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114.424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共(9)页,114.42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9cc7fb537ffeae666373d7c024d71d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汉时期制

定了大量制度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这些制度法规()A.保障了官员廉洁从政B.提高了官员工作效率C.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力D.监督官员及规范行政2.“月旦人物”是品评人物的成语,缘于汉朝的许靖、许劭,二人为当时著名贤士,开办

讲坛,每月初一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名声大振。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这实质上反映()A.读书人极重视声名B.察举制社会影响深C.世家大族势力扩大D.社会重学风气浓厚3.东汉末年,一些门阀士族左右了乡闾舆

论,使察举制滋生出种种腐败现象,黄初元年(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员兼任原籍地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散处于本州、郡、县贤才异能之士,供吏部选官参考。据此可知,曹魏时的选官()A.有助于抑制门阀士族势力扩张B.放弃了注重才德

的做法C.改变了察举制封闭推荐的体制D.壮大了地方分裂的力量4.自科举制创立以来,历代选官取士却并不限于科举。宋代有荐辟、恩荫;明清两代都实行荐举、捐纳。特别是捐纳一项,清自嘉道以后,内官自郎中,外官自道府而下,皆可报捐。这说明中国古代()A.多元化的用人机制利于社会公平B.科举制无法选拔真才实

学的人才C.血缘政治深刻影响各朝选官制度D.选官制度带有明显专制主义色彩5.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较为健全,监察官员的管理制度尤为严格。如宋代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叫做“月课”,如果上任以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被认为是不称职,要被罢黜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这一规定旨在()A

.提升监察制度效能B.限制监察官员权力C.完善官吏监督体制D.构建权力制衡机制6.下表所示为秦朝、唐朝和清朝考核官吏的标准。这些标准()秦朝“五善”“五失”“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失”即夸以世、贵以大、擅裚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唐朝“四善二十七最”四

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不同部门和工作的最高标准,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清朝“四格八法”“四格”,即守(德)、才(能)、政(勤、绩)、年(年纪);八法,

即贪、酷、不谨、浮躁、疲软、才力不及、年老、有疾A.凸显统治者对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视B.反映出官吏考核体系日趋完备C.折射出选官标准的法律化和制度化D.体现出儒家伦理渐居支配地位7.清末留学毕业生学成考试中将考试成绩与奖励功名出身相挂钩,具体关系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评定等级考试分数奖励功名最优等80分及以上进士出身优等70分及以上举人出身中等60分及以上举人出身A.留学生授功名是时代产物B.留学成为学子获得功名的主要途径C.科举制度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D.清末教育无任何实质性变化8.民国初,《大公报》载:“目前袁总统特谕亲族及幕友人等,

现改共和政体,革故鼎新,自应除百弊,凡有用人行政,原属公权,殊非一人之私,嗣后简任官缺均须选用贤才,汝等各宜自爱,不准徇情滥举,援引私人。”这反映出当时()A.官员选拔的改革是形势使然B.官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C.建立了全面的官员考核机制D.杜绝了官场的腐败行为9.南京国民政府规定,三级公务员的任

用资格共有五项,党籍居其一,如果具有国民党党籍,“致力于革命”10年、7年、5年以上者,可分别出任简任、荐任、委任职文官,无须经过考试。这一规定()A.凸显了国民党的政治地位B.成为国民党独裁的根源C.利于纠正文官考试的弊端D.说明文官考试名

不符实10.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对各类干部的考核各有侧重。对于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侧重考核其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对于党政干部,侧重考核其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A.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B.为改

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1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下图是反映西方文官制度局部发展过程的时间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A.西方

政务官应不受党派影响保持中立B.文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工业革命完成C.文官制度保护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D.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注重法制化建设12.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相继确立了文官制度。职业文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

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据此可知文官制度()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B.对议会立法负主要责任C.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效率D.规范了国家政务官的行为13.下图为美国1883年颁布的《调整和改革文官制度的法案》的部分内容,美国此举()·总统可以解雇任何一名文官委员,委员职位的空

缺应由总统填补,并经参议院提议和同意。·关于检验公务人员申请人合格与否的公开竞争性考试问题。这种考试必须切实可行,考试内容尽可能合理,并与考生执行他们要求就任的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及适应性有关。·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A

.注重推动法律制度完善B.贯彻落实分权制衡原则C.旨在提高国家治理水平D.严格规范文官选拔程序14.在美国200多万文官中,其中包括一部分“政治性”任命的文官。他们通常是新总统上任时通过非竞争性的特殊途径任命的。“政治性”文官的存在说明()A.三权分立体制遭到

了破坏B.美国文官专为总统服务C.政党分肥制影响仍然存在D.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增强15.19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届执政之际,“从不更迭幕后的政府”,使得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效地治理社会

。这一状况主要得益于()A.政党政治的发展B.阶级矛盾的缓和C.议会权力的扩张D.文官制度的推行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摘编

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教育选才和留学毕业生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

○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

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3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时,天子为了更好地监督诸侯,探索形成了“巡狩”制度。西汉时期的刺史,秩仅六百石,但其监察对象却是二千石的郡守,并享有一定的独断赏罚之权。在古代,为确保监察权的有效实施,各

级监察官员直接对中央负责,不受同级行政长官的节制。历代统治者要求监察官员具备较高的道德、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从政阅历,面对错综复杂的官场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忠奸贤佞,有效胜任监察一职。古代实行监察责任制,考核后严肃问责,不但追究知情不举的渎职责任,而且追究不知情失察的失职责

任,并处以连坐。秦朝时的《语书》,是秦统一前具有察吏律令性质的重要文献;西汉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察举六条》,对监察对象和监察内容进行规定;唐玄宗时制定的《六察法》与宋朝的《考课令》,均为专门规范监察内容的律令。——摘编自李超《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历史借鉴》材料二在人

治政治下,一方面权力、关系对制度的解构、破坏力非常强大,制度往往得不到遵守。古代监察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内部监察制度,官民不平等,庶民百姓没有政治权利,社会组织不发达,社会监督机制严重缺乏。当君权与中央集权强大时,监察往往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反之,监察体系则衰弱,或自身陷入腐败,或明哲

保身,或随波逐流,或自身陷入朋党之争,失去了监察应有的意义。——摘编自余华青主编《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8分)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18.

(13分)不同国家的文官(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差异甚大的文官(公务员)制度。材料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用人标准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政治立场政治中立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管理原则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党管干部行政价值取向公平正义、公共利益、公共责任、依法行政坚持为人民服务——摘编自袁珠妮《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对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的文官制度”自拟

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史实准确)19.(13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现代不少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大都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突破口。1870年,英国枢密院下令: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此后,英国常务次官以下

的官员,几乎都由考试录用。英国文官考试内容的设计以“通才”为标准,这条标准在考试内容上注重报考者的一般教育程度,强调报考者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综合而广博的知识。英国人素有“凡受过优良高等综合教育的人更适宜

担任政府官职”的传统意识,因而他们特别注重从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人才。——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材料二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

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

特色的教育改革“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年7月13日又记:“(京师)

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1905年以后,昔日不为世人所重视的教会学校,其申请人数多到学校无法接收;同时,修完学校规定课程的学生也比之前多。——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

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1)指出材料一中近代英国文官录用制度的特色。(6分)(2)概括材料二中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7分)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

内不要答题答案与解析1.D2.B3.A4.D5.A6.A7.A8.A9.A10.B11.D12.A13.C14.C15.D1.D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制定了大量制度法规,涉及官吏的任用与铨选、官吏的调任与监察、官吏的考核等,

这些制度法规有利于监督官员及规范行政,D项正确;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规范行政,并不一定能保障官员廉洁从政,也不一定能提高官员的工作效率,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及规范行政,并未提及制度法规对君主专制的影响,排除C项。2.B根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月旦人物”的品评反映了汉代察举制下,士人希望以声誉威望获得察访征召资格,谋取功名的心态,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读书人对声名的重视,但并非实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世家大族势力的扩大,排除C项;重学风气的盛行与

科举制的实行有关,排除D项。3.A魏王曹丕通过选择“中央官员兼任原籍地的大小中正官”,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抑制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肆意扩张,A项正确,排除D项。根据材料“察访散处于本州、郡、县贤才异能之士”

并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初期注重才德,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推荐人才的特征,排除C项。4.D科举制只是选拔官员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宋代有荐辟、恩荫,明清两代都实行荐举、捐纳。这些选官方式更多的是出于皇帝意

志,说明选官制度带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D正确;捐纳的方式属于买官,不利于社会公平,排除A;科举制能够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排除B;题干所列的科举制、捐纳都不具有血缘因素,排除C。5.A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对监察官员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督促监察官员对其他官员进行严格监察,材料中这

一规定旨在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A项正确。据材料所述,宋代要求监察官员每月必须对官员进行纠弹,这一规定并不是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所述做法是在加强监察力度,并不是完善官吏监督体制,排除C项;这一规定是对监察官员履行职能的督促,而不是构建权力的制衡机制,排除D项。6.A根据材料可知,对

官吏的考核涉及官员的品德、业绩等,反映出统治者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考核的标准,并未体现官员考核体系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选官标准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排除C项;儒学在汉朝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排除D项。7.A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末新旧制度碰撞,东西文明交汇,留学生被授予传统科举的功名正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留学是清末学子获取功名的途径之一,但材料无法体现其是“主要途径”,排除B项;科举制度于1905年被废除,说明其不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为了应对时局的变化,清政府在教育制度、教育机制、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了改变,排除D项。8.A根据材料“改共和政体,革故鼎新”“用人行政,原属公权”“嗣后简任官缺均须选用贤才”可知,共和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官员选拔的改革,即官员选拔的改革

是形势使然,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员文化素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变革,没有体现官员考核机制,排除C项;“杜绝了官场的腐败行为”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9.A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对

国民党党籍人员的任用中有特殊规定,凸显了国民党的政治地位,A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是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的部分内容,但并非其根源,排除B项;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材料规定强化了国民党的地位,与纠正文官考试的弊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

官考试之外,任用文官的一种方式,不能说明文官考试名不符实,排除D项。10.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共中央对干部实行分类考核:技术类强调能力、党政干部强调政治素质,这种考核方式意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不是法律文件,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廉政素质考核,排除D项。11.D根据材料可知,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通过

了一系列法律,说明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注重法制化建设,D项正确;西方政务官受党派影响,随内阁其进退,事务官不受党派影响,排除A项;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确立,排除B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本

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并非对工人阶级利益的保护,排除C项。12.A根据材料可知,西方文官制度要求文官保持中立,不参与党派之争和政治活动,这体现出文官制度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文官对议会立法负主要责任的信息,排除B项;“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效率”说法

错误,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国家政务官,排除D项。13.C根据材料可知,美国1883年颁布的《调整和改革文官制度的法案》提到,总统和议会可以干预文官任免,规范了文官考试程序,对公务员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等,美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确立文官制度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文官制度,不是法律本身

,排除A项;B、D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14.C“政治性”文官的存在说明美国部分文官关照本党派利益,体现了政党分肥制的特征,C项正确。总统任命“政治性”文官并未干涉立法权、司法权,不涉及对三权分立体制的破坏,排除A项

;美国文官集团不仅仅为总统服务,排除B项;“政治性”文官的存在不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排除D项。15.D19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发生政府危机或内阁换届执政之际,“从不更迭幕后的政府”,使得政府公务照

常进行,这主要是因为文官制度的推行,文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D项正确。政党政治是文官制度产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政府持续稳定运行的原因,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激化了阶级矛盾,排

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文官的作用,没有涉及议会的权力,排除C项。16.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趋向才能。(3分)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

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4分)(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5分)(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

专业化。(3分)17.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监察官位卑权重;监察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监察官员筛选严格;有严格的监察管理制度;注重监察立法。(6分,任答3点即可)(2)评价:监察权制衡行政权、司法权,有利于吏治清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有利于社会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部分时期监察权干扰、侵夺行政权;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不足;受封建政治兴衰和人治影响大;为后世监察制度提供经验和借鉴。(8分,任答4点即可)解析(1)由材料一“西周时……探索形成

了‘巡狩’制度”可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悠久;由材料一“西汉时期的刺史,秩仅六百石,但其监察对象却是二千石的郡守”可知,监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察官员位卑权重;由材料一“各级监察官员直接对中央负责,不受同级行政长官的节制”可知,我国古代监察权具有一定的独立

性;由材料一“历代统治者要求监察官员具备较高的道德、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从政阅历,面对错综复杂的官场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忠奸贤佞,有效胜任监察一职”可知,监察官员筛选严格;由材料一“古代实行监察责任制,考核后严肃问责,不

但追究知情不举的渎职责任,而且追究不知情失察的失职责任,并处以连坐”可知,古代有严格的监察管理制度;由材料一秦汉唐宋均有“为专门规范监察内容的律令”可知,我国古代重视监察立法。(2)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积极方面。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官

员监督地方行政、司法,有利于吏治清明,贪腐行为的减少能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稳定;由材料一“各级监察官员直接对中央负责”可知,监察制度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不足,由材料二“官民不平等,庶民百姓没有政治权利……社会监督机制严

重缺乏”可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不足;由材料二“当君权与中央集权强大时,监察往往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反之,监察体系则衰弱,或自身陷入腐败,或明哲保身,或随波逐流,或自身陷入朋党之争,失去了监察应有的意义”可知,监察制度受封建政

治兴衰和人治的影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刺史演化为州牧,州成为高于郡县之上的行政单位。唐代观察使演变为道的行政长官,明朝督抚总掌地方军政大权,监察权干扰、侵夺行政权。材料一中的积极方面和材料二中的不足,均为后世监察权的发展完善提供经验和借鉴。18.答案示例一

论题: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影响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分)论述: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形成了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往往伴随着执政党的更换,大批政府官员也随之更换,

政党分肥制不仅容易造成腐败,还影响了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形成了“两官分途”的官员分类原则,文官要保持政治中立,其考核和管理也由独立的专门机构管理,不受政党更迭的影响。在

选用标准上,更加注重专业知识,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选用原则。在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注重公平、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9分)总之,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充分考虑本国传统和实际国情。(2分)示例二论

题: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等多种因素影响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分)论述: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的公务

员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要求,也是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公务员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影响了当代公务员的用人标准,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才标准。(9分)总之,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

完善,要充分考虑本国传统和时代需要,合理借鉴他国可取之处。(2分)解析根据材料中中西文官制度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在对文官(公务员)进行选拔的时候,在用人标准、政治立场、管理原则和行政价值取向上皆有不同。中西方文官制度的种种差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

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故可以“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影响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论题展开论述,在论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9.答案(1)特色:普遍适用于各种事务官职;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以“通才”为标准设计考试内容;重视人选的综合

文化素养和教育程度;青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6分)(2)内容:逐渐减少直至废除科举选官;寓科举于学堂教育之中;给予学堂优秀学生科名出身。(3分)进步意义:促进了选官制度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

校教育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可以得出普遍适用于各种事务官职;根据材料一“英国常务次官以下的官员,几乎都由考试录用”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根据材料一“

英国文官考试内容的设计以‘通才’为标准”可以得出以“通才”为标准设计考试内容;根据材料一“强调报考者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综合而广博的知识”可以得出重视人选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教育程度;根据材料一“特别注重从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人才”可以得出青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

业生。(2)“内容”,结合材料二可知废科举不是一蹴而就的,先逐渐减少直至废除科举选官;根据材料二“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可以得出寓科举于学堂教育之中;根据材料二“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

度”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给予学堂优秀学生科名出身。“进步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废科举办学堂,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建立,促进了选官制度近代化;学堂设置西学课程,推动了近代文化的传播;根据材料二“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

可以得出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可以得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