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考科学考点帮》考点27 盐的性质与探究(解析卷).docx,共(38)页,651.66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e77ffad17ca59056e2b6490463800a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考点27盐的性质与探究一、盐的含义与常见盐的性质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物质俗称物理性质用途氯化钠NaCl食盐白色粉末,咸味,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调味品、防腐剂、消除积雪(降低雪的熔点)、NaCl溶液选种、生理盐水(0.9%NaCl溶液)。Na+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
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Cl-促生盐酸(胃酸)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白色晶体,易溶于水面食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碳
酸钙CaCO3石灰石、大理石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建筑材料、补钙剂【知识拓展】1.盐类物质并不需要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电离出的阴离子也不需要全部都是酸根离子,如KHSO4、Cu2(OH)2CO3等都属于盐类。2.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无水氯
化钙可用作干燥剂。3.碳酸钠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时,晶体里会结合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化学式为Na2CO3·10H2O。碳酸钠晶体是纯净物。碳酸钠晶体易风化:常温时在干燥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化学变化)。Na2CO3·10H2O===Na2CO3+10H2O。4.并非所有盐的
水溶液都呈中性。NaCl、K2SO4等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呈中性,(NH4)2SO4、CuCl2等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呈酸性,Na2CO3等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呈碱性。熟记:“纯碱不是碱,水溶液显碱性”。5.工业盐与食盐完全不同
,工业盐指亚硝酸钠(NaNO2),是强烈的致癌物质。1.[杭州中考]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碳酸钠在水中会电离出OH-B.往碳酸钠溶液中加稀硫酸后溶液的pH降低C.碳酸钠溶液中存在OH-D.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显蓝色【答案
】A【解析】碳酸钠在水中电离生成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不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由于CO2-3水解产生少量的OH-而使溶液呈碱性。2.[2018·天门]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人若误食会中毒。下列选项中给出
了亚硝酸钠的性质,则有关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判断错误的是()A.NaNO2有咸味——物理性质B.NaNO2的水溶液呈碱性——物理性质C.NaNO2为白色固体——物理性质D.NaNO2有毒——化学性质【答案】B【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
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题中的白色、有咸味属于物理性质;水溶液呈碱性、有毒,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3.[
2019.浙江初三专题训练]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液体,易分解,常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工业上常将它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2Na2CO3•3H2O2),该晶体具有Na
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晶体失效的是()A.MnO2B.H2SC.稀盐酸D.NaHCO3【答案】D【解析】A、过氧化氢遇到而二氧化锰会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之下发生分解反应,所以会导致过碳酸钠晶体变质,故A错;B、氢硫酸与碳酸钠
可反应,会导致过碳酸钠晶体变质,故B错;C、稀盐酸能够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盐酸会导致过碳酸钠晶体变质,故C错;D、碳酸氢钠不会和碳酸钠及过氧化氢反应,所以碳酸氢钠不会导致过碳酸钠晶体变质,故D对
4.[2019九上·余杭期中]硫酸铜、硝酸铜具有一相似的化学质。请回答:(1)硫酸铜、硝酸铜两种物质的溶液均显________色,因为它们部具有________离子。(2)向硫酸铜,硝酸铜两种物质的液中分别加入BaCl2
溶液,能发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3)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某纯净物的溶液,能同时将铜离子和硫酸根根离子转变成沉淀,该净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答案】(1)蓝;铜(2)CuSO4;CuSO4+BaCl2=CuCl2+BaSO4↓(
3)Ba(OH)2【解析】(1)碳酸铜、硝酸铜两种物质的溶液因含有铜离子均显蓝色;(2)向硫酸铜,硝酸铜两种物质的液中分别加入BaCl2溶液,因硫酸铜与氯化钡可产生硫酸钡沉淀能发生反应,方程式为CuSO4+BaCl2=CuCl2+BaSO4↓;(3)铜离子可转化为氢氧化铜沉
淀,硫酸根离子可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某纯净物的溶液,能同时将铜离子和硫酸根根离子转变成沉淀,该纯净物的化学式为Ba(OH)2;二、盐的化学性质1.碳酸钙与酸反应:2HCl+CaCO3===CaCl2+H2O+CO2↑高温分解:CaCO3=====高温Ca
O+CO2↑(工业生产生石灰和二氧化碳)2.碳酸钠(下列反应可用于检验NaOH是否变质)与酸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与碱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3.碳酸氢钠受
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与酸反应:HCl+NaHCO3===NaCl+H2O+CO2↑4.检验溶液中CO2-3的存在方法①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稀HCl,若有无色气泡产生,然后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
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存在CO2-3;2HCl+CaCO3===CaCl2+H2O+CO2↑Ca(OH)2+CO2===CaCO3↓+H2O②加入澄清石灰水溶液,若溶液变浑浊,然后加入稀盐酸浑浊消失,则存在CO2-3
(以碳酸钠为例);Ca(OH)2+Na2CO3===CaCO3↓+2NaOH2HCl+CaCO3===CaCl2+H2O+CO2↑③加入CaCl2或Ca(NO3)2溶液,若液体变浑浊,则有可能存在CO2-3(以碳酸钠为例)。CaCl2+Na
2CO3===CaCO3↓+2NaClCa(NO3)2+Na2CO3===CaCO3↓+2NaNO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为稀盐酸B.可用适量
的硝酸钙溶液,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得到纯净的氯化钠C.要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炭粉,可采用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混合物的方法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答案】D【解析】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
3,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Cl-,但不能证明该溶液为稀盐酸。用适量的硝酸钙溶液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会带入新的杂质,不能得到纯净的氯化钠。铜粉中混有的少量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虽然可以除去碳,但是铜也会变成氧化铜。酸碱中和、酸与碱性氧化物、碱与酸性氧化物都能反应生成
盐和水。2.[金华中考]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科同学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Ⅰ.取少量固体样品于烧杯中,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Ⅱ.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AB段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固体部分溶解并有气泡产生NaCl、BaCl2、HCl【解析】加入稀盐酸后沉淀部分溶解,说明加入BaCl2溶液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硫酸钡沉淀。在生成沉淀的同时生成氯化钠。稀盐酸与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二氧化碳。C点时稀盐酸
过量,故C点时,溶液中一定还含HCl。3.[2018·温州模拟]某校科学兴趣小组为测定某硝酸铵样品的纯度,将10g样品溶于25g水后,再加入11.2g氢氧化钠浓溶液共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硝酸铵中的杂质不与氢氧化钠反应,也不溶于水,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NH4NO3+NaOH△NaNO3+H2O+NH3↑)。把产生的所有NH3用足量的硫酸溶液吸收,同时测量2min内硫酸溶液增加的质量,结果如表所示:时间(s)02030406080100120增加的质量(g)00.7m1.21.51.61.71
.7试回答下列问题:(1)请以反应时间为横坐标,以产生的NH3质量为纵坐标,画出能够表明产生气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2)表中m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3)求硝酸铵样品的纯度。(4)求反应后所得硝酸钠溶液
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水损失的质量)。【答案】(1)(2)1.0(3)根据图中曲线可知样品反应完释放的氨气是1.7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设硝酸铵的质量为x,生成的硝酸钠的质量为y,NH4NO3+NaOH△NaNO3+H2O+NH3↑808517x
y1.7g80x=85y=171.7g,x=8g,y=8.5g,NH4NO3%=8g10g×100%=80%。(4)NaNO3%=8.5g10g×80%+25g+11.2g-1.7g×100%=20%。【解析】(2)根据所绘制的曲
线,可估计反应进行至30s时,增加的质量约为1.0g。4.(2020·南浔模拟)螺壳中含有碳酸钙,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验证。(1)往左边容器中放入碎螺壳并注入稀盐酸,如果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右边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以证明螺壳中含有碳酸钙。小科的检验结
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2)小科收集螺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并用如图乙所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够发生反应,在广口瓶中先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适量稀盐酸,预期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________。(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用气球的形状变化来表示,
这种方法在科学上称为转换法,下列与这种研究方法不相同的是。A.甲:研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B.乙: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C.丙:研究宇宙膨胀和星系运动的特点D.丁:证明动物呼吸需要氧气【答案】(1)不正确,只能证明含有碳酸盐,不能证明有碳酸钙(2)气
球先变大,后变小(3)C【解析】根据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滴加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来解答。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
、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解答】(1)先和盐酸反应,如果生成气体,则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如果变浑浊,则说明是碳酸盐,反之不是,因此小科的检验结论不正确,因为只能证明含有碳酸盐,不能证明有碳酸钙。(2)如果把氢氧化钠溶
液滴入瓶中,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以及水反应生成碳酸钠,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空气通过导管进入气球中,能够观察到气球膨胀.再加入适量稀盐酸,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又生成二氧化碳,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增大,气球变瘪。(3)选项ABD用的是实验法,实
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
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选项C研究宇宙膨胀和星系运动的特点可用观察法、文献法和资料分析法等,C符合题意。5.(2020·平湖模拟)某科学拓展课程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对
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探究Ⅰ: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作出猜想】小组同学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对气体作出如下猜想:①氢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进行实验】取适量镁条、100mL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如
图一所示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推断】(1)实验时如果出现图一C现象,小组讨论认为,“A装置反应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氢气”。你认为这一推断是否正确:________。(2)若猜想①是正确的,则图一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探究Ⅱ:快
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查阅资科】Na2CO3溶液显碱性。【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阴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方案设计】按图二所示方案进行实验以确定促进反应的离子。【实验现象】a、c试管中缓慢产生气泡,b试管中快速
产生气泡。则图二c试管中加入的X应该是________溶液。【答案】(1)正确(2)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NaOH【解析】(1)如图一所示,该气体燃烧后,如果在烧杯底部出现小水珠,那么肯定是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水,即A装置反应
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氢气;(2)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只有氢气,那么烧杯底部肯定会出现小水珠;由于没有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澄清的石灰水不会变浑浊。【实验现象】因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所以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O2-和OH-。为了弄清是哪种阴离子促进了镁和水的反应,就必
须改变阴离子的种类而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即X溶液中含有Na+,而阴离子是OH-,因此x是NaOH。【解答】(1)实验时如果出现图一C现象,小组讨论认为,“A装置反应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氢气”。我认为这一推断是正确的。(2)若猜想①是正确的,则图一中出现的现象
是: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实验现象】a、c试管中缓慢产生气泡,b试管中快速产生气泡。则图二c试管中加入X应该是NaOH溶液。三、盐的溶解性与盐的制取1.盐的溶解性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均易溶于水;盐酸盐中只有氯化银难溶;硫酸盐中只
有硫酸钡难溶,硫酸钙和硫酸银微溶;碳酸盐多数难溶。【知识拓展】熟记盐的溶解性有助于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盐的溶解性记忆口诀:①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溶入水中看不见;②盐酸盐除氯化银;③硫酸盐除硫酸钡,还有钙和银微溶。2.
盐的制取工业上常根据盐的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原理来制取某些盐。“侯氏制碱法”就是其典型的应用。1.[2018·长春]侯氏制碱法的生产过程涉及如下反应:NH3+CO2+NaCl+X===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的化学式为H
2OB.NaHCO3受热易分解C.CO2和Na2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D.NaHCO3分解产生的CO2可以回收再利用【答案】C【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X的化学式为H2O;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CO2和Na2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均为+4价;NaHCO3分解产生的CO2可以回收再利用。2.下列有关联合制碱法的原料(氯化钠、二氧化碳、氨气、水)与产品(碳酸钠、氯化铵)说法不正确的是()A.碳酸钠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B.氯化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海洋、盐湖、盐井、盐矿等
都是氯化钠的来源C.侯氏制碱法消耗了二氧化碳,极大地缓解了酸雨的形成D.氯化铵与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答案】C【解析】二氧化碳不是形成酸雨的气体,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有关。3.[2018·昆明]如图为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向
Na2Cr2O7溶液中加入适量KCl,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之后得K2Cr2O7固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B.80℃时100g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NaCl溶液C.上述
冷却结晶过程中,冷却到10℃时得到的K2Cr2O7固体比60℃时多D.在0~100℃时,相同温度下,四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均是Na2Cr2O7【答案】B【解析】重铬酸钠和氯化钾反应生成重铬酸钾和氯化钠,属于复分解反
应;80℃时100g四种溶液中,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K2Cr2O7固体10℃时的溶解度小于60℃时的溶解度,所以上述冷却结晶过程中,冷却到10℃时得到的K2Cr2O7固体比60℃时多;在0~100℃时,重铬酸钠
的溶解度曲线在最上方,所以在相同温度下,四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均是Na2Cr2O7。4.[2018·苏州]从大理石(主要杂质是氧化铁)中提纯碳酸钙的一种实验流程如图:(1)反应池Ⅰ中用硝酸不用稀硫酸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反应池Ⅱ中加入氨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反应池Ⅲ中生成碳酸钙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过滤Ⅱ中所得滤液在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包裹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与过量的硝酸反应,与硝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NH4)2CO3+Ca(NO3)2===CaCO3↓+2NH4NO3氮肥【解析】用HN
O3将CaCO3与Fe2O3溶解后加入氨水,除去过量HNO3,并使铁元素转化为Fe(OH)3沉淀,而Ca(NO3)2不与氨水反应,从而达到分离的效果,然后用(NH4)2CO3将Ca2+沉淀,反应中同时获得的NH4NO3作为氮肥使
用。5.[2020·富阳模拟]通过海水晒制可得粗盐,粗盐中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Mg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一种由粗盐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流程图:分析该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1)试剂X为________(填写化学式)。(2)加适量HCl溶液的
目的是________。(3)操作Y________。(4)选择除杂的试剂不能用KOH代替NaOH溶液,理由是________。【答案】(1)Na2CO3(2)除去多余的CO32-和OH-(3)蒸发结晶(4)会引进新的杂质KCl或K+【解析】将粗盐溶解后,加入过量的
氯化钡溶液,其中的硫酸镁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镁;再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中的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与其中的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此时滤液中含有剩余的氢氧化钠和剩余的碳酸钠,再加入过量的稀盐
酸,二者都会生成氯化钠,最后通过蒸发结晶,除去HCl得到氯化钠晶体,这就是精盐。(1)试剂x为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2)加适量HCl溶液的目的是除去多余的CO32-和OH-;(3)操作Y是蒸发结晶;(4)选择除杂的试剂不能用KOH代替NaOH溶
液,理由是会引进新的杂质KCl或K+。6.[2018•天津]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1)化学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钡五瓶无色溶液,现将其任意编号:A、B、C、D、E,
然后两两组合进行实验,其部分现象如表(微溶物视为可溶物):实验A+BA+CA+DB+C现象产生气体产生沉淀产生沉淀产生沉淀①写出溶液B、C中溶质的化学式:B,C。②写出溶液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
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主要化学原理:NaCl+H2O+NH3+CO2=NaHCO3↓+X;回答下列问题:①X的化学式为。②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l0g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6.9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
氢钠的质量比为(写最简比)。【答案】①NH4Cl;②4:21;【解析】(1)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A+B产生气体,因此A、B是稀硫酸和碳酸钠中的一个,A+C、A+D都产生沉淀,因此A是碳酸钠,B是稀硫酸;B+C产生沉淀
,因此C是氯化钡,D是氢氧化钙,那么剩余的是E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配平即可;故答案为:①H2SO4;BaCl2;②Ca(OH)2+Na2CO3=CaCO3↓+2NaOH;(2)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NaCl+H
2O+NH3+CO2=NaHCO3↓+X中,X是氯化铵;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H2O+CO2的质量=l0g-6.9g=3.1g;设原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因此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10g-8.4g=1.6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
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比=1.6g:8.4g=4:21;四、化肥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种类多,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2.化学肥料:(氮肥、钾肥、磷肥)(1)氮肥: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叶)。植物缺氮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常见的氮肥:使用注意
事项备注NH4HCO3易分解,施用时深埋铵态氮肥防潮防高温,且均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熟石灰等)混合施用(NH4)2SO4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NH4Cl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CO(NH2)2含氮量最高的
氮肥(有机物)NH3·H2O加水稀释后施用不稳定,易放出NH3↑NaNO3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2)钾肥:促使农作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抗倒伏(壮秆)。植物缺钾时,
叶尖发黄,叶片常有褐斑,易倒伏。常见的钾肥:KCl、K2SO4和草木灰。(3)磷肥: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穗数增多、籽粒饱满(催果),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农作物提早成熟。缺磷时,叶片显暗绿色常带有紫红色,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常见的磷肥:磷矿粉
、过磷酸钙。3.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如KNO3、NH4H2PO4、(NH4)2HPO4等。【知识拓展】铵态氮肥中的铵根离子与碱溶液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是否显碱性。1.[重庆中考A
卷]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B.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C.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D.久施NH4NO3的
土壤可能被酸化【答案】B【解析】NH4NO3是一种强酸弱碱盐,水溶液显酸性,而像Na2CO3则是一种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显碱性,所以不同的盐的水溶液也会显不同的酸碱性。复合肥指含N、P、K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如KNO3、
NH4H2PO4等,NH4NO3只含有N元素,不属于复合肥。NH4NO3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将有氨气逸出,降低肥效。2.[2018·天门]下列化肥中,利用其物理性质即可与其他化肥区别开来的一种是()A.硫酸铵B.磷矿粉C.尿素D.硝酸钾【答案】B【解析】硫酸铵、尿素
、硝酸钾从外观看均为白色晶体,只有磷矿粉是灰色或褐色粉末。3.[2018·黄石]合理施用化学肥料是农作物增产的途径之一,下列化学肥料属于复合肥料的是()A.Ca(PO4)2B.CO(NH2)2C.K2CO3D.NH4HPO4【答案】D【
解析】化肥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复合肥是指含有氮元素、磷元素和钾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盐。4.实验室有一瓶由氯化钾和硝酸钾组成的化肥,但标注的质量分数已模糊不清,小明想通过实验重新标注,以下是他进行的实验步骤:①取10克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
充分溶解,配制成60克溶液;②在配制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③将上述混合液过滤,沉淀经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14.35克。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Cl+AgNO3═AgCl↓+KNO3)(1)在过滤操作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玻璃棒。(
2)样品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要求列式计算)(3)完全反应后,混合液中的硝酸钾质量是多少克?(4)为了回收硝酸钾,小明对滤液进行蒸发、结晶、称量,发现所得的晶体质量小于计算得出的理论值。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选填编号)A.晶体没有干燥B.蒸
发时液体飞溅C.硝酸钾残留在玻璃棒上。【解析】(1)在过滤操作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2)设氯化钾质量为x,生成硝酸钾质量为y,KCl+AgNO3═AgCl↓+KNO3,74.5143.5101x14.35gyx=7.45g,y=10
.1g,样品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7.45g/10g×100%=74.5%,(3)完全反应后,混合液中的硝酸钾质量是:10g-7.45g+10.1g=12.65g,(4)A.晶体没有干燥会导致结果偏大;B.蒸发时液体飞溅会导致结果偏小;
C.硝酸钾残留在玻璃棒上会导致结果偏小。5.实验室有三瓶化肥未贴标签,只知道他们分别是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和尿素[CO(NH2)2]中的一种.为鉴别三种化肥,某同学分别取少量样品编号
为A、B、C,并进行如下实验(此处箭头表示得出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回答:(1)写出三种化肥的名称:A;B;C.(2)如果实验Ⅱ中B、C两种样品没有量取,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影响.(3)常温下如要鉴别B、C
两种样品,(填“能”或“不能”)采取闻气味的方法.(4)由实验和查阅资料可知,人们在施用铵态氮肥时,若遇到碱性物质,会使铵态氮肥转化为氨气,氨气进入大气后与雨水作用,可能形成“碱雨”.“碱雨”中碱的化学式为.【答案】尿素;碳酸氢铵
;氯化铵无能NH3•H2O【解析】(1)加入熟石灰同时研磨,无现象得为尿素,故A为尿素;有氨味的为氯化铵、碳酸氢铵,加入稀盐酸,B有气体生成为碳酸氢铵;无现象的C为氯化铵.故答案为: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2)因为碳酸氢铵与盐酸反应,氯化铵与盐酸不反应,所以无需量取,故答案为:无;(3)
因为碳酸氢铵氯化铵都是铵态氮肥,但是碳酸氢铵能分解,而氯化铵常温不分解.所以能采取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故答案为:能;(4)因为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就是“碱雨”中碱,化学式为:NH3•H2O;故答案为:NH3•H2O6.草木灰是农村常用的一种肥料(其有效成分是K2CO3)。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草木灰中
K2CO3的含量,取现有的草木灰40g放入锥形瓶中,将40g盐酸分4次(每次10g)加入瓶中,所得溶液总质量与加入盐酸的关系如下表;已知K2CO3+2HC=2KCl+H2O+CO2↑(假设草木灰中除K2CO3外,其它物质均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所加次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锥形瓶中物质总质量/g49.6859.3669.1279.12(1)以上四次实验,其中盐酸有剩余的是________。(2)第一次加入盐酸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克。(3)草木灰中K2CO3的质量分数为
多少?_______【答案】三、四0.326.9%【解析】(1)第一次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0g+10g-49.68g=0.32g,第二次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9.68g+10g-59.36g=0.32
g,第三次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9.36g+10g-69.12g=0.24g,说明第三次开始稀盐酸过量,故填:三、四。(2)第一次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0g+10g-49.68g=0.32g,故填:0.32g。(3)解:设草木灰中碳酸钾质量为x克,CO2的质量为:80-79.12=
0.88克2322KCO+2HCl=2KCl+CO+HO13844x0.88g13844=x0.88g↑x=2.76样品中K2CO3的质量分数为:2.76g/40g=6.9%答:草木灰中的K2CO3质量分数为6.9%。1.(2018·衢州)小柯给校园里
植梾綏小、叶色发黄的植物施用尿素CO(NH2)2,尿素是一种()A.复合肥B.氮肥C.磷肥D.钾肥【答案】B【解析】化学肥料简称化肥。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也称无机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钾
肥、微肥、复合肥料等。尿素的化学式为CO(NH2)2,含有氮元素,所以尿素是氮肥;2.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完全对应的是()A.CuSO4硫酸铜晶体胆矾B.Ca(OH)2氢氧化钙生石灰C.Na2CO3碳酸钠烧碱D.NaCl氯化钠食盐【答案】D【解析】硫酸铜晶体指的是CuSO4·5H2
O,俗名胆矾,与硫酸铜(CuSO4)不能相混。生石灰指氧化钙,氢氧化钙是熟石灰。烧碱指氢氧化钠,碳酸钠是纯碱。3.[长沙中考]下列盐的用途中,错误的是()A.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盐制香肠B.用碳酸钙做补钙剂C.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D.用碳酸氢钠做焙制糕点的发酵粉【答案】A【解析】亚硝酸钠
是致癌物质,不能用工业盐亚硝酸钠制香肠。4.在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生成沉淀的质量(m1)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m2)的关系是()【答案】B【解析】含有H
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时,NaOH首先与H2SO4反应,等H2SO4反应完了才能与CuSO4反应。5.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的是()A.Na2SO4、KCl、Fe(NO3)3B.Na2CO3
、KNO3、NaClC.Na2SO4、BaCl2、NaNO3D.KNO3、NaCl、CuSO4【答案】B【解析】“大量共存”即相互不反应,本题的限定条件有两个,即“大量共存”和“溶液无色”。Fe(NO3)3水溶液为黄色溶液,Na2SO4与BaCl2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
CuSO4水溶液为蓝色溶液。6.(2020·杭州)小金完成了图示实验①②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实验①中石灰水有剩余B.实验②中有气泡产生C.实验③中没有明显现象D.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答案】D
【解析】A.实验②中有沉淀碳酸钙产生,而③中混合后,沉淀碳酸钙消失了,肯定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了,因此实验①中剩余的是稀盐酸,故A错误;B.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没有气体生成,故B错误;C.在实验③中
,原来的碳酸钙沉淀消失了,现象非常明显,故C错误;D.在实验③中,肯定有实验①的反应产物CaCl2;由于①中剩余了稀盐酸,因此②中的反应产物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NaCl,然后沉淀碳酸钠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NaCl、水
和二氧化碳,因此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和CaCl2,故D正确。7.(2018·绍兴)如图所示,围棋棋盘上有五枚棋子,代表铁、稀盐酸、氢氧化钡、碳酸钙、硝酸银五种物质,相邻棋子间的连线表示物质间可以反应。已知与戊的反应中:甲—戊的反应类型不同于其它几个反应;丙—戊反应能产生一种
气体,且该气体还能与丁反应生成沉淀。则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甲乙丙丁戊A铁硝酸银碳酸钙氢氧化钡稀盐酸B硝酸银铁稀盐酸氢氧化钡碳酸钙C硝酸银铁碳酸钙氢氧化钡稀盐酸D铁氢氧化钡碳酸钙硝酸银稀盐酸A.AB.BC.CD.D【答案】A【解析】A、甲+戊:置换反应𝐹𝑒+2𝐻𝐶�
�=𝐹𝑒𝐶𝑙2+𝐻2↑;乙+戊:复分解反应AgNO3+HCl=AgCl↓+HNO3;丙+戊:复分解反应Ca𝐶𝑂3+2𝐻𝐶𝑙=𝐶𝑎𝐶𝑙2+𝐻2𝑂+𝐶𝑂2↑;CO2+Ba(OH)2=BaCO3↓+H2O;丁
+戊:复分解反应Ba(OH)2+2HCl=BaCl2+2H2O;符合题意;故A正确;B、甲+戊不反应;故B错误;C、甲+戊:复分解反应AgNO3+HCl=AgCl↓+HNO3;乙+戊:置换反应𝐹𝑒+2𝐻𝐶𝑙=�
�𝑒𝐶𝑙2+𝐻2↑;丙+戊:复分解反应Ca𝐶𝑂3+2𝐻𝐶𝑙=𝐶𝑎𝐶𝑙2+𝐻2𝑂+𝐶𝑂2↑;CO2+Ba(OH)2=BaCO3↓+H2O;丁+戊:复分解反应Ba(OH)2+2HC
l=BaCl2+2H2O;乙与戊反应类型与其他反应类型不同;故C符合题意;E、丙+戊:复分解反应Ca𝐶𝑂3+2𝐻𝐶𝑙=𝐶𝑎𝐶𝑙2+𝐻2𝑂+𝐶𝑂2↑;二氧化碳不与硝酸银反应;故D不符
合;8.(2018·台州)某固体由Ba2+、Cu2+、Na+、Cl-、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构成,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①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后得到5克白色沉淀。②在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仍有3克白色沉淀。③在滤液中滴加A
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A.Na+、CO32-、SO42-B.Cu2+、CO32-、SO42-C.Cl-、CO32-、SO42-D.Na+、Ba2+、Cl-【答案】A【解析】含Cu2+的溶液呈蓝色,Ba2+与CO32-、SO42-都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以
从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说明溶液中无Cu2+,Ba2+与CO32-、SO42-不会同时存在。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后得到5克白色沉淀,在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仍有3克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含有CO32-、SO42-,因为碳酸钡、硫酸钡是白色沉淀且
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硫酸钡不与稀硝酸反应,同时也可得固体中无Ba2+。根据溶液呈中性,则固体中一定含有阳离子Na+。因为加入aCl2溶液时引入了Cl-,所以在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不能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Cl-。综上分析可知,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Na+、CO32-、SO4
2-,A说法正确。9.[贺州中考]某同学测定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分别取mg样品,按下列方案进行实验,合理的是()A.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用排水法收集到VmL气体B.与足量BaCl2溶液充分
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1g固体C.与足量AgNO3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2g固体D.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用NaOH固体充分吸收,固体质量增加m3g【答案】B【解析】二氧化碳能
溶于水,故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体积会小于实际生成的气体体积;与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1g固体是碳酸钡,能测定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碳酸钠和氯化钠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但碳酸银不稳定,易分解;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挥发出的氯化氢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10.(2019·浙江模拟)已知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3加热Na2CO3+H2O+CO2↑),现取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40g,加热到质
量不再改变为止,剩余固体质量为27.6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12.4gB.反应后CO2和H2O的质量比为22∶9C.原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为16.8gD.原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84%【答案】B,D【解析】当
加热的时候只有碳酸氢钠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不变,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求出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基于此根据方程式可以求出碳酸氢钠的质量。【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为12.4g,故A错误。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可知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44:18=22:9,故B正确。C、设原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2NaHCO3Na2CO3+H2O+CO2↑168(18+44)X12.4g168/x=62/12.4g解得x=33.69g故C错误。D、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33.6g/40g×1
00%=4%,故D正确。11.[金华中考]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酸反应,小科同学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简易酸碱灭火器装置,并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对瓶中残留液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现象:A试管溶液变红色,B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
残留液中含有的溶质有()A.盐酸B.碳酸钠C.硫酸钠D.氯化钠【答案】C【解析】残留液中滴加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酸过量,溶液中不可能存在碳酸根。该残留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也不可能是BaCO3,能在酸性条件下的沉淀的只能是BaSO4,因此甲中常
见的酸为硫酸。12.[2018·贵阳]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除了碳酸钠以外,还可能含有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步骤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
解。步骤②:接着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无气泡冒出B.B→C段对应溶液pH逐渐变大C.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硝酸钡D.原白色固体中一
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氢氧化钠【答案】C【解析】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会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根据图示可知固体部分溶解,所以固体中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A→B段对应的反应是碳酸钡和硝酸
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B→C段是不断加入硝酸,固体不再减少,硝酸没有反应,酸性增强,对应溶液pH逐渐变小;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硝酸钡;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
钠、硫酸钠、硝酸钡,由于向烧杯中加入稀硝酸沉淀便开始溶解,因此原白色固体一定不含有氢氧化钠。13.(2019·宁波模拟)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A.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是MgCl2B.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7.1%C.b-c段是MgSO4与Ba(OH)2反应D.0-a段产生的沉淀是BaSO4与Mg(OH)2【答案】B【解析】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因为碱和酸先进行反应,所以开始一段时间内应该是HC
l与Ba(OH)2反应生成BaSO4沉淀;当HCl完全反应后,MgSO4与Ba(OH)2反应生成BaSO4和Mg(OH)2沉淀;当MgSO4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MgCl2再与Ba(OH)2反应生成Mg(OH)2沉淀,据此进行解答【解答】A.在0~a阶段,反应如下:Ba(OH)2+2H
Cl=BaCl2+2H2O,BaCl2+MgSO4=BaSO4↓+MgCl2;因此a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是MgCl2和Ba(OH)2,故A错误;B.根据图像可知,当加入100gBa(OH)2溶液时产生BaSO4沉淀23.3g,设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根据:Ba(OH)2
→BaSO4↓171233x23.3g171233=𝑥23.3𝑔那么:x=17.1g;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7.1𝑔100𝑔×100%=17.1%,故B正确;C.b-c段的反应为:𝑀�
�𝐶𝑙2+𝐵𝑎(𝑂𝐻)2=𝐵𝑎𝐶𝑙2+𝑀𝑔(𝑂𝐻)2↓,故C错误;D.0~a段产生的沉淀是BaSO4,故D错误。14.(2020·台州)台州是“中国大棚葡萄之乡”。近年来,果农在农技部门指导帮助下,在葡萄架下种植比较耐阴的豆
科类、叶菜类等经济作物,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葡萄园中所有的生物构成________(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2)在葡萄架下种植耐阴的豆科类、叶菜类等作物可以提高________利用率。(3)钾肥能促进糖类的合成与运输,提高葡萄品
质,在匍萄开花后要注意补充钾肥。下列属于钾肥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KCl②CO(NH2)2③NH4HCO3(4)如图表示大棚内某段时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t1~t2时段内二氧化碳浓度逐渐下降
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1)群落(2)土地(或“能量”、“空间”、“阳光”等合理均可)(3)①(4)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或“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大于释放速率”)【解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
,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合理密植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肥料是指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
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解答】(1)葡萄园中所有的生物,有多种生物,所以构成群落;(2)在葡萄架下种植耐阴的豆科类、叶菜类等作物,可以利用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
同,合理的利用阳光,且不同的植物对土壤中无机盐的需求也不同,还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3)钾肥是含有钾元素的化合物,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其他不是;(4)t1~t2时段内二氧化碳浓度逐渐下降,说明这时植物的
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远多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植物需要吸收空气的二氧化碳补充;15.(2020·北仑模拟)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种方法。现有一种无色的营养液,可能由KNO3、Ca(NO3)2、K2CO3和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其成分,小
科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请你进行有关推断。(1)由实验1可确定原营养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____。(2)由实验1和实验2可推测原营养液________(填“一定有”或“可能有”)KCl。(3)若测得原营养液中K+和Cl-的数目比为3∶2,则原营养
液组成中的溶质是________。【答案】(1)K2CO3(2)一定有(3)KCl、KNO3和Ca(NO3)2【解析】根据碳酸钠与硝酸钙反应可产生碳酸钙沉淀、能反应的物质不能共存及氯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解答】(1)加入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说明一定含有硝酸钙,硝酸钙与碳酸钾不能共存,则
一定不含碳酸钾;(2)由实验1可知一定含硝酸钙,一定不含碳酸钾,则实验2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证明一定有KCl;(3)氯化钾中钾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为1:1,若测得原营养液中K+和Cl-的数目比为3∶2,说明钾离子大于氯离子,说明营养液中一定含有硝
酸钾,则原营养液组成中的溶质是KCl、KNO3和Ca(NO3)2;16.(2020·平湖模拟)某科学拓展课程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探究Ⅰ: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作出猜想】小组同学根据质量守恒
定律,对气体作出如下猜想:①氢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进行实验】取适量镁条、100mL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如图一所示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推断】(1)实验时如果出现图一C现象,小组讨论认为,“A装置反应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氢气”。你认为这一推
断是否正确:________。(2)若猜想①是正确的,则图一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探究Ⅱ: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查阅资科】Na2CO3溶液显碱性。【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阴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方案设计】按图二所示方案
进行实验以确定促进反应的离子。【实验现象】a、c试管中缓慢产生气泡,b试管中快速产生气泡。则图二c试管中加入的X应该是________溶液。【答案】(1)正确(2)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NaOH【解析】(1)如图一所示,该气体燃烧后,如果在烧杯底部出现小水珠,那么肯
定是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水,即A装置反应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氢气;(2)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只有氢气,那么烧杯底部肯定会出现小水珠;由于没有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澄清的石灰水不会变浑浊。【实验现象】因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所以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O2-和OH-。为了弄清是哪种阴离子促进了镁和水的反
应,就必须改变阴离子的种类而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即X溶液中含有Na+,而阴离子是OH-,因此x是NaOH。【解答】(1)实验时如果出现图一C现象,小组讨论认为,“A装置反应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氢气”。我认为这一推断是正确的。(2)若猜想①是正确的,则图一中出现的现象是:B中石灰水不变
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实验现象】a、c试管中缓慢产生气泡,b试管中快速产生气泡。则图二c试管中加入的X应该是NaOH溶液。17.(2019·杭州模拟)已知碳酸氢钠在270℃左右就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2NaHCO3Na2CO3+CO2↑+H2
O,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工厂生产出的碳酸氢钠中可能会混有少量的碳酸钠,为了测定产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具体的检验步骤如下: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其质量为ag;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m1g;②加热该盛有样品的坩
埚;③将坩埚放到干燥器中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④,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m2g。回答以下问题:(1)请将步骤④补充完整________。(2)如果将加热后的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会使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计算值________(填偏大,不变,偏小)。(3)当a、m
1、m2表示的等量关系为________时,可以判断碳酸氢钠中不含碳酸钠及其他杂质。【答案】(1)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质量不再变化(2)偏小(3)31(m1-a)=84(m1-m2)【解析】(1)如果碳酸氢钠没有完全分解,那么前后两次测量总
质量时会出现差异;而为了准确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必须保证它完全分解;(2)加热后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会导致晶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导致晶体减少的质量减小,即测定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偏小;(3)如果碳酸氢钠中不含碳酸钠及其他杂质,那么固体减少的质量应该等
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用反应前总质量减去坩埚的质量计算出碳酸氢钠的质量,利用碳酸氢钠分解的方程式列出比例式,最后推导计算即可。【解答】(1)步骤4为: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质量不再变化;(2)如果将加热后的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会使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计算值偏小;(3)反应前后坩埚和固
体质量差就是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之和,即(m1-m2)g,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m1-a)g;2𝑁𝑎𝐻𝐶𝑂3→△𝑁𝑎2𝐶𝑂3+𝐻2𝑂+𝐶𝑂2↑固体质量减少△m16818441
8+44=62(m1-a)g(m1-m2)g168(𝑚1−𝑎)𝑔=62(𝑚1−𝑚2)𝑔;解得:31(m1-a)=84(m1-m2)。18.(2020·富阳模拟)通过海水晒制可得粗盐,粗盐中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Mg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一种由粗盐制备精
盐的实验方案流程图:分析该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1)试剂X为________(填写化学式)。(2)加适量HCl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3)操作Y________。(4)选择除杂的试剂不能用KOH代替
NaOH溶液,理由是________。【答案】(1)Na2CO3(2)除去多余的CO32-和OH-(3)蒸发结晶(4)会引进新的杂质KCl或K+【解析】将粗盐溶解后,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其中的硫酸镁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镁;再加入过量的氢
氧化钠溶液,其中的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与其中的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此时滤液中含有剩余的氢氧化钠和剩余的碳酸钠,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二者都会生成氯化钠,最后通过蒸发结晶,除去HCl得到氯化钠晶体
,这就是精盐。【解答】(1)试剂x为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2)加适量HCl溶液的目的是除去多余的CO32-和OH-;(3)操作Y是蒸发结晶;(4)选择除杂的试剂不能用KOH代替NaOH溶液,理由是会引进新的杂质KCl或K+。19.[2018·杭州余杭区一模]学生在实验室分组实验测
定胆矾晶体(CuSO4·nH2O)里结晶水的含量时,主要步骤如下:①用天平称空坩埚质量为mg;②晶体放入坩埚称总重为bg;③对坩埚加热至不再有水蒸气产生;④冷却后称质量为cg。(1)加热时看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2)造成实验误差有多种因素,如下列情况:①晶体中含有受热
不分解的杂质;②加热后容器未放入干燥器内冷却;③加热时有晶体飞溅出去。能使实验结果n值偏低的是____(填字母)。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③D.①②③【答案】蓝色固体变白色粉末A【解析】该晶体中混有受热不分解的杂质,会导致测定的硫酸铜
的质量偏大,测定的水的质量偏小;加热后容器未放入干燥器内冷却,会导致测定的硫酸铜的质量偏大,测定的水的质量偏小;加热过程中有少量晶体溅出,导致水的质量测定结果偏大。20.[衢州中考]硫酸钡不容易被X射线透过,在医疗上可用作检查肠胃的内
服剂,俗称“钡餐”。小柯将硫酸镁溶液滴入硝酸钡[Ba(NO3)2]溶液中得到硫酸钡,如图表示该实验过程中溶液总质量随加入硫酸镁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图线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C点处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答案】产生
白色沉淀Mg(NO3)2和MgSO4【解析】硫酸镁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镁,图线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B点时刚好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只有硝酸镁,C点硫酸镁过量,溶质是Mg(NO3)2和MgSO4。21.[2018·天门]小强称取一定量NaOH固体于烧杯中,
观察其在空气中的潮解与变质情况。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15.0g,然后向该烧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过一会后观察到烧杯中有气泡冒出。当烧杯中不再冒出气泡时,所滴加稀盐酸的质量是200.0g,此时称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213.9g。
请回答:(1)烧杯中冒出的气体质量是_______g。(2)小强根据NaOH固体表面潮湿及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判断NaOH固体潮解并已变质。NaOH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变质后的固体
中含碳酸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1.1(2)2NaOH+CO2===Na2CO3+H2O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Na2CO3+2HCl===2NaCl+H2O+CO2↑10644x1.1g10644=x1.1g,x=2.65g。【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二
氧化碳的质量为15.0g+200.0g-213.9g=1.1g。22.[宁波中考]碱式氯化镁[Mg(OH)Cl]受热能分解,它分解后产物是什么?小科进行了探究。【猜想】Mg(OH)Cl分解后产物可能有:Mg、MgCl2、MgO、HCl气体、
H2O、Cl2。老师告诉他产物就是上述猜想中的其中几种,并提示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实验一】取少量的Mg(OH)Cl放入大试管中,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加热过程中观察到足量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沉淀不再产生,大试管口也没有
液滴形成,管内有固体剩余,无其他现象。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有__________气体,无其他气体。【实验二】取少量实验一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没有__________
____。【实验三】再取少量实验一的剩余固体,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全部溶解,再滴入AgNO3溶液,无沉淀产生。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没有__________________。【结论】Mg(OH)Cl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HClMgMgCl2Mg(OH)Cl△MgO+HCl↑【解析】【实验一】管内无黄绿色气体,说明没有生成氯气;大试管口也没有液滴形成,说明没有生成水;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生成了HCl气体,HCl气体溶
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实验二】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猜想中的其他物质不能。实验没有气泡产生,说明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没有金属镁。【实验三】氯化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实验无沉淀产生,说明没有氯化镁,那么一定含有氧
化镁。【结论】结合实验一、二、三可知Mg(OH)Cl分解生成了氧化镁和氯化氢气体。23.(2017·宁波)实验室有一瓶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小科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该混合物反应(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四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请分析计算:实验组别一二三四稀盐酸质量/g100.0100.0100.0100.0混合物质量/g3.06.09.012.0所得溶液质量/g101.9103.8105.0a剩余固体质量/g00mn(1)反应
后,稀盐酸还有剩余的是第________组。(2)求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3)表中a的值为________。(4)求表中m的值。【答案】(1)一和二(2)解:第一组中产生CO2质量m=103.0g-101.9g=1.1g设3.0g混
合物中碳酸钙质量为xCaCO3+2HCl=CaCl2+CO2↑+H2O10044x1.1g10044=𝑥1.1𝑔x=2.5g3.0g混合物中氯化钙质量为3.0g-2.5g=0.5g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2.5
g:0.5g=5:1答: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是5:1。(3)105.5(4)解法1:第三组实验中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未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总质量:100.0g+9.0g-105.0g=4.0g9.0g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2.5
g×3=7.5gCaCO3+2HCl=CaCl2+CO2↑+H2O100447.5g-m4.0g-m10044=7.5𝑔−𝑚4.0𝑔−𝑚解得:m=1.25g答:m的值是1.25g。解法2:据前三次实验所得溶液质量可知:质量为m的碳酸
钙与稀盐酸反应能使溶液质量增加:103.8g+(103.8g-101.9g)-105.0g=0.7g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m-0.7gCaCO3+2HCl=CaCl2+CO2↑+H2O10044mm-0.7g10044=𝑚𝑚−0.7𝑔解得:m=1.25g答:m的值
是1.25g。【解析】(1)根据表格中混合物递增的量和所得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可以判断出盐酸是否有剩余;(2)可以根据反应前稀盐酸和混合物的总质量减去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得到生成CO2的质量,再根据CO2的质量计算出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然后由混合物的总质量算出混合物中氯化钙
的质量,求出两者之比;(3)表格中第三组中加入9克混合物时盐酸已经被反应完,第四组中增加的溶液质量就是相比于第三组9克多出的3克中所含有的氯化钙的质量;(4)方法一、第三组数据中先算出9g混合物中含有碳酸钙的质量,其中有少部分(m)未参加反应以固体存在,写出含m的参加反应的碳酸钙和含m的二氧化碳质
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m。方法二、由前三次实验所得溶液质量可知:假定盐酸充足mg碳酸钙还能对应增加0.7g的溶液,可得到mg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后生成的CO2的质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求出m。【解答】(1)从第三组数据溶液增加大于
0.5g可知仍有部分碳酸钙参加了反应可知一和二盐酸是有剩余的;(3)第四组盐酸已经消耗完溶液增加的质量就是可溶的氯化钙的质量所以是105.5g。24.[2018·益阳]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5g,把6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实验过程
所得数据如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实验次数1234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15151515剩余固体的质量(g)3.502.000.750.75(1)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2)求原60g稀盐酸中
溶质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85%(2)第一次加入15g稀盐酸导致固体减少5g-3.50g=1.50g,设原60g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731.50g15g×x100
73=1.5g15g×x,x=7.3%。【解析】(1)根据数据可知,当固体质量不变时应该为剩余的杂质,所以碳酸钙的质量为5g-0.75g=4.25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4.25g5g×100%=85%。25
.(2020·绍兴)将12.9克NaCl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形成溶液,再将75克CaCl2溶液分5次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序号12345加入CaCl2溶液质量/克1515151515生成沉淀的总质量/克3m91010求:
(1)表格中m的数值是________。(2)溶液中Na2CO3完全反应是在第________次实验。(3)固体混合物Na2CO3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4)请画出上述过程中溶液中NaCl质量的变化图。【答案】(1)6(2)4(3)解:设固体混合物中Na2CO3质量为x
Na2CO3+CaCl2=2NaCl+CaCO3↓106100x10克106𝑥=10010克求得x=10.6克Na2CO3%=(10.6克/12.9克)×100%=82.2%(4)【解析】分析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的质量
之间的关系,再根据沉淀的质量可以得出碳酸钠的质量,从而得出原样品中的氯化钠以及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即可画出氯化钠的图像;【解答】(1)对比第1次实验和第三次实验可知,加入15g氯化钙,产生3g沉淀,所以第2次产生的沉淀是6g;(2)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最后沉淀的质量是10g,而第3次实验产生的沉淀是10g.,第4次实验相对第3次实验沉淀增加了1g,所以氯化钙过量,碳酸钠反应完全;(3)由表格可知,沉淀的总质量为10g;解:设固体混合物中Na2CO3质量为xNa2CO3+CaCl2=2NaCl+
CaCO3↓106117100xy10克106𝑥=10010克求得x=10.6克Na2CO3%=(10.6克/12.9克)×100%=82.2%;(4)由(3)可知,样品中的氯化钠质量为:12.9g-10.6g=2.3g;设固体混合物中
NaCl质量为y117𝑦=10010𝑔𝑦=11.7𝑔所以最后溶液的氯化钠质量为11.7g+2.3g=14g26.(2019·宁波模拟)我国青海湖采集的天然碱样品可表示为aNa2CO3•bNaHCO3•cH2O(a.b.c为最简整数比).小红同学为测定其组成,称取
该天然碱样品16.6g进行如图实验:资料:①许多物质从水溶液里析出晶体时,晶体里常含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做结晶水.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做结晶水合物.②天然碱样品(aNa2CO3•bNaHCO3•cH2O)是一种结晶水合物,受热时结晶水易失去;③2NaHCO3△
Na2CO3↑+CO2↑+H2O;④碳酸钠比较稳定,加热时不分解.⑤图中B处为两个单向阀:推注射器时A1关闭,A2处打开;拉注射器时,A1打开进空气,A2关闭.【实验步骤】:①组装好装置,检查气密性②反复推拉注射器③称量E、F的质量④关闭弹簧夹,加热D处试
管直到反应不再进行⑤打开弹簧夹,再次反复缓缓推拉注射器⑥再次称量E、F的质量.【问题探究】:(1)E中的药品为________;C、F、G中装有碱石灰(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物)G的作用是________.(2)若不进行步骤⑤的操作,则所测得的碳酸氢钠质量分数_
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3)请你根据下表数据计算:该天然碱样品16.6g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写出具体计算过程).组别反应前反应后甲E的质量为100.0克E的质量为102.25克乙F的质量为50.0克F的质量为51.1克(4)【交流与反思】:在
计算碳酸氢钠的质量时,小红使用了甲组数据,而小华用了乙组数据,他们惊奇的发现两个人的计算结果不一样,请问你赞成________(填“小红”或“小华”)的计算结果,不赞成另一位同学的原因是:________.(5)最后确定16.6g天然碱样品中结晶水的质量为________g.【答案】(
1)浓硫酸;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杂质气体进入到F中,影响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2)偏小(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1.1g﹣50g=1.1g,设分解生成的水的质量为x,根据
化学方程式2NaHCO3点燃Na2CO3↑+CO2↑+H2O44181.1gx441.1𝑔=18𝑥x=0.45g故天然碱中含有水的质量为102.25g﹣100.0g﹣0.45g=1.8g答:16.6g天然碱样品中结晶水的质量为1.8g(4)小华;
2NaHCO3点燃Na2CO3↑+CO2↑+H2O(5)1.8【解析】(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为了保证装置的安全,装置必须与大气连通,这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就可能进入装置内,影响测量结果,而G的作用就是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2)反复推拉注射器,可以使装置内的气压保持一定,是二氧化碳和水被充分吸收,保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3)根据乙组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4)碳酸氢钠分解产生水,结晶也会产生水;(5)利
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出产生水的质量,然后根据甲组实验计算出吸收水的质量,而二者之差就是样品中结晶水的质量。【解答】(1)E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而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故填浓硫酸;G的作用: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杂质气体进入到F中,影响二氧化碳质量
的测定;(2)若不进行步骤⑤的操作,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不能被充分吸收,使得结果偏小;(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1.1g-50g=1.1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2NaHCO3点燃Na2CO3↑+CO2↑+H2O168441.1
g441.1𝑔=168𝑥解得:x=4.2g(4)在计算碳酸氢钠的质量时,小红使用了甲组数据,而小华用了乙组数据,他们惊奇的发现两个人的计算结果不一样,我赞成小华的结果,因为反应前后E装置中水的质量,既包括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水的
质量,也包括结晶水的质量,由此计算出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偏大。(5)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1.1g-50g=1.1g,设反应生成的水质量为y,2NaHCO3点燃Na2CO3↑+CO2↑+H2O44181.1gxx=0.45g故
天然碱中含有水的质量为102.25g﹣100.0g﹣0.45g=1.8g。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