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初高中语文衔接高一语文教材》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共(17)页,56.88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c2bf4c56d8361bdf74c7d79090faa4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一篇——文言文阅读一、读懂课标要求,把握学习先机高中文言文相比初中有了更高的要求。突出特点:难度加大。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多个方面的要求更高,要求学生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积累文言阅
读经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二、初探文言文本,感知古典风土人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
,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
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
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
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
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
子南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
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2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史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
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
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贸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三、探求古韵,方得古人之道——文言文阅读方法探求(一)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1.“……者,……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句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和解说。例: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也
。”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断。例:①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3.“……者,……。”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例:①粟者,民之所种。4.“……者也”例:
①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莲,花之君子者也。3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有名词对名词做出判断。例: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1.用介词“于”
表示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作用。例: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见””“于”或“见……于……”结构,表被动。例: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
.“为”字句或“为……所……”结构,表被动。例: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恐为操所先。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殁。”5.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例:①戍卒叫,函谷
举。②城陷,忠烈拔刀自裁。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倒装句正常语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列举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1.宾语
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例: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时,宾语前置。否定词:有“不、未、莫、无”等。例:①忌不自信。(不信自)②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4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①句
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②唯命是从(唯从命)(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例:①何以战?(以何)②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2.定语后置(1)定语后置形式之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①遂率子孙荷担
者三夫(荷担之子孙)②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之人)(2)定语后置形式之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①马之千里者(千里之马)②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之石)(3)定语后置形式之三: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之庙堂、远之江湖)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3.状语后置(1)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例: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蓝]取之、[于(比)蓝]青】②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以(把)事]具告】(2)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例: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于(在)河北]作战、[于(在)河南]作战】②遂与秦王会渑池。【[于(在)渑池]会见】省略句文
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呼应下文省、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做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例: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句式特点: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对话省。2.省略宾语A.省略动词宾语例:①尉剑挺,广起,夺(
剑)而杀之。②屠惧,投(之)以骨。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B.省略介词宾语。5例:①竖子不足与(之)谋。②相如闻,不肯与(之)会。3.省略介词主要是“于”“以”两词。例:①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②大王见臣(于
)列观,礼节甚倨。常见的固定格式1.“何如”(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
、“胡2.“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例: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3.“是以(以是)”4.“……孰与(若)……”例:①吾孰与城北徐公
美?(《邹忌讽齐王纳谏》)5.“……之谓也”(1)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例:①诗云:
“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6.“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
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二)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区分方法【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并且、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顺承,今译为:就、
才、接着。例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3)表递进,译为:况且、而且。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5)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6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2)代词【而已】放在句
末,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既而】不久,一会儿。【何】1、用作疑问代词。1)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前置。①
云横秦岭家何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释: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季氏将伐颛臾》)【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和“凭什么”等。【乎】。1、用作语气助词。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可译作“在”“于”“比”。例释: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例释: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乃】1、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
知不汉。(《桃花源记》)【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7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2、用作副词。1)加强祈
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3、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为】。1、动词。(wéi)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2)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2、介词。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身死国
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①《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以】。1、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示
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2、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8①余
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4、动词1)以为,认为。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2)把……作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于】1
、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2)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3)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4)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5)超过,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
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之】。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
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2、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
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9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动词,到……去。1)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三)词类活用6大类型1、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也不
是偏正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分析:“籍”和“
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为动词,2)副词(或能愿动词)十名词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分析:“数”为副词,在句中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数”修饰了名词“目”,故“目”为动词,3)所十名词助词“所”后
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分析:“所”的用法一般是“所十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作宾语。故句中“志”为名词,需要活用为动词,4)名词十代词代词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分析:“名”为名词,“之”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名”为动词,[应用体验]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词类活用)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日:“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
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救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10苑·敬慎》)(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译文: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形容词+宾语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
容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分析:“善”为形容词,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善”为动词,2)所+形容词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分析:“欣”为形容词,与“所”构成“所”字结构,
为名词性短语,故“欣”为动词,3)能愿动词十形容词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分析:“足”为能愿动词修饰了形容词“明”,句中缺少了动词谓语,故“明”为动词,4)形容词表示某种动态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
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如: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分析:“既”为副词作状语修饰了形容词“白”,且“白”表示了某种动态,故“白”为动词,[应用体验]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词类活用)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
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庄子。盗跖》(1)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译文(2)子之道岂足贵邪?译文:(3)此六子者,
世之所高也。译文: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11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分析:“至”为动词,与“少”构成主谓关系,故“至”为名词,做主语,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子中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
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或宾语。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的名间。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分析,“贤”为形
容词,与“及孔子”构成主谓宾关系,故“贤”为名词,作主语,[应用体验]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词类活用)(1)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
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客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注]①矜(jin):怜悯,怜恤,同情。②与:同“钦”,语气词。(1)君子尊贤而容众
,嘉善而矜不能。译文:(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译文:4、名词作状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
,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翻译时译为“在......”“每....”。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分析:“日”为时间名词,与动词“笃”
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日”用作状语,2)表示方位、地点。翻译时译为“向.........“从....”等介词结构。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分析:“上、下”为地点名词,与动词“食、饮”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3)表
示状态、方式、工具等。翻译时译为“像......一样”①常以身翼沛公。(《鸿门宴》)12分析,“翼”解释为“翅膀”,为名词,放在动词“蔽”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的某种状态,故“其”用作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②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面”为名词,放在动词“刺”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故“面”用作状语,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分析:“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词“运”
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使用的工具,故“箕畚”用作状语。[应用体验]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词类活用)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
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1)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译文5、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1)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
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分析:“舞”“泣”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带了宾语“潜蛟”“嫠妇”,故“舞”“泣”为使动词,2)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分析:“活”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活”为使动用法,3)名
词的使动用法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须带宾语,并且该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可按兼语的格式翻译。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分析:“王”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王”为使动用法,[应用体验]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
意句中词策活用)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
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3(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
行以告。译文:(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译文:6、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
.当作......”。意动用法主要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
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分析:“欣”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与名词性短语“所遇”构成动宾关系,故“欣”为意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往往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判断方法分两步: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然后再看
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分析:“侣、友”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名词“鱼虾、麋鹿”构成动宾关系,故“侣、友”为意动用法,[应用体验]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词类活用)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
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1)王贤其
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译文:(四)文言文断句如何巧妙正确拿到3分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的基础或前提在于:文言文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自然,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但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
和技巧来帮助断句。1、标名(代)词,明确在句子里是做主语还是做宾语,从而进行断句。14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
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①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尔、汝、若、乃、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等词语。②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等。③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之”“其”“彼”等词。(1)请用“/”给下面文段断句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
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解析:本题抓住“道”“鼻”“目”这几个名词,再结合结构对称就可以准确断句。(2)请用“/”给下面文段断句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3)匡衡勤学而无
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2、凭借对话(引文)断句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
句读。虽然在高考试卷中这种例子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例题:请用“/”给下面文段断句例(1)、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
下禽也3、辨明不同类型的虚词,在相应位置断开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等常用于一句话开头,在它们的前面要断开。②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乎、哉、等词经常在句子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
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
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例题: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5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
山记》)4、熟练掌握常见的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在相应位置断句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被动句式:“为……所……”
“受……于……”“见……于……”其它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
无乃不可乎?);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断句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可以减少失误。例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
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例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明)王守仁《观德亭记》5、凭借对称结构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例题:给下列文言文中画线句子断句。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
壶餐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5、文言文翻译——熟练运用“六字诀”“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
、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如“盖”、“夫”、助词“之”、“也”等词。“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尤其是主语和宾语;“换”,把古文中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词类活用的词转换成相应的用法,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其他
词汇中,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联系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对于文言文的翻译有很大的帮助。“调”就是调整语序,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这一点主要是涉及文言文中
的一些常识性知识的理解翻译,是翻译中的难点。16四、得古法,以致用【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
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
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
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
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
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
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12.下列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
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
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17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注意句子里面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