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共(22)页,61.96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b31496aca61df51d4c40206f2a8022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综合检测(一)·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
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
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
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
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
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
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
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
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材料三: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
,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
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
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
“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
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
、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
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乘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
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
道动人难。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
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
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B.苏轼词作虽
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D.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
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C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借月夜孤鸿自喻,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4.材料三在论
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C2.C3.C4.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
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5.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
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因而……”表述不当,属强加因果。
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可知,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但它与“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构不成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题材之广
泛已然突破了前人”。B.“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错。材料二原文只是说“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原文并没有说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D.“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三原文
是“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可见,“撷取”应为“撷取化用”,“相同”应为“相似”。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1)材料三在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
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第二自然段段首总结“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第三段段首这样说“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看第四段“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
意、风格来进行创作”,由此可知,材料三从整体上看,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2)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第二三四段段首话语“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其次是用韵,即
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可知论证过程中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论述有理有据,有条不紊。【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1)材料一说“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
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说明苏轼青少年时期就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使之受益匪浅。(2)“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
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说明父亲苏洵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影响很大。(3)“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
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
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说明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5)“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
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说明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超然
旷达的境界,营造出独特意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与瓦共舞林延军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
,然后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
已是深秋,天气转凉。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
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
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
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
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
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我们以为简瓦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
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
,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挺拔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许
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
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
,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D
.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B.引用李
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瓦的感情。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例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8.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
舞”的丰富意蕴。9.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答案】6.B7.C8.①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③“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
,见证了时代的变迁。9.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
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③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B.“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错误。
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有时天气恶劣,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没有对父亲的不满。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C.“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错误。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没错,但
这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对比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标题意蕴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表层看,“与瓦共舞”首先是指父母在雨天修补屋顶,其次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用瓦造“小船”。从深层上看,“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
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主要是指家乡的红瓦,寄托我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
些“与瓦共舞”的场面有作者童年的回忆,有儿时造‘小船’的快乐,也有父母雨天修补屋顶的辛酸。文末作者写到“我发现父亲母亲的背就像老屋的瓦片,遮挡的是风雨,留给我的却是温暖”,写瓦“像父母的背”,体现了父母守护儿女的爱与责任。“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
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通过瓦的用途的变化,表现出了时代的变迁。【9题详解】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选用本文的理由”实际上是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结合散文的
内容、特点,可以从散文的结构安排,选材特点和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散文的内容选择来说,“中国乡村”栏目能够选择这篇文章,说明其能体现中国的特征。这篇散文中“瓦”的用途的变化过程就是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小见大,极具典型意义,与栏目要求相符;从
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来说,文中的父母雨天修补屋顶,为孩子遮风避雨,也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从散文构思来说,全篇文章以“瓦”作为线索,从小时候父母修补屋顶,与小伙伴用瓦造“小船”,到住进杨楼,对比瓦片的用途等
,结构严谨,同时也给读者以亲近感;从散文语言来说,“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作者把瓦赋予了象征意义,形象生动,也用瓦来生动地表现时代变化,如“瓦屋屋檐
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另外,对于父母修补屋顶的文字又非常的平实朴素,如“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
,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
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
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故古者圣王之
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
,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
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C.故古者/圣王之为
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B.远鄙,指远方边邑;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国,指国都;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C.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
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大夫、卿、士等。D.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12.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所说的“贤良之
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B.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D.
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地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4.第三段中
,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答案】10.B11.C12.A13.(1)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不谨慎警惕施政的;即使是农田与工坊中的人,也没有不竞相劝勉而崇尚德行的。(2)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
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己的缺点。14.墨子举这些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坊中的人
,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给予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很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情,给他决断的权力。“列德”和“尚贤”对举,由“而”字连接,中间不能断开,说的是“古者圣王之为政”的特点,排除AC;“高予之爵”和“重予之禄”为对称结
构,应在“高”“重”之前分别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各诸侯国内亦置大夫、卿、士等”错误,应为“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选项顺序有误。故选
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错误,从文中来看,“贤良之士”并非指“国之善射御之士”,而是指“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故选A。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劝”,劝勉;“尚”,崇尚。(2)“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与……看齐;“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本段开头墨子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
…断予之令”,告诉我们圣王任用有德才人不受身份限制。列举事例之后墨子提出“故得士则谋不困……则由得士也”,总结了前面事例中圣王任用有德才士人的益处。由此可知,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的成就功业。参考译文:墨子说:“
比如想要增加这个国家擅长射箭、驾车的人,一定要使他们富足,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样以后,国家中擅长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得到增加了。何况贤能的人又具有敦厚的德行,善辩的言谈,广博的学识呢?这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和社稷的良佐,也一定要使他们富
足,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样以后,国家的贤能之士也就可以得到增加了。”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政,说道:“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
亲密,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接近。”因此,国家中富裕而显贵的人听到这话,都回来商量说:“先前我们所凭借的是富贵,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贫贱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起初我
们所凭借的是与君主的亲密关系,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关系疏远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在君主身边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在君主身边,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不在身边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远离君主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
:“我们先前因为远离君主而无所凭借,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不在身边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等到边邑郊外的臣子,宫中的宿卫之官,国都中的一般人,四方边地的人听到了,都争先做合乎道义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君主用来役使臣下的,只有一种东西;臣下借以侍奉君主的,
只有一种途径。就好像富足的人家,有高墙和很大的屋子,墙修完了,仅在墙上开一扇门,有盗贼进入,关闭他进来的门再寻找他,盗贼就无从出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君主抓住了关键。“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给予
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很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情,给他决断的权力。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百姓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多,那么百姓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施行政令时没有决断权,那么百姓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在那个时候,按德
行来排列位次,按官级担任职务,按照功劳来决定赏赐,衡量功绩分发俸禄。因此,官员并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也不会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以公心,抛开私怨,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时候尧在服泽的北边提
拔了舜,把政事交给他,天下太平;大禹在阴方之中提拔了伯益,把政事交给他,九州统一;商汤在厨房里提拔了伊尹,把政事交给他,他的治国谋略得以施行;周文王在渔猎者中提拔了闳夭和泰颠,把政事交给他们,西方的人臣服。所以在
那个时候,即使是有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不谨慎警惕施政的;即使是农田与工坊中的人,也没有不竞相劝勉而崇尚德行的。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因此得到了士的辅佐,谋划国事就不会陷入困境,身体就不会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彰显而丑恶杜绝,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二)古代
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奉寄别马巴州①杜甫勋业终归马伏波②,功曹非复汉萧何。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独把渔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③。[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时客居四
川的杜甫除京兆功曹,但没有到任,打算出蜀赴荆南。马巴州,杜甫友人,当时的巴州刺史。②马伏波:东汉开国功臣、名将马援。③骊驹玉珂,代指早朝骑马之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首联用名将马援、汉相萧何两个典故,感叹了朋友和自己的生不逢时。B.颔联“南国”一句,描绘
了南方水云相映的景色,暗示诗人南行之意。C.尾联点明朋友志向所在,以此作结,含蓄表达对朋友的赞赏勉励之情。D.全诗主宾并举,相互映衬,将“别情”写得既曲折委婉,又真诚坦荡。16.本诗颈联使用了虚写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15.A16.①诗人设想了别后的状况:我独自拿着渔竿,终究还是远去了,以后难以再随鸟儿回来拜访你了。②蕴含丰富的情感:诗人对于寄情山水、寻求安宁生活的渴望;今日难分难舍之情;以后和朋友相距遥远、再难相聚的忧伤。③丰富了诗歌内容,开拓了诗歌意境
,使有限的空间表达出无限的情意,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感叹了朋友和自己的身不逢时”错误,因为友人与马伏波将军同姓,用此典,有以马援指代友人马巴州之意,是对朋友建功立业的祝愿,而不是感叹朋友的身不逢时。句意:马巴州您像马伏
波一样将有功于国家,而我这个“功曹”可比不了汉萧何那样的“功曹”。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的的颈联句意:我独自拿着渔竿,终究还是远去了,以后难以再随鸟儿回来拜访你了。这是诗人想象别后的状况,属于虚写;
根据“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可知诗人滞留蜀地时间已久,自己年华易逝,蕴含着诗人对自己年华不再的感伤和寄情山水、寻求安宁生活的渴望;也表达了以后和朋友相距遥远、再难相聚的忧伤。颈联说自己将不受“
功曹”之职,和朋友的志向不同,丰富了诗歌内容,开拓了诗歌意境,使有限的空间表达出无限的情意,将“别情”写得既曲折委婉,又真诚坦荡,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痛心小人当道、君子不为所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欧阳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进行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诫。【答案】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③.邪曲之害公也④.方正之不容也⑤.忧劳
可以兴国⑥.逸豫可以亡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名句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劲弩”“卒”“邪”“逸豫”等,要结合诗句的意
思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体。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①。唐穆宗即位后纵情享乐,荒废政事。有一次他请
教柳公权如何运笔,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正”的绝佳注脚。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
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愤,故时见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②,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外,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米芾的评
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③。由此可见,书法之骨气,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仁者爱人、达兼穷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名词。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40字。20.文
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铮铮铁骨19.《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一篇祭文。20.(1)“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
字具有刚韧气质和雄浑气势。(2)“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的刚烈雄壮。【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说明柳公权的“心正则笔
正”的评论比较简洁,可填入与“洋洋洒洒”相反的“言简意赅”。“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第二空,根据语境,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流淌着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所以第二空可填入“字里行间”。“字里行间”意思是指
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第三空,根据前文宋代书法家米芾对颜真卿字的评价可知,颜真卿的性格比较刚健,有骨气,可填入“铮铮铁骨”。“铮铮铁骨”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短句变长句的能力。先找出短句中的中心主语、中心谓语及宾语
组成的主干句:即《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然后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如把“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换成定语“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把“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换成“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最后可增删个别语词,调整句子内部结
构,使之连贯、通畅,注意该长句只有一套主谓宾。【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的“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比喻的手法,本体是“颜真卿的字”,喻体是“项羽挂甲,樊
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项羽挂甲”是在描述颜体字的结体。用项羽挂甲的阳刚威猛、正气逼人来形容颜字方正端庄、正气威严、稳健厚重的特点。“樊哙排突”是在描述颜体字的行笔和运笔。用樊哙排突的目的精准,出击迅猛来形容颜真卿的书法在落笔、行笔、收笔之处的
果敢和具有力道的特点。“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在笔画特征和章法气息的层面形容了颜体字的特点。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犹如铁柱林立,形式颇雄;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有如箭锋耀其精神。这四句写出了颜体字的刚韧气质和整体的
雄浑气势。“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是拟人的手法。说颜真卿的字带着一副昂首挺胸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情,把颜真卿的字赋予了人的情态,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字如其人,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刚烈雄壮的性格特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
,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爆竹声中旧岁除”,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污染、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①火灾不一定造成人身伤亡。②③【答案】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③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和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所给材料中有几处推断:一是
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三是只要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从“势必”“这样就可以”“只要……就……”等可见,这三个推断都过于绝对化。明确了这三个推断的问题后,就可以仿照句①来说明推断
中的问题了。22.阅读下面文字,简要概括“强基计划”的四个主要特点,不超过50个字。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
“强基计划”),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安排招生。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
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录取后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
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答案】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②重点关注基础学科③建立综合考核选拔机制④探索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培养模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本题属于新闻类材料(叙述类)压缩语段。新闻类压缩语段,它主要考查提炼主要内容、概括语意的能
力。对于此类材料压缩后的表述,要突出有新闻价值的语句,比如时间、地点、中心事件等具体要素。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强基计划’的四个主要特点”,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文段内容,然后划分层次筛选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材料一共有六句话,第①②句
简单介绍《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发布时间以及主要内容,不属于“强基计划”的特点;第③④⑤⑥句,重点介绍“强基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第③句“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安排招生”可以概括“强基计划”的特点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关注基础学科;结合第④⑤句“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按从高到
低的顺序录取,……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可以概括“强基计划”的特点是建立综合考核选拔机制;结合第⑥句“录取后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
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可以概括“强基计划”的特点是探索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培养模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而汉代的贾谊认为,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
,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
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坚守高洁人格,做大生命价值尊敬的屈大夫:展信佳!我是你两千多后的一个粉丝。说实话,我也和你一样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看到那些舞弊作假
者就伤脑筋,读到那些台上一套背后一套的“正人君子”就恼火。我敬佩你一个皇家子弟,却能有忧民济国大志。你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家世高贵显赫;“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蒙荫受名,身托厚望;“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
能”,重视自我修养,决不给祖上抹黑,长大成人,就具有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誓要为君开道指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走上强国安邦的正途。我更赞赏你坚持自我,宁遭放逐,也决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发展
到今天,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你这样一大批爱国守身的正直人士。纵观历史长河,就在这颠倒黑白、甚至黑暗灭顶之际,总会有一大批民族脊梁起来,掮住将倾的大厦: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决不苟同于武王的伐纣
之行,隐居首阳山;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姜小白,重用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尊周睦邻,一匡天下;你屈大夫,虽受嫉贤妒才小人的排挤,不是如渔父所言,随波逐流、推波助澜,苟活于世,而是危言危行,葆我高洁,如荷一般出淤泥而不染。尽管如此,我还是
希望你能听听贾谊之言。你有这么高贵的显赫家世,又有这么远大的理想抱负,放在哪里都是一个国宝级人才,何必为了一个小小楚国就窒息自己的生命,让本该显示最大值的生命过早陨落。你会说,我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鬼,生于斯,长于斯
,怎能放得下楚国?曾经沧海难为水,怎能舍得楚国?但你讲情义,楚国没有给你讲情义。而跳出楚国看天下,当时多少仁人志士,异地为官,纵横天下,张仪魏国人,为秦丞相,商鞅卫地人,变法富秦,乐毅中山人,重用于燕,燕昭王还设招贤台,广纳天下贤才,何不就此赴身一任,实现
大生命的最大值?林中凤凰,翱翔千仞高空,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相信聪明的你,肯定智比凤凰,理占情商。作为粉丝,我非常希望你在保守高洁人格的同时,又能做大生命的最大值。热切等待你的新生!你的一个粉丝X年X
月X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审题:写作本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把握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观点。屈原正道直行被流放,虽处于困厄之中,但他为了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高洁的品质,宁可死去也不愿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体现出洁身自好、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
神。渔父是作为与屈原对立的形象存在的。面对污浊的现实,他主张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思想。汉代的贾谊则主张只要能辅佐君主建功立业,不必拘泥于楚国,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体现出一种
趋利避害的智慧。相对来说,比屈原灵活变通,比渔父积极有为。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发掘其思想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写作过程中,要能够对人物的思想观点进行辩证地评析,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参考立意:屈原角
度:保持节操和高洁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等。渔父角度:“佛系”生活;乐天知命等。贾谊角度: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人需要有广阔的胸襟等。参考素材:1.《楚辞》中渔父是一个隐者的形象,代表了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他隐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有点陶渊明的风格;而屈原则
与渔父相反,他有自己执着追求的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在《渔父》最后一段中,渔父唱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是一语双关,渔父告诫屈原,要依照周围环境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超脱自我的心态;不追求名利,不受外界干扰,当时代清廉时,自己再出世
有所作为。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而是一种应时事而变,十分理智的做法。3.其实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像渔父一样的人,他们崇尚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知难而退。例如诸葛亮刚出山刘备的实力不强,所以诸葛亮毅然舍弃当时的总
部新野。诸葛亮因为有像渔父一样知难而退的思想才使得吴蜀汉三足鼎立之势。刘翔在奥运会上退赛被人们指责,但如果他坚持比赛就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这种种的例子表明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懂得以退为进,不能一味蛮干。的结构层次:选用书信体,切
合当下高考盛行应用文体之局势,又拉近你我距离。扣题选取感触最深的屈原,穿越时空,古今对话,既以己度人,褒扬屈原的正道直行,高洁清白,又敢于提出新见,保持高洁人格之外,又选择舞台,做大人生价值,廓开眼界,引人深思。结合材料,用足材料,选写屈原,不
脱材料,又让材料中的渔父、贾谊一一现身,恰到好处地为行文服务。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