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334.260 K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334.26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d9c6204276f19ee2658cb97d56ff83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10月月考试题(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2分)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

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

、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

D项。2.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

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五曹分别主公卿、主郡国二千石、

主凡吏民上书、主外国夷狄、主断狱,分别负责具体政务,反映了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C项正确;汉成帝时期的尚书台属于秘书机构,还未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

职能,但未体现对皇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3.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材料提到赦书抄录多有差错,导致地方官员在落实颁布赦令时,存在失当的现象,故令刑部摹印颁行,赦书更加规范化和准确化,有利于政令的传递,上下一体,减少失误,故此举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赦令更加规划化,其推行

范围并未因此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赦令的规范有利于地方官员的落实和管理,排除C项;“完善”的表述太过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赦书的传递程序,而是内容的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4.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

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C.中

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

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

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趋势,C项正确;地理因素影响行政规划,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材料强调犬牙交错的原则占据上风,并非日益简单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区划调整的信息,而体现了制定行政区划的依据原则,排除D

项。故选C项。5.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

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材料可以看出英国议会下院形成的过程,其主要构成成员是城市市民和骑士,而且议会下院逐渐独立议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国王,这说明当时的城市市民和国王实现了联合,C项正确;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增加新税,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项;英国下议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议会,而且当时的贵族议会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6.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

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可知,这一时期为抗战时期,中共通过进行基层民主建设,以便更好的将政策落到

实处,支援抗战需要,B项正确;工农苏维埃政权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措施有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7.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

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组合选择题。时空范围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②根据材料

中“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可以看出,当时边区政权结构中有参议会、边区政府,而且边区政府的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正确;④边区的政权结构这是适应当时民族解放战争需要,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正确,D项正确;①

边区参议会产生边区政府,边区政府中产生边区法院,三者并非并立制衡关系,错误;③当时处于抗战时期,而非土地革命时期,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8.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

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A.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B.加强对农民编

制管理C.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D.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

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可以看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强制的现象,官员从中获的利,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项正确;材料中韩琦没有青苗法不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观点,韩琦主要表达出青苗法在实际过程中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青苗法对农

民管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9.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

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

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10.汉初,朝廷让功臣

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

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重用文吏,体现出文化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官员任职的专业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皇族与士族相

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1.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A.①

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可知,朱邑因贤良而被察举为官,这表明西汉政府通过察举制度选拔人才,③正确;朱邑在担任舒桐乡啬夫时“存问耆老孤寡”,体现了官吏为政注重优抚

老弱,④正确;③④正确,B项正确;社会基层组织在西汉之前早已存在,并非此时开始建立,①错误;中正官负责官员考核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而非西汉,②错误;①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2.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

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

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之后(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

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的权益,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得出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

B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3.据下表可知()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

.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

大族在走下坡路,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图为唐代选才的部分举措。这些措施()*(唐高祖武德四年)救诸州学士

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礼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上贡。*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天下兵革方息,……士不求禄,官不充员,吏曹

乃移牒州府,课人应集,至则授官,无所退遣。A.导致“取士不问家世”局面出现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位的上升C.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权力垄断D.旨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

根据材料“委本县考试”可知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可知材料所述措施促进庶人参与政治,因此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位的上升,B项正确;“取士不问家世”局面出现是在宋代,排除A项;科举制限制

了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结束说法绝对,排除C项;唐代选才的部分举措是为了选拔人才、巩固统治,不是为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的A.人

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

)。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

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16.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

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

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

故选A项。17.汉代统治者提出:“讼理刑狱,必原父子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测浅深之量”。虽然汉律明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但在司法实践中,出于伦理而促使法官缘情疏法之事比比皆是。这一反差表明()A.儒家伦理成为汉律的核心思想B.政府注重司法的教化功能C.统治者推行宽刑仁

政治国理念D.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之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朝在司法实践中注重维护儒家伦理秩序,这表明汉朝注重司法的引导教化功能,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汉朝司法实践

受儒家伦理影响,体现不出汉律的核心思想,排除A项;宽刑仁政治国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汉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皇帝集所有权力于一身,并未实现司法权与立法权的分离,排除D项。故选B项。18.从曹魏时期起,“不孝”列入律目,“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

。西晋及其后,不少人因不孝被依法惩治,曾经属于非强制性的礼教原则,成为臣民上下均需恪守、奉行的强制性规范。这一现象体现出()A.儒家思想融入律令内容B.魏晋统治者强调以法和刑治国C.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D.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教化工作【答案

】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西晋及其后,不少人因不孝被依法惩治,曾经属于非强制性的礼教原则”,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律令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孝对法律条文的影响,排除B项;“最终形成”表述错误,排

除C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教化工作,排除D项。故选A项。19.子孙“违犯教令”罪由来已久,秦汉已经出现类似罪名,唐朝正式立法。〈唐律疏议〉规定“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于事合宜,即须率以周旋,子孙不得违犯。”统治者明确这一法律意在()A.维系宗法制度的统治地位B.巩固家国一

体的政治结构C.赋予家长管教子孙权力D.利用儒家伦理以维持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规定子孙要遵从长辈的“教令”,统治者明确这一法律意在利用儒家伦理以维持统治,D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A项;家国一体即

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赋予家长管教子孙的权力,而是利用儒家伦理以维持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20.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强调,“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

可以致寿”。时任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在其《聪训斋语》中说:“父母之爱子,第一望其康宁,第二冀其成名,第三愿其保家。”曾国藩认为教育子侄“不在多书”,只要有《庭训格言》和《聪训斋语》就够了。这可用于说

明清朝()A.士大夫重视家风教化B.士人强调礼法一脉相承C.传统文化在不断更新D.俭约不贪成为社会共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清朝从皇帝到官员,都重视家训,而材料中提到的《庭训格言》和《聪训斋语》强调了治

家之道和子女教育之道,这说明清朝士大夫重视家风教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法,排除B项;曾国藩认为《庭训格言》和《聪训斋语》就可以教育子侄,这是继承而非更新,排除C项;材料涉及到的群体主要是皇帝和官员,无法得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21.宋代的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

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势力的不断强化B.基层社会民主的完善C.道德教化功能的丧失D.民间自治精神的宣

扬【答案】A的【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乡约主要起道德教化作用,明清时期,乡约中增加“圣谕”内容,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在基

层治理的渗透,A项正确;君主专制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很难实现民主,完善的说法也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讲到明清时期乡约增加“圣谕”内容,不代表道德教化功能丧失,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民间自治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2.下列两则史料能用来说明西汉时期的历史现

象有自敦煌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汉书·西域传》)如图的简牍:20世纪90年代出土于甘肃敦煌的汉代悬泉置遗址,留下了该驿站与西域屯田官之间物资、文书传递的记载。(

)①护乌桓校尉的管理职责②加强对西域的治理和开发③张骞探索西南丝绸之路④驿站和文书邮传制度运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自敦煌

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甘肃敦煌的汉代悬泉置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加强了对西域的治理和开发,设置了相关机构,当时在西域还有驿站,出土的简牍

也说明西汉有着文书邮传制度,②④正确,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护乌桓校尉,丝绸之路是西域地区,在西北,不是西南,①③错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23.清朝前期,在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中,形成了中央政府委任的官员与士绅、少数民族

首领共同协作,“编立保甲,查缉匪类,逢望日宣讲上谕,以兴教化”的机制。从这一现象中可知()A.清朝前期的施政重心是开发边疆地区B.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与发展C.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拓展了疆域D.保甲制度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动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前期在

西南地区的治理中中央委任官员与少数民族首领合作治理地方,这可知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开放边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拓展疆域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保甲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4.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

计表。据此可知,“关市”的设置时间文献记录备注景帝前元年(前156年)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遗公主,如故约。《史记.匈奴列传》安帝永初中(110年)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后汉书.乌桓鲜卑

传》初平元年(190年)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后汉书.刘虞传》A.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B.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D.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等信息可知,“和亲”、“关市”等方式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原王朝

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排除B项;材料涉及民族交融的方式,没有体现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25.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

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答案】B【解析】【详解】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

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财政的入不敷出并非国家强化控制铸币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铜铅锡专卖是新政策,并非改革原因,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故选B项。26.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铜钱铸造量统计图,①处铜钱铸造量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

()A.实物交换逐渐兴起B.新型货币流通市场C.外国白银大量流入D.国家赋役统一征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干图片所示,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铜钱铸造量减少是在1080年之后,①正好处于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开始作为计价标准来计量多种商品的价值,同时,纸币交子开始兴盛,不断占据市场,反而铜钱铸造大量减少,B正确;实物交换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明代隆庆元年开放

海禁,允许民间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史称“隆庆开关”,此后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排除C项;国家赋役统一征银是在1581年张居正提出一条鞭法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7.如图所列四枚古钱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形制与钱文最适合用来研究,

中国古代()A.民族交融的加强B.冶铁技术的进步C.抑商政策的演变D.征税方式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秦朝的货币和唐朝的货币,在货币制造方面结合中国“天圆地方”的文化进行创制,而契丹和西夏的货币形态与中原王朝货币有一定的相似性,体现了其对中原文化的学习,

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都是货币,不能看出冶铸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是货币的形制,不能反映抑商政策,征税方式的变化,排除CD项。故选A项。28.周秦至唐前期,谷帛一直是与金属货币并行的重要币种;唐代中期以后,绢帛的货币作用逐渐衰落;宋代以后,谷帛即逐渐

退为生活日用品。这一变化,主要由于()A.国家政权统一B.白银大量的流入C.赋税制度的变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可知,唐以前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并行,唐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退出交换领域,货币职能衰落,D项正确;国家政权的统

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这一时期没有白银大量的流入,排除B项;赋税制度的变革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9.《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

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

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未涉

及“灭私徇公”,主要强调的是“礼、法、乡约教化”的相辅相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法治威严”,排除D项。故选A项。30.“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

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的(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①推动

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中国)。②根据材料“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此

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符合题意;④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说明汉代时期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符合题意;①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繁荣,但无法判定

是否为丝绸贸易,不符合题意;③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31.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

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实

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晚期到战国晚期(中国)。题干中提及的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来源于《史记》,这是文献史料,而“

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是实物史料,这两种史料可以推断出秦人养马的史实,故研究历史时,应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的联系,B项正确;西周晚期原始农耕和畜牧已经存在,但材料未涉及原始农耕的出现,排除A项;秦人是否迈入阶级社会的

门槛与材料中的苜蓿属植物和马骨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具有不同的价值,且史料间要相互认证,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32.体国经野材料一《史记·夏本纪》写道:“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

,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董作宾认为,殷墟卜辞中的侯、伯、子、男诸称谓在殷商时期皆可为诸侯的爵称,商代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分封制度,这与西周推行的分封制度是相同的。材料二作为周室屏藩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而后成立

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蘖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那些在夏商时期构成当时“天下万邦”政治格局的所谓“邦”、所谓“国”,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早已存立于世

的地方组织。——摘编自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材料三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二级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直接管理地区过多,负担较重,于是增设州等层级,协助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但增设的层级,

往往容易变成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引发割据问题。宋代的统治者发展了“虚三级”的体制,即路、州、县三级。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与州牧、藩镇节度使不同,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

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路,这虽然容易造成管理的复杂和混乱,但是不容易导致地方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宋代地方制度的设计,体现了“防弊”与“分权”的原则,使宋代的地

方政府虽是三级制,但没有造成东汉末、唐后期地方割据的情况。——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1)辨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分封”概念的不同。(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角度,分析宋代的

路与汉代的州、唐代藩镇的异同。【答案】(1)材料一中的分封制包括夏商君主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这些方国和部族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来,中央王朝与各诸侯国关系松散。材料二认为分封制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周天子将土地赐予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建立诸侯国;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

的政治统治。(2)相同:都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初设(或最初的目的)时都协助中央对地方管理。不同:汉朝的州、唐代藩镇都有单一的行政区划,其长官掌握了行政权和领兵权,导致地方割据。宋代的路不是单一的行政管辖;设立了四个平行的机构

,地方权力被分割,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小问1详解】不同:根据材料一“《史记·夏本纪》写道:‘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商代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分

封制度,这与西周推行的分封制度是相同的。”可知,分封制包括夏商君主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这些方国和部族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来,中央王朝与各诸侯国关系松散。根据材料二“作为周室屏藩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而后成立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

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蘖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可知,作者认为分封制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周天子将土地赐予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建立诸侯国;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

的政治统治。【小问2详解】相同:根据材料三“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二级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直接管理地区过多,负担较重,于是增设州等层级,协助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管理。”和材料“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与州牧、藩镇节度使

不同,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可知,都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初设(或最初的目的)时都协助中央对地方管理。不同:根据材料三“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但增设的层级,往往容易变成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引发割据问题。”可知,汉朝的州、唐代藩镇都有单一

的行政区划,其长官掌握了行政权和领兵权,导致地方割据;根据材料三“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与州牧、藩镇节度使不同”可知,宋代的路不是单一的行政管辖;根据材料三“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这虽然容易造成管理的复

杂和混乱,但是不容易导致地方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可知,宋代设立了四个平行的机构,地方权力被分割,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当法律和道德发生冲突时,先秦时期不同派别的主张不同。《论语》记载孔子“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

在其中”。《商君传》记载商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盖非:相互掩盖),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摘编自许世英等《中国古代法制中的法律与道德》材料二时期案件法律规定判决结果判决理由西汉子为保护父亲不被他人伤害

,而误伤己父《张家山汉简》:杀伤父母,枭其首市子无罪《春秋》之义,父为子隐……魏晋朱谏之父为族人朱幼方烽火所焚。谏之成人,手刃杀幼方《晋律》:准五服以制罪帝嘉其义,赦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

唐朝一人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唐律疏议》:杀人者斩诏免死配流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孔子和商鞅的法制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者法制观念不同的原因。(2)概括西汉到附唐法律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答案】(1)孔子:认为伦理道德优先于国家秩序。原因:孔子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任意2点)商鞅:认为法律必须符合国家利益至上,主张忠君大于孝亲。原因:商鞅主张以

法为教、以吏为师,认为法和刑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用法律约束防止作恶;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任意2点)(2)趋势:律令儒家化。积极影响:调和了法律与儒学之间的矛盾,使人们更容易认可封建法律;发挥了儒家文化在维护封建统治方

面的作用。(任意1点)消极响:造成中国古代司法道德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对正当权力的追求。【解析】【小问1详解】孔子:根据材料“《论语》记载孔子“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可分析出认为伦理道德优先于国家秩序。原因:根据材料“《论语》记载孔子“子为

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可分析出孔子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任意2点)商鞅:根据材料“《商君传》记载商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盖非:相互掩盖)

,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可分析出认为法律必须符合国家利益至上,主张忠君大于孝亲。原因:结合法家思想可分析出商鞅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认为法和刑是治国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用法律约束防

止作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任意2点)【小问2详解】趋势:根据材料“《春秋》之义,父子隐…”可分析出律令儒家化。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调和了法律与儒学之间的矛盾,使人们更容易

认可封建法律。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发挥了儒家文化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的作用。(任意1点)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可分析出造成中国古代司法道德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对正当权力的追求。34.民族交融·民族认同材料一在古代历史中,“中国”

一词常指居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往往成为长城以南中原王朝政权的代称,如汉司马迁“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辽宋夏金政权并立时期,随着辽金等政权的发展,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多以“中国之主”自居,辽金王朝内部的汉族知识分子多以本朝为“中国”,

如辽代的刘辉就在其奏折中以辽为“中国”,称“西边诸蕃为患,士卒远戍,中国之民疲于飞挽”。金代的统治者更是频频以“中国”自居。金海陵王时,太后就曾以“兴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国”为由劝谏海陵王停止征战。辽金王朝的统治者自称“中国”,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扩大到辽金统

治之下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汉族与契丹、女真、蒙古等诸多民族生活在一起。“中国”一词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摘编自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1)与前代相比,辽金时期“中

国”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材料二①(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善谈《左》《老》,尤精释义。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摘自《魏

书·高祖纪》②(唐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为父母。——摘自《资治通鉴》③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对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的诏书中称:“朕视天下为一体,率土之人,靡不抚恤。”1685年,在对议政王大臣的诏书中称:“今海内一统,寰宇宁

谧,满汉人民,俱同一体。”1704年,在对大学士的上谕中称:“朕于满洲、蒙古、汉军、汉人,视同一体。”“顾念长治久安,务在因俗宜民。”——摘自《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2)从上表所列三位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依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的具体史实,围绕“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主题说明他作出的贡献。【答案】(1)变化:“中国”一词不再仅指长城以南的汉族政权,也包括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影响: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

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示例一:选择唐太宗: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民族认同。贡献: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他还采取和亲政策,将文成

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唐太宗的这些措施,使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感,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示例二:选择康熙帝:康熙帝为维护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打败了噶尔丹的叛军,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还册封五世班禅为“班

禅额尔德尼”,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康熙帝的这些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金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在古代历史

中,“中国”一词常指居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往往成为长城以南中原王朝政权的代称”和“辽金王朝的统治者自称“中国”,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扩大到辽金统治之下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可知,“中国”一词不再仅指长城以南的汉族政权,也包括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政权;据材料一“汉族与契丹、女真、

蒙古等诸多民族生活在一起。“中国”一词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都是“中国”的一部分。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民族交融、整个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来分析;首先从民族交融来说,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加强民族间的交

流与合作;其次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说,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后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来说,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

空是北魏、唐朝、清朝时期(中国)。根据题目要求在三位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史实,围绕“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说明他作出的贡献;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选择康熙帝说明,康熙帝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在位期间

,平定三藩之乱;三次亲征噶尔丹,打败了噶尔丹的叛军;还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等这些具体的史实,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最后总结其措施的影响,康熙帝的这些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推

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当然也可以选择唐太宗作为说明对象,说明时选择唐太宗的具体史实,如:灭东突厥、文成公主和亲等,分别说明其贡献;最后说明其贡献即可。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