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生物试题.doc,共(20)页,386.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b37f384bad3bb5036f3be7e9737f9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第三学段教学质量检测高一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真核生物染色体中DNA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的是()A.复制B.转录C.翻译D.转录和翻译【答案】C【解析】真核生物细胞的细胞核内进行复制和转录过程,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翻译过程。2.父亲将其染
色体,通过儿子传至孙女体细胞中大约有多少条()A.23条B.46条C.0~23条D.0~22条【答案】D【解析】【详解】父亲传给儿子的染色体为22+Y,儿子传给孙女的常染色体条数为22条,其中来自父亲的常
染色体数目可能是0~22条(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而Y染色体不传给孙女,所以男性体内的全套染色体中有0~22条通过儿子传给孙女,故选D。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A.蛋白质是遗传物质B.DNA是遗传物质C.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
质【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
物质。【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中,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A错误;B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C错误;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
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B。4.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②F2表现型的比例③F1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④F1表现型的比例⑤F2基因型的比例A.②④B.①③C.④⑤D.②⑤【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
遗传实验中,子一代自交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而测交的性状分离比是1:1:1:1。【详解】①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其产生配子的类型比例是1:1:1:1,①正确;②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
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F2表现型比例9:3:3:1,②错误;③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F1测交后代类型比例1:1:1:1,③正确;④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表现型全部为双显性个体,④错误;⑤孟
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F2基因型比例(1:2:1)2=4:2:2:2:2:1:1:1:1,⑤错误。故选B。5.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其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是()A.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A【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
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
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1)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进行减
数分裂,因此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能发生减数分裂,即不能发生基因重组;(2)所有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3)进行无性生殖的真核生物也能发生染色体变异。故选A。6.下列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期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分裂过程顺序的是()A.③一⑥一④一①一②一⑤B.⑥
一③一②一④一①一⑤C.③一⑥一④一②一①一⑤D.③一⑥一②一④一①一⑤【答案】D【解析】【详解】由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和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由以上分析可知,减数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③一⑥一②一④一①一⑤,故选D。7.下列属于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是A.耐寒的小黑麦B.转基因抗虫棉C.太空椒D.试管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耐寒的小黑麦可以是诱变育种或杂交育种培育而成,故A
不合题意;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基因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为基因工程育种,故B正确;太空椒属于诱变育种,故C不合题意;试管牛是体外受精技术得到的动物,属于胚胎工程育种,故D不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育种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的能力。8.下列各项中,分别属于不同物种的是()A.山羊和绵羊B.东北虎和华南虎C.黑人和白人D.糯性玉米和非糯性玉米【答案】A【解析】【分析】物种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表现相似,生态分布基本相同。【详解】
A、山羊和绵羊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个物种,A符合题意;B、东北虎和华南虎存在地理隔离,但未产生生殖隔离,为同一个物种,B不符合题意;C、黑人和白人为同一个物种,C不符合题意;D、糯性玉米和非糯性玉米为同一个物种中的不同品种,D
不符合题意。故选A。9.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乙家庭夫妻表现都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是红绿色盲患者,从优生学的角度考虑,甲乙家庭应分别选择生育()A.男孩,男孩B.女孩,女孩C.女孩,男孩D.男孩,女孩【答案】D【解析】
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点是“男病母女病”,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肯定患病;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女病父子病”,即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肯定患病。详解:根据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
男病母女病”,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肯定患病,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正常,则他们的女儿均患病,儿子均正常,所以甲家庭应该选择生育男孩;根据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女病父子病”,即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肯定患病,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则妻子可能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
带者,他们的女儿均正常,儿子可能患病,所以乙家庭应选择生育女孩.故选D。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抓住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进行分析。伴X显性,“男病母女病”;伴X隐性,“女病父子病”。10.把小白兔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mRNA加入到大肠杆菌的提取液中,结果能合成出小白兔的
血红蛋白,这说明()A.小白兔的RNA能指导大肠杆菌的蛋白质合成B.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C.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D.小白兔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能进入大肠杆菌【答案】B【解析】小白兔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mRNA加入到大肠杆菌的提取液中,结果能合成出小白兔的血红
蛋白,这说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这样同一种mRNA不管在什么生物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都相同。选B。【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翻译11.已知某物种的细胞中含有26个DNA分子,其中有2个DNA分子各含有24000个碱基,由这两个DNA分子所控制合成的多肽链中,含有氨基酸约为多少种A.8000B
.4000C.16000D.20【答案】D【解析】【分析】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在不考虑非编码区、终止密码子等条件下,在转录、翻译过程中,DNA中的碱基数、mRNA中的碱基数及相应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的比值为6∶3∶1。【详解】以1个含有24000个碱基的DNA
分子为模板转录形成的mRNA中含有12000个碱基。在不考虑终止密码子的条件下,该mRNA上共含有12000÷3=4000个密码子,所编码的蛋白质中含有4000个氨基酸,但氨基酸的种类约有20种。综上分析,由这两个DNA分
子所控制合成的多肽链中,含有氨基酸约为20种,A、B、C均错误,D正确。12.有关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③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指
不同世代间基因的传递规律④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⑤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①正确;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藏着遗传信息,②正确;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
合定律是指基因在不同世代间的传递规律,③正确;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可通过无性繁殖遗传给后代,④错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⑤正确。综上分析,A、C、D三项均错误,B
项正确。13.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F1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A.4和9B.4和27C.8和27D.32和81【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F1杂种AaBb
Cc。通过将三对等位基因组合问题转化为三个单对等位基因分析,先解决F1产生的配子问题:由于三对等位基因均产生两种配子,最后组合产生的配子种类为2×2×2;再解决F1自交产生F2的基因型种类问题:由于每对等位基因自交都产生三种F2
基因型,所以最后组合产生的F2的基因型种类数为3×3×3。【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Cc,它产生的配子就相当于拿出一个A或a,一个B或b,一个C或c,他们之间自由组
合,为2×2×2=8;F2为AaBbCc自交的结果,一对一对等位基因进行分析,Aa进行自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为AA、Aa、aa三种,Bb自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仍为BB、Bb、bb,Cc进行自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为CC、
Cc、cc,因此F2的基因型种类数=3×3×3=27种,故选C。【点睛】关键:解答本题最简单的方法是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多对等位基因组合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单对等位基因的问题.14.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2个氢键,胞嘧啶
与鸟嘌呤之间有3个氢键.现有四种DNA样品,根据样品中碱基的百分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是A.含胸腺嘧啶32%的样品B.含腺嘌呤17%的样品C.含腺嘌呤30%的样品D.含胞嘧啶15%的样品【答案】B【解析】试题
分析:DNA分子中氢键的多少决定了其稳定性的高低。所以在高温环境中生活的生物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中一定含有更多的氢键,B选项中,腺嘌呤17%,鸟嘌呤就是33%,鸟嘌呤和胞嘧啶就占66%,其它A、C、D中C+G分别是36%、40%、30%,B正确。考点:DNA结构的稳定性点评:解答本题的
关键是“嗜热”,只有具有更多氢键的DNA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物,其它生物不可以。15.图是一个血友病遗传系谱图,从图可以看出患者7的致病基因来自A.1B.4C.1和3D.1和4【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
可知: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病,7号为XhY,含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5号、Y染色体来自6号;5号致病基因Xh一定来自1号。【详解】从题意和图可知,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的致病基因一定
来自其母亲,所以7号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5号.由于Ⅰ代中的父母都正常,说明2号个体肯定不含致病基因,因此,5号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1号。故选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16.在豚鼠
中,黑色对白色是显性。如果基因库中90%是显性基因B,10%是隐性基因b,则种群中基因型BB、Bb、bb的频率分别是()A.81%、18%、1%B.45%、40%、15%C.18%、81%、1%D.45%、45%、10%【答案】A【解析】
【分析】哈代-温伯格定律认为:BB的基因型频率为B的基因频率的平方,bb的基因型频率为b的基因频率的平方,Bb的基因型频率为2×B的基因频率×b的基因频率.【详解】BB的基因型频率为=90%×90%=81%;bb的基因型频率为=10%×10%=1%;
Bb的基因型频率为=2×90%×10%=18%。故选A。17.将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待其长成后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的植株,有关新植株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1)是单倍体(2)体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3)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4)体细
胞内有同源染色体(5)能形成可育的配子(6)可能是纯合子也有可能是杂合子(7)一定是纯合子(8)是二倍体A.(4)(5)(7)(8)B.(1)(4)(5)(6)C.(1)(2)(3)(6)D.(1)(4)(5)(7)【答案】B【解析】【详解】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的植株是单倍体
,(1)正确,(8)错误;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即体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2)错误,(4)正确;该单倍体的幼苗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则能形成可育的
配子,(3)错误,(5)正确;若二倍体玉米的基因型是Aa,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基因型为AAaa,产生的花粉有AA、aa、Aa,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有AA、aa、Aa,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6)正确,(7)错误。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18.如图表示细
胞中所含的染色体,叙述不正确...的是()A.A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一条染色体B.B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C.C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D.D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其一个染色
体组含四条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
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
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3)根据细胞内形态不同的染色体的条数判定一个染色体组含几条染色体,然后判定染色体组数。【详解】A、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只
含一条染色体,可能是单倍体,也可能是二倍体生物,A正确;B、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2条染色体,B错误;C、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3条染色体,可能是单倍体,也可能是二倍体生物,C正确;D、细胞中含一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含
有4条染色体,可能是单倍体生物,D正确。故选B。19.下面是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要点,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的正确顺序()①祖先生活在缺草的环境中②祖先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个体颈、前肢较长而有的较短③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而促进颈和前肢逐渐变长④
只有长颈鹿和长肢的个体能吃到高处的树叶而得以生存繁殖,而颈、前肢较短的个体因吃不到食物而遭淘汰⑤获得性的颈和前肢变长可遗传⑥代代选择以漫长年代进化而来⑦经过许多年代的用进废退而发展进化的结果A.①→③→⑤→⑦B.①→②→⑤→⑦
C.①→②→④→⑥D.①→③→⑤→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
繁殖后代;前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
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和高前肢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为吃到高处树叶不断伸长颈子形成的变异是环境因素形成,长颈鹿的变异总是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进行的.综上所述,C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
学说。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0.某信使RNA分子中,U占20%,A占10%,那么它的模板DNA片段中胞嘧啶占()A.25%B.30%C.35%D.7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信使RNA分子是通过DNA分子上基因的一条链转录而来的,那么信使RNA分子
中碱基的比率与模板链的碱基比率是相对应的。根据题意,U占20%,A占10%,则基因模板链中的A+T就占该链的30%,而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基因中一条链的A+T占该链的比率与另一条链中的A+T占另一条链的比率及整个基因中A+T占整个基因中全部碱基的比率是相等的,即整个基因中A+T
占全部碱基的30%,那么G+C就占全部碱基的70%,又因为G=C,所以胞嘧啶C占35%。考点:考查有关碱基互补配对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1.同物种的个体在形态特征上常有些差异,而形态有差异的个体,在适应环境
变化的能力上也会有些不同。下图为某地三种不同植物的叶面积与个体数目的关系图,若此地遭遇干旱,则下列哪一项叙述最合理A.乙物种比甲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强B.甲物种比乙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强C.丙物种比乙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
力强D.甲物种和乙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因为丙种植物在相同个体数量的时候叶面积最小,干旱时植物的生存与它水分的蒸发关系很大,叶面积越小蒸发越少,叶面积大蒸发就多,就容易失水死亡,这里最简单的方法是你计算它们个体数和叶面积比,比例越大越易存活;所以B选项正确。
22.某生物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A、b、C分别控制①②③三种酶的合成,在三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使一种无色物质经一系列转化,最终变为黑色素。假设该生物体内黑色素的合成必须由无色物质转化而成,如图所示:现有基因型为A
aBbCc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A.1/64B.8/64C.9/64D.27/64【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黑色的基因型为:A-bbC-,其余均为白色。【详解】AaBbCc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代出现黑色即A-bbC-的概率为:3/4×1/4×3/4=9/64。综上所述,
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3.治疗艾滋病(其遗传物质为RNA)的药物AZT的分子构造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结构很相似。试问AZT抑制病毒繁殖的机制是A.抑制艾滋病RNA基因的转录B.抑制艾滋病RNA基因的逆转录合成DNAC.抑制艾滋病病毒蛋白质的翻译过程D.抑制艾滋病病毒
RNA基因的自我复制【答案】B【解析】艾滋病病毒(HIV)为RNA病毒,侵染人体后的繁殖过程需要先经过逆转录生成DNA,此过程需要消耗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因此艾滋病病毒的RNA不能进行转录,
A错误;由题干可知,AZT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相似,可知该药物能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参与逆转录过程,使逆转录生成的DNA失去生理功能,进而抑制HIV的繁殖,B正确;蛋白质的翻译过程中只存在mRNA和tRNA互补配对,
RNA中不含有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因此AZT分子不直接影响翻译过程,C错误;艾滋病病毒首先通过逆转录形成DNA,再以DNA为模板进行转录合成RNA,从而进行繁殖,并没有进行RNA的自我复制。且DNA转录形成RNA不涉及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不受AZT的影响,
D错误。24.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设计实验如图。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中对实验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选项放射性S元素P元素A全部无全部32S全部31PB全部有全部35S多数32P,少数3
1PC少数有全部32S少数32P,多数31PD全部有全部35S少数32P,多数31PA.AB.BC.CD.D【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病毒侵染细胞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只有核酸注入细胞,由图可知,病毒先在含32P的宿主细胞1
中培养(其DNA被32P标记),然后转移到含35S的宿主细胞2中培养。病毒复制自身的遗传物质所用的原料有宿主细胞的31P(不具放射性),也有自身核酸(含32P),故子代病毒的核酸大多含31P,少数含32P;病毒合成的
蛋白质外壳所用的原料都是宿主细胞2的,故全被35S标记。故选D。25.如果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2个DNA分子都用15N标记,并只供给精原细胞含14N的原料,该细胞进行1次有丝分裂后再减数分裂1次,产生的8个精
细胞中(无交叉互换现象),含15N、14N标记的DNA分子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依次是()A.50%100%B.25%50%C.25%100%D.50%50%【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规律及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可以判断出:精原细胞进行1次有丝分裂后得到的两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均含有一条15N和一条14N的单链,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只复制一次,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只有一半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15N标记,而所有的DNA分子都含有14N,所以最终的8个精细胞中有一半含有
15N标记,均含14N标记,A正确,BCD错误。故选A。26.下列为某一段多肽链和控制它合成的DNA双链的一段。“-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密码表:甲硫氨酸AUG脯氨酸CCA、CCC、CCU苏氨酸ACU、ACC、ACA甘氨酸GGU、GG
A、GGG缬氨酸GUU、GUC、GUA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A.这段DNA中的①链起转录模板的作用B.决定这段多肽链的遗传密码子依次是AUG、CCC、ACC、GGG、GUAC.这条多肽链中有4个“一CO—N
H一”的结构D.若这段DNA的②链右侧第二个碱基T为G替代,这段多肽中将会出现两个脯氨酸【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控制多肽链“-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合成的一段DNA双链;AUG(甲硫氨酸)是起
始密码子,则DNA模板链前3个碱基为TAC,由此可见图中①链为模板链。【详解】A、根据起始密码AUG可知这段DNA中的①链起了转录模板的作用,A正确;B、①链是模板链,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决定这段多肽链的密码子依次是AUG、CCC
、ACC、GGG、GUA,B正确;C、这条多肽链是由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含有4个肽键(-CO-NH-),C正确;D、若这段DNA的②链右侧第二个碱基T被G替代,则遗传密码子GUA变成GGA(甘氨酸),这段多肽
中将会出现两个甘氨酸,D错误。故选D。27.如图表示某正常基因及指导合成的多肽顺序。A~D位点发生的突变导致肽链延长停止的是()除图中密码子外,已知GAC(天冬氨酸)、GGU(甘氨酸)、AUG(甲硫氨酸)、UAG(终止)A.A点:G/C→A/TB.B点
:T/A→G/CC.C、D点:T/A→G/CD.C、D点:丢失T/A【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终止密码子为UAG,多肽链中四种氨基酸只有色氨酸、酪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改变1个碱基才能导致肽链延长停止,据图分析A、B、C、D中只有A中G/C→A/T时,才能形成终止密码子,使多肽合成停
止。【详解】A、A点由G/C→A/T时,密码子由UGG(色氨酸)变成UAG(终止密码子),这会导致肽链延长停止,A正确;B、B点由T/A→G/C时,密码子由UGG(色氨酸)变成GGG(甘氨酸),这不会导致肽链延长停止,B错误;C、CD点由T/A→C/G时,密码子由GAU(天冬氨酸)变成GAC
(天冬氨酸),这不会导致肽链延长停止,C错误;D、CD点丢失T/A时,密码子由GAU(天冬氨酸)变成GAC(天冬氨酸),之后的密码子都发生改变,但没有导致肽链延长停止,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的特点
,能准确判断各位点发生相应变化后的结果,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28.某农科所通过如图育种过程培育出了高品质的糯小麦,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Ba过程能提高突变率,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C.a
、c过程都需要使用秋水仙素,都只能作用于萌发的种子D.要获得yyRR,b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自交来提高纯合率【答案】D【解析】从图中分析可知,图中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而不是基因突
变,A错误;a过程需要使用秋水仙素,作用于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B错误;a、c过程都需要使用秋水仙素,都可以作用于幼苗,c过程还可作用于萌发的种子,C错误;b过程为杂交育
种,需要不断地进行自交,淘汰性状分离的个体,来提高纯合率,获得yyRR,D正确。29.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DDT和aldrin是用于控制这些生物的杀虫剂,aldrin对甲和乙毒性相同,但DDT对乙的毒性比对甲更
强,现用DDT和aldrin单独处理田块,如图所示中的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DDT和aldrin单独作用时对害虫数量的影响()A.2和1B.1和3C.2和4D.3和4【答案】B【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
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使用DDT和aldrin这些生物的杀虫剂对害虫进行了选择
作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逐渐增加。【详解】DDT号杀虫剂对甲的毒性较对乙的毒性弱,故乙下降快,应为1;aldrin号杀虫剂对甲、乙昆虫的毒性相同,故开始时下降相同,甲营养级低,数目多;乙昆虫对DDT号杀虫剂敏感减弱了对甲的捕食。故为3。故选B
。30.一对夫妇,其后代若仅考虑一种病的得病率,则得病可能性为a,正常的可能性为b,若仅考虑另一种病的得病几率,则得病的可能性为c,正常的可能性为d。则这对夫妇结婚后,生出只有一种病的孩子的可能性的表达式可表示为()①ad+bc②1-ac-bd③
a+c-2ac④b+d-2bd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一对夫妇,其后代若仅考虑一种病的得病率,则得病可能性为a,正常的可能性为b,且a+b=1.若仅考虑另一种病的得病几
率,则得病的可能性为c,正常的可能性为d,且c+d=1.生出只有一种病的孩子可以为只患第一种病的几率+只患第二种病的几率,也可以为1-健康的几率-同时患两病的几率,还可以是患第一种病的几率+患第二种病的几率-同时患两病的几率。【详解】:这对夫妇结婚后,生出只有一种病的孩子为只患第一种病的几率+只
患第二种病的几率=ad+bc;而a+b=1、c+d=1,故ad+bc=a(1-c)+(1-a)c=a+c-2ac;生出只有一种病的孩子为1-健康的几率-同时患两病的几率=1-bd-ac;而a+b=1、c+d=1,故1-b
d-ac=1-bd-(1-b)(1-d)=b+d-2bd;生出只有一种病的孩子为患第一种病的几率+患第二种病的几率-同时患两病的几率=a+c-2ac。所以,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31.下列图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
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回答:(1)图1中a~c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_,图2中表示二倍体体细胞分裂时期的是______。(2)图1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图2中丙所
示的细胞有____个染色体组。(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成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___;由Ⅱ变成Ⅲ相当于图2中____________过程。(4)符合图1中Ⅳ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与图1中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2).甲(3).乙(4).2(5).DNA复制(6).丙→乙(7).卵细胞或第二极体(8).Ⅲ和Ⅳ【解析】【分析】分析图1: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
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没
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期。【详解】(1)图1是减数分裂,b从无到有再到无,表示染色单体;a发生减半,表示染色体;c加倍(复制),再两次减半,表示DNA。图2中甲是有丝分裂中期,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图1中
Ⅲ染色体已减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对应图2中的乙。图2中丙细胞移向两极的各为一个染色体组。(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是间期DNA的复制。由Ⅱ变化为Ⅲ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相当于图2中的丙→乙过程。(4)图1中Ⅳ所示数量关系是雌性动物体细胞的一半,可表示卵细胞或(
第二)极体。图1中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应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或结束后的细胞,是Ⅲ和Ⅳ。32.某校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人的眼睑遗传情况,他们以年级为单位,对班级的统计进行汇总和整理,见下表:子代类型双亲全为双
眼皮(①)双亲中只有一个为双眼皮(②)双亲全为单眼皮(③)双眼皮数120120无单眼皮数74112子代均单眼皮试分析表中情况,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根据表中哪一种调查情况,就能判断哪种眼皮为显性?___________。(2)设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A,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a,则
眼睑的遗传可以有______种婚配方式?(3)王丹同学(5号个体)所在家庭眼睑遗传图谱见图,请推测王丹的哥哥与她的嫂子生一个双眼皮的男孩的可能性有多大?________。【答案】(1).表中第①种婚配情况能判断双眼皮为显性(
2).6(3).1/3【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①组合中,双眼皮×双眼皮→后代出现单眼皮,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双眼皮相对于单眼皮是显性性状;第②组中,双亲中只一个是双眼皮,后代有双眼皮和单眼皮;第③组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
详解】(1)由于表中第①组的双亲全为双眼皮,但其后代中有单眼皮个体,说明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因此,可判断眼睑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双眼皮,属于隐性性状的是单眼皮。(2)设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A,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a,则双眼皮个体基因型有AA和
Aa两种,单眼皮个体基因型为aa,所以眼睑的遗传可以有AA×AA、aa×aa、Aa×Aa、Aa×AA、aa×Aa、AA×aa共6种婚配方式。(3)1号和2号都是双眼皮,生下了5号单眼皮的孩子,所以1号和2号基因都是Aa,4号基因型是1/3AA或2/3Aa,当和
3号单眼皮aa结婚,生下一个双眼皮的男孩的概率为(1/3+2/3×1/2)×1/2=1/3。【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后代分离比推断法
推断亲本的基因型,尤其是“3∶1”和“1∶1”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