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十堰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docx,共(9)页,380.27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8a226ea36c83acd17c679b9bba0d1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十堰市部分中学2023年度5月联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3年5月18日上午10:30—11:45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
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此差异产生的根源是A.人才选拔的地域倾向B.社会流动性的增强C.经
济文化的发展水平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庆历七年(1047年)三月,宰相贾昌朝与枢密副使吴育争执,御史中丞高若纳言“阴阳不合,责在宰相”,贾昌朝因此罢相;皇佑三年(1051年)十月,宰相文彦博出知许州,起因于殿中侍御史唐介的弹劾。这些事件的发生本质上反映了A.君相矛盾的激
化B.宰相权力遭到削弱C.君主专制的加强D.监察机构地位上升3.明朝时期一些商人“与贤士大夫倾盖交欢”;文人士子也逐渐改变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开始从相对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出入市井,与商人、名工巧匠、艺人等交
游。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B.开明的文化政策C.政府社会控制松弛D.社会心理的变化4.下表为清朝前期针对边疆危机采取的措施。据此可知,清政府危机地区背景措施东南: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黑龙江流域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
条约》北部:新疆葛尔丹叛乱平定叛乱,实行盟旗制度西北: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平定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西南:西藏宗教问题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法律A.逐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控B.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C.与明朝地方管理制度一脉相承D.面临严重的民族与边疆危机
高二历史试题6-15.1839年7月,一名英国水手酗酒后打死香港村民林维喜,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设法庭自行处理。林则徐根据《滑达尔各国律例》严正地指出“犯罪若在伊国地方,自听伊国办理,而在天朝地方,岂得不交官宪审办?”要求义律交凶伏法。林则徐此举是A.民族意
识觉醒的体现B.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C.天朝上国观念的体现D.近代主权意识的萌芽6.下图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一幅漫画《恭祝中華民囻萬歲》,其中“囻”字意在表明A.以民为本B.自由平等C.主权在民D.国民平等7.1919年5月底,陈独秀发文,将五四运动视为
“国民爱国自卫”的体现,并提议“平民”以“强力发挥民主政治的精神”来“征服政府”。恽代英认为五四运动“可使平民注意政局之腐败,而生不满现在之思想,为革新之动机”。这些评价深刻反映了五四运动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促进了国民意识的觉醒C.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D.是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8.下图所
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年画,其中有文字说明:拖拉机耕地,农业合作办法强,土地连片像海洋,耕地使用拖拉机,又深又快多打粮。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A.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B.“一五计划”的逐步实施C.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开展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高二历史试题6-29.如图的报刊头条是一则媒体时评,据此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是A.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正式颁布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C.中共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一国两制”政治构想提出10.仔细观察如图中的线路,
并结合所学判断,与该图直接相关的史实是A.张骞出使西域B.唐朝对外贸易C.郑和七下西洋D.新航路的开辟11.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
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这表明A.基督教会统治严重阻碍欧洲发展B.阿拉伯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C.阿拉伯帝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D.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12.
美国学者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因为意大利城市垄断着东方贸易,……因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人们十分自然地企图寻找一条不受意大利人控制的通往东方的道路。”这说明,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旨在A.传播天主教B.掠夺海外财富C.扩张殖民地D.推动商业革命13.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
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高二历史试题6-314.
20世纪20年代,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提出了拉美民族认同的根源应该在印第安文化中寻找这一思想。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这些主张反映了A.欧美国家对拉美的殖民侵略B.拉美国家民族意识的增强C.印
第安人保护传统文化意识D.西方民族主义潮流的影响15.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A.工业化浪潮在全球的扩张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世
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世界多极化的发展16.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提出“三和”外交政策,和平曙光显露;随后,匈牙利事件及柏林危机的爆发,世界茫然;古巴导弹危机爆发时,世界紧张到了极点,当危机过后,世界局势趋向缓和。这表明A.苏联在
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B.美国力图缓和与苏联的关系C.美苏斗争促使战争一触即发D.两极格局中对抗与妥协并存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19世纪的1
00年里,工业化使很多欧洲国家中产阶级的影响不断增长。从1815年到1914年,官吏、教师、金融家、律师、医生及其他专业人员在挪威人口中所占比例从6%增至22%,这些人组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社会阶级,他们最初通过各种交往形式结成社会群体,比如19世纪的阅读圈子、咖啡馆、社交俱乐部或文化组织。身为中产
阶级一员意味着不仅识字,还拥有文凭,最好是高中和大学或职业资格证书都有,参加各种团体、慈善事业或社会开展的活动,有足够的收入在环境宜人的郊区买一栋别墅或一套舒适的公寓房子。赢得社会地位不是靠爵位或世袭,而是凭个人奋斗、品德高
尚、生活方式和“体面”的外在表现。19世纪初,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人士仍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诸多方面也是政治中坚力量,但他们越发感到,必须与社会底层成员分享权力。——摘编自西蒙·普莱斯等《企鹅欧洲史》材
料二186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430万初等教育适龄儿童中,有近200万人处于失学状态,而当时英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使其普及义务教育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这种紧迫感使英国议会在1870年和1876年先后通过了两部教育法,规定实行强制
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入学;责令教育官员定期巡察公立学校运作状况,以保证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教学秩序。1870-1880年间,英国建立公立小学近4000所,缓解了普通劳工子女的入学问题。1896年教育法
进一步将初等教育改为免费教育,大大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原来在工厂、作坊或街头的孩童进入一种专业化的“学习空间”,儿童高二历史试题6-4世界与成人世界更加系统和彻底地区隔开来。尤为重要的是,现代学校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看重儿童的经济价值
,而是更加重视其身心健康和成长价值。在英国政府的积极干预下,英国初等教育就这样得到了普及。——摘编自《光明日报:许志强:十九世纪英国儿童福利的演进》(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欧洲中产阶级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成因
。(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英国普及初等教育的措施及背景。(6分)18.赋税制度的变革,事关王朝兴衰。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
暇,为国家义务服役……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
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出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
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推行租庸调制的意义。(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作用。(8分)19.铁路在中国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修铁路,在中国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血泪史。从1867年之后,朝廷上下就为应不应该修建铁路吵翻了天。福建巡
抚李福泰指责电线、铁路都是“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的有害之物,而且,修建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惊动山神、龙王的不祥之物,会惹怒神灵,招来巨大灾难。1865年,以英商怡和洋行为主,在上海成立了吴淞道路公司,高二历史试题6-5计
划修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以方便上海港进出口货物的运输,遭到清政府的拒绝。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以修筑“一条寻常马路”为由,获取了征地权,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清廷委派官员与英国驻沪领事谈判购买吴淞铁路事宜。怡和开价30万两白银,中方官员费尽口舌,
最终以28.5万两成交。铁路转手后,清廷当即宣布将之拆毁。——摘编自吴晓波:《跌荡100年》材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
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
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修建的吴淞铁路被拆毁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的影响。(6分)20.东西方文明交流
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阅读以下史料,完成任务。(12分)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1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写道: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
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生活在2世纪的学者包撒尼雅斯所撰《希腊志》则提出另一种说法:至于赛里
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足。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咸宜的小笼来饲养
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法]戈岱司编,耿昪译《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阅读以上史料,根据自己的解读,从整体或局部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
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