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2.130 MB
  • 2025-03-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共(21)页,2.130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c9123b0471413052bde8e18f5840a8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江汉区部分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月考八年级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对下列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物理试卷一页纸的厚度大约是1mmB.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km/hC.一个初二学生呼

吸一次时间约为1sD.长江长约6.3×103m【答案】B【解析】【详解】A.人的头发丝的直径在80μm左右,试卷纸的厚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00μm=0.01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

m/s=4×3.6km/h4km/h左右.故B符合实际;C.一个初二学生呼吸一次时间约为4.5s.故C不符合实际;D.长江长约6.3×103km.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2.下列关于单位换算正确

的是()A.993.56m3.56m10nm=3.5610nm=B.993.56m3.5610nm3.5610nm==C.993.56m3.56nm103.5610nm==D.993.56m3.56nm10m3

.5610nm==【答案】B【解析】【详解】A.3.56m910nm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A错误;B.因为1m=910nm,所以3.56m=3.56910nm,故B正确;C.3.56nm910得到的单位不是nm,故C错误;D.3.56nm910m

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D错误。2故选B。3.图中所列仪器用于测量时间的是A.卷尺B.游标卡尺C.螺旋测微器D.挂钟【答案】D【解析】【详解】A.卷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游标卡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螺旋测微器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此选

项不符合题意;D.挂钟是测量时间的仪器,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对每个选项分别分析,明确每种测量工具的用途,就能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4.下列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A【解析】【详解】使用刻度尺时应该从刻度尺的零刻线或某一整

刻线开始测起,将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应该与被测边平行放置,不能歪斜,所以A正确,CD错;3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故B错误.故选A.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

确造成的B.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除误差C.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除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答案】C【解析】【详解】A.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并不是测量方法

不正确造成的,故A错误;B.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但这样也不能消灭误差,故B错误;C.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灭,故C正确;D.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

能消除误差,故D错误。故选C。6.下列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猎豹正在飞奔B.蜗牛正在缓慢爬行C.人从小到大身高变化D.地壳运动使珠峰高度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猎豹正在飞奔、蜗牛正在缓慢爬行、地壳运动使珠峰高度变化这三种现象中,物体的位置都在发生变化,属

于机械运动;但人从小到大身高变化是一个生长过程,中间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选C。47.小华同学测量了物体课本的长度,测量记录分别是24.82cm、24.81cm、24.28cm、24.81cm、24.83cm,则课本的长度

为()A.24.71cmB.24.82cmC.24.81cmD.24.83cm【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24.28cm与其它数值偏差太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物理课本的长度为:L=24.82cm24.81cm24.81cm

24.83cm4+++=24.82cm故选B。8.鲁迅的《社戏》中有他乘船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山B.船C.河岸D.流水【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

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A.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故A不符合题意;B.以船为参照物,山相对于船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山是运动的,所以可以选择船为参照物,故B符合题意;C.以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

发生变化,山是不动的,因此不能选择河岸为参照物,故C不符合题意;D.以水为参照物,山与水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B.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只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C.

超声波和次声波统称为声音D.声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5【答案】D【解析】【详解】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也跟温度有关,故A错误;B.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B错误;C.超声波、次声波和可闻声统称为声

音,故C错误;D.声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选D.【点睛】声速大小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根据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分析;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跟物体的振幅、距声源的距离、分散程度有关.声具有能量,声能传递信息.10.如图所示为一种我国自主研发

的超声导盲手杖.它可以发射超声波探测周围5米内障碍物的情况,并处理成语音信号及时播放出来,达到“以听代视”的效果.该手杖可帮助盲人辨别障碍物的方位、距离、大小甚至形状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B.超声波信号会对使用者造

成辐射危害C.超声波信号遇到障碍物后不会发生反射现象D.该导盲杖对障碍物的定位原理与蝙蝠的定位原理相同【答案】D【解析】【详解】A.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故A错误;B.电

磁波有辐射,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而超声波不会造成电磁波辐射危害,故B错误;C.所有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通常称为回声,故C错误;D.超声导盲手杖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道路上的障碍物,与蝙蝠的定位原理相同,故D正确.故选D.【点睛】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超

出该范围的声,人耳无法感知;我们把高于20000Hz6的声波叫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2)电磁波有辐射,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通常称为回声;其应用:回声定位、探测鱼群和探测海底的

深度等.11.下列关于图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所有的回声都能被人耳接收并准确分辨B.哨子音调变化取决于空气柱的长短C.倒车雷达利用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D.该图反映的是一种噪声的波形图【答案】D【解析】【详解

】A,所有的回声都能被人耳接收并准确分辨说法不正确,当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我们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故A错误;B哨子音调变化取决于空气柱的长短说法正确,空气柱长短不同时,其振动的快慢不同,即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故B正确;C倒车雷达利用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

正确;D根据噪声的概念:物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噪声,可知该波形图反映的是一种噪声的波形图,故D正确.12.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

重,和谐相处,你认为采取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A.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B.禁止广场舞活动7C.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D.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答案】C【解析】【详解】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一、在声源处减弱噪

声——消声;二、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三、在接收处减弱噪声——吸声.由题意知,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下面方法最有效、合理的是选项C,故选C.13.下列三幅图分别是音叉、钢琴、长笛发出的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下面关于三者发出声音的特性描述正确的是()A.甲

、乙、丙音调和响度都相同B.响度和音色相同的是乙和丙C.甲、乙、丙音色和音调都相同D.音调和音色相同的是甲和乙【答案】A【解析】【详解】如图可知,三幅图中音叉、钢琴、长笛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相同,因此响度相同;它们的波形

不同,所以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故选A。14.甲、乙两位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8A.两同学出发后在第10s时相遇B.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C.在1

0s~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D.在0~10s内,乙同学比甲同学运动的快【答案】A【解析】【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到,两同学出发后在第10s时,走过的路程不一样,不会相遇,A错误,符合题意;B.在0~10s内,乙同学

走过的路程为100m,可求得速度为100m10m/s10ssvt===B正确,不合题意;C.在10s~20s内,乙同学的路程保持在100m,即乙同学静止不动,C正确,不合题意;D.在0~10s内,乙同学走过的路程比甲同学的大,根据svt=,可知乙同学比甲同学的速度大,D正确,不合题意

.15.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一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相同且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小球从A位置到D位置的

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B.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加速直钱运动C.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3atD.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平均速度为at【答案】D【解析】【详解】A.由题意知,小球从A到B,从B到C的运动时间

相等,由图示可知,小球从A到B,从B到C的路程不相等,因此小球从A到C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9B.由图可知,小球从B到C,从C到D的路程相等,它们的运动时间相等,因此从B到D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由图可知,sAC=3a,tAC=2Δt,小球从A到C的平均速度:v=ACAC

st=3a2t故C错误;D.由图示可知,sBD=2a,tBD=2△t,小球从B到D的速度:v=BDBDst=2a2t=at故D正确;故选D。16.由图s-t图像可以可知,关于甲乙丙三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比较正确是()A.甲乙丙vvvB.甲乙丙vvvC.甲乙丙>>vv

v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s-t图象可知,本题考查根据图像进行计算,根据由图象找出的两物体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的关系进行求解.【详解】由左边的s-t图象可知,相同时间内,甲乙>ss,由svt

=可知:甲乙>vv由右边的s-t图象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丙物体的路程不变,即丙处于物体静止,所以:0丙v=10故甲乙丙三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为:甲乙丙>>vvv所以C正确.17.在学校达标运动会上,小明百米测试时,前

50m平均速度是8.3m/s,后50m的平均速度是6.3m/s。小明百米测试的平均速度为()A.6.3m/sB.7.2m/sC.7.3m/sD.8.3m/s【答案】B【解析】【详解】由v=st可得,前50m所用时间:t1=11sv=50m8.3m/s6.02s后50m所用时间:t2=2

2sv=50m6.3m/s≈7.94s百米全程用时:t=t1+t2=6.02s+7.94s=13.96s;则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v=st=100m13.96s≈7.16m/s7.2m/s故选B。18.声速测量器仪可测量声波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速度,使用时,将A、B两

个声波采集器和发射器放在同一条直线上,当声波发射器发出声波时,通过调节图中S的距离,声波到达两个采集器的时间就会不同,声速测量仪器上的显示屏则能显示出声波到达两个采集器的时间差,显示屏上显示的时间单位为m

s,(1ms=10-3s).下图是声速测量仪器某次在教室里测量声速时的情景,其中S=34cm,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为1ms,下列对此过程说法错误的是11A.这次测量声波先被A采集器接收到B.保持上图距离不变,测量声速时教室的温度为15℃,则A、B间的距离为102cmC.若声速增大,则液晶显示

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会变小D.若声波发射器逐渐靠近A,则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逐渐变小【答案】D【解析】【详解】A.由图可以看出,声波发射器距A采集器的距离小于到B采集器的距离,由于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同,根据t=sv可得这次测量

声波先被A采集器接收到,故A正确;B.设AB间的距离是s根据题意可得:0.34340/smms−-30.3410340/ms−=s解得s=1.02m=102cm,C.因为路程一定,当声速增大时,所用时间变小,所以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会变小,故C正确;D.因为AB间距离一定,若声波发射器

逐渐靠近A则声波传递到A的时间越短,则距B的距离越远声波传递到B所用的时间越长,所以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逐渐变大,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19.(1)纳米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

(1nm=10-9m),一张纸的厚度大约只有0.1mm,合____________nm;(2)如图1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______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______尺不正确;(3)图2中,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_cm;图3

中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____。12【答案】(1).1×105(2).A(3).B(4).2.4(5).5min37.5s【解析】【详解】(1)[1]因为1nm=10−9m=10−6mm故0.1mm=0.1×106nm=1×105nm(2)[2]由

图可知,A尺的量程为0∼3.00cm,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3]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3)[4]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

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在2.4cm和2.5cm之间,估读为2.45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45cm。[5]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

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20.(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___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

和静止,总是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________.(2)如图所示,是国庆阅兵式上空中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的情景,呈“口”字形展开的战斗机群,好长一段时间队形不变,蔚为壮观.其中蕴含很多物理知识,队形不变时,飞机之间相对________(运动

/静止);13观礼人听到的飞机是通过________传播而来,随着飞机远离听到的声音响度________(变大/不变/变小).【答案】(1).位置(2).参照物(3).静止(4).空气(5).变小【解析】【详解】(1)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

运动,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是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因为各飞机间保持相对位置不变,因此以彼此为参照物,它们都是静止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群听到的声音是空气传播而来的,随着飞机远离,听到声音的响度变小。21.(1)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

分为____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____运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另一种是____________;(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同向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甲的速度______

乙的速度(大于/等于/小于),甲相对于乙是向____________运动。【答案】(1).曲线(2).直线(3).通过相同路程比较运动的时间(4).小于(5).西【解析】【详解】(1)[1]运动路线是直线的为直线运动。[2]运动路

线为曲线的为曲线运动。[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另一种是通过相同的路程,物体用了时间的多少来比较。(2)[4]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较大,所以乙的速度较快。[5]由于甲乙两人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

驶,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在向西运动。22.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1)通过甲乙两幅图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2)在进行丙图所示实验时,某同学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时,听到的铃声逐渐____

________;由此现象可以推理得出:____________;(3)若小明击打鼓面发声1.5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小明距离障碍物是____________米;(4)如图所示,小明同学为了研究声音的特性,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并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请你和

他一起完成以下实验内容:小明同学利用该实验装置可以进行两个实验内容的探究,分别是:探究音调和__________的关系、探究__________和振幅的关系。【答案】(1).介质(2).变小(3).真空不能传声(4).255(5)

.频率(6).响度【解析】【详解】(1)[1]用力敲击鼓面时,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敲桌子,耳朵贴在桌子上听,是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甲乙两幅图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2]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时,听到的铃

声逐渐减小。[3]由此现象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3)[4]因为小明击打鼓面发声1.5s后听到了回声,故声音传到障碍物的时间:t=1.5s2=0.75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由公式v=st得s=vt=340m/s×0.75s=255m小明距离障碍物是255米。(4)[5]利用钢尺

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则在振幅相同时,音调不同,可以探究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6]利用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响度不同,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23.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

可发出不同音调。这些声音是由____________振动发出的,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___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用嘴对准瓶口吹,这些声音是由____________振动发出的。15【答案】(1).瓶子和

水(2).升高(3).空气柱【解析】【详解】[1]瓶子里装着水,用棒敲击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2]瓶里装不同的水量,内的水越多时,越难振动,即振动的频率越低,相应的音调越低;故图中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依次升高;[3]用嘴对准瓶口吹,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

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所以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依次降低。24.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1)在图中画出甲车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____;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2)甲车的速度是____________

m/s=____________km/h;16(3)乙车在前0~30s内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_m/s。【答案】(1).(2).甲(3).30(4).108(5).25【解析】【详解】(1)[1]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根据在不同时

间通过的路程一一描出对应的点,如图所示:[2]由乙图知,甲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说明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乙车在做变速运动。(2)[3][4]由v=st可得,甲车的速度v=st=12

00m40s=30m/s=303.6km/h=108km/h甲的速度是30m/s和108km/h。(3)[5]乙车在前30s通过的路程是s乙=750m,所以前30s的速度:v乙=st乙乙=750m30s=25m/s乙车0~30s内的平均速度是25m/s。25.小明在“测小车

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7(1)实验中斜面较长且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____________(选填“延长”或“缩短”)运动时间,从而减少误差;(2)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

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为了方便计时,还须在斜面上放置____________;(3)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____________。【答案】(1).延长

(2).增大(3).金属片(4).C【解析】【详解】(1)[1]实验中,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这样可以减小误差;(2)[2]小车质量一定,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动能越来越大,所以速度增大;[3]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3)[4]小车在从顶端到底端下滑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即小车做加速运动,A表示越来越慢,B表示不变;C表示越来越快,D表示先减小后增大,只有C符合题意。故

选C。1826.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铜600.76B铜600.89C铜601.02D铜800.76E铜①②F铜1000.7

6G钢801.02H尼龙801.02I尼龙1001.02(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3,表中的材料格还没有填全,请填上所缺数据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2)在

研究一个物理量对某个现象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它物理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它是很重要的一种探究方法。【答案】(1).ABC(2).80(3).1.02(4).控制变量法【解析】【详解】(1)

[1]要验证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需控制琴弦的长短19和琴弦的材料不变,所以应选用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2][3]要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需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琴弦的长短不变,对照GH可知铜线的长度

是80cm,横截面积是1.02mm2;(2)[4]在研究一个物理量对某个现象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它物理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它是很重要的一种探究方法。27.中俄两国海军于2016年9月12日至19日,在广东湛江以东海空域举行代号为“海上联合–2016

”的联合军事演习.假设在演习中一艘鱼雷快艇以v1=30m/s的速度追击前面同一直线上正以v2=20m/s的速度逃跑的敌舰.当两者相距L=2km时,发射一枚鱼雷,经过t1=50s,舰长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鱼雷击中敌舰发出的火花,同时发现受损敌舰以速度v3继续逃跑,于是舰长立即发出了第二次攻

击命令,第二枚鱼雷以同样的速度前进,又经过t2=30s,鱼雷再次击中敌舰并将其击沉.(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求:(1)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我方快艇以v1=30m/s的速度追了50s,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s

1为多少米?敌舰以v2=20m/s的速度沿直线逃跑了50s,此过程中敌舰运动的距离s2为多少米?(2)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鱼雷运动的距离s3为多少米?鱼雷的速度v0为多少米每秒?(3)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

前,敌舰逃跑的速度v3为多少米每秒?【答案】1500m1000m3000m60m/s1500m10m/s【解析】【详解】(1)根据v=st可得,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s1=v1t1=30m/s×50s=1500m;此过程中敌舰运动的距离:s2=v2t1=20m/s×50s=1000m;(2

)由题意知,鱼雷通过的路程::s3=L+s2=2000m+1000m=3000m,鱼雷的速度:V0=31300050smts==60m/s;(3)第二次发射时我方船与敌舰距离:s4=L−s1+s2=2000m−1500m+1000m=1500m,第二次鱼雷运行

距离:s5=v0t2=60m/s×30s=1800m,敌舰第二次运行距离:s6=1800m−1500m=300m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运行速度:v3=62300030smts==10m/s.2021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