胆碱Ach的分解,导致乙酰胆碱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直起作用,故导致突触后膜不断的兴奋,肌肉细胞将持续收缩。【点睛】本题

结合图解,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传导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24.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一旦发病,致死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因此做好预防措施是目前

行之有效的方法。注射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疫苗生产事关公众安全,疫苗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守生产标准。请回答下列问题:(1)狂犬病疫苗通常是对狂犬病病毒进行灭活处理制备得到的,在制备狂犬病疫苗时,应_____________(填“保留部分”或“

完全去除”)其致病性。(2)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机体首先对疫苗发生反应的细胞是____________。注射狂犬病疫苗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有_____________。(3)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人体血液中可出现

抗狂犬病病毒的抗体,这些抗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4)若被犬咬伤,除应注射狂犬病疫苗外,往往还需要同时使用狂犬病病毒抗毒血清,其中,立即发挥保护作用的是____________。(5)一些企业为追求更大的利润,违规生产纯度不高的疫苗,对于

这些企业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于己接种这种问题疫苗的个体,从免疫的角度分析,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完全去除(2)①.吞噬细胞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与体内游离的狂犬病病毒结合,抑制狂犬病病毒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与病毒形成抗原一抗体复合

物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4)狂犬病病毒抗毒血清(5)补充接种合格疫苗【解析】【分析】1、在制备狂犬病疫苗时,要完全去除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2、狂犬病病毒抗毒血清中含有抗体,可直接与病原体结合起到免疫保护

的作用。【小问1详解】在制备狂犬病疫苗时,要完全去除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这样才可以在不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使人体获得免疫能力。【小问2详解】接种狂犬病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刺激人体,初次免疫过程中,首先是吞噬细胞去处理抗原。注射狂犬病疫苗后,机体首先发生体液

免疫产生抗体与病毒结合,部分病毒会进入细胞内,这时机体发生细胞免疫使其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出病毒,由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释放的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小问3详解】依据课本内容,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抑制

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小问4详解】狂犬病病毒抗毒血清中含有抗体,可直接与病原体结合起到免疫保护的作用。【小问5详解】从免疫的角度分析,应补充接种合格疫苗,促使机体产生对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以获得免疫能力。【点睛】本题主要考

查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25.许多实验证实,根冠分泌的生长素向上运输过程中影响根的生长方向。图一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芽、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二表示对根冠进行一定处理后的生长状况。请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1)图一中EF段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芽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对茎施加浓度为M的生长素类似物,茎将____________(填“生长”或“不生长”)。(2)图B中切除一半根冠,根向有根冠一侧弯曲生长,原因是_________

____。(3)图C将根右侧的生长素运输阻断,根将向____________(填“左”或“右”)弯曲生长。【答案】(1)①.抑制生长、促进生长②.生长(2)根对于生长素比较敏感,切除根冠的部分生长素浓度较低

,生长快(3)左【解析】【分析】分析图一: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

ol/L、10-4mol/L。分析图二:A组的根冠完整,没有作其它处理,是对照组,结果根竖直向下生长;B组将根冠一部分切除,是实验组,结果根向有根冠一侧弯曲生长;C组将根的一侧用云母片阻断,是实验组,将根的一侧用云母片阻断后会导致根冠产生的IAA能

够运到根的一侧而不能运到另一侧,结果是根向非阻断一侧弯曲生长。【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图一中横坐标之上表示促进,横坐标之下是抑制,EF段对于茎的作用是促进,对于根的作用是抑制;M点是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该点表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故如果对茎施加浓度为M的生长素类似物,该生

长素类似物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但由于植物体内含有内源激素,故茎将生长。【小问2详解】B组将根冠一部分切除,切除一半根冠,根向有根冠一侧弯曲生长,原因是根对于生长素比较敏感,切除根冠的部分生长素浓度较低,生长快,故根向有根冠一侧弯曲生长。【小问3详解】C中由于玻璃片阻止了右侧生

长素运输,所以左侧生长素高于右侧,对左侧根起抑制作用,所以根尖向左弯曲生长。【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原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能结合曲线图,明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及不同不同生长素浓度的效应;掌握

影响生长素分布的曲线,正确判断图乙中不同点的生长素浓度的大小。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