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宜宾市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0)页,42.78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a5a2388e800717f72fa6e235cad71b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宜宾市三中教育集团高2023级高一暑期学习综合检测语文学科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
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别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
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策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
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
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二〕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
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展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
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
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贾宝玉关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
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究,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究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材料二: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
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
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期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
自然也。〔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材料三: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
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唱,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
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经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
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制定原理分析》〕1.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府第大
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B.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保证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C.
人类建筑一为生活必需,如平屋宫室;二为娱乐所设,如苑囿园林。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D.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光,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2.依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A.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概念化意义的生成,在严格区隔生活界限的同时,“门”也彰显了制度的力量。B.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究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园来成就。C.长期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林,以求安慰。
D.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制定却到处透着道家“法自然”的意味。3.依据材料三,以下写古代建筑的诗句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A.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B.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C.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
堪竹篱茅舍。D.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4.依据材料,分别概括传统宅第和园林的特点。5.结合上面的材料并联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对“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作一简要分析。【答案】1.B2.C3.B4.①传统宅第:端庄明朗、秩序井然、理性无私密性;②园林
:朴素自然、幽深自在、感性有私密性。5.①为林黛玉营造了一个不同于荣宁二府的私密、自由的空间,有利于充分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②让林黛玉在自然中得到安慰,为黛玉在等级森严的贾府中提供了心理慰藉;③潇湘馆有千竿翠竹(湘妃竹),黛玉很喜欢,湘妃竹寄托了林黛玉的高洁不屈志向和清雅脱俗的情操。【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辨析文章信息的能力。B.“故常设门帘、屏风等……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错。由原文“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
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可知,设门帘屏风等不是为确保有个人私密空间。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多个信息的能力。C.“都会”太绝对。原文是“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期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
,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原文中没有“都会”的表达。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
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可知,“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是指建筑和自然的结合。而B项只是涉及到建造,没有体现出与自
然的契合。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传统宅第:由原文“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
,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可概括出“端庄明朗、秩序井然”;由原文“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可概括出“理性无私密性”。园林:由原文“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
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
量不致千篇一律”“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展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可概括出“朴素自然、幽深自在、感性有私密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信息分析问题及对某个问题做深度分析的能力。“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首先是为林黛玉营造了
一个不同于荣宁二府的私密、自由的空间,为充分展现人物个性提供了可能。因为传统房屋是不重视私密性的,“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而“潇湘馆”作为“园林”中的一部
分,让林黛玉“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为充分展现人物个性提供了可能;同贾宝玉一样“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究,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究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
负起这个责任”,林黛玉也在“潇湘馆”中展开了个人心性的探索;“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潇湘馆”让林黛玉在自然中得到安慰;《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
竹遮映……。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该院院外一带粉垣,院内千百竿翠竹掩映。入门曲折游廊,廊上挂着一架鹦鹉。正房三间,一明两暗。后院有大株梨花和蕉,又有两间小小的退步,院墙根有隙流入清水,绕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红楼梦》中有许多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志达到水乳交融、浑
然统一的境界,达到动态的全方位的契合、交流。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交融、叠印。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象征林黛玉的高洁不屈,清雅脱俗的品质,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
题。橄榄油坛子[意大利]皮兰德娄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梓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
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
刀刚过就钻了出来。现在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
亲人那样悲声号叫:“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西大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胶水,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后,斧头也砍不开。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筐工具
准时来到首阳山。他是一个跋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
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补的时候看吧。”“能补好吗?”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我做主。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
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
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那好,”唐·
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而且,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
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
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
,看见谷场上,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迪马
大叔获胜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迪马大叔听从唐•罗洛的修补方法,这一举动看似妥协,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B.农民笑弯了腰,是因为迪马大叔被囚禁在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性。C.“有许多魔鬼”既表现了唐•罗洛难抑的愤怒,也写出了农民们
尽情欢乐的情景。D.唐·罗洛的坛子“打造”—“破裂”—“复原”—“再破裂”的过程是故事的重要内容。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对坛子的描绘,表明它承载着唐•罗洛对于财富的幻想,它作为审美意象
,贯穿小说全文。B.迪马大叔被困坛中,前文有伏笔铺垫,如坛子“肚子”很挺,他干活时“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等。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唐·罗洛对坛子改“踢”为“提”的行为,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D.小说在塑造唐•罗洛
和迪马大叔形象的同时,还描绘了农民群体,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小说内容。8.迪马大叔说“您看多好的胶水”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9.小说结尾设计得很精彩,请简要分析这个结尾的妙处。【答案】6.A7.C8.①“多好胶水”是迪马大叔在夸赞自己的胶水很有效,坛子经修复后,唐•罗洛使劲提也
没有再裂开;②同时也表明他期待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的发明;③迪马大叔被坛子囚禁着,依然忘不了夸赞自己的胶水,表现了他对自己发明的自信,还有乐观淡定的性格。9.①符合人物形象。唐•罗洛气急败坏,将坛子推下山坡,是他暴躁易怒的性格特点的表现。②极富趣味性。的吝啬的
唐•罗洛居然自己推倒了坛子,人物形象的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使小说更加精彩。③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批判、讽刺了自私自利的农庄主,表达了对迪马大叔等劳动百姓的同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能力。A项,“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错误。原文信息是“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他一
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可见修补的过程中迪马大叔还是很认真的,除了盛怒、牢骚、抱怨,并没有显现出反抗来,所以选项中“反
抗的开始”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错误。文中说“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
”,根据唐·罗洛的性格推断应该是心疼自己的坛子而非怕伤害迪马大叔,再加上后文说“‘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可见唐·罗洛性本恶,不可能怕伤害迪马大叔。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
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思路方面,上文信息有“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
“‘补的时候看吧。’”“‘能补好吗?’”“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可见结构上“多好的胶水”照应了对迪马大叔和胶水的介绍的文字。表达效果方面,这句话使用抒情兼感叹的语气,虽然自己出不来
了,但是总之是证明了坛子修复好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唐•罗洛使劲提也没有再裂开。这句话意在赞美胶水更是在肯定迪马大叔自己的成就。一直渴望得到大家认可的迪马大叔不失时机、发自肺腑地一句“多好的胶水”,是欣慰、自信、夸耀、自得。人物性格方面,字里行间可见迪马大叔一直很期待自己研发的胶水得到赞赏进而广泛应
用。被困在坛子里甚至有被饿死的威胁,迪马大叔依然是很开心的样子,可见乐观自信,淡定豁达的性格特征。【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结尾段妙处的能力。内容上看,结尾段写被愤怒冲昏了头的唐·罗洛推到了坛子导致破碎,迪马大叔胜利了。这是大快人心的好消息。结构上照应上文迪马
大叔被困在坛子里出不来,他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了这个夜晚。形象塑造上,突出了脾气暴躁易动怒的秉性,与上文“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
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形象遥相呼应。表达效果上,“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使用比拟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唐•罗洛被喧闹声吵醒的愤怒,一直失去了理智,最终导致自己把坛子撞碎的可悲结局,极富戏剧和讽刺性,增强了吸引力和可读性,注意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揭露了作为农庄主的唐·罗洛吝啬无比自私自利的本性,“迪马大叔获胜了”可见作者是站在迪马大叔等劳动
百姓的立场上说话,可见情感态度上是憎恶凶恶的剥削者同情弱势群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惰慢,全忘修学,便为凡人。其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
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
观古人之守取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怯懦者,欲
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之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断一狱,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治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
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
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B.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惕然惭惧/
起而行之也/C.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D.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
/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此天机”与“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因”含义不相同。B.“立言必信”与“忌不自信”(《邹
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C.“良由是乎”与“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两句中的“良”字含义不同。D.“所以求益耳”与“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士大夫子弟完全不
学习,只是饱食醉酒,无所事事,以致议论得失时蒙然张口,谈古赋诗时请旁人代劳。与其如此,不如勤学数年。B.学习作用巨大,有利于行,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古人坚守职责、恭俭节用,贵义轻财,达生委命等的优秀品质,并反省自我,效仿古人。C.学习贵在学以致用,读书
人如果只是一味议论,而脱离实际,那么就会变得迂腐,对军国大事毫无用处,徒然招致武人俗吏的嘲笑辱骂。D.学习切忌自高自大,如果读了数十卷书就狂傲自负,冒犯长者,轻慢同辈,这样就会招来人们的痛恨和憎恶,于己不但无益,反而有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
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2)断一狱,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治其民。14.对于士大夫子弟而言,能否有志于学对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影响?请简要概括。【答案
】10.D11.B12.A13.(1)这类事例在经书史籍中有很多,我也不能一列举,姑且列举一些近世紧要的事例,以启发你们,使你们明白。(2)他们审断一个案件,不一定能够了解其中的道理;管理有一千户的县,不一定能够管理好百
姓。14.有志于学,能够成就清白正大的事业;反之,则成为平庸之辈。【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颜氏家训·勉学》,作者颜之推通过对比古今士大夫子弟的学习态度,强调了勤学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学习不仅能开阔视野、
提升修养,还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作者批评了那些只会空谈、不务实的读书人,认为他们不仅无益于社会,还会招致他人的鄙视。文章最后告诫读书人要谦虚谨慎,避免因学自傲。整体而言,文章逻辑严密,论述有力,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
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人们读书学习的原因,本来是想开发心智,使眼睛明亮,以利于自己的行动。对那些不知道奉养父母的人,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体察父母的心意,和颜悦色,不辞劳苦,然后感到惭愧,于是也奉养父母。“读书学问”是个并列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亲”是“养”的宾语,中间不
能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趁着/依靠。句意:趁这个时候。/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损害人家,(这是)不仁慈。B.错误。守信/相信。句意:说话一定守信。/邹忌不
相信自己比徐公美。C.正确。确实/忠良。句意:确实是因为这些原因吧!/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D.正确。用来……的/……的原因。句意:用来求得增加知识的。/派遣将领把握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它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
内容的能力。A.“谈古赋诗时请旁人代劳”错误,原文是说“有识旁观,代其入地”,意思是“有见识的人在旁边看了都替他们害臊,恨不能钻到地底下去”,不是选项说的“请旁人代劳”。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遍”,很多,
随处可见;“郑重”,一一列举,列举很多,全部列举;“切要”,紧要的事例,重要的事例;“寤”,使……明白,开导;(2)“断”,审断,审讯,审问;“狱”,案件,官司;“不必”,不一定;“宰”,管理,治理。【14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可概括出,有志于学,能够成就清白正大的事业;结合“无履立者,自兹惰慢,全忘修学,便为凡人”可概括出,反之,则成为平庸之辈。参考译文:自古以来,圣明帝王尚且必须勤奋学习,何况普通人呢!这类事例在经书史籍
中有很多,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姑且列举一些近世紧要的事例,以启发你们,使你们明白。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后,没有不受教育的。等到他们成年结婚,性情都已逐渐成形;趁这个好时机,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导教诲。那些有志气的人,就能经
受磨炼,成就其清白正大的事业;那些没有操守的人,从此懒散懈怠,完全忘记了学习,就成了平庸之辈。他们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提起笔来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姓名,整天饭饱酒醉,无所事事,以此消耗时日,终了自己的一辈子。等到有吉凶大事,议论
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舌,茫然无知,如同堕入云雾中一般;在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们却像塞住了嘴一样,低着头不吭声,只有打呵欠的份儿。有见识的人在旁边看了都替他们害臊,恨不能钻到地底下去。这些人为什么不肯勤学几年,以致终生含愧受辱呢!人们读书学习的原因,本来是想开发心智,使眼
睛明亮,以利于自己的行动。对那些不知道奉养父母的人,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体察父母的心意,和颜悦色,不辞劳苦,然后感到惭愧,于是也奉养父母。对那些不知道侍奉国君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坚守职责,在危急关头,不惜献出
性命,不忘忠心劝谏,以利于国家,然后他们痛心地对照自己,进而想去效仿古人。对那些向来骄横奢侈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恭谨俭朴,节约克制,谦卑自守,然后他们震惊变色,自觉自己行为有失,从而收敛骄横之态,抑制骄奢的心性。对那些向来浅薄吝啬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看重
道义看轻财物,体恤救济穷困之人,然后他们脸红,产生懊悔羞耻之心,从而做到既能积财又能散财。对那些向来胆小懦弱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乐观豁达,不惧死生,强毅正直,说话一定守信,然后他们能奋发振作,无所畏惧:由此类推,各方面的品行都可以这样培
养。从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在哪里都可以运用。现在的读书人,只知空谈,不能行动,忠孝谈不上,仁义也不足。他们审断一个案件,不一定能够了解其中的道理;管理有一千户的县,不一定能够管理好百姓;问他们造房子的事,不一定知道楣横着放而棁竖着放;问他们种田的事,不一定知道谷子
要早下种而黄米要晚下种。整天吟咏长啸,谈笑戏谑,写诗作赋,悠闲自在,才干迂阔荒诞,治军治国的才能,完全没有用处。所以他们被武官俗吏嘲笑辱骂,确实是因为这些原因吧!学习是用来求得增加知识的。我看见有的人读了数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人们憎恶他像对仇敌
一般,厌恶他像对鸱枭一般。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习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共
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
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15.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
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16.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
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答案】15.B16.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解析】【导语】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通过对锦官城的描写,表达了对严郑公的敬仰
和对成都草堂的思念。诗中既有对时局动荡的忧虑,也有对古人高洁情操的仰慕,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杜甫深厚的诗歌功底和复杂的内心世界。【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四联皆对”错,诗歌首联“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没有对仗,“锦官城西”是偏正结构,“乌
皮几在”是主谓结构;“生事微”是主谓结构,“还思归”是动宾结构。C.“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错,第一句是说自己在锦官城西的生计艰难,而尾联是说渴望回到草堂隐居,没有形成呼应。D.“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
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错,这里的“芰荷衣”应指隐者衣,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只求能安稳活着,“甘息机”的心态。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大意是,惶恐置身天地更怀念古代的太平日子,反思战乱过程便甘愿息灭机心不入世
。“更怀古”,怀念的是古代太平的日子,更表达出对当下战乱的厌恶,战乱不仅让杜甫这样的百姓流离失所,战战兢兢生活,担心随时失去生命,更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由此看出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甘息机”表面意思是熄灭入世之
心。但对于杜甫这样的人来说,真的甘心做一个隐士,过自己的太平日子吗?不见得,因此这里的“甘息机”,一方面可见出战乱对杜甫心态的打击,另一方面也可视作无奈之语,并非不想入世,并非不想有所作为,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壮志难酬的隐痛跃然纸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时代青年要勇担重任,志向高远,努力实现祖国复兴的远大目标。这可用曾子的两句话来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写春江花月之夜景,
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世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乐观好强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
表现了他的自信、豪迈与洒脱。(4)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和创业都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起点,但也要牢记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人生代代无穷已④.江月年年望相似⑤.
天生我材必有用⑥.千金散尽还复来⑦.忧劳可以兴国⑧.逸豫可以亡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弘毅”“已”“材”“逸豫”等。的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
的民俗活动。明代以后,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
佛,不一而足....,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18.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喜闻
乐见B.老少皆宜C.炉火纯青D.不一而足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8.C19.①句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体现了声音的相似性;②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共同演奏,二者相似;③“
具有独特的魅力”,风筝的哨声和交响乐一样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放风筝这项活动很受欢迎,符合语境。B.老少皆宜:指老人和儿童都适宜,喻指适用的范围非常广。风筝适合各种年龄的人玩,符合语境
。C.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此处前面由“不断”修饰,而“完美”境界应该只有一个,因此该词不符合语境。D.不一而足: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此处列举风筝的样式,列举不过来,
很多,符合语境。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题干明确要求要分析比喻的“相似性”,首先要找出本体和喻体,再分析其相似点。【画线句把“百哨齐鸣”比喻成“空中交响乐”,首先是声音上具有相
似性,风筝的哨声很好听,交响乐音色优美,二者具有相似点;“百哨齐鸣”表明风筝上的“笛哨”不止一个,“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这些哨声互相配合,共同营造出优美的声音;而“交响乐”是多人演奏,声音交织,在乐声的特点上也具有相似性;风筝的哨声“具有独特的魅力”,“交响乐”一
样也“具有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二者魅力上的相似性,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凝聚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②人类形成了现代城市,③并努力用灯光点亮城市的夜晚。④作为经
济学家来说,⑤城市灯光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社会经济秘密,⑥可以据此估算城市人口的数量,⑦预测房价的走势,⑧进而反映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⑨然而这样的繁荣背后却带来了隐患:⑩城市的灯光不仅会增加能源消耗,⑪还会破坏动植物乃至人类的生物节律。【答案】示例:(
1)语句:②;修改为:“人类创造了现代城市”;(2)语句:④;修改为:“对经济学家来说”或者“经济学家认为”;(3)语句:⑧;修改为:“进而推断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4)语句:⑨;修改为:“然而这样的繁荣却带来了隐患”或者“然而这样的繁荣背后却存
在着隐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②句“人类形成了现代城市”搭配不当。“形成”指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这里应该修改为:“人类创造了现代城市”。而且“创造”也和语境“文明和智慧”相符合。④句“作为经济学家来说”句式杂糅,要么说“作为经济学家
”,要么说“对经济学家来说”,由后文内容看,主语并不是经济学家,所以应改为“对经济学家来说”。或者把“作为经济学家来说”改为“经济学家认为”,让后面整个句子作“认为”的宾语也可以。⑧句“反映”用词不当,根据语境,主语应为“经济学家”,句意为经济学家根据城市灯光“推断”城市的经济发达程
度,所以改为“进而推断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⑨句“然而这样的繁荣背后却带来了隐患”句式杂糅,要么说“繁荣带来隐患”,要么说“繁荣背后存在隐患”,所以修改为:“然而这样的繁荣却带来了隐患”或者“然而这样的繁荣背后却存在着隐患”。(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面小题。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而且①。例如明、清的诗歌,它们离我们的时代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②,难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是唐诗为人
们所赞赏的一个缘故。明白易懂是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③,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是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是它的最
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唐代诗人辈出,他们好像得天独厚,信手拈来多成好诗,都与这一鲜明的特色分不开。21.下列句子中的“那么”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那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准这么,不准那么,谁要犯了,就得受处罚。B.他既然不来了,那么我也
回去了。C.也不能那么说,作用当然有。D.天那么的高,那么的蓝,真是太美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D22.①比起它以后的诗坛来也是如此②做到语
言明白易懂并不难③如果远离了目常的生活语言/如果不能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A.泛指行为和动作,常和“这么”配合使用。B.表示顺着上文的意思,引出应有的结果。C.作代词,相当于“那样”。D.用来形容
事物的性质、程度;D项中的“那么”和文中的“那么”都是形容事物的性质、程度。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从前文“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和后文“
例如明、清的诗歌,它们离我们的时代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可知,①中所填入内容应是【关于比起唐诗以后的诗坛唐诗也是语言明白易懂的。故可填入“比起它以后的诗坛来也是如此”。第②空,从后文“难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可知,②中的内容应是说某一方
面的事物不难,从上文“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可知,此处应是说语言明白易懂并不难,故可填入“做到语言明白易懂并不难”。第③空,从后文“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可知,这是诗歌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所造成的后果。那么③中所填入内容应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也就是诗歌远
离了日常的生活语言或不能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而根据文中意思可知,此处这种原因是作者的一种假设,所以应该加上关联词“如果”,故可以填入“如果远离了日常的生活语言”或“如果不能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世上总有一些人,做事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在泥潭里舞蹈世上总有一些人,做
事时“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诚然,自身的力量在我们想要成功完成认定的事情时占据支配地位,但如果盲目地相信自己“认定”的事情,我们往往会落入狂妄的陷阱,失败的深渊。因此
,做事时,我们不应忽视自身力量。其实,“不可为”在当今社会往往有着两层含义。一是“不能为”,也就是“做不到”,我们往往受限于自身的能力,但这并不应该成为阻挡我们追寻脚步的障碍。正如史铁生在遭受肉体上的巨大打击之
后,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开启了新的人生。个人能力的局限或许会影响我们的成败,但不能阻止我们的追求。二是“不应为”,也就是那些触犯道德底线甚至法律的事,有人明知自己走在通向黑暗的路上,但为了一己私欲“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不择手段追求财富或地位,这种病态的追求会使他们的欲望不断膨胀,最终注定灭亡。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我们自我实现的需求相背离,更与人类共同体的利益背道而驰。但是,这是否证明了我们不应挑战自我的追求?其实不然,王蒙曾言:“生命就是一场燃烧,是一场能量的释放。”每个人出生都没
有能力,却背负着责任,是责任首先给了我们意义,我们才学会如何去追寻责任以外的东西。疫情期间,多少医护人员明明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小家庭,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了抗疫前线,这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有足够的力量,而是因为他们有“知其不可为
而为之”的信念,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这是他们生命的燃烧,是他们能量的释放。由此观之,自身的力量从来都不会成为我们实现自我的障碍。尼采赞颂人的生命意志,强大而不可阻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知难为而为之”而非
“知不应为而为之”。在我们追寻自我价值的实现时,自身的能力决定了脚下的道路是否泥泞,但是我的目光始终向前,朝着人类命运共同前进的方向。我们不知生命会在何时终结,所以不要被自身束缚。正如王尔德曾言:“不要虚掷你的美好
时光,不要追求那些无知、平庸和低俗的东西。尽情去追求,什么都别错过。”的确,什么都别错过,哪怕是在泥潭里舞蹈,在镣铐下大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语出《论语》,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是
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这一个“是否”揭示了问题的两面性。材料目标:引导考生认清自己,反省自己;认清现实,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如果简单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去给文章立意,不难得出结论,孔子将他的着力点放在“而为之”中
的“为”这个字上。纵观孔子一生,他就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者,倾其毕生之力,践行仁政;周游列国,游说四方,虽“累累若丧家之犬”,却不改其志。给我们的启示:在困境中,要拿出埋藏在内心的勇气,树立自信心和坚定的目
标,肯定自己的能力,表现出积极进取、孜孜不倦的态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寻找脱离困境的方法。遇到困难而不为,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尽力而为起码能够减少失败率,从而增加成功的几率。但材料中“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又使文意出现了一个转折,这里强调了量力而行的观点
。因此在审题时,考生一定要全面审清题干,找准角度立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分为多种情况,比如,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做成的希望,或者希望很渺茫,那么这样的事我们当然要放弃,就好比“挟泰山以超北海”,超出人类能力范围的事我们就不要去做;但有些事看起来似乎难度很大,但通过我们的艰苦卓绝
的努力是有希望做成的,而且它有意义,那么这样的事我们就不能轻易放弃,要坚持去尝试;甚至,有些事我们明明知道做不成,但它有价值,这个价值并非只是“经济”的考量,我们还可以从政治的、文化的、精神意义的角度去考虑,那么我们也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像我们的抗美援朝精神,明明知道冲上去就是送死,
但为了不让后代打仗,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无数年轻战士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清了这些,我们写作时就有了突破口。具体写作时切忌面面俱到,那样反而论述不清楚,只要抓住其中一两点深入论述就能说清楚我们的观点。可以
先界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含义;然后分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意义;最后分析在何种情况下放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合理性。从而得出结论:鼓励“知其不可为而为”,但要考虑自身的力量是否能够“为”。立意:1.“为”需结合自身实力。2.量力而行是一种明智。3.
“知不可为而为之”,争取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