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127.500 KB
  • 2024-09-2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8)页,127.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8c8efb61f7a05378087476c40634a3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罗定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期中考试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商代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商王赐给诸侯。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记载王对器主的恩赐。从材料上看,商代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

在于A.强化国家政权机能B.扩大统治区域C.突破血缘组织框架D.完善宗法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记载王对器主的恩赐”等信息可知,商朝的青铜器可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展现商王的地位与恩惠,从而强化国家政权机能,巩固商朝统治,故选

A;青铜器只是权力象征的礼物,其作用对象更多的是集中于统治阶层内部,而非外部,其不能用于扩大统治区域,排除B;商周时期,血缘关系是国家政治结构形成的重要纽带,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青铜器的主要作用是强化诸侯对商王的政治认

同,而非强调对贵族世袭统治权的维系,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2.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分封制可以说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而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

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强调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确立了周天子的封建专制王权B.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

实现人口的再编组,从内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大规模变革,周天子的子弟及同盟者包围、分解、隔绝、控制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D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确立封建专制王

权,A项错误;原有血缘关系的瓦解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项错误;分封制并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项错误。3.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2-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

、权臣等,这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的实质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君主权力过度集中【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两汉时期,外戚封侯、执政成为“汉家之制”,因而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君主权力的过度集中,D项正确;抑制相权不

是两汉外戚乱政的实质,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项错误;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是外戚擅权的结果,不是实质,C项错误。4.唐代之前谱牒的修订主要由民间完成,政府一般不进行干涉,但唐代以后,则主要

为官府修订,特别是唐高宗、武则天把“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编入《氏族志》。这一改变()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强化了门阀士族政治C.引发了选官制度变革。D.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唐代以后,谱牒的修订从民间自主发展为由官府主导,唐高宗、

武则天更是把“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编入《氏族志》,这种改变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A项正确;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门阀士族政治受到了极大冲击,B项错误;官修谱牒是科举制度发展的结果,不是引发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C项错误;

官僚政治体系早在秦朝已经建立起来,D项错误。5.有学者认为宋代为了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真是煞费苦心:一个是在地方官员委派上进行调整,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另一个是强化了科举考试的选拔,扩大人才的来源。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地方

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B.宋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答案】C【解析】-3-【详解】强化中央对地方官员的委派和科举考试选拔制度等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的做法,主要反映了宋代血缘政治影响

力的逐渐减弱,C项正确;宋代地方割据势力受到极大限制,没有促进社会转型,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而非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B项错误;宋代地方势力不能决定集权的发展,D项错误。6.元朝行省是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它主要职责是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但地方

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地方缺乏实际的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而专断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表明元朝中

央集权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地方缺乏实际的权力与“(行省)主要职责是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不符,B项错误;行省权力集中而专断与“地方官吏的选用”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

不符,C项错误;行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其职责和权限不能反映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错误。7.历史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

为节制。”下列最不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内阁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内阁制度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后才设立的,其是最不能支持钱穆提出的“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观点的制度,D项

符合题意;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可以支持钱穆“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的说法,科举制可以印证“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ABC三项不符合题意。8.《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说:"初只承庙谟商

戎略而已。"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於内阁而於军机处。清代凡被选人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却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这表明清代军机处()A

.强化了特务统治B.决策快速办事效率高-4-C.只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D.基本适应当时复杂政务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军机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却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表明清代军机处决策快速办事效率高,B项正确;军机处负责处理机密军国大事,不是特务机构,A项错

误;材料不能反映军机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C项错误;“基本适应当时复杂政务需要”与“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不符,D项错误。9.“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

、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反映了()A.清廷彻底舍弃了传统华夷观B.清朝利用国际法维护利权C.传统外交体制的崩溃D.中英间形成平等外交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英国“与中国平

等”,英国在京师建立公馆,公使驻京等,反映了传统朝贡外交体制的崩溃,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清廷“彻底”舍弃了传统华夷观,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利用“国际法维护利权”,B项错误;《中英天津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中英间并不是平等的外交

关系,D项错误。10.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材料()A.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B.可作为研究起义失败的佐证C.表明太平天国

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答案】B【解析】【详解】洪秀全“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用“拜上帝教”组织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从早期批判传统儒家学说为“妖书”,到后期强化儒家道德,“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

道德”,一直没有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这些材料可作为研究起义失败的佐证,B项正确;“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太平天国-5-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太平天国政权性质仍是“封建政权”,D项错误。11.1

901年清末新政后,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颁布了《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规定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同时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这

些举措()A.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B.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D.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答案】D【解析】【详解】1906年清政府颁布章程,规定尽量安排“原有举贡生员”,同时新学堂毕业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荣衔”,这些举措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D项正确;1

905年清政府已经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A项错误;清政府安置新旧知识分子的过渡政策,没有为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创造条件,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C项错误。12.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时间外交活动结果1917年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执行1919年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失败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

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达成部分目标1924年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苏联未认真执行1925年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失败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A.已有效防范外国势力的侵略B.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C.近

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答案】C-6-【解析】【分析】【详解】1917—1925年间,一系列旨在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外交活动,反映了北洋政府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

C项正确;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期间没有做到“有效防范外国势力的侵略”,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已经开启,B项错误;北洋军阀政府的外交活动并没有极大地提高中国国际地位,D项错误。13.北洋

时期,军阀夺取最高权力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国会选举或批准这个“合法”程序。如袁世凯“胁迫”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曹锟通过“贿选”成为“合法”总统。这体现了()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B.临时约法的宪法地位受尊

重C.对西方宪政模式的法理认同D.议会政治在中国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多利用“国会选举”或国会“批准”等程序,显示其夺取的最高权力“合法”,体现了对西方宪政模式的法理认同,C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

心与“军阀夺取最高权力”,实行专制统治不符,A项错误;《临时约法》的宪法地位并未受到袁世凯等北洋军阀的尊重,B项错误;北洋军阀利用国会标榜其统治合法,不能说明“议会政治在中国初步建立”,D项错误。14.中国某个时期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

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最有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A.民国七年B.民国十三年C.民国二十六年D.民国三十八年【答案】A【解析】【详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即民国七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

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社会主义,李达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于是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A项正确;民国十三年(1924年)、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和民国三十八年(

即1949年)-7-都没有发生“问题与主义之争”等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战,BCD三项错误。15.1928年中共六大时,工人只占党员总数的10.9%,到1929年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时,工人党员占比又下降到7%,共产国际甚至担心中共党员成分主要是农民会丧

失无产阶级先进性,变成农民党。共产国际和党中央的担心客观反映出()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答案】B【解析

】【详解】1920年代末,共产国际和党中央的担心中共党员成分主要是农民会丧失无产阶级先进性,变成农民党,客观上反映出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B项正确;当时共产国际和党中央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A项错误;材料不能

说明共产国际和党中央“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C项错误;共产国际和党中央认为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是工人阶级而非农民阶级,D项错误。16.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

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B.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C.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C【解析】【

详解】1942年,中共中央强调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落实“减租”政策的规定,承认并限制地主的封建剥削,旨在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项正确;减租政策的目的是团结地主抗日,A项错误;1942年的土地政策是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

要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B项错误;1942年处于国共合作抗日时期,中共中央的“减租”政策,目的不是要壮大“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D项错误。17.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

,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8-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解析】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

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点睛:本题以民主

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8.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亦不断提

高,这反映了()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详解】20世纪60年代美苏处于冷战对峙时期,《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逐渐增多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

道,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增多等,反映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项正确;直到1970年代,中国才逐渐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推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C项错误;“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19.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主要根据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进行经济援助。但1978年后,中国对外援助开始进行调整,主要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这反映出()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C.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外延D.经济援助是中国外交

的重要手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71~1978年……主要根据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进行经济援助”“1978年后……主要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结合所学可知,1971~1978年时期我国主要受文革的-9-影响,对外援助的依据受到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的影

响,而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因此对外援助主要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说明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外延,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外交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没有反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

中国外交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即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外延,无法得出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结论,B项错误;经济援助是中国外交重要手段只符合材料后半段,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D项错误。20.公民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但从某种意义来讲公民仅仅是城邦的奴隶而已。材料主要强调()A.雅典公民缺乏

真正的民主B.公民大会形同虚设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从某种意义来讲公民仅仅是城邦的奴隶而已”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城邦政治是公民政治,但同时对公民来说,参政是其义务,因此说“公民仅仅

是城邦的奴隶”,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参政是雅典的义务,因此公民是城邦的奴隶,没有强调雅典公民是否缺乏真正民主的问题,A项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不是形同虚设,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参政是公民义务,没有体现政府失去民众信任的问题,没有强调政府与民众的关系,D项错误。21.公

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反映出()A.雅典公民政治的完善B.雅典民主政治的

弊端C.雅典公民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雅典民情激愤,……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等信息

可知,民情激愤而作出惩罚的决议,民众情绪趋于平静而把原先决议撤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随意性,即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不是体现了雅典公民政治的完善,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没有强调雅典公民

的政治素养,-10-C项错误;材料所述的决议是公民大会遵从民意的结果,而不是违背,D项错误。2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这一

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B.贵族的特权被取消C.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D.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

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最终确定了双方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D项正确;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是在罗马帝国时期,而不是共和国时期,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贵族特权被冲击,但没有被取消,B项错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主要维护罗马公民,外邦人

不被法律保护,因此这时期自由民没有获得相同的权利,C项错误。23.英国为了脱欧进行了多次公投,首相约翰逊更是采取多种手段,甚至宣称必要时甚至暂停议会。而亲欧派议员则声称,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并力促其通过,即使约

翰逊拒绝下台,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除了将他解职外别无选择。这些情况说明()A.首相需顺应民意以维护内阁稳定B.英王对行政权的影响力逐步上升C.欧盟一体化改变了英国内外政策D.英国政治传统可能出现弹性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必要时甚至暂停议会”“

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并力促其通过”“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除了将他解职外别无选择”可知,首相为了脱欧而暂停议会,议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弹劾首相,面对议会和首相的制衡和僵局,原本作为权力象征的女王通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解除首相约翰逊,说明英国作为权力象征的“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通过自身政治影响力打破僵

局,英国政治传统有所变化,故选D;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首相维护内阁稳定的问题,故A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向来作为权力象征而中立的女王面对僵局而对首相解除职务,不能体现英王对行政权的影响力逐步上升,B错误

;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英国内外政策改变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1-24.“能充分结合本国国情,创造性地结合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和联邦制的优点,建立起一个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君主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畸形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

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的是()A.1689年《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能充分结合本国国情,创造性地结合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

制和联邦制的优点,建立起一个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君主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

较浓厚,故选D;A项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体现了较多的民主性,故排除;BC项都是建立的共和制,不存在君主,排除。25.从1789年到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而国会则有权否定总统推翻的否决(被国会以三分之二多数复议推翻),甚至还出现了总统

被国会弹劾的现象。这说明美国()A.总统立法能力远远高于国会B.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形成C.分权制衡原则遭到严重破坏D.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为软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国会有权否定总统

推翻的否决,甚至可以弹劾总统,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得以实现,表明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形成,故选B;总统对国会立法权拥有否决权,不能表明总统有立法能力,A错误;材料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C错误;不能因为材料出现总

统对国会立法否决2255次,而没有列举国会推翻总统否决和弹劾总统的次数,就说国会对总统制较为软弱,D错误。26.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同时宪法赋予了总统和议会极大的

权力,造成法国议会和总统权力过于集中的最主要原因是()A.法国资产阶级保皇派实力过大B.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C.法国共和党派实力较弱D.法国封建残余势力较大-12-【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过于集中是保皇

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说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力量较小无法战胜保皇派,即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的,故选B;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实力相当,才出现议会和总统权力过于集中,所以说保皇派实力过大和共和派实力较弱都不准确,排除AC;D属于客观原因,错误。

27.马克思在1872年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指出,“……所以现在这个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于社会主义的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他将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了修正,这表明()A.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B.辩证从历史事件出发研究问题C.马克思主

义具有严重的缺陷D.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实践相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马克思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了自我反思和否定,并且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了修正,表明在历史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与理论运用相结合,指导

实践,故选D;材料没有强调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关注,A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说法错误,排除。28.《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

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针对此状况,列宁A.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资本家)政府”

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说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为此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项正确。材料中明显是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不满,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13-二月革命,此时列宁提出

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故C项错误。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是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政局,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29.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

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并成立了西欧支付同盟。这反映()A.西欧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美国控制欧洲B.战后美苏开始角逐世界政治支配权C.美国对欧政策的核心是争取欧洲

统一D.美国是西欧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并成立了西欧支付同盟”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计划是希望欧洲进行联合,目的是争取欧洲走向统一,故选C;西欧一体化力

量增强,不利于美国控制,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苏角逐世界支配权,B错误;西欧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是西欧各国,不是美国,D错误。30.2014年7月,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

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义融利”。由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开始重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强调先义后利的义利观,材料的主旨是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要讲信义,可见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彰显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在国际关系中要践行正确的义利观,但

是没有强调要把其始终摆在外交的第一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侧重强调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当今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去,没有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不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31.近代英美的政治制度体

现了创新的精神和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14-材料一我们正濒临解散的边缘,尽管外界认为我们的意见极为一致,事实上我们正陷于千钧一发的关头。建国之父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配置合理又运转正常的问题。这个问题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国家与

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实质是如何处理“州权”问题;三是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的关系。——根据《民主的奇迹》、《美国文明三部曲》等整理材料二面对经济危机,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

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强烈不满,频频以“违宪”要求罗斯福撤回提案。但奇特的是,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如《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可关停私营银行,参议院迅速成立“金融银行委员会”,负责召开被整顿银行的听证会

,听取业主的申诉,判别其重新开业的可能。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共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为美国渡过难关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魏汝明《浅析美国国会委员会制度》材料

三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

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之

父们”解决三个层次问题的相应办法。(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并未弹劾总统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的理解。【答案】(1)方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主权

在民原则);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制衡(三权分立)(2)原因: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立法提案权是总统的正当权利;国会成立特别委员会有效牵制了总统的权力。-15-(3)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持续不断地斗

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成效: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推动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4)理解:适时的妥协有利于政治创新;有利于缓和矛盾,维护社会

稳定;有利于解决应急问题;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一种范例。【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关于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如何处理“州权”问题……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的关系”结合所学从建立民主共和体制、实行联邦制及三权分立体制进行阐述。(2)根据材

料二“面对经济危机,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从应对经济危机需要、总统提案权及国会牵制总统的目的进行阐述即可。(3)根据材料三“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

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斗争及统治妥协进行分析阐述。(4)结合上述材料从妥协智慧对政治创新、社会矛盾、解决紧急问题需要及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进行阐述。32.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继往开来,精心制定了一套完备而又严密的监察制度。明代的巡视监察是整个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渊源,可远溯于西汉刺史察郡之制。这一制度盖因其“传车周流,匪有定镇”,被顾炎武称为“百代不易之良法”。明以前对地方的监察主要有两种方式,由长驻一

地的监察官员(专官),或临时派遣的监察官员(特遣者)执行之。元朝统治者在省一级区划设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司),作为长驻地方的监察机构,同时又定期派遣监察御史前往巡按,把两种监察方式组合起来,做的是简单的加法。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官)容易

与监察对象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利害关系,站在同一个立场,使监督失去实效,或者说弊大于利。明朝统治者的做法,不是简单地把按察司(肃政廉访司)官员和监察御史两种监察方式加在一起,而是进行了改革。明代全国有十三个布政司(习惯上仍称省),对地方的巡按,由地方的提刑按察使司

和中央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共同执行。统治者在设计十三道监察御史职责时,并非像传统做法那样按照行政区域规划﹣﹣明十三道的名称前都冠以各省的省名,然而各道监察御史行使职权-16-并不限于该省。除在各省履职外,各道监察御史还“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包括两京、

直隶所属府州卫所),而京畿重地及其衙门是封建王朝的中枢所在,曾是监督中的难点。与元代相比较,明代地方监察体制看似零乱,实则较好地体现了有效监督的准则。﹣﹣摘编自修晓波:《明代巡视监察制度若干问题探讨》材料二:北京政府统治时期就是我们俗称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这个时期

,中国大量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并且在政治体制上也效仿西方的议会制度。在反腐败国家立法与监察体制上,主要设立的是平政院。平政院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行政诉讼审判机关”,行使着近代中国“形式上的行政法院”的职能,

法学学者对平政院的关注多从其司法职能的角度,但是在1916年6月前,平政院并不侧重于司法审查,而是进行行政监察与受理行政诉讼并举。民国初年中国确立新型政治体制后,立法者在法律传统进行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希望通过设立一个

结合中国传统监察与近代西方行政法院两职能于一体,直隶于大总统进行行政监督的特殊机关,检验实现中国传统与近代新旧法制更迭的一个途径。平政院设立的意义不在于其为中国的第一个行政诉讼审判机关,而在于它是当时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

将中国固有的制度与西方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虽然其形同虚设,但并不能抹杀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浅析中国近代有关反腐败的国家立法与监察体制(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监察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较之于元朝在地方监察

制度上的变动,并分析其作用。(3)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监察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新变化。【答案】(1)监察百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元朝地方监察官员长驻一地的设置弊大于利

(吸取元代监察制度的经验教训);巡视监察历史悠久,监察效果较好。(2)变动:地方提刑按察使司与中央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共同执行地方巡按;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地方监察官兼管两京、直隶。作用:流动的方式割断监察官员与检查对象的利害关系,

利于实现有效监督;京畿地区不设专司,打破中央与地方界限,实现有效制衡;推动监察体系的完善和官僚体制的良好运作(利于减少官僚腐败现象,推动吏治清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3)引进西方政治体制;与中国固有制度相结合;监察与司法相结合;以挽救民族

危机为目的。-17-【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可知,明朝监察制度的改革是出于监察百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官)容易与监察对象形成这

样或那样的利害关系,……或者说弊大于利”可得出元朝地方监察官员长驻一地的设置弊大于利;根据材料“明代的巡视监察……其制度渊源,可远溯于西汉刺史察郡之制”可得出巡视监察历史悠久,监察效果较好。(2)变动,根据材料“由地方的提刑按察使司和中央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共同执行”可得出地方提刑按察使

司与中央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共同执行地方巡按;根据材料“各道监察御史行使职权并不限于该省‘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包括两京、直隶所属府州卫所)”可得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地方监察官兼管两京、直隶。作用,根据材料“各道监察御史行使职权并不限于该

省”等信息可知,流动的方式割断监察官员与检查对象的利害关系,利于实现有效监督;根据材料“除在各省履职外,各道监察御史还‘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包括两京、直隶所属府州卫所”等信息可知,京畿地区不设专司,打破中央与地方界限,实现有效制衡;根据

材料“明代地方监察体制看似零乱,实则较好地体现了有效监督的准则”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地方监察制度的变动有利于监察体系的完善和官僚体制的良好运作,即一定程度上利于减少官僚腐败现象,推动吏治清明,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3)根据材料“中国大量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并且在政治体

制上也效仿西方的议会制度”可得出这时期中国引进西方政治体制;根据材料“结合中国传统监察与近代西方行政法院两职能于一体”可得出与中国固有制度相结合,并且监察与司法相结合;根据材料“在于它是当时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可得出以挽救

民族危机为目的。-18-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