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 化学 答案

DOC
  • 阅读 1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284.313 KB
  • 2024-12-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 化学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 化学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 化学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1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 化学 答案.docx,共(10)页,284.31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d2febe8205b55d9380c6612493edf5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月考试题答案1.A2.B3.A4.C5.C6.A7.B8.B9.B10.A11.C12.C13.A14.D15.D16.C17.不变不增大不不变不增大向正反应方向18.(1)0.3mol·L-1·min-1升高温度(或充入水蒸气)(2)(3)放

热(4)2×10-5(5)<(6)2mol·L-119.注(2)答案合理即可20(1)-2507kJ/mol(2)B(3)L2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T228.60.571(4)反应I1.A【分析】根据反应

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将各种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转化成A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以此可比较反应速率大小,注意单位换算成统一的速率单位比较。【详解】A.v(A)=0.3mol·L-1·s-1;B.由于B是固体,不能用单位时间内浓度的改

变量来表示反应速率;C.v(A)=12v(D)=12×-1-10.8mol0Ls6=2300mol·L-1·s-1;D.v(A)=12v(C)=12×0.5mol·L-1·s-1=0.25mol·L-1·s-1;则反应速率最快的选项为A;故选A。

2.B【详解】Fe与盐酸反应的实质为Fe+2H+═Fe2++H2↑,为了减缓反应速度,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则可减小氢离子的浓度,但不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①加入NaOH固体,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及浓度均减小,故①错误;②加入H2O,减小氢离子的浓度,但不改变氢离子

的物质的量,故②正确;③加入CH3COONa固体与盐酸反应生成弱酸,减小氢离子的浓度,但不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故③正确;④加入NaNO3固体,氢离子的浓度、氢离子的物质的量都没有变化,且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生成氢气,故④错误;⑤加入KCl

溶液,减小氢离子的浓度,但不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故⑤正确;⑥CuSO4溶液,铁单质与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铜与铁、稀盐酸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⑥错误;②③⑤正确,故选B。3.A【分析】根据复合判据,当H-TΔS<0时,反应可以自发进行,以此解题。【详解】A.反应特征分析,反应的△H>

0,△S<0,则△H-T△S>0,反应一定非自发进行,故A符合;B.反应△H>0,△S>0,高温下可能△H-T△S<0,故B不符合;C.反应的△H<0,△S=0,则△H-T△S<0,反应一定自发进行,故C不符合;D.反应△H<0,△S<0,则△H-T△S>0,低温下反应可能自发进行,故D不符合

;故选A。4.C【详解】A.氢气的燃烧热是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能量,2H2(g)+O2(g)=2H2O(g)△H=-483.6kJ·mol-1,反应生成为气体水,故氢气的燃烧热不是241.8kJ·mol-1,故A错误;B.

能量越低越稳定,C(石墨,s)=C(金刚石,s)△H>0金刚石的能量大于石墨,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B错误;C.已知NaOH(ag)+HCl(aq)=NaCl(aq)+H2O(l);△H=-57.4kJ·mol-1,含20.0gNaOH的稀

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生成0.5mol水,放出28.7kJ的热量,故C正确;D.已知2C(s)+2O2(g)=2CO2(g)△H12C(s)+O2(g)=2CO(g)△H2,相同物质的量的碳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不完

全燃烧,燃烧过程均为放热反应,△H为负值,所以△H1<△H2,故D错误;故选C。5.C【详解】A.()FeSCN3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3+3Fe+3SCNFe(SCN)−=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变深,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不选A;B.石灰石与稀盐酸在密闭瓶中反应结束后,打开瓶塞,压强减小,232

2HCOHO+CO↑平衡正向移动,溶液中有气泡产生,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不选B;C.使用新型催化剂可使氮气与氢气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氨气,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更容易进行,与勒夏特列原理无关,故选C;D.2NO、24

NO平衡混合气加压,2242NONO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先变深后变浅,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不选D。6.A【详解】A.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氢气是反应物,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所以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故A正确;B.

恒温恒容下,通入He,平衡不移动,H2浓度不变,故B错误;C.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故C错误;D.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H2催化剂高温CO+H2O,故D错误;选A。7.B【分析】()()()++mol004

2mol3.21.612A(g)B(g)C(s)3D(.64.8mol0.80g.4.)164.8初始转化平衡【详解】A.前2min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4.8mol2L2min=-1-11.2molLmin,故A错误;B.2min后达到平衡,此时A

的平衡转化率是3.2100%4=80%,故B正确;C.该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相等,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平衡不移动,故C错误;D.该温度下平衡常数()()()33224.8cD2K===345.6cAcB0.80.422

,故D错误;选B。8.B【详解】A.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实验现象有关,反应越剧烈,产生气体的速率越快,产生气泡越快,则图甲所示实验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A正确;B.为排除阴离子对实验的干扰,应选用阴离子相同的试剂,且要控制阳离子的浓度相

同则可改为在甲中①试管中加入5滴()2430.05mol/LFeSO溶液,B错误;C.用图乙所示装置测定反应速率,可测定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要的时间,时间越短,反应速率越快,C正确;D.检查装置气密性一般是利用气压的原理,为检查图乙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可关闭A处活塞,将注

射器活塞拉出一定距离,一段时间后松开活塞,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位,若活塞回到原位,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漏气,D正确;故选B。9.B【详解】A.观察图像可知,第2步反应是吸热反应,2ΔH>0,A错误;B.观察图像可知,第2步的正反应活化能大于第3步的正反应活化能,所以第2步的反应速率小于

第3步的反应速率,B正确;C.减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增多,而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反应速率加快,C错误;D.根据图中信息333CH(g)+Cl-Cl(g)CHCl(g)+Cl(g)112.9kJ/m

oΔHl⎯=−⎯→,432CH(g)+Cl(g)CH(g)+HCl(g)Δ0H⎯⎯→,因此-142323CH(g)+Cl(g)CHCl(g)+HCl(g)ΔH=>-112.9kJmolHH→+,D错误;故选B。10.A【详解】t2时,改变某

一条件,v(正)、v(逆)都增大,但v(逆)增大的倍数更多,应为升高温度;t4时,改变某一条件,v(正)、v(逆)都减小,但v(正)减小的倍数更多,应为减小压强;t6时,改变某一条件,v(正)增大、v(逆)不变,平

衡正向移动,应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t8时,改变某一条件,v(正)、v(逆)同等程度增大,但平衡不移动,应为使用了催化剂;综合以上分析,A符合题意,故选A。11.C【详解】①一个N≡N断裂的同时,有3个H-H

键断裂,表示的都是正反应速率,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故①错误;②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故②正确;③反应两边气体的质量不变,气体的体积不相等,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

质量不再改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故③正确;④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时,体系压强不再改变,反应方程式两边气体的体积不相等,压强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故④正确;⑤NH3、N2、H2的体积分数都不再改变,说明各组分的浓

度不变,达到了平衡状态,故⑤正确;⑥恒温恒容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由于气体的质量不变,容器的容积不变,所以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故密度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⑥错误;⑦v正(H2)=0.03mol•L-1•min-1,v逆(NH3)=0.02mol•L-1•min-1,说明正

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故⑦正确;故选C。12.C【分析】对于可逆反应2AB3(g)⇌A2(g)+3B2(g)ΔH>0,反应吸热,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小于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详解】A

.反应吸热,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比逆反应速率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如图,选项A正确;B.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500℃先达到平衡,AB3%小,选项B正确;C.升高温度,平

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B3的含量降低,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小于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B3的含量增大,选项C不正确;D.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B3的含量减小,

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小于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B3的含量增大,选项D正确;答案选C。13.A【分析】平衡时测得C的浓度为0.50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C的浓度为1.00mol/L

,再达到平衡时,测得C的浓度变为0.90mol/L,C的浓度减小,反应逆向进行,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增大压强,平衡向计量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即x+y<z,据此分析解题。【详解】A.平衡逆向移动,C的体积分数减小了,A错误;B.平衡逆

向移动,A的转化率降低了,B正确;C.在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中,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v逆逐渐减小,C正确;D.由分析可知,x+y<z,D正确;答案为A。14.D【详解】A.根据反应可知,温度相同时,压强增大,平衡逆向移动,N2的体积分数减小,又由图知,温度相同时,

p1时N2的体积分数大,故p1<p2,故A错误;B.平衡常数仅与温度有关,c点温度比b点高,但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故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大,即b.c两点对应的平衡常数为Kc>Kb,故B错误;C.a点为平

衡状态,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3v(NH3)正=2v(H2)逆,故C错误;D.对于反应2NH3(g)⇌N2(g)+3H2(g)ΔH>0,假设反应前氨的物质的量为1mol,反应的氨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20.11=+xx,解得x=14,因此氨的

转化率为14,故D正确;故答案为D。15.D【详解】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0~2s内,NO的物质的量由0.20mol变为0.08mol,△n(NO)=0.20mol-0.08mol=0.12mol,则该反

应的平均速率v(NO)=0.12mol2L2s=0.03mol·L-1·s-1,A正确;B.其他条件不变,往原容器中再通入0.20molNO和0.10molO2,相当于增大体系的压强,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所以达

平衡时NO2体积分数增大,B错误;C.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故其他条件不变,移走部分NO2,化学平衡正向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C错误;D.k正、k逆为速率常数,只受温度影响,在温度为T1时,根据表格数据,容器容积是2L,结合物质反应关系可知平衡时各种物质的浓度c

(NO)=0.03mol/L,c(O2)=0.015mol/L,c(NO2)=0.07mol/L,化学平衡常数K=222222kc(NO)0.0749?200===k27c(NO)c(O)0.03?0.015正逆>0,说明k正>k逆,若k正=k逆,则K减小,化学平衡逆向移动,

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改变条件是升高温度,所以温度T2>T1,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AD。16.C【分析】根据图像可知,向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A和3molB发生反应,反应时间从开始到t1阶

段,正反应速率不断减小,t1-t2时间段,正反应速率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t2-t3时间段,改变条件使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t3以后反应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据此结合图像分析解答。【详解】A

.容器内发生的反应为A(g)+2B(g)3C(g),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所以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的压强始终保持不变,则容器内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B.根据图像变化曲线

可知,t2t3过程中,t2时v正,瞬间不变,平衡过程中不断增大,则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且不是“突变”图像,属于“渐变”过程,所以排除温度与催化剂等影响因素,改变的条件为:向容器中加入C,B正确;C.最初加入体

系中的A和B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1:3,当向体系中加入C时,平衡逆向移动,最终A和B各自物质的量增加的比例为1:2,因此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II)>(I),C正确;D.平衡常数K与温度有关,因该反应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所以K保持不变,D错误。故选BC。18.(1)0.3mol·L-1

·min-1升高温度(或充入水蒸气)(2)【解析】(1)应根据图像可知在前5min内CH4的浓度降低了0.50mol/L,则v(CH4)=0.50mol/L=0.10mol/(Lmin)5min,根据方程式中物质反应转化关系可知v(H2)=3v(CH4)

=0.30mol/(L·min);根据图象可知:在第10min时,CH4的浓度由0.50mol/L逐渐变为0.25mol/L,改变的条件不可能是增大容器体积(否则改变条件的瞬间CH4浓度应突然减小),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升高温度(或充入水蒸气);(2)

根据图象可知:甲容器是恒温恒容,乙容器是恒温恒压,反应开始时甲、乙两容器初始容积相等,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②CH4(g)+CO2(g)2CO(g)+2H2(g)ΔH2=+247.3kJ·mol-1。甲容器反应开始后气体压强增大,而乙容器压强

不变、体积增大,故可看成是由甲容器反应达到平衡后又减压得到乙,则乙容器的气体物质浓度小,化学反应速率慢,达到平衡所需时间长;由于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扩大的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乙容器中CH4的转化率比甲大。即相对于

甲容器来说:乙达到平衡所需时间长,平衡时甲烷的转化率更高,故用图学科表示为:。(3)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4)25℃时,逆反应的平衡常数"5411210510KK−===;(5)80℃时,若Ni(CO)4、CO的浓度均

为0.5mol·L-1,则Q=()444c[]0.5=c(CNiCOO)0.5=8>K,v正<v逆;(6)80℃达到平衡时若n(CO)=0.3mol,c(CO)=1mol·L-1,故c[Ni(CO)4]=K·c(CO)4=2×14=2

mol·L-1。20【解析】(1)已知:反应i:()()()()3823622CHgOg2CHg2HOg++11ΔH235kJmol−=−反应ii:()()()()28322CHg7Og6COg8HOg++12ΔH=2742kJmol−−根据盖斯定律,将反应ii-反应i,整理可得:()

()()()26322CHg6Og6COg6HOg++△H3=-2507kJ/mol;(2)A.在刚性绝热容器中发生反应i,反应时每断裂1molO=O键,必然同时生成4molO—H键,表明反应正向进行,不能据此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A错误;B.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当容器内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B正确;C.该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均为气体,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气体的体积不变,在混合气体密度始终不变,因此

不能据此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D.n(C3H8)=n(C3H6)时反应可能处于平衡状态,也可能未处于平衡状态,因此不能据此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3)①通过两反应方程式系数可知,丙烷转化率低于氧气,所以曲线L2表示丙烷的转化率;②由于T1K后反应达

到平衡,两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平衡逆向移动,导致丙烷转化率降低;③当温度达到T2时,O2与丙烷的转化率相同,且起始投料比n(C3H8):n(O2)=2:1,可以判断温度达到T2后反应ii不再发生,T2K时只发生反应i。设C3H8的起始量为2,O2的起始量为1,在T3K下,

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对于反应()()()()3823622CHgOg2CHg2HOg++()()()()3823622CHgOg2CHg2HOg++,开始时n(C3H8)=2mol,n(O2)=1mol,由于a点时C3H8的转化率为0.5,所以根据物质反应

转化关系可知平衡时n(C3H8)=1mol,n(O2)=0.5mol,n(C3H6)=n(H2O)=1mol,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为n(总)=1mol+0.5mol+1mol+1mol+3.5mol,此时总压强为100kPa,故此时丙烯的分压p(C3H6)=100kPa×1mol3.5mol=28

.6kPa;则反应i的平衡常数K=22211()()3.53.5=0.5710.51()()3.53.5;(4)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发生反应需消耗的能量就越高,该反应就越不容易发生,反应速率就越慢,对于多步

反应,总反应速率由活化能大的慢反应决定,故催化过程的决速反应为反应I。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9324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