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七年级上册语文入门知识 》第6讲 七上文言文预习《世说新语》二则(教案).docx,共(14)页,258.86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9a9fc1e1c4f1ea440ff6e6d014077b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6讲七上文言文预习《世说新语》二则1.朗读背诵《世说新语》二则短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割席分座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
,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顾荣施炙顾荣在洛阳时,曾应人之邀去赴宴。席间他发现,做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吃烤肉的神色,于是就停了下来,把自己的那份给了他。同座的人
讥笑他,顾荣道:"哪有一天到晚烤肉的人,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呢?"后来遭遇永嘉之乱,大家纷纷渡江避难,每次遇到危急,总有一人帮助自己,顾荣问他缘故,原来正是那个接受烤肉的人。知识点1:《咏雪》【知识梳理1】作者刘义庆(403~444),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选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
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教学目
标作者简介作品介绍2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诗文。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一会儿,雪下得
很急,太傅高兴地问:“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子胡儿说:“跟把盐空中差不多?”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道韫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
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你能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吗?“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3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你认为哪一个更好呢?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
”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未若:比不上。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讲论诗文:讲解诗文。1.
期:(古)约定。(今)日期;期望。2.儿女:(古)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指儿子和女儿。3.文义:(古)诗文义理。(今)文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省略介词“于”,即“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①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即“白雪纷纷所似何”。)②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
,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字词积累古今异义省略句断句倒装句4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例题精讲】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谢太傅.()雪骤.()差可拟.()柳絮.()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
都表示满意。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6.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7.谢太傅一家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知识点2:《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梳理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
子骂父,则是无礼。5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
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尊君在不?友人和元方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友人: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知错勇改的精神;元方:懂礼貌、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元
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言辞,叫敬辞;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敬,而对自己采用谦逊的言辞叫谦辞。你能找出文中的敬辞和谦辞吗?6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敬辞类谦辞类与友期.行
:相约太丘舍去.:离开入门不顾.:回头看下车引.之:拉太丘舍.去:放弃则是无信.:诚信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惠惠存、惠顾、惠赠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赐赐教、赐复高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龄贤贤弟、贤侄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家家
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舍舍弟、舍妹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愚愚兄、愚见拙拙作、拙著、拙见敝敝人、敝姓、敝校鄙鄙人、鄙见其他寒舍、见教、见谅、斧正字词积累7尊君在不?(“不”同“否”,用在句末,表示询问。)1.去:(古)离开。(太
丘舍去。)(今)前往。2.引:(古)拉(表示友好的动作)(下车引之。)(今)引用;带领,领导。3.顾:(古)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今)照顾。4.戏:(古)动词,玩耍。(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今)杂
技,戏曲,戏剧。1.期日中(名词.日期→动词.约定。)2.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1.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可译为“……是……”)2.省略句①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即“<
家父>待君久不至,<家父>已去。”)②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门前省略了介词“于”)③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了主语,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人>乃至。”)【例题精讲1】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
门不顾。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⑴与友期行()⑵太丘舍去()⑶去后乃至()⑷尊君在不()()⑸待君久不至()[来源:学科网ZXXK][K][来:⑹相委而去()⑺家君()[来源:Z&xx&k.Com]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8⑻下车引之()⑼元方入门不顾()[来源:学§科§网Z§X§X§K]2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②③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
是“”,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来源:学#科#网Z#X#X#K]4.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从而课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来+5.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
,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答:[来+参考答案:1.(约定)(离开)(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您)(丢下)(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拉)(回头看)2.①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
候就走了。②“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先走了。”③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3.不守信用,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知错能改日中
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4.无信无礼,“信”“礼”的重要性5.肯定: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众骂子的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七岁的孩子,
不可能想得太多,只是表示他强烈的义愤,符合儿童的心理。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问题,对七岁的小孩不应求全责备。否定: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例题精讲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陈元方年十一时
,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9“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
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1..写出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强者绥之以德
,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译文:3.文中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写出来。答: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答:参考答案:1.(1)称赞,赞许(2)效法2.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
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
,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一、解释加粗的词。1.太丘舍去舍:2.尊君在不不:3.下车引之引: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5.去后乃至乃:6.相委而去委:去:7.俄而雪骤俄而:骤:8.白雪纷纷何所似何所似:9.撤盐空中差可拟拟:10二、翻译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待君久不至,已去。4.未若柳絮因风起。5.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
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
⑧老朽⑨麾下敬词:谦词:六、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C.路转溪头忽见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华歆王朗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
依附,歆辄(zhé,即)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入。歆曰:“本(当初)所以疑(迟疑不决),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接受他的请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同“耶”,呢)?”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来源:学科网]选自《世说新语·
德行门》通过患难中对待别人的态度,你如何评价王朗和华歆的人品?11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放弃2.同“否”3.拉4.约定5.才6.舍弃、丢失;离开7.
不久、一会儿;大、猛、急8.象什么9.大致、差不多;相比二、1.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到了中午没有到是没有诚信,对着儿子骂父亲则是没有礼貌。等待你很久了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柳絮凭借风力飘在天空。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
,那人才来。三、①那朋友;②太丘那朋友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六、B七、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而王朗正相反。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
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一、课内阅读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A.与儿女讲论..文义()B.俄而雪骤.()C.撒盐空中差可拟.()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课堂小结1.本次课我学会了什么?2.本次课我还有哪些知识点不清楚?3.我的课堂练习完成情况: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12
译文:[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②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二、语段点将[来源:Z。xx。k.Com]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①中:________②不:_______[来源:学#科#网]③引:________④顾:_______[来
源:学科网]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来源:Zxxk.Com]4.下列说
法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
”,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
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来源:Z§xx§k.Com]参考答案:1.①中午②通“否”③拉④回头看2.友太丘友3.无信无礼4.C5.略6.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三、课外选读故事两则[来源:学|科
|网]王冕读书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①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②,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③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13冕因去,依⑤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
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⑥。(选自《宋学士文集》)陆少保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⑦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日:“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
⑧不买。子侄以为言⑨,元方日:“不尔⑩,是欺之也。”(选自《宋学士文集》)【注释】:①窃:暗暗地。②已:止,罢。③已而:过后。④曷:何,怎么,为什么。⑤依,投靠。⑥恬若不见:安然得好像没有看见土偶。⑦直:通“值”,价钱。⑧遽(ju4)辞:立即推却。遽,急促。⑨以为言:就此说了埋怨的话
。⑩不尔:不这样。1.翻译下列句子。(1)曷不听其所为?(2)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不尔,是欺之也。2.简析这两则故事的选材和立意。3.请举出与这两则故事类似的古人事例各一个,各用一句话概述。4.两篇文章同是刻画儿童形象的,但写法却不尽相同,你喜欢哪
一篇,为什么?参考答案:1.(1)怎么不就让他做他想做的事呢?(2)在长明灯的照映下拿起书来读。(3)不这样说出实情,那是欺骗人家。2.《王冕读书》选取王冕小时候读书的经历,表现了他勤奋好学的品质。《陆少保卖宅》选取陆少保卖宅失败的例子,表现他具有诚信的美德。3.例如:(1)匡衡凿壁偷光。苏康映
雪读书。(2)北宋诗人晏殊在考试中遇到与自己做过的题目相同,竟要求换题。4.可从文章写法、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思考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