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396.500 KB
  • 2024-09-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2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5)页,396.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f59b050ff7cc16ace42b383ad91565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恩格斯在1883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

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恩格斯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A.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B.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C.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D.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

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可知,恩格斯意在说明《共产党宣言》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其基础是什么,排除A;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排除D。2.法国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说,巴黎

公社成为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材料表明A.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B.公社革

命客观上推动了共和制进程C.公社成就彰显马克思主义价值D.公社革命后共和派的势力大增【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材料“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强调的是巴黎公社对法国民主共和制的推

动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诱发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与马克思主义无关,C选项排除;公社革命后共和派的势力大增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3.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

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上述事件()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

握了国家政权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可知,这一事件是指俄国二月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俄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D项正确;AC项是指十月革命后,排除;B项说法错误,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仍然存在。4.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

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A.说明中共较清醒地认识了中国国情B.表明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运C.是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表现D.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

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号召建立工人、农民、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民主联合战线,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现阶段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故选A。材料体现的是建立民主联合战线,进行国共合作,并不唯一指向工人运动,排除B;全民族抗战路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并联系所学中共二大的历史背景。5.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共产党发

起,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全会决议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由此可见,七届二中全会A.对建立新型政权

作出重要论断B.标志着中共成为新的执政党C.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D.得到中国各政党的广泛拥护【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解放战争,主要考查七届二中全会的相关内容。通过材料“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党

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我们可以看出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对即将建立的新政权作出了重要的论断,故A正确;通过材料“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

中共对新政权的建议是建立联合政府,而不是中共成为执政党的政府,排除B;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的开创是以1949年9月召开的新政协会议为标志的,排除C;七届二中全会得到中国各政党的广泛拥护,说法错误,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

理解材料“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6.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主要法律文件统计表(部分)。这些法律文件A.表明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B.凸

显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C.可以印证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轨迹D.主导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从1928年到1948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法律文件以各类“土地法”为主,可见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

共产党始终坚持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选项C正确;农民问题并非一直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例如在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因此选项A错误;凸显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应该是1954年宪法,选项B错误;法律文件应该是社会矛盾的体现,

不能主导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选项D错误。7.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五一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方针A.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途径B.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D.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1948年”、“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信息可知,该方针对建立新中国的

路径进行了说明,故A符合题意;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而非1948年,故排除D;C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赋予政协会议职权的问题,故排除D。8.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

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互补和人大制度缺陷问题,故B

D两项错误;人大是中国的权力机关,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故C项说法错误。【点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9.1996年1月,由150名委员组成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

港部队组成并在深圳首次正式亮相。这标志着A.香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B.“一国两制”全面落实C.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D.香港回归已进入实施阶段【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时间是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组成并在深圳首次正式亮相,这说明香港回

归已经进入正式的实施阶段,故D正确;“已经得到解决”不符合史实,排除A;“一国两制“方针最开始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而题干解决的是香港问题,且台湾问题还未解决,故排除B;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1997年7月1日,故排除C。10.《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A.实行“一边倒”的政策B.力求国家利

益的最大化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由“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

时力求在平等谈判基础上寻求苏联的支持,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故B正确;材料反映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在平等谈判基础上寻求苏联的支持,无法体现“一边倒”,排除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时间不符

合题意,排除;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1.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饶伯森说:“这一会议为周恩来提供了讲坛,使他可以在反殖民主义的掩护下向一些幼稚的听众传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中共还可能提出一些

没有一个亚洲国家领导人敢于反对的反殖民主义的决议。”这一会议A.促使了中国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B.认同了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C.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主张D.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次会议应当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万

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答案为B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排除A项;C项不是万隆会议的内容,D项不是万隆会议的影响,均排除。点睛: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

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认为亚非各

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来掌握,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对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12.1957年美国国会授权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今后两年内,“每年得以在中东地区自由支配2亿美元”,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同时美国可在这一地区

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这意味着A.美苏争霸重心转移到第三世界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C.美国侵略方式由军事变为经济D.马歇尔计划在中东地区重演【答案】D【解析】根据“1957年美国国会授权艾森豪威

尔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联系所学,1947年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意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来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艾森豪威尔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有异曲同

工的作用,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苏争霸重心转移到第三世界,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美国的政策,无法体现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是否处于优势,排除B;1961年美国曾发动越南战争,因此,“美国侵略方式由军事变为经济”表述错误,排除C。点睛:紧扣关键信息“1957年美国国会授权艾森豪威尔总统动用2亿美元,

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结合所学马歇尔计划的内容和目的分析解答。13.杜鲁门总统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欧洲“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因此,在美国的支

持下,联邦德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加入北约。美国此举A.加强了对德国的政治控制B.促进西欧一体化的进程C有利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D.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杜鲁门总统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没有德国,……有了德国,

欧洲“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可知,这是冷战时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联邦德国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C正确;据材料体现的是“在美国的支持下,联邦德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加入北约”,因此A说法错误;据材料分析可知,导致德国分裂,不利于西欧一体化的进程,B错误;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是

1955年的华约建立,D错误。14.2018年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建立“欧洲联军”。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认为,欧洲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他们想在国防和安全方面保持独立主

权是很自然的。材料表明A.欧洲联军和北约源于“冷战”B.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C.霸权主义正威胁世界和平D.美苏在欧洲展开激烈争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约是二战后西方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使美国得以控制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的防务体系,是

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题干中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实质上反映了欧洲作为一极在谋求防务独立时受到的巨大阻力,故B项符合题意。A项,马克龙提出建立“欧洲联军”时冷战已结束,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美国霸权主义的影响,排除。D项此时苏联已经解体,排除。

15.《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

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业工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此时农业发展的标志,题干中未提及,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耕者必有播种工具、翻

土工具、除草工具,可以看出齐国农业生产工具相对齐全,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16.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阳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

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意在维护土地私有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使土地私有合法化D.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

判处‘耐’刑”等信息可知,秦朝这些律令旨在维护土地私有,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早在秦国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就已经使土地私有合法化,故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17.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

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A.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C.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D.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下的多种经营的收入只占40%,说明其他收入还占很大比例,也就是说小农经济并不完

全实现自给自足,故A正确;材料中信息无法看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故B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排除;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强调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故D项排除。18.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A.

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南阳太守发明水排,推动农业发展;元帝时期对贫民救济,免除租赋;文帝重视农业发展,减少田租。由此可知,汉代政府重视农业,实施重农政策,故选C;《后

汉书》中水排的发明与轻徭薄赋无关,故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出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故排除B;手工业技术发展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19.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A.草市城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

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可知,宋代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故选B;东京为宋代中央政府所在

地,并非是草市城市,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中的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所造成的影响,排除C;宋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层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政权已经无法带来威胁,故材料中的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而非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排除D。20.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这些做法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B【解析】材料“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和“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可见清朝对传统手工业重视,故选B;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本抑末政策是基本经济政策,排除A;清朝对传统手工业重视一定程度上有

利于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材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21.“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

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B.欧洲出现“大革革命”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东西方贸易逆差”、“欧洲货币短缺”、“伊比利亚半岛”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

是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市场和货币的情况,故A符合题意;欧洲出现“价格革命”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排除B;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故排除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故排除D。22.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

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B.文

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可知哥

伦布远航既要经济侵略也要文化侵略,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题干中未提及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CD选项排除。23.17世纪英格兰诗人约翰·克利夫兰曾写道,“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是

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这反映了当时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拓展B.工业革命加速英国扩张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D.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答案】A【解析】【详解】“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当时英格兰的煤

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表明英国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到亚洲和美洲,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拓展,A正确;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联系所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分析解答。24.在17到18世纪,英国在全国各

地修建了多条主干道,并对河流河床进行综合整治,最终打造成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运输网。这些措施A.引发了英国交通领域上的革命B.推动了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C.加速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答案】D【解析】【详解】

根据题干中“17-18世纪”、“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运输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故D符合题意;引发交通英国交通领域革命的是工业革命,而不是水路交通运输网,故排除A;题干说的英国国内水路,与对外扩展无关,故排除B;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时间,与题干时

间不符,故排除C。25.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B.无产阶级

的英勇斗争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并于18世纪启蒙运动发展到理性主义阶段,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与材料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建立徒工学校,开展徒工教育,与无产阶级的斗

争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升工人技术水平,1879年成立技术教育委员会到1880年制定《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故C选项符合;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升工人技术水平,与民主政治发展无关

,故D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5分。(其中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就金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

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而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组织规则和习惯法。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城市基层组织与农村的基层组织也大致相同,也

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材料二晚清时期,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

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还设立了商务局等经济管理机构。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也开始建立,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张之洞、梁启超、张馨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城市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

的管理体制。——摘编自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城市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推动因

素。【答案】(1)特点:中国城市管理遵循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理论;国家法律、法规和民间法并存;实施城乡合一的治理方式。成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农耕文明时代,城市工商业发展水平低;城市缺乏自治传统;儒家思想影响。(2)变化:城市管理日益专业化;城市管理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城市实行一定

程度的自治。因素:西方国家城市管理体制的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解析】【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材料“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就愈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

,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说明中国城市管理遵循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理论;“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而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

的”等信息可知国家法律、法规和民间法并存;“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可得出实施城乡合一的治理方式。第二问,“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就愈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

亦是如此”说明这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直接有关;中国古代史农耕文明时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城市工商业发展水平低下,同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城市缺乏自治统治及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即儒家思想有直接关系等角度分析回答。第(2)小问的第一问,材料“康有为主张开办

警政管理城市,还设立了商务局等经济管理机构”“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可知,这时期城市管理日益专业化;“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可知城市管理法律体系逐渐建立;“

张之洞、梁启超、张謇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可知城市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第二问,“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说明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受到西方国家城市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国城市尤其

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说明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了晚清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

市广泛设立”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为了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等角度分析回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创刊于1923年的美国《时代周刊》,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自创刊始,每期选择当时有世界性影响的典型人物作为封面,并配

以简短和富有特色的介绍。下表为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部分中国人的相关信息。——据李辉《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中国故事》等美国《时代局刊》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但它遴选的封面人物,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

发展的某些动向。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时期,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国有动荡走向安定。论述: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陷入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以段棋瑞、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为代表的军阀相互混

战,证据动荡、民不聊生。1927年,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击溃了北洋军阀势力;1928年底,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但这种“统一”并没有带来中国政局的安定。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以完全改变,中华民族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崭新时代。近代中

国由动荡走向安定,既是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产物,更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向。其他参考论题:(1)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2)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3)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4)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首先提出论题:中国由动荡

走向安定。然后结合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时期相关史实对当时社会动荡进行阐述;接下来,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角度论述中国社会由动荡走向安定。最后从实现安定的原因在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不懈的奋斗等方面对论题进行总结提升。此外,还可以选取其他论题,例如:(1)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3)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4)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示例论题:中国由动荡走向安定。论述: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陷入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以段棋瑞、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为代表的军

阀相互混战,证据动荡、民不聊生。1927年,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击溃了北洋军阀势力;1928年底,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但这种“统一”并没有带来中国政局的安定。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以完全

改变,中华民族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崭新时代。近代中国由动荡走向安定,既是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产物,更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向。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