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广东省东莞市翰林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doc,共(17)页,511.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dc94372fa50b6ea8559150de7e50bd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翰林实验学校四月线上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时长7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选题(每题2.5分,共75分)1.春秋时期,郑、陈、宋等诸侯国经常参与会盟。据《左传》记载,楚国就先后两次以土地和重赂求得郑国与之会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大国争夺有利的战略地位B.郑
、陈、宋诸国实力相对较强C.周王室努力缓和诸侯争霸D.中原诸侯合纵连横不利于楚国【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形势图中郑国因为处于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许多诸侯国经常与郑国会盟,故B、C、D与材料无关,排除。2.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者汤克夏
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这一记载的主旨是A.商王权力受神权制约B.殷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C.商汤灭夏乃以暴制暴D.君王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答案】D【解析】【详解】商汤灭夏后,正值天大旱,商汤“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
,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这一记载说明君王只有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王权受神权制约,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经济活动和以暴制暴,故BC错误。3.西周建立后,周天子经常将
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类似的青铜铭文不仅在黄河中下游有大量出土,在南方的楚或吴、越之地也多有发现。这说明当时A.礼乐制得到普遍接受B.周天子直接控制各地C.出现了深人的技术交流D.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同【答案
】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周王室的礼器和文字随着分封制传到了黄河中下游和南方地区,故D正确;ABC不合史实,排除。【点睛】考查层次——理解;难度:中;考查目的:理解分封制,4.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
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下图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这表明战国时期A.封建体制开始崩溃B.集权体制初现雏形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D.玺印具有统一风格【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
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表明国君的权力越来越大,国家权力向国君手中集中,集权体制逐渐形成,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分封制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C选项排除;玺印具有统一风格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故答案
为B。5.周王将贵族连同他们的宗族分封到新征服土地上,而不像商代在原部族居地就地册封,这样各封国内就逐渐融合成以地缘为基础的新族体。这说明周初分封()A.导致宗法制趋向瓦解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促进了国家形态的进步D.淡化了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分封制
使各封国内逐渐融合成以地缘为基础的新族体,这说明分封制促进了国家形态的进步,故选C项;周初宗法制并没有趋向瓦解,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周初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因此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血缘关系淡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6.“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
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体现“夷夏之辨”由利器逐渐被遗弃,表明不同民族间的界限越来越小,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
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7.汉朝时期,政府对边疆请求”内附”的游牧民族采取容纳政策,让他们进入长城以内的指定地区居住,并让其上层人物继续统领部众。这种政策A.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B.改变迁入民族的生活方
式C.实现了边疆地区永久和平D.使民族间的差异逐渐消失【答案】A【解析】【详解】汉政府安置请求内附的游牧民族,保持其内部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民族间的交融,A项正确;改变迁入民族的生活方式只是部分信息,不符合
材料主旨,B项错误;实现“永久和平”和“消除”民族间的差异,夸大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CD两项错误。8.《史记》曰“(汉)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解释说:“言封子弟境土交接,若犬牙不正相当而相衔入也。”这些史料
说明汉初A.承袭了秦的治理模式B.刘邦极力稳固皇权的治国用心C.郡国并行制度的实行D.王国严重威胁中央统治的权威【答案】B【解析】【详解】两则史料都是强调汉初犬牙相错的地方行政区划界原则,这说明汉初统治者极力稳固中央集权,维护皇权的治国用心,故B正确;材
料主旨不是强调汉承秦制,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郡国并行,故C错误;材料信息未强调王国威胁中央,故D错误。9.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八姓和汉族四姓位列士族之首,又将地方上的强宗豪族全部编入士族。而唐高宗、武则天修《氏族志》,“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这一改变A.促
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强化了门阀士族政治C.引发了选官制度变革D.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氏族已经衰落,唐朝此次改《氏族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根据材料
“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可知,士族人群增多,地位下降,从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上打击士族势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是科举制,C选项排除;官僚体系在秦朝时期就已经确立,D选项
排除。故答案为A。10.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士人品第有九,官分清浊,士族属于清品,当清官,寒门小人属浊品,只能充任浊官,这说明孝文帝注重A.提高官员素质B.缓和民族矛盾C.少数民族发展D.规范制度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分清浊,主观上是加
强门阀贵族政治,客观上也加强了制度的规范建设。故答案为D。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孝文帝注重规范制度的建设,无法体现提高官员素质、缓和民族矛盾和促进少数民族发展,排除ABC项。故选D。11.司马迁在《史记》设有《平准书》,主要记述“货”的问题。班固在《汉书》中将之改为《食货志》,将“食”、“货
”并提,认为“二者,生民之本”。此后,“食货”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代名词。这反映了两汉时期A.确立重农抑商政策B.史书体例得以创新C.封建经济初步发展D.经济学派成为显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食”指的是农业,
“货”指的是商业,班固认为二者都是生民之本,体现的是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在商业变法时期确立的,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史书体例问题,B选项排除;汉以后的显学是儒家思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12.如表是成书于2世纪中期的《四民月令》记载的洛阳
地区一至五月的生产生活情况。由其内容可知,该书主要记录的是时间生活景象一月种春麦、豆,酿酒、制豆酱,祭祖、拜访亲友ニ月种早熟禾、大豆,整理冬衣,收薪柴,练箭防备,宜嫁娶三月开始养蚕工作,种瓜,粳稻,为雨季准备疏沟修屋,阳光充足可油漆、晒制药
膏四月种生姜,黍、谷、制醋,取丝纺织,卖麦五月收藏毛皮用品,种芝麻、稻、黍,制醋、药品,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卖豆A.皇室贵族的生活B.自耕农的日常生活C.商人家庭的生活D.地主庄园的生活【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四民月令》记载“2世纪中期”“洛阳地区”上半年,包含五谷种植和产品加工等在内的多种农业、手工业生产、生活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主要记录的是东汉地主庄园的生产生活状况,D选项正确;从《四民月令》的这五条信息中,无法得出“皇室贵族”的结论,A选项错误;材料中“酿酒”、“练箭”
和丰富多样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生活,与个体自耕农的日常生活状况不符,B选项错误;《四民月令》中众多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内容,体现的不是商人的家庭生活,C选项错误。13.据统计,目前已发现出土于东汉时期的铁犁和牛耕图有50多处,分布在豫、陕、冀、晋、鲁、皖、苏、辽、内蒙、甘、新
、川、贵、粤、闽等15个省区。由此可知,东汉时期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B.北民南迁推广了农业技术C.牛耕技术已遍及全国D.边疆地区与内地联系密切【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目前已发现出土于东汉时期的铁犁和牛耕图有50多处”反映的是东汉是其铁犁
牛耕的发展情况,体现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A正确;东汉时期没有北民南迁的现象,故B不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东汉存在铁犁牛耕,不能得出其已经遍及全国的结论,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区联系问题,故D不正确。14
.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有
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这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即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土地
国有制度已经被废除,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技术,排除ABD。15.下图为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据此可知A.曲辕犁逐渐传到河西走廊B.政治动荡导致丝绸之路完全阻塞C.西北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D.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民族交流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嘉峪关墓砖壁画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的经济以农耕为主要内容,C选项正确,曲辕犁是南方水田作业的农具,A选项错误。根据沙漠之舟和驿站使者的图片说明当时丝绸之路还发挥作用,B选项错误。从图上的信息不能得出,生产力发展、进步驿民族交流
产生的影响,D选项错误。16.西周时,土地近常只耕种三年,三年后地力若本耗尽,另辟土地,重新分配。春秋中后期,三年换土易居的耕作法逐渐取消,国家不再定期重新授田,而是一次性授田、由耕作者在份地上自行轮种
。这些变化反映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农民耕种土地积极性提高C.土地私有倾向增强D.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普及【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时期国家不再定期重新授田,而是一次性授田、由耕作者在份地上自行轮种,这种变化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时间更长,这是一种私有化倾
向,C正确;一次性授田,耕作者自行轮种,政府干预力度越来越小,这种变化最终会导致公田制被破坏,排除A;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是这些变化的结果,排除B;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尚未达到普及地地步,排除D。17.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体
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C.冲击了重农抑商
政策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大地产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是自然经济的体现,故B项正确。大地产本身就与土地兼并严重有关,其不可能缓解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表述与自耕农阶层的分化没有
直接逻辑关系,故排除D项。18.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们都有专门的匠籍,一人匠籍便终身不得改业;唐代,“纳资代役”(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逐渐普遍化,“和雇制”(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得到
推广。这一变化()A.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规模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提高了私营手工业的地位D.反映出重农政策的松动【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纳资代役”普遍化,以及“和雇制”推广,说明手工业者人身相对自由,私营手工业在此背景下会得到发展,有利于商品
经济的发展,B正确;对工匠控制减弱,工匠以货币形式代替服役,这不利于官营手工业扩大规模,排除A;私营手工业的地位始终低于官营,排除C;材料与重农政策无关,排除D。19.据《管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内还有大
量农业用地。这说明当时A.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B.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C.出现了后世坊市制度的雏形D.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官员住在王宫附近,非官员和耕地的人住在城门附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住在市场附近,这与后来坊市制度类
似,故C选项正确;A项“严格”说法片面,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农业的主导性,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城市职能,故D选项错误。20.汉文帝时,政府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汉武帝时,盐铁酒官营,官府在
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元帝时,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西汉时期A.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B.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C.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D.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
要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盐铁酒专卖政策,汉昭帝、元帝时,允许私人经营酒铁行业以增加税收,说明西汉时期对经济政策的调整,这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有关,故选B;A表述太绝对,且不符
合史实,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排除D。21.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都进行了抨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树立,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排
除A;材料仅仅反映了不同学派反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无法体现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排除B;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故C错误。22.春秋战国时期,游学之风兴盛;墨家的个体游学区域逐渐缩小,而法家个人的游学范围由“国内”扩展到
“国外”,儒家由盛转衰,逐渐远离政治权力的中心。这说明A.法家政治地位日益显要B.儒家思想日益遭到打压C.游学不利于文化的发展D.儒法两家争鸣更加激烈【答案】A【解析】【详解】墨家的个体游学区域逐渐缩小,而法家个人的游学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儒家由盛转
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墨家和儒家的影响变小,法家的政治地位日益显要,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儒家思想日益遭到打压,故B错误;游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仅涉及儒法两家,还有墨家,故D说法错误。23.从殷商时期的“唯天监下典厥(道)义”,到西周时期的“遵王义”,再到春秋
战国时期的“一人一义”,即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人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人本文化的会通精神流行B.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
特征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D.士人的民本意识正在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人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说明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故选B;A无法体现
“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排除;西汉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民本意在,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概念名称……使‘义’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紧
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4.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彗星出现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
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出当时A.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B.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D.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晏婴认为国君如果德政比祈祷更重要,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
神,选项D正确;君权神授观念是董仲舒提倡的,选项A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春秋时期尚未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项B排除;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选项C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晏婴言论中对鬼神的态度,其强调人的作用,以此思路解答即可。25.汉武帝统治时期,
既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又任用酷吏开边兴利,还借助“深酷用法者”摧毁太子的守文集团。面对民众的反抗运动,汉武帝晚年悔过,下轮台罪已诏,改弦更张、与民休息,避免“亡秦之祸”。据此可知A.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已经融合B.汉代以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C.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D.汉武帝采用
多种思想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利用了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来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故体现出汉武帝利用多种的思想维护统治,故选D项;A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汉代儒法并用,
并非用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排除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6.“春秋决狱”是指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通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
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据此可知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基本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
伦理通德),附会汉朝法谭,作为审判的依据”可以得出,汉代审理案件的时候将儒家经义和法律融合,体现了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统一,故A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审判依据的变化,没有体现司法被破坏,故B不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儒家思
想对法制的影响,没有涉及汉代立法以儒家为依据,故C不正确;由材料“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可以得出D不正确。27.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
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
据“玄学出自《老子》”“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可知这表明魏晋玄学是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故C项正确。魏晋玄学是融合儒、道两派思想而成,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感应思想,故A项排除。从
材料信息看,玄学从道家的角度解读儒学,发展了孔孟传统儒学,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玄学是儒学和道家思想的结合,没有涉及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
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本题考查玄学,根据材料“玄学出自《老子》”“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即可得出答案。28.南朝梁武帝崇奉道教,重用炼丹师阿弘景等人;同时,他又推崇佛教,
在全国各地广建佛教寺庙;他还撰写了《周易讲疏》《春秋答问》等儒学著作二百余卷。这说明梁武帝时期A.佛道儒三教并列为统治思想B.社会主流思想受到挑战C.开始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统治政策随国情变化而调整【答案】B【解析】【详解】梁武帝崇奉道教,推崇佛
教,撰写儒学著作,体现了当时三教并行的趋势,说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挑战,选项B正确;当时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A;材料未体现出“三教合一”,排除C;材料未体现出梁武帝统治政策的调整,排除D。29.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时期形势示意图。据此推断,下列能反映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
文学诗句是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C.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中“齐”“北魏”“柔然”“平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兰辞》的时代背景,与当时北
魏与柔然之间所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主人公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出击柔然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敌人凯旋还乡,也使《木兰辞》千百年来流传不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大意是: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越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说明了行军速度之快及路途的遥远。故答案为B项。ACD项,《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出自唐朝杜甫的《石壕吏》,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
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
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30.1926年,王国维先生作《桐乡徐氏印谱序》指出,近代出土的兵器、陶器、玺印、货币等古物上的六国文字(见下图)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
统一后的小篆不同,这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这反映出A.小篆是战国时期各国通用文字B.战国文字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C.夏商周历史都有传世文献可证D.战乱导致了部分区域文明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战国时期同一个字各国写法存在不同来看,说明这一时期的文字存在多元化发
展现象。故答案为B项。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文字,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字逐渐走向统一,而不是文明消失,排除D项。【点睛】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东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差不多丧失殆尽,
所以各国文字是各写各的,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一些小国的文字,共同特点是笔画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姓族属历
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材料二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
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问题: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姓与名顺序的差异)。汉民族先姓后名,“重姓轻名”;英语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说明: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
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位。示例二:信息:(家族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名字的差异)。中国排字论辈,代际分明;而西方国家代际之间有重名现象,代际差别不大。说明: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宗法制度影响,名字象
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要体现“贵贱有序,等级分明”观念。西方国家深受受西方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名字只是一种个体的符号,因此彰显自由、平等的观念。。【解析】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和结合所学
知识进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根据题目要求,考生需要先结合两个材料提取各自关于姓名的信息,然后寻找出两者之间不同的两个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其不同的原因。所以答案必须要分成两个部分,即不同的信息和相关的说明。只要考生细心比对,不同的信息比较好寻找,之后结合所学有
关政治或者思想文化的知识可以得出相应的原因,在进行说明即可。考点:史学常识·中西方姓氏·比较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这
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
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简单释义为: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
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的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
的精准。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答案】(1)特点:涉及范围广;关注农业(关注生态);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对后世影响大。评价:积极:秦法内容十分丰富、细致,有利于秦王
朝巩固统一;消极:严刑峻法,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致使秦朝速亡。【解析】【详解】特点:根据材料“《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可知涉及内容广泛;根据材料“‘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
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可知关注农业领域;根据材料“《秦律十八种》的‘田律’……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可知内容简单便于操作;根据材料“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
后世法律的制定”可知对后世影响较大。评价:根据材料一“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秦法内容细密,成为秦维系统治的重要工具)、消极(秦法
严苛,轻罪重罚,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两个方面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