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历史 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1.139 M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历史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历史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历史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历史 答案.docx,共(17)页,1.13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c262f1b4c2bb1b86fd07946d796ab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11月)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三星堆出土的小平底罐、鸟头把勺、尊形壶等陶器以及铜立人像、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西南地方文化特

色;而青铜尊、囊以及玉璋、玉琼、玉璧、玉戈等物品的风格与黄河流域的一致。据此可知A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中华文明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与黄河流域中原文明既具有明显的

相似性,又有诸多不同,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供世界其他地区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无法判断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是否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中华文明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内容,排除AD项。故选C项。2.央视热

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答案】D【解析】【详解】最早种植稻米的是河姆渡人,因此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河姆渡人

,D项正确;元谋人、北京人并未种植稻米,排除A、B项;半坡人种植粟而非稻米,排除C项。故选D项。3.关于夏朝建立后的王位传承,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帝禹以天下授益,益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

》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据此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启用武力夺取王位B.益将王位让于启C.启最终继承了王位D.禹直接传位于启【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的记载,最终都是启获得了王位,故选C;A项只符合《战国策》,B项只符合《史记》,排除

AB;由于《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的差异,并不能确定禹直接传位给启,排除D。.4.下表所示是孔子、墨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部分)。关于这些思想家及其主张正确的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墨子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认为“道无双,故日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客”A.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B.都表达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C.都有期盼国家统一的理念体现D.

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指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指百姓应该服从君主;“道无双,故日一”体现天下一统的思想。孔子、墨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都有国家统一的理

念,故选C;孔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排除A;墨子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的诉求,排除B;材料中三人的思想都没有体现“民本主义”,排除D。【点睛】5.考古工作者在战国七雄的疆域内普遍地挖掘到战国中、晚期的铁农具,河北石

家庄一处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即占同一地点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南辉县固围村的五座魏国墓葬中就掘出了58件铁农具,河北兴隆及磁县都发现有用来制造锄、镰、镢等各种农具的铁制型范。这些发现表明,战国时期A.农业生产进步推动社会分工B.牛耕技术得到推广C.铁农具在中原各国普

遍使用D.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普遍地挖掘到战国中、晚期的铁农具”说明战国中晚期铁农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铁农具才会在墓葬中成为普遍的陪葬品,故选C;材料只能说明铁农具的应用,不能体现社会分工,排除A;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牛耕技术和手工业分工,排除BD。6.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被中原人称为“荆蛮”,但楚人却公认炎黄联盟的祝融为其祖先,并把楚人起源地河南新郑称为“祝融之墟”。这反映出楚人A.对华夏文明的认同B.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涵C.重视传承华夏文明D.推动了不同文

明的融合【答案】A【解析】【详解】中原人认为楚国是蛮荒之地,而楚国人却将华夏文化中的祝融作为祖先,这体现了楚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A正确;楚人的做法是楚地风俗而非中原文化,排除B;“传承”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楚人文化和中原文化属于同一文明,排除D。7

.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秦始皇采取的泰

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的措施,是为了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故答案为D项;秦朝信奉法家思想,没有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将法家和儒家思想进行融合,排除B项;秦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没有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

排除C项。8.2022年2月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在中国古代一月又叫“政月”,秦朝第一位皇帝姓赢名政,为了避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加强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权力和地位至尊D.独断性和随意性【答

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第一位皇帝姓赢名政,为了避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体现的是皇帝独尊的特征,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涉及君主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央与地

方的关系,无从得出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神权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只是强调涉及君主的名字时要避讳,没有体现皇帝专制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C项。9.秦朝时,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

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此即上计制度。该制度A.意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保证了秦朝的长治久安C.调动了地方生产积极性D.增加了秦朝的赋税收入【答案】A【解析】【详解】上计制度中,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这

样有助于中央掌握地方情况,加强对地方的掌控,A正确;上计制度并不能保障秦朝的长治久安,排除B;上计制度涵盖的范围较广,而且主要是对行政机构的考核,与地方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C;上计制度更多的是督查,不能起到增收的作用,排除D

。10.如表为西汉时期若干帝王在位时,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变化统计表(注: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帝王文明史》第二卷改编)。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帝王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平帝博士弟子50人100人200人1000人3000人7000人A.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B.进

入官学成为入仕最主要途径C.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D.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中数据显示,汉武帝以后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独尊儒术”实施后,汉代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A项正确;表格中

没有其它入仕途径的信息,不能得出“进入官学成为入仕最主要途径”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时期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只有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增加一项,不能说明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排除D项。故选A项。11.汉初,自西周末年沿袭而

来的王侯豢养门客之风盛行。刘姓诸王更是门庭若市,诸多贵族官僚集团积极支持豪强势力,使其雄踞一方。这一现象反映了汉初A.政治局势的稳定B.社会阶层流动的固化C.中央集权的弱化D.沿袭了西周治国方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刘姓诸王更门庭若市,诸多贵族官僚集团积极支持豪强势力,使其雄踞一方。

”可得出汉初地方势力较大,这削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维护统治,C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2.司马迁著《史记》、班固撰《汉书》均为私人撰著。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这说明官修史书()A.注重史书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是C.修史

突出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政府越来越意识到言论、文化等因素对国家统治的影响,由私人修史转向政府官修史书体现了史书修撰的政治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官修撰史书的真实性,排除

A项;私家著述和官修史书仍然可能产生错漏,看不出评价历史的公正性,排除B项;官修史书和私人撰写史书,都不能够准确把握和保障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本身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C项。13.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

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地区社会稳定、战乱较少,所以南部地区水利工程数目增加,可见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的稳定,B项正确;仅通过水利工程数目的变化无法得出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排除A项;仅通过水利工程数目的变化无法得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排除

C项;仅通过水利工程数目的变化无法得出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14.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被引爆为六镇

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北魏孝文帝在推行汉化时,直接取消鲜卑职业军人特权,使其社会地位迅速下降,造成统治集团内部汉化过程的不平衡,发展

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说明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D项错误。15.史载

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

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和同为一家”,北方的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因此唐太宗不修长城,D项正确;A项错误,突厥威胁唐朝北方边境,

排除A项;长城的防御作用一直存在,排除B项;唐朝国力强盛,排除C项。故选D项。16.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

同。这段材料主要叙述的是,隋唐时期A.社会经济繁荣B.储备体系多元C.防灾能力强大D.崇尚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

仓”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储备体系呈现多元化,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7.在事死如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

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可知,陪葬

的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这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经济交流密切,也体现了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陪葬的骆驼……”,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A错误;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制陶业和制瓷业成为两个独立的部门

,B说法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汉藏文化交流频繁”,C错误。18.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

的经济、文化联系。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诸侯国势力C.促进了南北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这都有利于国家统一,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抵御了匈奴侵扰”只是长城的作用,与大运河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和隋唐时期都没有出现诸侯割据,排除B项;根据

材料信息可知,“促进了南北交流”只是大运河的作用,与长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9.《唐书》记录了唐朝时科举考试成功的830人的身份:士族身份71%,平民身份15.9%,其他身份13.1%。由此可知,唐朝科举制A.仅为选拔士族设立B.平民身份不能为官C.考试

成功难度极小D.政府官员来源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科举考试成功的人出身分别是士族、平民和其他,这说明官吏来源并非单纯是世家大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官依据是考试成绩,扩大了政府官员来源,

D选项符合题意;近30%的人出身并非士族,说明科举选官并非仅为士族设立,A选项错误;平民出身的占15.9%,说明平民可以为官,B选项错误;科举考试成功的人中,非士族出身的仅有29%,可知由于教育等资源劣势,使平民等考试成功的机率较小,科举考试难度较大,C选项错误。20.有学者

统计,唐代宰相少者二三人,多者八九人,睿宗(武则天之子)时增至十七人。由此可见唐代()A.君权与相权矛盾逐渐加剧B.中央冗官问题越来越严重C.三省六部制趋向名存实亡D.宰相集体议政制度被强化【答案】D【解

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宰相少者二三人,多者八九人,睿宗(武则天之子)时增至十七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宰相实行委员制,多个宰相共同议政,宰相集体议政制度被强化,D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君权

与相权矛盾逐渐加剧,排除A项;单凭宰相人数,不能得出中央冗官问题越来越严重,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趋向名存实亡”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1.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

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

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等信息可知,两税法的实行,起到了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两税法规范了赋税制度,并非一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两税法促进

了“赋税的货币化”,排除C项。【点睛】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并规定“此外敛者,以枉法论”,这样既简化了征税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稳定,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规范了赋税制度。两税法并非是多收赋税,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2.甘

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唐代僧人编造的经典,经文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幼劳。吴天之恩,岂能不报。”这一现象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相结合C.中国传统道德经由丝绸之路外传D.宣扬孝道成为了佛经的主要内容【答案】B【解析】【详解】“哀哀父母,生我幼

劳。吴天之恩,岂能不报”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被僧人编入佛教经典,由此可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相结合,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伦理的结合,而不是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传统道德的外传,排除C;D项说法过于夸张,

排除。23.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答案】A【

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医术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这表明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A正确;据材料“医术”、“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不是道德教化,B错

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医者人格的影响,但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医者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医者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D错误。24.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

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艺术形式的多样化C.中外艺术的交融性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动荡,因此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因此唐壁画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因此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这种变化说明的是艺术内容的时代性,D项正确;材料更多强调艺术的时代性,材并不是说明佛教传入我国后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排除A项;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为艺术内容的时代性,排除B项;材料与中外文化的交融性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5.北宋初年,禁军成为国家正规

军,大约一半驻扎在京师附近,另一半分驻地方,而且非常驻,定期轮替换防。此举意在A.抵抗辽夏入侵B.提升军队战力C.缓解财政危机D.防范将领反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是对北宋时期更戍法的描述,主要是为了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状,防范将领反叛,D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这一做法不利

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B排除;北宋军队数量过大加重了财政的负担,C排除。故选D。26.汉武帝时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王安石变法推行“均输法”,隋唐则设有“常平仓”,古代政府出面平衡粮食价格的主要意图是A.增加财政收入B.

政府与民争利C.政府屯粮备荒D.保护自耕小农【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古代政府经常出面平衡粮食价格,通过贵卖贱买以求稳定物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极度依赖农业收入的自耕小农,维护社会稳定,因此D选项正确;增加财政收入是这些措施的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A选项错误;这些是

政府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不是与民争利,B选项错误;当市场粮价上涨时,政府就会价出售自己储备的粮食以平抑粮价,屯粮备荒只是这些政策的目的之一,C选项错误。故选D。27.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其中的“匈奴”指的是A.女真统治者B.蒙古统治者C.契丹统

治者D.党项统治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金国是由女真族建立政权,曾屡次南下侵犯南宋,岳飞是当时的抗金名将,诗词表达了岳飞抗金的决心和勇气,A项正

确;南宋末年,蒙古威胁并灭亡南宋,而岳飞早在南宋初年就已经被害而死,排除B项;契丹政权在南宋建立前就已经灭亡,排除C项;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并不是南宋的主要威胁,也不是岳飞抗击的对象,排除D项。故选A项。28.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为:“二虏

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的盛。”这反映出辽和西夏A.军事实力远超前代B.统治方式更加成熟C.文明程度高于中原D.对外政策趋于防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可知,宋神宗

的意思是辽和西夏兼有农牧两种经济,与汉、唐时期仅有单一游牧经济的北方民族政权相比,更加难以对付,反映出辽和西夏统治方式更加成熟,B项正确;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辽和西夏民族政权兼顾游牧、农耕,没有强调辽、西夏军事实力,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和西夏是少数民族政权,其文明程度不如中原地区,因

此“文明程度高于中原”的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辽和西夏统治方式更加成熟,没有体现其对外政策情况,无法得出其对外政策趋于防守的结论,D项错误。29.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等机构,对吐蕃地区进行深入统治,这种行政管辖方式,为明清两朝

沿袭。这说明A.元朝开始接受中原体制B.不同民族的风俗逐渐趋同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D.南部边疆得到较多开发【答案】C【解析】【详解】元朝的宣政院以及宣慰司设置意味着西藏被纳入中央管辖,明清两朝沿袭这一行政管

辖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正确;A错在“开始”,而且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题干未涉及不同民族,而是强调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方式,排除B;南部边疆的开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30.中国古代“分封制一郡县制一郡国并行制一行省

制”的演变说明了A.封建社会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古代主要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从分封制到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也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不

断完善,B正确;分封制是在奴隶制社会推行的,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D排除。故选B。二、非选择题(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

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

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

,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以后出现“藩镇跋扈割据”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措施。【答案】(

1)原因:①唐玄宗开元年间,在边境增设军镇,军镇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②安史之乱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③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节度使,节度使拥有政治自主权和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2)措施:①开源节流,增加

朝廷财政收入;②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③灵活调整征讨策略:④剿、抚并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期的中国。①结合唐朝“安史之乱”的史实可知,唐玄宗开元年间,在边境增设军镇,军

镇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②依据材料“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得出安史之乱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③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节度使,节度使拥有政治自主权和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小问2详解】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期中国。①根据“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

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②根据“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

北)主动归顺”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③根据“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32.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又增派援军,

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的起来。--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

史》材料二:从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311~589),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其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自永嘉五年以后,虽然有大批中原的士族南渡,但仍有很

多的汉人留在北方;新迁入的游牧民族自然也挟带着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于是引起了双方的“文化采借”。在大部分时期内,农业民族是居于指导者的地位,五胡建国于中原后的行政组织、礼仪、法律等,多出自汉人的设计。当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思想冲突、种族纠纷、政治斗争等

现象难免会经常发生,甚至导致若干悲剧的上演,但随着时势的推移以及双方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伟大的历史任务。--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文化的整合”过程中的特点

。【答案】(1)具体举措:军事征服、设置三郡、迁民戍守、通畅交通。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2)特点:相互学习、汉化为主、过程曲折、内容丰富。【解析】【小问1详解】本

题是列举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的中国。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一中“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可知,军事征服、设置三郡;根据材料一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可知,迁民戍守;根据材料一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

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可知,通畅交通。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可知,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与发展;根据材料一中“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个郡”、“修凿了灵渠”可知,把南越地区纳入中央统一管理之下,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仍有很多的汉人留在北方;新迁入的游牧民族自然也挟带着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于是引起了双方的‘文化采借’。在大部分时期内,农业民族是居于指导者的地位”可知,相互学习、汉化为

主;根据材料二中“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思想冲突、种族纠纷、政治斗争等现象难免会经常发生,甚至导致若干悲剧的上演”并结合所学可知,过程曲折、内容丰富。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

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弄则乱。一则安,异别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

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

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期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议,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2)根据上述材料,自战国

到西汉,统治阶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

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都属于文化专制主义。但二者的实践效果和影响有很大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作用;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广了儒学,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还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积极作用大于消极影响。【解析】【详解】(1)趋势:根据“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学说统一思想”“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概括得出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根据“诸子已开

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得出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根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得出秦始皇“焚书坑儒”;根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结合所学,可从实质上都属于文化专制主义,从实践效果上看有很大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的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还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