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2—2023 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 答案.docx,共(37)页,955.82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0ddb19f79d5e986be0b45b827b072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2-2023学年度假期作业检测考试生物学科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几种生物中,细胞内没有核膜的是①幽门螺旋杆菌②大肠杆菌③颤蓝细菌④酵母菌⑤曲霉⑥草履虫A.①②⑥B.③④⑤C.①②③D.④⑤⑥【答案】C【解析】
【分析】科学家根据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其中真核细胞有核膜。【详解】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没有核膜,①幽门螺旋杆菌、②大肠杆菌属于细菌;③颤蓝细菌属于蓝细菌,都是原核生物;④酵母菌和⑤曲霉属于真菌,⑥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它们都是真核生物,都有核膜。C正确,
A、B、D错误。故选C。【点睛】蓝细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常见的类型有色球蓝细菌、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和发菜等。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的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所有单细胞生物都是原核生物B.水华和蓝球藻、念珠藻一样,都是蓝藻的一种C.低等植物、低等动物
都属于原核生物D.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细胞内都存在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和酶等【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只有拟核,细胞器中只有核糖体,没有线粒体、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蓝紫细胞中含有藻蓝素
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详解】A、所有的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但不是所有单细胞生物都是原核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都是真核生物,A错误;B、水华是由于淡水水域污染、水体富营
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的结果,B错误;C、低等植物、低等动物都属于真核生物,C错误;D、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细胞内都存在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和酶等,它们都属于自养生物,D正确。故选D。3.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
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B.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C.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D.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的
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详解】A、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A错误;B、细胞学说指出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B错误;C、罗伯特·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C错误;D、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正确。故选D。4.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的是(
)①某池塘中的一条鲫鱼②某池塘中的全部鱼类③某池塘中的全部鲫鱼④鲫鱼的表皮细胞⑤表皮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⑥整个池塘⑦某池塘中的所有生物⑧鲫鱼的心脏⑨鲫鱼的血液⑩鲫鱼的循环系统A.⑤④⑧⑨⑩①③②⑦B.⑤④⑨⑧⑩①③②⑦⑥C.④
⑨⑧⑩①③⑦⑥D.④⑨⑧⑩①②⑦⑥【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生命系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结构层次如下: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①某池塘中的一条鲫鱼属于个体层次,③某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属于种群层次,④鲫鱼的表皮细胞属于细胞层次,⑥整个池塘属
于生态系统层次,⑦某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层次,⑧鲫鱼的心脏属于器官层次,⑨鲫鱼的血液属于组织层次,⑩鲫鱼的循环系统属于系统层次,而②某池塘中的全部鱼类、⑤表皮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故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相关知识
。生命系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结构层次如下: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层次。5.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哈维·阿尔特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
毒方面所做出的贡献,HCV(丙肝病毒)为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囊膜上有刺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HCV的构成成分有核酸、蛋白质和脂质B.HCV极易变异,研制疫苗的难度大C.HCV中的蛋白质、RNA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D.HCV寄生在活细胞
中,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详解】A、题意显示,HCV(丙
肝病毒)为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因此,HCV的构成成分有核酸、蛋白质和脂质,正确;B、HCV的遗传物质为RNA,RNA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变异,因此研发疫苗难度大,B正确;C、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是细胞,HCV中的蛋白质、RNA不属于生命系
统的结构层次,C错误;D、HCV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活细胞无法表现生命现象,也就是说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D正确。故选C。6.2012年2月,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存在于地球3万米高空同温层的芽孢杆菌可用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作为一种高效发电机,下列生物与芽孢杆
菌结构相似的是()A.黑藻B.草履虫C.蓝藻D.艾滋病病毒【答案】C【解析】【详解】A、芽孢杆菌属于细菌是原核生物,黑藻是单细胞真核生物,A错误;B、草履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B错误;C蓝藻是原核生物,与芽孢杆菌结构相似,C正确;D、
艾滋病病毒是病毒是非细胞生物,D错误。故选C。7.用显微镜镜检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内有一清晰的淋巴细胞如图。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央,则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A.向右上方B.向左上方C向右下
方D.向左下方【答案】A【解析】【分析】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详解】在显微镜下的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因此显微镜下看到该淋巴
细胞在右上方,实际上是在载玻片的左下方,因此可向右上方移动装片使要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A正确。故选A8.某无土栽培的培养液中含有Mg2+、K+、Ca2+、Fe2+,其浓度都是0.1mol·L-1,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剩余最多的是()A.Fe
2+B.Mg2+C.K+D.Ca2+【答案】A【解析】【分析】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快速记忆: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P、S、K、Ca、Mg属于大量元素,其余属于微量元素,只需记住9种大量元素,其余则为微量元素。【详解】Fe
属于微量元素,植物需求量较少,故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剩余最多,A正确。故选A。9.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成所有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都是大量元素B.不同生物体内元素种类大体相同C.不同生物中各种化合物含量基本相同D.不同生物中各种元素含量基本相同.。【答案】
B【解析】【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主要是C、H、O、N,有的含有Fe等,不全是大量元素,A错误;BCD、组成不同生物体的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相差很大,BD正确,C错误;故选B。10.分析某种水果的营养价值时,通常会测定水果的有机营养和无机元素的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新鲜
水果中含水量较多B.水果中糖类的含量可能明显高于蛋白质、脂质的含量C.果肉中Fe元素占细胞干重百分比可能大于N元素D.若检测到某果肉中的镉、铅元素含量过高,则该水果不宜多吃【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中的元素有20种,其中基本
元素:C、H、O、N(90%);大量元素有C、H、O、N、P、S(97%)K、Ca、Mg等;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最基本元素:C,占细胞干重的48.8%;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不同生物的含
水量不同,同一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含水量也不同;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细胞的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自由移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详解】A、新鲜水果含水量较多,A正确;B、水果
中糖类的含量较高,可能明显高于蛋白质、脂质的含量,B正确;C、Fe属于微量元素,N属于大量元素,Fe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不可能大于N元素,C错误;D、镉、铅元素属于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有害,若检测
到果肉中的镉、铅元素含量过高,则该水果不宜多吃,D正确。故选C。11.某农场技术员对作物种子发育过程中有机物积累及转化进行动态监测。关于检测方法及出现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A.嫩大豆种子切片→苏丹III染液染色→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B.嫩小麦
籽粒加水研磨→离心取上清液→加碘液→观察被染成深蓝色的淀粉C.嫩花生种子加水研磨→加双缩脲试剂→依据紫色反应检测蛋白质D.嫩甜玉米籽粒加水研磨→离心取上清液→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观察砖红色沉淀检测还原糖【答案】B【解析】【分析】还原糖鉴定结果为砖红色沉淀,鉴定材料需富含还原糖且
无颜色干扰;双缩脲试剂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只要有两个及以上的肽键即可呈现紫色反应。【详解】A、脂肪颗粒可与苏丹III染液反应生成橘黄色颗粒,A正确;B、嫩小麦籽粒含较多的还原糖,几乎不含淀粉很少,B错误;C、检
测产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观察是否出现紫色,C正确;D、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两者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D正确。故选B。12.一位农民种植的某块农田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该农田可能是缺少某种元素,
为此他将该块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日间实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处理措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地块甲乙丙丁戊施肥情况尿素碳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铵硫酸铵不施肥小麦收获量(kg)55.566
5.2656.8855.4455.11从表中可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A.PB.NC.KD.S【答案】C【解析】【分析】无机盐的功能有:(1)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3)维持细胞和生物
体的酸碱平衡;(4)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详解】由图表可知,甲、乙、丙、丁、戊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处理措施相同,由小麦收获量可看出,施用尿素、磷酸二氢铵、硫酸铵、不施肥时产量均在55左右,只有施用碳酸二氢钾的情况下小麦产量最高,达到65.26,而其他四个地块
的产量无明显区别,说明增产与K元素有关,据此可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K元素,C正确。故选C。13.农业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也是生物学规律的总结。下列有关农业谚语及其描述的生命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玉米带大豆,十年九不漏”描述的是玉米和大豆间作,可以增加产量B.“小暑不种薯,
立伏不种豆”说明不同的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不同C.“锄头下面有肥”描述的是中耕松土有利于植物根细胞吸收有机物D.“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离不开水和无机盐【答案】C【解析】【分析】1、间作是指在同一生长期内,同一块
耕地上间隔地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2、不同植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所以耕种时间也不同。3、及时松土有利于植物根系进行有氧呼吸,为无机盐的吸收提供能量。4、水和无机盐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详解】A、“玉米带大豆,十年九不
漏”描述的是玉米和大豆间作,不仅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还因为豆科植物常有根瘤菌与其共生而增加了土壤中的含氮量,促进玉米增产,A正确;B、“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强调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说明不同的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
不同,B正确;C、“锄头下面有肥”描述的是中耕松土,中耕松士有利于有氧呼吸,促进植物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等,根细胞不能吸收有机物,C错误;D、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
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不同的无机盐功能不同,D正确。故选C14.如图是两种二糖的组成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M、N指代的物质分别是葡萄糖、果糖B.图中M代表的物质也是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C.因葡
萄糖和果糖都是还原糖,故麦芽糖和蔗糖也是还原糖D.细胞内的二糖以及单糖的作用只能是能源物质【答案】B【解析】【详解】A、麦芽糖和蔗糖都属于二糖,1分子麦芽糖水解得到2分子葡萄糖,1分子蔗糖水解得到1分子葡萄糖和1
分子果糖,故图中M、N指代的物质都是葡萄糖,A错误;B、葡萄糖也是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B正确;C、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都是还原糖,蔗糖不是还原糖,C错误;D、细胞内单糖中的核糖与脱氧核糖是组成复杂化合物核酸的组成成分,不是能源物质
,D错误。故选B。15.下列关于人体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成脂肪与糖原的元素种类不同B.磷脂水解的终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C.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能维持人体第二性征D.维生素D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骨骼发育【答案】C【解析】【分析】化合物的元素
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详解】A、脂肪和糖原的元素组成都是C、H、O,A错误;B、脂肪的
最终水解产生是甘油和脂肪酸,B错误;C、性激素属于固醇,能激发和维持人体第二性征,C正确;D、维生素D可以促进骨骼对钙的吸收,D错误。故选C。16.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分别是()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B.胞吞、
主动运输C.主动运输、胞吞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小分子的物质运输方式一般是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其中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大分子物质运输方式是胞吐(内吞)和胞吐(外排),依赖于膜的流动
性,需要消耗能量。【详解】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半乳糖是小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消耗能量(ATP),是主动运输,B正确,ACD错误。故选B。17.等量的脂肪比糖类含能量多,却不是生物体利用的
主要能源物质。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是()A.脂肪的氧化分解速率更慢B.脂肪能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C.脂肪氧化分解时耗氧更多D.糖类在有氧无氧的条件下均可氧化【答案】B【解析】【分析】糖类和脂肪的元素组成均为C、H、O,其中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详解】相同质量的脂肪与糖类相比,含有更多的C、H元
素,O元素更少,故含有的能量更多,但其却不是生物体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主要原因是:脂肪的氧化分解速率更慢、脂肪氧化分解时耗氧更多,而糖类在有氧无氧的条件下均可氧化。B错误,ACD正确。故选B。18.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的是蛋白质的功能的相关知识,选项所描述的是
几种常见的蛋白质的功能及其相关知识。【详解】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可见,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A正确;肌肉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如肌动蛋白等)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B正确;蛋白质结
合Fe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的运输,C错误;染色体是细胞核的结构之一,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点睛】本题以蛋白质的功能为主线,综合考查考生对体液免疫、组成肌肉细胞的肌动蛋白等蛋白质与血红
蛋白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及染色体的组成、无机盐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考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进行横向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内容横向辐射,进行归
纳。19.下列有关生物蛋白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单体中至少有一个—NH2(氨基)和一个—COOH(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B.蛋白质中结构最简单的氨基酸是甘氨酸,组氨酸是婴儿的必需氨基酸C.蛋白
酶在强酸中变性的原因是该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肽键被水解D.载体蛋白、血红蛋白都具有运输功能,血红蛋白由C、H、O、N、S、Fe六种元素组成【答案】C【解析】【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
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
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
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A正确;B、甘氨酸的R基是—H,分子量最小,是结构最简单的氨基酸,组氨酸在婴儿体细胞内不能合成,属于必需氨基酸,B正确;C、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在强酸中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但是肽键
没有被破坏,C错误;D、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都具有运输功能,组成血红蛋白的元素有C、H、O、N、S、Fe,D正确。故选C。20.人体红细胞与心肌细胞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但这两种细胞的功能却完全不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两种细胞的蛋白质中氨
基酸的数量可能不同B.两种细胞中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空间结构可能有所差异C.两种细胞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不同D.氮元素在两种细胞蛋白质中的主要存在部位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盘
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有关,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详解】A、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的功能不同,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是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因此,两种细胞的蛋白
质中氨基酸的数量可能不同,A正确;B、两种细胞中蛋白质的功能不同,因此其结构应该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导致的,B正确;C、两种细胞中参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肽键连接的,C错误;D、氮
元素在两种细胞蛋白质中的主要存在部位相同,即都存在于连接氨基酸的肽键中,D正确。故选C。【点睛】21.某环状多肽由39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其中含有4个谷氨酸(R基为—CH2—CH2—COOH),则该
多肽()A.至少含有5个游离羧基B.有38个肽键C.可能没有游离的氨基D.一定含有21种氨基酸【答案】C【解析】【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
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该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链状多肽中:(1)脱去的水分子数=
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2)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环状多肽中:(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2)游离氨基或羧基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
基数。【详解】A、不考虑R基,每条环状肽不含有游离的羧基和氨基,由于该环状肽中含有4个谷氨酸(R基为一CH2一CH2一COOH),即其R基中至少含有4个羧基,因此该环状肽至少含有的游离羧基=0+4=4个,A错误;B、该环状多肽由39个氨基酸形成,其所含肽键数=氨基酸数目=39个,B错误;C、由于
谷氨酸的R基中不含氨基,所以该环状肽链可能没有游离的氨基,C正确;D、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该环状多肽由39个氨基酸形成,因此该环状多肽最多有20种氨基酸,D错误。故选C。22.如图为一个由15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蛋白质分子。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分子中含有153个肽键和1个二硫键B.参与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1个氨基酸含2个羧基,1个氨基酸含2个氨基C.该分子中至少有2个氨基酸R基含SD.如果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该蛋白质
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546【答案】D【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为蛋白质分子结构式,该蛋白质由153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含有1个二硫键。2、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
同时脱出一分子水,所以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2)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详解】A、肽键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153-1=152个,但由于肽链在
折叠时又形成一个肽键,因此共有153个肽键,此外还有1个二硫键,A正确;B、肽链之间形成一个肽键,说明有两个氨基酸的R基中分别含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即参与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1个氨基酸含2个羧基,1个氨基酸含2个氨基,B正确;C、肽链折叠过程中形成1个二
硫键,说明该分子中至少有2个氨基酸残基含硫,C正确;D、如果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100,由于形成了一个二硫键,所以该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53×100-153×18-2=12544,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蛋白质分子
结构图,考查蛋白质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易错点:图中多肽链除了肽链中间的肽键还含有一个额外肽键和二硫键,计算时需要考虑这两个因素。23.某五十肽中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所示得到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
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五十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五十肽增加了8个氧原子B.若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五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C.若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4个H2O分子D.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
【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五十肽是由50个氨基酸形成的,其中4个丙氨酸分别位于21号、27号、35号和49号,如果脱掉其中的4个丙氨酸,共需要要断裂8个肽键、消耗8分子水(每脱掉一个丙氨酸需断裂2个肽键、消耗2分子水),得到的产物是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4个丙氨酸和1个50肽中的第
50号氨基酸)。【详解】A、该五十肽水解脱掉4个丙氨酸应该水解掉8个肽键,形成的有机物中氧原子增加8个,A正确;B、若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五肽,由于有4个丙氨酸,所以可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B正确;C、若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连接成一条长链,则将脱去3个H2O,C错误
;D、每条肽链至少含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所以新生成的4条肽链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氨基和4个游离的羧基,D正确。故选C。24.不同生物含有核酸种类不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病毒体内含有DN
A或RNA,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选项ABCD种类T4噬菌体烟草叶肉细胞烟草花叶病毒豌豆根毛细胞碱基5种5种4种8种核苷酸5种8种8种8种五碳糖1种2种2种2种A.AB.BC.CD.D【答案】B【解析】
【分析】核酸包括DNA和RNA,二者不同之处在于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含有核糖;DNA中特有的碱基是T,RNA中特有的碱基是U。【详解】A、T4噬菌体属于DNA病毒,只有DNA一种核酸,故含
A、T、C、G四种碱基,只含4种脱氧核苷酸,只含脱氧核糖一种五碳糖,A错误;BD、烟草叶肉细胞和豌豆根毛细胞同时含DNA和RNA两种核酸,故碱基有A、C、G、U、T5种,含核糖核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4种,共含8种核苷酸,含有脱氧核糖和核糖共两种五碳糖,B正
确,D错误;C、烟草花叶病毒属于RNA病毒,故含A、U、C、G四种碱基,只含4种核糖核苷酸,只含核糖一种五碳糖,C错误。故选B。25.下图为核苷酸长链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结构中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则图中的b是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B.核苷酸长链中每
个五碳糖直接相连的磷酸有1或2个C.在一条核苷酸链中各核苷酸之间是通过化学键③连接起来的D.若该链为核糖核苷酸链,从碱基组成上看,缺少的碱基是U【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由核苷酸形成的核苷酸链,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
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化学组成上的不同是五碳糖不同,碱基不完全相同。【详解】A、若结构中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则图中的a是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B、核苷酸长
链中每个五碳糖直接相连的磷酸有1或2个,B正确;C、在一条核苷酸链中各核苷酸之间是通过化学键③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C正确;D、若该链为核糖核苷酸链,从碱基组成上看,有A、C、G、U,所以缺少的碱基是U,D正确。故选A。26.有3个核酸分子,经分析知,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4条多核苷酸链
,它们是()A.一个DNA分子,两个RNA分子B.三个DNA分子C.两个DNA分子,一个RNA分子D.三个RNA分子【答案】A【解析】【分析】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
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详解】若有三个核酸分子,含有4条核苷酸链,因为DNA通常是双链结构,而RNA通常是单链结构
,所以可推知,这三个核酸分子最有可能是由1个DNA和2个RNA组成,符合这三个核酸分子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A符合题意。故选A。27.下图表示细胞中几种化学元素与相应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其中①③④代表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⑤具有催化作用,则①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
B.若②具有保温和保护作用,则②比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多C.若⑥主要分布细胞核,则③中不含单糖D.若⑦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④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的组成元素是C、H、O、
N,最可能是氨基酸,⑤是蛋白质;②和④的组成元素只在有C、H、O,④是葡萄糖、⑦是多糖,④可能是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核苷酸。⑥是核酸。【详解】A、若⑤具有催化作用,则⑤是酶,并且成分是蛋白质;①是氨基酸,①不能与双缩脉试剂反应显紫色,双缩脲试剂鉴定的
是含有2个或2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A错误;B、若②具有保温和保护作用,则②是脂肪,脂肪含H量高于糖,脂肪比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多,B正确;C、若⑥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则⑥是DNA,③是脱氧核苷酸,则③中含单糖-脱氧核糖,C错误;D、若⑦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⑦是纤维素,则④是葡萄糖,
葡萄糖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D错误。故选B。【点睛】28.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成分的结构的探索的过程中,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
的“相似相溶原理”,解决了脂溶性物质为什么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大量的磷脂和少量的固醇C.科学家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假说或模型,这种假说或模型最终能否被普遍接受,取决于他能否与以后的现象和实验结果相吻
合,能否很好的解释现象D.辛格和尼克尔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结构,提出了“暗-亮-暗”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答案】C【解析】【分析】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
三层结构模型,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详解】A、利用荧光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错误;B、欧文
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容原理”,解决了脂溶性物质为什么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脂质,不能确认具体的脂质成分,B错误;C、科学家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假说或模型,这种假说或模型最终能否被普遍接受,取决于他能否与以后的现象和实验结果相吻合,能否很好的解释现
象,C正确;D、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结构,提出了“暗-亮-暗”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D错误。故选C。2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B.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细胞,一段时间
后细胞膜中可检测到32PC.细胞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D.细胞膜难以杜绝全部对细胞有害的物质进入,说明其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能力是有限的【答案】A【解析】【分析】真核细胞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膜中,化学物质的
含量有差别,其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详解】A、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上还含有胆固醇,脂肪不是细胞膜的成分,A错误;B、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因此,用含32P的培
养液培养细胞,一段时间后细胞膜中可检测到32P,B正确;C、细胞膜的成分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决定了细胞膜的特定功能,C正确;D、细胞膜在控制物质进出方面表现为选择透过性,即难以杜绝全部对细胞有害的物质进入,说明其控制物质进
出细胞的能力是相对的,D正确。故选A。30.单纯的磷脂分子在水中可以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它载入药物后可以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a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
物送入细胞B.在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C.在a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D.在b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答案】C【解析】【详解】球形脂质体的
双层脂分子的亲水端朝外,疏水端朝内,所以图中a处可嵌入水溶性物质,b处可嵌入脂溶性物质,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31.下列关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多细胞生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B.多细胞生物的生
存有赖于细胞膜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C.肺癌细胞容易转移与其细胞膜上起黏附作用的糖蛋白增多有关D.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详解】多细胞生
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如糖蛋白,A正确;多细胞生物的生存有赖于细胞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B正确;肺癌细胞容易转移与其细胞膜上起黏附作用的糖蛋白减少有关,C错误;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D正确;故选C32.如图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A.①、②均为脂质,可以用苏丹III染液染色观察B.由①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细胞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C.②是脂溶性的,分布在脂双层内部,其元素组成为C、H、OD.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②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
动性【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磷脂,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②表示胆固醇。【详解】A、①表示磷脂双分子层,②表示胆固醇,磷脂和胆固醇均为脂质,但苏丹III染液只能鉴定脂肪,A错误;B、由①(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细胞膜由一层单位膜组成,B错
误;C、②所示的胆固醇是脂溶性的,其元素组成为C、H、O,分布在脂双层内部,C正确;D、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①②都能运动,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故选C。33.下列有关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洋葱根尖分
生区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B.叶肉细胞的高尔基体合成溶酶体中的水解酶C.蓝球藻细胞内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D.蛔虫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体细胞中无线粒体【答案】D【解析】【分析】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根据膜结构,对真核细胞
中的细胞器进行分类:(1)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和溶酶体;(2)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3)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不同的细胞器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叶绿体是光合作
用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中心体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等。【详解】洋葱是高等植物,细胞不含中心体,A错误;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但里面的水解酶由核糖体合成,B错误;蓝球藻为
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C错误。蛔虫成虫生活在动物肠道内,没有空气,进行无氧呼吸,其体细胞中无线粒体,D正确。34.如图表示某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a、b、c、d表示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X可能
是细胞内的呼吸酶B.磷脂总量最多的细胞器是①C.③有两层生物膜D.d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答案】A【解析】【分析】图示表示某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经内质网
进行粗加工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最后经细胞膜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①为内质网、②为高尔基体、③为线粒体。【详解】A、物质X是分泌蛋白,而细胞呼吸酶是胞内蛋白,物质X不可能是细胞
呼吸酶,A错误;B、内质网是细胞中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磷脂总量最多的细胞器是①,B正确;C、③为线粒体,有两层生物膜,C正确;D、d过程中细胞膜通过胞吐的方式将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A。35.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外膜B.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不发达C.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D.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
实现膜成分的更新【答案】B【解析】【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2.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
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详解】A、线粒
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与外膜相比,蛋白质与脂质的比值更大,A正确;B、内质网是合成脂质的场所,所以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较发达,B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分泌蛋白的
修饰加工,C正确;D、通过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可以看出生物膜之间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而实现膜成分的更新的,D正确。故选B。36.如图表示从鸡的血液中制备核糖体的大致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过程中应用
了差速离心的实验方法B.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C.步骤②的目的是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D.步骤③、④的目的是分离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实验图解:实验①步骤中用14C标记氨基酸,氨基
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所以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步骤②中加入蒸馏水,利用了渗透作用原理使细胞吸水涨破;步骤③、④的目的是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详解】A、该过程应用
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法和差速离心法,A正确;B、14C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所以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B正确;C、步骤②中加入蒸馏水会使细
胞吸水涨破,破坏细胞膜,C错误;D、步骤③、④的目的是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D正确。故选C。37.下图为细胞内某类物质合成与转运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含有核酸的只有细胞核和④B
.物质a经②③⑤⑥分泌出细胞,说明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联系C.与细胞器②有直接联系的膜结构有核膜、③和④D.结构②在动、植物细胞中具有不同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解读题图可知,本题以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为依托,考查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根
据题图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选项描述做出判断。分析图示:①核糖体,②内质网,③高尔基体,④线粒体,⑤囊泡包裹分泌蛋白,⑥细胞膜。【详解】A、图中含有核酸的有细胞核和④线粒体、①核糖体,A错误;B、物质a分泌蛋白,经②内质网、③高尔基体、⑤囊泡包裹分泌蛋白、⑥细
胞膜分泌出细胞,说明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联系,B正确;C、与细胞器②内质网有直接联系的膜结构有核膜、⑥细胞膜,③高尔基体、④线粒体与内质网没有直接联系,C错误;D、内质网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在两种细胞中的功能相同,都能增大细胞的膜面积,③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功能不同,D错误。故选B。38.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研究囊泡运输的调控机制的三位美国科学家。研究显示:囊泡是由单层膜所包裹的膜性结构,主
要司职细胞内不同膜性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称之为囊泡运输,一般包括出芽、锚定和融合等过程(如图所示),需要货物分子运输复合体、动力蛋白和微管等的参与以及多种分子的调节。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囊泡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B.囊泡运输会导致某些生物膜成分更新C.囊泡中物质运输需要跨过
多层生物膜,才能“锚定D.“出芽”和“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答案】C【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
→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囊泡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需要消耗ATP,A正确;B、囊泡运输出现膜融合过程,因而会导致某些生物膜成分更新,B正确;C、囊泡中物质通过胞吐方式运出细胞,其运输过程不需要跨过生物膜,C错误;D、“出芽”和
“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故选C。39.下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其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原核生物中也有B.组成核糖体的RNA和蛋白质由②
合成,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内,②体积较大,③数目较多C.核孔是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细胞代谢越旺盛核孔越大越多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中心【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核仁(与某种RN
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2、分析图示:表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图中①表示染色质,②表示核仁,③表示核孔。【详解
】A、分析题图可知,①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没有染色质,A错误;B、②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B错误;C、③为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细胞代谢越旺盛,核孔越大越多,C正确;D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C。40.从洋葱根尖细胞中分离出X、Y、Z三种细胞器,测定其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蛋白质/%脂质/%核酸/%X
61039Y6720微量Z59410A.细胞器X的形成可能与核仁有关B.细胞器Z可能与蛋白质的分泌有关C.细胞器Y是双层膜结构的线粒体D.这三种细胞器均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X有蛋白质和核酸,但没有脂质,说明此细胞器没有膜结构,是核糖体;
Y有蛋白质和脂质,有少量的核酸,又是洋葱根尖细胞,则为线粒体;Z只有蛋白质和脂质,没有核酸,应该是具膜结构,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详解】A、X有蛋白质和核酸,但没有脂质,说明此细胞器没有膜结构,是核糖体,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B、Z只
有蛋白质和脂质,没有核酸,应该是具膜结构,在植物细胞中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B正确;C、Y有蛋白质和脂质,有少量的核酸,又是洋葱根尖细胞,则为线粒体,具
有双层膜,C正确;D、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D错误。故选D。【点睛】41.下列关于物质运输过程中,分子穿过的磷脂双分子层数目的说法,错误的是()A.mRNA从细胞核经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共穿过0层磷脂双分子层B.叶肉细胞产生的CO2扩散进入相邻
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C.O2从红细胞中扩散进入肌肉细胞至少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D.细胞质中葡萄糖进入线粒体基质参与有氧呼吸需穿过4层磷脂分子【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结构均为单层膜,线粒体和叶绿体及细胞核含有双层膜结构。【详解】A、m
RNA从细胞核经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不需要穿过膜,故共穿过0层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B、叶肉细胞产生的CO2扩散进入相邻细胞被利用,依次要经过线粒体(2层膜)、细胞膜(1层膜)、细胞膜(1层膜)、叶绿体(2层膜),
故至少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C、O2从红细胞中扩散进入肌肉细胞,依次要经过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2层膜)、肌肉细胞膜(1层),故至少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D、细胞质中葡萄糖不进入线粒体,进入线粒体的呼吸底物是丙酮酸,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
中参与细胞呼吸需第一阶段,D错误。故选D。【点睛】42.核孔结构复杂,至少由50种蛋白质构成,称为核孔复合体,结构如图所示。大分子物质可与核孔复合体中的中央运输蛋白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实现“主动转运”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核外膜上可能有核糖体的附着B.核孔能让部分
大分子物质通过,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若中央运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RNA运出细胞核D.大分子物质与中央运输蛋白的识别与转运,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具有选择性【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核膜上的核
孔复合体,其中核膜包括核外膜和核内膜,核外膜的外侧为细胞质;核孔复合物贯穿核内膜和核外膜,由至少50种蛋白质组成,是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核孔复合体具有选择性,被运输的大分子需要与中央运输蛋白上的受体结合,才能被运输,为主动运输。【详解】A、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A错误;B、核孔能让部分
大分于物质通过,控制物质进出,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C、中央运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会影响其功能,因此可能会影响mRNA运出细胞核,C正确;D、核孔复合体中的中央运输蛋白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大分子物
质与中央运输蛋白的识别与转运,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的选择性,D正确。故选A。43.下图为渗透作用实验,开始时如图甲所示,A代表清水,B、C带表蔗糖溶液,过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乙,漏斗管内液面不再变化,
h1、h2表示漏斗内液面与清水的液面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B的浓度一定大于C的浓度B.图乙中B的浓度一定等于C的浓度C.图甲A中的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大于A中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度D.图乙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
度等于B中水分子扩散到A的速度【答案】B【解析】【分析】1、渗透作用指的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清水,B、C代表蔗糖溶液,水为顺浓度梯度运输,即水从水含量多
的地方向水含量少的地方运输,而水的含量越多,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就越低。【详解】A、根据图二的结果h1>h2可知,图(一)中B的浓度大于C的浓度,A正确;B、图(二)中高度都不在上升,说明达到渗透平衡状态,但B和C的浓度不一定相等,B错误;C、由于B的蔗糖溶液的浓度
比C的蔗糖浓度高,所以图(一)中A的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大于A的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度,C正确;D、图二中B的水柱不再上升,所以水分由A进入B和水分由B进入A是相等的,处于动态平衡,D正确。故选B。44.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和两次处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次观察为低倍镜观察,后两次为高倍镜观察B.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清水,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C.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换成内表皮,
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答案】D【解析】的【分析】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
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
于原生质层。【详解】A、该实验只需低倍镜观察即可,A错误;B、该实验过程中,第一次滴加的是0.3g/ml的蔗糖溶液,观察质壁分离现象,而第二次滴加的才是清水,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B错误;C、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也会发生质壁分离,但不含色素,不便于观察,C错误;D、成熟植物
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不属于原生质层,D正确。故选D。45.将五个大小相同的马铃薯幼根分别与物种A的幼根放入甲~戊五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数小时后,取出称重,质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以下关于该实验结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与马铃
薯幼根细胞液等渗的溶液是甲溶液B.马铃薯比物种A更耐旱C.物种A幼根的细胞在甲浓度溶液中一定会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D.在这五种蔗糖溶液中,浓度最大的是乙溶液【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马铃薯幼根与物种A的幼根放入甲~戊五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
,若重量不变,表明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若重量减小,说明外界溶液浓度高,细胞失水;若重量增加,说明外界溶液浓度低,细胞吸水。【详解】A、在甲溶液中,马铃薯幼根细胞的重量不变,说明马铃薯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甲溶液是与马铃薯幼根细胞液等渗的溶液,A正确;
B、由图可知,马铃薯吸水能力要比物种A强,所以马铃薯更耐干旱,B正确;C、在甲溶液中,物种A幼根会失去水分,说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但浓度差较小的情况下细胞不一定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C错误;D、这五种蔗糖溶液中,在乙溶液中,马铃薯幼根细胞的重量减少最大,
说明乙溶液的浓度是最大的,D正确。故选C。二、不定项选择题46.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叶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主要原理是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B.实验
中需要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显微镜等仪器C.叶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会发生膨胀D.结果表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0.25mmol/L之间【答案】ACD【解析】【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
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细胞液
浓度时处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之间.【详解】A、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能够发生渗透作用,A正确;B、实验中需要制备临时装片,用盖玻片、显微镜等仪器进行观察,但不需要血细胞计数板,B错误;C、叶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会吸水膨胀,但是不能涨破,因为细胞外面存在细胞壁
,C正确;D、外界溶液为0.2mmol/L时,质壁分离的细胞为20%,外界溶液为0.25mmol/L时,质壁分离的细胞为80%,则说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0.25mmol/L之间,D正确。故选ACD
。47.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所含的贮藏物进行代谢转化,果实逐渐变甜。图A中Ⅰ、Ⅱ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B.下列对于该
实验的一些分析,正确的是()A.向a、c试管加入碘液后,a试管中蓝色更深B.曲线Ⅰ表示还原糖,曲线Ⅱ表示淀粉C.向b、d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d立即出现比试管b更深的颜色D.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不断转变成还原糖【答案】AD【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果
实成熟过程中,逐渐变甜,说明成熟时间长,淀粉转变成的可溶性还原性糖较多。而鉴别用的试剂是碘液和斐林试剂,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试管中是成熟x天的提
取液,成熟时间较短,物质转化较少;d试管中是成熟y天的提取液,成熟时间较长,物质转化较多。由此可判定I代表的是淀粉的变化,Ⅱ代表的是还原糖的变化。【详解】A、随着香蕉成熟时间的延长,淀粉越来越少,可溶性还原糖越来越多,故向a、c试管加
入碘液后,a试管中蓝色更深,c试管中蓝色更浅或无蓝色出现,A正确;B、曲线Ⅰ表示淀粉,曲线Ⅱ表示还原性糖,B错误;C、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操作中需要水浴加热,因此,向b、d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d不会立即出现比试管b更深的颜色,C错误;D、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不断转变成还原性糖,因此香蕉成熟过
程中,会逐渐变甜,D正确。故选AD。48.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的叙述,错误的是()A.核酸、二糖、二肽等生物大分子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B.核苷酸是单体,以5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CO-NH-”是蛋白质的单体D.碳原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关系为:碳原子
→碳链→单体→多聚体【答案】ABC【解析】【分析】多聚体是由单体结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糖原、淀粉和纤维素)、核酸都是多聚体,组成它们的单体依次是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详解】A、多糖、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由许多
单体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二糖、二肽不属于生物大分子,A错误;B、核苷酸是核酸的单体,一分子核苷酸包括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的含氮碱基,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的,B错误;C、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单体,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过程形成多肽链,C错误;D、组成生物大分子
的单体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碳链中包含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单体是组成多聚体的基本单位,因此,碳原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碳原子→碳链→单体→多聚体,D正确。故选ABC。49.如图为常见的两套渗透装置,图中S1为0.3mol·L-1的
蔗糖溶液、S2为蒸馏水、S3为0.3mol·L-1的葡萄糖溶液;已知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但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两装置半透膜面积相同,初始时液面高度一致,A装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刚刚开始时,装置A和装置B中水分子从S2侧进入另一侧的速度一
样B.装置B的现象是S3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S3和S2溶液液面持平C.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开始下降D.若不加入酶,装置A、B达到渗透平衡时,S1溶液浓度小于S3溶液浓度【答案】ABC【解析】【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通过半透膜,从溶
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现象。图中显示,图A中S1为0.3mol/L的蔗糖溶液、S2为蒸馏水,所以漏斗内液面上升;图B中S2为蒸馏水、S3为0.3mol/L葡萄糖溶液,而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所以右侧液面
先上升,后下降,最终平衡。【详解】A、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实验刚刚开始时,由于装置A和装置B中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差相同,所以水分子从S2侧进入另一侧的速度一样,A正确;B、装置B中刚开始由于半透膜两侧有浓度差,因此
S3中的液面上升,但由于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因而S3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S3和S2溶液液面持平,B正确;C、装置A因渗透作用,水分子进入漏斗使液面上升,加酶后,随着蔗糖被蔗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漏斗中渗透压继续增大,液面会继续上升,但是由于葡萄糖和果糖能透过半透膜,所以漏斗内溶液浓度减
小,而烧杯中溶液浓度增大,故漏斗中液面开始下降,由于葡萄糖和果糖能通过半透膜,所以装置B的现象是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开始下降,C正确;D、装置A达到渗透平衡后,由于漏斗中溶液存在重力势能,水分子进出半透膜速率相等,但装置A中漏斗内的蔗糖不可能进入
到烧杯中,所以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溶液浓度,而装置B中由于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最终表现为S2和S3浓度相等,应该为0.15mol/L,而装置B中S2中的水不会都进入到漏斗中,因此,装置A、B达到渗透平衡时,S1溶液浓度大于S3溶液浓度,D错误。故选ABC。50.图
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铁离子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1运输亚铁血红素的动力是浓度差B.蛋白2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蛋白3运输Fe2+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D.蛋白4运输Fe2+需要消耗能量【答案】CD【解析】【分析】1.离子、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自由扩散的方向是
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该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蛋白质的参与。【详解】A、由图可知,蛋白1运输亚铁血红素是顺浓度
梯度进行的,且需要载体蛋白,为协助扩散,其动力是浓度差,A正确;B、由图可知,蛋白2能把Fe3+变为Fe2+,是一种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C、由图可看出,蛋白3运输Fe2+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主动运输,消耗的是氢离子的梯度势能,C错误;D、由图可看出
,蛋白4运输Fe2+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CD。三、非选择题51.如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所代
表的元素在Z、P中都肯定含有的是_____元素。(2)Ⅰ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_____,一分子X可与一分子_____结合成一分子蔗糖。(3)Ⅱ与Ⅲ在化学组成上的不同表现在:Ⅱ组成中含有_____,Ⅲ组成中含
有_____。(4)V是_____,在动、植物细胞中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和糖类相比,它所含的H、O元素特点是_____。人体细胞生命活动主要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图中_____(填符号)的氧化分解。(5)现有P若干个,在合成含有3条肽
链的Ⅳ的过程中,共产生200个水分子,则P的数目为_____个。【答案】(1)N(2)①.淀粉②.果糖(3)①.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T)②.核糖和尿嘧啶(U)(4)①.脂肪②.脂肪的H含量高于糖类,O含量低于糖类③.X(5)203【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Ⅰ是生物体的能源物质,表示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Ⅱ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为DNA,其基本单位Y表示脱氧核苷酸;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为RNA,其基本单位Z表示核糖核苷酸;Ⅳ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为蛋白质,其基本单位P
是氨基酸,A表示N、P元素,B应该表示N元素。【小问1详解】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为RNA,Ⅱ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为DNA,Z是核糖核苷酸,Y是脱氧核苷酸,核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P;P为氨基酸,其组成元素有C、H、O、N等,因此Z、P中肯定都含有的是N元素。【小问2详解】Ⅰ是能源物质
,而糖类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在小麦种子中能源物质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存在,X是组成糖类的单体,即代表的是葡萄糖,蔗糖为二糖,是由一分子的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组成的,即一分子X可与一分子果糖可结合成一分子蔗糖。【小问3
详解】Ⅱ是D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Ⅲ是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化学组成上的不同点表现在碱基的种类(前者的含氮碱基为A、C、G、T,后者的含氮碱基为A、C、G、U)和五碳糖的种类(前者的
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后者的五碳糖是核糖),即Ⅱ(DNA)组成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T),Ⅲ(RNA)组成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U)。小问4详解】V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代表的是脂肪,是动、植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起到保护内脏的作用。
和糖类相比,脂肪的H含量高于糖类,O含量低于糖类。葡萄糖是细胞中生命的燃料,因此,人体细胞生命活动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图中X的氧化分解。【小问5详解】Ⅳ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为蛋白质,P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现有P
若干个,在合成含有3条肽链的Ⅳ的过程中,共产生200个水分子,该过程中产生200个水分子,意味着该过程中形成200个肽键,而蛋白质中的肽键数等于氨基酸数-链数,则P的数目为200+3=203个。52.用2mol/L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原生质体体积在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间内水分从原生质体___________,细胞液浓度_______________。(2)在1min后,处于2mol/L蔗糖溶液中的
细胞,其细胞液浓度将_______________,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使该细胞复原,应将其置于______________中。(3)在1min后,处于2mol/L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是由
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液浓度______________。(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活细胞均可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____________
___。【答案】①.渗出②.变大③.不变④.蔗糖溶液⑤.清水⑥.乙二醇⑦.变大⑧.大液泡【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某种植物细胞处于乙二醇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体积变小,细胞液浓度增大;随后乙二醇溶液以自由扩散
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2、某种植物细胞处于蔗糖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质生质体体积变小;又由于蔗糖不被细胞吸收,因此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详解】(1)原生质体体积A→B段均下降,说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引起
细胞失水,水分从原生质体渗出,原生质体体积变小,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变大。(2)2mol/L的蔗糖溶液的坐标曲线,在1min后保持不变,且一直小于初始状态时的体积,说明细胞的失水达到最大限度,此后细胞液浓度将趋于稳定。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则在细胞
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蔗糖溶液。要使该细胞复原,应将其置于清水中,使其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3)2mol/L的乙二醇溶液的坐标曲线,在1min以后的变化为原生质体体积不断增大,最后恢复原状,说明乙二醇溶液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变大
,细胞开始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4)活的植物细胞中要发生质壁分离必须要有大液泡,如植物的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细胞失水有限,不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要求考生识记物质进行细胞的
方式及各自的特点;掌握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的条件,明确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会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再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各曲线代表的含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