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880.485 KB
  • 2025-01-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威海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威海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威海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威海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共(14)页,880.48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b49d6ff5abdfc8ebf5bb1c04ecf3c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试卷类型:A高三地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绘制了所在学校的平面图(图1),右侧箭头表示某日日出时刻太阳光线照射的方向,图2为该地理小组设计的校园景观指向牌。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1.指向牌在图1中的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2.当地该日昼长约为()A.14小时B.13小时C.12小时D.10小时【答案】1.D2.A【解析】【分析】【1题详解】依据学校平面图上信息,面对指向牌时,左侧为

地理园,右侧为气象站,前方依次是校训牌和喷泉,与图中在④位置面向南时,所见校园景观一致,故可确定指向牌应当是朝北设置在图中④位置,D正确;位置①的左侧为喷泉,前方依次为校训牌、气象站,后方为地理园,与指向

牌所标信息不符,故A错;位置②的左侧为喷泉,右侧为地理园,与指向牌所标信息不符,故B错;位置③的右侧为喷泉,前方为校训牌,左后方为气象站,与指向牌所标信息不符,故C错。所以本题选D。【2题详解】由图信息可知,该日日出

时,太阳方位位于该地东偏北15度,同样日落时,太阳方位位于西偏北15度,据此可以粗略计算该地昼弧长度大致为180°15°15°=210°,所以该地昼长约为210°/15°=14小时,A的2正确,BCD错。故本题选A。【点睛】地图上的

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逆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山谷或盆地常因山风致逆温出现。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区气象站某时段记录的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该气象站最可能出现逆温的时段为(

)A.4时~6时B.10时~12时C.16时~18时D.20时~22时4.与冬季相比,该气象站夏季逆温()A.出现早,时间短B.出现晚,时间短C.出现早,时间长D.出现晚,时间长【答案】3.A4.B【解析】【分析】【3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山谷或盆地常因山风致逆温出现

”可知,山谷或盆地在夜晚刮山风;由图示信息可知,4时~6时为夜晚,且风向不变,所以该气象站最可能出现逆温的时段为4时~6时,A正确。读图可知,10时~12时、16时~18时、20时~22时,风向不断的发生变化,不会出现逆温,BCD错误。故选A。【4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山谷或盆

地常因山风致逆温出现”,山风主要出现在夜晚;冬季昼短夜长,所以逆温出现早,结束晚,时间长;而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所以逆温出现的时间晚,结束的早,时间短,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

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南黄海泥质潮滩潮间带宽广,地势低平,潮滩物质主要是细小的粉砂、细砂及黏土,常常发育树形潮沟。潮沟形成如同河流洪水退去的过程,末端的溯源侵蚀与边坡的重力崩塌作用相伴。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口

处树形潮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5.形成树形潮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侵蚀B.河流沉积C.海水侵蚀D.海水沉积6.若只考虑海水的沉积作用,潮沟处海水涨潮速度比落潮()A.快B.慢C.相同D.不确定【答案】5.C6.B【解析】【分析】【5题详解】树形潮沟分布于滨海潮间

带地区,其形成主要受涨潮落潮过程中的海水侵蚀作用,C正确。与河流侵蚀关系不大,且河流入海口附近侵蚀能力并不强,A错。潮沟的形成主要是受侵蚀作用,而非沉积作用,BD错。故选C。【6题详解】涨潮时,海水向海岸方向涌动,由于滩涂宽广坡度小,海水向岸的前进速度慢,以淤

积为主,潮水流速较慢,当落潮时海水向离岸方向,落差加大,流速加快,故选B。【点睛】在潮间带,往复的潮汐、滩涂汇水冲击侵蚀滩面,形成冲沟;在落潮时,滩面水向低洼处流动,汇合成线流,不断加深沟槽;溯源侵蚀,汇流面积扩大,树枝状分叉逐渐形成树形潮沟。2019年1月3日发布的《人口与劳

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称,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将在2027年到来。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4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我国人口的低速增长甚至负增

长将使我国未来()A.环境承载力大幅下降B.产业水平缓慢下降C.消费水平不断降低D.人口素质不断提高8.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原因主要是()①育龄妇女规模减少②抚养成本普遍较高③就业压力逐年增大④代际之间矛盾增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

④【答案】7.D8.A【解析】【分析】7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口的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既有有利也有不利影响,人口数量减少,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随着人口数量的减少,社会发展会越来越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

利于人才的发展,D正确。我国人口的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人口数量减少,但不是环境承载力变化的原因,A错误。当产业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不会因为人口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面下降,B错误。人口的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升高,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会

不断提高,C错误。故选D。【8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因为低生育率现象持续稳定,出生人口继续缩减;生育者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以及20-34岁生育高发育龄妇女将大幅减少,是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原因之一,①正确;全面两孩政策实施

后,相当比例的家庭想生不敢生,原因是“经济负担重、儿童无人照料,以及女性难以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所以养育成本普遍提高,是当下家庭生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原因之一,②正确;A正确。我国人口的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人口数量减少,就业压力将减小,③错误,BC错误。代际

之间矛盾增加,并不是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原因,④错误,D错误。故选A。【点睛】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原因:因为低生育率现象持续稳定,出生人口继续缩减,生育者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以及20-34岁生育高发育龄妇女将大幅减少;养育成本快速提高,是当

下家庭生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教育、住房、就业等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成为影响家庭生育抉择的关键。伊敏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段,中下游经常出现“连底冻”现象,导致河流断流。该河每年11月封河,次年4月上旬自上游到下

游依次开河,开河时“武开河”现象(河冰在表层和底层流水共同切割作用下快速破裂并顺流而下)频发,有时大量冰块在窄弯或浅滩河段阻塞形成冰坝,会酿成决溢灾害。2009【的5年,当地政府在伊敏河上游修建水库缓解“武开

河”现象带来的危害。下图示意伊敏河流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伊敏河中下游地区冬季常出现“连底冻”的主要原因是()A.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气温低B.河道宽而浅,河流径流量小C.深居内陆地区,受陆地影响大D.流经平原区,水流缓慢易结冰10.伊敏河上游水库缓解“武开河”现象独特运行

方式是()A.封河之前,增加水库存水量B.封河期间,禁止水库水下泄C.封河期间,保持冰下水畅流D.开河期间,增加水库下泄量【答案】9.B10.C【解析】【分析】【9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连底冻”是河流从水

面到水底都结冰的现象,它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备低温、水浅、流量小等条件。伊敏河中下游地区下游河段位于中纬度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A错误。中下游流经内蒙古高原,河道宽浅;冬季为枯水期,河流流量小,易发生“连底冻

”,B正确。伊敏河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量大,C错误。中下游流经内蒙古高原,而不是平原地区,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次年4月上旬自上游到下游依次开河,开河时“武开河”现象,要防止“武开河”现象的发生,需要从增加水库调蓄能力、减小冰层厚度和减小

河流流量等方面分析。封河前,加大水库下泄量,腾出库容,A错误。封河期间,维持较小的下泄量,保持冰下水流畅通,避免下游“连底冻”,防止河冰厚度加,B错误,C正确。开河期间减小水库下泄量,以降低流水对河冰的切割和搬运能力,D错误。故选C。【点睛】“连底冻”是河

流从水面到水底都结冰的现象,它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备低温、水浅、流量小等条件。的6格尔木河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发源于昆仑山,向北注入达布逊湖。格尔木河流域的地貌自上游到下游可依次划分为山地、洪积扇、洪积平原、湖积平原。研究发现,近年来格尔木河流域降水在增加

,各地貌区植被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下图示意格尔木河流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在自然状况下,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的地点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12.造成甲乙丙丁四地植被生长状况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土壤②日

照③水分④热量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3.近年来,随着格尔木河流域降水量的增加()A.甲地植被生长状况好于乙地B.乙地植被生长状况逐渐变差C.丙地植被类型向湿生植被转化D.丁地植被类型分布范围南移【答案】11.B12

.C13.D【解析】【分析】【11题详解】由材料信息“格尔木河流域的地貌自上游到下游可依次划分为山地、洪积扇、洪积平原、湖积平原”和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格尔木河山前洪积扇前缘,地下水埋深较深;同时地形坡度较大,大气降水下渗和沿

坡面流动损失较多;土壤颗粒粗大,多砾石,较贫瘠,导致该地区植被稀疏,A错误。乙地位于洪积平原边缘,地下水埋深较浅,土壤颗粒较细,保水能力强,部分地区有地下水渗出,植被茂密,B正确。丙地下水埋深极浅,径流流动缓慢,加之蒸发旺盛,地表盐滩密布,

植被较稀疏,C错误。湖积平原北部靠近盐湖,地下水及土壤含盐度极高,不适宜植被生长,D错误。故选B。7【12题详解】由第1题分析可知,不同地点土壤颗粒及土壤肥力不同,地下水位不同,导致植被生长状况出现差异,①③正确,C正确。当地的光照、热量变化不大,②、④错

误,AB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格尔木河流域近年来降水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各地貌区植被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降水量增加,盐湖湖面水位升高,则盐湖将向湖积平原扩展,导致湖积平原植被向南退缩,丁地植被类型分布范围南移,D正确。结合第1题

分析可知,格尔木河流域降水量的增加,乙地植被生长状况好于甲地,A错误。乙地植被生长状况会因降水增加而逐渐变好,B错误。由于丙地具有西北内陆盆地的一般特点,不会因为植被类型向湿生植被转化,C错误。故选D。【点睛】从河流出山口,经过戈壁砾石带,穿越细土平原区,同时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溢出,

最终汇入终端湖泊;流域内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很不均匀,因此流域植被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匀。不透水面是指人类作用于自然地表形成的诸如停车场、房屋和道路等人工地表,除道路外多呈斑块状。城市空间扩展使得大量不透水面取代了以植被为主的自然地表景观,尤其是

在规模较大的城市,其高比例的不透水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态质量。下图示意上海和纽约不透水面比例的时空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14.造成上海和纽约不透水面比例时空变化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A.处在不同

的城市发展阶段B.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差异很大C.人口和用地规模差异很大D.气候、地形和水文因素不同15.针对不透水面斑块,上海今后提高城市生态质量的合理措施是()A.提高其聚集度B.提高其连通度C.减少其数量D.缩小其面积【答案】14.A

15.D【解析】【分析】【14题详解】从材料和图中可知,两个城市都是距离城市中心越远,不透水面比例越小,这是由于城市空间扩展使不透水面取代了以植被为主的自然地表景观。其次,从图中可知,纽约随着时间推移不透水面比

例几乎没什么变化,而上海从1989年到2015年,自城市中心到郊外,不透水面比例都有所增加。纽约城市化发展比较早,1991年就已经处于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上海是在1989年才开始加速发展的。这说明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停车场、房屋和道路等的增加,不透水面

比例进一步提高,A正确;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影响不透水面比例的时间变化,B错误;人口和用地规模增加,不一定造成不透水面比例增加,如现今某些城市,通过增加绿地面积以及铺设透水砖等,建设海绵型城市,从而降低不透水面比例,C错误;气候、地形和水文因

素在一定时间内变化不大,对不透水面比例时间变化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15题详解】9提高不透水面斑块聚集度和提高不透水面斑块连通度,需要增加停车场、房屋和道路等,增加了不透水面比例,高比例的不透水面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生态质量,AB错误;直接减少不透水面斑块数量,不利于城市的进一

步发展,C错误;缩小不透水面斑块面积,既可以保证城市的发展,又可以提高城市生态质量,D正确。故选D。【点睛】城市不透水面对城市的水循环带来很大的影响,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同时减少地表蒸发,使地表温差增大,增强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

生态质量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斐济是南太平洋岛国,维提岛是其最大岛屿,首都和主要港口城市苏瓦位于该岛。斐济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之一。下图示意维提岛山脉与河流分布。(1)说明

维提岛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简析维提岛地形对河流的影响。(3)苏瓦市年均降水量达3000毫米以上,简析其降水较多的原因。【答案】(1)位于低纬度(热带),水热条件好,利于种植热带作物;四面环海,海运便利;位于海上丝

绸之路,经济地理位置优越。(2)该岛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3)面临海洋,水汽丰富;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位于热带海洋,受热带气旋影响大,降水多。【解析】【分析】本题以维提岛地图设置问题,涉

及地理位置的描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影响降水的因素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小问1详解】10维提岛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和图中信息分析

,维提岛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水热充足,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种植;四面环海,拥有优良港口,海运便利;“济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之一”,经济地理位置优越。【小问2详解】读图分析,该岛中部高,四周低,

使河流由中心流向四周,形成放射状水系;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小问3详解】影响降水的因素包括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等。读图分析,苏瓦市面临海洋,位于东南信风带,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山

地抬升,多地形雨;位于热带海洋,终年高温,受热带气旋影响大,降水丰富。【点睛】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热融湖是多年冻土区地下冰融化引起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冻土是指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活动冻土层是指多年冻土区夏季融化而冬季冻结的地表层。多年冻结层是指常年处在冻结状

态的冻土层,该层中常含有冰楔(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近年来,青藏高原的热融湖发展迅速。图1示意冰楔对热融湖形成的作用,图2示意热融湖的扩张及其对碳元素迁移的影响。(1)指出多年冻土层中冰楔形成的主要季节,并说明冰楔的形成过程。(2)分析近年来青藏高原热融湖数量增多的原

因。(3)说明热融湖不断增多和扩张对地球大气圈的影响。【答案】(1)夏季:夏季温度高,冻土区活动层融化,水分(融水、降水和地表水)顺着多年冻结层的裂隙下渗,遇冷凝结形成冰楔。(2)近年来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地温上升,多年冻结层中更多冰楔(地下冰)融化,冻土体积变小,地表塌陷形成凹坑增多,集水形成

的热融湖增多。(3)加剧冻土融化,释放到大气中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加剧全球变暖。【解析】的11【分析】本题以热融湖的形成和影响为材料,涉及全球将气候的原因及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可知,冰楔是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读图可知,形成冰楔的水来自多年冻土层上部的活动冻土层。结合材料“活动冻土层是指多年冻土区夏季融化而冬季冻结的地表层”可知,活动冻土层融化的季节应是夏季。“冰楔

是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因此多年冻土层中形成冰楔首先是活动冻土层融化,然后是融水沿裂隙下渗冻结。夏季地温高,活动层融化,融水和降水顺着裂隙下渗,到永动层上部再次冻结,使得裂隙中的冰体积逐渐变大,根据裂隙形态,水会冻结成上大下小

的锥形冰体,形成冰楔。【小问2详解】“热融湖是多年冻土区地下冰融化引起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因此形成热融湖应从热、融、湖三个方面考虑。近年全球气候转暖,引起冻土受热增加,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发生局部融化,冻土体积变小,地表土层随之沉陷而形成热融沉陷,

这些凹陷积水后便形成了湖塘。【小问3详解】由图2可知,热融湖演化过程中,积累在冻土层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会从土层进入大气层,这会导致大气对地表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保温作用强,形成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近于环形的河道弯曲处被称为蛇曲。草原上的河流多蛇曲,而且草原上的蛇曲形河流河岸整齐有致,弯弯曲曲的河岸好像是刀子雕到出来的一样,下图示意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蛇曲形河流景观。(1)呼伦贝尔草原蛇曲形河

流景观形成的自然条件。(2)调查发现,呼伦贝尔草原河流蛇曲凹岸处有时会出现堆积物。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答案】(1)该地地势平坦,地表软硬适度,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地形宽广开阔,河床较浅,能较自由地迂回摆

动;降水较少,河流流量小,不易裁弯取直;草原地表有植物根系的固结,蛇曲易保持。(2)蛇曲形成后,由于草原地表相对结实,凹岸底部较松软更易被河水侵蚀;随着河水不断侵蚀凹岸底部,表层塌落;河流搬运能力弱,在一定时间内塌落物堆积于凹岸

处。12【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阐述和描述地理原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蛇曲的河流景观是河流侧蚀作用的结果,同时与区域的地形、河流流量、两

岸岩性等均有一定关系。呼伦贝尔草原地势平坦开阔,河床较浅,河流能自由地迂回摆动,岩性硬度适中,河流侧蚀作用较强,使得河道蜿蜒曲折。呼伦贝尔草原所在区域降水少,河流流量小,河道不易裁弯取直,能够保持蜿蜒曲折的形态。另外,区域草内茂盛,草原植被的植物根系有一定的固结作用,使得

蛇曲更易保持。【小问2详解】一般而言,河流凹岸流速较快,侵蚀能力更强,不易出现堆积物,而该区域河流凹岸出现堆积物与该区域草原植被以及河流搬运能力等均有关系。草原地表相对结实,凹岸底部较松软,易被流水侵蚀,从而出现差异侵

蚀,凹岸底部被流水侵蚀,导致上部悬空,表层物质塌落,而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整体的流速较慢,塌落的物质在一定时间内不易被搬走,堆积在凹岸处。【点睛】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四川省中兴镇位于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表多裂缝发育。201

3年7月8日8时~10日8时,中兴镇三溪村出现了持续强降雨天气,10日10时,该村发生了高位山体滑坡,主要滑坡体先向东北方向下滑,铲刮沿途地表并剧烈撞击沟壁和对面山坡,然后转化为碎屑流向西北方向下滑,在短时间内到达五显岗附近掩埋了沟道内的许多民房,形

成高位山体滑坡一碎屑流灾害。图1为三溪村滑坡一碎屑流平面示意图,图2为沿图1M—N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1)说明形成三溪村此次碎屑流的物质来源。(2)分析形成三溪村此次高位山体滑坡一碎屑流的原因。13(3)有人认为图示滑源区还极有可能再次发生滑动形成碎屑流,推测

其理由。【答案】(1)岩石风化形成的碎屑物和表层坡积土(土壤);长期的地壳运动(地震、断层等)导致的破碎岩石;滑坡体铲刮沿途地表形成的岩石碎屑;滑坡体撞击山坡、沟壁后自身发生解体形成的破碎岩石。(2)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层多断裂;位于山区,坡度

较大,斜坡岩体的稳定性差;出露基岩为砂岩、砾岩(沉积岩),易风化,破碎严重;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大量地表水通过裂缝进入坡体形成静水压力。(3)剖面显示,滑动后的滑源区留有大量的松散岩体和土石混合体,且坡度依然较大,在连续性降水或者发生地震、断层活动时极有可能再次诱发滑动形成碎屑流

。【解析】【分析】本题以三溪村碎屑流的图文资料设置问题,涉及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及地理过程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材料分析,该区

域“位于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表多裂缝发育”,长期的地壳运动使地表岩石破碎;岩石风化形成的碎屑物质及地表的土壤;“10日10时,该村发生了高位山体滑坡,主要滑坡体先向东北方向下滑,铲刮沿途地表并

剧烈撞击沟壁和对面山坡,然后转化为碎屑流向西北方向下滑”,由此可知滑坡体下滑过程中铲刮地表形成大量的岩石碎屑,滑坡体撞击沟壁和对面山坡后解体形成岩石碎屑。【小问2详解】结合材料和图分析,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表多裂缝发育”,地壳运动活跃,岩层多断裂

;由图1和图2可知,该区域位于山区,坡度大,斜坡岩体的稳定性差;由图2可知,该区域的岩石类型为砂岩和砾岩,岩石易风化,地表碎屑物质多;“7月8日8时~10日8时,中兴镇三溪村出现了持续强降雨天气”,大量地表水渗入坡体导致

坡面下滑,形成滑坡。【小问3详解】读图2可知,滑坡形成后滑源区仍然留有大量的松散岩体和土石混合体等碎屑物质;滑源区地势高,坡度较大;该区域地壳运动活跃,降水多,地震、断层活动或连续性强降雨由可能再次诱发滑坡形成碎

屑流。【点睛】14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