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生物课时作业(必修第一册)课后分层检测案·详解答案·单选.docx,共(50)页,218.92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fd3628c365daa8d74acfa7dd5de2c4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分册三课后分层检测案课后分层检测案11.解析: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揭示了植物体和动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正确。答案:C2.解析:花粉里含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精子属于生殖细胞;甲
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细胞产物。答案:D3.解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新冠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A错误;新冠病毒和AIDS病毒,都不具有细胞结构,B错误;人属于多细胞动物,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
,故发育三周的人胚胎和草履虫都具有细胞结构,C正确;乌龟属于多细胞动物,具有细胞结构,烟草花叶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D错误。答案:C4.解析: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细胞中的分子属于构成细胞的物质,没有生命。答案:B5.解析:缩手反射是在各种分化的神经细胞、肌细胞等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但并不是人体各系统都参与。答案:D6.解析:神经元属于细胞;一只小猫属于个体;生物圈是最大的
生命系统;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不属于生命系统的某个层次。答案:B7.解析:大熊猫是高等动物,因此其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答案:B8.解析:从图形辨析中可以看出,A图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B图是蓝细菌(个体)的细胞结构模式图
;C图是植物叶片的部分组织细胞;D图是血细胞。所以只有蓝细菌才是个体层次。答案:B9.解析:(1)观察图中结构,二者都是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单细胞生物。(2)单细胞生物体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完成繁殖;也可以体现出繁殖是在细胞这一结构基础上进行的,即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3)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上注意区分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答案:(1)一个细胞单细胞细胞(2)繁殖细胞(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10.解析:水和蛋白质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A错误;池塘中的水、阳光等环境因素
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属于生命系统,B正确;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个体水平进入到细胞水平,C错误;细胞学说的创立是多个科学家相继研究完成的,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D错误。答案:B11.解析:病毒没
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即“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这个事实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观点。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答案:A12.解析:光学显微镜技术为细胞学早期
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A正确;施莱登和施旺通过观察部分动植物的组织,得出的“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这一结论是可信的,因为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揭示了动植物的个体与细胞的内在规律性关系。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B错误;生物
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离不开基础科学和观察手段的进步,C正确;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相结合,D正确。答案:B13.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
系统→生物圈。图中a、b、c三者的关系是依次由大到小,前者包含后者,而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不同的种群组成群落,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符合这一关系,C正确。答案:C14.解析:(1)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本生
态系统内的细胞有鲫鱼的神经细胞、白天鹅的体细胞等。(2)七星湖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生态系统层次,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相互关联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3)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七星湖中的一条野生鲫鱼属于个体层次,鲫鱼的心脏属于器官层次,心肌是由结构与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在一起
形成的结构,属于组织层次。(4)不同种群相互作用形成更大的整体——群落。题干只提到七星湖内的所有植物,并不包括除植物以外的其他生物,因此该湖内的所有植物不能构成群落这一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答案:(1)细胞鲫鱼的神经细
胞、白天鹅的体细胞等(2)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3)个体器官组织(4)不能群落是指七星湖内的所有生物,还包括除植物以外的其他生物15.答案:(2)能趋向躲避(3)①均无明显变化②草履虫向右侧液滴运动③草履虫向右侧液滴运动④草履虫能躲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课后
分层检测案21.解析:高倍镜下寻找物像,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答案:B2.解析:高倍镜放大倍数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小,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目标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后,再换用高倍物镜才能保证高倍镜下能看到;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或物像不清晰,需要调节反光镜、细准焦螺旋后才能清晰地看到物
像。答案:D3.解析:光学显微镜使用时,由低倍物镜转为高倍物镜观察时,所观察的物像变大、数目减少、视野变暗。答案:D4.解析:芽孢杆菌属于原核生物,蓝细菌也属于原核生物,黑藻、草履虫都属于真核生物,而艾滋病病毒无细胞结构。答案:C5.解析:含有叶绿素的细
胞不一定是真核细胞,如蓝细菌,A错误;动物细胞是真核细胞,无细胞壁,B错误;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原核细胞,C错误;有的原核生物能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答案:D6.解析:由题图可知,该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
原核细胞。答案:B7.解析:HIV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含有核糖体,但可增殖。答案:B8.解析:人体的组织、器官、系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如起保护作用的上皮细胞一般是扁平状的,肌肉细胞多是纺锤状的等,
A错误;不同的细胞大小不同,如刚形成的细胞较小,成熟的细胞较大,B错误;细胞的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C正确;不同的细胞功能不同,如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肌肉细胞能收缩和舒张,神经细胞能产生和传导兴奋等,D错
误。答案:C9.解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2)该题中的细胞排列成“一行”,所以放大倍数增大到原来的4倍后,看到的细胞数目为8÷4=2(个)。(3)光照明亮,且材料为白色,此时应将视野亮度调暗一些才能看到质壁分离的现象。视野调暗的方
法:将凹面反光镜换成平面反光镜;使用小光圈。(4)若物像位于左上方,只有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才能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显微镜成像为倒像,所以观察“b”时,看到的物像是“b”。(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划分依据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图中B是蓝细菌,
属于原核细胞,且能进行光合作用;C为植物的叶肉组织,其中的叶肉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为动物细胞,属于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答案:(1)长度或宽度(2)2(3)D(4)左上方b(5)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
胞核BB、C核糖体10.解析:结合题意可知,需经过特殊处理的都是不透明的,而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却可以直接做成装片,主要是因为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水绵、洋葱表皮是单层细胞构成的。答案:A11.答案:A12.解析:从表格中选出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胞,再依据最大的细胞直径和最小的细
胞直径选出原核细胞的直径范围。答案:B13.解析: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交集,A不符合题意;噬菌体与细菌病毒二者是同类生物,B符合题意;蓝细菌是原核细胞,C不符合题意;施莱登、施旺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D不符合题意。答案:B14.解析: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念珠蓝细菌是原核生物,但褐藻属于低等植物,是真核生物,B错误;原核细胞不含染色体,D错误。答案:C15.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两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甲,属于真核细胞的是乙,判断的主要依据为甲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乙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
胞核。(2)甲、乙两细胞的差异性表现在甲无细胞核、液泡,而乙有;甲只有核糖体,而乙还有其他细胞器。(3)据图可知,乙细胞可能是植物细胞也可能是酵母菌细胞,因此该生物一定不是大肠杆菌。(4)甲、乙两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DNA。答案:(1)甲乙甲无
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乙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细胞核液泡核糖体(3)C(4)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DNA16.解析:(1)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2)实验假设是由发现的实验现象提出的问题而定。(3)实
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答案:(1)1、2、3、5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慢性胃炎可能与这种细菌有关(3)①W菌产生了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生存的物质②接种不接种甲相同且适宜甲乙课后分层检测案
31.解析: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答案:A2.解析: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内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相差较大。答案:D3.解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说明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具有统一性,而含量上的差别很大,这说明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具有差异性。
答案:D4.解析:鉴定脂肪时,由于脂肪颗粒比较微小,分散在细胞中,因此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答案:D5.解析:由题干可知,青苹果含有较多的淀粉,而熟苹果含有较多的还原糖,但并不排除含有淀粉的可能。苹果转熟时,根据颜色变化,
可推断淀粉水解为还原糖。答案:C6.解析:镁、钙、磷都是大量元素,A、C、D不符合题意;硼是微量元素,B符合题意。答案:B7.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主要有机成分。答案:A8.解析:鉴定蛋白质的原理是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实验时事先留出一些样液是为了与反应后的混合液作对照,使实验结果更
具说服力。答案:A9.解析:实验中,刚加入的斐林试剂中CuSO4和NaOH反应生成Cu(OH)2,呈浅蓝色,随后,还原糖与Cu(OH)2反应生成Cu2O沉淀,随着Cu2O的逐渐积累,颜色就由棕色(蓝色和砖红色的混合色)变成砖红色。答案:B10.
解析:(1)油炸之前的薯条中富含淀粉,可用碘液鉴定,淀粉遇碘液变蓝。(2)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根据资料可知,“炸薯条”成分主要是淀粉、脂肪等,维生素会被高温破坏,故该厂商的这则广告是虚假的。(
4)本实验是鉴定尿液中是否含还原糖,其原理是:葡萄糖是一种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组成,需要水浴加热。答案:(1)碘液(2)双缩脲试剂(3)虚假(4)0.1g/mLN
aOH需要11.解析:因Zn属于微量元素,因此花卉对它的吸收量最少。答案:C12.解析:据图甲可知,当A的浓度为a,B的浓度在c~d范围内时,作物的产量相对较高,B的浓度为d时,虽能提高产量,但会造成肥料的浪费,A错误,B正确;据图乙可知,钙离子浓度对花粉管的生长有影响,适宜浓度
的钙有利于花粉管的生长,且花粉管生长速率随钙浓度的变化而变化,C、D正确。答案:A13.解析:图甲的①是水,②是蛋白质;图乙表示组成人体细胞(干重)的含量较多的三种元素的相对含量,a、b、c可能依次是C、O、N,A正确。①是水,而水中不含碳元素,B错误
。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具有统一性指的是细胞中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而地壳与人体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相同并不能说明这一点,C正确。若图甲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的含量,所占比例最大的化合物是蛋白质,D正确。答案:B14.解析:根据细胞鲜重中水的含量
最多,故采摘的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H2O,A正确;不同生物体内的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含量上有差异,故茶叶和人体所含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有差异,B正确;制好的成品茶相当于细胞干重中化学元素含量的排序,即化学元素
含量依次是C>O>N>H,C正确;新鲜茶叶的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其中通常含有元素Fe或S,Fe是微量元素,但S是大量元素,D错误。答案:D15.解析:(1)小麦成熟种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2)检测还原糖的试剂是斐林试剂,还原糖含量高低不同,其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不同。(3)
据图分析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胚乳里蔗糖与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趋势都是逐渐减少。(4)本实验采用了对照实验,加入双缩脲试剂,看到两支试管中都出现了紫色。说明磷酸化酶溶液中存在着与蛋白质溶液(豆浆、蛋清)中同样的成分(蛋白质
),而磷酸化酶溶液中除水外主要成分是酶,故磷酸化酶溶液中的酶是蛋白质。答案:(1)淀粉(2)斐林试剂砖红色的深浅(3)基本相同(4)磷酸化酶溶液2mL(等量)已知蛋白质溶液(豆浆、蛋清)双缩脲试剂紫色16.解析:本实验是探究性实验,目的是探究洋葱鳞茎中所含的糖类是淀粉还是还原糖。向洋葱组织样液中
加入碘液,若出现蓝色,说明含有淀粉;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2min后,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含有还原糖。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时,注意有三种不同情况:①同时含有还原糖和淀粉;②只含有还原糖;③只含有淀粉。答案:(2)碘液斐林(4)Ⅰ.②加入新制的斐林试剂1mL混匀
,将试管置于50℃~65℃的水浴锅中加热2minⅡ.②加入2滴碘液(5)①砖红色沉淀蓝色②出现砖红色沉淀不出现蓝色③步骤Ⅰ不出现砖红色沉淀,步骤Ⅱ出现蓝色没有还原糖只有淀粉课后分层检测案41.解析:代谢旺盛时,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升高。答案:D2.解
析:水是极性分子,水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A正确;水分子之间存在着氢键,氢键比较弱,易被破坏,氢键不断地断裂、形成,使水在常温下具有流动性,B正确;水在细胞中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C正确;水分子内不含氢键,D错误。答案:D3.解析: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所以与碘元素联系最为紧密。
答案:B4.解析:对维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压有重要作用的主要是Na+等,A、D错误;Mn2+能够激活硝酸还原酶,使硝酸发生化学变化后被植物体利用,这说明Mn2+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B正确;维持酸碱平衡的是缓冲物质,C
错误。答案:B5.解析:进入休眠状态,自由水减少,结合水所占比例上升。答案:A6.解析: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得水分子的稳定性提高,使水分子的比热容较高,因而水分子能应对外界环境中温度的剧烈变化,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A正确;细胞中的自由水是可以流动
的,因而可以作为细胞内某些代谢的反应物和产物,B正确;细胞溶胶中的水主要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成为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C正确;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且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可见水在细胞中的功能
不是一成不变的,D错误。答案:D7.解析:低温来临,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增强其抗寒能力,A正确;细胞质、细胞液中的多糖降解为单糖以提高细胞液浓度,冰点降低,提高抗寒抗冻能力,B正确;霜打后的青菜细胞中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导致自由水减少,结合水增多,而不是没有自由水,C错误;该现象为青菜对低温环
境的一种适应能力,避免温度降低造成其茎叶等结构损害,D正确。答案:C8.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容器中有较多的水与物质分子结合在一起,因此容器中的自由水量甲比乙少。(2)由于花生种子含油脂多,与水结合的量少,而大豆种子含蛋白质多,与水结合的量较多,因此,当它们含水量相同时,自由
水含量较多的是花生种子。(3)种子入库前必须在阳光下晒干,重量减轻,这个过程损失的主要是自由水,这样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仍能萌发成幼苗;把晒干的种子放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热,试管壁上有水珠出现,这些水主要是结合水,这样的种子不能萌发成幼苗。条件恶劣时,细胞内的自由水会转化为结合水。答案:(1
)少(2)花生(3)自由水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9.解析: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不同等级枝条的抗寒性顺序为Ⅲ级<Ⅱ级<Ⅰ级<0级,A错误;晾干过程中蒸发的是自由水,继续烘干过程中散失的是细胞内的结合水,因此女贞枝
条总含水量可以通过烘箱来实现测定,B正确;自由水在低温下易结冰,不利于细胞度过不利环境条件,结冰会导致细胞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细胞死亡,C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不同等级的枝条中总含水量没有明显差异,D错误。答案:B10.解析:根据
单一变量原则,研究丙离子的浓度大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要保持甲、乙离子的浓度相同。答案:C11.解析:脂肪不是亲水性物质,水不与脂肪结合,A错误;植物代谢活动越旺盛,组织中的含水量越多,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就越大,B正确;无机盐常以离子形式存在,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参与生命
活动的无机盐常常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生理功能,C正确;急性腹泻患者丢失了大量水和无机盐,输入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可能恢复机体的水盐平衡,D正确。答案:A12.解析:钙含量在7.8mmol/mL时,其肌
肉收缩力量小于钙含量为2.2mmol/mL时的肌肉收缩力量,A错误;当时间超过60ms时,肌肉收缩力量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B错误;钙离子可以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错误;分析表格信息可知,肌肉细胞力量在60ms时最大,此时
钙离子浓度由7.8下降至2.2,因此肌肉在达到最大收缩力前钙离子释放,D正确。答案:D13.解析:水生生物的含水量一般高于陆生生物的含水量;代谢旺盛的器官一般含水量高;水是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通过图示无法得出各器官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关系,但在生物体中自由水的含量要高于结合水
的含量。答案:D14.解析:(1)由实验目的可确定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水淹时间,因变量是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含量及比值。(2)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该实验应选用取自互花米草采样地点的海水。(3)由甲曲线可知,水淹3天,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最低,互花米草的抗逆性最强。而在没有水淹时,自由水/结合水比值最
高,代谢最旺盛。答案:(1)水淹时间(2)海互花米草采样地点(3)3015.解析:(1)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使得水分子成为一个极性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都易与水结合,因此水是良
好的溶剂。(2)由于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使得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由于氢键容易被破坏,这就使得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体状态。同时,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3)为了
验证Ca2+的作用效果,应该做两组实验进行对比,一组缺钙,另一组不缺钙,并控制其他条件均一致,进而对比两组小鼠是否出现抽搐现象来说明Ca2+的作用效果。答案:(1)极性良好的溶剂(2)氢键液体比热容(3)相同等量的不含钙的饲料未出现抽搐症状出现抽搐症状课后分层检测案51.解析:淀粉、麦芽糖、纤维素
和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水解终产物均只有葡萄糖一种产物;蔗糖水解终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乳糖水解终产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答案:B2.解析:葡萄糖为单糖,不能再水解;乳糖为二糖,必须水解后方能被吸收;构成纤维素的基本单位为葡萄糖。答案:A3.解析:蔗糖不是还原糖,所以不
能用斐林试剂检测,A错误;蔗糖和淀粉都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类,B正确;甘蔗茎秆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C错误;一分子蔗糖水解后生成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D错误。答案:B4.解析:蔗糖和麦芽糖为二糖,A错误;果糖为单糖,糖原存在于动物细胞中,B错误
;葡萄糖为单糖,C错误;淀粉和纤维素均为多糖,且二者都存在于植物细胞中,D正确。答案:D5.解析: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等。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因此被称为储能脂;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等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因此
被称为结构脂;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它们对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功能,所以又被称为功能脂。答案:D6.解析:动物体内的脂肪具有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的功能,A正确;有的磷脂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B错误;维生素D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其在动物体
内具有促进Ca和P吸收的作用,C正确;胆固醇是人体细胞的正常成分,但摄入过多也可导致疾病,D正确。答案:B7.解析:“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其组成元素中不一定含有N;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质中的脂肪遇苏丹Ⅲ染液呈现橘黄色,脂肪分解的终产物是CO
2、H2O。答案:C8.解析:北极圈和亚热带地区相比,气温低,气候寒冷,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圈内,适应低温环境,体内脂肪含量相对较高,除了储能外,厚厚的脂肪层还起到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失,抵抗严寒环境。综
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答案:D9.解析:(1)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组成的,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乳糖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因此图甲中A是葡萄糖,B是果糖,C是半乳糖。(2)人体在血糖浓度过高时,葡
萄糖能通过过程①②转化成多糖(肝糖原和肌糖原)。(3)若某生物能发生变化: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则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原因是能利用葡萄糖合成糖原。(4)体内1g糖原氧化分解释放出约17kJ的能量,而1g脂肪可以放出约39k
J的能量,表明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5)增胖容易减肥难,说明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答案:(1)葡萄糖果糖半乳糖(2)①②(3)动物(4)良好的储能物质(5)大量10.解析:脂质和糖类的元素组成不完全相同,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远低于糖类,而氢的含量多于糖类,A错误;脂质和糖类
可以相互转化,糖类可大量转化为脂肪,但在一般情况下,脂肪不会大量转化为糖类,B正确;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植物脂肪大多含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不容易凝固,室温下一般呈液态,动物脂肪大多含饱和脂肪酸,熔点较高,容易凝固,室温下一般呈固态,C正确
;脂质通常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丙酮等脂溶性有机溶剂,D正确。答案:A11.解析:脂质物质不会都使人发胖,如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精瘦肉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无糖八宝粥虽然不添加蔗糖,但是它本身的材料谷物中就含有大量的淀粉;人体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答案:D12.
解析:由于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相比,H元素含量多,耗氧量多,A正确;脂肪中H的比例是1-75%-13%=12%,B正确;脂肪中H的比例大,生成的水多,即X>Y,C错误;脂肪中C、H的比例较高,所以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较多,D正确。答案:C13.
解析:乳糖和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糖类,蔗糖、淀粉、麦芽糖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的糖类,核糖、脱氧核糖和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葡萄糖和果糖是单糖,蔗糖是非还原糖;固醇和脂肪都属于脂质,而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固醇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是生物大分子。答案
:A14.解析:维生素D的作用是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的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A正确;根据题干幼儿经常晒太阳可以使皮肤表皮细胞内的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而太阳光中有紫外线,所以在一定强度的紫外线照射下,皮肤表皮的胆固醇
可转化为维生素D,B正确;磷脂不属于固醇,C错误;不同脂质的分子结构差异很大,通常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D正确。答案:C15.解析:(1)生物体内常见的多糖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其中淀粉和糖原都属于储能物质,分别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特有的,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重要成分,这三
种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由题图可知,三种多糖中基本组成单位的连接方式不同。(2)脂肪不仅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具备保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答案:(1)淀粉糖原储能
物质纤维素葡萄糖连接方式(2)脂肪保温缓冲磷脂(3)相互转化细胞利用糖原脂肪和某些氨基酸16.解析:(1)脂肪由C、H、O元素构成,常温下的物理状态由其含有的脂肪酸的种类决定。与磷脂相比,脂肪的结构在于甘油的三个羟基均与脂肪酸结合成酯,而不是其中一个羟基与磷酸及其他衍生
物结合。(2)等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含有的C、H多,消耗的氧气多,生成的水多,释放的能量多。(3)分析图1可知,因变量是脂肪细胞体积相对值,则实验中小鼠的肥胖程度可通过检测脂肪细胞体积相对值来确定。三个品系小
鼠中,最适宜作为肥胖成因研究模型的是A品系小鼠,因为A品系小鼠的变化最明显。(4)检测上述所选品系小鼠,即A品系小鼠细胞内与脂肪代谢相关酶的含量,由图2可知,肥胖小鼠体内HSL(激素敏感脂酶)和ATGL(脂肪甘油三酯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据此可推测小鼠肥胖的原因可能是其细胞内HSL
和ATGL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鼠所致。答案:(1)C、H、O脂肪酸磷酸(2)等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含有的能量多(3)脂肪细胞体积相对值A(4)HSL和ATGL(或激素敏感脂酶和脂肪甘油三酯酶)课后分层检测案61.解析: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约有100种;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
氨基酸有21种;并非每种蛋白质均由21种氨基酸组成。答案:C2.解析: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CRHH2NCOOH,可见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H),所以—SH不是氨基酸所必需的。
答案:D3.解析: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每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则该蛋白质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氨基和4个游离的羧基。答案:D4.解析:根据蛋白质的结构层次可知,A表示构成氨基酸的元
素,有C、H、O、N等,可能含有S,但是不一定都有S;B表示氨基酸,C表示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肽键,对于环状肽而言,B的数目等于C的数目,而对于链状肽,B的数目-肽链数目=C的数目;①表示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的过程;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有
21种,但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组成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种多样。答案:C5.解析:在核糖体上合成胶原蛋白时,产生的水分子中的氢分别来自氨基和羧基,A错误;胶原蛋白是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后能被人体吸收,B正确;高温加
热可以破坏胶原蛋白的空间结构,但不会破坏肽键,C错误;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方式形成的是多肽,多肽经加工后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D错误。答案:B6.解析: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蛋白质在某些情况下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不是主要能源物质。答案:B
7.解析:由题意可知,谷氨酸的R基为—CH2CH2COOH,将谷氨酸的R基代入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中,整理可得谷氨酸的分子式是C5H9O4N。答案:A8.解析: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平滑肌和骨骼肌的功能不同,是因为构成二者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同,B
正确。答案:B9.解析:(1)该分子中的51个氨基酸先以脱水缩合方式形成两条肽链,这两条肽链再通过一定的化学键(如图中的二硫键)相互连接在一起,最后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胰岛素分子。(2)由题意可知,胰岛素分子含
有51个氨基酸,2条肽链,则该胰岛素分子中含有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51-2=49(个),肽键是连接氨基酸的化学键。(3)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应该看肽链的条数,有几条肽链,则至
少含有几个氨基或几个羧基,因此该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2个氨基和2个羧基。(4)这51个氨基酸形成胰岛素后,脱去49个水分子,且形成3个二硫键(—S—S—)时脱去6个H,因此该胰岛素分子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49×18+6=888。答案:(1)脱水缩合一定空间结构(
2)49连接氨基酸(3)22(4)88810.解析:氨基酸是小分子物质不具有结构的多样性,A错误;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才能表现其生物学活性,即行使特定的功能,B正确;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改变会影响蛋白质结构,也包括空间结构,C正
确;蛋白质空间结构并不稳定,一旦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便会失去生物学活性,即变性失活,D正确。答案:A11.解析:自然界中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狼吃掉羊后,组成羊肉的蛋白质经消化酶的水解形成氨基酸后才能被狼吸收,这样狼体内的氨基酸会有所更新,但种类不会
改变,同时,这些氨基酸最终会在狼体内由狼的基因控制合成狼的蛋白质,狼体内蛋白质得以更新,但种类还是a种。答案:A12.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肽酶P能断裂带有侧链R4的氨基酸和与相邻氨基酸的氨基基团之间的肽
键,图中符合这一条件的是③处的化学键;在肽酶P的作用下,肽链会被水解而不是脱水缩合;图示肽链经肽酶P作用后形成一条肽链和一个氨基酸。答案:A13.解析:蛋白质的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
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变性一般不会导致肽键断裂,A错误;球状蛋白氨基酸侧链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说明外侧主要是极性基团,可溶于水,不易溶于乙醇,B正确;加热变性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该空间结构改变不可逆,不能恢复原有的
结构和性质,C正确;变性后空间结构改变,导致一系列理化性质变化,生物活性丧失,D正确。答案:A14.解析:结冰时蛋白质中巯基氧化形成二硫键,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变小,A错误;蛋白质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功能,由题干“解冻时,蛋白质中的氢键断裂”可知解冻后的
蛋白质结构会发生变化,其功能也可能发生异常,B正确;巯基(—SH)一定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C正确;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会被氧化形成二硫键(—S—S—),抗冻植物能够适应较冷的环境,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可推知抗冻植物有较强的抗
巯基氧化能力,D正确。答案:A15.解析:(2)已知组成神经肽Y的11种氨基酸中,Glu有4个,由谷氨酸的结构式可知,其R基有羧基,因此R基至少有4个羧基,肽链本身有一个游离的羧基,共计5个羧基,组成
神经肽Y的氨基酸共有11种,则其R基有11种。(3)由于神经肽Y被小鼠摄食后会被消化而失效,所以从鱼体内提纯神经肽Y并喂养小鼠后,小鼠的摄食行为和血压没有发生变化。(4)组成鱼和人的神经肽均是三十六肽化合物,说明组成两者的氨基酸的数目相同,但组成两
者的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可能不同,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也不同,从而导致两者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别。(5)由图2可知,该神经肽有126个氨基酸,一般情况下,一条肽链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但是该多肽的R基上的羧基数与肽链上总的
羧基数相同,说明该蛋白质为环状多肽,故形成该蛋白质时的脱水数=氨基酸数=126个,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126×18=2268,R基上共有17个氨基,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126个,R基上的羧基有15个,故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的羧
基数=氨基酸数+R基中的羧基数=126+15=141(个)。答案:(1)CHNH2RCOOH(2)511(3)神经肽Y在小鼠消化道中被水解,失去生物活性(4)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5
)22681714116.解析:设计实验时,首先要分析实验目的,然后分析自变量、因变量,注意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另外,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探究性实验结论不唯一,要逐一分析。本题探究的是皮革蛋白粉对动物的
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皮革蛋白粉的有无,因变量是大鼠的生长状况(通常以大鼠的体重和发育情况为观测指标)。另外,注意所选取大鼠的身体状况、发育情况、年龄、性别及体重要相同。答案:(一)CH2NRHCOOH高温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二)(3)①身体健康、发育正常、年龄、
性别和体重相同②等量的添加皮革蛋白粉的饲料(4)①没有②抑制③促进课后分层检测案71.解析:核酸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因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两大类;DN
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答案:D2.解析:组成DNA的碱基有A、T、C、G四种,不含U。答案:B3.解析: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五碳糖不同,含氮碱基不完全相同;如果②为核糖,则③有4种,可构成4种核糖核苷酸;③在生物体中共有5种,即A、G
、C、T、U;人体内既有DNA又有RNA,所以③有5种,②有2种。答案:D4.解析:从概念图中可以看出,该题考查的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答案:D5.解析:牛奶中主要成分是蛋白
质,可以摄入,A不符合题意;果汁中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可以摄入,B不符合题意;奶茶中主要成分是糖类,可以摄入,C不符合题意;海洋鱼类富含核酸,应该限制摄入,D符合题意。答案:D6.解析:水稻的遗传物质是DNA,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
苷酸,而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后得到的是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只有四种:A、T、G、C)。答案:A7.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阴影部分是DNA和RNA共同含有的,DNA中含有的是脱氧核糖,RNA中含有的是核糖,A、C错误;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B错误;胞嘧啶、鸟嘌呤、腺
嘌呤和磷酸是DNA和RNA共同含有的,D正确。答案:D8.解析:淀粉是多糖,其单体为葡萄糖;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单体为氨基酸;控制淀粉酶合成的基因是DNA片段,其单体为脱氧核苷酸。答案:C9.解析:(1)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其储存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组成DNA分子
的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正是由于这些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才导致每个人的遗传信息各不相同。(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肽链能盘曲、折叠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
,成熟的瘦素分子由一条肽链盘曲、折叠而成,链内有145个肽键,依据“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可推测这条肽链是由146个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3)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
的主要成分。糖原与植物细胞中的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组成它们的单体都是葡萄糖。答案:(1)脱氧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2)146脱水缩合(3)储能淀粉纤维素葡萄糖10.解析:苔藓与牡丹都含有DNA和RNA,A错误;病毒的核酸是DNA或RNA,但核酸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
、P,B错误;DNA和RNA化学组成上的差异除了五碳糖(脱氧核糖和核糖)外,还有含氮碱基(DNA中含有T不含U,RNA相反),C正确;苔藓的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含DNA,D错误。答案:C11.解析:衣藻的遗传物质只有DNA,题干数据表明衣
藻细胞内几个含有DNA的场所及其含量,可见染色体上含有的DNA最多,说明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答案:B12.解析:甲是磷酸,在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中种类相同,A正确;乙是五碳糖,在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在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B正确
;丙是含氮碱基,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DNA中的碱基有A、T、G、C四种,C正确;丁是核苷酸,在一个细胞中含有A、T的核苷酸有3种,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D错误。答案:D13.解析:甲是核苷酸,乙是DNA,核苷酸包
括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所以甲不一定就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A错误。答案:A14.解析:不是所有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如水,①错误;碳元素也不一定是各种大分子化合物中数量最多的元素,③错误。答案:C15.解析:(1)由题图
知,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其中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而纤维素没有这一功能,它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2)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一分子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和
一分子五碳糖组成,即图中的b,核苷酸之间通过特定的化学键连接,即图中的②。(3)图丙所示化合物是由4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四肽;4个氨基酸的R基只有3种;该化合物有2个羧基。答案:(1)淀粉纤维素(2)核苷酸b②(3)
四肽3脱水缩合肽键216.答案:(1)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加入等量的RNA水解酶(2)对照(3)RNA没有DNA(4)尿嘧啶课后分层检测案81.解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答案:C2.解析: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
类和数量越多。而上述细胞中,根成熟区细胞的功能最复杂,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答案:B3.解析:细胞具有多样性,不同细胞的结构不同,导致功能存在差异。细胞膜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的不同。答案:B4.解析:将两种细胞融合时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说明细胞之间能够识别其他细胞
是同种还是异种细胞,而与细胞之间的识别有关的物质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答案:C5.解析: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答案:C6.解
析:细胞识别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密切相关。答案:B7.解析:人体白细胞进行变形运动,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白细胞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过程需要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C8.解析:大肠杆菌细胞中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
膜结构,磷脂在细胞膜中呈双层排列,因此形成单层膜时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而人的肝细胞、蛙的红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除细胞膜外还有核膜、各种细胞器膜。答案:D9.解析:(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含膜的结构,因此可排除
细胞中其他膜结构对研究的干扰,是研究细胞膜中脂质分子分布的理想材料。(2)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放入蒸馏水或清水中,一段时间后细胞将吸水涨破。(3)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水涨破后,通过适当转速离心,可以将细胞膜与血红蛋白分离,进而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故选C。(4)红细胞的总表面积=每一个红细胞
的表面积×红细胞的数量,因此若要得到一定量血液中红细胞的总表面积数据,必须获得单位体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每一个红细胞的直径(或表面积)这两个数据。(5)根据表格分析可知,提取的脂质被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约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红细胞膜中,脂质分
子呈双层排列。答案:(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其他含膜的结构,只有细胞膜,因此可排除细胞中其他膜结构对研究的干扰(2)蒸馏水(或清水)吸水涨破(3)C(4)每个红细胞的直径(表面积)(5)提取的脂质被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约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或b/a
≈2)红细胞膜中,脂质分子呈双层排列10.解析:细胞膜的外侧含有糖蛋白,由此判断PS侧表示细胞膜内侧、ES侧表示细胞膜外侧,A错误;图中蛋白质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故该图表明细胞膜是不对称的,B正确;磷脂分
子疏水的尾部在内侧,亲水的头部在外侧,故EF和PF侧均为磷脂层的疏水侧,C正确;由图可知,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D正确。答案:A11.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可以和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可知内皮素只有与细
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来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属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答案:C12.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糖类含量很少,不是主要成分;细胞膜的功能与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有关;细胞膜的功能
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就越少;图中信息不能说明蛋白质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答案:B13.解析:由图示可知,在低温时形成嵌合体的比例较小,温度适宜时形成嵌合体的比例较高,15℃以上时细胞膜的流动性明显发生变化,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增大;根据两种膜蛋白能够在杂种细胞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证明膜蛋白能
够在膜表面运动;从图中无法得出融合比例与时间的具体关系。答案:D14.解析:(1)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蛋白质和糖类等成分。(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②被漂白区域内外膜蛋白分子
相互运动的结果。(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限制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②被漂白区域内外膜蛋白分子可以相互运动。(4)由图2可知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
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处于相对静止状态。(5)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2)自行恢复膜蛋白(3)限制②(4)低(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5)流动性15.答案:第三步:A和C烧杯置于20℃的恒温水浴中;B和D烧杯置于40℃的恒温水浴中(只要答案合理
即可)第五步:用电导仪分别测量溶液的电导度,并记录结果结果预测:B烧杯中溶液电导度减去D烧杯中溶液电导度的值大于A烧杯中溶液电导度减去C烧杯中溶液电导度的值(只要答案合理并与第三步的答案对应就可)讨论:排除空
气中的CO2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课后分层检测案91.解析:蓝细菌属原核生物,菠菜属真核生物,两种细胞在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是蓝细菌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答案:D2.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松树为植物,松鼠
为动物;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核糖体中不含DNA。在此题中含DNA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但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动物细胞中无叶绿体。答案:D3.解析:①是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A正确;②是叶绿体,真核细胞中的“动力车间”是线粒体,B错误;①是中心体,②是叶绿体,中心体是无
膜细胞器,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C正确;③是高尔基体,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D正确。答案:B4.解析: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当细胞处于饥饿状态时,可水解自身生物大分子,产生营养成分,供细胞急需。答案:C5.
解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便于腾出大量空间给血红蛋白,利于携带氧,A正确;胰蛋白酶为分泌蛋白,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再进入粗面内质网加工,所以胰腺细胞中粗面内质网发达,B错误;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所以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的数量
明显增加,C正确;代谢旺盛的细胞消耗能量多,线粒体数目随代谢情况不同而不同,D正确。答案:B6.解析:黑藻为多细胞植物,叶子小而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细胞质基质无色,因此观察叶绿体的活动中,用黑藻作实验材料不需染色,也无需切片,A正确,B错误;预处理的
目的是更好地观察细胞质的流动,而不会减少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C错误;高倍镜下观察不到叶绿体的内部的各种结构,只能观察到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D错误。答案:A7.解析:由分析可知,荷叶呈现绿色的物质存在于叶绿体中
,荷花呈现红色的物质存在于液泡中。答案:B8.解析:(1)图示高等动物细胞还应该具有中心体;与动物细胞相比,荔枝树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但是地下部分细胞不具有叶绿体,所以与该细胞相比,荔枝树地下部分特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壁和液泡。(2)图中[9]是细胞膜,其功能特性是具有选
择透过性;细胞膜主要是由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组成的,其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3)细胞核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5]是核仁,与核糖体的合成有关,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抗体等)的场所,因此合成抗体的细胞中核仁明显发达。(4)代谢率高的细胞需要的能量
较多,而线粒体能提供大量能量,因此代谢率很高的细胞中[6]线粒体数量很多。答案:(1)中心体液泡和细胞壁(2)选择透过性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3)核孔[8]核糖体(4)[6]线粒体代谢率高的细胞需要充足的能量,线粒体能提供大量能量9.解析:据题图分析可知,S1中有
叶绿体、线粒体,S2中有线粒体,所以能产生能量的不仅仅是P2和P3,A错误;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所以S1和S2中也含有DNA,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除了P1和S4,其余部位都含有核糖体,能合成蛋白质,C正确;P4中的核糖体无
膜结构,D错误。答案:C10.解析:这类蛋白质的分布说明细胞膜是由内质网经高尔基体间接转化而来,A错误;这类蛋白质的分布只能说明膜之间的转化,不能说明不同生物膜的成分、结构相同,B错误;高尔基体能够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但题干无法获得该信息,C错误;根
据题意可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细胞膜都有这种蛋白质,说明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统一性,但在不同膜中的含量不同,说明生物膜具有差异性,D正确。答案:D11.解析: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学说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由宿主
细胞分别吞噬好氧细菌和蓝细菌形成的,所以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原核细胞具有环状DNA,具有核糖体,而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核糖体和环状DNA,这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多数蛋白质由核DNA指导合成,原核细胞无细胞核
,不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答案:D12.解析: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细胞骨架,A错误;细胞骨架是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能维持细胞的形态,B正确;细胞骨架可协助质膜完成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C正确;细胞骨架的作用还体现在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D正确。答案:A13
.解析:核糖体属于亚显微结构,若细胞中有核糖体等细胞器,则一定为亚显微结构图,A正确;植物细胞、真菌细胞和绝大多数原核细胞都含有细胞壁,因此含有细胞壁的细胞不一定是植物细胞,B错误;若细胞中没有核膜,则可能为原核细胞结构图,C正确
;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若细胞中具有中心体,则可能为动物细胞结构图,D正确。答案:B14.解析:(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从而增大了膜面积,有利于与有氧呼吸有关酶的附着。(2)细胞中衰老的线粒体会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
3)①由图可知,马达蛋白牵引着线粒体沿着细胞骨架运输到内质网。②根据题意分析,受到调控信号的刺激后,内质网释放Ca2+,使细胞质基质内Ca2+浓度升高,Ca2+与马达蛋白结合进而使线粒体在细胞内移动。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内质网(膜)形成
细管状结构缠绕线粒体,使线粒体局部收缩,同时募集细胞质中游离的M蛋白与D蛋白,在收缩部位形成蛋白复合物,不断收缩使线粒体断开。答案:(1)有氧呼吸增大膜面积(2)溶酶体(3)①细胞骨架②释放Ca2+,使细胞质基质内Ca2+浓度升高,Ca2+与马达蛋白结合③内质网(膜)M蛋
白与D蛋白15.解析:(1)黑藻叶片薄且细胞质流动快,是观察细胞质流动的理想材料。(5)叶绿体主要分布于叶肉细胞中,且下表皮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大且少,易于观察,因此应选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进行观察叶绿体。答案:(1)①叶片薄,有些部分只有一层细胞②易观察,细胞
质流动快适度照光、适当加温等(2)载玻片、盖玻片(3)变慢(4)鉴定脂肪(5)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且下表皮叶肉细胞叶绿体大而少,易观察课后分层检测案101.解析:性激素属于脂质,淀粉、纤维素属于多糖,胰岛素、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蛋
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答案:C2.解析:胰腺腺泡细胞有很强的分泌功能,它分泌的蛋白质包括胰岛素和消化酶等。分泌蛋白合成时,3H标记的亮氨酸依次出现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虽然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提供能量,但是不会大量出现该放射性物质。答案:D3.解析:
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要运输到内质网中进行加工,糖蛋白的糖侧链是在内质网腔内形成的。答案:C4.解析:内质网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同时能通过囊泡实现与高尔基体等膜的融合。答案:C5.解析:高尔基体具有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及发送的作用。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分
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的形成面,通过膜融合将未成熟的蛋白质送入到高尔基体内,经过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分类后,在其成熟面形成成熟的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再分泌到细胞外。答案:B6.解
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各种生物膜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B正确;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与核膜,而小肠黏膜属于消化道内的膜,其不属于生物膜系统,C错误;原核生物
有细胞膜,无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故其有生物膜,无生物膜系统,D正确。答案:C7.解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发生在核糖体,在核糖体合成后进入内质网,经内质网初步加工后经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后以囊泡形式运输到细胞膜,囊泡和细胞膜融合把分泌蛋白释放到细胞外。核
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与分泌蛋白合成或运输有关,中心体与分泌蛋白合成或运输无关。答案:B8.解析:(1)该细胞中不参与构成生物膜系统的细胞器是[6]中心体。抗体是分泌蛋白,该蛋白质在[4]核糖体上合成后,先后经过[3]内质网
和[7]高尔基体的加工,最后通过[5]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所需能量主要通过[1]线粒体提供。(2)细胞膜的功能有三个方面,即作为系统的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
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答案:(1)6中心体4、3、7、51线粒体(2)5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9.解析:抗体属于分泌蛋白,A正确;抗体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存在囊泡与高尔基体膜以及细胞膜的融合过程,伴随着膜成分的更新,B正确;内质网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后,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到高尔
基体,高尔基体再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修饰、加工、分类和包装,C正确;在抗体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的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的面积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答案:D10.解析:抗体为分泌蛋白,在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变小,高尔基体膜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变大。答案:D
11.解析:细胞骨架是细胞内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物质运输等活动有关,囊泡运输依赖于细胞骨架,A正确;核糖体是无膜细胞器,不能产生囊泡,B错误;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依赖于膜的结构特性,即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囊泡只能在具有生物膜的细胞结构中相互转化,并不能将细胞内所有结构形成
统一的整体,D错误。答案:A12.解析:细胞膜塑形蛋白在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合成所需要的能量由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提供;根据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等知识,可判断囊泡(分子垃圾袋)由生物膜构成,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具有生物膜流动性
的特点;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可以水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可以作为“回收利用工厂”,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将被水解为氨基酸;中心体没有生物膜结构,故无法形成囊泡。答案:B13.解析:由图可知,在信
号分子作用下,调节型分泌才能正常进行,因此调节型分泌往往受到细胞外界信号分子的影响,A正确;溶酶体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其包装和分选都与高尔基体有关,B错误;调节型分泌和组成型分泌途径均需囊泡与高尔基体脱离,会
使高尔基体的膜面积暂时减小,C正确;由图可知,溶酶体由高尔基体TGN区“出芽”产生,其形成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答案:B14.解析:(1)据图可知a、b、c、d分别表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物质X是氨基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一般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
记法。(2)据表分析可知,表中脂质的有无代表有无膜结构,核酸的含量代表DNA或RNA的含量。甲含脂质和少量核酸,所以甲是线粒体,乙不含核酸,故是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丙不含脂质即无膜结构,所以丙是核糖体。(3)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内质网
、高尔基体、线粒体均属于生物膜系统;蛋白质是各种生物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所以生物膜功能差别较大的原因是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答案:(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2)da(3)b、c、d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4)见下图15.解析:(1)根据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
过程分析可知,经过内质网初步加工的多肽将被运往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最后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整个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2)根据图形和表格分析可知,只有结合了信号序列的SRP与内质网上的DP(SRP受体)识
别并结合后,肽链的延伸才会继续。(3)组别1中合成的肽链比正常肽链多一段,结合图形分析可知,其原因可能是信号序列不能被SRP识别,无法引导核糖体附着至内质网上,导致信号序列不能被切除;综合实验结果说明内质网具有加工蛋白质功能。(4)①组别2中,反应体系中没有
内质网,不能将信号序列切除,因此形成的肽链含有信号序列。②假设在合成新生肽阶段就切除了信号序列,则不能与DP结合,因此游离的核糖体将不能附着于内质网上。答案:(1)高尔基体流动性(2)DP(SRP受体)(3)信号
序列不能被SRP识别,无法引导核糖体附着至内质网上,信号序列不能被切除加工蛋白质(4)①含有②不能16.解析:(1)用3H标记的亮氨酸注射到胰腺腺泡细胞中进行示踪实验以研究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的途径。可发现放射性物质首先出现在附着有③核糖体的内质网中,然后出现在②高尔基体中,再出现在①
细胞膜处,最后出现在细胞外的分泌物中,此过程需要④线粒体提供能量。(2)图甲中,能产生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且结构上具有流动性,这是生物膜相互转化的基础。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内质网膜面
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不变,细胞膜面积变大,据此可知,在图乙中分泌蛋白分泌出细胞后,两种膜的面积变化柱状图如下:(3)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然后该肽链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内质网上继续合成过程,而黄曲霉素是毒性很强的致癌物
质,能引起细胞中③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进而可能会导致分泌蛋白的合成受损严重。呼吸酶属于胞内酶,不属于分泌蛋白,a错误;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b正确;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分泌蛋白,c错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但其合成过程需要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d正确;ATP水解酶是胞内酶,不属于分泌蛋白,e错误。答案:(1)核糖体线粒体(2)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蛋白质和磷脂流动见解析图(3)b、d课后分层检测案111.解析:A、C项细胞中无细胞核,D项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答案:B2.解析: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而精子几乎没有
细胞质,二者寿命较短体现了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相互依存关系。答案:C3.解析: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进行大分子物质交换的通道。答案:C4.解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是DNA和蛋白质,染色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呈细长丝
状;染色体在分裂期,螺旋化,缩短变粗。因此它们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答案:C5.解析:蝾螈受精卵横缢为两部分:无核部分与有核部分可形成相互对照;后来无核部分挤进细胞核后与之前形成自身前后对照,均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答案:D6.解析:克隆动物的概念:动物
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答案:D7.解析:该实验是通过美西螈的皮肤颜色来探究细胞核的功能。
子代美西螈的皮肤颜色与提供细胞核的美西螈相同,故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黑色美西螈的肤色由细胞核控制,A正确;该实验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没有说明细胞核是代谢的控制中心,B错误;本实验是用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核移植到白色美西螈去核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后代
是黑色美西螈,因此可将白色美西螈胚胎细胞核移植到白色美西螈去核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进行培养,作为对照,后代应该是白色美西螈,C正确;美西螈细胞核的核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答案:B8.解析:(1)白细胞属于动物细胞,与植物叶肉细胞相比,没有叶绿体、液泡、细胞壁等结构。(2)白细胞以胞吞的
方式吞噬细菌,这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有关。存在于白细胞中的小泡内的水解酶,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②]核糖体上合成后,经内质网运输到[④]高尔基体加工,最后由小泡运到吞噬泡内,将细菌分解。(3)控制水解酶合成的遗传物质DNA存在于[①]细胞核中,体现了细胞核作为细胞
代谢的控制中心的重要功能。答案:(1)液泡细胞壁(2)流动性核糖体高尔基体(3)细胞核细胞代谢的控制9.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用DNA酶能破坏染色体的长度,即破坏染色体的完整性,使它断成碎片”,说明染色体的基本结构由DNA构成;“若改用蛋白酶,
则不能破坏染色体的长度”,无法说明其是否含有蛋白质。答案:B10.解析:D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A错误;组蛋白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B错误;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核小体,C错误;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酵母菌细胞核中存在
染色质,存在核小体,D正确。答案:D11.解析:核孔复合体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所以核内合成的物质运出细胞核与核孔复合体有关,A正确;据图可知核纤层的解体和重新组装可能通过核纤层蛋白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修饰实现,B正确;分裂过程中,结合有核纤层蛋白的核膜小泡在染色体周围
聚集并融合成新的核膜,同时染色体解螺旋恢复成染色质状态,C正确;由图示可知,核纤层蛋白位于核膜的内膜一侧,D错误。答案:D12.解析:图中②和③分别表示核膜的外膜和内膜,属于生物膜的一部分;⑤是核仁,与核糖体(⑦)的形成有关;由图可知,内质网(⑥)与②直接相连;氨基酸在游离的核糖体中合
成多肽链,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因此分泌蛋白的形成离不开⑥内质网和⑦核糖体。答案:D13.解析:图中①和⑤分别是内质网和核膜,二者的直接相连使细胞质和核内物质
的联系更为紧密,A正确;图中②为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B正确;④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故破坏该结构会影响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③为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醋酸洋红染为深色,D错误。答案:D
14.解析:(1)图甲可观察到核膜(双层膜结构)、染色质、核仁等结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2)图甲中2所示结构是核孔,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通常代谢旺盛的细胞,其核孔数目相对较多;图甲中与细胞代谢水平相关的结构还有核仁。(3)图乙中①表示双螺
旋结构的DNA分子,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4)图乙中①DNA在动物细胞中除了在④染色体上外,还分布在线粒体中。答案:(1)细胞核的亚显微4(2)核孔多4核仁(3)DNA双缩脲试剂(4)线粒体15.解析:(1)要观察到题图中的
细胞核结构,只能使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真核细胞。(2)图中[2]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为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3)图中[3]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4)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本实
验要做三组实验,其中将头尾均被标记的完整亲核蛋白注入细胞质为对照组。需要检测的关键部位是细胞核。若只有B组结果与C组相同,则说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和尾部结构有关。答案:(1)真核电子(2)蛋白质DNA(顺序不能颠倒)4核孔(3)核仁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
体的形成(4)②亲核蛋白被放射性标记的尾部头尾均被标记的完整亲核蛋白③细胞核B课后分层检测案121.解析:渗透作用是指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氧气是气体,K+是溶质,因此A、C均不属于渗透作用;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不是半透膜,因此B也不属于渗透作用。答案:D2.解
析: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的原生质层可看作是一层半透膜,它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当细胞失水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从而导致两者的分离。答案:B3.解析:黄瓜变软是由于细胞失水而
不再坚挺,失水的原因是糖和醋形成的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答案:D4.解析:甘油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其吸收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与能量和转运蛋白无关。答案:A5.解析:盐渍法主要是细胞外液
浓度高于细菌的细胞液浓度,使细菌失水而死亡,故选C。答案:C6.解析:细胞核应该位于细胞质中,细胞质是无色的;液泡内有花青素导致液泡为紫色,细胞质壁分离后,液泡中紫色变深。答案:C7.解析:由题意可知,田间一次施
肥过多,土壤溶液浓度增大,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的能力下降,甚至还可能会失水,植物体内水分减少,导致“烧苗”现象,由此可知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A、C、D错误,B正确。答案:B8.解析:(1)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可以发生质壁
分离,紫色液泡便于观察。(2)当蔗糖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渗透失水,会导致质壁分离,而且蔗糖溶液浓度越高,细胞失水越多,质壁分离越明显;当蔗糖溶液浓度小于或等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据图
可知,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是C>B>A。(3)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活细胞放入清水中后,细胞会发生渗透吸水,最终完成质壁分离的复原。答案:(1)①(2)CBA(3)清水质壁分离的复原9.解析:用30%蔗糖溶液处理之后,细胞失水,原生质体和液泡的体积都会减
小,细胞液浓度上升;用清水处理之后,细胞吸水,原生质体和液泡体积会扩大,细胞液浓度下降,A、B错误;随着所用蔗糖溶液浓度上升,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之后,细胞就会开始失水,原生质体和液泡体积下降,细胞液浓度上升,故C正确,D错误。答案:C10.解析:根毛细胞吸水能力与其细胞液中水的相
对含量有关,例如细胞液中水的相对含量少,根毛细胞吸水能力强,A正确;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细胞失水,可通过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失水,都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据题图分析,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C正确;水分子不通过水通
道蛋白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D正确。答案:B11.解析: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会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植物将不能正常生存。由表中信息可知,该植物细胞液的浓度介于0.15mol/L和0.2mol/L之间。因
此,为保证植物移植后能正常生存,甲地土壤溶液的浓度应≤0.15mol/L。答案:A12.解析:施肥过多使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导致植物过度失水而死亡,引起“烧苗”现象,A正确;发生质
壁分离的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而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膜可局部或全部与细胞壁分开,B正确;植物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因不断吸水导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降低,与
外界溶液浓度差减小,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C正确;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1mol·L-1的NaCl溶液和1mol·L-1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不相同,因NaCl溶液中含有Na+和Cl-两种溶质微粒,故其渗透压高于蔗糖溶液,D错误。答案:D13.解析:
蔗糖溶液初始浓度相同,实验结果显示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细胞a未发生变化、细胞b体积增大、细胞c发生了质壁分离,说明水分交换前,细胞a、b、c的细胞液浓度分别等于、大于和小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A、B不符合题意;水分交换平衡时,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等于初始外界蔗糖
溶液浓度;细胞c失水,导致细胞c的外界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小于初始浓度,水分交换平衡时,细胞c的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等于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但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答案:C14.解析:在一定的范围内,协助扩散中溶质扩散的速度随溶
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超过一定的浓度后,溶质扩散的速度不再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B错误;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其扩散速度受膜上转运蛋白数量的限制,C正确。答案:B15.解析:(1)a杯中由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小于蔗糖溶液的浓度,
细胞渗透失水,萝卜条缩水体积变小。(2)b杯中由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大于清水浓度,细胞渗透吸水,萝卜条体积增大。(3)a杯中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如B图所示。若再放入清水中,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说明细胞因过度失水而死亡。⑧处充满了外界溶液,因
为细胞壁是全透性的。(4)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夹在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即图中的⑬⑪⑫。答案:(1)缩小小于失水(2)增大大于吸水(3)B质壁分离由于过度失水而死亡蔗糖溶液(4)⑪⑫⑬16.解析:(1)在第一种情况中,1号试管中溶液浓度上升,说明
植物细胞吸水膨胀,没有发生质壁分离。(2)实验中进行实验处理的是1号试管,因此1号试管是实验组。在1号试管中植物渗透吸水或失水会改变1号试管中溶液的浓度,而亚甲基蓝会因为溶液浓度变化而引起它定向扩散,因此可根据蓝色小液
滴的移动情况判断溶液浓度的变化情况。(3)仅靠以上的一组实验不一定能确定该植物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如果是第一、二种情况,只能判断植物细胞液浓度与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因此可以替换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重复以上实验,当获得第三种预期结果的时候
,对应的蔗糖溶液浓度即为该植物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答案:(1)没有(2)1植物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时会发生渗透作用蓝色小液滴的移动情况(3)替换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重复以上实验,当获得第三种预期结果的时候,对应的蔗糖溶液
浓度即为该植物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课后分层检测案131.解析: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需要能量。答案:D2.解析:Ⅰ为自由扩散,Ⅱ为主动运输;气体、性激素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答案:D3.解析:膜蛋白镶、嵌入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膜内外分布是不对称的,A正确;
膜蛋白参与协助扩散过程,B错误;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运输离子,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不同,C正确;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非脂溶性物质不容易通过细胞膜,D正确。答案:B4.解析: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还需要消耗能量,但
是很难吸收木糖,是因为细胞膜上没有协助木糖跨膜运输的载体蛋白,故选C。答案:C5.解析:Na+逆浓度转运,同时要依赖载体蛋白,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Na+进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Na+逆浓度进
入液泡后,使细胞液的浓度增高,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增强,C错误;Na+进入液泡,不仅可以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而且细胞液浓度升高有利于细胞吸水,增强了植物对盐碱地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D正确。答案:C6.解析:甘
油和氧气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该方式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协助,也不消耗能量,A、B不符合题意;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方式是顺浓度进行的,该过程不消耗能量,其中自由扩散时不借助载体蛋白,而协助扩散需要通道蛋白协助,C不符合题意;借助通道蛋白运
输的方式都是协助扩散,若钠离子借助通道蛋白进出细胞,则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消耗能量,D符合题意。答案:D7.解析:胞吐和胞吞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依靠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所以不一定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也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细胞吸收葡萄糖不一定都是主动运输,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通过胞吞或胞吐方式进出细胞,如海洋动物通过皮肤细胞以胞吐的方式排出多余的盐分,C错误;相邻两个细胞
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即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和物质运输,D正确。答案:D8.解析:图甲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a、e为主动运输,其中e为排出,a为吸收;①为蛋白质分子,③为磷脂双分子层;图乙
中物质可逆浓度梯度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可见是主动运输过程。答案:(1)③(2)流动性(3)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①(4)ba(5)a9.解析: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二者都具有专一性,A错误;细胞膜上的大多数蛋白质和磷脂分子都可以运动,能够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由图可知,甲图
中溶质分子顺浓度梯度运进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可推知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乙图中溶质分子通过通道蛋白进行运输,属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因此甲、乙两种运输方式都是被动运输,C错误;胞吞、胞吐需
要消耗能量,依靠膜的流动性进行,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D错误。答案:B10.解析:乙醇是有机物,与细胞膜中磷脂相似相溶,可以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A错误;血浆中K+含量低,红细胞内K+含量高,血浆中的
K+进入红细胞是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并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抗体为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协助扩散,D错误。答案:B11.解析:通过左侧的图可知,水通道蛋白往往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
中,A正确;通过中间图示和右侧图示可知,K+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通过K+通道蛋白运输,不需要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B正确;通道蛋白运输时具有选择性,C错误;由图可知,水分子和K+的运输需要借助通道蛋白来实现,机体可通过调节细胞膜上通道蛋白的数量或开关来调节物质的运输,
D正确。答案:C12.解析:乙组加入HgCl2溶液抑制了ATP的水解,磷酸二氢盐的吸收减少,说明主动运输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A正确;由图2分析,甲组和丙组的自变量为不同成熟程度的胡萝卜片,甲组实验前后溶液中磷酸二氢盐质量的浓度差大于丙组,说明成熟的胡萝卜片吸收磷酸二
氢盐更多,B错误;乙组与丙组对比,不是单一变量,不能形成对照实验,不能得出相应结论,C正确;乙组和丁组的自变量为不同成熟度的材料,与乙相比,丁组吸收磷酸二氢盐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幼嫩组织细胞膜上载体蛋白较少,D正确。答案:B13.解析:通过题图可知,Fe2+被小肠吸收时,是顺浓度梯度且需要蛋白1
协助,但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胞吞是胞外物质通过细胞膜包裹,细胞膜内陷并形成膜包被的囊泡进入细胞内的生理活动,由题图知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TfR)具有识别作用,与TfFe3+识别并结合后通过胞吞进入细胞,B正确;通过图知,H+通过蛋白2进入囊泡,蛋
白2是囊泡上的载体蛋白,不在细胞膜上,转铁蛋白(Tf)是血液中运载Fe3+的蛋白,不在细胞膜上,C错误;由图可知H+进入囊泡是通过质子泵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答案:B14.解析:(1)该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
很多突起即微绒毛,该微绒毛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微绒毛不仅可以增加膜面积,还可以增加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利于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等物质。(2)抗体(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其依赖的是细胞膜具
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胞吐过程需要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3)气体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因此,该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O2进入线粒体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该运输方式符合图乙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曲线,即表现为随着物质浓度的上升,物质运输的速率逐渐上升。(4)膜蛋白A是一种同向转运蛋白,顺浓度
梯度转运Na+进入细胞的同时,将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进细胞中。据此推测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为钠离子的梯度势能,即钠离子顺浓度进入细胞的势能为葡萄糖逆浓度运输提供了动力,该运输方式可用图丙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曲线表示。(5)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形成的通道进行细胞间
的通讯。膜蛋白C可与某种信号分子结合,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说明细胞膜可以识别信号并调节细胞的功能,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信息传递)的功能。答案:(1)载体蛋白(2)胞吞需要(3)自由扩散乙(4)主动运输丙(5
)胞间连丝信息传递15.解析:(1)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所以图1中P表示细胞外,Q表示细胞内。(2)由图2可知,当蛋白S将Na+顺浓度梯度运输进入上皮细胞时,葡萄糖与Na+相伴随也进入细胞,因此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图1中a类型的主动运输;此时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
能量来源是细胞膜内外两侧的Na+浓度差形成的势能。(3)Na+—K+泵的功能是运输钠、钾离子和催化ATP水解。(4)探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否需要ATP的实验思路: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小肠上皮细胞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呼吸条
件,一组用细胞呼吸抑制剂处理,分别检测葡萄糖的吸收速率。答案:(1)P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2)a(小肠腔面)细胞膜内外两侧的Na+浓度差形成的势能(3)运输钠、钾离子和催化ATP水解(4)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小肠上皮细胞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呼吸条件,一组用细胞呼吸抑制剂处理,
分别检测葡萄糖的吸收速率课后分层检测案141.解析:由于实验中加入肝脏研磨液和加入氯化铁的试管反应都不剧烈,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过氧化氢溶液配置时间过长,自身已发生分解;二是使用的肝脏不新鲜,其中的
过氧化氢酶已被微生物破坏。答案:D2.解析:只有对照实验中才需设置变量,观察实验(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则无需设置变量。答案:A3.解析:加酶洗衣粉提高去污能力,原因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滴加酵母菌液促使过氧化氢分解,原因是其中的过氧化
氢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原因是其中的FeCl3溶液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加热可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其原理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而不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D正确。答案:D
4.解析: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大多数酶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说明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答案:C5.解析:分子从常态转化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的能量称为活化能,A正确;无机催化剂也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只是与酶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B正确;化学反应
的活化能越高,说明反应达到活化状态所需的能量越高,活化分子就越少,C错误;在一个化学反应体系中,活化分子越多,意味着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就越多,其反应速率就越快,D正确。答案:C6.解析:细胞蛇的形态和数量在细胞中是不恒定的,在相关物质合成迅速时,
细胞蛇也变得更为发达,体现了细胞蛇形态与数量变化与功能相统一,A正确;细胞蛇可以催化细胞中重要物质的合成,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细胞蛇是某些细胞中的一种细胞结构,并非所有细胞都存在,不能揭示细胞的统一性,C错误;细胞蛇只由蛋白质形成,彻底水解后的产物只
有氨基酸,D正确。答案:C7.解析: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答案:(1)高低酶所降低的活化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蛋白质或RNA细胞内或细胞外或体外8
.解析:加热能为过氧化氢的分解提供能量,但不会改变该反应活化能的大小,而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其中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更为显著,A错误,B、C正确;要验证某种特定酶的专一性,设计思路是同一种酶+不同底物,那么相应实验的自变量为底物的种类,D正确
。答案:A9.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酵素实际上是酶的别称,人体大多数细胞都能合成酶,A错误;酶只能催化化学反应,而不能调节代谢,B错误;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此用酵素保健品代替正常饮食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C错误;人体摄入的酵素类物质一般情况下需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进入细胞被利用,D正确。答案
:D10.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1号试管对照,反应速率最低;2号试管加热,加热可以为分子从常态转变为活跃状态提供能量,与1号试管相比,反应速率增大;3号试管加入无机催化剂,催化剂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4号试管滴入肝脏研
磨液(内含过氧化氢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此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反应速率最大。分析题图可知,A、B、C、D四个选项的图中,C选项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的分子最多,反应速率最
快,应该表示4号试管。答案:C11.解析:H2O2分解产物是H2O和O2,其中O2属于气体,会导致压强改变,A正确;据表分析可知,甲中溶液是酶或无机催化剂等,乙中是底物,应从甲中溶液与乙中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B正确;三组中的H2O2溶液均
为2mL,则最终产生的相对压强应相同,据表可知,250s之前(200s)Ⅰ组反应已结束,但Ⅱ组和Ⅲ组压强仍未达到Ⅰ组的终止压强10.0,故250s时Ⅱ组和Ⅲ组反应仍在进行,C错误;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对比Ⅰ、Ⅱ组
可知,在相同时间内Ⅰ组(含过氧化氢酶)相对压强变化更快,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D正确。答案:C12.解析: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降解。由图可知,在蛋白酶的作用下,甲酶活性没有变化,而乙酶活性逐渐下降,说明甲酶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有可能是RNA;而乙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可能是空
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酶活性逐渐降低。答案:B13.解析:本实验中过氧化氢的浓度和用量为无关变量,A正确;甲组达到平衡点所需时间最短,说明催化效率最高,为加入肝脏研磨液;丙催化效率最小,为室温组,乙组为加入FeCl3溶液,B错误;乙组为加入Fe
Cl3溶液,与丙组(室温组,无催化剂)的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C正确;甲组为加入肝脏研磨液,催化效率较高,乙组为加入FeCl3溶液,催化效率较低,两组的实验结果对比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正确。答案:B14.解析:(1)由曲线图分析可知,实验1、2、3中的自变量分别为催化剂的种类、H2
O2浓度、pH。(2)由实验2曲线图可知,在bc段,O2的产生速率不随H2O2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可能是酶的数量有限。(3)已知实验1是在适宜条件下进行的,若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将会降低,加Fe3+的催化
反应速率会变大。(4)由实验3曲线可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e,但pH值过大或过小时,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所以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将永久丧失。答案:(1)催化剂的种类H2O2浓度pH(2)不影响酶的数量
有限(3)减小增大(4)e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15.解析:(1)本实验目的是验证无细胞的酵母汁可以进行乙醇发酵,并且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辅助。为证明上述结论,需要分组验证酵母汁、A溶液、B溶液与葡萄糖溶液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除
表中所示分组外,还应设计葡萄糖溶液+酵母汁和葡萄糖溶液+A溶液+B溶液两组实验。由题意可知,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辅助,上述物质主要存在于酵母菌、酵母汁及B溶液中。(2)双缩脲试剂可用来检测含有肽键的物质,因此,确定B溶液中是否含有多肽,可用双缩脲试剂来
检测。若为了研究B溶液中离子M对乙醇发酵是否是必需的,可将该物质去除,与含有该物质的组别进行对照,具体设计为葡萄糖溶液+A溶液+去除了离子M的B溶液。(3)制备无细胞的酵母汁,酵母菌细胞破碎处理时需加入缓冲液,缓冲液的作用是保护酶分子空间结构和提供酶促反应的适宜pH,以确保酶的活性。(
4)若检测某液体中是否含有活细胞,可依据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活细胞能够增殖等原理进行,具体操作及原理如下:①染色后镜检,原理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②酵母汁接种培养观察,原理是酵母菌可以繁殖。答案:(1)葡萄糖溶液
+酵母汁葡萄糖溶液+A溶液+B溶液酵母汁和B溶液(2)双缩脲葡萄糖溶液+A溶液+去除了离子M的B溶液(3)保护酶分子空间结构和提供酶促反应的适宜pH(4)染色后镜检,原理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酵母汁接种培养观察,原理是酵母菌可以繁殖课后分层检测案151.
解析:低温降低分子运动速率,从而抑制酶的活性;温度过高使酶失活,可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增大底物的浓度,酶促反应速率还受酶浓度的影响;若底物浓度一定,增加酶的物质量,酶促反应会加快,但反应的产物总量不会随之
增加。答案:A2.解析:题干信息说明酶的催化需要有适宜的温度。答案:C3.解析: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也可以是底物的种类,A正确;探究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B正确;探究酶作用
的适宜温度,要先将酶和底物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梯度下水浴,然后将相应温度的酶和底物混合,C错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pH是自变量,D正确。答案:C4.解析:据图分析可知,乳糖酶的活性部位与乳糖结合,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A正确;乳糖酶催化分解反应,B错误;乳糖酶具有高效性,但据图无法判断,C错误;乳糖酶活性容易受温度影响,但据图无法判断,D错误。答案:A5.解析:每种酶都有一个最适pH,此时活性最强,若所处的环境过酸或过碱均会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失活。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0,当
其处于pH为10.0的溶液中时,已失去活性。答案:B6.解析:探究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如无机催化剂和酶,A错误;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B错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为
pH,C错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因变量可以是底物的剩余量或产物的生成量,D正确。答案:D7.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加酶的反应最先到达平衡点,加入Fe3+的反应次之,未加酶的反应速率最慢。对三条曲线处理因素的分析可判定,本题考查的是酶的高效性,同时也体现了酶与无机催
化剂一样,具有催化作用。答案:C8.解析:保存酶一般要在最适pH和低温的条件下,A正确;要达到相同的促进效果,可以有两个不同的温度或pH,B正确;制作果汁时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是利用了酶的专一性,C正确;制作果汁
时加入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并不是越多效果越好,酶添加过多会造成浪费,D错误。答案:D9.解析:(1)分析题干及表格信息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酶溶液的pH值,通过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pH为2时,蛋白块消失的时间是最
短的,所以此时酶的活性最强。(2)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该设置一组对照,自变量是酶的有无,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另增加一个试管,放入等量的蛋白块并将pH调至适宜,但不加酶溶液。(3)本实验还可以通过观察相同时间内蛋白
质块的大小来判断酶活性的强弱。(4)方法1: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适当的升高温度,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所以可以将温度由25℃提高至大约37℃左右,提高酶的活性;方法2:将原有的1cm3正方体蛋白块切成小碎块可以增加蛋白质与酶的接
触面积,加速反应的进行。答案:(1)酶溶液的pH值2(2)不加酶的情况下重复上述实验(3)相同时间内蛋白质块的大小(4)将温度由25℃提高至大约37℃;把原有的1cm3正方体蛋白质块切成小碎块10.解析: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
件下进行的,即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不一定是中性,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酸性,A错误;非竞争性抑制剂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改变底物的量对该抑制剂的作用效果无影响;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改变底物的量,底物与酶结合的机会发生改变,
从而使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效果发生改变,B错误;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对酶本身的活性没有影响,C错误;高温、非竞争性抑制剂都能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去催化活性,D正确。答案:D1
1.解析:实验①结果表明在低浓度Mg2+条件下,酶P具有催化活性,A错误;实验③⑤的结果表明,不论在低浓度Mg2+还是在高浓度Mg2+条件下,蛋白质组分都无催化活性,B错误;实验④⑤的结果表明,在高浓度Mg2+条件下,酶P中的RNA组分具有催化活性,而蛋白质组分没有催化活性,C正确,D错误。答
案:C12.解析:酶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性状和数量都不变,故a代表酶,再根据酶的专一性,分解麦芽糖的自然为麦芽糖酶,A正确;在一定的范围内,反应速率随反应物量的增加而加快,当反应物量达到一定限度,反应速率不再加快,f~g段不再上升的原因是受酶数量的限制,因此整个实验中应设置“麦芽糖酶的量一
定”,B正确;在最适温度下,酶活性最高,当温度偏高或偏低时,酶的活性都会降低。因此温度升高或降低5℃,f点都将下移,C正确;斐林试剂是用来鉴定还原性糖的,麦芽糖及其分解后产生的葡萄糖均为还原性糖,D错误。答案:D13.解析:酶催化作用的发挥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来实现的,A正确;结合题意可知,天然的氧化还原酶发挥催化作用主要依赖蛋白质活性位点附近精确排布的氨基酸残基和辅因子相互协作,其中辅因子起重要作用,据此可推测天然的氧化还原酶中精确排布的氨基酸残基单独存在时不具有催化活性
,B错误;辅因子位置改变,即辅因子移位会导致氧化还原酶不可逆的失活,C正确;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并且永久失活,D正确。答案:B14.解析:探究温度对酶的活性影响时,需要保证反应温度自始至终在设定的温度进行,使用斐林试剂需
要水浴加热,从而改变反应温度,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影响,A错误;用碘液无法鉴定蔗糖是否水解,B错误;酸会水解淀粉,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C正确;探究温度对酶的活性影响时,首先把酶和底物分别在设定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再混合保
温,D错误。答案:C15.解析:由表格可知:随温度升高、加工时间延长,淀粉酶活性下降。(1)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是生物催化剂,不参与化学反应,只是起催化作用,所以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高温或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淀粉酶
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说明酶具有专一性。使用双缩脲试剂不可以准确检测蜂蜜中淀粉酶的含量,理由是蜂蜜中除淀粉酶外还含有其他蛋白质(蜂蜜中还含有其它非酶类蛋白质)。(2)本实验探究的是加工温度和加工时间对蜂蜜中淀粉酶活性的影响。(3
)实验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在加工温度较高、加工时间较长条件下会下降。(4)为排除“实验中淀粉的水解可能是由于淀粉溶液本身不稳定而自发水解,不一定与蜂蜜中的淀粉酶有关”的因素,在测定淀粉酶值时,设计的对照组
实验为用相同体积的蒸馏水替换反应体系中的蜂蜜,再用相同的方法测定淀粉酶值。(5)合格的蜂蜜产品淀粉酶值应在8以上,故加工蜂蜜的条件为:30℃、40℃条件下加工不超过3小时;50℃、60℃条件下加工不超过2小时;70℃条件下加
工不超过1小时。答案:(1)蛋白质专一性不可以蜂蜜中除淀粉酶外还含有其它蛋白质(蜂蜜中还含有其它非酶类蛋白质)(2)加工温度和加工时间(3)加工温度较高、加工时间较长(4)用相同体积的蒸馏水替换反应体系中的蜂蜜,再用相同的方法测定淀粉酶值(5)30℃、40℃条件下加工不超过3小时;50℃、60℃
条件下加工不超过2小时;70℃条件下加工不超过1小时16.解析:(1)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等特点。由于胰酶和胃蛋白酶在常温下分子结构比较稳定,故可以加工成多酶片保存,方便患者食用。由于胰酶会在胃部
的酸性环境中变性失活,且会被胃蛋白酶催化水解,故服用多酶片时不能嚼碎。(2)多酶片为肠溶衣与糖衣双层包被,糖衣以糖浆为主要包衣材料,有一定的防潮、隔绝空气、掩盖药物不良气味等作用,故外层包被糖衣;肠溶衣为一层特殊包裹物质,胃液不能水解破坏肠溶衣,故其能很好地保护胰酶不会在胃部被破
坏。(3)要探究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要控制pH值,因变量是蛋白块消失的时间。故实验步骤如下:①取规格相同的5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1、2、3、4、5;②向5支试管中分别注入5mL一系列pH梯度
的溶液,然后各加入5mL胃蛋白酶溶液;③将试管置于37℃的恒温水浴锅中保温5min;④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蛋白块;⑤观察5支试管中蛋白块的体积变化,并记录蛋白块消失的时间。(4)为进一步确认上述实验中,蛋白块的消失是否是胃蛋白酶催化所致,可以增加一组不加酶
的对照实验,观察蛋白块的变化。答案:(1)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在常温下分子结构比较稳定胰酶会在胃部的酸性环境中变性失活,且会被胃蛋白酶催化水解(2)糖衣胃液不能水解破坏肠溶衣(3)②向5支试管中分别注入5mL一系列pH梯度的溶液,然后各加入5mL胃蛋白酶溶液⑤观察5支
试管中蛋白块的体积变化,并记录蛋白块消失的时间(4)增加一组不加酶的对照实验,观察蛋白块的变化课后分层检测案161.解析:植物中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植物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不可能是糖原,因为它是动物细胞中所特有的。答案:D2.答案:D3.解析:高等动物体内产生AT
P的过程仅有细胞呼吸,而高等植物产生ATP的过程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答案:D4.答案:A5.解析: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可以为萤火虫的发光器提供能量使其发光,而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不能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需要先经过氧化释放能量合成AT
P再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故试管中重新发亮的是加入ATP的试管,A正确,B、C、D错误。答案:A6.解析:ATP能够快速地合成以满足机体对ATP的需求。答案:B7.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白色念珠菌是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黏膜中的真菌,属于真核生物,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两者的主要
区别是真核生物的细胞中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TP分子的结构简式为A-P~P~P,V蛋白将ATP水解为ADP时,储存在ATP分子特殊的化学键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同时产生无机磷。(2)①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的孔雀绿试剂可与无机
磷反应呈现绿色,而无机磷是ATP水解为ADP时产生的,因此本实验中测定的绿色深浅,可反映出ATP水解时无机磷的生成量,从而得到V蛋白活性。③据图分析,随着药物D浓度的增加,V蛋白活性的相对值先缓慢下降,后快速降低,说明药物D能抑制V蛋白的
活性,且随药物D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答案:(1)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P~P~P特殊的化学键(2)①ATP水解时无机磷的生成量(或生成物生成量)③药物D能抑制V蛋白的活性,且在一定范围内随药物D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8.解析:A
TP中远离A的特殊的化学键容易断裂,主动运输过程中伴随ATP分子化学键③的断裂,A正确;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有③的形成,暗反应有③的断裂,线粒体中产生ATP有③的形成,蛋白质的合成消耗ATP有③的断裂,B正确;化学键①为普通磷酸键,其断裂也释放能量,但很少,C错误;化学键②③均断裂,剩余部分为腺
嘌呤核糖核苷酸,D正确。答案:C9.解析:①过程是吸能反应,磷酸化的蛋白质分子势能高,A正确;②表示的物质是ADP,B正确;肌肉细胞中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呼吸作用,磷酸化的蛋白质做功,失去的能量并不能用于再生ATP,C错误;若该图表示肌肉细胞收缩
和恢复的过程,则在此过程中既有吸能反应也有放能反应,D正确。答案:C10.解析:黑暗中蚜虫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伴随着氧气的消耗,A正确;蚜虫合成ATP时需要的能量不仅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化学能,还来自光能,B错误;蚜虫做同一强度的运动时,
消耗的ATP只来自呼吸作用,故在阳光下和黑暗中的ATP消耗量相同,C错误;蚜虫ATP含量在阳光下比黑暗时多,但消耗也增加,处于动态平衡中,故体内的ATP含量处于稳定状态,D错误。答案:A11.解析:不同种类的微生
物产生ATP的条件不同,厌氧微生物产生ATP就不需要氧气的参与,若有氧气存在,其代谢反而受到抑制,ATP的产生量会减少。答案:D12.解析:过程①是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该过程中某些物质如氨基酸的吸
收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过程②细胞内代谢废物跨膜运输有的是被动运输,如二氧化碳的排出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磷酸肌酸是在动物肌肉细胞中,在植物细胞中不能产生磷酸肌酸,C错误;据图可知,磷酸肌酸在一定条件下
可转化为ATP,故磷酸肌酸可解决剧烈运动时ATP直接供能不平衡的问题,D正确。答案:C13.解析:(1)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去掉2个磷酸基团后的剩余部分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2)①短跑过程中,A到B的变化过程说明ATP被水解
,释放的能量用于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②由于ATP的合成和水解是同时进行的,从整个曲线来看,肌细胞中ATP的含量不会降为零。(3)①由于细胞中有少量的ATP存在,所以必须待离体肌肉自身的ATP消耗完之后,才能进行实验。②实验过程中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先滴加葡
萄糖溶液,观察肌肉收缩与否,再滴加ATP溶液。③滴加溶液的顺序不可颠倒,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使结果不可靠。答案:(1)腺嘌呤核糖核苷酸RNA(2)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ATP的合成和水解是同时进行的(3)ATP葡萄糖溶液肌肉收缩ATP溶液不可靠14.解析:本题为探究
性实验,为了探究萤火虫发光强度与ATP浓度关系,首先需要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ATP溶液,随后将等量的荧光器晒干后研制的粉末放入上述溶液中,观察不同浓度的ATP溶液中粉末发光情况,实验现象有三种可能:①随ATP浓度增大,发光现象增强;②随ATP浓度增大,发光现象减弱;③随ATP浓度增大,发光
现象不变。实验最可能的结果是①,萤火虫发光过程是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光能的过程。答案:(1)②荧光器粉末③等量不同浓度的ATP溶液(2)①呈正相关②逐渐减弱呈负相关③在不同浓度的ATP溶液中发光现象没有差别(3)①第①种结果②ATP中(活跃
的)化学光课后分层检测案171.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氧和无氧的条件,酵母菌的数量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本实验两组都是实验组,属于相互对照即对比实验,B正确;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可以和酸性重铬酸钾发生反应,使其呈现灰绿色,D正确。答案:C2.解析: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进入细胞的氧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被用于氧化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这一步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答案:C3.解析:游泳过程中
主要以有氧呼吸提供能量,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了[H],这两个阶段产生的[H]在第三阶段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这里的[H]是一种简化的表示方式,实际上指的是还原型辅酶Ⅰ,A正确。答案:A4.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即在
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在有氧呼吸的装置中,先将空气通入NaOH溶液以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错误;无氧呼吸的装置中,应先封口将酵母菌培养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这是为了消耗掉瓶中的氧气,创造无
氧环境,C正确;该实验是对比实验,因为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实验都是实验组,D正确。答案:B5.解析:产生CO2和H2O的细胞呼吸是有氧呼吸,未离心处理的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CO2和H2O;线粒体中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需要的反应物是丙酮酸。因此,试管乙和丙中能产生CO2和H
2O。答案:B6.解析:①表示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正确;②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进行,B正确;①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能量,C错误;②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在第三
阶段中,[H]与氧结合生成水,D正确。答案:C7.解析:无氧环境下,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将葡萄糖分解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若有氧气,则无氧呼吸受到抑制,酒精被氧气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A错误;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与H2O反
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B错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C正确;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在细胞质基质可以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答案:C8.解析:据图分析,阶段A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产生的物质①是
[H];阶段B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阶段C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产生的物质②是水。(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阶段A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物质①是[H]。(2)阶段C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可以产生大量的ATP。
(3)氧气参与小鼠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水,因此若将一只小鼠放入含有18O2的密闭容器中,小鼠体内首先出现18O的化合物是图中的②H2O。答案:(1)细胞质基质[H](2)阶段C线粒体内膜(3)②H2O9.解析:(1
)根据表格分析可知,葡萄糖溶液属于无关变量,因此其浓度和体积应该保持相同。(2)葡萄糖属于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根据表格可知,第2组与第1组相比,葡萄糖减少了,说明葡萄糖首先是在细胞质基质中
分解的。(3)比较第2、3组发现,第3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葡萄糖分解的产物移动到线粒体继续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4)本实验没有检测氧气的消耗,也没有检测水的产生,因此不能说明O2参与哪一阶段的反应。答案:(1)一致(相同)(2)1和2细胞质基质(3)2和3线粒
体CO2(4)不能10.解析:若甲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会使丙酮酸的消耗减少,A错误;丙酮酸是葡萄糖分解的中间产物,若乙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会使葡萄糖分解的产物丙酮酸减少,B错误;形成ATP的过程要消耗A
DP,若丙能抑制ATP的形成,则会使ADP的消耗减少,C错误;若丁能抑制[H]被氧化成水,则使会O2的消耗减少,D正确。答案:D11.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该过程中有O2及NADH的消耗,则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该生物膜可能是
线粒体内膜,A、B正确;NADH分解产生NAD+和H+发生在膜蛋白上,该过程实现了能量转化,同时H+还可以经膜蛋白运输到生物膜的另一侧,实现了物质运输,C正确;图示中产物水中的氢来自葡萄糖的分解、丙酮酸的分解和参与反应的水,D错误。答案:D1
2.解析: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是在细胞质基质进行的,A正确;③不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B错误;[H]与O2形成水的反应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释放大量能量,C正确;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D正确。答案:B13.解析:酶P催化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在需氧型生物和厌氧型生物
的细胞内,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完全相同的,A正确;一定范围内,随着果糖-6-磷酸浓度的增加,酶P活性也在增加,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酶P的活性在低ATP浓度更大,高ATP浓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酶P的活性,C
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能产生ATP,果糖-6-磷酸消耗ATP在酶P的催化下生成果糖-1,6-二磷酸,D正确。答案:C14.解析:(1)该实验要探究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方式,所以A、B两装置内的自变量应
为氧气的有无,其他条件要保持完全相同。(2)B装置内煮沸葡萄糖溶液是为了完全除去其中溶解的氧气,从而制造无氧环境。(3)装置C作为装置B的对照,测定细胞呼吸引起的温度变化,两装置内的自变量应为进行细胞
呼吸的酵母菌的有无。(4)一段时间后,内部进行了有氧呼吸的A装置中的温度>进行了无氧呼吸的B装置中的温度>无酵母菌的C装置中的温度,则假设成立。答案:(1)①不加入石蜡油②加入10g活性干酵母(2)去除
氧气自(3)③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4)A>B>C15.解析:(1)环境因素如温度、压强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实验误差,应设计一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装置与上述装置相比,应将气球中的酵母菌培养液换成加热煮沸后冷却的酵母
菌培养液,观察烧杯中液面变化量。(2)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与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相等,烧杯内液面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氧气消耗,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气球膨胀,液面上升。(3)若用上述实验装置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
的适宜温度,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不能向气球中注入氧气;实验变量(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在不同的温度下无氧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不同,因此,反应变量(因变量)通过烧杯中的液面上升量表示。(4)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出芽生殖使
得酵母菌数量增加,后因葡萄糖大量消耗,酒精含量升高,对酵母菌有毒害作用,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培养液pH下降,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答案:(1)将气球中的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换成等量的加热煮沸后冷却的酵母菌培养液(2)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上升酵母菌无氧
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气球膨胀(3)①气球中不注入氧气②取若干相同装置,并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锅中(4)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任意两点均可)课后分层检测案181.解析:有氧呼吸放出的CO2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第二阶段产生的;无氧呼吸只在细胞质基
质中进行。答案:D2.解析: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的反应都是在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正确;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的参与,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参与,B正确;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C错误;有氧呼吸是有机物彻底
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是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较少,D正确。答案:C3.解析:人体剧烈活动时,肌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呼吸方式都有ATP生成;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而不是酒精和CO2,有氧呼吸可
产生CO2和H2O。答案:D4.解析:细胞呼吸受到温度、pH、CO2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密封地窖透气性差,空气不流通,内储水果通过呼吸作用使CO2逐渐增加,O2逐渐减少,致使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代谢速率降低,保存时间较长。答案:D5.解析:TTC的氧化态是无色
的,可被氢还原成不溶性的红色TTF。大豆种子充分吸水胀大,此时未形成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该反应不需要在光下进行,A错误;细胞质基质中可通过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TTF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B正确;保温时间较长时,较多的T
TC进入活细胞,生成较多的红色TTF,C错误;相同时间内,种胚出现的红色越深,说明种胚代谢越旺盛,据此可判断种子活力的高低,D错误。答案:B6.解析:甲试管中是细胞质基质,葡萄糖溶液可以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A错误
;乙试管中只有线粒体,葡萄糖溶液不能发生反应,B正确;丙试管中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葡萄糖溶液可以进行彻底地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但是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葡萄糖溶液只能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少量的ATP,C错误,D错误。答案:B7.解析:脂肪中
的C、H比例高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比糖类氧化分解需要消耗更多的O2。大豆含脂肪比例较大,浅种利于脂肪的氧化,A正确;水稻根部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会导致根腐烂,因此,湿干交替能避免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导致的水稻根腐烂,B正确;小麦种子在萌发初期需要
氧气,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是指在谷雨前后几天,就要开始种瓜种豆,这是因为谷雨前后有较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的进行,D正确。答案:C8.解析:(1)据图可知,a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分解产物,可表
示丙酮酸(丙酮酸和[H]);c是有氧呼吸的产物,表示H2O(由b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中均可产生,推知是二氧化碳);③表示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2)据图2可知,在种子萌发的Ⅰ
、Ⅱ阶段,氧气吸收速率小于二氧化碳释放速率,说明此时细胞呼吸的方式是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种子有氧呼吸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故处于该阶段的细胞可以发生图1中的①②③过程。(3)据图可知,在种子萌发的Ⅲ阶段,氧气吸收速率增加明显,说明细胞呼吸主要以有
氧呼吸为主;该阶段后期的O2吸收速率高于CO2释放速率,说明细胞呼吸的底物除了葡萄糖外,还可能有脂肪(含有的C、H较多,故耗氧多)。(4)生化反应的进行需要酶的催化,而酶活性的发挥需要温度等适宜条件,低温会导致细胞呼吸相关的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能量供应减少,因此萌发出苗的时间将会延长。答案
:(1)丙酮酸(丙酮酸和[H])、H2O细胞质基质(2)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①②③(3)有氧呼吸脂肪(4)低温会导致细胞呼吸相关的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能量供应减少,因此萌发出苗的时间将会延长9.解析:该实验中抽气并在水面覆盖适量石蜡油的目的是隔绝空气,制造无氧环境,使子叶细胞进行
无氧呼吸,A正确;由于A管中加入了煮熟的蚕豆子叶,高温导致酶失活,细胞无呼吸作用,所以保温后A管子叶蓝色深度不变,B正确;两试管分别加水淹没了子叶,抽气,在水面覆盖适量石蜡油,可以制造无氧环境,说明保温后B管子叶蓝色变浅的原因是亚甲基蓝被无氧呼吸产生的[H]还原,C正确;
取出后子叶蓝色深度恢复的原因是子叶进行有氧呼吸,从而使还原态的亚甲基蓝氧化,D错误。答案:D10.解析:植物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都有二氧化碳释放,图示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分析题
意可知,植物可通过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据此推知在时间a之前,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正确;a阶段无二氧化碳产生,b阶段二氧化碳释放较多,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存在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
O2的过程,是植物通过呼吸途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的体现,B正确;在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或乳酸的过程中,只有第一阶段释放能量,这两个过程的第一阶段相同,故消耗1分子葡萄糖,这两个过程生成的ATP相同,C错误;酒精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自由扩散,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D正确。答案:C11.解析:慢缩肌纤维含有大量的线粒体,与慢跑等有氧运动有关,马拉松跑主要依赖慢缩肌纤维,400米跑主要依赖快缩肌纤维,A错误;快缩肌纤维几乎不含线粒体,其供能过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B错误;长期慢
跑等有氧运动,可以提高骨骼肌中慢缩肌纤维比例,C正确;快缩肌纤维几乎不含线粒体,会产生乳酸,慢缩肌纤维在无氧呼吸时也会产生乳酸,D错误。答案:C12.解析: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X表示丙酮酸,A正确;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
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正确;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阶段③释放能量最多,阶段③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错误,D正确。答案:C13.解析:若蓝莓只进行有氧呼吸,则CO2与O2比值为1。若比值大于1,则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第20d时,对照组与CO2
处理组比较,CO2与O2比值远大于1,说明对照组无氧呼吸强度高于CO2处理组,则对照组产生的乙醇量也会高于CO2处理组;第40d对照组蓝莓CO2与O2比值约为2,此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大约为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三倍;由实验
结果可推测,用高浓度的CO2处理,可抑制蓝莓贮藏时的无氧呼吸。答案:C14.解析:(1)海红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可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CO2。酒精分子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2)结合
前面的分析可知,应选用酵母菌株I,最短发酵时间为8天。(3)进一步对酿造的海红果酒进行评估分析,果酒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需要对果酒的观感、嗅觉、味觉等几方面进行评估,所以可以根据果酒的色泽、香味、口感等几方面进行评价。答案:(1)无氧细胞质基质葡萄糖CO2自由扩散(2)I8(3)色泽、
香气(气味)、口感15.解析:(1)当马铃薯块茎从20℃移到0℃环境中,温度降低导致酶的活性下降,呼吸作用减弱,产生的CO2减少,从而导致CO2的释放速率下降。(2)当马铃薯块茎重新移回到20℃环境中,与之前20℃环境相比,CO2的释放速率明显升高,可能的原因是在0℃环境中
淀粉酶含量增加,催化淀粉水解生成的还原糖增加,为之后20℃条件下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呼吸作用较之前20℃时强。(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两组块茎中淀粉酶含量的多少,若提供淀粉、碘液等试剂,可取等质量4℃和22℃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研磨过滤制
备酶的提取液,催化等量的淀粉水解,用碘液检测,比较水解相同时间后溶液颜色的深浅即可。答案:(1)温度降低导致酶的活性下降,呼吸作用减弱,产生的CO2减少(2)在0℃环境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催化淀粉水解生成的还原糖增加,为之后20
℃条件下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呼吸作用较之前20℃时强(3)取等质量4℃和22℃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研磨过滤制备酶的提取液,催化等量的淀粉水解,用碘液检测,比较水解相同时间后溶液颜色深浅课后分层检测案191.解析:Mg是构成叶绿
素的元素,A正确;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叶绿素a比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高,C正确;植物主要的吸收峰在蓝紫光区和红光区,绿光吸收最少,反射多,所以叶片呈现绿色,D错误。答案:D2.解析:CaCO3可防止酸破
坏叶绿素,应在研磨时加入,A错误;即使菜叶剪碎不够充分,也不会明显影响研磨,且色素含量并没有减少,也可提取出4种光合作用色素,B正确;由于研磨时乙醇挥发,故为获得10mL提取液,研磨时应分次加入多于10mL无水乙醇,C错误;层析完毕后迅速记录结果的原因是叶绿素在光下容
易分解,而不是叶绿素条带会随溶剂的挥发而消失,D错误。答案:B3.解析: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一方面可能是绿叶放置时间过长,叶绿素分解了或研磨的不充分;另一方面可能是加入的溶剂过多,不会是分次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提取所致。答案:C4.解析:色素分离的方法:画好滤液细线的滤纸条
下端要插入层析液中不要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因为色素易溶于层析液中,影响实验效果;要盖上培养皿盖,防止层析液挥发,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等化学药剂都有挥发性,也会影响色素分离效果。答案:A5.解析:每个基粒都含有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类囊体由单层膜构成;叶绿体的基粒之间通
过膜状结构相连;基粒及类囊体扩大了膜的表面积,因此扩大了光合作用的反应面积。答案:D6.解析:根据图中曲线可知,甲分别位于蓝紫光区和红光区,乙位于蓝紫光区,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甲为叶绿素b,乙为类胡萝卜素。答案:D7.解析
: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是C、H、O、N、Mg,所以氮元素和镁元素是构成叶绿素分子的重要元素,A正确;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的薄膜,需要光合色素吸收光能,所以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存在于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薄膜上,B正确;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
紫光,所以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类胡萝卜素溶液,其吸收光谱在蓝紫光区有吸收峰,C正确;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越快,D错误。答案:D8.解析:(1)白光的光质较为均匀,好氧细菌主要分布在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的叶绿体周围。(2)通过螺旋状的叶绿体与好氧细菌的关
系可以看出进行光合作用的位置在叶绿体上,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而酶有的分布在类囊体膜上,有的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3)在C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光质,主要有红、绿、蓝三色光,而在红光和蓝光光点的好氧细菌远远多于绿光光点。答案:(1)细菌集中
在叶绿体周围O2(2)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类囊体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3)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红光和蓝光9.解析: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最宽和最窄的色素带分别是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a是蓝绿色,胡萝卜素是橙黄色,A错误;叶绿体中的色素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液泡中的色素可以溶
于水,因此若用纸层析法分离液泡中的色素,可用清水作为层析液,B正确;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可见光的吸收也有两个峰值,C错误;Mg元素是叶绿体中叶绿素的成分,D错误。答案:B10.解析:绿叶中的色素都只能吸收可见光,由于色素的含量不同,则书签上色素带宽度不同,A正确;滤液细线
是由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画成的,B错误;色素分离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C错误;色素带从上往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见光被分解后剩下1、2两条带,分别为橙黄色、黄色,D错误。答案:A
11.解析:层析液是由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的,层析液用来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需用无水乙醇,A错误;色素3的迁移率(Rf)为0.2,根据4种色素迁移率的大小可判断色素3表示叶绿素a,Mg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若植物体缺Mg
2+,色素3含量会减少,B正确;色素1表示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的是色素1,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的是色素1,C错误;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色素1表示胡萝卜素,色素2表示叶黄素,色素3表示叶绿素a,
色素4表示叶绿素b,能够吸收蓝紫光的有色素1、色素2、色素3和色素4,能够吸收红光的只有色素3和色素4,D错误。答案:B12.解析:第四条色素带是叶绿素b,在滤纸上扩散的最慢,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小,A正
确;第一条色素带对应的色素是胡萝卜素,其带宽比第二条色素带窄,B错误;第三条色素带对应的色素是呈现蓝绿色的叶绿素a,C错误;由于花青素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故用50%的乙醇提取色素时,其溶解度最小,如果采用圆形滤纸法分离色素,则最外一圈的色素为胡萝卜素,呈橙黄色,最内一圈的色素
为花青素,呈红色,D错误。答案:A13.解析:(1)方法A中,加二氧化硅的目的是有助于研磨得充分,同时还应添加一定量的碳酸钙以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2)方法A、B中,研磨后需静置一段时间的原因是使色素充分溶解在提取液中,以便于充分提取色素。(
3)①由柱形图及题意分析可知,实验中盐浓度范围应是盐碱地的盐浓度,以使结果更加真实可靠。②结果表明方法B得到的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方法A,因此提取色素较好的方法是方法B;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a.液氮处理能充分
破碎细胞释放叶绿素;b.低温能降低叶绿素的降解;c.时间短能降低叶绿素的降解;d.离心能减少叶绿素的损失等。答案:(1)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CaCO3)(2)充分提取色素(3)①盐碱地的盐浓度②方法B液氮处理能充分破碎细胞释放叶绿素低温能降低叶绿素的降
解(或时间短能降低叶绿素的降解,或离心能减少叶绿素的损失)14.解析:(1)色素不溶水,只溶于有机溶剂。但是有机溶剂大多有毒,所以应选择对人体无害的有机溶剂。(2)分析题中表格不难得出Y等于8.0,原因是pH是该实验的自变量,④到①pH逐渐增大且相邻两组的pH相差1.0,所以①组
的pH应该为8.0。(3)从表中信息可知,酸性条件下天然叶绿素色素容易被破坏造成食品失绿而影响品质。(4)该叶绿素粗产品来自植物,检测其中是否含有其他色素可用纸层析法。答案:(1)对人体无害的有机溶剂(食用酒精)叶绿
素溶于有机溶剂和应考虑溶剂对人体的影响(2)8.0实验中自变量的变化应有规律(如:差值为1.0)和应考虑酸碱性(pH)对叶绿体稳定性的影响(3)酸性由于叶绿素被破坏造成食品失绿而影响品质(4)纸层析法,其主要步骤:①制备滤纸
条,②画色素滤液细线,③用层析液分离色素,④观察色素带课后分层检测案201.解析:光反应场所是类囊体薄膜,但不能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类囊体,A错误;本题中无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物O2中的氧元素来自CO2,B错误;由于“类囊体置于
2,6二氯酚靛酚溶液中,对其进行光照,发现溶液变成无色,并有氧气释放”,所以本实验可以证明光反应能产生还原剂和O2,C正确;本实验中没有对照实验,得不出光合作用和叶绿体基质的关系,D错误。答案:C2.解析: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同时分解水产生O2和H
+。答案:C3.解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了氧气,而二氧化碳的消耗和葡萄糖的产生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答案:D4.解析:若NaHSO3溶液促进叶绿体中CO2的固定,则CO2被C5固定形成的C3增加,则消耗的C5增加,故C5的含量将减少,C
3的含量将增加,A错误;若NaHSO3溶液促进叶绿体中ATP的合成,则被还原的C3增多,消耗的C3增加,生成的C5增多,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C3的含量将减少,C5的含量将增加,B正确;若NaHSO3溶液抑制叶绿体中NADPH的
形成,则被还原的C3减少,生成的C5减少,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C3的含量将增加,C5的含量将减少,C错误;若NaHSO3溶液抑制叶绿体中有机物的输出,意味着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变慢,生成的C5减少,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C3的含量将增加,C5的含
量将减少,D错误。答案:B5.解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需要叶绿素和酶。答案:B6.解析:该实验为了排除原有有机物的干扰,需要经过24h“暗处理”消耗掉原有的有机物,A错误;碳酸氢钠可以提供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该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B正确;NaOH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目的是去除锥形瓶中CO2,C正确;锡箔纸处理组无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叶片无淀粉产生,D正确。答案:A7.答案:(1)光暗(2)叶绿素显微镜(3)小球藻X的油脂生产能力高于Y8.解析:高温使呼吸酶的活性增强,呼吸作用变强,消耗大量养
分,A正确;高温使气孔导度变小,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有机物合成减少,B正确;高温使作物蒸腾作用增强,植物易失水发生萎蔫,C正确;高温使作物叶绿素降解,光反应生成的NADPH和ATP减少,D错误。答案:D9.解析: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源于水的光解
,甲试管中没有H18O2,所以没有18O2;乙试管中有C18O2和C5,可得到C3;丙试管不含ATP、NADPH,所以得不到葡萄糖和淀粉;乳糖是动物细胞内合成的二糖。答案:B10.解析:将一株生长正常的小麦置于密闭容器
中,在适宜且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小麦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容器内CO2含量初期逐渐降低。说明初期小麦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之后CO2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D正确。答案:D11.解析:短期低浓度盐处理下植株的叶绿素含量有所
增加,可能是因为植株为抵抗不良外界环境产生了应激反应,A正确;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短期低浓度盐处理下植株的叶绿素含量有所增加,故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量都会增加,B错误;长期盐胁迫会导致植株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则植株叶肉细胞中类囊体薄膜上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吸收、
传递和转化的光能减少,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减少,导致暗反应减弱,C3的还原减弱,糖类等有机物的产量会下降,C、D正确。答案:B12.解析:分析表格可以得出:黑暗下释放CO2速率即植物细胞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与温度表现为正相关,A错误;该植
物30℃与35℃的真正光合速率都是6.5,故光合作用最适宜温度在30~35℃,呼吸速率35℃时最大且不一定是细胞呼吸的最适宜温度,故该植物光合作用对温度的敏感性比细胞呼吸高,B正确;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25℃,因为在此光照下有机物积累量最
多,C错误;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0℃的条件下,一昼夜净积累量=表观光合速率-夜间呼吸速率,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为(3.25-1.50)×12=21mg最多,D错误。答案:B13.解析:(1)图1中上部为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光反应,因
此甲为释放的产物氧气,下部为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而暗反应将其合成原料乙NADP+以及ADP和Pi运回至类囊体膜。植物体内,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以淀粉形式储存或以蔗糖形式运
输至各器官。相比于葡萄糖,用蔗糖作为运输物质的优点是蔗糖为非还原性糖较稳定。(2)由图可知,40%光强处理下的光合速率与100%光强处理相比,弱光下叶绿体中的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有利于弥补光照强度的减弱对光合
速率的影响。光照从15%光强度突然变为100%,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数量增多,三碳化合物还原速率加快,叶绿体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减少,会加快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三碳化合物合成速率增加。(3)图2柱
状图的纵坐标即为因变量——光合速率。在100%光强下,红叶李光反应足够,限制红叶李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暗反应的限制因素——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中CO2参与暗反应先被五碳化合物固定,产生三碳化合物,再被还原成糖类。C18O2中的18O若要进入O2中,需要先参与暗反应产生H182O,H18
2O再通过光反应产生含18O的氧气。答案:(1)O2NADP+、ADP和Pi蔗糖非还原性糖较稳定(2)弱光下叶绿体中的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有利于弥补光照强度的减弱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增大(3)光
合速率CO2浓度糖类C18O2参与暗反应产生H182O,H182O再通过光反应产生含18O的氧气14.解析:(1)分析题图b结果可知,培养10天后,A组叶绿素含量为4.2,C组叶绿素含量为4.7,原因可能是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的叶绿素,
以尽可能多地吸收光能。(2)比较图b中B1叶绿素含量为5.3,B2组的叶绿素含量为3.9,A组叶绿素含量为4.2;B1净光合速率为20.5,B2组的净光合速率为7.0,A组净光合速率为11.8,可推测B组的玉米植株总叶绿素含量为5.3+3.9=9.2,净光合速率
为(20.5+7.0)/2=13.75,两项数据B组均高于A组,推测B组可能会积累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因而生长更快。(3)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B组条件下是否能提高作物产量。该实验自变量为玉米遮光程度,因变量为作物产量
,可用籽粒重量表示。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故实验设计如下:实验材料:选择前期光照条件一致、生长状态相似的某玉米品种幼苗90株。实验方法:按图a所示条件,分为A、B、C三组培养
玉米幼苗,每组30株;其中以A组为对照,并保证除遮光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一致,收获后分别测量各组玉米的籽粒重量。结果统计:比较各组玉米的平均单株产量。分析讨论:如果B组遮光条件下能提高作物产量,则下一步需要探究能提
高作物产量的具体的最适遮光比例是多少。答案:(1)高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的叶绿素(2)糖类等有机物(3)光照条件A组遮光程度探究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的最适遮光比例是多少课后分层检测案211.解析: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增殖而繁殖,A正确;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开始,要经过细胞
的增殖和分化逐渐发育成为成体,B错误;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C正确;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相连续的过程,D正确。答案:B2.解析:该图中一个细胞周期是a+b或c+d,A正确;不同生物的c段时间
是不相同的,B错误;b是分裂期,主要完成核遗传物质的均分,C正确;d为分裂期,其中末期植物细胞中会形成细胞壁,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D正确。答案:B3.解析: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染
色单体数目为0,核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相等,均为28个(条)。答案:D4.解析: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有相关蛋白质及反应所需酶的参与,所以有核糖体的参与;在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答案:A5.解析:A、B、C、D四个图依次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末期高尔基
体的活动明显增强,以形成新的细胞壁。答案:D6.解析:蛋白质的含量、细胞器的数量和RNA会随细胞质分裂随机分配,数量(含量)很难保持不变,A、C、D不符合题意;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在亲子代之间完全相同,
B符合题意。答案:B7.解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像可观察到染色体、细胞壁,A错误、C正确;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而是一假想平面,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有丝分裂中期以及任何其他时期都不可能看到赤道板,B错
误;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核仁就逐渐解体消失了,所以不可能在有丝分裂中期看到核仁,D错误。答案:C8.解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与着丝粒数目是始终相等的,A错误;染色体复制前,染色单体数为0,染色体复制后一条染色体
上有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粒分裂后,染色单体又消失为0,染色体数目却始终不会为0,B正确;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只要存在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上含有一个DNA,此时DNA分子数目与染色单体数目始终相等,C错误;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DNA数=1∶1;经过染色体复制后,染色体数∶DNA数
=1∶2,D错误。答案:B9.解析:A~D分别是后期、前期、中期和末期。(1)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中,方框代表的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D是末期的细胞,中部的结构是细胞板。(2)图A是处于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有8条。(3)图B代表的时期属于前期。该时期的主要变化是染色体出现
,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纺锤体形成。(4)着丝粒一分为二发生于后期。答案:(1)细胞壁细胞板(2)8(3)前期染色体出现,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纺锤体形成(4)A10.解析:由题意知,ASURA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因此其合成场所为核糖体,合
成时期在分裂间期,①、②正确;该蛋白质的作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即与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与分开有关,③、④正确。答案:D11.解析:bc段染色体与核DNA的比值由1变为2,主要进行DNA复制
。答案:B12.解析:由分析可知,c表示G2、M期,发生着丝粒分裂的细胞处于c段,A正确;细胞内核仁解体、核膜消失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在c段内),B错误;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实验组加入抗癌药物,与对照组相比,处于a峰的细胞数下降,而c峰的细胞数上升,说明该药物可以将癌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中
的G2、M期,C正确;根据细胞周期分析可知,a峰表示G1期,b表示S期,c表示G2、M期,a段的细胞数目多说明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D正确。答案:B13.解析:图a细胞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内,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结构①是中心体,A正确;一开始
SAC蛋白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上,如果染色体与纺锤丝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SAC蛋白会很快失活,B正确;据图可知SAC蛋白与星射线和着丝粒的结合有关,C正确;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与纺锤体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就能激活APC,此时细胞进入分裂后期,D错误。答案:D14.解
析:M期细胞的染色体处于凝缩状态,M期细胞分别和G1、G2期细胞融合后,原G1、C2期细胞中染色质都出现了凝缩,说明M期细胞中存在能诱导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的调控因子,A正确;S期为DNA合成期,在S期进行的是DN
A分子的复制,S期细胞和G1期细胞融合后,原G1期细胞核中DNA进行复制,说明S期细胞中存在能诱导染色质DNA复制的调控因子,B正确;将S期细胞和G2期细胞融合后,原G2期细胞核中DNA没有启动复制,可能是因为G2期为DNA合成后期,处于G2期的细胞已经完成了DNA复制;M期为细胞分裂期,处于
M期的细胞已经完成了DNA复制,推测将M期细胞和S期细胞融合后,原M期细胞染色体DNA不会复制,C正确;由以上分析知,M期细胞中存在能诱导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的调控因子,将M期细胞和S期细胞融合,原S期细胞中染色质会出现凝缩,D错误。答案:D15.解析:图乙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该时期着丝粒分
裂后,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共有8条。由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两个DNA分子是由同一个DNA分子复制而来,所以两者的遗传信息是一样的。图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图甲的e~f,而图丙可以表示DNA复制结束之后着丝粒分裂之前的一段,即c~e段。答案:(1)8(2
)后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染色体数目加倍(3)⑥它们是由同一条染色体复制、分离后形成的(4)e~fc~e16.解析:(1)由于细胞体积越大,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即相对表面
积越小,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所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2)分析图乙可知,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F表示有丝分裂末期,C表示有丝分裂间期,D表示有丝分裂中期,E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因此C→E→D→A→B→F可以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3)图甲c到d段表示间期,即用丙图a段或f
段表示。此时DNA进行了复制,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目比为1∶2∶2。(4)由题知b试剂可以阻断细胞从间期进入分裂期,c试剂可以阻断着丝粒分裂,图中显示c试剂处理DNA第二个峰值更高,即用试剂c处理以后,出现更多DNA含量加倍的细
胞,表明更多细胞因为被试剂c阻断而无法完成后续的细胞分裂(一分为二的)过程,所以试剂c效果更好。(5)采用10倍浓度并延长处理时间,最后所得结果比低浓度处理更加接近对照组,推测可能是该试剂浓度过高时,对细胞产生较强毒性而导致细胞死亡。答案:(1)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或相对表面积)(2)C→
E→D→A→B→F(3)a或f1∶2∶2(4)c使用试剂c处理以后,出现更多DNA含量加倍的细胞,表明更多细胞因为被试剂c阻断而无法完成后续的细胞分裂(一分为二的)过程(5)该试剂浓度过高时,对细胞产生较强毒性而导致细胞死亡课后分层检测案221.解析: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和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的不同点;间期结束时,染色体数目不加倍;染色体加倍后平均分配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答案:D2.解析:无丝分裂过程中无染色体的变化和纺锤体的出现,但有染色体的复
制;经无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子细胞大小基本相同。答案:A3.解析:DNA分子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此时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染色体减半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此时DNA分子的数目也随之减半;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此时DNA分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染色体
的复制实质是指DNA分子的复制。答案:D4.解析:题干中a图为有丝分裂末期;b图为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c图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消失。答案:D5.解析:细胞分裂过程中始终观察不到染色体,说明其细胞分裂的方式可能是无丝分裂或细胞中无染色体。蛙的红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无丝分裂。大肠杆菌和发菜属于原
核生物,细胞中无染色体。答案:A6.解析: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能力较强,故观察有丝分裂时选用易获取且易大量生根的材料,A正确;选用染色体数目少易观察的材料有利于观察有丝分裂每一个时期的特点,B正确;选用解离时间短分散性好的材料,更利于观察细胞的染色体变化,C正确;细胞周期中,分裂
间期比分裂期占比更大,应该选用分裂间期细胞占比低的材料观察有丝分裂,D错误。答案:D7.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箭头所指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前一个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面上,C符
合题意;A为有丝分裂前期特点;B为有丝分裂后期特点;D为有丝分裂末期的特点。答案:C8.解析: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复制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完全分开;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数目倍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
粒排列在赤道板上。答案:A9.解析: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不到DNA;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中,间期、前期、中期染色体数目相等,均是后期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因此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约占细胞
周期的90%~95%,因此,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远远多于处于中期的细胞数目;洋葱根尖细胞经解离后死亡,故不能观察某个特定细胞的整个分裂过程。答案:B10.解析:(1)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2)由于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因此
视野中绝大多数细胞处在间期,该时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3)已知洋葱体细胞中含16条染色体,则有丝分裂后期含有32条染色体,对应于图中甲细胞,此时染色体数与DNA数的比值为1∶1。(4)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央会出现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
细胞壁。(5)由于用盐酸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所以该实验不能连续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答案:(1)染色(2)分裂间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3)甲1∶1(4)细胞壁(5)用盐酸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11.解析:根尖解离后需要先漂洗,洗去解离液后再进行染色,A错误;将已经染色的根
尖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后,用镊子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后需要用拇指轻轻按压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开,再进行观察,B错误;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后,再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此时为了使视野清
晰,需要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C正确;据图可知,分裂中期细胞位于左上方,故需要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将分裂中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D错误。答案:C12.解析:据图可知,细胞分裂间期,核DNA含量会加倍,在分裂末期后,核DNA含量减半;前期染色体散乱
分布,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加倍,末期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所以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显著的变化有核DNA含量和染色体行为及数量的变化,A正确;由图示信息可知,当细胞核体积增大到最大体积的一半时,D
NA的含量开始急剧增加,B正确;DNA合成发生在间期,因此利用药物抑制DNA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C错误;有丝分裂末期,核膜重现,一个细胞中出现两个细胞核,每个核中的DNA都与体细胞中核DNA相同,D正确。答案:C13.解析:图中
BC时期表示每条染色体中都含有两个DNA分子,所以包括了DNA复制之后,着丝粒分裂之前的所有时期,有前期、中期,但不包括后期;若图中曲线表示植物细胞,细胞板则出现在DE段,赤道板是一个假想平面,并不是细胞的真实结构;DE
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中含有一个DNA分子,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图中AB段表示间期,动物细胞中心粒的倍增发生在间期,倍增的中心粒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前期。答案:A14.解析:由题意可知MAD2蛋白监控单附着染色
体存在,正确排列的中期染色体上没有MAD2蛋白,故当所有染色体上的MAD2蛋白都消失后细胞才能进入分裂后期,A正确;用玻璃微针勾住单附着染色体,模拟施加来自对极的正常拉力时,细胞会进入分裂后期。可见细胞分裂能否
进入到后期与来自两极纺锤丝的均衡拉力有关,B正确;MAD2蛋白功能异常,细胞分裂监控缺失,不会停止在分裂中期,能继续分裂,C错误;癌细胞的染色体排布异常时仍然能继续分裂,可能与监控缺失有关,D正确。答案:C15.解析:(1)制
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剪取根尖,放入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中解离3~5min,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将根尖放入清水中漂洗10min;用甲紫溶液对根尖染色3~5min,压片后制成装片。为更加清晰地观察计数染色
体,应选取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2)染色体发生断裂后,没有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不能被纺锤丝牵引,在有丝分裂末期核膜重建后,会被遗留在细胞核外,而成为微核。根据以上分析可知,K2CrO4溶液对有丝分裂
和产生微核的影响依次是抑制和促进。答案:(1)解离甲紫中(2)纺锤丝末抑制促进16.解析:(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有丝分裂周期中,S期与M期之间隔着G2期,因而最快检测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的时
间就是G2期经历的时间(2.2h)。M期为1.8h,故再经过4h被标记的M期细胞数占M期细胞总数的100%。(3)加入过量胸苷后,只有处于S期的细胞被抑制;刚结束S期的细胞,经过G2、M、G1期再次到达S期后受到抑制,经历的时间为2.2+1.8+3.4=7
.4(h)。其他各期细胞达到S期的时间均短于该时间,故加入胸苷7.4h后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4)小鼠肠上皮细胞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为1.8÷15.3×100%≈11.8%;蛙肠上皮细胞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为3.9÷24×100%=16.25%
。观察染色体形态变化主要是观察分裂期的细胞,而分裂期细胞数目与其所占细胞周期的时间的比例呈正相关,因此选蛙肠上皮细胞作为观察材料更合适。答案:(1)中心粒星射线(2)2.2100%(3)7.4(4)蛙课后分层检测案231.解析:特异性蛋白合成的实质在于基因选
择性的表达,因此,看某细胞是否已发生分化,关键看细胞的特异性蛋白质是否合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特异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作用,C正确。答案:C2.解析:细胞分化的过程即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答案:D3
.解析:由图可知,A是精子、C是肌细胞、D是神经细胞,三者均是已分化的细胞,丧失了分裂能力;而B所示的细胞从形态上看,仍处于原始状态,没有分化,可连续分裂,具有细胞周期。答案:B4.解析:A表示细胞生长;B表示细胞增殖;C表示受精作用的过程;D表示细胞的分化。答案:D5.解析:细胞分化会形
成各种细胞,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组织和器官,而细胞增殖仅是细胞数目增多。答案:D6.解析:分化后的不同细胞蛋白质种类部分不同,部分相同。答案:B7.解析:胰岛细胞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基因选择性表达使其只产生胰岛素,不产生血红蛋白。答案:B8.解析
:a过程表示细胞生长,该过程中细胞体积增大,细胞体积变大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变小,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降低,A错误;b、c过程分别是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增殖是细胞分化的基础,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C正确;细
胞分化一般是不可逆的,所以正常情况下三种血细胞不会再变成细胞③或④,D正确。答案:A9.解析:(1)高等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2)细胞体积增大、数目增多,经历了细胞生长、细胞分裂过程。(3)由②到③,由于细胞分化,细
胞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发生了稳定性的差异,细胞的这种变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答案:(1)受精卵(2)细胞生长细胞分裂(3)细胞分化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选择性表达10.解析:肝细胞和肌细胞是经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它们的形态、生理功能均存在差异,但核DNA序列
相同,A错误;体细胞克隆猴实验只能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B正确;白血病患者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白细胞,可通过骨髓移植治疗,C错误;人体中大多数乳腺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失去分裂和分化能力,D错误。答案:B11.解析:血红蛋
白只存于红细胞中。答案:B12.解析:肌肉细胞已经高度分化,失去了分裂和分化能力,因此生物3D打印技术中的“生物墨汁”不能用肌肉细胞替代,A错误;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利用干细胞培育出所需人体器
官,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在培育器官的过程中,通过技术引导可以影响细胞分化的方向,C正确;在培育器官的过程中,会发生细胞的分裂、分化等,D正确。答案:A13.解析:大多数神经干细胞处在分裂间期,而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神经细胞的相等,A错误;神经干细胞发育成功能正常的神经
细胞,并没有发育成完整的个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植入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和注射3K3AAPC化合物的浓度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是否移植神经干细胞和是否注射3K3AAPC化
合物,C错误;神经干细胞发育为神经细胞是细胞分化的过程,该过程中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数量发生稳定性改变,如出现能识别神经递质的蛋白质等,D正确。答案:D14.解析:(1)一氧化氮降低了VSMC膜上Ca2+
运输蛋白的活性,会导致进入细胞内的Ca2+减少;依题意,Ca2+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需载体,故为协助扩散。(2)内质网负责对蛋白质进行初加工,内质网功能紊乱后,堆积未折叠蛋白,说明这些蛋白没有形成正确的空间结构,不能行使正常功能。(3)通过表格可知:用同型半胱氨酸对体外培养的小鼠
成熟分化型VSMC处理与否,可使成熟分化型VSMC在形态、相对增殖能力和相对迁移能力发生不同的变化,一般来说,分裂能力较强的细胞,分化程度较低,由此可见同型半胱氨酸导致VSMC分化程度降低,功能紊乱。(4)已知血管保护药物R对VSM
C没有直接影响,但可改善同型半胱氨酸对VSMC的作用。以小鼠VSMC为材料,在细胞水平研究上述作用时应采用对照实验的原则,所以应分成三组实验进行,即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和R+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分别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去培养等量的VSMC,观察三组细胞分化相关指标的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每组内设三个重复实验,其目的是减少随机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答案:(1)减少协助扩散(2)空间结构(3)降低(4)对照组R+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减少随机误差15.解析:(1)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是通过分裂分
化过程实现的,细胞分化的实质是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胶原纤维、纤维连接蛋白的实质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2)外泌体是由细胞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囊泡,囊泡也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
和蛋白质。(3)①实验一: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第2和3组的小鼠作用效果相同,伤口直径小,瘢痕小,αSMA表达量小;推测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外泌体加快创面愈合。②从第6组去除外泌体和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基+缓冲液,可以看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比第5组低,划痕距离增大,所以综合实
验一、二,可以看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作用是:加快创面愈合,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变(或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变)。(4)外泌体中含有多种物质,确定外泌体中发挥作用的关键物质的实验思路是:将外泌体中的物质分离
,分别观察它们的作用。答案:(1)分裂分化(或分化)基因选择性表达内质网和高尔基体(2)蛋白质和脂质(或蛋白质和磷脂)(3)①外泌体②加快创面愈合,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变(或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变)(4)将外泌体
中的物质分离,分别观察它们的作用课后分层检测案241.解析:生长、分化和分裂的细胞,各项生命活动旺盛,只有处于衰老的细胞的多种酶活性降低,代谢缓慢。答案:C2.解析:衰老和凋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在健康的成人体内,每天有一定数量的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细胞的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是受机体基因组调控
的细胞的正常死亡;白化病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缺少合成酪氨酸酶的基因引起的;胚胎发育期细胞的衰老并不代表机体的衰老,从整体上看,个体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答案:A3.解析:脑细胞因缺血而死亡,是由于外因引起的一种非生理性的不正常死亡,属于细胞坏死。答案:D4.解析:
受外来因素干扰,细胞提前结束生命的现象为细胞坏死,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即细胞凋亡。A、B、D均属于细胞坏死,只有C为程序性死亡即细胞凋亡。答案:C5.解析: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
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答案:D6.解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它有严格的遗传机制,因此是自动的、正常的生理过程;而细胞坏死是病理性刺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是被动的;细胞坏死有急性的
也有慢性的,而细胞凋亡没有这样的区分。答案:D7.解析:胎儿的手发育过程中有细胞凋亡发生,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A正确;细胞凋亡实现了机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故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B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
属于细胞凋亡,对机体是有积极意义的,C错误;细胞坏死的过程是细胞的非正常死亡过程,不存在基因的调控,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D正确。答案:C8.解析:(1)凋亡诱导因素往往来自膜外,通常需要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行信号
转导。因此X指的是受体,X极有可能分布在细胞膜上。(2)细胞凋亡过程中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主要破坏DNA分子中的部分磷酸二酯键,形成较小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而蛋白酶则能够破坏特定蛋白质中部分肽键,形成多肽,使蛋白质失活。这些酶原本贮存在溶酶体中(溶酶体中存在很多水解酶)。(3)细
胞骨架能维持细胞的形态,执行凋亡的细胞因细胞骨架被破坏从而导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结构解体、细胞体积缩小、与周围的细胞脱离,并逐步形成数个被膜结构包裹的凋亡小体,最终由吞噬细胞将凋亡的细胞清除。答案:(1)受体/特异性受体细胞膜(2)磷酸二酯键多肽溶酶体(
3)细胞骨架吞噬细胞9.解析: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凋亡后,其功能丧失且不可恢复,A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程序性死亡,B、C错误;由题意可知,激活蛋白激酶PKR,可诱导被病毒感染
的细胞发生凋亡,故PKR激活剂可作为潜在的抗病毒药物加以研究,D正确。答案:D10.解析:人体造血干细胞来源于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因此人体造血干细胞中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A错误;由题意可知通过调控RIP3的合成可以调控细胞死亡的方式,同时抑制RIP3的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坏死因子诱
导的细胞凋亡转换为细胞坏死的过程,B、C正确;该研究结果证明细胞坏死与RIP3蛋白激酶有关,即与RIP3基因表达有关,D正确。答案:A11.解析: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生新的自由基,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继续攻击磷脂分
子导致细胞遭受更多的损伤,A正确;由图可知,处理1~11d中,三组中极端高温组产生自由基的速率最快,大量的自由基生成会导致细胞衰老加速,而细胞衰老会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错误;由图可知,正常温度组也
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的产生会导致细胞衰老,说明正常温度下细胞也会衰老,C正确;由图可知,处理1~11d中,中度高温组和极端高温组产生自由基的速率随着在高温中的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强,这说明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会产
生更多的自由基,从而导致细胞衰老的速率增大,D正确。答案:B12.解析:染色体复制后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因此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或4个端粒,A正确;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端粒内正常的DNA序列受到损伤、细胞活动渐趋异常,最
终导致细胞衰老,而不是端粒中含有与细胞衰老有关的基因,B错误;由题干分析可知,癌变的细胞在细胞分裂时端粒可能不会缩短,因而癌细胞能无限增殖,C正确;当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因此端粒对染色体中的基因起着
保护作用,D正确。答案:B13.解析:Fas蛋白是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不是信号分子,Fas配体属于化学凋亡诱导因子,A错误;Fas配体是T细胞产生的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Fas蛋白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若控制Fas蛋白合成的基因突变而引起Fas蛋白结
构改变,则Fas配体将不能发挥凋亡信号分子的作用,从而不能启动细胞内的凋亡程序使靶细胞发生凋亡,C错误;癌变细胞能无限增殖,是因为对各种凋亡诱导因子敏感性低,不能启动癌细胞中的凋亡程序所致,D错误。答案:B14.解析:①是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表明细胞凋亡具有
特异性,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细胞被吞噬前,经过基因的调控,已经主动死亡,所以②过程不能证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的过程,C错误;
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本来就有的,通过控制细胞的凋亡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D正确。答案:C15.解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被动死亡,因此脑缺血所导致的神经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2)干细胞的主
要特点是分裂能力强,全能性高,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甚至完整个体的潜能。M可通过增殖来增加细胞的数量,通过分化来增加细胞的种类。(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M的线粒体转移对N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基是否含有M线粒体以及脑神经
细胞是否正常。①第3组为正常对照组,则培养的应该是正常脑神经细胞。②第3组的ATP水平属于正常水平,则第1组神经细胞内ATP水平高于正常水平;第2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③根据上述实验可知M的线粒体转移可提高N的ATP水平,由此可推测M对脑缺血损伤后恢复的可能作用机制为M的线粒体可
转移到脑缺血神经细胞中,增加损伤细胞中线粒体数量,使有氧呼吸加强产生更多ATP,为修复损伤细胞提供充足的能量。答案:(1)细胞坏死(2)分裂能力强,全能性高,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甚至完整个体的潜能增殖和分化(3)①正常脑神经细胞②高于对照③M的线粒体可转移到脑缺血神经
细胞中,增加损伤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使有氧呼吸加强产生更多ATP,为修复损伤细胞提供充足的能量16.解析:(1)从实验Ⅰ可以看出,随着生物体年龄增长,细胞增殖代数减少,即细胞分裂能力减弱。(2)实验Ⅱ中生物物种不同,细胞分裂能力不同,且物种寿命越长,其体细胞分裂次数越多。(3)
实验Ⅲ中年轻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核的年老细胞融合所得重组细胞分裂活动较强,而年老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核的年轻细胞融合所得重组细胞分裂活动减弱,说明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4)根据实验Ⅰ、Ⅱ、Ⅲ可知,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有生物的年龄、物种和细胞核等。答案:(1)减弱(2)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特异性有
关,一般寿命越长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3)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4)生物的年龄、物种和细胞核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