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纲要上册1_17课)(全解全析)(江苏专用)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229.354 K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专用,纲要上册1_17课)(全解全析)(江苏专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专用,纲要上册1_17课)(全解全析)(江苏专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专用,纲要上册1_17课)(全解全析)(江苏专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专用,纲要上册1_17课)(全解全析)(江苏专用).docx,共(16)页,229.35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a1e4598bc328dbe627866ca87b8374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江苏专用)(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7课。5.难度系数

:0.7。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

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A.中原文明辐射四方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可知,代表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器和大型祭坛已经融入到中原文明中

,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发展,C项正确;材料谈中原文化受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影响,而非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也未强调中国文化不受外界影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华夷之争,使得周边少数民族的华夏

认同感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2.“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贤德之人执政B.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C.扩大了周朝统治范围D.确保皇帝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

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和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扩

大了周朝统治范围,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控制,C项正确;西周建立的是家天下,属于世袭制,无法确保贤德之人执政,排除A项;中国王朝的产生是在夏朝时期,排除B项;皇帝制度是秦朝确立的,而非西周,排除D项。故选C项。3.春秋时期

,燕地辖区既适宜种植,又有放牧的天然牧场,临海还经营渔业。农耕、游牧和养殖的经济形态在这里交会,三种不同的饮食风味处于同一疆域。这反映了()A.民族矛盾加剧B.变法效果显著C.民族交融加强D.分封制度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

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中提到燕地辖区内有多种经济形态和饮食风味,多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和饮食风味处于同一疆域,这表明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融合,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经济形态和

风味的并存,而非民族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任何变法的内容,不能表明材料中的现象是变法的结果,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信息反映分封制度的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了重大发展,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

中心城市。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根源于()A.井田制的发展B.铁犁和牛耕的使用C.统治者的重视D.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推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货币

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发展,经济发展的根源是生产力的进步,即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经济发展,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A项;统治者重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并非根源,排除C项;分封制和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5.柳宗元曾著《封建论》,其中说:“周之失,失在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前后两个“制”分别是指()A.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B.分封制和郡县制C.郡县制和行省制D.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

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分封制是指与西周时期实行的井田制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遭破坏,分封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因而继续实行分封制,地

方诸候的势力强大,周天子的威信扫地,地位一落千丈,也就根本统治不下去了。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对全国的统一管辖,适当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周之失,在于制”指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无关,排除A项;行省制是元朝制度,排除C项;材料“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中的“制”指的是郡

县制,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排除D项。故选B项。6.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

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材料可知,仅仅是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

月”,这体现了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故无法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皇权的宗教性描述,无法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国家政事的决策方式,无法体现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C项。故选D项。7.《汉

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B.实现民族交融C.增加税收D.削弱王国势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

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因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D项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恩惠贵族子弟只是借口和伪装,排除A项;推恩令是针对内地王侯贵族的,而民族交融涉及到的是和边疆少数民族,因此“推恩令”

和实现民族交融没有关系,排除B项;实行“推恩令”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与增加国家税收这种经济目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8.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

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A.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C.减轻了农民负担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13年(中国)。据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些措施只是加强对经济的

控制,并不是在实践重农抑商,排除A项;“杜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这些措施实施了,吏治腐败还会发生,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是否减轻了农民负担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9.北朝至隋

唐时期,少数民族纷纷拟构“黄帝”祖源,追溯汉族先祖,上至北朝统治者,下至政府官员,皆有此行为。这说明此时()A.中国北方完成民族交融B.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C.少数民族努力探寻族源D.民族间隔阂逐渐消失【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少数民族纷纷拟构“黄帝”祖源,追溯汉族先祖,上至北朝统治者,下至政府官员,皆有此行为。”,可见少数民族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增强,B项正确。魏晋南北

朝时期虽然是个中国民族交融的高潮期,但北方并没有完成民族交融,排除A项;少数民族努力探寻族源是表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民族的习惯和风俗不同,民族间隔阂多少都是存在的,排除D项。故选B项。10.魏晋时期,

援道入儒的玄学日益兴盛。东晋高僧慧远自身兼通经学与玄学,试图以佛为主汇通儒道、兼治百家。以上情况表明()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丧失B.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加强C.佛教实现了中国本土化D.政府推行三教并行政策【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时期,援道入儒的玄学日益兴盛”“试图以佛为主汇通儒道、兼治百家”可知,魏晋以来玄学的出

现和佛教融合儒道及百家,反映了儒释道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B项正确。“丧失”说法错误,魏晋时期,儒学独尊地位遭到了冲击,排除A项;佛教本土化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1.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

共天下”。这反映了魏晋时期()A.民族交融B.国家分裂C.政权更迭D.士族专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本题材料可知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出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形成专权,D项正确。材料中未反映民族因素,排除A选项;材料反映东晋政权问题,无法推断国家是否处于分裂状态,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一个朝代

,无法得出政权更迭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2.隋唐时期大书法家共15位,其中南方占11位,并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两省。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地区得到了持续开发B.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C.书法开始成为专门的艺术D.中

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隋唐时期大书法家共15位,其中南方占11位,并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两省”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因此大书法家中南方的比例较高,A项正确;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排除C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

3.唐代饮茶风尚盛行,产茶地普遍分布于南方,江南、淮南、山南和剑南四个重要产茶道形成了一个集中的产茶中心。随着北方对茶叶需求的增加,广泛种植于南方的茶叶就通过隋唐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北方地区。这说明唐代大运河()A.促进了南北经济贸易的发展B.消除了南北的经济差

距C.推动了北方茶叶的广泛种植D.促成了经济重心的转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北方饮茶的逐步兴起,使南方大量的茶通过大运河运送到北方,这样

有利于促进南北方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南方茶叶运送到北方,不能看出北方茶叶种植增多,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才向南方进行转移,材料无法看出具体时间,排除D项。

故选A项。14.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

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

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概括得出结论是:政府在税收上开始不以人丁而以财产为标准,这说明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放松了,也就是人身的依附关系放松了,C项正确;材料并无提及农产品商品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收税标准的变

化,而这种变化不能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了收税标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能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15.史书记载唐穆宗下了诏书要给刘士泾升官,门下省的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把皇帝的诏书封还回去了,认

为升迁不合理,不予通过。皇帝亲自下谕令解释,韦、薛才通过了那个诏令。这一事件说明三省六部制()A.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建立B.有利于降低决策失误风险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

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负责审核皇帝的诏令,如果认为皇帝的诏令不合理,可以驳回皇帝的诏令,这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下的

中央管制,并非民主政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门下省的封驳审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并没有加剧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16.唐代玄奘和尚口述、辩机编撰的《大唐

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沿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提及了一百多个城邦,还有许多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该书()A.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B.史料价值低可信度不高C.记述佛教在各地传播D.利于对外传播中原文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

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玄奖和尚从长安出发西行游历西域,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交往,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该书所记内容是玄奖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虽有主观成分,却是珍贵的史料,可信度较高,排除B项;《大唐西域

记》记载了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没有强调佛教传播,地域也仅限于西域,排除C项;《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和南亚(尤其是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排除D项。故选A项。17.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指出:“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说

:“宋代士阶层不仅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与两位学者的观点相关的重要因素是()A.崇文抑武成为基本国策B.选官制度的发展完善C.官僚政治的基本成熟D.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

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代重视文臣,官僚士大夫成为文化和政治的主体,这是由于宋代实行重文抑武,A项正确;选官制度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

并不能使士大夫成为政治主体,排除B项;隋唐之际官僚政治走向成熟,排除C项;南宋后期程朱理学才受到官方推崇,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18.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249.63万贯,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51

3.8万贯多出1700多万贯。这说明()A.宋代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B.扭转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D.北宋边防事务开支减少【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

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材料强调宋神宗元丰八年即1085年的财政总收入比真宗天禧五年多出1700多万贯,结合所学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C项正确;宋代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不是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以

失败而告终,宋代“积贫积弱”局面没有彻底改变,排除B项;题干信息无法证明北宋边防事务开支减少,排除D项。故选C项。19.契丹从政权建立伊始就强烈认同于“中国”的心理和将中原王朝制度、文化与自身传统结合时的高度自信,造就了其民族

政策中相对宽容的一面。辽朝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制度是()A.猛安谋克制B.四等人制C.女真进士科D.南北面官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从政权建立伊始就强烈认同于‘中国’的心理和将中原王朝

制度、文化与自身传统结合时的高度自信,造就了其民族政策中相对宽容的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政权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用汉族的政策制度管理汉族人民,用少数民族的政策制度管理少数民族,D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

金政权实行的,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元朝时期实行的,排除B项;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建立了金,女真进士科和契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0.这一制度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

省分天下之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这一制度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

方机构上升一级……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在设立之初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体现了行省的双重身份,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下没有“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且与“都省”的称谓不符,排除A

项;三省六部制与中书省制均为中央官制,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2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展现汴京商贸繁华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惊马闯市、船桥险情、官员争道、军力懈怠、城防涣散、消防缺失、商贸侵街、党祸渎

文、酒患成灾等街头弊病,作者意在()A.展现北宋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B.表达对社会危机和隐患的忧虑C.说明城市发展需要超前的规划D.突显国家盛世一统的宏大主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

得出主要结论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突出了惊马闯市、船桥险情、官员争道、军力懈怠等街头弊病,说明北宋繁荣的背后蕴藏着危机,反映了其意在表达对社会危机和隐患的忧虑,B项正确;展现北宋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与材料

中的街头弊病不符,排除A项;城市发展需要超前的规划与材料中“官员争道、军力懈怠、城防涣散”无关,排除C项;北宋只是局部统一,并不是盛世一统,排除D项。故选B项。22.宋元时期,通俗性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出现了大量面向市井百姓的艺术形式,如皮影戏、元杂剧及说书演

出等。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当时()A.儒学已非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大力支持C.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局材料根源主要是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项正确。宋元时期儒学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通俗性文学艺术是市井文化,统治者大力支持是主流文学,B项表达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民族文化,而是多种艺术形式,排除C项。故选D项。23.《明会典》卷二《皇明

祖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A.发展三省六部制B.实行八股取士C.设立内阁D.

废除丞相【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D项正确;明

朝刚刚建立时,中央只有中书省,而非“三省”,且题干要求指出明太祖为解决丞相专权乱政而采取的措施,“发展三省六部制”说法宽泛,与题干要求结合不紧,排除A项;题干要求指出明太祖为解决丞相专权乱政而采取的措施,“

实行八股取士”主要影响官员选拔,不是削弱相权的举措,排除B项;明太祖的儿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排除C项。故选D项。24.著名学者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讲到,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

“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这一说法表明内阁()A.是君权强化的产物B.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C.代替皇帝行决策权D.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再大,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决策机构,没有自己的衙署,他的权力是伴随着君权的加强而

增大的,所以,内阁权力增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A项正确;内阁不是明代的法定机构,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内阁首辅代帝摄政,不能得出代替皇帝行使决策权的结论,排除C项;内阁首辅并不是丞相,排除D项。故选A项。25.做记载卡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同学对古代某一机构的叙

述。该机构是()时间:清雍正年间地点:皇帝寝宫旁边职能:皇帝直接监督下,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A.宰相制B.中书省C.内阁D.军机处【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清雍

正年间、皇帝寝宫旁边、皇帝直接监督下,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并结合所学,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值,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

文书,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宰相制和宰相机构中书省在明清时期已不存在,排除AB项;内阁成立于明朝,且与材料其他信息也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6.康熙二十年前后,极少亲信官员开始按照康熙帝的意图给其递交奏折。此后,奏折逐渐成了清代官

方文书。这种制度在当时()A.使内阁制度走向形同虚设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提高了军机处的办事效率D.导致清朝的封建统治由盛转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极少亲信官员开始按照康熙帝的意图给其递交奏折。此后,奏折逐渐成了清代官方文书”可知,奏折制度使皇帝能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置使内阁形同虚设,排除A项;军机处是雍正帝设立

的,不是康熙帝,排除C项;清朝由盛转衰是在乾隆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27.两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经济格局,到15世纪中叶已经被“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格局所取代。这说明()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B.内陆经济已超沿海区域C.经济发展影响经济格局D.政治变迁影响经济格

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中叶的明朝(中国)。据材料的苏湖熟指苏州和浙江湖州,是南宋时期的水乡泽国。湖广熟指湖南、湖北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其变化说明的南方经济发展使经济格局发生变化,长

江中下游平原成为粮食的重产地,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是南宋,A项史实错误,排除A项;内陆经济已超沿海区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格局的变化,没有构建政治变迁与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8.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利玛窦与科学家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与李之藻共同编译了《同文算指》介绍欧洲笔算,他还在中国绘制并刊印了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这些举措()A.促进了西方科技传播B.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转型C.结束了闭关锁国政策D.

改变了普通民众的世界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坤

舆万国全图》和《几何原本》体现了西学在中国的传入,促进了西方科技传播,A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总结、实用性强的特点,并未转型,排除B项;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直到近代才结束,排除C项;当时普通民众的世界观仍然是儒家思想为主导,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29.陈旭范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

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A.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B.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中国开始

政治民主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使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B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于戊戌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30.有人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是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

把震撼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社会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A.英国军舰到达天津白河口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C.签订《南京条约》D.签订《瑷珲条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据本题材料及

所学知识可知,第二鸦片战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把震撼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社会的统治中枢,B项正确;英国军舰到达天津白河口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排除A项;签订《南京条约》是在鸦片战争排除C项;《瑷珲条约》是在1858年与沙俄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

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它没有把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统治中枢,排除D项。故选B项。31.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运动()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B.提高了企业生产积极性C.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D.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使外国轮船公

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导致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排除A项;材料强调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提高了企业生产

积极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说法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32.《申报》曾报道一场战争,“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

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在此战争中签订的条约为()A.《辛丑条约》B.《天津条约》C.《南京条约》D.《马关条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

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旅顺、威海、倭人”等词,联系所学知识,材料所讲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D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排除B项;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排除C项。故选D项。33.鲁迅在《准风月谈·重三感旧》中说道:“我想赞美几句一些过去的人,是光绪末年的所谓‘新党'。甲午战败

,他们自以为觉悟了……”,材料中的“新党”主要指的是()A.林则徐和魏源B.李鸿章和张之洞C.康有为和梁启超D.孙中山和黄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材料“是光绪末年的所谓‘

新党'”是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描述,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C项正确;林则徐和魏源是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代表,排除A项;李鸿章和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排除B项;孙中山和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C项。34.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

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A.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B.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D.台湾人民反割台

斗争【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900年(天津)。根据材料信息“1900年6月2日”“天津火车站”等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材料描写的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B项正确;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在广州,排除A项;太平军活动的区域在长江流

域,排除C项;反割台斗争发生在1895年,排除D项。故选B项。35.清廷发布宣战诏书后,盛宣怀等人向各国上海领事建议: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随后刘坤一、张之洞还积极联络各省督

抚,将上述建议落实到整个东南地区。上述事件反映出()A.湘淮官僚集团的崛起B.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扩大C.清廷中央权威的式微D.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

。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事件为东南互保,东南互保体现了晚清中央集权受到极大冲击,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C项正确;湘淮官僚集团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中,排除A项;东南互保与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扩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

卷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共30分)3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

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日:“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司马迁《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

方官员执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3分)(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如果下令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需要经过怎样的运行程序?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2分)(4)

根据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每点1分,共3分)(2)程序: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每点1分,共3分)影响:三省之间既相互限制,又互为补充;明确分工

,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任答1点得1分,共3分)(3)职能: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传达皇帝的旨意到各部和地方执行。(任答1点得2分)(4)趋势:相权的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的不断加强,直至顶峰。(每点2分,共4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

朝(中国)。制度:根据材料“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可知,皇帝制度;根据材料“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可知,郡县制;根据材料“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可知,三公九卿制。(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

是:唐朝(中国)。程序:根据材料“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之间既相互限制,有互为补充,明确分工,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有利于加强皇权。(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职能:根据材料“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可知,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根据材料“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知,传达皇帝的旨意到各部和地方执行

。(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相权的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的不断加强,直至顶峰。3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

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材料二“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

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材料三“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

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材料四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1)材料一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6分)(2)材料二、三,马克思是对哪一

农民运动的评价?材料二、三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3)指出材料四反映的农民运动的特点。这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5分)【答案】(1)1840-1842鸦片战争、185

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每点2分,共6分)(2)斗争:太平天国运动。(2分)态度:从赞扬到否定。(2分)(3)特点:反帝爱国性和盲目排外性。(每点1分,共2分)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或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

(2分)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1分)【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所说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的是1840-1842鸦片战争、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第(2)问,由材料二的

出处“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和材料三信息“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变化”,由材料二信息“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

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和材料三信息“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得出从赞扬到否定。第(3)问,“特点”,依据

材料四信息“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得出:反帝爱国性和盲目排外性。“共同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等角度分析。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