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质量检测(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5)页,35.37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ab4252491db9edf61b6bd0a6695022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合肥九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单元质量检测高二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演变情况。这
些演变秦朝西汉隋唐宋朝明朝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废丞相设内阁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B.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C.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D.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秦朝丞相制度设立以来,丞相权力被分割直至废除,反映了古代相权消弱,
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题干与地方管理无关,排除A项;古代丞相制度的变化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而非约束皇权,排除B项;古代丞相制度变化以皇权的强化为核心,并非缘于皇帝个人喜好,排除C项。故选D。2.下面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朝代地方行政区
划秦朝郡一县汉朝州一郡(国)一县唐朝道一州一县宋朝道(路)一府、州、军、监一县的元朝行省一路、府一州一县明朝省一府一州一县清朝省一府、直隶州一县、散州A.一级行政单位变化较小B.州的行政地位不断提升C.划界原则依据山川形便D.县的行政地位十分稳定【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上图可知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县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D项正确;根
据图示可以看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最频繁,排除A项;根据上图可以看出,州的地位不断下降,排除B项;元朝行省制一改前代山川行便为主的划分行政区划的做法,实行犬牙交错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3.古代雅典城邦机构中,主要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
庭;而古代罗马共和国机构中,也同样出现了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此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A.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B.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C.执政官数量不同D.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罗马实行贵族政治,虽然都
有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等,但其本质上是不同的,即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D项正确;雅典与罗马都重视法律与平民的利益,排除AB;数量不是本质区别,排除C。4.中世纪的西欧,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
议事会,国王应按照议事会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觉得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劝告或阻拦。据此可知当时的西欧()A.专制集权遭到削弱B.君臣共同主导政局C.君主权力有其限度D.倡导平等参与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国王应按照议事会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觉得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劝告或阻拦”可知,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受到封臣限制,君主权力有其限度,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国王并未
实现专制集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王受到封臣的限制,但不能夸大为“共同主导”,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为封建社会时期,不可能强调“平等参与政治”,这种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
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A.捍卫资产阶级民主政权B.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C.扩大人民行使政权权力D.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训政”是借孙中山的建国程序,为自己的专制独裁统治寻找依据,以营造
一党专政的合法性,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一党专政营造合法性,没有体现捍卫资产阶级民主政权,排除A项;“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目的,排除B项;“扩大人民行使政权权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6.1941年11月,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常驻参议员和政府委员时,候选人中中共党员超过了三分之一,著名共产党人谢觉哉、王维舟等18人立即要求退出竞选。结果中共党员仍然多一名,徐特立立即声明退出,让给了党外人士。这一做法()A.增强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力B.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加
速了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D.加强了中共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谢觉哉、徐特立等人积极响应三三制原则,保证了党外人士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选举中的名额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加强了中共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D项正确;陕甘宁边区以三三制原则组织民主政权,与国共两党合作无关,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已经建立,排除B项;1941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民主政权建设不
能直接的加速抗战全面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7.“固邦本”是张居正实施社会改革的主体思想之一,他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高。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稿以资商,则商病。”“故……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
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张居正的这一思想()A.改变了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B.利于增加财政收入C.主张减轻商税推动经济发展D.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
,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厚商”“利农”可知,张居正认为,如果商业不通,无法利于农业发展,农业不好好发展就无法利于商业发展,因此农业与商业相辅相成的
,反映其注重解决民生问题,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没有改变,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收入,排除B项;减轻商税有利于商业发展,经济发展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综合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8.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
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B.政
府支持力度不够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故C项正确;AB项是C项具体表现,排除;近代实业教育发展
困难与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故D项排除。9.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
;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时期每年考察县官任职情况上计制度,到唐朝考核
县官德、勤、能、绩的考绩制度,再到明朝考满和考察的两者相辅,我国古代县官政绩考核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并非变化的实质,排除A项;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表展示了唐宋时
期“士”的转型,这些变化()唐唐代北宋南宋精英的身份属性门阀学者——官员文人社会成分世家大族文官家族地方精英A.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C.推动科举制更加严密D.表明社会风气更开放【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唐宋时期‘士’的转型”并结合
所学可知,自唐朝至南宋时期精英的身份属性和社会成分的变化很大,唐朝时期精英的身份属性和社会成分主要属于世家大族,而两宋时期精英的身份属性和社会成分趋于学者官员及文人,这说明了科举制的实行,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项正确;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科举制的实行
推动了唐宋时期“士”的转型,C项属于因果倒置,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风气开放与否,排除D项。故选B项。11.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
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有利于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
颁的布“文官制度法”,实行“两官分途”,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在政府中占比不断上长,其强调文官政治立场中立的做法,减少了政党轮番而治的影响,有利于公共行政的稳定性,C项正确;美国政治官员和事务官分流,不会削弱政治官员和精英政治的影
响,排除A项;事务官政治中立不参与两党党争,不影响两党的矛盾和冲突,排除B项;文官政治立场的中立和官僚队伍的稳定,不能直接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后,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不约而同的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基本上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按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且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使得资产阶级政府
工作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B.为大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C.提高文官的素质和减少官场中的腐败现象D.减少党争来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已经确立,大工业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材料中的“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且不与执政党共进退”适应了保持稳定的文官队伍的需要,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是这一做法的影响,排除;C、D项不是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排除。13.民国初期,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
员官职令》等法规草案,对文官的类别、考试机构、考试种类、考试科目、考试方式、任用资格、任用方式等都做了具体规定。这些措施()A.避免了近代官员的腐败行为B.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C.保障民主共和政体持续发展D.使近代中国
文官制度得以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民国初期制定一系列的法规对文官的类别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B项正确;
A项“避免了”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错在“持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措施不会直接促使文官制度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14.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务员制度经历了1984年《干部管理条例》、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直至20
08年国家公务员局的正式成立,实现了从初期的摸索阶段到目前的科学化、专业化阶段。这反映了我国A.公务员管理体系已十分健全B.公务员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C.国家机关廉政建设成绩显著D.公务员制度走向法制化轨道【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我国公务员制度经历了1984年《干部管理条例》、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说明的是公务员制度走向法制化轨道,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与公务员的录取工作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无关,
排除C项。故选D项。15.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
流地位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
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可知,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旧贵族认为此举会使人民弃礼而征于书,导致混乱,而子产认为他是在救世,可推断,郑国铸刑书应该是顺应了社会结构的
变动之势,A项正确;法家思想以其急功近利地富国强兵的主张,取得了战国至秦朝在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主流地位,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铸刑书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没有体现冲击西周礼乐制度,排除C项;德治与法治之争体现在儒家与法家之争,排除D项。故选A项。16
.《大唐开元礼·序列(下)》中规定:凡身亡者,“六品以下达于庶人称死”,关于墓田、坟高、明器等规定中均不见涉及庶人;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制定的庶民墓田法令规定:“庶人墓田,依法置方一十八步。”这一变化表明了A.传统等级秩序的基本崩溃B.礼
治秩序趋向平民化C.唐宋政府较重视丧葬仪式D.古代丧葬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法令与礼典中并没有庶民享有墓田之规定,墓田只有六品之上官家才能享受,即是说庶民百姓无权以墓田祭祀自己祖先与亲人,礼制是贵族化的。到了南宋时期,制定庶民墓田法令,在全宋推行。宋代庶民享有墓田的法令是得到司
法的支持与保护的。这样一来,礼治秩序趋向了平民化与生活化,B项正确;法律允许庶民有墓田,并不代表传统等级秩序的基本崩溃,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政府是否重视丧葬祭祀,排除C项;材料说明丧葬习俗由贵族扩展到平民,不能说明这一制度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17.古代罗马法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料建筑
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木料;凡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说明古代罗马法(
)A.对侵权行为具有理性化认识B.掺杂着习惯法的残余C.具备了现代法律的属性特征D.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木料”,要在商
量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凡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等信息体现出一定的公共意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则体现了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规定体现出罗马法在处理矛盾时对侵权行为具有理性化认识,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习惯法的比较,不能得出是否“掺杂着习惯法的残余
”,排除B项;古代罗马法是奴隶主专政的工具,并未具备现代法律的属性特征,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罗马法比较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反映出罗马法的形式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18.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以不同的身影出现在大众视野。从建国初期的“老黄牛"形象、六七十年代的“铁人"形象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当代
愚公”形象,衍生为新此纪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形象等。劳动模范形象的变迁,说明A.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价值引领B.评选的标准缺乏延续性C.社会形态变化影响着价值观D.中国精神内涵不断更新【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不同时期的劳动模范都与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相
符,通过塑造这些劳动模范引领了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念,A项正确;劳动模范的形象不同是因为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不同,而非评选标准缺乏延续性,排除B项;社会形态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虽然劳动模范的形象在发生改变,但并不能据此体现中国精神内涵不断更
新,排除D项。故选A项。的19.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是()时间事件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27年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1762年乾
隆帝设立伊犁将军1624~1771年后金和清朝在蒙古族地区建立并完善盟旗制度A.国家疆域的奠定B.抗击外国的侵略C.君主专制的加强D.统治危机的初显【答案】A【解析】【详解】据表格可知,反映是清朝对东南海域、东北边境、西北和西部边疆地区的管理,反映了清朝疆域的
奠定过程,A项正确;B项只符合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排除B项:君主专制的加强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统治危机的初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0.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昂扬进取、不屈不挠
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些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B.中央集权的体制开始确立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D.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答案】C【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及班超经营西域都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C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是史前文明的特征,A排除;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是在秦朝,B排除;清朝时期的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D排除
。故选C。21.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条约规定,“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这些规定的出台,对欧洲近代政治产生的主要影响
是()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C.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D.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以及条约本身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可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规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
形成,A项正确;教权与王权的关系,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代欧洲30年宗教战争后签订的,只是宗教改革以后的新教派和天主教之间的斗争,但都属于基督教,与动摇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无关,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签订后,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仍然存在,并未被根除,排除D项。故选A项。22.1917年,列宁提出:“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随故的和平……凡是把一个弱小民族合并入一个强大国家而
没有得到这个民族的同意合并、希望合并的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兼并或侵犯别国领土的行为……各富强国家为了如何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这一言说()A.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B.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C.推动
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随故的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十月
革命后工农苏维埃政府颁布《和平法令》的内容,是使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生革命变革的苏维埃政权的第一个国家文件,D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才逐渐瓦解,排除A项;《和平法令》并没有改变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排除B项;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
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中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时间政策名称1947年5月设立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3月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特区1997年7月设立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A.独
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C.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199
7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设立民族自治区,是考虑到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国情,也是从我国各民族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产物,设立经济特区是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的产物,体现了从实际出发,设立特别行政区是充分考虑了港澳地
区的实际情况,因此他们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项正确;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则只能体现在香港问题上,排除A项;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是一国两制的理念,排除C项;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24.毛泽东在1949年11月的讲话中提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该指示()A.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B.推动建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C.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D.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答
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材料“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是鼓励和肯定的,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当家作
主,并未提及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并不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排除D项。故选C项。二、主观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
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
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
表:时间职位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内阁的性质。结合所学知
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答案】(1)差异:依据不同:分封制——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方式不同: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2)性质: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或秘书性质的机构、内侍机构、顾问机构)。作用: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答到简、密、速等方面亦可给分);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解析】【详解】(1)由材料“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
禄制’……世代为官”,可见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主要方式是世袭。由材料“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职业官僚”可知郡县制的主要依据是军功、主要方式是选贤任能,君主任
命。(2)第一小问,由材料“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可见明代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第二小问,由材料“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可见军机处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典籍中的北宋相国寺太祖
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问当拜与不拜?(僧官)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日:“见(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太祖会心一笑。——(宋)欧阳修《归田录》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太宗皇帝……命重建三门……亲填金字(匾)
额,日“大相国寺”。的——(宋)王振《燕翼诒谋录》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无所不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本朝进士题名,皆刻石于相国、兴国两寺,盖效(唐)慈恩(寺)也。——(宋)高似孙《纬略》天子……(按例)上元(节)幸集禧观、相国寺。——(元)脱脱《宋史》国朝凡水旱灾异,有祈报
(祈求和酬谢上天)之礼(于相国寺)。——(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辽国人使(使臣)于相国寺、集禧观拈香,不依旧例重行立(两列站立),其馆伴使副(宋接待官员)……不合依随(没有纠正)……罚金三十斤。——(宋)寺焘《续资治通鉴长
蝙》(帝)赐高丽使人(使臣)相国寺烧香。——(宋)慕容彦逄《擒文堂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从相国寺看北宋”这一话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解读北宋的社会面相。(要求:可围绕一种或多种面相进行解读。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
述清晰)【答案】示例相国寺是折射北宋社会发展状况的多棱镜北宋统治者巡幸、赐字、祈祷于相国寺,凸显出世俗政权利用宗教巩固统治的目的。相国寺成为瓦肆和庙会交易的场所。民众参与商品交易,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的阶层状大。进士题名相国寺,反
映了北宋文人的自豪感和社会的崇文风尚。可见,相国寺兼具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多角度折射了北宋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其他论题举例】相国寺庙会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国寺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等等。【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典籍中的
北宋相国寺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太宗皇帝……命重建三门……亲填金字(匾)额”“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本朝进士题名,皆刻石于相国、兴国两寺”可拟定论点为相国寺是折射北宋社会发展状况的多棱镜。关于阐释可从世俗政权利用宗
教巩固统治、相国寺成为瓦肆和庙会交易的场所及进士题名相国寺,反映北宋文人的自豪感和社会的崇文风尚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从其他角度相国寺庙会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国寺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等等,言之成理也可。【点睛】27.古代东西方的法律材料一中国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一些
重要的法律思想。管仲认为:“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在推行变法时,商鞅宣布“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韩非强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因此“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务”。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法学》材料二一般认为,罗马法基本精神中包含了私法本位、自然法思想、契约自由、所有权保障等观念。具有悠远历史的罗马法形成了较为全面、成熟、深刻的思想与体系,因而其成型的法律理论为其他国家所称道并延续,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理所
当然地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并改进。可以说,罗马法是当今现代民法的历史渊源,不仅有具体的法学理论、法律规则延续至今,一些总括性的原则、法理精神也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对许多国家均有深刻影响。——摘编自李笑月等《民法典对罗马法的借鉴
与回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先秦时期产生的重要法律思想。(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先秦法律思想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的异同点。【答案】(1)法律思想: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争乱:法律应该追求公平:法律应该与时俱进。(2)相同:某些基本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不同:先秦法律思想主要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活动,主要是私人著述,未形成代表统治阶层利益、:经由官方发布的法律条文;罗马法作为具体的法律条文,不仅对当时的罗马社会起到规范的作用,还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渊源,也为现代其他国家立法活动提供借鉴。【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
分止争也”得出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争乱;根据材料“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得出法律应该追求公平:根据材料“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事之事,因为之务”得出法律应该与时俱进。(2)相同:根据
材料“具体的法学理论、法律规则延续至今,一些总括性的原则、法理精神也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先秦法律思想与罗马法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不同:根据材料“管仲认为”“商鞅宣布”“韩非强调”等信息可
知,先秦法律思想主要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活动,主要是私人著述,未形成代表统治阶层利益,经由官方发布的法律条文;根据材料“具有悠远历史的罗马法形成了较为全面、成熟、深刻的思想与体系,因而其成型的法律理论为其他国家所称道并延续”“不仅有具体的法学理论、法律规则延续至今,一些
总括性的原则、法理精神也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对许多国家均有深刻影响”可概括出罗马法作为具体的法律条文,不仅对当时的罗马社会起到规范的作用,还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渊源,也为现代其他国家立法活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