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含解析.docx,共(15)页,517.81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09a40866f0e7c2205c648174bfcf8e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愿共2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把正确箐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
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植庄稼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10万多
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可以看出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故①、③项正确。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其食物来源主要是用火烧烤猎取的动物、采集植物果实,故②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北京人生理特征,故④项错误。故选组合
,排除ACD,B符合题意。2.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国宝“大克鼎”。作为史料,它可佐证A.商周牧野之战B.西周分封世袭C.春秋礼崩乐坏D.战国军功授爵【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受周王表彰,赐封土地和人口”可以得出,其反应的是西
周时期分封制,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掌管封地事务,实行世袭制,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材料是分封制的反映,不是分封制瓦解的表现,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功,D不正确。3.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
的尊称。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士的社会地位提高,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之风兴起,“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节葬”、“节用”B.孔子主张“仁”与“礼”,“礼”是
其思想的核心C.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以自苦为极”D.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天行有常”【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故选C;墨子主
张“节葬”、“节用”,排除A;“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排除B;荀子主张“天行有常”,排除D。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西周卿大夫B.
秦朝御史大夫C.明朝锦衣卫D.宋代参知政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自秦朝的御史大夫开始,较早对权力的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B选项正确;西周的卿大夫是世袭的,国家没有对其权力运行给予有效制约,A选项错误;明朝锦衣卫属于特务机构、宋代参知政事分割的是宰相的行政权,CD两项不符
合题意。5.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是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B.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C
.地方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D.社会控制持续松弛的过程【答案】B【解析】【详解】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它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郡县制的推广过程是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故B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并没有皇帝,且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
专制皇权没有直接联系,故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发展的过程实际反映社会控制逐渐严密的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6.有学者认为:“秦亡以后,历代统治者大多耻于与法家为伍,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理论面临着要么改变、要么消亡的命运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家思想A.是主张专制集权的思想理论B.不利于政治局势长期稳定C.是秦朝暴政形成的理论依据D.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家思想不受重用是因为其认为法家思
想主张严刑苛法,导致秦朝暴政,成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法家主张专制集权的思想理论一直被各朝代采用,排除A。B项说法错误,排除。法家思想不受重用不是因为违背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而是因为其主张严刑苛法,易生暴政,排除D。所以选C7.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起,汉武帝多次大
规模“巡狩”,视察地方,结果发现郡国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如“新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地区)或千里无亭徼(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A.设置十三州郡刺史B.实行推恩令C.发兵平定地方叛乱D.确立察举制度【答案】A【解
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汉武帝时,监御史的职能已经不能有效的发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设置了十三州郡刺史来监察地方,故A正确;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的地盘和势力,故B错误;发兵平定地方叛乱、确立察举制度和监察地方无关,故CD错误。8.史书记载东汉樊宏“开广田土三百余顷。
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作器物,先种梓、漆,……积以岁月,皆得其用。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A.豪强地主控制地方政治经济B.田庄经济发展迅速造成土地兼并C.田庄经济具有一定的进步性D.豪强地主剥削人民加剧阶级矛盾【答
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东汉时期的樊宏所经营的家业比较大,其经营的效果也非常好,“赀至巨万”,有了这么多的钱财之后,他“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即经常周济本家同族,施惠于乡里,据此说明东汉时期的田庄经济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故C正确
;题干内容仅述及东汉时期的大地主樊宏经营田庄的效果非常好,并且经常资助家族和乡里,没有涉及控制地方政治经济的相关内容,故A错误;题干述及了东汉时期的大地主樊宏经营田庄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并没有述及造成土地兼并的问题,故B错误;题干中述及东汉时期的樊宏在“
赀至巨万”之后经常“赈赡宗族,恩加乡闾”这种做法有利于团结宗族,而不是加剧阶级矛盾,故D错误。故选C。9.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多参照《史记》体例编纂而成,宋人郑樵评价说:“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这是因为《史记》A.首创纪传体,有条理记载历史B.内容丰富,真实记载历史事实C.富有批判精神,讽刺腐朽统治D.取材广泛,保留大量古籍文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肯定的是
《史记》对后世史学的编写体例和学术研究影响深远,A项正确;其内容丰富与史官写史之法无关,B项错误;《史记》的价值在于治史,不在于讽刺和批判,C项不符合题意;《史记》作为纪传体史书对史官、学者的影响,不在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存上,D项错误。10.如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
原因之一是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阅读本题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到长城以南,北方流民大规模南迁,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
一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江南社会相对稳定,A项错误;江南自然条件优越不是魏晋时期才有的,B项错误;南方政权重视农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1.“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
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C.战争频繁铜
镜难得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12.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
约为兄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A.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B.司马氏的统治已难以维系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立国
号为‘汉’”可知,匈奴人刘渊自认为汉人亲戚,且沿用汉朝国号,说明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故C符合题意;材料只提及匈奴人刘渊一人,不能证明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故排除A;材料没体现司马氏的统治已难以维系,故排除B;D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13.下表是关于五代时期各王朝政权状况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
五代时()A.王位大都是非法继承B.开国君主皆死于非命C.儒家伦理道德已尽失D.战争多发且政治混乱【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五代政权更替情况,内部争权夺利情况严重,政权存续时间短暂、更替频繁,这说明五代时期战争
多发且政治混乱,故选D;后梁、后唐为非法继承,其他均是正常继承,故排除A;后梁、后唐的开国君主死于非命,其他均不是死于非命,故排除B;后梁、后梁出现儿子杀父现象反映了道德沦丧,但“儒家伦理道德已尽失”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14.历史学家钱穆
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A.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B.实现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C.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D.在历
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设立初期对于澄清吏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15.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全国军政大权集中
于三省,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B.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三省六部制体制之下,皇帝颁布的诏令也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这说明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B正确,C排除;A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16.史学家钱穆先生说
:“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A.“调”是指缴纳一定量的谷物B.“租”是指缴纳一定量的绢和布C.“庸”是指缴纳一定的银子代役D.在租庸调制下农民生产时间具有一定的保证【答案】D【解析】【详解】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
,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选项符合题意。租即田租,每年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A选项错误。调指的每年定期缴纳一定的绢布,B选项错误。庸则是力役,百姓定期向官府服
力役,C选项排除。17.“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京剧艺术形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B.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
突出山水C.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彰显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精神自由、富于智慧的时代精神的文化成就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风格各异文学,C项正确;京剧艺术形成于清代,A项错误;书法注重追
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是宋元时期的文化特色,B项错误;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的小说是明清时期的文学成果,D项错误。18.有学者评述说,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画,开始打破了诗与画的界限,突出其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带有浓郁的文人雅趣的意味,创造出有别于一般画家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该评述表明王维A.
是唐最负盛名的诗人B.开后世文人画之先河C.追求景物的逼真摹写D.身处中国画成熟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画,开始打破了诗与画的界限,突出其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结合所学可知,文人画强调意境,集诗、书、画、印一体,材料表明王维开后世文人画之先河,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排除;王维的画突出诗情画意,不追求景物的逼真摹写,排除C;宋代是中国画成熟时期,排除D。19.《宋史·职官志》记载:“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
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此现象直接导致了A.行政效率降低B.中央集权削弱C.腐败现象丛生D.重文轻武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可知,宋代官员的行政效率低
下,故选A;材料使职差遣制度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材料所述官制是让官员对自己的职位产生认知混乱,这不等同于腐败,排除C;材料未就文官与武官的职权进行比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20.宋人宇文懋昭《大金国志》记载:“(金)熙宗自为童时,聪明绝伦。适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韩昉及中原儒士教之,遂能赋诗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象戏,尽失女真故态。”女真旧臣视其“宛如一汉户少年子也。”
而熙宗则视女真旧臣是“无知夷狄。”据此可知当时少数民族政权()A.汉化程度不断提高B.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C.极力保持民族特色D.民族对立情绪较为严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金熙宗从小接受汉族文化熏陶,以致于金熙宗“尽失女真故态”“宛如一汉户少年子也”,这说明了当
时以女真为代表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程度不断提高,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情况,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女真族汉化,失去民族特色,故排除C;材料只反映了女真族情况,没有涉及到各民族对立,故排除D。21.《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
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内容不包括A.城市商业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B.乡村地区不能设市的规定被废除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督D.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
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宋代“商业革命”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选项“商帮及会馆”明显不符合宋代史实,是明清时期的,不正确,符合题意。进一
步可知,ABC三项均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状况【详解】22.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因此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的均衡。据此可推
知A.南方学子更加聪明B.科举制的弊端渐显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八股取士制度僵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宋朝时期,科举制实行南北方分卷考试的形式,保障了南方地区的科举名额。结合所学可知,宋朝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
地位日益上升,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宋朝因此实行南北分卷制度,故C符合题意;南方学子更加聪明,说法绝对,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的弊端,故排除B;八股取士制度在明朝才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23.据史书记载,南宋时期太湖
洞庭山区“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了南宋时期该地区A.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兴盛B.社会财富分配不均C.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D.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可知,太湖洞庭山
区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依靠市场换取所需,这都体现了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了农业的商品化,C项正确;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只介绍了南宋时期太湖洞庭山区种植经济作物的状况,并没有体现社会财富分
配不均,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并非强调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排除D项。故选C项。24.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以及机械、造纸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书中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A.司南B.造纸术C.雕版印
刷术D.活字印刷术【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反映了北宋的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选活字印刷术,故D项正确。A在战国时期已有,B在西汉时期出现,C在隋唐时期已
有,都排除。25.北宋张载说:“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其体现的主旨是A.格物致知、探究天理B.虚心求知、择善而从C.学贵有用、经世致用D.以德育人、博学精思【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
料“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可知,张载主张要学以致用,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而不是探究规律和明白道理,A与题意不符
;材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而不是学习的态度,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而不是育人的方法和思维,D错误。二、材料解析题(共4小题,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作
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
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材料一中的图片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提供了一条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耕作方式上出现了牛耕,土地兼
并开始出现,出现了租佃制的经营方式。所反映的史实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2)商鞅变法的措施比较多,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涉及到的有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等。商鞅变法的影响应该从生产关系变革、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逐渐确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等方面进行作答。(3)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历史事
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则要从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实质或领域等方面入手,材料一历史事件反映的生产方式方面的内容;材料二历史事件反映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材料二历史事件发生正是由于材料一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因果关系。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进步;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措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详解】27.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时运河(通济渠与邗沟)已开凿完成,从长安到江都,沿途设置离宫四十余所……他从洛口乘龙舟沿黄河及运河南下,龙舟高四十四尺,长二百丈,其他各式各样的船也有数千,仅挽船士即有八万人。这个伟大行列长达二百
里,两岸并有骑兵夹辅着前进。凡距离所经路线五百里以内的地方政府,都得献食,所献的都是水路珍奇的食物。材料二米价便宜到每斗十三个钱,今山东省一带的青、齐等州,斗米只要三钱;社会秩序也异常良好,行旅可以“行万里不持寸兵”。人口也急剧地增
加,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共有户8412871,口48143690.较之贞观时代,几乎增加了两倍。(1)材料一的“他”指的是哪位皇帝?江都是今天的哪座城市?皇帝的种种行为,最终给他的统治带来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它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结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举一例补充说明该结论。【答案】(1)皇帝:隋炀帝(杨广)。江都:扬州。影响:导致了大规模的起义,隋朝灭亡。(2)现象:开元盛世。原因:
改革吏治;发展经济;改革兵制;注重文治。(3)结论:统治者要居安思危,不能实行暴政,否则最终会动摇自己的统治。举例:唐玄宗后期任人唯亲,政治腐败,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写出其他与结论相关的答案亦可)【解析】【详解】(1)皇帝:材料一反映了开凿大运河、乘龙舟到处巡游等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其指的
是隋炀帝杨广。江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江都指的是今天的扬州。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隋炀帝的种种行为最终导致了大规模起义,隋朝灭亡。(2)现象:根据材料二中“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共有户841287
1,口48143690,较之贞观时代,几乎增加了两倍”等信息可知,材料描绘的是开元盛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唐玄宗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回答。(3)结论:材料一反映的是隋炀帝的残暴奢华,材料二反映的是唐玄宗前
期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由此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者要居安思危,不施暴政,否则最终会动摇统治等角度进行回答。举例:根据中国古代王朝中出现治世局面的君主,或者导致王朝衰落、灭亡的君主的相关史实任举一例即可。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
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材料二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轿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材料三臣伏见于下官吏,员
数极多……致使年老病患者,或懦弱不材者,或贪残害物者,此等之人布在州县,并无黜陟。因循积弊,冗滥者多,使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八九。——《欧阳文忠公全集》(1)材料一指出北宋政府存在着什么严峻的社会问题。材料一中
的“一冗”在材料二中是如何表述的?(2)材料二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各指什么社会现象?“夷狄”和“寇盗”的称呼反映出作者怎样的立场?(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所持的基本主张。其结果如何?【答案】(1)社会问题:“三冗”“三费”使北宋的国
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表述:“官壅于下”。(2)现象:北宋政府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在边境的威胁;对内无法平息频频发生的农民起义。立场:中原汉族王朝的立场和北宋统治阶级的立场,希望宋仁宗革除弊政以摆脱统治危机。(3
)主张:将整顿吏治、裁汰冗员作为改革的中心问题。结果:改革的建议被采纳,实行“庆历新政”,但激进的措施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推行一年多即宣告夭折。【解析】【详解】(1)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的积贫积弱是北宋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由“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
以困天下之财”可归纳为:“三冗”“三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材料“官壅于下”。(2)“夷狄轿盛,寇盗横炽”指北宋政府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在边境的威胁;对内无法平息频频发生的农民起义。“夷狄”和“寇盗”是作者是站在中原
汉族和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对少数民族政权及农民起义的蔑称。(3)材料二、三反映了有识官员对改革的认识,联系庆历新政的相关内容不难回答。结合所学,可以答为:主张:将整顿吏治、裁汰冗员作为改革的中心问题。结
果:改革的建议被采纳,实行“庆历新政”,但激进的措施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推行一年多即宣告夭折。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
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
面。——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
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结合材料一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说
明行省制对于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特征: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2)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
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价值:注重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治理;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解析】【分析】【详解】(1)特征:根据“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领之”得出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权,根据“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分析得出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2)创新:根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得出地方行政区划打破
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根据“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得出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根据“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得出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结合所学行省制度的影响,可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分析回答。(3)价值:综合
材料,可从注重对边远地区的治理、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等分析总结。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