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2)页,1.26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fb7f3cef1d8c26b7bb758cc11296d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3月教学质量检测高一生物学一、选择题1.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拟核B.能引起人类免疫反应C.具有核酸D.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答案】A【解析】【分析】新冠病毒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人
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详解】A、拟核是原核生物细胞内的结构,病毒没有拟核,A错误;B、新冠病毒作为抗原,可以引起人的免疫反应,B正确;C、新冠病毒是RNA病毒,具有核酸
(RNA),C正确;D、病毒没有独立的存活能力,必须借助于宿主细胞,D正确。故选A。2.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都有核糖体B.蓝藻和衣藻都有叶绿体C.草履虫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发菜和菠菜都属于自养生物【答案】B【解析】【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细胞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详解】A、大肠
杆菌和枯草杆菌都是原核生物,都含有核糖体,A正确;B、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B错误;C、草履虫是真核生物,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正确;D、发菜是蓝藻的一种,菠菜是绿色植物,两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是自养生物,D正确。
故选B。3.新疆马奶酒是酵母菌和乳酸菌共同发酵的产品,对这两种菌的叙述,不正确...是()A.均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B.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C.均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D.均在发酵过程中增殖【答案】A【解析】【分析】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具有以核膜为
界限的细胞核。【详解】A、乳酸菌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错误;B、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B正确;C、原核细胞核真核细胞内均有核糖体,均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C正确;D、发酵过程及微生物的细胞呼吸过程,均
在发酵过程中增殖,D正确。故选A。4.下图是由280个氨基酸组成的某蛋白质结构图,二硫键(-S-S-)是蛋白质中连接两条肽链之间的一种化学键。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A.该蛋白质至少有3个游离的羧基B.该蛋白质至少有280种氨基酸C.形成该蛋白质的过程中脱去了278个氧
原子D.该蛋白质的功能由氨基酸的数量和种类两方面决定【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由280个氨基酸组成的某蛋白质的结构图,该蛋白质分子由3条肽链组成,这3条肽链之间通过二硫键“-S-S-”连接,且其中有一条肽链是环状肽链。【详解】A
、该蛋白质由3条肽链组成,其中有两条是链状肽链和一条环状肽链,而每条链状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羧基,因此该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2个游离的羧基,A错误;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最多有21种,B错误;C、该蛋白质合成时脱去水分子数目=280-2=278个,水分子的化学组成是H2O,故形成该蛋白质的过程中脱
去了278个氧原子,C正确;D、该蛋白质的功能由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四方面决定,D错误。故选C。5.若人体的肌细胞中含有X种核苷酸;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中含有Y种碱基,则X和Y分别为()A.8、4B.4、4C.8、5D.4、5【答案】A【解析】【分析
】核酸包括DNA和RNA,组成DNA的核苷酸有四种,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有四种,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尿嘧啶脱氧
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细胞中含有DNA和R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详解】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以DNA为遗传物质,含有4种碱基;人体的肌细胞中含有DNA和RNA,共有8种核苷酸,故X=8,Y=4。A正确,BCD错误。故选A。6.烧仙草是我国南方
的传统特色饮品,制作烧仙草时使用的食材有仙草、鲜奶、蜂蜜、蔗糖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烧仙草中的蔗糖在消化道内会被分解B.鲜奶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时可被水解成氨基酸C.烧仙草中含有蜂蜜和蔗糖,长期大量饮
用易导致肥胖D.若烧仙草与班氏试剂反应呈砖红色,表明该饮料中含有葡萄糖【答案】D【解析】【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
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详解】A、蔗糖为二糖,不能直接被人体细胞吸收,需要在消化道内经过相关酶的催化分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A正确;B、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鲜奶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时在
相关酶的催化下可被水解成氨基酸,B正确;C、因糖类能大量转化为脂肪,故长期摄入大量糖类,可能会导致肥胖,烧仙草中的蜂蜜和蔗糖也不例外,C正确;D、若烧仙草与班氏试剂反应呈砖红色,表明该饮料中含有还原糖,但不一定是葡萄糖,D错误。故选D。7.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建模”方法表示微观物质的结构,
图中1~3分别表示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大分子有机物,每种有机物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组成单位。则下图中1~3可分别表示()A.多肽、RNA、淀粉B.DNA、RNA、纤维素C.DNA、蛋白质、糖原D.核酸、多肽、糖原【答案】A【解析】【分析】图中每个小单位可认为是单
体,然后由单体聚合形成多聚体,即图中三种物质都属于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题干中“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有机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植物特有的多糖为淀粉和纤维素。【详解】图1中,单体具有很多不同的形状,这些不同的单体只能表示20种氨基酸,因此图1可能表示蛋白质或者是多肽;
图2中,有圆形、方形、六边形、菱形四种不同的单体,并且该有机物是单链的,因此它可以表示RNA分子的四种核糖核苷酸;图3中,只有圆形一种单体,最可能表示的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而植物细胞中的多糖有淀粉和纤维素。综合三幅图,图1~3可分别表示蛋白质或多肽、RNA、淀粉或纤维素,A正确,B
CD错误。故选A。8.2022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Groundwater-MakingtheInvisibleVisible”。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探索外星空间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中,科学家始
终把寻找水作为关键的一环,这是因为许多生化反应要在水中进行B.水是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C.种子储存前,晒干是为了减少自由水含量,降低种子的代谢速率,以延长寿命D.水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水在细胞中以
两种形式存在:(1)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2)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
需要有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详解】A、新陈代谢必须以水作为媒介,在探索外星空间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中,科学家始终把寻找水作
为关键的一环,这是因为许多生化反应要在水中进行,A正确;B、细胞鲜重中绝大多数都是水,水是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B正确;C、自由水含量较多,细胞新陈代谢越快,种子储存前,晒干是为了减少自由水含量,降低种子的代谢速率,以延长寿命
,C正确;D、水不能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D错误。故选D9.在人体中既是细胞膜的成分,又可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的物质是()A.维生素DB.磷脂C.胆固醇D.脂肪【答案】C【解析】【分析】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1)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
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2)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3)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
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A、维生素D能有效的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A错误;B、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
重要成分,但不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B错误;C、胆固醇既是在人体中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还是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正确;D、脂肪的主要功能是储能,此外还有保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D错误。故选C。10.研究发现许多病毒存在糖蛋
白,其中一些糖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从而使病毒识别并侵入宿主细胞。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A.一定的空间结构B.选择透过性C.屏障作用D.信息交流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膜的功能为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病毒表面的糖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使病毒能够识别并侵入宿主细胞,该过程涉及病毒糖蛋白与受体的识别和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如图为动、植物细胞亚
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与a有关B.图的下半部分可以表示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C.动物细胞在清水中会涨破,是因为没有结构iD.是否具有h不能作为确定植物细胞的标志【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涉及的细胞结构有a中心体,b线粒体,c高尔基体,d
细胞膜,e叶绿体,f核糖体,h液泡,i细胞壁;其中图的上半部分为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下半部分为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详解】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与a中心体有关,A正确;B、图的下半部分有e叶绿体结构,不
可以表示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B错误;C、动物细胞在清水中会胀破,是因为没有i细胞壁的保护,C正确;D、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h大液泡,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小液泡,因此是否具有液泡不能作为确定植物细胞的标志,D正
确。故选B。12.观察如图所示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1为染色质,是遗传物质的载体B.图中2为核膜,是一种双层膜C.图中3为核孔,是DNA和蛋白质进出的通道D.图中4为核仁,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仁较大【答案】C【解
析】【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即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图中1为染色质,染色质的组成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载体,A正确;B、图中2为核膜,是一种双层膜的结构,B正确;C、图中3为核孔,核孔是蛋白质和RNA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核孔也具有选择性
,如DNA不能通过核孔,C错误;D、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仁较大,核孔较多,体现了生物学中的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D正确。故选C。13.当病原微生物入侵到人体后,吞噬细胞会伸出伪足,包裹病原微生物形成吞噬体,吞噬体与内部呈酸性环境的溶酶体
融合,在各种酸性水解酶的作用下,将病原微生物分解,而未被分解的底物形成残余小体,并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溶酶体合成的酸性水解酶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才有活性B.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若细胞质基质的pH约为7.2
,则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D.在次级溶酶体中,底物分解形成的产物,部分可被机体的细胞再利用【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吞噬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将病原微生物吞入细胞内,形成的吞噬体与初级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内的各种水解酶发挥作用将
病原微生物分解。溶酶体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高尔基体加工成熟的蛋白通过分类形成囊泡,成为初级溶酶体。【详解】A、溶酶体的酸性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分类形成初级溶酶体,A错误;B、吞噬体与溶酶体都具有膜结构,二者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
正确;C、溶酶体内的酶为酸性水解酶,说明溶酶体内的环境为酸性环境,即H+浓度较高,若细胞质基质的pH约为7.2,则H+进入溶酶体为逆浓度梯度,其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D、在次级溶酶体中,病原微生物被分解形成的产物,有用的部分可被
机体的细胞再利用,无用的废物则会被排出,D正确。故选A。【点睛】14.将一个从清水中取出的成熟植物细胞放入某种溶液中,其原生质层对细胞壁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1时刻与t2时刻水分子
的渗透方向不同B.t3时刻与t0时刻相比细胞液浓度提高C.t1-t2时间内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D.细胞失水只发生在t0-t1,吸水只发生在t2-t3【答案】D【解析】【分析】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原生质层对细胞壁的压力减小;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原生质层对细胞壁的压力逐渐增大。【详解】A、t1时刻水分子渗透方向为细胞液到细胞外液,原生质层对细胞壁的压力逐渐减小;t2时刻水分子渗透方向为细胞外液到细胞液,原生质层对细胞壁的压力逐渐增大,A正确;B、t3时刻细胞吸水对细胞
壁的压力大于t0时刻,即t3时刻与t0时刻相比细胞液浓度提高,B正确;C、t1-t2时间内,原生质层对细胞壁的压力为0,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的状态,C正确;D、t1-t2时间内,也有一段时间处于失水状态,还有一段时处于吸水状态,D错误。故选D。15.将甲、乙两种植物的块茎切成形状、大
小相同的细条,分别置于质量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中,对其失水量进行测量后绘制了如下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与图相关细胞的原生质层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B.由图推知甲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乙植物细胞液浓度C.4min
时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外界溶液的渗透压D.随细胞失水量增加ATP的消耗量逐渐增多【答案】D【解析】【详解】据图分析,甲、乙在质量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失水量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因此相关细胞的原生质层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A正确;据图分析
可知,甲的失水量大于乙,说明甲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乙植物细胞液浓度,B正确;4min时,细胞仍然在失水,说明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外界溶液的渗透压,C正确;水分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1
6.如图是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时得到的显微照片,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细胞此时细胞液浓度可能大于、小于或者等于外界溶液浓度B.该实验中,需先后在显微镜下多次观察以进行前后对照C.若将30%的蔗糖溶液改为一
定浓度的氯化钾溶液,则细胞可能发生先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的现象D.图中细胞呈现紫色的是细胞液,若改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答案】D【解析】【分析】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
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详解】A、图示细胞为质壁分离状态,下一刻可能为继续分离、也可能为复原,也可能保持该种状态,
故此时细胞液浓度可能大于、小于或者等于外界溶液浓度,A正确;B、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先后用低倍观察三次,第一次观察正常细胞,第二次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第三次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形成自身前后对照,B正确;C、
若将30%的蔗糖溶液改为一定浓度的氯化钾溶液,由于初始的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故细胞会失水,发生质壁分离,随后由于钾离子和氯离子能进入细胞,则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会吸水,会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的现象,C正确;D、图中细
胞呈现紫色的是细胞液,若改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也会发生质壁分离,只是细胞液没有颜色,D错误。故选D。17.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叙述错误的是()A.磷脂分子的尾部是其疏水端,头部是亲水端B
.蛋白质在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的分布不对称C.利用荧光标记法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膜蛋白和磷脂分子在膜中具有相同的流动速率【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
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详解】A、磷脂
分子的尾部是其疏水端,头部是亲水端,A正确;B、部分蛋白质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部分蛋白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部分蛋白质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在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的分布不对称,B正确;C、利用荧光标记法将小鼠细胞膜和人细胞膜上
的蛋白质做标记,可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C正确;D、膜蛋白和磷脂分子在膜中流动速率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D。18.如果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他条件不变,某种物质的运输被明显抑制,下列分析一定不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可能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B.该物质可能是K+C.该物质可能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D.该物质可能酒精【答案】D【解析】【分析】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他条件不变,某种物
质的运输被明显抑制,说明该物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可能是协助扩散,也可能是主动运输。【详解】A、结合题干分析,只能得出需要载体蛋白的信息,不一定的主动运输,A正确;B、K+进出细胞可能是主动运输,也可能是协助扩散,B正确;是C
、据以上分析,运输方式可能是协助扩散,C正确;D、酒精进出细胞的方式为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D错误。故选D。19.外泌体是一种由活细胞分泌的小囊泡,其包裹着蛋白质和RNA等物质。外泌体在特定的细胞间发挥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
作用。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外泌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外泌体可通过靶细胞膜上的特定位点与靶细胞膜识别并融合,将内容物转运进靶细胞B.外泌体对靶细胞的特定调节功能与产生外泌体的细胞类型有关C.外泌体的形成过程会消耗
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D.外泌体通过细胞膜的过程需要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协助【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可知,“外泌体”中含有大量与来源细胞相关的核酸和特异性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详解】
A、外泌体”可通过外膜上的特定位点与靶细胞膜识别并融合,可参与来源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将内容物转运进靶细胞,A正确;B、结合题意“外泌体在特定的细胞间发挥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作用”可知,外泌体对靶细胞的特定调节功能涉及信
息传递,其调节功能产生外泌体的细胞类型有关,B正确;C、外泌体的形成过程涉及胞吞过程,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外泌体膜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胞吐,该过程借助膜的流动性,不需要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协助,D错误。故选D。20.在“探究不同温
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和pH值分别属于()A.自变量和因变量B.因变量和无关变量C.自变量和无关变量D.自变量和自变量【答案】C【解析】【分析】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就是实验者想要探究的量,如“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
,温度是自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改变而改变的量,如“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酶活性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属于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但是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量,如“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中,底物的浓度、底物的量、PH值、酶的量等。无关变量一般要遵循等量性原则。【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在“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属于自变量,因变量是酶活性,人而PH值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求相同且适宜,C正确。故选C。【点睛】二、综合题21.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
最常用的实验仪器,下图中7mm、0.5mm表示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表示显微镜的_____镜。(2)图2表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图3表示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①要仔细观察细胞核的形态时,显微镜的
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_____(填字母)。②显微镜目镜为15×、物镜为10×时,视野被相连的96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数为_____个。(3)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位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
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到视野中央仔细观察。①中间亮的黑边圆圈是_____。②换高倍镜观察前,要将黑边圆圈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_____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答案】(1)物(2)①.b、c、A②.6(3)①.气
泡②.右上方③.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倒像【解析】【分析】1、物镜有螺纹,而目镜无螺纹,且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呈正相关,即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长短与放大倍数成相反关系,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倍数与装片的距离是相反关系,即距离越大,放大倍数越小。因此图1是物镜,且甲是低倍
镜,乙是高倍镜;图2中,a和b是目镜,且a是低倍镜,b是高倍镜,c、d是物镜,c是高倍物镜,d是低倍物镜;图3中A中物镜与装片的距离最近,说明放大倍数最大。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
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3、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小问1详解】图1中的镜头有螺纹,表示显微镜的物镜。【小问2详解】要仔细观察细胞核的形态时,应使用高倍镜,所以显微镜
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b、c、A;物镜转换为40×后,则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各放大4倍,因此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数为96÷4÷4=6(个)。【小问3详解】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视野中的黑边圆圈是制作装片时产生的气泡;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像,而气泡
位于视野右上方,所以换高倍镜观察前,需将标本移到视野的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点睛】本题较简单,属于考纲中应用层次的考查,考查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准确辨别物镜和目镜中的高倍镜,以及高倍物镜与切片的距离;识记显微
镜的成像原理以【及高倍镜使用的操作步骤。22.某种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可以作为药物来使用,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如图是该脑啡肽的结构式,请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一个脑啡肽的氨基酸数目是_____
_个;氨基酸之间通过______(结构名称)连接;这些氨基酸脱水缩合生成的水分子数目是______个。(2)构成脑啡肽的氨基酸结构通式是________;共有_______种氨基酸参与脑肽构成;这些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_______不同。(3)若上图中
的氨基酸顺序发生了改变,它_______(填“具有”或“不具有”)脑啡肽的功能。这是因为________(4)脑啡肽可以通过_______(填“皮下注射”、“口服”或“皮下注射和口服”)进入人体发挥作用,这是因为
_________。【答案】(1)①.5②.肽键③.4(2)①.;②.4③.R基(3)①.不具有②.蛋白质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4)①.皮下注射②.多肽口服会在消化道中水解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从而失去作用【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脑啡肽的结构简图,该化合物含有4个
肽键、5个R基分别为-CH2-C6H4OH、-H、-H、-CH2-C6H5、-CH2-CH(CH3)2。【小问1详解】脑啡肽中有4个肽键,所以构成一个脑啡肽分子的氨基酸数目是5个;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由5个氨基酸参与脱水缩合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目是
5-1=4个。【小问2详解】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由于组成脑啡肽的5个氨基酸的R有2个相同,所以脑啡肽是由4种氨基酸构成的;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不同。【小问3详解】由于蛋白质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若图中的氨基酸顺序发生了改变
,则它不具有脑啡肽的功能。【小问4详解】由于多肽会在消化道中水解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从而失去作用,所以脑啡肽作为药物不可以口服,只能皮下注射。【点睛】本题结合脑啡肽的结构简式,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知识,考生识记氨
基酸的结构通式、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和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23.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图示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其中COPI、COPⅡ是具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
在甲、乙之间的运输。(1)细胞中某些由核基因编码的多肽会在甲_____(细胞器名称)中折叠成为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并通过图中COPⅡ沿_____(填“甲→乙”或“乙→甲”)的方向运输,经乙_____(细胞器名称)分选后以囊泡形式分泌
出细胞。无论COPI、COPⅡ还是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的移动都离不开_____(细胞器)提供的能量。(2)在甲中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在甲中大量积累,此时细胞会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减少蛋白质合成,或增加
识别并降解错误折叠蛋白质的相关分子,进行细胞水平的调节。若定位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乙中,则图中的_____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3)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的特点。该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为胰岛素,可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膜上的____
_结合,影响细胞的功能和代谢,这是细胞膜完成_____功能的分子基础。【答案】(1)①.内质网②.甲→乙③.高尔基体④.线粒体(2)COPI(3)①.流动性②.特异性受体③.信息交流【解析】【分析】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
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的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
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题图分析,图中甲是内质网,乙是高尔基体。【小问1详解】结合图示可知,细胞中某些由核基因编码的多肽会在甲内质网中折叠成为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并通过图中COPⅡ沿“甲→乙的方向运输,到达乙高尔基体后,与高尔基体的膜发生融合,经高尔基体分选后以囊泡形式分泌出细胞,从而实现
了分泌蛋白的分泌,COPI、COPⅡ和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的移动都离不开线粒体提供的能量,因为线粒体是细胞中的动力工厂。【小问2详解】在甲内质网中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在甲中大量积累,此时细胞会通过
改变基因表达减少蛋白质合成,或增加识别并降解错误折叠蛋白质的相关分子,进行细胞水平的调节。若定位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乙中,则图中的COPI可以将其运送回内质网,再到内质网中进行二次加工或分解,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小问3详解】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完成,即该过程反映了生物膜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该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若为胰岛素,则胰岛素可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对相应的靶细胞的代谢做出调节,胰岛素需要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特
异性受体结合进而实现对靶细胞的功能和代谢的调节,这是细胞膜完成信息交流功能的分子基础。【点睛】熟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激素调节的特点及其结构基础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24.囊性纤维化是一种
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导致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如图表示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1)图中所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氯离子跨膜运输能正常进行的前提之一是膜上_____结构正常。(2)在正常细胞内,氯离子在CFT
R蛋白的协助下通过_____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_____,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3)人工合成的仅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球状结构称为脂质体,所有带电
荷的物质(离子、分子)不论其大小如何,都很难通过脂质体。缬氨霉素是一种化学本质为十二肽的抗生素,若将它插入脂质体的脂双层内,可使K+的运输速度提高10000倍,但却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率,由此可以得出:①_____;②
_____。【答案】(1)①.流动镶嵌②.磷脂双分子层(2)①.CFTR蛋白②.主动运输(3)①.加快缬氨霉素的功能②.类似于载体载体,能大大提高物质运输速率【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
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功能异常的CFTR蛋白不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导致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不断积累。【小问1详解】图中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基本
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氯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CFTR蛋白)参与,并消耗能量,所以氯离子跨膜运输能正常进行的前提之一是膜上CFTR蛋白结构正常。【小问2详解】在正常细胞内,氯离子在CFTR蛋白的协助下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转运至细胞外;扩散取决于浓度差,浓度差越大,扩散越快,
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细胞内外浓度差增大,导致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加快,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小问3详解】根据“缬氨霉素是一种十二肽的抗生素,若将它插入脂质体的脂双层内,可使K+的运输速度提高100000倍”可知,载体能
大大提高物质运输速率;根据“缬氨霉素可使K+的运输速度提高100000倍,但却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率”可知,缬氨霉素的功能类似于载体。【点睛】本题结合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图解
,考查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影响因素,能根据图中和题中信息答题。25.马铃薯块茎内富含过氧化氢酶。为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处理:用打孔器将
马铃薯钻出长圆条,再将圆条横切成许多等大的小圆片。操作步骤:①取四支注射器,编号为A、B、C、D,把马铃薯小圆片各10片分别放入上述针筒。②四支注射器分别吸取5mLpH为5、6、7、8的缓冲液,如图所示。③再用针筒吸_____,用橡胶盖密封针嘴。④每隔一段时间,记录相关实验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操作步骤图中横线上应填_____。(2)小组成员对C组(pH=7)每隔一段时间所收集的气体体积记录如下表:时间(min)0123510152025收集的气体体积(mL)0
1.02.02.53.04.04.55.05.0该实验结果表明,随时间的延长,反应速率将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分析其原因是_____。因此该酶促反应速率应取_____(min)时段的数值。
(3)若实验,反应过于迅速不利于记录数据,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4)若过氧化氢酶的活性(pH=7)>(pH=8)>(pH=6)>(pH=5),请结合上面表格中的数据,用曲线图画出0到3分钟之内O2的
生成量随pH的改变而改变的关系。_____。【答案】(1)①.pH值和时间②.等量的(相同浓度)过氧化氢溶液(2)①.下降②.底物(过氧化氢)的浓度越来越低③.0~2(3)减少马铃薯小圆片的数量(4)【解析】【分析】马铃薯块茎内富含过氧化氢酶。过氧化
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H2O和O2。根据题意和题图可知,实验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酸碱度,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以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氧气的生成量来表示。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根据题中的表格可知,随着时间的增长,在0-15
min,收集的气体体积(mL)逐渐曾加,但增加的幅度在逐渐减小,说明过氧化氢在逐渐消耗,反应速率在降低;在20-25min,收集的气体体积(mL)保持不变,说明过氧化氢被消耗完,反应速率为零。【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和题图分析可知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酸碱度(pH值)和时间;操作步骤③要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因此操作步骤③中横线上应填等量的(相同浓度)过氧化氢溶液。【小问2详解】根据题中的表格分析可知,在0-25min,收集的气体体积(mL)逐渐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在
逐渐减小,最终保持不变,说明反应速率在降低,最后为零,所以该实验结果表明,随时间的延长,反应速率将下降,分析其原因是底物(过氧化氢)逐渐反应被消耗,浓度越来越低。由于实验开始时H2O2充足,反应速率快,因此该酶促反应速率应取0~2(min)时段的数值。【小问3详解】若实验反应过于迅速不利记
录数据,可减少马铃薯的数量(过氧化氢酶的量),使反应速率变慢。【小问4详解】若过氧化氢酶的活性(pH=7)>(pH=8)>(pH=6)>(pH=5),结合上面表格中的数据,pH为7时,氧气含量为2.5mL,酶活性越低,氧气含量越
少,则0到3分钟之内O2的生成量随pH的改变的关系,所画曲线图如下:【点睛】本题以探究试验为情景,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考生要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结合分析题干信息、题图和表格获取有
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准确判断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