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170.222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docx,共(7)页,170.22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955936b9670d5409f9e452dea37c39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必备知识基础练1.唐代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B.儒学出现危机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道教的发展2.甘肃敦煌出土了一些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这些佛经讲述人们从

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3.下表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路线人物内容结果唐→天竺玄奘西行

取经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唐→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B.交通发达,纵观欧亚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4.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

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5.19世纪40年代的清朝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新”的主要含义是()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C.宣传“物竞天择”,实行君主立宪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6.据统计,1819—1840年,西方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译著

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译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材料现象()A.推动了闭关自守政策的瓦解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C.有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

制7.下图是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对此图的正确解读是()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

马克思主义者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8.“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主张“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甚至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A.儒学与佛教完全融合B.士

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9.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

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10.《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D.海外技术

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能力素养提升练1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始终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

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12.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是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它的着眼点是()A.新思想新文化B.历史地理方面C.社会制度方面D.军事技术方面13.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记述时期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

王化于治道者也魏晋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唐代佛也极焉,以儒守之,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矣宋代A.冲击了儒学地位B.日趋世俗化C.受到理学的批判D.呈现中国化14.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

“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这些问题中,“应用科学、各种技术”方面的问题最受关注,其他“自然常识”与“基础科学”方面的问题也占有较大比例。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

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瑞兽葡萄镜是唐代著名的高浮雕铜镜,也被称为海兽葡萄镜,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出现。其形制以圆形为主,少量呈方形和菱花形。由瑞兽纹样和葡萄纹样两种纹样组合而成;瑞兽葡萄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分成内外两区,内区主要为少量瑞兽环绕奔腾

,瑞兽之间为葡萄的枝叶果实,外区主要为呈缠绕状态的葡萄藤蔓。第二种为典型的瑞兽葡萄镜,内区数只瑞兽竞相嬉戏,攀援葡萄枝蔓,画面虽被分成内外两区,但内区的葡萄枝蔓沿着中央的分割圈一直延伸到外区,外区的葡萄

蔓枝间也穿插分布着一些花鸟走兽之类的纹饰。瑞兽葡萄镜有着“多迷之镜”“凝结了欧亚大陆文明之镜”的名号。它的纹饰体现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加之部分史料将其称之为“海马葡萄镜”,更是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这些纹饰是如何发展的?有何寓意?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怎样的地位?这些都成了唐镜中研究较多

的课题。——摘编自董俊凯等《从瑞兽葡萄镜中看唐代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二观察下图,并阅读图片下面的简介。名称:八瑞兽葡萄镜年代:唐代出土地点:宜阳县收藏单位:洛阳博物馆(1)根据材料一,概述瑞兽葡萄镜在唐代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概述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

的意义。(2)以上两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分别是什么?若探究瑞兽葡萄镜在东西方的交流互动,还需收集哪些材料?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16世纪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朱熹注“四书”后,“中国热”兴起,“中国学”正式成为欧洲显学。到17世纪末叶已有数十种中国经典

译本在欧洲流行,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五经,还有《乐经》《孝经》《幼学》和朱熹的著作,均被翻译成西方多种文字在西方发行。此外,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

的著作不断涌现,其影响甚至超过中国经典原著本身。材料二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多是自然神论者。在他们看来,孔子的学说恰恰也是一种自然神论,他们认为,在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天、道、礼或理要求人们无论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当时有观点认

为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因而主张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的宗教”来代替启示的宗教。——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东学西渐”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热”在欧洲兴起的特点和影响。参考答案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C从“亦官亦隐”“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援佛入儒”可知唐朝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故C项正确。2.D

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佛经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了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3.

C从表中可看出,唐朝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属于外来文化的传播者;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属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因此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双向交流、兼容并蓄,故选C项;材料中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不能证明唐朝文化世界领先,排除A项;题干表格没有强调交通情况,排除B项;题干表格没有唐朝国力强

盛的具体信息,排除D项。4.D儒学在魏晋时期受到佛、道的冲击,后来出现三教并存局面,宋代儒学家们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重新阐释儒学,形成理学,故D项正确。5.D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故选D项。6.C西

方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译著越来越多,对世界的描绘也更加具体、详细,这有利于国人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故选C项;题干不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放弃了闭关自守政策,排除A项;洋务运动只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感兴趣,排除B项;题干现象与西方对中国的控制无关,排除D项。7.A1917年十月革

命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故A项正确;B、C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与图表中的统计数据信息不符,排除。8.C依据材料“佛教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可知,北宋末年“忠君爱国”的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这反

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佛教吸收儒学的思想,不能得出两者完全融合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中佛教的发展并不能体现出士大夫普遍崇佛的心理,故B项错误;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9.C石窟里面大多是佛教建筑,石窟的大量开

凿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0.D《天工开物》中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海外传入的手工业等技术,丰富了国人的科学认知,故选D项。11.C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

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始终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佛教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

误。12.D鸦片战争后,一些开明地主、士大夫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认识到军事技术先进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故D项正确。13.D根据“助王化于治道者也”“孝其至且大矣”等内容可知魏晋至唐

宋时期的佛教引入了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呈现出中国化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没有体现对儒学地位的冲击和受到理学的批判,排除A、C两项;材料中佛教呈现出中国化特点,而非世俗化,排除B项。14.C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以“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近代民族工业也产生并缓慢发展,“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受到重视表明这类“诸国富强之术”适应了兴办实业的时代需求,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排除A项;维新思想深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主流思潮

”必须要得到官方认可,被大众接受,这些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15.参考答案(1)背景:唐代政治经济高度发展,丝绸之路的完善,中西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同西域各国的合作往来日益深化,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双管齐下;民族的交融进一步加速。意义:瑞兽葡萄镜体现了唐代的繁荣昌盛,同时也体现了唐代中外的

频繁交流;使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和丰富。(2)材料一为文献史料,材料二为实物史料。中外公私文书档案、个人著述与书信、报刊。16.参考答案(1)背景:明末清初,理学是中国官方主流意识;新航路开辟;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传;欧洲

人文主义的传播和发展。(2)特点:以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过度美化儒家思想;持续时间长。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神学和王权提供了思想武器。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