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31)页,540.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7d80749c05e5409e439468d596ba8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池塘中的水藻B.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C.培养皿中的醋酸杆菌菌落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蘑菇【答案】C【解析】【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最小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组成的群体。【详解】A、池塘中的水藻有很多种,故不能称为种群,A错误;B、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该培养基
中的所有生物称为群落,与题意不符,B错误;C、培养皿中的醋酸杆菌菌落可以看成是种群,C正确;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蘑菇,这棵枯树枝加上其中的生物蚂蚁、蘑菇等可看成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C。2.下列有关细胞中的物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蛋白质、核酸、糖原的单体都具有多样性B.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不可缺少,如人体离不开Ca元素C.细胞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就是指淋巴因子D.磷脂分子头端具有亲水性,尾端具有疏水性【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中的元素有20种,其中基本元素:C、H、O、N(90
%);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
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人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详解】A、蛋白质、核酸的单体都具有多样性,而糖原的单体葡萄糖不具有多样性,A错误;B
、Ca是大量元素,B错误;C、细胞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C错误;D、磷脂分子头端具有亲水性,尾端具有疏水性,D正确。故选D。3.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甘蔗中含有丰富的蔗糖,其水解产物只有一种单糖B.叶绿素分子的组成元素是C、H、O、MgC.氨基酸的
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的差异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D.ATP中远离腺苷的两个磷酸基团被水解下来,剩下的结构是构成RNA的一种基本组成单位【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中四大类有机物为糖类、蛋白质、脂质、核酸。糖类包括单糖、二
糖和多糖,元素组成有且仅有C、H、O。2、蛋白质的结构单元是氨基酸,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多肽链再盘曲折叠形成蛋白质。3、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4、核糖核苷酸是核糖核酸
的基本单位,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5、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一
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的一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DP(二磷酸腺苷),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MP(一磷酸腺苷)。【详解】A、甘蔗中含有丰富的蔗糖,其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A错
误;B、叶绿素分子的组成元素是C、H、O、N、Mg,B错误;C、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多肽链的空间结构的差异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氨基酸不说空间结构,C错误;D、ATP中远离腺苷的两个磷酸基团被水解下来,剩下的结构是腺苷一磷酸,是构成RNA的
一种基本组成单位,D正确。故选D。4.近期,我国湖北及世界部分地区爆发了由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引发的肺炎,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经科学家对分离出的病毒进行研究,确定它的具体结构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
VID-19与T2噬菌体一样,遗传物质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B.COVID-19与细胞膜上的特定位点结合进而入侵细胞,说明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C.研究发现,COVID-19在体外环境中可存活5天,说明它的生命活动可以离开细胞D.刺突糖蛋白可能与宿主细胞特异性受体的识别和介导病
毒进入细胞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中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容易发生突变,外面有包膜,说明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2、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不能独立
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详解】A、COVID-19的遗传物质是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双链结构稳定,A错误;B、COVID-19与细胞膜上的特定位
点结合类似于胞吞的方式入侵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错误;C、COVID-19中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在体外环境中只可存活5天,但它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C错误;D、刺突糖蛋白可能与宿主细胞特异性受体的识别和介导病毒进入细胞有关,D正确。故选D。5.下列为两种细胞亚
显微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A.蓝藻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发菜、颤藻、念珠藻、小球藻等都属于蓝藻C.蓝藻细胞没有核糖体,水稻叶肉细胞有核糖体D.以上两种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等结构,体现细胞的统一性【答案】D【解析
】【分析】1.真、原核细胞的区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大小较小较大本质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几丁质;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核有拟核,无核膜、核仁,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
合成染色体细胞质仅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遗传物质DNA举例蓝藻、细菌等真菌,动、植物2.颤藻、蓝球藻、念珠藻和发菜都属于蓝藻,它们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生物,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胞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
生活的异养生物,在蓝藻和细菌的细胞中,没有成型的细胞核。【详解】A、蓝藻细胞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B、常见的蓝藻有发菜、颤藻、念珠藻、篮球藻等,B错误;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核糖体,水稻为真核生物,其叶肉细胞中有核糖体,C错误;D、以上两种细
胞一个是原核细胞,一个是真核细胞,二者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等结构,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D正确。故选D。6.下列四种人体细胞与细胞中发生的生命活动,对应有误的是A.胰岛B细胞:细胞核中转录胰岛素基因B.唾液腺细胞:内质网中加工唾液淀粉
酶C.传出神经元: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成熟红细胞:02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内【答案】D【解析】胰岛B细胞中,胰岛素基因选择性表达,其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A正确;唾液腺细胞合成的唾液淀粉酶在内质网进行加工,B
正确;传出神经元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效应器,C正确;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D错误。7.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物质A能够通过细
胞膜进入细胞内B.a点时,细胞的失水量最大,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C.t1~t2时,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渗透压D.与0min时相比,t2时细胞液的浓度未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将洋
葱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0~t1时,细胞失水量增加,说明物质A溶液浓度大于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浓度,t1时以后,细胞失水量减少,说明细胞开始吸水,物质A可以进入细胞内使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详解】A、
刚开始,物质A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t1时以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说明物质A能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A正确;B、a点时,细胞的失水量最大,细胞液浓度最大,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B正确;C、t
1~t2时,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渗透压,细胞开始吸水,C正确;D、因为物质A进入的细胞液中,故与0min时相比,t2时细胞液的浓度增大,D错误。故选D。8.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组别①②③④⑤⑥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mL)2一2
一2一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mL)一2一2一2质量分数为2%的a-淀粉酶溶液(mL)111111反应温度(C)006060100100碘液2滴2滴2滴2滴2滴2滴注:表中“-”表示没有添加。A.α-淀粉酶溶液的用量是无关变量B.①②两组
实验可用于验证酶的专一性C.②④⑥三组实验可说明温度能影响酶活性D.设计上述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答案】A【解析】【分析】1.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和温度,可以用于探究酶的专一性或探究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2.探究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实验中,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详解】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和温度,所以α-淀粉酶溶液的用量是无关变量,A正确;B、①②两组实验的温度不是适宜温度,此温度下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所以不能用
于验证酶的专一性,B错误;C、α-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故②④⑥不能说明温度能影响酶活性,C错误;D、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以及验证酶的专一性,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表格中实验步骤,考查了探究影响
酶活性的因素以及酶专一性的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根据表格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明确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9.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农田及时排涝能防止根细胞因缺氧产生酒精而烂根B.利用粮食和酵母菌进行酿酒,在控制通气时需先通入空气一段时间再控制无氧
C.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铁钉扎伤后,感染的破伤风杆菌容易大量繁殖D.包扎伤口时选用透气消毒纱布主要是防止包扎部位的组织细胞缺氧【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
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详解】
A、农田及时排涝能防止根细胞因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烂根,A正确;B、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刚开始通气可以促进酵母菌的繁殖,只有在缺氧时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在控制通气时需先通入空气一段时间再控制无氧,B正确;C、破伤风杆菌是厌氧型微生物,皮肤破损较深或
被锈铁钉扎伤后,感染的破伤风杆菌容易大量繁殖,C正确;D、用透气纱布包扎伤口,可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从而抑制厌氧菌的大量繁殖,D错误。故选D。10.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同化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流经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
净光合速率为零时,蓝藻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主要有线粒体和叶绿体C.光反应产生的ATP是暗反应中将CO2合成糖类的能源物质D.用H218O培养小球藻,一段时间后可在其产生的糖类和氧气中检测到18O【答案】B【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
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
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B、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B错误;C、光反应产生的ATP
和NADPH是碳反应中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的能源物质,C正确;D、用H218O培养小球藻,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进行水的光解形成氧气和[H],则最先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产物是氧气。氧气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CO2中
可检测到被标记的O,再通过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转移到糖类等有机物中,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
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11.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缺乏对照原则B.色素在滤纸条上分离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不同C.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只需要用低
倍显微镜进行观察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染色后需要用蒸馏水洗去浮色【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2、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
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详解】A、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属于前后自身对照实验,A错误;B、色素在滤纸条上分离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B错误;C、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
复原实验中只需要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观察,C正确;D、检测脂肪时,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先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50%的酒精洗去浮色,D错误。故选C。12.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氧化
分解C.唾液溶菌酶分解口腔中细菌D.肝细胞合成载脂蛋白【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过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详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发生在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因此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B、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因此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B错误;C、口腔中的液体不属于体液,不是内环境,因此唾液溶
菌酶分解口腔中细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C错误;D、肝细胞合成载脂蛋白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D错误。故选A。13.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结合所
学知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B.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不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C.与细胞丙相比,细胞乙溶酶体更发达D.细胞乙的来源只有甲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
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
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细胞乙是浆
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不能接受抗原刺激,A错误;B、细胞丙是吞噬细胞,有其参与的免疫不一定是特异性免疫,B正确;C、细胞丙比细胞乙溶酶体发达,C错误;D、细胞乙的来源有甲细胞或记忆细胞,D错误。故选B。14.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N
AA)溶液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KT)溶液探究二者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棉花的主根和侧根对NAA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B.NAA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KT能增强根的顶端
优势C.NAA能抑制主根生长,KT能促进主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D.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类似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
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激素的替代物,在生产上获得了很多应用。NAA和KT都是一种激素类似物。【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与甲组对照相比,乙组经NAA处理,棉花的主根长度减小,侧根数目增多,因此主根和侧根的对NAA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A正确;B、NAA处理能减小主根长度,
增加侧根的数目,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KT处理(丙组)能增加主根长度,减少侧根的数目,增强根的顶端优势,B正确;C、从乙、丙两组实验可知,NAA能抑制主根生长,KT能促进主根生长,但图中无法得知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C错误;D、甲乙相比,可知NAA促进侧根数目的增多,再与丁组相
比,可知加了KT以后NAA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D正确。故选C。15.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某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24.025
.938.61013.2414.7315.642072.5475.0981.0830161.87166.10171.12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B.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C.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
一致D.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答案】B【解析】【分析】表格分析:随砍伐强度的增加,生物量不断增加;在同一砍伐量情况下,随着年限的增加,生物量也逐年增多。【详解】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A正
确;B、落叶松种群有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无水平结构,B错误;C、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正确;D、由表格数据可知,适度砍伐保持持续的更新能力,可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
,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D正确。故选B。16.下列与调查类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目测估计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B.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土壤中某些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蚜虫、跳蝻等昆虫的种群密度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有较强
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
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
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A、用抽样检测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A错误;B、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正确;C、用样方法调查蚜虫、跳蝻等昆虫的种群
密度,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査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错误;D、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故选B。17.大蓝蝶幼虫能够分泌蜜汁吸引红
蚁将其搬回蚁巢,当蜜汁被吃完后,大蓝蝶幼虫则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发出红蚁的声音以保护自己,同时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吃红蚁的卵和幼虫,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大蓝蝶幼虫利用化学信息吸引红蚁将其搬回巢穴B.大蓝蝶幼虫利用行为信
息和物理信息保护自己C.大蓝蝶幼虫与红蚁间为共生关系D.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中起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1.种间关系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详解】A、大蓝蝶幼虫分泌蜜汁属于化学信息
,可以吸引红蚁将其搬回蚁巢,A正确;B、大蓝蝶幼虫则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属于行为信息,发出红蚁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以保护自己,B正确;C、大蓝蝶幼虫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吃红蚁的卵和幼虫,说明大蓝蝶幼虫与红蚁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C错误;D、没有红蚁,大蓝蝶幼虫就无法吃红蚁卵和幼虫,并躲避天
敌,因此大蓝蝶不能在没有红蚁的地方繁衍后代,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中起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C。18.如图表示某内陆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所有的生物和所有微生物共同构成群落B.该生态系统食物网内的生物,其种间只有捕
食关系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植物都是生产者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不都是双向的【答案】D【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是某内陆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该图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详解】A、图中所有的生物只有捕
食关系的部分动植物,所有微生物并不都属于分解者,但蚯蚓是动物也是分解者,不在图中也不属于微生物,也构成群落,A错误;B、该生态系统食物网内的生物,其种间有捕食、竞争关系,B错误;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等,C错误;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
息传递不都是双向的,D正确。故选D。19.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甲同学分别从图①②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分别从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同学的实验模
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B.乙同学的实验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1/4D.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烧杯后,再重复【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如果两个烧杯中小球上标有的字母为同种字母,
则两个烧杯分别表示雌、雄生殖器官,这两个烧杯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如果两个烧杯中小球上标有的为不同的字母,则这两个烧杯表示同一生殖器官。①②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D和d表示一对等位基因,因此甲同学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①③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
母分别为D和d、R和r,表示两对等位基因,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详解】A、图①②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D和d表示一对等位基因,因此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即受精作用,A错误;B、①③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分别为D和
d、R和r,D与R或r及d与R或r为非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C、乙同学从①所示烧杯中抓取的小球为D的概率为1/2,从③所示烧杯中抓取的小球为R的概率为1/2,因此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1/4,C正确;D、在实验操作中,随机抓取完一次
要将小球放回原烧杯并搅匀,以保证每个烧杯中两种颜色的小球数量相等,再重复抓取,D正确。故选A。20.近年来纳米科技发展进步神速,极精微的各式显微镜,如共轭焦锂射显微镜、定量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细胞的微细结构被观察的更为清楚。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目镜
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大B.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cm,若改用3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为1.5cm左右C.当用低倍镜看清楚物像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物像,其原因可能是被观察的物体
未处于视野中央D.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物镜后异物不动,则异物应位于目镜上【答案】B【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
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
清晰。【详解】A、目镜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大,A正确;B、放大倍数越大,玻片与物镜的距离越小,故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cm,若改用3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为小于0.5cm,
B错误;C、当用低倍镜看清楚物像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物像,其原因可能是被观察的物体未处于视野中央,C正确;D、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物镜后异物不动,则异物不在装片和物镜上,故应位于目镜上,D正确。故选B。21.鲜食玉米颜色多样、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用两种纯合鲜食玉米
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亲本性状的表现型
可能是紫色甜和白色非甜C.F1的花粉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紫色甜粒纯合个体D.F2中的白色籽粒发育成植株后随机授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占4/49【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F2中紫色:白色=9:7,非甜:甜=3:1,故推测籽粒的颜色受2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设籽粒颜
色相关的基因为A/a、B/b,甜与非甜相关的基因为D/d,且可以推出紫色和非甜是显性性状。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Dd。【详解】A、根据F2中紫色:白色=9:7即为9:3:3:1的变式可知,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亲本性状的表现型可能是紫
色甜和白色非甜,也可能是紫色非甜和白色甜,也可能是白色非甜和白色甜,B正确;C、根据子二代的表现型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Dd,花粉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紫色甜粒纯合个体即AABBdd,C正确;D、F2中的白色籽粒中:1/7AAbb、2/7Aa
bb、1/7aaBB、2/7aaBb、1/7aabb,发育成植株后产生的配子为2/7Ab、2/7aB、3/7ab,随机授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占2/7×2/7+2/7×2/7=8/49,D错误。故选D。22.
图1所示为某种生物细胞内进行的部分生理活动,图2表示中心法则,图中字母代表具体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体现了图2中的a、b、c三个生理过程B.图1所示过程可在原核细胞中进行,其转录和翻译过程不可同时进行C.图2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配对的方式完全相同D.在真核细胞中,a和b
两个过程发生的场所只有细胞核【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1:酶甲的作用是在DNA复制过程中,以单链DNA为模板延伸子链,是DNA聚合酶;酶乙催化转录过程,是RNA聚合酶;酶丙在DNA复制过程中的作用是解旋,打开双螺旋结构,
为解旋酶;结构丁是翻译过程的场所,为核糖体。分析图2:乙图是中心法则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其中a是DNA分子复制,b是转录,c是翻译,d是RNA复制,e是逆转录。【详解】A、图1进行了DNA复制、转录和翻译,体现了图2中的a、b、c三个生理过程,
A正确;B、图1所示过程可在原核细胞中进行,其转录和翻译过程可同时进行,B错误;C、图2中,各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D、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可进行,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正确分析乙图;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甲图,再结合图中信
息准确判断各选项。23.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是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制成的,它可以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使癌症手术更加容易和有效。下列关于这种“染色剂”说法不正确的是()A.蝎毒“染色剂”的化学成分中含有C、H、O、
N等大量元素B.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可能与癌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C.患者不能用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D.这种染色剂的加工、分泌涉及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答案】D【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
:首先,氨基酸在核糖体中形成多肽之后,通过内质网的加工和运输,随囊泡转移至高尔基体,随后,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蛋白质向细胞膜移动,将蛋白质分泌到胞外。蛋白质制剂不能口服,因为消化道中有很多酶,可将蛋白质水解。【详解】A、蝎毒
“染色剂”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含有C、H、O、N等大量元素,A正确;B、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可能与癌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B正确;C、蝎毒“染色剂”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患者不能用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
,C正确;D、这种染色剂的加工、分泌涉及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D错误。故选D。【点睛】牢记分泌蛋白的本质及合成与加工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4.血液经肾脏过滤、重吸收后形成尿液。人体
感染链球菌后可致急性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健康人血浆、尿液等细胞外液的成分相对稳定B.急性肾炎患者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C.链球菌表面的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并经内质网加工D.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在内环境中形
成后会被吞噬细胞处理【答案】D【解析】该题考査内环境稳态、免疫等相关知识。健康人的细胞外液的成分相对稳定,但尿液不属于细胞外液,A项错误;血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急性肾炎患者由于出现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减少造成血聚渗透压降低,可出现组
织水肿,B项错误;链球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C项错误;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项正确。【点睛】本题关键能准确判断内环境的成分,知道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内环境的成分。25.下列是有关细胞的叙述,请作出判断①神经干细胞分化
成各种神经细胞的过程表现了细胞的全能性②人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因供氧不足而进行的无氧呼吸不产生CO2③与硝化细菌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④大肠杆菌细胞分裂前期时,每个细胞中含有两个中心体A.有一种说法错误B.有二种说法错误C.有三种说法错误D.四种说法
错误【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全能性的表现是最终发育成完整的个体。2、人和动物的无氧呼吸过程产生的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生成。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大肠杆菌和硝化细菌都是原
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中心体是动物细胞和低等的植物细胞含有的细胞器。【详解】①神经干细胞分化成各种神经细胞的过程没有形成完整的生物体,没有表现细胞的全能性,①错误;②人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因供氧不足而
进行无氧呼吸,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不产生CO2,②正确;③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故与硝化细菌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③正确;④大肠杆菌的细胞中没有中心体,④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
能力。26.小麦幼苗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叶片发黄的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对照实验应使用含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小麦幼苗B.据实验结果推测无机盐X可能是一种含镁元素的无机盐C.与正常幼苗相比该幼苗叶绿体内的NADPH的合成速率
增加D.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某些无机盐离了的浓度可能会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镁是构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参与光合作用光反应的进行,当植物缺镁时叶片发黄,光合作用下降。【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无机盐X,实验组缺乏无机盐X,对照组应使用含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小
麦幼苗,A正确;B、将小麦幼苗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叶片发黄的现象。根据现象推测无机盐X可能是一种含镁元素的无机盐,B正确;C、当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合成减少,光反应下降,叶绿体内NADPH的合成速率下降
,C错误;D、植物吸收无机盐具有选择性,当植物吸收水大于吸收某种元素时,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某种无机盐离子浓度可能会增加,D正确。故选C。27.研究证实,位于小鼠X染色体上的MECP2基因突变会使小鼠神
经系统功能异常,丧失运动控制能力。进一步实验发现,患病小鼠神经系统中控制躯体运动的基因结构是正常的,但检测不到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当科学家给患病小鼠注人MECP2基因的表达产物后,小鼠恢复了正常活动能力。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MECP2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因此该基因只存在于
生殖细胞中B.雄性小鼠只有一条X染色体,表达MECP2基因的机会更多C.患病小鼠运动异常是MECP2基因突变使神经系统发育不良D.通过导入可正常表达的MECP2基因的方法也能治患病小鼠【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和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
层次的考查。【详解】A、患病小鼠所有细胞来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所有细胞基因组成相同,故MECP2基因也存在于其它细胞,A项错误;B、根据题中信息,无从判断不同性别MECP2基因的表达机会高低,B项错误;C、MECP2基因突变使小鼠控制躯体运动的基
因无法正常表达从而患病,而不是神经发育不良导致的,C项错误;D、导人可正常表达的MECP2基因也能使小鼠相应细胞得到其表达产物,从而使小鼠恢复运动能力,D项正确。故选D。28.餐后或一次性摄入较多的糖,血糖浓度的暂时
升高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多种内分泌腺,最终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分泌增加会降低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B.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C.兴奋在传出神经
元和内分泌腺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D.胰岛B细胞接受的信息有高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答案】A【解析】【分析】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mg/100mL。维持血糖浓度的正常水平,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在
内分泌系统中,胰岛素是现在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能提高血糖浓度的激素则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等几种激素。在一般情况下,主要由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两类激素的作用,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水平。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可归结
为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详解】A、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分泌增加会增加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使血糖降低,A错误;B、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下丘脑中含血糖调节中枢,B正确;C、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
奋在传出神经元和内分泌腺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C正确;D、高浓度血糖可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以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D正确。故选A。29.线粒体中的[H]与氧气结合的过程需要细胞色素c的参与。
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可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并与Apaf-1蛋白结合引起细胞凋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氧呼吸过程产生[H]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C.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将无
法合成ATPD.若细胞中Apaf-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答案】C【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反应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场所在线粒体内膜,根据题意,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且细胞色素c引起细胞凋亡的前
提是必须与Apaf-1蛋白结合,据此分析。【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H],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A正确;B、[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故细胞色素c参与有
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B正确;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也能合成ATP,故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也能合成ATP,C错误;D、根据题意,细胞色素c与Apaf-1蛋白结合后才引起细胞凋亡,因此若细胞中Apaf-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
D正确。故选C。30.已知某种鸟(2N=40)的羽毛颜色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三种基因控制,分别用A+、A、a表示,且A+对A为显性。研究人员做如下两组实验:实验亲本子代1灰红色(甲)×蓝色(乙)2灰红色∶1蓝色∶1巧克力色2蓝色(丙)×蓝色(丁)3蓝色:1巧克力色下列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A+、A、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A基因控制的羽毛颜色为蓝色,亲本甲的基因型为ZA+W或ZA+ZaC.该种鸟体内某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内最多含4个染色体组,40条染色体D.让实验2子
代中的蓝色鸟随机交配,其后代中雌鸟蓝色∶巧克力色=3∶1【答案】C【解析】【分析】鸟的性别决方式是ZW型,其中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详解】A、该种鸟羽毛颜色的遗传受位于Z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A+、A、a控制,A+、A、a的出现是基因突
变的结果,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B、分析实验2亲本都是蓝色子代中出现了巧克力色,说明巧克力对于蓝色是隐性性状。根据实验1亲本是灰红色和蓝色,子代中灰红色占2/4,说明灰红色针对蓝色是显性,根据题干中A+对A为显性,说明A+控制的是灰红色,A控制的是蓝色,
a控制的是巧克力色。亲本甲是灰红色,后代出现了蓝色和巧克力色,所以亲本甲的基因型是ZA+W或ZA+Za,而乙基因型是ZAZa或ZAW,B正确;C、在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是体细胞的两倍,该鸟有40条染色体,所以最多时有80条,4个染色体组,C错误;D、组2中亲本是ZAZa和ZAW
,子代中的蓝色雄鸟有1/2ZAZA,1/2ZAZa,蓝色雌鸟是ZAW,随机交配后,后代中雌鸟蓝色和巧克力色为3∶1,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题干信息及表格数据判断各种表现型的相应的基因型在利用分离定律进行计算。第Ⅱ卷非选择题31.江苏
镇江香醋历史悠久、独具风味,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在酒精发酵阶段,需添加酵母菌。在此操作过程中,发酵液的pH会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2)在醋酸发酵阶段,醋酸菌在__
_______和_________都充足时,可将糖分解成醋酸,也可直接将乙醇最终转化为醋酸,其化学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示发酵过程用到的两种菌种在结构上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3)在上述发酵过程中,相
关菌种各时期种群数量是判断发酵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常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血球计数室深度为0.1mm。下图示酵母菌培养液某时期稀释100倍后的镜检结果,如果中方格内(图2)的酵母菌数刚好是五点取样平均数,则1mL该培
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___________。【答案】(1).下降(2).氧气(3).糖源(4).(5).酵母菌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醋酸菌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6).4108【解析】【分析】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
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解】(1)果酒制作过程中不仅会产生酒精,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利用酵母菌制作果酒的过程中
,发酵液的pH会下降。(2)醋酸菌为需氧菌,在醋酸发酵阶段,醋酸菌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可将糖分解成醋酸,也可直接将乙醇最终转化为醋酸,其化学反应式是。果酒发酵需要的菌种为酵母菌,为真核生物,果醋发酵需要的菌种为醋酸菌
,为原核生物,两种菌种在结构上的本质区别是酵母菌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醋酸菌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3)图示为酵母菌培养液某时期稀释100倍后的镜检结果,对于边界线上的酵母菌的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
计右”,因此图2中计数结果是16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6÷16×400÷0.1×100×103=4×108个。【点睛】本题结合果酒和果醋制作流程图,考查果酒和果醋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掌握相关技术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32.醪糟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的民间传统食品。在醪糟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甜酒曲中的好氧霉菌、酵母菌和乳酸菌。醪糟的生产流程如下:糯米的选择→淘洗→浸泡→蒸饭→冷却→拌甜酒曲→发酵→煮沸→保存。回答下列问题:(1)霉菌产生的_
_____能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等,使醪糟具有甜味;乳酸菌是______(填真核或原核)生物,其发酵产物是醪糟酸味的主要来源;酵母菌使醪糟产生酒味,其化学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拌入甜酒曲之前,需将蒸熟的糯米进行冷却,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发酵前期应保证氧气的供应,使______大量繁殖;后期应减少空气进入或隔绝空气,有利于______。(3)硏究发现,通过控制发酵温度可以调节醪糟口味,原因是温度既影响酶的活性也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淀粉酶(2).原核(3).6126252CHO2CHOH+2CO+⎯⎯→酶能量(4).防止高温杀死甜酒曲中的微生物(5).霉菌和
酵母菌(6).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7).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解析】【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
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详解】(1)根据酶的专一性推测,霉菌产生的淀粉酶能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等,使醪糟具有甜味;乳酸菌属于细菌,为原核生物,其发
酵产物乳酸使醪糟具有酸味;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使醪糟产生酒味,其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可表示为:6126252CHO2CHOH+2CO+⎯⎯→酶能量。(2)接种前,为防止高温杀死甜酒曲中的微生物需将蒸熟的糯米事先冷却。发酵前期应通入氧气以保证氧气的供应,使酵母菌和霉菌进行有
氧呼吸,以便保证大量繁殖的能量供应;到了后期,需要减少空气或隔绝空气,以创造无氧条件使酵母菌和乳酸菌进行发酵分别产生乳酸和酒精。(3)硏究发现,通过控制发酵温度可以调节醪糟口味,因为温度既影响酶的活性也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影响了产物中比例使
醪糟口味得到调节。【点睛】熟知微生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关注生产中各种微生物的结构特点以及用途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33.Ⅰ.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腐乳制作是利用
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_____将豆腐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传统的腐乳制作和现代的腐乳生产中菌种分别来源于_____。(2)腐乳制作可分为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前期发酵: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温度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湿
度,完成前期发酵的判断依据是_____。后期发酵: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在后期发酵操作中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应用无菌技术,其目的是_____。Ⅱ.某同学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生物技术实践,按如图所示的流程
进行果酒和果醋的制作:(3)该同学在材料的处理上存在两处错误,请改正:①_____;②_____。【答案】(1).蛋白酶和脂肪酶(2).空气中的毛霉孢子、人工纯化的优良毛霉菌种(3).豆腐块表面布满了白色菌丝(4).需要(5).防止杂菌污染,影响腐乳的风
味(6).先冲洗再去梗(7).用清水冲洗以洗去浮沉,不能用洗洁精清洗【解析】【分析】1、传统的腐乳制作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
以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2、腐乳制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3、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中应挑选新鲜葡萄,先用清水进行冲洗,再除去枝梗。【详解】(1)腐乳制作的原理是是利用毛霉等微生物产
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豆腐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传统的腐乳制作的菌种来源于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现代的腐乳生产中菌种来自于人工纯化的优良毛霉菌种。(2)腐乳制作前期发酵: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温度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湿
度,完成前期发酵的判断依据是豆腐块表面布满了白色菌丝;在后期发酵操作中需要应用无菌技术,其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影响腐乳的风味。(3)由处理流程可以看出,该同学在材料的处理上存在两处错误:①应该先冲洗再去梗;②用清水冲洗以
洗去浮沉,不能用洗洁精清洗。【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腐乳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和过程等知识点,了解不同的发酵过程使用的菌种类型和代谢特点,注意不同步骤避免杂菌污染的措施,并能够流程图
中存在的两个错误。34.泡菜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某兴趣小组准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查阅资料得到下图:(1)为保证泡菜发酵过程中的无氧环境在装坛发酵前后需要检泡菜坛_____,并对
泡菜坛进行_____处理,在腌制过程中,坛中会出现溶液量增多现象主要原因是____。(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对亚硝酸盐的测定可用____法,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进行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色化合物。(3)据图可知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
值出现得越早,且峰值较高,原因是___【答案】(1).有无裂纹和砂眼(2).用水密封坛口(3).外界溶液浓度高使蔬菜细胞渗透失水(4).比色(5).玫瑰红(6).食盐用量过低,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将蔬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业硝酸盐【解析】【分析】1、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因此发酵
时应该保证无氧环境;乳酸菌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还原氢同时释放能量、合成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还原氢形成乳酸。2、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变化①发酵初期:以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活动为主,同时还有一部分硝酸盐还原菌活动。该时期
利用了氧气,产生了厌氧环境,乳酸菌才开始活动。此时乳酸菌和乳酸的量都比较少,而由于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动,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②发酵中期:由于乳酸菌产生了大量乳酸,其他细菌活动受到抑制,只有乳酸菌活动增
强。此时期乳酸菌数量达到最高峰,乳酸的量继续积累。由于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而亚硝酸盐含量下降。所以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如图所示)。③发酵后期:由于乳酸
的积累,酸度继续增长,乳酸菌活动也受到抑制。乳酸菌数量下降,而硝酸盐还原菌完全被抑制。【详解】(1)制作泡菜所需要的微生物为乳酸菌,为厌氧菌,为保证泡菜发酵过程中的无氧环境,在装坛发酵前后需要检泡菜坛有无裂纹和砂眼,
并对泡菜坛进行用水密封坛口处理,在腌制过程中,坛中会出现溶液量增多现象,主要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高使蔬菜细胞渗透失水。(2)对亚硝酸盐的测定可用比色法,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进行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
形成玫瑰红色化合物。(3)由于食盐用量过低,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将蔬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所以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得越早,且峰值较高。【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泡菜制作及原理,主
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相关知识分析曲线指导人们健康生活的能力。